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列为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题任务执行期为2018—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司法业务协同与知识支撑体系研究、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综合应用示范与效能评价研究等5个方面启动11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2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时,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除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等区域开展。

1. 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1.1 智慧司法科学理论与司法改革科技支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重价值下完善司法过程及业务的科学理论与模型;研究面向司法各环节中相关人员心理模型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策略;研究司法人员在关键司法环节中的决策模型及优化机制;研究围绕统一案件权重测算的司法人员、经费与装备精确动态配置理论及技术;研究面向审判质效评估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优化方案与证成;研究跨行政区域司法机关设置理论与改革成效智能评估技术;研究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成效评估与优化技术;研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成效评估与优化辅助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社会主义司法价值体系与司法多维价值均衡发展理论,构建面向案件繁简分流、认罪认罚从宽等司法程序公正-效益等10类模型,各类模型所依据的深度研究案例数均大于500件,依据的案件总数大于10万件;建立面向法官、检察官、监狱人民警察等司法人员的心理压力模型不少于3类,形成具有操作手册的心理辅导方案3套及对应的行为干预策略;形成司法人员在起诉、审判、执行等司法过程的关键环节中隐性知识体系的决策模型不少于5类,并提供相应的司法决策程序和机制建议;研制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案件权重算法,能够生成测算模型,自动分析文书、流程与行为大数据,精准判断每个个案的办案工作量,形成

跨层级、跨庭室统一案件权重智能测算系统,实现司法人员、经费与装备的动态、精确配置;研制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审判质效算法,生成测算模型,批量分析千万量级司法文书大数据,自动精准认知办案偏离度、案件复杂度与案件敏感度等指标,形成审判质效智能分析系统,生成司法人员责任制改革优化方案;构建跨行政区域司法机关设置的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优化算法与辅助工具;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优化算法与辅助工具;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成效的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与优化算法,开发案件分流管理与信息追踪系统,辅助生成优化方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各不少于2家开展应用示范,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1.2 智慧司法智能化感知交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典型司法业务场景的多人嘈杂环境下笔录自动生成与智能修正技术及装备;研究电子卷宗多媒体数据的案件信息智能抽取与关联技术;研究司法图像证据的目标检测与智能匹配技术及装备;研究面向司法业务应用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当事人身份鉴别技术;研究面向司法业务的视频关键信息提取与自动标注技术;研究面向诉讼、

信访等咨询服务的语音合成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研制面向案件合议、审委会等多人发言环境下的自动笔录装备,角色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分角色笔录准确率不低于85%;研发电子卷宗多媒体数据自动抽取与智能关联系统,从电子卷宗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中抽取案情、证据等案件信息的正确率不低于80%;研制面向图像证据的人物、场所、器具等目标自动检测与智能匹配系统,目标检测正确率不低于85%,对证据图像集合中相同目标的智能匹配准确率不低于80%;研发多模态生物特征当事人身份鉴别系统,支持立案、诉服、庭审等司法业务应用,实现虹膜、指纹、人脸等不少于3种生物特征于一体的身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研制面向司法业务的视频关键信息提取与自动标注工具,建立庭审、信访、提讯等典型场景下视频中人员及行为等关键信息提取模型,能够对关键信息内容进行自动提取和标注,信息提取准确率不低于80%;研制面向诉讼、涉诉信访等场景下咨询服务应用的语音合成装备,可按需生成特定音色语音,语音生成效果达到法律专业咨询人员说话流畅度水平。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各不少于2家开展应用示范,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1.3政法科技创新发展和社会治理战略决策支撑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政法科技创新助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研究系统框架体系,针对中央政法机关常态化业务以及非常规、未知、模糊的复杂突发公共事件,提出战略需求;构建智能化综合政法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规划建设顶层架构体系,从基础与应用视角梳理社会安全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凝练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政法智联网引领下的我国政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路径;研究综合技术体系,构建智联网引领的政法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的支撑技术体系框架,规划发展路线图,推进政法专业装备研发与应用,开展社会安全态势智能感知及预警、空天地可信组网通信与导航等智慧政法技术预见研究;研究业务运行体系,构建国家级政法科技创新发展和社会治理综合信息资源体系与大数据系统架构,建立面向智慧政法、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科技兴警、智能情报和智慧司法的社会安全保障服务体系;研究评估防控体系,社会安全风险防控智联网平台,建立基于智能感知的社会安全事件分析方法,及其与城市或区域的耦合效应的定量评估模型,实现对社会安全风险的科学预测与智能防控,研究智慧政法衍生的法律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应用示范体系,面向政治、经济、国土等重点安全领域,开展区域性融合示范研究,分析平安中国建设方面存在的新技术应用问题、

产业发展短板问题及政策障碍,提出可行建议。

考核指标:提出政法智能化现代化理论体系,政法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及改革举措,政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方案;创建政法科技创新发展和社会治理战略决策的技术支撑体系,前瞻政法领域技术前沿和战略发展方向,研判预期产生的变革性、颠覆性的社会治理突破及其对技术和装备的需求,形成面向未来的新技术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策略的模型及方法;提出智慧政法、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科技兴警、智能情报和智慧司法的战略目标和技术预见,建立社会安全事件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和决策的模型;政法科技创新技术路径与技术方案论证与制定,提出政法科技关键核心技术目录,政法专用科技装备体系建设方案;提交至少6份研究报告,覆盖智慧政法、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科技兴警、智能情报和智慧司法;提交至少3项行业规范建议。

有关说明: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7个,参与单位数不超过20个,由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2. 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2.1生态环保类案件智能审判与态势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生态环保类案件影响面大、成因复杂、责任界定难、证据认定难、损失评估难等特点,研究生态环

保类案件责任界定规则、证据认定标准、损失评估方法和法律推理逻辑,建立生态环保类案件知识体系;研究面向生态环保类案件知识体系的智能语义分析方法,形成生态环保类案件知识图谱;研究生态环保类案件智能推理规则生成与智能处理技术,实现生态环保类案件审判智能辅助;研究生态环保类案件与社会治理难点问题关联映射模型、案件预警态势生成和案件特征深度挖掘分析技术;研发生态环保类案件智能审判辅助系统与环保案件态势预警分析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生态环保类案件知识体系,知识点覆盖10个案由或罪名;实现法律要件智能化识别与知识抽取,智能化支持不少于20个案件法律要件;证据标准化、证据可信度评估、案件事实认定等智能处理置信度不低于90%;可基于海量案件生成全国环保类案件预警态势,实现社会治理中全国生态环保案件态势的实时动态感知预警和安全风险智能识别,案件预警态势更新时效性小于1天;具备基于海量文书的案件分类聚类能力,深度挖掘案件特征不少于10个;研发1套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类案件智能推理和智能审判辅助系统,研发1套生态环保案件态势预警分析平台,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示范应用。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

组织申报。

3.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3.1公益诉讼领域环境损害鉴定关键技术及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需求,开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取证、鉴定实施程序及技术标准化研究;研发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中典型污染物现场取证、快速鉴定技术设备;针对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涉及重点行业污染排放特征,研究污染物及潜在转化产物的识别及溯源技术;发展公益诉讼环境损害评估技术方法与分析模型;研究公益诉讼鉴定与技术性证据审查平台和综合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针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对环境损害鉴定方法和标准的需求,完成对土壤、空气、水等污染案件的取证及鉴定实施方法不少于12个、标准草案不少于7个,每个鉴定实施方法至少在3家单位进行协同验证;集成和研制鉴定数据结果实时采集和同步传输系统不少于2套,构建可视化动态信息分析数据系统1套,开发6至8种便携式现场快速鉴定设备;针对重点行业典型环境损害污染物的环境迁移及转化过程与机制,建立典型污染物识别及溯源数据库不少于4个;建立针对公益诉讼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开发损害量化模型工具1套,形成公益诉讼领域生态环境鉴定评估规范性文件1份,并开展至少2个典型案例验证;完成专业技术性证据审查办案指南不少于3个,构

建公益诉讼鉴定和技术性证据审查的数据标准化体系2套,搭建基于云平台的远程实时公益诉讼鉴定辅助原型系统1套、基于技术性证据审查资源统筹办案机制的技术性证据审查辅助原型系统1套,在3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检察机关,至少包含一家省级检察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3.2检察机关统一办案系统支撑平台及数据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检察机关办案服务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的统一办案系统运行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及标准规范;研究面向检察机关统一办案系统在多种密级、多层级网络上统一部署和应用的混合云一体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检察机关跨平台安全可靠数据共享交换,以及检察机关数据治理关键技术及其标准规范;研究检察机关数据治理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基于案件特征的检察官办案数据治理及分析应用技术;研究检察机关统一办案系统运行支撑及检务数据治理的全链条集成方案,开展运行支撑和数据治理平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构建检察机关统一办案系统支撑关键技术平台,支持微服务架构和办案服务动态管理能力,具备智能化构建、部署和运维的功能,制定面向检察机关办案的数据、

业务、管理的标准和规范不少于3项;构建检察机关统一办案系统的混合云一体化适配关键技术验证平台,具有在多种密级、多层级网络上部署的能力,具备在四种以上的主要云平台、平台服务层(PaaS)的统一管理、适配、监测等功能;构建检察机关跨平台安全可靠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具有跨多种密级和多层级网络、跨架构、跨平台的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对账的能力,具有面向信息安全等保2.0的安全可靠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对账能力;构建面向检察机关办案数据的数据资产管控和数据质量评估平台,具备数据信任机制、数据隐私策略、数据安全交易等数据资产管控功能,具备检察机关办案场景自适应的数据质量测量功能,构建面向数据剖析的数据质量评估及计算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业务性、完整性、准确性、合理性、一致性、及时性、用户端支持程度等;研究面向检察办案的检察文书案件特征自动内容分析与应用技术,实现电子卷宗中主要检务文书的结构化处理以及内容自动分析,完成案件关键信息要素的智能提取与关联分析能力,覆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 4大类业务,罪名、案由数不少于20个,涵盖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案件类别5类以上,构建检察文书智能化处理及应用系统;构建统一办案系统运行支撑平台综合示范应用系统,具备统一办案系统的运行支撑、混合云一体化适配、跨平台安全可靠数据交换、检察办案数据质量评估、检察机关电子卷宗多文本

智能交互分析等功能,在包含最高人民检察院与至少一家省级检察院的6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检察机关开展示范应用,形成1份应用示范综合报告。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3.3面向办案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知识融合与智能交互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跨地域大规模检察知识全生命周期管控技术;研究基于多维度主题的全流程案件画像技术;研究基于语义集成的检务领域知识精准推送和智能增强问答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知识深度应用的辅助评估决策技术;开展知识融合与智能交互管理平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实现检察监督数据的自动采集,实现大部分场景下检察监督规则数据源的自动获取、自动清洗、自动采集,检察监督规则生成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检察监督分类体系能够根据不断更新的数据进行新的分类的自主学习和融合的需要,确保知识的自动入库;构建跨地域大规模检察知识全生命周期管控理论体系,建立法规、案例库的超链技术,覆盖法规类型不少于2个,案例类型不少于4类,案由不少于800类,实现对不同角色用户群体知识内容使用权限的管控,实现不同类型检察官群体和个体画像可视化分析,

实现检察领域法规和案例错误使用的自我发现与识别,知识规范性品控自动化处理,准确率达到90%;支持构建面向检务领域知识拓展的跨领域知识语义集成系统,跨领域知识语义集成系统支持新增实体数量不小于100万,基于表示学习的实体匹配算法模型不少于3种,本体匹配中的一般性约束不少于4种,跨领域知识语义集成的实体对齐准确率不低于85%,召回率不低于80%,跨领域知识语义集成的本体对齐准确率不低于85%,召回率不低于80%;支持中文语音转文字或直接文字输入的复杂嵌套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支持基于语义的答案匹配,支持构建检察业务咨询智能增强问答系统,针对用户以自然语言描述的业务咨询,根据检察业务咨询知识图谱生成辅助问题,依据用户作答的结果进行多轮交互式问答,构建犯罪危害性评估模型,人身危险性评估模型、再犯罪风险评估模型、羁押必要性评估模型等不少于4种分析模型,羁押必要性审查辅助建议采信率不低于80%;构建基于知识融合的刑事案件辅助评估决策系统;构建面向海量多源异构知识的检察办案知识融合与智能交互管理平台,集成知识全生命周期静态管理与动态控制、案件画像类知识智能应用、图谱化知识融合与智能问答、面向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基于知识的宏观定性与微观定量相结合的辅助评估决策等功能,形成检察办案知识融合与智能,交互管理平台体系架构、接口技术与规范标准;在全国四级检察机关包括最高

人民检察院和至少两个省级检察院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应用示范报告。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9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4. 智慧司法行政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4.1 监所警察执法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基于情景化心理诱导的监所警察虚拟现实互动泄压技术与装备;研究监所警察执法训练高精度体征、姿态采集技术装备与成绩评估技术;研发监所突发事件模拟及应急处置虚拟演练技术装备;研发监所警察执法保障试验平台原型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出监所警察虚拟现实互动泄压装备,构建互动内容库,包含不低于10类虚拟现实内容;研制出监所警察执法训练体征和姿态数据采集装备和训练数据分析评估算法,覆盖5类执法训练,训练成绩评估准确性不低于90%;研制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虚拟监所训练穿戴装备,构建虚拟监所执法训练系统,支持20万平方米大型监所;在不少于3个监狱开展监所警察执法保障试验平台应用示范;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5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4.2 服刑人员综合智能评估与预警干预的关键装备研究和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监内执行及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在危险性和改造质量评估方面,难以客观精准评估并有效防范的问题,研发虚拟犯罪场景诱发及人机智能诱导的多模态实时数据采集装备及异质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基于谎言甄别的服刑人员心理意图识别和行为精准画像技术;研究混合生物特征与犯罪特征的关联分析模型;研究服刑人员风险量化评估体系与预警模型;研发基于认知与脑调控技术的极端犯罪心理干预机制与装备;研发综合上述技术的一体化服刑人员智能感知、评估、预警与干预装备的原型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出服刑人员典型生理、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多模态数据采集技术装备,采集模态不少于8种(包括脑电、皮电、微表情等),数据采集准确率达到90%以上;实现对抗环境下服刑人员精准画像,研究出谎言甄别模型,对画像过程中的说谎行为检测准确率不低于70%;构建罪源性生物特征数据库(如DNA等),建立生物特征与事件意图(犯罪特征)的关联模型,准确率不低于85%;实现数据驱动的服刑人员综合状态分级分类危险性评估及处置策略智能化调度配置,风险评估涵盖三种以上危险性行为,评估准确率不低于85%,研究基于脑功能认知与交互调控的极端心理干

预技术,建立不少于5种干预策略,干预有效性不低于70%,构建干预调控案例库,入库案例数量不少于500例;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制多模交互一体化数据采集、犯罪危险性评估及应激干预装备样机,具备场景演化诱发能力,涵盖不少于5类犯罪类型(如暴力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及性犯罪等)场景,支持新一代脑机交互,支持生理特征、行为特征及脑区应激反应特征的智能感知,具备利用脑区调控技术降低犯罪及再犯罪风险的功能,为该装备构建高效的支撑服务平台,建立服刑人员心理感知与动态干预跟踪预警综合防控体系。相关装备及系统在至少5个不同省(市、区)监狱开展服刑人员综合智能评估与预警干预平台应用示范,覆盖高中低度戒备、男女犯和少年犯监狱。基于上述成果,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4.3司法行政知识图谱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包含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案例的动态本体,研究知识图谱构造、存储和访问技术;研究基于图挖掘的行政执法智能化辅助技术;研究基于知识统计的行政执法监督分析及辅助决策技术;构建司法行政知识图谱和智能化辅助系统,在部、省、市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动态本体要求支持时间、空间等特征,概念

不少于100个,知识图谱涵盖2万部法律法规,2000万行政行为案例,支持图谱检索和探索;执法辅助支持法律依据、案由、处罚决定、类案推荐等功能;建立执法监督指标体系,包含指标1000个,领域分析模板300个,计算模型100种;研究出知识图谱构建、图挖掘等不少于15项关键技术,实现立法智能审查、执法案由、法律依据、裁量基准、典型案例的智能推荐,违法线索智能发现等功能;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司法行政知识图谱和智能化辅助系统,在10个以上的部委、省、地市级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应用示范,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制定相关行业标准3项。

有关说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5. 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综合应用示范与效能评价研究

5.1政法智能协同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研究科技革命新趋势及对政法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梳理社会安全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及需求,构建政法业务智能协同体系框架,前瞻性开展政法智能化顶层设计;针对政法业务需求,开展社会治理复杂巨系统总体设计技术、智能感知、预警、研判等基础与共性关键技术、政法大脑、政法专网等共性关键核心系统与装备的布局研究,构建政法智能化技术体系框架,研究近期、

中远期发展路线图;面向政法业务协同需求,研究政法业务协同运行体系,构建政法数据共享和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开展网络、数据、人机交互等政法智能化标准规范体系研究;针对政法业务协同、市域治理现代化等典型场景,研究政法智能化应用示范体系,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梳理政法领域中长期科技战略发展需求,提出社会安全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构建政法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及工作机制,提出“十四五”及中长期政法智能化建设专项任务规划建议;建立我国多层级的政法智能化技术支撑平台体系框架,规划近期、中远期发展战略图,提供政法全业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社会风险预警系统建设方案1份;建立政法领域数据共享和政法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构建政法智能化标准规范体系,提供科技支撑政法公共服务水平的研究报告1份;提出政法科技创新应用示范体系,开展2个以上(含2个)省级区域性政法智能化应用示范平台设计,提出可行建议方案;提交至少5份研究报告,覆盖政法业务协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领域。

有关说明:由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组织申报。

2019北京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项目编号: K08-2019-J004 报奖类别:科技进步奖(社会公益类) 二、候选单位 1.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候选人 1.徐升桥, 2. 刘永锋, 3.沈平, 4. 高静青, 5.苏伟, 6.陈列, 7.高策, 8.张莉, 9.周四思,10. 杜宝军,11.鄢勇,12.曾玲,13.鲁昭,14.王德华,15.李辉 四、项目简介 桥梁是铁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中占有较大比例。铁路桥梁占基建总投资的30%以上,其中,钢筋混凝土桥占全部桥梁95%以上,混凝土桥梁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铁路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钢筋是铁路桥梁使用的主要材料,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升级政策、体现绿色发展理念、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我国铁路设计规范中缺少高强钢筋疲劳设计参数,制约了高强钢筋在铁路工程中的推广应用,铁路桥涵承受的列车疲劳荷载大且使用环境复杂,国内外缺乏可供使用的成果。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铁路行业重点标准,规范结合我国铁路建设特点和国内外桥涵混凝土结构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吸纳京沪、京广等高速铁路,宜万等客货共线铁路,山西中南部通道等重载铁路,珠三角城际铁路等铁路桥涵建设和运营实践经验,形成体现铁路特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标准。主要技术创新如下: (1)构建了高强钢筋疲劳性能分析理论。系统研究了高强钢筋在疲劳全寿命区的强度规律,建立了高强钢筋母材及其连接接头的p-S-N曲线和疲劳抗力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2020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1999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5号发布根据2003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2020年10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1号第三次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三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应当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国家加大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应当注重前瞻性、理论性,国家技术发明奖应当注重原创性、实用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应当注重创新性、效益性。 第四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条国家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和荣誉性,将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有所长、研有所专、敢于超越、勇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提名、评审和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相关办法制定和评审活动的组织工作。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应当实施绩效管理。 第七条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组成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监督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选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章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设置 第八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下列中国公民: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关于下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附件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期实施情况 部门调查表 部门: (单位公章) 联系人姓名: 联系人电话: 联系人邮箱: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二零一三年一月

填写说明 一、调查目的。本调查表为了解《科技规划纲要》自2006年以来在各行业部门的实施情况而设计。 二、适用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局)、体育总局、安监总局、林业局、旅游局、地震局、气象局、粮食局、能源局、烟草专卖局、海洋局、测绘局、民航局、邮政局、文物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管理局、煤矿安监局 三、报送日期。请各部门科技主管司局抓紧组织填报,于2013年3月6日前,报送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四、填报要求: 1.该表为样表,电子版可从科技部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920234.html,)“通知公告”栏下载。填报打印后,盖章报送,并附电子版光盘。 2.填报时要实事求是,据实填报,不得虚报、瞒报、谎报相关数据和内容。 3.调查表内栏目不得空缺,涉及到2012年的部分数据若未统计,可填写估计值,并注明。如果某项内容或数据没有,请填“无”。 4.填报内容要求文字精练,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明。若部分内容字数较多,可另附页。

一、本部门贯彻执行《科技规划纲要》的总体情况 1. 本部门2006年以来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情况:(如发展思路、战略布局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06年以来,本部门出台的对行业/领域科技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规划、政策、意见、办法等重要文件: 序号文号文件名称颁布部门颁布时间1 2 … 3. 2006年以来,本部门科技工作的重大举措:(如采取的重大科技行动/工程/专项,组织的与科技相关的重大活动等) 序号时间举措名称工作内容主要成效 1 2 … 4. 本部门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的方式/途径:(可多选) A. 参照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了本部门(行业/领域)科技发展规划; B. 制定实施本部门科技发展规划时,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调; 请说明:。 C. 实施本部门科技发展规划时,有明确的实施机制和途径; 请说明:。 D. 对本部门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

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立足于本国实际,努力探询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其中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上科技强国的道路,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国家的竞争优势已从传统以资源和成本优势为主转向以技术优势为主,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成为一个国家保持持久竞争力的不二法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积累了许多符合本国国情、各具特色的驱动科技创新的做法与经验。 为引导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合理筹划并出台一系列前瞻性的、旨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宏观战略规划。美国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提出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专门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各机构的科技政策与计划预算。布什政府执政时期发布《美国竞争力计划》,对未来十年美国的科技发展作了明确规划,主要目的是通过保障美国在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奥巴马上台后,又制定《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力图进一步提高美国的持续创新能力。英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制定颁布多部信息技术和战略性研究计划。200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十年(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入框架计划》,决定将对科技投入的增长置于其他投入之上,主要目标是使英国成为将知识转换成新产品和服务的世界领先者。2008年,英国政府又出台《创新国家》白皮书,力图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适宜创新企业和创新攻关服务的国家。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一、项目名称 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与更新改造研究 二、候选单位 1、北京大学; 2、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3、西安交通大学 三、候选人 1、冯长春; 2、谢俊奇; 3、曹广忠; 4、黄刚; 5、韩雪; 6、潘卫锋; 7、杜金锋; 8、常青; 9、苏黎馨;10、唐琳;11、王乾;12、王思竹;13、沈悦;14、聂艺菲;15、李佳鸣 四、项目简介 探索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方式,既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土地供给紧张的有效途径。该项研究按照调查-评价-优化-更新的思路框架,深入研究北京市在存量用地空间优化和更新改造方面的模式与路径,特别对北京通州区存量用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度,东城区存量用地利用潜力和再开发模式及北京市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的增值收益和利益分配机制等进行系统探索,并形成如下创新成果: 1. 针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更新范围广、周期长、涉及利益主体复杂的特点,构建了“调查-评价-优化-更新”的逻辑体系,全局性考察存量建设用地,整体评价,统筹管理,提出一套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和更新改造的技术方法和策略,形成了承接城市总体规划,聚焦存量用地的开创性规划技术路线。 2. 从社会、经济、环境三维度,提出了一套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创建了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和存量建设用地协调度评价模型,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3. 针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体量大,改造周期长的特点,创新性地研制了存量用地更新改造时序评定技术,并制定分类改造策略,形成空间分类优化管控体系,为城市存量建设

科学研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主导推动力量,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科学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进入20世纪,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国家的竞争中,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关键。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国家安全中的突出重要性,人们开始越来越紧密地把科学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科学是重要的国家资源的观点开始更加深入地影响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科学研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国家利益产生越来越大重要性。在学习完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之后,明白了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 回顾往昔,六十年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经过艰难的探索,其间,也走了弯路,吃了苦头,几经波澜。百年之交,千年之会的今天,终于迎来当今这个凭实力兴国强民的21世纪大发展时期,回首过去远至几百年近至几十年的悠悠历史,我们不难总结,20世纪乃至近代几个世纪从来都属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代率先完成科技革命,把国家经济推向繁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繁荣的经济进而将国家的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向更高层次。可以说,繁荣和成就来源于科技与创新,科技与创新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又直接对其他领域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国家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大了国家利益。对科学的研究是科技进步的源泉和根源,科学研究进行的程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科技革新的速度和程度,无疑这会影响国家大局利益。 不难理解,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科学研究能够产生新领域的发现,新发现势必会对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产生助推作用,韬光养晦的民族和国家都将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置于重要地位。 当今,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了科学研究。对于我国来说,迅速提升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可以说,科学的发展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大兴区推荐北京科学技术奖项目情况知识分享

附件: 大兴区推荐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目情况 一、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及应用 1.项目名称: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及应用 2.候选单位: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 3.候选人:陈历俊、姜铁民、郭刚、何涛、刘继超、刘江毅、夏志春、牛晨艳、林莉、毛婷、马翀、陈述、乔为仓、刘丰、董学艳 4.项目简介: (1)研究目的:从全产业链出发,开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全产业链信息的追溯与查询,科学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引领科技进步,确保乳品质量与安全,重塑消费者信心,推动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2)主要创新点:1、现代奶牛养殖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集成奶牛养殖环境控制、奶牛生产信息化系统、饲养控制技术、奶牛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等各项关键技术,创建了现代奶牛养殖技术体系,自主开发奶牛养殖管理信息化软

件,提高奶牛饲养管理综合水平,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并在20多家牧场推广应用。2、生乳质量安全监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成功搭建生奶质量监测体系,形成包括生乳掺假检测模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雌激素,基于气相色谱法的有机氯、狄试剂等农兽药残留快检技术。自主开发多项首款原料奶质量监控设备,填补国内研究空白,保证原料乳质量安全。3、乳品加工过程风险预警模型与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以HACCP分析法为指导,对生乳验收、加工过程控制以及储存等环节关键点进行风险评价,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乳品加工过程质量安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预警。并针对关键环节建立基于培养法原辅料和产品中霉菌、酵母、细菌总数和耐热芽孢等快检技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快速筛查生物安全监测技术,乳品有害成分图谱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以及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监控软件的设计开发,引领行业质量安全保障技术进步。4、基于风险评估的动态评价与“二方审核”的供应商质量管理。结合行业质量风险信息,强化源头与过程质量管理,建立乳品供应商质量管理平台,执行基于风险评估的动态评价与二方审核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形成供应商质量成熟度指数测评系统。5、乳品产业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为实现质量风险监控技术数据信息化管理,建立乳品产业质量安全数据库,自主开发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不仅是科技界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大事。为了让全所科技人员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规划纲要的相关信息,特整理做专题解读。 问:纲要确定了那些发展目标? 答:规划纲要共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序言,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问:国家四大重大科研研究计划是什么? 答: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选择能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可促进我国持续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同时具有优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部署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这些方向的突破,可以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重点跨越。这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 问:五大人才建设目标是什么? 答:(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问:规划纲要中确定的11个重点领域是什么?

答: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为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 1.能源 2.水和矿产资源 3.环境 4.农业 5.制造业 6.交通运输业 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8.人口与健康 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10.公共安全 11.国防 问:规划纲要确定的68项有限主题如下: 答: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 (1)工业节能 (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 (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 (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 (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 (7)综合节水 (8)海水淡化 (9)资源勘探增储 (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12)综合资源区划 (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 (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候选人基本情况姓名李立浧 从事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受教育情 况 1961.09-1968.09,清华大学,大学本科学习 提名者广东省 提名意见 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他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为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的突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并开展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创新。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的深层机理,为交流和直流输电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已投产13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组织多条重大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为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研究开发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至广东输电工程中应用。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国西部和北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开发和大范围消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

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得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奖20项,获得2016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第五届(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投身电力事业已经超过50年,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至今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李立浧在直流输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攻克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等世界级难题,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推动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持续突破创新,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引进吸收到引领世界的巨大跨越。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创造了我国和世界电力建设的许多个第一:参加和组织了我国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 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工程;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500kV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组织世界上第一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正在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李立浧为推动先进能源电力技术的工程应用,促进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有: 一、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李立浧是第1完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二〇〇六——二〇二〇年) (摘要) 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实施首购政策。对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形成技术标准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摘要) 四、政府采购 (二十二)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由科技部门会同综合经济部门按照公开、公正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并向全社会公告。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加强预算控制,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采购人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标明自主创新产品。财政部门在预算审批过程中,在采购支出项目已确定的情况下,优先安排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预算。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督促采购人自觉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条件,并明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要求。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 (二十三)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在政府采购评审方法

最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全文(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共5章38条,2020年10月修订,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三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应当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国家加大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应当注重前瞻性、理论性,国家技术发明奖应当注重原创性、实用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应当注重创新性、效益性。 第四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的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条国家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和荣誉性,将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有所长、研有所专、敢于超越、勇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提名、评审和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相关办法制定和评审活动的组织工作。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应当实施绩效管理。 第七条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组成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监督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选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章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设置 第八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下列中国公民: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

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背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背景及做法: 制定新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 大明确提出要制定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未来10~20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都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从2003 年6 月开始,组织各方面2000 多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力量,在深入进行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这次规划是我国进入21 世纪新阶段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规划,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十项原则和方法:1 充分认识未来10~20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认真研究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要重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并始终保持战略研究工作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 3 在研究工作中必须扎实做好研究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紧密结合; 4 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认真论证,凝练出能够大幅度增强综合国力的重点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 5 要充分体现中央关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 6 要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 大事,同时注意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7 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之间要大力协同,同时学科之间和专家之间也要大力协同,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8 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搞开放式的研究,要有国际视野,密切关注国际科技新变化、新趋势和特点以及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对科技的影响; 9 要坚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10 要努力形成发扬民主、鼓励争鸣、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大胆使用人才,同时培养锻炼出一支从事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队伍。 内容及特点: 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科技发展的重大任务、科技发展的投入与政策环境、重大科技专项四个部分,分为20 个专题。其中第八专题是人口与健康科技问题研究。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规划纲要,研究重点分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领域、优先主题。 医药卫生领域重点: 目标: 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发展思路: 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 3.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4 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重大专项: 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 优先主题: 1.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 2.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

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一、项目名称 智能纳米生物材料设计及其肿瘤微环境调控研究 二、候选单位 1、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三、候选人 1、聂广军; 2、李素萍; 3、丁宝全; 4、赵宇亮; 5、张银龙; 6、季天骄; 7、蒋乔; 8、王婧; 9、李一叶;10、赵颖 四、项目简介. 1.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智能纳米生物材料,发展智能纳米药物,特别是智能纳米机器人实现对人类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是科学家追逐的一个伟大梦想。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将纳米生物材料与肿瘤精准治疗有效结合,使研发医用智能纳米药物成为可能,为肿瘤的创新治疗带来新希望,有望为肿瘤的临床治疗带来变革性技术手段。 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是阻碍肿瘤有效治疗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大多针对疾病的单一特性进行设计,面临高度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多种病理特征和多种组分共存的挑战,很难实现多种药物治疗的有机整合和时序性控制。智能纳米药物不仅可以实现多靶点药物的协同输送和多病理特性的时序性响应,还可集成自主操控、病灶部位主动寻靶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实现恶性肿瘤有效治疗的重要突破口。 2.主要科学发现点:本项目基于肿瘤血管和基质微环境成分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关键作用,研发功能集成的微环境精准调控型智能纳米药物。通过构建靶向肿瘤血管

内皮的DNA智能“纳米机器人”,首次实现了止血药物-凝血酶对肿瘤组织的精准递送和可控释放,高效地阻断肿瘤组织血液供应,安全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通过构建微环境特异性响应和识别的磷脂杂化聚合物纳米药物或多肽纳米药物,精准敲除肿瘤局部血小板或抑制肿瘤基质细胞,提高药物瘤内富集,实现化疗增效减毒;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天然纳米膜泡结构-外泌体,载带化疗药物,靶向递送到肿瘤部位,实现安全高效的肿瘤生长抑制,成为利用天然纳米载体智能递送药物的成功先例。 3.成果产生的价值:本项目基于纳米结构的精确构筑和功能集成,以DNA折纸技术、多肽自组装技术,以及具有独特仿生功能的天然囊泡改造技术为核心技术,发展了系列肿瘤血管和基质微环境精准靶向调控的抗肿瘤创新策略。针对血供丰富的肿瘤类型,通过有效抑制肿瘤血管过度增殖,破坏已有血管完整性,阻断营养供应;针对缺乏血供的肿瘤类型,通过改善基质微环境,降低纤维化程度,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灌注,降低药物对正常器官和组织的毒副作用。 本项目在靶向识别和微环境响应的新型智能纳米药物构筑、功能集成和体内定点发挥功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克服了体内执行复杂生物学功能的纳米药物设计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产生重大国际学术影响。工作系统性强,为高度原创的前沿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潜力。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 策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制定如下配套政策: 一、科技投入 (一)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相适应。 (二)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各级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三)切实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的实施,要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组织专家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 (四)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合理安排科研机构正常运转、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条件建设等资金。重视公益性行业科研能力建设,建立对公益性行业科研的稳定支持机制。优化政府科技计划体系,明确支持方向,重点解决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五)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机制,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要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国家与科学技术发展

国家与科学技术发展 孙丕业(数学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进作用的进步的力量。从中国被外国列强敲开闭关锁国的大门开始,被科学技术的差距所打败的中国开始醒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国家强弱兴衰与否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因此,洋务运动、兴办学堂等各种为了强国而进行的以发展科学技术为目的的手段开始出现。共产党建党前后,李大钊与陈独秀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国人宣告了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变腐朽观念,传播新的思想,遵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做事。扩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海外留学热潮,兴办工人学校,创办工人刊物,科学技术的重要逐渐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科技在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建国以来,改革开放的如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一系列的关于科技发展的思想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长征系列的研制与发射,神舟载人火箭与登月计划的实施,种种成绩都表明着中国也在向着科学大国的方向迈进。在科学的发展中,共产党员起着领先带头的作用:“两弹一星”的功臣钱学森与邓稼先,气象学家竺可桢,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们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中国与真正的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大多是来自外国的知识产权,核心的软件技术往往无法自己生产,大学的科技教育中国也要低于部分发达国家,每年在科学技术的最先进成果中,由中国人所得到的几乎没有,大多是由美国等几个先进的国家所包揽。因此,要达到真正可以与国外强国的科学技术相抗衡的程度,还需要发展的时间。 我作为一个数学系的学生,长时间可以接触到很多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数学是一门纯理论的科学,它位于其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基础的地方,数学是一个基础的科学,它为其他的科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与工具,因此数学中一个重要方法或定理的发现,往往能带动起几个学科的同时发展。而中国虽然每段时间都会出现在数学界有一定贡献的数学家,但那些真正最顶尖,对数学有极大推进作用的结果,却都是出自于其他国家人之手。况且国内许多优秀的人才在留学的热潮下都涌向了国外并由于国外的优异条件而选择留在了国外,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外流,致使即使国内不断在改革教育与研究,国内始终没能在基础的学科上得到十分大的发展。 我能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做些什么呢?我们是否应该跟随留学的热潮而涌向国外呢?我想,在条件适合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国外走,那里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体系与更好的教育资源模式,在那里,也许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对我们有利的知识。但是,当我们学成之后,我们是否不应该继续留恋国外的优质生活,而应该选择回国将自己所学到的所有知识,倾情的奉献给养育我们几十年的祖国,来报答我们的祖国,让他发展壮大起来呢?这便是我们能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所能做的事情吧。 总有一天,国家与共产党对科学的重视,会将我们国家变成一个真正的令世人赞叹的科学大国。

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 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 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至今,中国已有14 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 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 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 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 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曾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 徐光宪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原则和重大部署,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国科技大会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要发挥基础研究引领未来的作用,将增强基础研究综合实力纳入总体发展目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必须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制定和实施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健康发展,繁荣基础研究,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基础研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抉择。基础研究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及今后更长的时期,我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进步、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基础研究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加强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 “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必须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统筹部署,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学基金工作,把自主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牢牢把握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的机遇,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指导思想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加强统筹部署,贯彻工作方针,切实发挥科学基金对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 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基础研究,着力为提高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支撑,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成果和人才储备;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和自主创新的宽松环境;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引导。 加强科学基金统筹,就是要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既要支持以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为动力的研究,也要支持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研究;统筹全面布局与重点部署,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实力的发展成为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关系问题,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科学技术;国际地位;影响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 科学技术和国际地位的概述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已全面深入影响到世界的各个方面,是影响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环节,也是国际地位提升的强大动力来源。 1.1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科学技术包括了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科学技术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是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功能而言,是一种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生产力。 1.2 国际地位的含义 国际地位是指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态。 1.3 科学技术与国际地位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地位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1.3.1 科学技术是国际地位提升的保障。科技实力的发展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国家地位提升的基础,科技实力增强带来的国际影响力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1.3.2 国际地位的提升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目前来看,随着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也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创造了友好氛围。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