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薛求知博士

尽管行为经济学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学,尽管在前面我们用了不少的篇幅对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作了介绍,但行为经济学中频频使用的心理学术语,可能仍会使一些读者对它产生一定的隔阂感,在本文我们尝试用更通俗的语言和更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行为经济学其实与我们很近很近。

行为经济学家对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感兴趣,其目的并不是要研究日常生活中人的病态方面,而是要理解人在市场行为中受无意识趋势的非理性本质。他们从大量的市场实证调查中得出了重要结论:市场行为者的"行为是一种假象"。人的各种购买动机"一般是无意识的",他们是一些与冲动有关的错综复杂的机制。在大多数时间里,决策者的"选择"往往是由偶然性或当时的环境决定的。

1.1 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依靠各种非理性方法(如想象、幻想、直觉、顿悟、灵感、猜测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任何经济行为者都存在着非理性行为。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具有双重性,即个人行为,一方面具有追求最大化的理性倾向,这方面的人格是我们"理性的"自我,是在决策前使用"严格的"决策程序的那部分自我,即"超我功能" (superago function)。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努力追求最大化的非理性倾向,即"本我功能"(idfunction)",也就是使用"松散"的决策程序,遵循我们的"动物精神"。在多数其况下,人们的决策则采取以来习俗、惯例、模仿的形式(这些形式明显具有偏离最大化的趋势),这意味着,个人的行为既包括理性因素,又包括非理性因素)。

任何企业内部也存在着非理性行为生产过程不是一种预先理性设定的机械过程,企业也不是一部将投入变为产出的高效率理性转换器。企业在决策中,它能收集到的供决策的信息是有限的,其中还有部分信息是失真的,况且,市场机会的稍纵即逝,也使企业不可能仔细计算和注意所有的细节。在企业运行中,上市、同时和传统等因素都会对企业中个人的努力发生影响,从而由个人行为最大化偏离导致企业行动最大化偏离。尤其是个人自身的偷懒行为以及"免费搭车"的行为,都会带来企业的种种非理性形象,它严重影响着企业最大化效率的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性的,即使是在危机时刻,也能够冷静地运用概率原则进行选择。不少人都习惯于相信自己在技能、智慧、远见与才能等方面都优于一般人。很简单,谁会承认自己是技不如人、不堪一击的辩手,愚蠢的投资者,或者是穿着服装没有品位的人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高于一般水平的,而且,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都处于复杂、混乱、不易辨别或易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没

有时间去经过理性的计算,也没有时间去考虑概率问题。当然大多数人的行为也不是非理性的,人们不会断然地去冒险、也不会不加考虑地去作投资,我们总是会遵循某种可以使我们有预见地或系统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只不过这些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卡尼曼等人研究成果就在于揭示这种理性决策偏离的原因与性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基本打开了人类心理活动如何处理与加工信息之谜。它的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是一个过程,它是受人的性格、知识、文化背景、所处环境与情境等状况影响的,而人的认知水平又会影响到人的决策。正因为人的判断、行为和满足感的差异性,也就决定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并非与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有很大的不同。正如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所言,决策理论充其量也只是近似和不完全的。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人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的过程。每一个人在面对复杂的情景与问题时,都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进行处理,因此,人们的决策出现非理性、偏好逆转等情况也就十分正常了。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知晓这些决策的过程,并以此来观察这种决策如何影响人的经济行为。

1.2 行为经济学观点的告诫

一美元永远只能当一美元来花。"心理帐户"一词旨在描述人们由于对金钱的来源、保存地点和如何使用的认识差异而导致的对金钱不同的支配方式。当它引导你为大学或退休生活保留积蓄时,那它可能对你很有帮助。但是,当它使你更快地花光从某些途径得来的钱,比方说礼物、奖金或税收退款,那对你来说它就很危险。相反地,过分看重某些钱财,像遗产,甚至是为家庭、教育或退休准备的长期存款,会促使人们采取过于保守的投资策略,以回避股市的涨跌,但却使他们暴露在通货膨胀的威胁下。不论具体情况如何,你怎样定义和对待不同的意识账户决定了你是否会累积可观的储蓄,还是在你最需要钱的时候发现你的银行账户捉襟见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你应该学习对各种来源的钱一视同仁的原因,不管是工资、礼物、储蓄,就连彩票奖金也不例外。在你还没想好怎样使用一笔"飞来横财"时,一种处理办法是先把它放入一个储蓄或投资账户存起来。不论是辛苦挣来的还是其它途径得来的,你把金钱视为储蓄的次数越多,你就越不会没有节制地或冲动地乱花钱了。相反地,如果你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可以疯一把"的钱的话,你应该考虑拿出极小一部分的存款,比方说,5%存入一个用于投机、赌博或疯狂购物的特别账户。一句话,如果你无法扼杀一头野兽,那你就驯服它。

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给你的满足。行为经济学的基础原理--期望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人们是"厌恶损失的"。失去100美元所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过得到100美元所带来的愉悦。这恰好解释了人们在冒险时表现出的行为的前后矛盾。举例而言,同一个人既可以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而谨慎行事(为了保证利润而出售成功的投资),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竭力避免损失(抱着赢利的希望,抓住失败的投资不放)。对风险的厌恶导致一些投资者在不正常的市场骚动期出售所有的投资。尽管短期看比较放心,长远来看这种努力并没有作用。损失和收益之间的"不对称"也对你有利。如果你通过工资扣减计划进行投资的话,这种形式的储蓄不会给你造成什么痛苦,因为人们觉得薪水的减少不是完全的损失(从"口袋"里掏钱投入储蓄),而是先前的收益。

花掉的钱就无所谓了。行为经济学论及到人们最普遍的一个错误认识--"沉没成本谬论"

导致的理财决策是建立在过去的投资或支出基础上的。这种倾向之所以有害,原因很简单,过去的错误不能用来指导你对未来的决策。过去了就过去了,重要的是那些从现在起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某人由于报价低于原先的购买价而拒绝了他人的购房提议,接下来可能犯一连串的错误(一开始期望太高,该脱手的时候没有把握住机会)。沉没成本谬论也能用来解释一些问题。比方说,你可能会因为考虑到即将到期的会员卡年费很高,舍不得浪费而坚持去健身房。又比如,它有助于解释为何人们继续从事不喜欢的事业,又为何个人(或政府)不断投资到没什么用或浪费钱的项目上。所以我们奉劝大家牢记一点:花出去的钱就是泼出去的水。过去的费用唯一应该影响的理财决策就是是否要求退款补偿。

一切都取决于你怎样看待它。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你形成决策的方式,尤其是你"理解"损失和收益的方式,会对你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的一组备选方案,由于你对选择的看法是排除还是挑选,是为了维护收益还是避免损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正因如此,明智的人应该全面审视自己的决策,而不是仅仅看优劣势,还要看决策在你头脑中的形成方式。对于那些受到"决策瘫痪"(或者说没有任何的选择能力)困扰的人来说特别有针对性。这样做,你一般就能扫除障碍。比如,一个对退休计划中的好几项不同的投资选择举棋不定的人可能会假定她已经拥有了所有或其中几个选择的利益。那么决策过程就变成了排除过程("拥有哪一项投资不太合我的心意?")而不再是选择过程,而且可能暴露出一些隐含的顾虑。

就算你不喜欢,你也得在意所有的数字。我们就是在向你示范小数目演变成大损失的方式。举例来说,我们所说的"大数偏见",即认为小数目无足轻重,并忽略它们的倾向将使你多付不必要的佣金和费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还会对你的个人投资回报产生惊人的负面效应。类似地,大数偏见和"心理帐户"会纵容人们把小笔支出"隐藏"在大笔的开支下,同时"金钱幻觉"又使人看不到通货膨胀的危险。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加的开支和物价上扬进一部拉开了自由理财和勉强过关者之间的差距。

你很有可能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过于重视某些事实、数字和事件的倾向,可以用好几种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释。"锚住"(Anchoring)理论就能解释人们怎样盯住一定数量的钱不放,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通常是错误的决策。人们往往过分注重那些特别难忘的或特殊事件,而未意识到人的记忆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可靠。举例来说,很多人对1993年和2000年股市大跳水记忆犹新,却忽略了一点:从长远讲,股票市场提供了最稳定的投资收益。还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房产投资的回报会高于平均水平,因而硬要买自己所能负担得起的最大的房子,却弄得得不偿失。实际上,尽管在某些城市一段时间内房价飙升,但在国内的大多数地方,房价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比贷款利率高多少增长。

另外,由于无法清楚地认识到偶然性对投资结果的影响,不少投资者极易被短期的成功和其它一些随机或特殊事件所蒙蔽。人们错误地认为一些基金成功(某些年份有较高的分红)的原因并非靠运气而是别的更实在的东西,所以许多中老年投资者会把钱投入购买基金,而这些基金价市场格却跌到面值以下基金。

盲目自信。基本上所有的人都会不时地对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有过高的估计。这种盲目的自信很少会有人承认,但它确实存在我们当中,还会使人们对金融市场产生错误的判断。最大的一个错误信条就是认为自己学了一些知识和只做了一点努力就能在金融市场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过分自信就像个美丽的陷阱,他使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投资策略是最优

的,而事实上他掌握的却是些有限的信息和个人经验。其实即使那些华尔街最精明的投资者也不敢保证他挑选的股票或共同基金会比那些路上走过的人随意买的股票或基金的更有升值潜力。

难以认错。认错看起来很简单,但人们都有自尊心,同时在潜意识倾向于认为自己过去学的是正确的。这种"确认偏见",在你遇到最有疑问的想法和政策制定时使你墨守陈规,即使一些最为简单的信息你也不会去评估一下。最终,个人的正确决策消费和投资能力被慢慢弱化。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要收起你的盲目自信,把你的决策和同事共享,不但是为了一些具体意见,更要以批评者的态度来检测你的决定。

盲目追随。从他人那里获得咨询,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感觉、直觉和想法。"羊群效应"仅仅是跟随大流的一个例子。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的是常规想法,就像过去的25年里的固定收益投资和股票市场就是按常规在发展着。从短期来看,广大投资者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信息和网络股不以业绩论成败"等,往往会对市场造成巨大的波动,而这种波动让投资者要么过度投资,要么丧失投资机会,形成巨大的成本。所以说,一个成熟和成功的投资者往往用怀疑和谨慎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的波动。

过量信息。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太多的"垃圾"信息却是有破坏性的。研究表明即使不看经济新闻也比那些所有消息都看的投资者好,因为大多数消息是无用消息。一般来讲,就是最健忘的投资者也往往会加入羊群效应的队伍。同样的,投资者越少去看投资产品,就越不会对证券市场正常的波动产生过激的反映。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我们认为一年去看两三次投资组合是足够了。

1.3行为经济学对日常经济活动的启示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厂商、家庭及个人等消费行为的分析,主张政府应恰当引导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在美国,行为经济分析方法已应用于广告,促销活动,养老金计划以及投资领域。纽约著名的万全证券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请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给投资者分析股市走势,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前在我国市场缺乏大的消费热点,消费品生产结构仍不能较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条件下,行为经济学的某些分析对我国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确实具有启发性。

应用行为经济学对家庭生产与消费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家庭与厂商一样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综合运用时间与市场商品,结合资本物品、原材料和劳动力来使用、供养、生育并生产着人力资本、健康和尊严等特殊商品的"小型生产单位"如家庭中对人的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就是一种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的投资,这种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教育、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入信息等多种形式。当预期效用大于当前支出所带来的效用时,人们更会进行这项投资,这种家庭的生产和消费的巨大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应用行为经济学对家庭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导致个人实际工资的增加,也导致时间价值的增加,人们更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人们放弃花多的时间购买便宜商品而转向购买服务质量高的昂贵的商品以求节省时间,追求时间效用的最大化。这种由于时间成本提高引起消费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消费品质量的改变,是对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启示。

多年来人们总是难以协调自身的健康生产与消费,从行为经济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们忽视健康的原因。这就是,人们总是在多种目标发生冲突时,放弃健康的目标。因为在一个适度的期望寿命期,如果增加年份的效用在价值上低于因运用时间及其他资源获得这段时间而放弃的效用,那么一个人宁肯埋头工作,而放弃健康,这在知识分子、研究人员以及经营者中尤其如此。所以政府应宣传和鼓励国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生产和消费观,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增强国民体质。

应用行为经济学关于理性单位(厂商、家庭或个人)因机会的变化往往被迫做出非理性反映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在人们收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政府应及时发布可靠的信息,引导厂商投资于消费前景更为乐观的领域,引导家庭或个人把收入投入可靠的领域。只有消除投资者的疑虑,才真正做到市场引导消费, 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

其实行为经济学家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过程中对理性偏离的原因与性质,也指出了这种对传统模型偏离的非理性是有章可循和可预料的,因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不符合严格的理论假设也不是随意或错误的。非理性有其负面的效应,也有其合理性,认识这些非理性决策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因势利导,善为其用,取得主动性。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现模型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 现模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简要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最后,利用行为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人心理来描述经济人经济活动行为的思路,对传统投资贴现模型作了一点改进。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经济人有限理性展望理论价值函数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及兴起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又称为“心理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认为,人类行为是有限理的,并且,经济人偏好不总是稳定的。 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 1.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的偏差 一个基本偏差是:小数法则。例如,当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

平均情况,就会得出这位基金经理比其他经理优秀的结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展望理论 莫里斯.阿莱最先提出实际情况中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并由此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阿莱悖论。如,给定一组选择,a:以100%的概率获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没有收益。此时,被实验者往往会选择a选项。给出第二组选择,a:以25%的概率获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没有收益;b:以2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没有收益。与第一组选择相比,两个选项获得收益的概率同时减为四分之一,但此时被实验者往往放弃a而选择b。 卡尼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在此基础上,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即展望理论。 在展望理论中,相对于各种选择下效用的绝对水平,决策者重视各种选择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感悟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感悟 ·津巴多 类别:心理学 评分:5/5 5分绝世经典、4分值得一读、3分部分NB、2分读不读两可、1分绕行。 “改变人性的......是社会情景以及创造并维持这些情景的系统力量”。 本书全名是《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是一本非常有噱头的心理学著作,先后两次被搬上大荧幕,被无数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书籍引用。 相传路西法曾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挑战上帝的权威,被逐出天国,赶到地面。作者尝试用这个矛盾的角色说明人性善恶转变的情形。人之初既不善又不恶,如白布一块,之后演变如何全看被投入什么染缸。不同的染缸在作者那里被归纳为一个词—情景,即一个人接触到的外在环境、激励、反馈的总和。情景塑造性情,不仅仅是善恶,一个人瘪嘴吃什么饭,抬腿拉什么屎都跟情景有关。 这点我是十分滴同意。 把你和李白关一个寝室学习,不出几月也能摇头晃脑地吟词做对;如果和陈冠希组队,那必将是一个上天入地的玩咖。当然,

一个人年纪越大越成熟,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越强,但有些影响往往是难以察觉,更难主动屏蔽。例如不管多文弱的书生碰到女士拧不开汽水瓶投来求助的目光,胸中都会涌起一股豪情施与援手,即使这位女士是个健身教练,而他本人是个八百年都不运动的死宅,因为社会情景将男性定义为力量的象征,而女性则是柔弱被保护的对象。 更进一步的是,《路西法效应》说明了人不会在一种情景中被定性,一个警察卧底街头数年后,只要他回到警队的环境,仍然可能摒弃他在黑帮环境中习得的气性。所以说,人表现出的外在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景的变化不断调整、适应。 对上面例子不以为然的人,《路西法效应》就是写给你们的书。它通过一个实验说明人的性情可以非常迅速被新情景影响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脱离新情景后又再次转变回来,而且这种转变之快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许多认为自己心智坚定的人,在情景的影响下都被啪啪打脸。 由此想到,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没什么可意外的,人在不同环境中会被激励做出不同选择。 前阵在微博上热了三天的林丹出轨事件也可以套用其中。林丹是个有荣誉感的军人和运动员,他的经历和成绩已经充分说明这点,他同时又是个喜爱享乐、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两种特质使得他的生活必然揉杂了不同的情景,既有运动员的艰苦拼搏也有时尚圈的五光十色,遗憾的是,媒体选择性放大了前者,隐藏了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金融学研究中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及机构一道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其理论价值和实证魅力对众多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使得无数的研究人员前仆后继,不断推动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从1900年巴舍利耶(Bachelier)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资产定价的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据说最早规范研究资产定价的论文可以追溯到伯努利(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的论文,距今已经接近300年了。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资产价格定价理论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凯恩斯(Keynes)的“选美论”;另一种至今依然存在的理论就是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决定方式,其基本的分析范式是利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从而获得不同证券的“内在价值”,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产定价理论 关于资产定价理论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包括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拉丁论文《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和1900年法国数学博士路易丝·巴彻利尔(Louis Bachelier)完成的博士论文。其中,巴彻利尔以当时看来全新的方法对法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投机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股票价格变化视为随机过程,并且提出了价格变化服从鞅过程。他试图运用这些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巴彻利尔的理论不仅在数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B-S期权定价公式有直接的影响。 在巴彻利尔之后,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威廉姆斯证明了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股利决定的,提出了重要的股利折现模型。威廉姆斯于1938年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详细介绍了股利折现模型,该书对投资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者对股利折现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现金流贴现模型。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1 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没道理可言?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怪诞行为学》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改变。 这是一本能让你恍然大悟的书,用行为经济学家的另类视角看世界,从此你看待生活的眼光会全然不同。 读书笔记作者简介: 韩志英新东方国内外考试部管理培训生 前几天看了一本《怪诞行为学》,书本中的很多理论和道理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比方说书中讲到的为啥我们有时候下决心去减肥,但是一看到有好吃的甜点送过来就忍不住了呢?为什么有时候去购物,计划的只买一件衣服,但是去了之后发现买回来很多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花50美元的阿司匹林比5美分买的阿司匹林见效更快?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之前我们没有思考过原因,不过这本书告诉了我们why. 书中提到了黑珍珠的例子,先开始不为人知,后来和那些珍贵的红宝石,绿宝石相衬下显得熠熠生辉,一下提升了黑珍珠的价值。还有让当红的明星佩戴黑珍珠,就会提升出黑珍珠的价值,这也是一种

明星效应,这也就是很多营销广告,先期打入市场时要和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挂高,从而制造噱头,吸引消费者。这个时代每天都会有很多新产品产生,不怕人们去评论,只怕人们都不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所以进入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要吸引消费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就是要让客户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让做这件事的机会变得难以获得即可。当我们想进入学校办一场讲座的时候,如果不需要花费成本就可以直接听课,那么去的人会很少。而如果采取微信抢票的方式,或者是花费一定的成本去才能获得票,就会有很多人宁愿花费个多小时排队得到这张票。这就是运用了这个理论,让得到票的机会变得难以获得,就会让你渴望做这件事。对于我们而言,办讲座就是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去看,只有让学生觉得这个票是不容易获得的,他们才会珍惜这个机会。 另外一个理论讲的是价格魔力,为什么同样的阿司匹林我们会认为50美分的比5美分的效果更好?说明了我们心里的预期结果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信念和预期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识,还会让人们发现预期能够改变他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从而对他们有所影响,有时这种影响非常巨大。在医药方面,我们发现一分钱,一分货,你付多少钱,就有多大疗效,价格能够改变体验。如果我们看到半价商品,本能地会断定它的质量比全价的差,事实上是我们把它看得差了,它也真的就差了。 关于拖沓的恶习以及自我控制。看了这一部分,我明白了原来拖沓的习惯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很多人也一直受着这个因素的影响,所

2017年考研:经济学发展进程中的四次变革

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这种以范式“革命”与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与“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下是新祥旭整理的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革命,2017年经济学考研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1.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

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2.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课后习题详解-(行为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31章行为经济学 1.假设要求被实验者摇奖买票。告诉一组被实验者,他们有55%的可能性买到票,而告诉另一组被实验者,他们有45%的可能性买不到票。哪个小组更愿意摇奖买票?这种效应的名称是什么? 答:第一组被实验者更愿意摇奖买票。这种效应的名称是框架效应。实际上,两组被实验者买到票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但是针对第一组的表述属于正面信息框架,针对第二组的表述属于负面信息框架,根据框架效应,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人们会厌恶损失。 2.玛丽为自己的家庭制定了整周的膳食计划,而弗雷德负责每天购物。谁更愿意使得膳食多样化?这种效应的名称是什么? 答:玛丽更愿意使得膳食多样化,这种效应的名称是选择分类效应。人们在面临一次性选择时,一般会明显地愿意选择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 3.设想一个中等规模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正试图决定为自己公司雇员的年金计划提供几种共同基金。提供10种共同基金好还是提供50种共同基金好? 答:根据经典消费者理论,人们偏好多样化,因此选择越多越好。但是更多的选择可能会误导雇员,以致雇员无所适从;此外,过多的选择也存在决策成本问题。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主管而言,提供10种共同基金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如果人力资源主管决定提供50种共同基金,则最好是将它们归并为相对更少的几类基金。

4.在正常的硬币投掷中,连续出现三次硬币正面的概率是多少? 答:在一次正常的抛掷硬币实验中,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都是0.5。由于每次抛掷硬币都是独立事件,所以连续三次抛掷硬币都出现正面的概率为:0.5×0.5×0.5=0.125。 5.约翰决定本周和下周各节省5美元和10美元的开支。然而,在下周来临时,约翰决定只节省8美元的开支。可以用哪种专业术语描述这类不一致性行为? 答:约翰的这类不一致性行为称为“时间的不一致性”。“时间的不一致性”是指在t 期为t+i期计划的行动方案,在t+i期到来时,实施该行动方案不再是最优的。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 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 (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 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遗憾理论可以被应用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心理学领域。无论投资者是否打算购买下降或上升的股票或基金,实际上购买自己属意的证券就将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投资者可能回避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这是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当所作选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劣于其他选择时,做出错误决策的遗憾心理伴随而生。因此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遗憾,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依然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实质上,投资者正是有了从众心理。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带来的遗憾,投资者可能拒绝卖掉价格已经下降的股票。当投资者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所以投资者发现遵从从众心理,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很容易,导致股市中“羊群效应”的产生。

读《女士品茶》的感悟

社会科学与生活的对撞----读《女士品茶》有感 姓名: 班级: 课程: 任课老师:

曾经读过几本关于经济学的著作,都不那种纯理论性的高不可攀的读物,反而用的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故事,对于这类书籍,我尤其喜欢,其中让我最回味无穷的就是:《怪诞行为学》。它的作者是丹·艾瑞里,丹·艾瑞里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艾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斯隆管理学院行为经济学教授、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研究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怪诞行为学》这本著作是他在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写的。在网络上下载了PDF 版本的,越看越喜欢,最后还是花钱到当当网上买了纸质的书看,反复看了好几遍。 作为一个学习金融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在我们所有学习过的专业课程中,任何分析问题的时候,任何模型都是假设“人是理性的。在面对任何经济问题,人们总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认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判断。”而《怪诞行为学》却真是与这个亘古不变的假设大相径庭,丹·艾瑞里大胆的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很多时候人其实并不是理性的,而是会受到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符合那些我们说熟知的经济学原理的事情。在讲述这些大胆的推测的时候,丹·艾瑞里更是别开生面的运用着日常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其实都是随处可见的。由于我所阅读的并不是丹·艾瑞里的英文版本原著,而是中译本,但我仍旧认为译

者的文字运用能力非常出色,语言鲜活有感染力。对于全书的阅读,确实很大的开拓了我的眼界,极大的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在今后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拥有了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及角度。 也真是因为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我更加的期待阅读《女士品茶》。任课老师杨老师,推荐并要求写本书的读后感,而且言辞之间更是对这本书赞赏有加。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在豆瓣读书上搜索了豆瓣书友们对于这本书的评价,虽然有不少书友吐槽本书的中译本翻译能力不佳,没有完全彰显其英文原著独特的语言魅力,但依旧是好评如潮。 在《女士品茶》全书中,作者意图以非数学的语言,描述出统计革命带来的基本哲学观念层面上的重大转变,并超越一般的观念介绍的层面,具体地展示给读者某些精彩统计研究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对于不是统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的我,一本如此卓越的统计学入门佳作不论是对我的统计学课程的相关学习还是拓展思考社会经济问题的方式都是极大的帮助。 于是我带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开始了《女士品茶》的阅读。 对于本书的感想,我计划将从两方面来阐述:其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其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完美诠释。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导读:本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带来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只有

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你的成功会被放大,而你的失败会被缩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伟人的失败,就算伟人失败了,我们也会找各种借口说服自己,“那不是失败,只是失误罢了”。 运气像是跳动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时它会跳到你的袋子里。而我们能做得就是把我们的袋子撑的更大些。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还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袋子就会被撑的更大,运气跳进来的几率也就会更大。当然我们也应专注自己的选择,不要去开“多进程”,“多进程”会用去我们过多的调度消耗,得不偿失。 如果天上会掉馅饼的话,那请把你手中那个袋子撑的更大些吧,去收获成功后的那份感动吧。 我们对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当我们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时候,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超星)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卖粮打白条”的情况最初发生在()年。(1.0分) 1.0分 ?A、 1954 ? ?B、 1967 ? ?C、 1984 ? ?D、 1990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货币作为一种天生的平等派,为()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1.0分)1.0分 ?A、 少数人 ?

?B、 商品需求者 ? ?C、 每一个人 ? ?D、 产品供给者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关于人民公社化,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分 ?A、 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 ? ?B、 它其实是原来的高级合作社 ? ?C、 具有政治化色彩的组织 ? ?D、 出现在1952年互助组时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农村土地承包制在中国于()年开始实行。(1.0分)1.0分 ?A、 1954 ? ?B、 1967 ? ?C、 1980 ? ?D、 1985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1.0分)1.0分 ?A、 经营权改革

?B、 规模化改革 ? ?C、 所有权改革 ? ?D、 制度化改革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关于佩蒂-克拉克定理,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分 ?A、 一定量的劳动得自农业的收入要少于得自工业的收入 ? ?B、 得自工业的收入少于得自商业服务业的收入 ? ?C、 把产业分成三个层次 ? ?D、

等量的要素在不同产业当中获得的报酬相差不大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社会成本是()中的一个概念。(1.0分) 1.0分 ?A、 管理经济学 ? ?B、 社会经济学 ? ?C、 政治经济学 ? ?D、 行为经济学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用来做参照系的不能是下列哪一个?()(1.0分)1.0分 ?A、

智慧树内蒙古大学《行为经济学漫谈》课后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2020年智慧树内蒙古大学《行为经济学漫谈》课后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整理人:寒夜见面课:效用与偏好 1.【判断题】 (2分)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具有计量单位———Util ,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A.对 B.错 答案: 【错】 2.【判断题】 (2分) 在行为经济学中,偏好是行为的理由,即用于解释在给定的情境中所采取行动的个人属性 A.对 B.错 答案: 【对】 3.【单选题】 (2分) 人们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支配,外部环境对偏好的影响即() A.显著性假定 B.关联效应 C.尺度相容性 D.启发诱因 答案: 【启发诱因】 4.【单选题】 (2分) ()强调效用的幸福内涵, 它从更宽广的角度把效用理解为快乐与痛苦,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 以及生活满意度等 A.体验效用 B.序数效用 C.过程效用 D.基数效用 答案: 【过程效用】 5.【多选题】 (2分) 效用内涵演化的三个阶段包括() A.效用=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

B.效用=偏好 C.效用=满足或满足指数 答案: 【全选】 见面课:行为经济学与企业管理误区 1.【判断题】 (2分) 决策是人们在两个及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 【对】 2.【判断题】 (2分) 作为人类进化的产物,推理系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系统;而直觉系统是人独有的,体现着人独特的逻辑、理性,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系统 A.对 B.错 答案: 【错】 3.【单选题】 (2分) “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维固定在某处”这句话描述的是() A.易得性偏见 B.锚定偏见 C.沉没成本效应 D.过度自信 答案: 【锚定偏见】 4.【单选题】 (2分) 下列哪一个不是推理系统的特征() A.颇费力气的 B.缓慢的 C.很难控制和修改 D.受制于思维 答案: 【很难控制和修改】 5.【多选题】 (2分) 避免决策误区的原则包括()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

《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1) 一、导论: 1、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经济学+心理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并且变化很快。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合作可以可能。社会学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何以合作。 2、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多因多果,不是单因单果。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公共社会现象是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秩序。 3、物体运动是质点的几何运动。行为是生命的行为,只有生命才具有行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4、选择:将各种可能的手段与方案作为一个集合,将可选方案对应的各种目标作为另一个集合。在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映射,称为“选择”。选择通常不是两难的。 5、判断:两难情境内作出选择。在西蒙模型中,分为两种情况: (1)是在同一个类型中的选择,因为容易对比优劣,容易选择。 (2)是在不同的类型中的选择,因为不容易对比,所以通常难选。比如:我是去旅游,还是换一份工作。 判断的目的:是追求价值。 企业家的职能,不是管理,而是判断,是在不知道如何选择时作出的决断。 6、文学的特征:刻画了不可重复的人类经验,不可验证。 7、经济学千招万式化为一式,就是:在约束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约束条件比如:道德、法律、诚信、幸福感。将成本与收益实现均衡、道德与幸福实现均衡。道德是一种成本,幸福是一种收益。违反道德影响内心幸福感。幸福感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情感组成。

道德、信仰,要么全有,要么全有。不会有49%的信仰,51%的信仰。 8、关于“偏好”,怀特海有个三段论——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表达是指:在自我意识中进行体现,感受到外界事物的重要性。 我意识你的存在,我感受到你的重要性,我进行了理解。 9、价值:就是感受到的重要性。故,每个人赋予同一事物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10、成本:就是在可选方案中被放弃的那些方案手段以及对应出现的目标与价值。 11、自我意识:外部的重要性在脑海中的表达与反应。 哈耶克的意识(大脑)的三层演化: 第一层:ego(自大狂自我) 维基百科的编辑的行为模式,有: 个别交谈型、酷农夫型(只开头、不管过程)、自大的全程控制型。 第二层:self(大房间、大自我) 第三层:非我 12、认知依赖于能力。理性:分完备理性和非完备理性。完备理性指:接近上帝的全知全能的行为。从能力到认识,有多少天赋的,有多少是后天形成的。 13、文化: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一种思维、情感、信仰的方式。文化大于传统。 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情感。人类的情感,除了宗教之外,都是社会情感。 14、传统:传递三代及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及意义的事物。是文化的遗产。是在时间变迁中保持不变的事物,具有连续性。一切经过长期历史检验遗流的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简本-周业安

第22章行为经济学 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 熟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重点理解为决策模型——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拓展;广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观。为了学好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只注重抽象的演算,忽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行为经济学家和科斯一样,从反思和革新“黑板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崭新道路。 真正把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经济学家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广泛研究了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1。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继卡托纳和西蒙等人之后,许多具有探索精神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手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并试图建立经济行为的心理基层。卡托纳等人尝试测度影响当事人决策的心理因素,并讨论其对各种具体经济变量的影响,但由于没有找到合理的方法,值得这类研 1准确的说,卢卡斯等人引发的“理性预期革命”是建立在预期的计算方法的创新基础上,而卡托纳对预期研究的贡献则建立在预期的心理模型创新基础上。从现在来看,卡托纳对经济学的贡献不亚于卢卡斯等人。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谈创造性思维》同步练习三

《谈创造性思维》同步练习三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bó。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健,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为此而探求新事物。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0.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孜()孜不倦汲()取渊bó() 0.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 0.“持之以恒”中“恒”的意思是() A. 永久;持久 B. 恒心 C. 平常;经常 0.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B. 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 C. 听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好消息,我们全家的那种高兴劲不言而喻。 D. 增强“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是一种改善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列诗句与课文“谈创造性思维”表达的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A.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雅志中学开展“校园科技节”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0.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创新。 材料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能否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增长,这些期盼,尤需科技创新提供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老陆 《行为经济学讲义》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课的讲义汇编而来的,很多语言都是口语化表达,让人读起来很轻松。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是在一种无压力,自由状态下产生的,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自己读来也非常的喜欢。 一何为行为?何为行动? 自己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时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个词的本意。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差异。汪丁丁认为,行为是生命的表征,没有行为肯定就没有生命了,而运动则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征,如质子的运动等。尽管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但可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的出发点。丁丁认为行为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行为来自与价值判读,价值判读的结果就是选择,而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与内因(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状况等)外因来自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的影响就来自消费者的约束条件。这一个逻辑框架正好阐述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一个对我来看很复杂的理论,丁丁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就解释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二、社会创造 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tellan.Olilsson 2010的文献重点观点: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的每一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他认为创造从来都是个体行为,但是自由却是整体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是要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他提出,目前中国不允许怀疑权威,是压制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由此,政治体制的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更紧迫。在一个有力创造的社会中,一定要培养100万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重视过程,结果就是必然回产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这个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数”的观点一致。有利于创造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丁丁引自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个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包容的。爱因斯坦说,任何一个伟大高尚的事情无论是艺术作品合适科学成就,都源自与独立的个性,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爱因斯坦不仅是物理学家还应该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宽容是一种整体性质,没有宽容的社会,个人的自由也就消失了。中国技术进步之所以缓慢,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缺乏宽容。这个观点一下子击中了我的情感。一些单位给老师提很多教学、科研上的要求,可图书馆中像样的数据库也没有,连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经费也没法提供。给老师界定了很严格的行为方式。整体是自由的,而个体却是束缚的,这个是当前社会中主要的矛盾。 三、社会流动 一个社会流动路径中有三类媒介:货币,情感和权力。货币是最具有同质性的东西,它可以衡量世间万物,因此,就是货币的劣势,它导致了人类的异化。权力是有科层的,它的同质性比货币要差一点。一般社会中权力主要由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四种类型组成。而情感也最没有同质性的媒介。几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都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人类的情感分为原始和派生的两大类。原始的情感主要有惧怕(Fear),悲伤(Sad),幸福(Happiness)四种和愤怒(anger)四类。而派生的情感主要有希望、失望、妒忌、悔恨、悲喜交加,又爱又恨以及更微妙的复合情感。我个人倒认为这三种是充当媒介的功能,倒是促进社会流动的动力,钱能使鬼推磨,权力能让人不断的向上爬,而情感会让人依恋,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情感促进的社会流动更能使这个社会具有活力。 四、合作与生存 汪丁丁在文中开篇就提出”合作何以能?”,合作为什么会产生?他认为,合作是人类进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过营销看行为经济学【摘要】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消费者,不应该为商品表面的家乡所迷惑,人的感觉有时候非常不可靠的。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很多时候,不是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这与组织行为学中选取解决方法的原理类似,人们往往不是要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而是在所知到的方式中,选取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不理性的行为。不要请一位广告的鼓动而改变决策。广告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改变着你的参照系。厂商与消费者,永远是市场里博弈的对手。尽管买家会自律的自我约束,但是商家有办法给买者一些理由去违法自律规则,让你不自觉的很情愿的“上钩”。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营销方式参照依赖心理账户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具有巨大损失的“非理性”选择。例如,生活中的营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被商家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段所影响,各类广告、促销无孔不入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能你会说,我拒绝任何夸张的推销,也不会去上商家的钩。事实上,经受了某种适当的推销手段之后,消费者的选择框架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消费者自己很难察觉。通过营销,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取利润。可以说,营销是一门研究消费者,研究人的学问,它与行为经济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行为经济学也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中总说那样,死板与应试。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比起亚当·斯密那只着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营销中,有着比较,正因为有着比较才能决定,我们是不是要为了我们觉得好的东西付更多的钱。而我们的参考系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或者这也是商家向我们营销的一种手段。例如:有俩杯哈根达斯冰淇淋。A杯里有冰淇淋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B杯里的冰淇淋是8盎司,但装载了10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还没有装满。你愿意为那一份冰淇淋符更多的钱呢?实验结果是,大多数的人都愿意为A杯里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人们总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总说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