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考复习知识点

地理学考复习知识点
地理学考复习知识点

地月系

太阳系

天体系统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一、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

类型多样,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 二、天体系统的层次

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级别:总星系

三、普通性

1. 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2. 表现

(1)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 ① 方向一致 ② 轨道近似圆形

③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四、特殊性

1.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1)宇宙环境 ①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

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地球大气层,经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 ③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五、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氢和氦)

2.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

其他行星系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线

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 六、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如图1-1所示: 2.太阳活动的影响

(1)原因:太阳活动强烈时,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

(2)表现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 产生磁暴, 极光(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

量变化周期相关(太阳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太阳活动低峰年气候平稳)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3. 速度

(1)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一、昼夜交替 1. 原因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分地球为昼半球和夜半球)②地球自转 2. 周期:约24小时 二、时差

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2.地方时 换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15度—1小时 换算原则:东加西减

3. 区时

(1)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换算

每相差1个时区,区时就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4)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周期:

速度

c

d

b

a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方向:自西向东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1个恒星年

1.公转特征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 远日点慢,时间为7月初

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 23.5°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变化规律

① 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 季节变化

节气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位置 北回归线 赤道 北回归线 达全年最大值的地

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

赤道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地区

达全年最小值的地

南半球

北半球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

(2)判断①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②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3)规律

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②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③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 5.四季更替

(1)原因: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2)纬度差异

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

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6.五带划分

地球的圈层

1.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 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层

地壳

——莫霍界面(地下约17KM ) 地幔

——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800KM )

地核

(3)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岩石圈的组成 三大类岩石:

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片麻岩、页岩-板岩、沙岩-石英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过程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岩浆 岩浆岩

冷凝

重熔

沉积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重熔 变质岩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内、外力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作用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

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

表趋于平缓

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

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2.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常见类型成因地形表现

褶皱

背斜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

一般地形倒置

山岭山谷向斜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山谷山岭

断层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

发生明显错动或位移

地堑成或盆地谷地(吐鲁番盆地.渭

河谷地)、地垒成山或陡崖、或断块

山(华山。峨眉山,庐山,泰山)

3.外力作用表现

(1)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2)主要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作用形式对地貌影响

流水作用侵蚀坡面被冲刷,下切成沟谷,水流

汇集使沟谷不断加宽加深

常形成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的地表

堆积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

低,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

山区山口处洪积扇或冲积扇的形

成;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

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力扬起沙石,吹蚀

地表

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

堆积风在搬运沙石的过程中,当风力

减小或气流受阻时,导致风沙沉

形成沙丘、沙垄等

冰川作用侵蚀在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冰川对途

径地面的刨蚀作用

形成冰川谷地又称冰川U谷;在

冰川源头形成冰斗、多个冰斗之

间形成角峰

堆积在冰川融化时,携带的泥沙石块形成冰碛(qi)垄

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

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

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等沉积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直接吸收的——很少,且有选择性

3(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例如,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易出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2-2或图1-2-3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大气的散射具有选择作用,主要散射蓝色光(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反射(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举例: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人民常用人造烟雾的办法,使地理的蔬菜免遭冻害,是加强大气的逆辐射

三.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方式

①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②水平运动,表现为风

2.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

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

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

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

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

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

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对不同地表纬度加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2.分布

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图5-2所示:

3. 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五、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

2. 成因

(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特点

3. 典型的季风

比较 季节 源地 风向 性质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 东亚季风 冬季 蒙古、西伯利

亚 西北 寒冷干燥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

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夏季 副热带太平

洋 东南 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

冬季 蒙古、西伯利

亚 东北 低温干燥 热带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

夏季

赤道附近 印度洋

西南

温暖湿润

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风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七、锋面系统

1. 概念: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特征: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 分类: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分为三类

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 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下雨

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

转好

定义: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暖锋 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准静止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

对气候的影响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类型

天气:多形成连续性多云或降水天气

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受静止锋影响:梅雨天气 八、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气旋(低压) 垂直气流:上升

气旋与反气旋 天气: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反气旋(高压) 垂直气流:下沉

天气:晴朗天气

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

水圈和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意义 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分布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三、洋流的地理意义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意义

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

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

图1-2--9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

陆地自然带:

①形成条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热量和水分组合

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气候

②产生:不同的气候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③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2.分布模式(以北半球为例)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带的分布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不同温度带的气候对应不

同自然带的类型,现在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热量)

(2)表现:形成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及相应的植被、土壤。

(3)实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三个自然带。它们具有一定的宽度,大致沿纬线方向平行伸

展,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

(2)表现: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3)实例: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随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2)表现:植被、土壤等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3)实例: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的自然带分布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

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永久冰雪带;其中永久冰雪带的下

限称作雪线。

三、非地带性现象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表现: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3.实例:

(1)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3°S---30°S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长荒漠带

(2)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没有出现热带雨林景观,而是出现热带草原景观。

四、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

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1.影响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房屋在墙体厚度上的差别(北方厚)

(2)我国东南沿海和西部内陆房屋在屋顶坡度上的差别。(南方屋顶坡度大)

五.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

1.各要素间的关系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六、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

1.整体性的体现

①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

②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

2.实例:如厄而尼诺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在思想观念方面

(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应该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对待地理环境问题。

(2)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求人类具有全局观念。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①利用自然资源②修复生态系统③改善环境质量

(2)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实际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人类利用煤炭作为燃料,是利用了其中蕴含的能量,产生废物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污染。

(3)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需要进行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自然资源间具有联系性。

③工业文明阶段: 第四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与人类

①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

②农业文明阶段: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 变化

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4.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会阶段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强 中 弱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 小 中 大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

式 单一、简单

中等 多样化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低

二.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 对聚落的影响

实例

类型 分布 规模 平原 团聚型、棋盘式 集中、紧凑

大、 人口多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

区 山区

狭长形、团块状

分散、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或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的中下部

小、 人口少

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地区、塔里木盆地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 形态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实例

交通线形态

限制性因素

工程量及造

选线时应注意的问

题 地 形

平原地区

一般呈网状分布

少 小,低

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尽量少占良

田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山区 公路呈“之”字形 多 大,高

避开一些陡坡、不

稳定地区

川西高原、云贵高原

地势

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如我国由第三级梯向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逐渐减少

三.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1、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1). 概念: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 类型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3)生物灾害:虫灾、鼠灾

(4)海洋灾害

2、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洪灾为例)

1).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会加剧洪涝灾害。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3)水文因素:河流流域面积大则汇水面积广;河道弯曲,则其流水通畅程度低,排水速度慢;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少,则调节洪水功能低,这些均会造成流域的排水速度低于汇水速度,使溃决形成洪灾。

2.)人为因素

(1)破坏流域内植被

(2)大规模围湖造田

(3)占用分洪区

四、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许多地区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

2).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3). 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带来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

4).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5).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等部门影响更为显著

6).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2.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植被破坏。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人类社会初期

①特点: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②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2)产业革命后

①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原因: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进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特点: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②原因:科技进步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概念: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模式转变的三个阶段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1.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

面临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典型: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

2.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面临问题: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

典型:西欧德、法国等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二、人口迁移分类:(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美国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与西部)、土壤(北大荒的开垦、原始社会的迁移农业)、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和通信发展能促进人口迁移.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三、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

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四、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2.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3、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4、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正相关)、消费水平(负相关)。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的空间结构

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

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 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

气候 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

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

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 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

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

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 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④城市的空间结构

各功能区的位置、组成、特点

城市功

能分区

位置组成特点

商业区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各种商业街或大商场交通便捷、人员流量大、

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

服务设施受社会因素影响,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工业区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由若干同类工厂组成靠近公路等交通便捷地

带,工业选择要考虑环境

因素

⑤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

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高大少远高级

低小多近低级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3)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城市化特点原因

发达

国家

起步早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

中国

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农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剩余劳动力

工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社会经

济发展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农业生产概述

1.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二、(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海拔高,干旱地区光照光棉花、我国西北的瓜果

热量不同温度带栽种不同的作物、不同纬度的“熟制”不同

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地形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②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市场的需求多少与种类能决定农作物生产种类与面积)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例如:阿根廷的牛肉摆上欧洲的餐桌;海南成北京的蔬菜基地)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国家对粮食的补贴促进粮食的生产)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

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

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

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

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

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

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

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

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

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

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

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土地、原料、动力、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

二、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 原料: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和市场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下

2.交通: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劳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其素质要求提高了

4.环境标准、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工业类型及特点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应接近原料

产地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

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

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应接近

消费市场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

厂或水电站)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的地区,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4)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

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

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

(5)工业与地理环境

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水泥厂、酿造厂为空气污染;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为水污染;化工厂、炼油厂为大气所污染和水污染;发电厂、钢铁厂为空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6)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

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扬州、苏州、杭州沿江河逐步发展起来的;郑州、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沿铁路发展起来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影响,扬州、济宁、聊城因为交通的变化而兴衰。

②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

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

第四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思想

发展阶段

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

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

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

环境问题不严重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

弱,对抗性增强

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

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

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

(2)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明确如行政区,有的模糊如气候区植被区。②区

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

色和功能如商业区等。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含义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从总体看可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的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四.区域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区域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区域发展

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

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

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

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

升,第三产业加速发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

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

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

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

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

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

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

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

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

中心城市发展速

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

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五.区域发展差异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就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就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与其她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既不就是最大的,也不就是最小的,也没有其她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就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就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与繁衍的行星。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与质量);液态水。(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就是水、大气运动与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就是来源于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与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就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166,25~26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书P69,P167,28-30,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就是最主要的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与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包括上升与下沉运动。 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与向斜。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因为顶部受张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地理学考知识点2020版

会考必会知识点 ---- 第一章 1、如何判断某物是不是天体?乌云和宇宙中的人造卫星谁是天体?判断依据是什么? 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高到低分别都是什么? 系(课本P3图1.2) 系 系其他行星系 系其他恒星系 系 3、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的顺序写出。 6、地球具有生命的条件有哪些?(详细答出) 10、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11、如何得知地球圈层内部的结构?

★注意通过不连续界面波的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13、地球的外部结构和各个圈层的特点。

第二章 1、大气层结构:对流层(近地面),平流层,高空大气。 2、大气受热过程: (1)画出大气受热示意图标出过程的名称。 (2)近地面大气的热源是:。 (3)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4)晴天还是阴天温差大:。 3、下图中,若A、B气温分别为10℃、20℃,请画出热力环流形式。并画出近地面等压面 及高空等压面,并比较ABCD四点气压值大小。 (1)会画热力环流图 (2)会比较四点气压值:找到顺着环流方向就是。 (3)高压处等压面,低压处等压面 (4)高压降水,低压降水。 ***高空中等压面和近地面等压面成对称关系 ***热力环流图中各个箭头是。(这两条是检验你做的是否正确,牢记。)画出热力环流的实例: 4、空气的水平运动是,运动过程中受到,,。 高空中的风不受,受,。 (1)高空中的风的画法: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不受摩擦力,偏转度数90°) (2)近地面的风向的画法: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受摩擦力,偏转度数45°) ***偏转方向的判断:北半球用右手,手心朝上,四指的方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的方向是风向。南半球用左手,之后步骤同。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低压(既影响风力也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垂直风向(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在风向的反向延长线上(既影响风力也影响风速)。

自然地理学简答题总结

1.自然地理学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有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了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在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产生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地球最外圈的大气圈,部分水汽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地面,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水圈,后来原始生物出现,它们逐渐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其次为氩、CO2和水蒸气等,其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地球生物圈渗透在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的范围之中,生物圈质量很小,但是生物圈对改变地球 的地理环境却起着重要的作 用,水圈主要有海水构成,陆 地上的湖、河、沼泽水和地下 水也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 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 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 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 重要因素。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①太 阳辐射集中地表②固液气物 质同时存在于地表③有其特 有的、由其自身发展变成的物 质④相互渗透的圈层进行着 复杂的物质循环⑤存在复杂 的内部分异⑥在人类活动的 基本场所 4.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 有什么特征? 岩浆岩是由演讲凝结形成的 岩石,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 块状结构;成分、结构、颜色、 粒度不均匀形成斑杂结构;保 留熔岩的流动形迹:气体逸出 后残留的气孔构造;喷出岩气 孔被填充形成杏仁状构造。一 般来说,岩浆岩易于出现在板 块交界地界的火山区。沉 积岩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其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 质和生物化石,层面呈波状起 伏、残留波痕、雨痕、干裂、 槽模、沟模等卵模或层内出现 有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 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石头 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石头。这 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 定向构造和由变质作用形成 的特征变质矿物。 5.地壳构造运动有哪些特 点?它和岩相、建造和地层接 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 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 异性岩相:若地壳上升, 岩相可以从海相向陆相变化, 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 形成海退层序,甚至没有沉积 或受风化剥蚀。反之,形成海 侵层序。建造:主要分三种 基本建造类型,地槽型建造、 地台、过度。地层接触:常 见的有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三类,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 积接触也是其特有的表现。 6.何谓三圈环流与行星风系, 说明海陆分布咋改变低空和 高空气压场纬向带状结构? 假设地球不自转,且表面均 匀,由于赤道和两极受热不 均,赤道上空的空气流向极 地,而低层气流自极地流向赤 道,补偿赤道上空流出空气。 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就会形成 一个南北向的闭合环流。但地 球在不停地自转,空气一旦开 始运动地转偏向力便随之发 生作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 下,南北半球分别形成环流 圈,即三圈环流。行星风系: 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 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由于 海陆分布等影响即海陆热力 性质的差异。7月份,大陆增 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 海洋增温慢,水温低于陆温, 形成高气压。1月份,大陆降 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 海洋增降温慢,水温高于陆 温,形成低气压。由于北半球 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 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 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 的高、低气压中心。其中7月 份。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低压 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南半 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 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 别是30°S以南的地区,气压 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7.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 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 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天文学方面 和地文学方面。天文学方面有 ①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②太 阳活动的准周期的变化③地 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文学方 面有①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 ②造山运动③火山活动。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规模与 人口有关。人口的急剧增长使 得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 然环境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增 加。最初,主要表现在改变地 表地貌,影响下垫面的粗糙程 度,反照率和水热平衡,从而 引起局地气候变化。城市化的 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污染,正在 逐步改变大气。现在,全世界 每年消耗数十亿吨燃料。燃烧 产生的CO2、烟尘和工业废气 大量扩散到大气中,使大气成 分发生变化。调查表明,CO2 的含量变化已被当作近代气 候变化的首要原因。应对办 法: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调整产 业结构,应用新能源③加大科 研支持力度,开发新能源④各 国要开展全民环保教育活动。 8.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 关系:水量平衡是任意选择的 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 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 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 的变化量。水循环基本过程是 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 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 通过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 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 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 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水循环使 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 促进了水量的平衡。 10.冰川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 要意义?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22.城市化特点、动力机制、对地理环境影响; 3.区域产业活动2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名称及其区位分析; 24.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 25.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4.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26.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解决途径; ■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7.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与周边大洲的分界线、周边海域名称、主要地形名称、地形特征、气候名称、气候特征和成因、重要水系名称及其相互关系; 28.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9.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水系等); 30.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名称及其特点; 3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大经济地区的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案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32.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33.主要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破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合理开发); 3.3 S技术34.3S技术的判断与应用、图层叠加技术的分析(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分析)。 章节知识点 ■必修1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天体:是宇宙间星云、恒星(本身会发光)、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

高考地理复习指导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社会热点

高考地理复习指导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社会 热点 高考地理复习指导1.通读课本目录。从整体上调整知识结构,进一步清晰知识脉络。2.强化读图训练。每天浏览地理图册一至两页,加深对世界重要地区经纬度、地形的认识,联想该地发生的重要事件。3.每天做一套文综题,严格按照高考规定时间,连续用时,以保证思路连贯性,以便调整生物钟,培养考试习惯。4.归纳答题技巧,并坚持有意训练,争取做到少失多得。5.关注热点。从地理学原理的角度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如发生地点、人文规律性、发生事件的地理原因等。 问答实录 问:最后冲刺阶段如何复习区位地理? 答:在解答有关区位地理的题目时,考生往往会因在区位判断上出现偏差和对区位背景不熟悉而失分。最后阶段复习区位地理首先应通读教材,对书本中和老师上课所提及的重要区位进行全方位温习。熟悉区位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如农业、城市、交通、旅游等方面内容。同时,多看区位图,要能根据经纬网和区位地形判断出大致区位。在会认图的同时,也应学会对不同区位做对比,对其分布的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问:复习自然地理时是不是应特别注意计算能力的训练?

答:很多考生因为计算不熟练而导致对自然地理的恐慌,这是不值得的。我们在复习自然地理的时候,不应只注重对计算能力的训练。考生在复习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时更应注重对这些方面的掌握,适当配以须计算的题加以训练。 问:对地理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应怎样着手最后阶段的复习? 答:地理成绩历来是考生文科综合成绩的分水岭。对知识点掌握不太牢的考生来说,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从自己最薄弱的知识点入手,各个击破。如果各大知识块掌握程度相当,我建议从自然地理入手,逐个击破知识漏洞。同时,尽快把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重新排序组合,使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化,优化知识结构,避免在知识调用时出现混乱。 问:复习中应如何把地理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 答: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应该学会把关注的热点话题放到所在的这个区域,分析这个地区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特色,分析事件发生在这一区域的地理因素。同时注意区域的切换,除了关注热点的发生地,还要关注该区域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中哈石油建设、目前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我国的自然灾害问题,都应成为我们关注和分析的热点。问:如何解答地理学科的主观题? 答:读图、读题干、读材料、读数据是关键。审题时应穷尽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节律性的特点? 时间层次性是系统演变有规律的表现,了解系统发展的时间层次性也就是认识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对人工系统的开发、设计及改造都有重要意义。 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 b.层次性 1、空间层次性 反映系统范围的包含关系,比如国家政体和人体组织的层次结构: 2、时间层次性 由于系统演变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具有一些质的不同。 c.相关性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相关性 d.稳定性变异性、 稳定性——系统排除干扰、恢复到稳态的特性,称为稳定性。 变异性——指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稳定性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没有稳定性就不能认识系统;没有变异性,系统就不能发展。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要素和综合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各要素存在自身固有的运动一个要素的运动必然与其他要素的运动发生联系相互制约 2: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于各组成元素的相互结合的方式,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结构是完成功能的框架和渠道。整体出现的功能是各部分之和所不具备的 3:耗散结构----从-非平衡有序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与外界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信息交换使系统不断进化发展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系统要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这种稳定是非平衡的稳定态,,只有在外界不断输入负熵流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相对稳定。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 从地球表层系统组成、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的角度,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直接作用),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 1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

自然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 2.生物多样性: 3.流域:

4.气候变化: 5.垂直地带性: 6.地质循环: 7.净辐射:

8.地转流: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 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2.为什么说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充分开放和物质微弱开放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自然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衡量的标准是土壤中水、热、气、肥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均、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程度。 2.生物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流域:每条河流和水系从一定的陆地范围内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 4.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它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5.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低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化。 6.地质循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包括水循环、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三个次级循环。 7.净辐射:在某段时间内,物体单位面积上能量收支的差值。地面净辐射指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8.地转流:当海水沿着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流动的海流。 二.简答题60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水量平衡方程的含义: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输出系统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陆+P洋=E陆+ E洋。其含义是:由于就多年平均来说,△

2021届新学考地理复习备考:地理基础知识

2021届新学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基础知识 必修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 宇宙间的主要天体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类型。 天体 概念 特点、范例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温度高,自己能发光,距地球非常遥远,如太阳 行星 沿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如木星、土星等 矮行星 沿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如冥王星 小行星 呈带状分布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质量、体积小,数量多 卫星 绕行星运转的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 如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如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大彗星,其公转周期约为76年 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数量众多,大小不一 2.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具体层次如下: 总星系可见宇宙 ? ????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的成员??????? 太阳中心天体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矮行星 行星分布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卫星彗星流星体 其他行星际物质 (1)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公转轨道面的特点是共面性、近圆性。 (2)八大行星中,质量与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最高的是水星、最低的是海王星。 考点二|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位置、外观(不发光、不透明、近似球形)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条件 原因 充足的液态水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 恰到好处的大气 厚度和大气成分 太阳光照稳定,有利于生命演化的发展 适宜的太阳光照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当的温度范围,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温度范围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 1.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自然地理学试卷——答案

自然地理学试卷 1.填空题15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宇宙中的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3)太阳系的共有8大行星和一个矮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矮行星冥王星。 4)南北纬23度27分称为南北回归线;太阳的视运动路线叫做黄道。 5)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6)沉积岩的三种接触关系分别为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7)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 8)大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需要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压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必须有凝结核。 9)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分别是蒸发、降水、径流。 10)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化成分改变,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1)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12)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类型为竞争、捕食、寄生和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13)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4)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类型。 15)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2.选择题15 1)一个天文单位是(B) A 1.496?104km B 1.496?108 km C 1.496?106 km D 94 605?108 km 2)下列哪种岩石不属于岩浆岩(D)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橄榄岩 D 石灰岩 3)下列哪项不是沉积岩的特征(D) A 层理 B 磨圆 C 流纹 D 化石 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 氮约占大气的78% B 氧约占大气的21% C 臭氧约占大气的0.01% D 二氧化碳约占大气的0.03% 5) 一个标准大气压是(C) A 1013.25 Pa B 1013.25 kPa C 1013.25 hPa D 1013.25 N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湖泊(C) A 里海 B 洱海 C 地中海 D 死海 7)一条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可分为(D) A 上游、下游; B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 C 上游、中游、下游; D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8)河流的水位是指(A) A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B 河流水面相对河底的高度; C 河流断面的平均水深; D 河堤的海拔高度。 9)下列哪项不属于描述径流的计量单位(B)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 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 地衣门: 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 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1)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

自然地理学试题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 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4、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矿物的过程。 5、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 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8、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指岩石整体发生破裂,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化学性质不 变的过程。 7、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 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诲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8、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 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 9、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 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兴作用而形成岩石。 10、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 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言 之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2、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岩石循环及过程。 答: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叫做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沉积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熔融再凝固就会变为火成岩;火成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 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就会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再凝结也会变为火成岩,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也会转化为沉积岩。 2、简述河流的补给形式和特点。 答:(1)降水补给: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补给约占70%。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洪水。 (2)融水补给: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次类河流较多。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极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次类河流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 考试内容和要求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液态水。(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来源于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 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166,25~26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 @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书P69,P167,28-30,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填空和名词解释 1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和环境性的特征。 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是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3 由于目前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通常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4 造岩矿物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长英质矿物,另一类为铁镁质矿物。 5 褶曲的形态事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6 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7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强烈、宁静之分。 8 沼泽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体沼泽化;二是陆地沼泽化。 9 根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10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11 水循环按照不同的途径和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2 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力流,一种为挤压流。 13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14 波浪按照波动发生的位置分为表面波,内波和边缘波。 15 波浪按照水深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 16 波浪按照作用力情况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

17 根据潮汐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 18 洋流按照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9洋流按照其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20生物圈的结构表现为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和多级嵌套结构。 21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2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23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24 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25 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26黄土地貌可以根据地貌部位划分为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根据发育的时间划分为准同生地貌和后生地貌。 27冰蚀作用主要包括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8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基沿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9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除尘灭菌、吸碳吐氧、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30 输入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主要有三个渠道: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能。 31 土壤矿物质主要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