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观察方法

真菌观察方法
真菌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1.载片培养法

载片培养方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基本方法。此法的基本步骤是: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融化的培养真菌的固体培养基,快速地滴一滴于无菌的载玻片上,待其冷却以后,用接种环沾取少许孢子或者挑取一点菌丝段于凝固的培养基上,上面放上无菌的盖玻片。然后,将此片子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入潮湿的吸水滤纸,或者将培养皿底放入一些水,中间用玻璃棒隆起,将做好的培养片子搭放在上面,合适温度下培养。将培养好的片子取出,用小镊子轻轻地取下上面的盖玻片,把盖玻片转放于另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两边用透明胶固定,用棉蓝染色液染色。载片培养法还可以这样进行:将厚度约0.5mm的平板培养基用小刀切成大小0.5cm2的小块,挑取一小块培养基放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同样的方法接种、培养观察。还可以用刀片将培养好的载玻片上的多余培养基割去,自然干燥后,用大一点的盖玻片盖上菌丝,用同样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产生无性孢子的真菌的形态观察。该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滴的培养基不能太多,接种物不能太多,防止污染。

2.插片培养法

插片培养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菌丝块接种于固体平板的中间。假如是以孢子接种,则将孢子稀释液涂布于固体平板上,然后,用小镊子夹起一块无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的角度斜插入培养基中,不要插入培养基太深,让菌丝爬上盖玻片;培养好了以后,再用小镊子将盖玻片取出,自然干燥以后,将盖玻片转移到一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同样的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该方法要注意:插片的角度要掌握好,不能太直或太平;当两面都有菌丝时,擦去背对中心的那面的菌丝,以避免干扰。3.粘片法

粘片法是用透明胶粘贴菌丝或者孢子进行观察的方法。用剪刀剪取一小段透明胶,用小镊子夹住一个角,轻轻地粘一些菌丝或者孢子,然后将其放入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染色液,可以染色观察。此法要注意:粘贴时,不要用力粘的太多;粘上菌丝或者孢子的透明胶放入载玻片上,不要移动,要一次放好。

4.平板观察法

平板观察法是在平板上直接观察真菌的方法。对菌丝生长得比较稀疏的真菌和观察基内菌丝。此法比较直接真实地反映菌丝的形态特征,观察时将平板的上盖拿开,倒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这种方法可以消除由于培养体变干或者放在菌丝表面的盖玻片等可能出现的影响。此方法要注意不要倒太多的培养基,直径10cm的平皿倒10ml的培养基就可以了。5.玻璃纸观察法

玻璃纸观察法是一种观察真菌生长特性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下列情况:研究菌丝生长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将无菌的玻璃纸放入刚倒好的平板中,用L型玻璃棒将玻璃纸表面铺平,然后用小刀将玻璃纸和培养基一起切成从中心向外辐射的2~4个区域。将菌丝块接入平板中心,此时用小针头的注射器滴一滴抑制或促进生长的营养液(例如不同浓度的CuSO4或者2,4-二硝基苯)于玻璃纸下面的各个区域中,培养一定时间待菌丝生长到滴加液部位时,切下玻璃纸和培养基小块于载玻片上,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此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玻璃纸一定要铺平,不能使其中间打折;用小刀切块时,要使各个区域间分开,避免不同浓度的抑制剂或营养剂的相互干扰;平板不能倒得太厚,观察时要找一带分支的菌丝尖端,定时(5min)观察。

6.真菌的染色液

真菌的菌丝一般是无色的,因此,在观察其形态时,要用染色液进行染色观察,一般的染色液如结晶紫染色液不适合用来进行真菌染色观察。在这些染色液中,真菌菌丝容易集结

成团,不易分开,影响观察,而且菌丝收缩,影响观察结果。

常用的真菌染色液包括以下2种:

(1)乳酸酚酸性复红:苯酚10g,乳酸10g,甘油20g,蒸馏水10ml,酸性复红0.5g,将水与酚混合直到溶解,然后加入乳酸和甘油,最后加入酸性复红。

(2)棉蓝染色液:苯酚10g,乳酸10g,甘油20g,蒸馏水10ml,棉蓝0.025g。配制方法与(1)相同。

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真菌分离培养应考虑所分离真菌的特性,配制合适的培养基,选择所需的气体环境。同时, 由于真菌分离材料常污染有大量细菌,所以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菌素并在分离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分离培养方法。 2.认识真菌菌落的特征,比较与细菌菌落有何不同。 3.了解真菌载片培养法。 4.掌握观察真菌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操作步骤 —、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平板划线分离法 1.取适合真菌的琼脂培养基融化,冷至45℃,注入无菌平皿中,每皿15~20ml,制成平板待用。 2.取要分离的材料(如田土、混杂的或污染的真菌培养物、真菌)少许,投入盛无菌水的试管内,振摇,使分离菌悬浮于水中。 3.将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并冷却后,蘸取上述菌悬浮液,进行平板划线(同细菌的划线法)。 4.划线完毕,置温箱中培养2~5d,待长出菌落后,钓取可疑单个菌落先作制片检查,若只有一种所需要的真菌生长,即可进行钓菌纯培养。如有杂菌可从单个菌落中钓少许菌制成悬液,再作划线分离培养,有时需反复多次,才得纯种。另外,也可在放大镜的观察下,用无菌镊子夹取一段待分离的真菌菌丝,直接放在平板上作分离培养,可获得该种真菌的纯培养。 (二)稀释分离法 1.取盛有无菌水的试管5支(每管9ml),分别标记1、2、3、4、5号。取样品(如田土等)1g,投入1号管内,振摇,使悬浮均匀。 2.用1ml灭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法,从1号管中吸取1ml悬浮液注入2号管中,并摇匀;同样由2号管取1ml至3号管,依此类推,直至5号管。注意每稀释一管应更换一支灭菌吸管。 3.用2支无菌吸管分别由4号、5号试管中各取1ml悬液,并分别注入2个灭菌培养皿中,再加入融化后冷至45℃的琼脂培养基约15ml,轻轻在桌面上摇转,静置,使冷凝成平板。然后倒置温箱中培养,2~5d后,从中挑选单个菌落,并移植于斜面上。 二.真菌培养性状观察 (一)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 1 .酵母菌菌落: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多呈油脂状或蜡脂状,表面光滑、湿润、黏稠,有的表面呈粉粒状、粗糙或皱褶。菌落边缘有整齐、缺损或带丝状。菌落颜色有乳白色、黄色或红色等。 2. 霉菌菌落:将不同霉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5d,可见霉菌菌落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等。菌落大小依种而异,有的能扩展到整个固体培养基,有的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2mm或更小)。很多霉菌的孢子能产生色素,致使菌落表面、背面甚至培养基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黄色、绿色、青色、黑色、橙色等。 (二)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 1. 酵母菌注意观察其混浊度、沉淀物及表面生长性状等。

真菌的常规检验法

真菌的常规检验法 实验室检查: ?标本采集分离培养 ?直接镜检生化反应 ?染色镜检免疫学试验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 ?1.皮肤的角质性物质:毛发、指(趾)甲、头屑、皮屑等。 2.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生殖道分泌物、耳垢、痰、粪便、尿液等。 ?3.血液和体液:体液包括胸水、腹水、脑脊液、淋巴穿刺液等。 4.脓汁及渗出物。 二、检验方法 (一)标本直接检查法

不染色标本检查 染色标本检查 (二)培养检查 (三)鉴定 ①KOH溶液:本液适于检查致密的难以透明的材料(如毛发、指甲、鳞屑等)。 ②墨汁:主要用于检查有荚膜的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等) ③水合氯醛-石炭酸-乳酸封固液:此液透明力较强,只限于不透明的标本。 ④生理盐水:为观察真菌的出芽现象可用生理盐水代替氢氧化钾溶液。 微生物学检查步骤: 取患部标本

(毛发、皮屑等)__置载玻片__加10%NaOH(或10%KOH)→微加温消化 →镜检(观察菌丝和孢子) 直接镜检的意义 ①有诊断意义,如浅部真菌病等; ②通过真菌的形态,可确定某些致病性真菌的属或种, 如假丝酵母菌的厚膜孢子等; ③判断某些真菌种的致病性等,如皮肤癣菌、曲霉等。 直接镜检的局限性: ①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真菌感染; ②有假阳性结果。 因此,对直接镜检可疑结果应作复查或用其他检验方法鉴定。 2. 染色标本检查 ?(1)革兰染色:各种真菌均染成革兰阳性。 ?(2)乳酸酚棉蓝染色

?(3)糖原染色: ?又称过碘Schiff(简称PAS或PASH)。真菌细胞壁由纤维素和几丁质组成,含有多糖。过碘酸使糖氧化成醛,再与品红-亚硫酸结合,成为红色,故菌体均染成红色。为真菌染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嗜银染色(GMS):染成黑色 ?(5)粘蛋白卡红染色法(MCS):主要用于新生隐球菌荚膜的染色。隐球菌荚膜和细胞壁呈红色,细胞核呈黑色。 ?(6)荧光染色:主要使用吖啶橙和氢氧化钾来染直接涂片、培养涂片及组织切片。 (二)培养检查法 ?本法可确定菌种,辅助直接检查的不足。 ①菌落性质:酵母菌还是霉菌; ②菌落大小:致病性真菌菌落小,而条件致病性真菌菌落大; ③菌落颜色:病原性真菌颜色淡,污染真菌颜色深;

真菌检测方法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长成绒毛样菌丝,未见其它细菌生长。经48小时培养长成白色菌落。72小时菌落呈纽扣状,由中心向外周逐渐变深,转变成灰白色、灰绿色。取培养物镜检可见大量球形的分生孢子。 通常人们把真菌和霉菌认为是一种病原的两种说法。真正真菌包括霉菌,霉菌只是众多真菌中的一种。真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微生物。根据其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前部真菌和深部通常人们把真菌和霉菌认为是一种病原的两种说法。真正真菌包括霉菌,霉菌只是众多真菌中的一种。真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微生物。根据其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前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孢子丝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而霉菌多为细胞真菌的一种,也为深部感染真菌,包括烟曲菌、黄曲菌、黑曲菌、土曲菌等,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引起全身播散性感然,影响预后。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实验材料和检验目的来确定。目前国标方法中使用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孟加拉培养基(RBC)、高盐察氏培养基(CAO),其中PDA和RBC适合于一般的霉菌和酵母菌生长,而CAO则适合于高渗性霉菌生长,酵母菌几乎不长。在日常检测中我们发现,有些常见的耐高渗性霉菌,如局限曲霉、谢瓦曲霉、赤曲霉、Wallemia等在PDA、RBC上生长非常缓慢或不长,而这些菌在高渗培养基如M40Y、DG18(M40Y琼脂配方:蔗糖400g,麦芽提取汁20g,酵母提取汁5g,琼脂20g,氯霉素50mg,蒸馏水1000ml;DG18琼脂配方:葡萄糖10g,蛋白胨5g,KH2PO41g,MgSO4·7H2O 0.5g,氯霉素0.1g,0.2%二氯硝基苯胺1.0mL,琼脂15g,蒸馏水1000mL,PH6.5)上则正常生长,孢子、形态特征发育良好,而且酵母菌也能在M40Y、DG18上生长,因此,若能同时采用PDA和M40Y(或DG18)分离培养各类样品中的霉菌,将能更全面地反映出污染霉菌的菌相。特别是对干燥食品、高糖食品、淹渍食品等,更有必要同时采用M40Y或DG18。 由于霉菌中很多种类不会产生有毒的霉菌毒素,危害较小,而有的菌株即使污染数量不多,但其产生的霉菌毒素却危害较大,因此仅作霉菌计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危害程度,重要的是要知道污染菌的菌相,才能更好地判断被污染食品的安全程度。为此,国外有些研究者设计出各类选择性培养基,可以识别产毒的霉菌。如AFPA培养基(配方:酵母提取汁20g,蛋白胨10g,柠檬酸铁铵0.5g,0.2%二氯硝基苯胺1.0mL,琼脂15g,蒸馏水1000mL,PH5.6)用于分离黄曲霉毒素产生菌高污染率的食品。产黄曲霉毒素的菌株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在AFPA上30℃培养2~3天就形成背面有亮橙黄色的特征性菌落,非常容易识别。有人利用该培养基分离黄曲霉高污染食品花生、玉米等,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因此,针对不同样品,有目的地设计出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以筛选污染菌中的危险菌群,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2接种方式 接种方式主要有倾注法和涂布法两种。目前国际方法中采用倾注法,但近来国际上有不少学者认为霉菌计数采用涂布法更合适。Beuchat和Matsuda等人分别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大

微生物总数检测方法(真菌)

微生物总数检测方法(真菌) 一、检测用培养基配方与培养条件 1.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 配制:以北京路桥PDA培养基为例,按说明上配制需称取培养基4克,加水100毫升。 2. 培养条件:25℃-30℃;时间:72-96小时。 二、检测与计数方法 1. 梯度稀释 称取适量的样品,加入带玻璃珠的三角瓶中,加入100mL的无菌水(无菌水中事先加入了分散剂3—5滴,分散剂可以是吐温,OP—80,用来分散菌团),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吸水均匀后,上旋转式摇床200 r/min充分振荡60 min,,即成母液菌悬液(基础液)。 2. 用10mL无菌移液管分别吸取10mL上述母液菌悬液加入90 mL无菌水中,按1:10进行系列稀释,分别得到1:1×101,1:1×102,1:1×103,1:1×104……1:k稀释的菌悬液(每个稀释度应更换无菌移液管,每一个稀释度瓶种应放有适量的玻璃珠,以保证菌液分布均匀)。 3. 加样及培养 取1个适宜的稀释度,用移液枪吸取菌悬液0.1 mL,加至预先制备好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涂布棒将菌悬液均匀地涂于琼脂表面。此稀释度重复3次,同时以空白作对照,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4. 菌落识别 根据所检测菌种的技术资料,每个稀释度取不同类型的代表菌落通过涂片、染色、镜检等技术手段确认有效菌。当空白对照培养皿出现菌落数时,检测结果无效,应重做。 5. 菌落计数 以出现20—70个菌落数的稀释度的平板为计数标准,分别统计有效活菌数目和杂菌数目。 有效活菌数按式(1)计算,同时计算杂菌数: nm = x kv1/(m0v2) ×10-8或 nv = x kv1/(v0v2) ×10-8(1) 式中:

真菌学实验报告

真菌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1.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 1.3掌握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1.4掌握真菌的鉴定方法。 二.前言: 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从海洋、高空到赤道、两极,到处都有真菌。真菌虽然不在空气中生长繁殖,但它的孢子却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会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已迈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真菌学在生物技术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真菌生长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比动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够直接、快速地进行遗传性状分离的

分析。因此,真菌可以作为研究基础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真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真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年代越久远,其生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越丰富:抗病原性能越强的植物,其所含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的可能行就越大;其所含的内生真菌有可能产生与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菌无知或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了药用植物的抗菌过程,本实验通过植物病原真菌和G+、G-细菌的抑制实验发现茎,根,花,种子或果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并且对G+、G-有普片遍的抑菌作用。研究和开发内生真菌的寻找新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材料与方法: 3.1.1材料: 在校园内采集银杏、喜树、桂花树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 3.1.2.药品与试剂: 葡萄糖、蛋白胨、KH2P04·3H2O、MgSO4·7H2O,马铃薯、琼脂。孟加拉红,青霉素,链霉素,甲基蓝,蛋白胨,酵母膏,蔗糖,磷酸盐,葡萄糖,琼脂条,无菌水等。消毒剂:75%的乙醇,0.1%升汞(HgCl2),次氯酸钠溶液(含活性氯10%),30%双氧水。双

真菌检验

1、什么是真菌? 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真菌界。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具有叶绿素,以腐生和寄生方式摄取营养,细胞壁含几丁质和纤维素,有完善的细胞器,能进行有性生殖和( 或)无性繁殖。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约有20余万种,大多对人无害,仅有约150种对人和动物致病。 2、真菌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真菌的基本结构为菌丝和孢子,菌丝为微细的管状结构,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分枝或不分枝,分隔或不分隔,有粗有细,着色或不着色。一般致病真菌的菌丝较细而且分隔。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也是抵抗不良环境的结构,类似于高等植物的种子,是真菌分类坚定的最主要依据。 3、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的真菌分为哪两类? 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的真菌分为病原性真菌和条件致病菌两大类。病原性真菌本身具致病性,而条件致病菌一般不具致病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即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才致病。 4、引起真菌病的常见诱因有哪些?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代谢障碍,血液病,尿毒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外伤,大手术,器官移植,静脉高营养,导插管,放化疗及爱滋病等都是重要的诱因。 5、真菌生长的特点? 真菌在生长过程中有从中心向四周等距离生长形成圆形菌落的倾向。也正因为这一特点使体股癣的皮肤损害表现为环行或多环行。 6、实验室检查真菌包括什么?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真菌直接检查和真菌培养。 7 、真菌直接检查的意义? (1)直接检查阳性有诊断意义,一般可确定有真菌感染,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2)根据直接检查所见的真菌镜下形态可确定少数病原菌的种,如新型隐球菌,花斑癣菌等。有些可确定属,如念珠菌属等。 (3)直接检查所见的真菌形态,代表该菌在组织内的形态即组织象。(4)真菌镜下形态有时可提示该菌的活动性,如念珠菌出现真菌丝和假菌丝,皮肤癣菌的菌丝肥大粗长多分枝,胞浆浓都表示该菌处于活跃状态。 8 、真菌培养的目的是什么?

真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题目:真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动物科学1204班聂孝明 20121546 指导教师:邹玲 摘要: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及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还有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和载片培养,学习真菌水浸片的制备及形态观察。本实验通过真菌的固体培养,酵母菌水浸片旳制备观察及划线分离培养的方法进行形态观察。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到A菌落成绿色比较光滑、有分生孢子、菌丝有横隔为青霉。D菌落有大量直立菌丝并且顶部发黑、有孢子囊、菌丝无横隔为根霉。B菌落大而光滑、显微镜下菌体较大、有假菌丝并且出芽生殖的为酵母菌。 关键词: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分离培养 引言: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有明显的分化,个体直径比细菌大10倍左右,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无性繁殖为出芽生殖,可以形成假菌丝,有性繁殖是通过结合产生子囊孢子。用美蓝染色液制成水浸片可以观察期外形和区分细菌的死活。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支的丝状体,较大,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不同的霉菌的繁殖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细胞易收缩变形,孢子容易分散。利用培养在玻璃纸上的霉菌作为观察材料,可以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种:酵母菌,青霉,根霉的斜面培养菌种 1.1.2试剂:沙堡培养基、美蓝染色液、70%酒精、无菌水等 1.1.3其他:解剖针、玻片、盖玻片、接种环、显微镜等 1.2方法 1.2..1真菌的划线分离培养 培养基:将沙堡琼脂培养基融化后,冷却至45摄氏度,注入无菌平皿中,每皿15~20ml,做成平板备用。 接种:取待分离的材料少许,投入无菌水试管中,振荡,使分离菌悬浮于水中,将接种环火焰灭菌后冷却,取上述悬液,进行平板划线分离。 培养与观察:划线完毕后,置于28摄氏度温箱培养2~5天,待形成子实器官后,取单个菌落部分,制片镜检。若只有一种菌,既得纯培养物。如有杂菌可取培养物少许制成悬液,用作划线分离,有时反复多次可获得纯种。也可在放大镜下观察,用无菌镊子夹取一段分离的真菌菌丝,在平板上分离培养,即可得到真菌的纯培养物。 1.2.2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油脂状或蜡质状,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有的表面呈现粉粒状,粗糙或褶皱,菌落边缘整齐、缺损或带丝状。菌落颜色有乳白色、黄色、红色等。将不同的霉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5d,可见霉菌有绒毛状、絮状、绳索状等。大小依霉菌种类而异,很多霉菌的孢子和菌丝能产生色素,致使菌落表面、背面甚至培养基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黄色、绿色、黑色、橙色等。 1.2.3真菌的形态观察 1.2.3.1酵母菌水浸片的制备:将美蓝染色液或蒸馏水滴于干净的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及操作取培养48h的酵母菌少许,均匀涂于液滴中,染色2~3min后加盖玻片。注意切勿产生气泡,然后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其细胞形态、芽殖方式,注意酵母菌的形态、大小和芽体,同时可以根据是否染上颜色来区别死活细胞。 1.2.3.2挑取真菌孢子接入盛有灭菌水的试管中,震荡试管制成孢子悬液,用灭菌滴管吸取

真菌(1-3)-D葡聚糖检测反应机理

真菌(1-3)- -D葡聚糖检测反应机理 目前临床上随着广谱抗生素、各类免疫抑制剂、移植插管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其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临床诊断的细菌培养其阳性率很低,且检测周期长,不能适应临床治疗诊断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因此对血液中的早期(1-3)- -D葡聚糖快速定量检测,将对临床对症治疗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人体血浆中(1-3)- -D葡聚糖快速检测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试验的基本原理是试剂中含凝固酶原及凝固蛋白原的冷冻干燥品.在适宜条件下,微量(1-3)- -D葡聚糖能激活试剂中的凝固酶原产生凝集反应,通过测定凝集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从而定量检测血浆中(1-3)- '-D葡聚糖 含量? 内毒素定量检测的反应机理 细菌内毒素作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层中的脂多糖成份(LPS),具有多种的生物活性,微量的内毒素进入机体将会出现发热、血压降低、寒战、引起DIC、内毒素败血症等一系列临床反应,因此对血液中的早期内毒素快速定量检测,将对临床对症治疗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人体血浆中内毒素检测对分别诊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反应试剂中含凝固酶原及凝固蛋白原的冷冻干燥品.在适宜条件下,微量革蓝氏阴性菌内毒素能激活试剂中的凝固酶原产生凝集反应形成凝胶,通过测定在形成凝胶过程中的浊度变化从而定量检测血浆中革蓝氏阴性菌内毒素.

一、检测体液内毒素的临床意义 由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及脓毒血症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各类抗生素杀灭革兰氏阴性菌的同时,也会使后者释放出一定数量的内毒素,从而加重内毒素血症。早期诊断的细菌学培养需时长,而且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其培养阳性率低。早期的数小时内作为临床上抢救感染性休克的关键,临床医师仅能根据临床特征与体征推断病源学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早期体液中内毒素的正确、快速定量检测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的内毒素检测能定性而不能定量,而且个体差异和实验室间的误差较大,无法成为有价值的临床检验项目,北京金山川公司研制的MB-80 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能定量检测体液内毒素的含量,经国内多家单位使用现已在其他省市开始作为临床检验项目进行收费。该仪器检测内毒素具有结果稳定、检测快( 1 小时)、重复性好、准确率高、不同的检测人员操作引起的误差小等优点。 内毒素定量检测在重症病人、感染病人(如脑膜炎)以及其他有严重创伤等疾病的病人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使得内毒素研究一直是热点,但过去由于方法的限制,内毒素检测也是临床的难点。 二、深部真菌检测的临床意义 动态定量检测体液中真菌含量是应用MB-80 微生物快速动态检 测系统进行的。该方法可以快速诊断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深部真菌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作为一种实验材料,在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正确的培养观察方法,能够如实地反映其本质特征。下面介绍实验室中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1.载片培养法 载片培养方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基本方法。此法的基本步骤是: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融化的培养真菌的固体培养基,快速地滴一滴于无菌的载玻片上,待其冷却以后,用接种环沾取少许孢子或者挑取一点菌丝段于凝固的培养基上,上面放上无菌的盖玻片。然后,将此片子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入潮湿的吸水滤纸,或者将培养皿底放入一些水,中间用玻璃棒隆起,将做好的培养片子搭放在上面,合适温度下培养。将培养好的片子取出,用小镊子轻轻地取下上面的盖玻片,把盖玻片转放于另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两边用透明胶固定,用棉蓝染色液染色。 载片培养法还可以这样进行:将厚度约0.5mm的平板培养基用小刀切成大小0.5cm2的小块,挑取一小块培养基放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同样的方法接种、培养观察。还可以用刀片将培养好的载玻片上的多余培养基割去,自然干燥后,用大一点的盖玻片盖上菌丝,用同样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产生无性孢子的真菌的形态观察。该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滴的培养基不能太多,接种物不能太多,防止污染。 2.插片培养法 插片培养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菌丝块接种于固体平板的中间。假如是以孢子接种,则将孢子稀释液涂布于固体平板上,然后,用小镊子夹起一块无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的角度斜插入培养基中,不要插入培养基太深,让菌丝爬上盖玻片;培养好了以后,再用小镊子将盖玻片取出,自然干燥以后,将盖玻片转移到一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同样的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该方法要注意:插片的角度要掌握好,不能太直或太平;当两面都有菌丝时,擦去背对中心的那面的菌丝,以避免干扰。 3.粘片法 粘片法是用透明胶粘贴菌丝或者孢子进行观察的方法。用剪刀剪取一小段透明胶,用小镊子夹住一个角,轻轻地粘一些菌丝或者孢子,然后将其放入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染色液,可以染色观察。此法要注意:粘贴时,不要用力粘的太多;粘上菌丝或者孢子的透明胶放入载玻片上,不要移动,要一次放好。 4.平板观察法 平板观察法是在平板上直接观察真菌的方法。对菌丝生长得比较稀疏的真菌和观察基内菌丝。此法比较直接真实地反映菌丝的形态特征,观察时将平板的上盖拿开,倒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这种方法可以消除由于培养体变干或者放在菌丝表面的盖玻片等可能出现的影响。此

化妆品中灰黄霉素等9种抗真菌类禁用物质的检测方法

附件6 化妆品中灰黄霉素等9种抗真菌类 禁用物质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化妆品中9种禁用物质:灰黄霉素(CAS号:126-07-8)、酮康唑(CAS号:65277-42-1)、克霉唑(CAS号:23593-75-1)、益康唑(CAS号:27220-47-9)、咪康唑(CAS号:22916-47-8)、氟康唑(CAS号:86386-73-4)、联苯苄唑(CAS 号:60628-96-8)、环吡酮胺(CAS号:41621-49-2)、萘替芬(CAS号:65472-88-0)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化妆品中禁用物质:灰黄霉素、酮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环吡酮胺、萘替芬含量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样品经过提取后(其中环吡酮胺的测定需要进行硫酸二甲酯衍生化处理),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进行监测,采用特征离子丰度比进行定性,待测化合物峰面积定量,以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本方法的检出限、定量限和取样品0.5 g时的检出浓度、定量浓度见表1. 表19种违禁成分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 化合物检出限(ng/mL)定量限(ng/mL)检出浓度(μg/g)定量浓度(μg/g) 氟康唑 2.0 20 0.25 1.0 酮康唑10 50 0.50 2.5 萘替芬0.40 2.0 0.02 0.10 联苯苄唑0.40 2.0 0.02 0.10 克霉唑 2.0 4.0 0.15 0.25 益康唑 2.0 20 0.15 1.0 咪康唑 2.0 4.0 0.15 0.25 灰黄霉素 4.0 10 0.25 0.50 环吡酮胺 2.0 10 0.15 0.50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高发、艾滋病的流行、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人工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等有创诊疗技术的应用,由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日益成为临床各科室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加强真菌的检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现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有关真菌检验的常见问题汇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1、为什么培养要设定35 C? 实验室通常将孵箱温度设定为35 C,是为了防止温度的波动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的影响。临床常见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 C (嗜热,嗜中温菌除外,占少数),设定为35C时上下波动2C 对培养无影响,如设定为37C C显然就不合适了。至于真菌培养,要视标本来源而定。一般怀疑浅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如皮屑、甲屑、头屑及毛发等分离培养于26?28 C。来源于人体深部组织的标本如痰、胸腹水、血及骨髓深部脓肿等建议放35 C培养,是刚离体的标本在35 C更接近于人体温度,其次临床最常见的白念珠菌在35 C能形成更为典型的伪 足样菌落,这与血清出芽试验在35 C做是同样的道理。同时’ 来源于35 C初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具有更高的酶活性。怀疑温度型双相真菌感染或个别真菌需要较高温度生长时则需要两种温度同时培养。还要注意培养环境的湿度,一般要求大于60%,如果培养箱的湿度不够,最好在平板附近放置盛有无菌水的容器以保证

湿度。2、CO2 对真菌生长影响大吗?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主要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得碳源,而自养型微生物才需要从CO2 中获得碳源,所以真菌一般不需要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而且CO2 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均不利,但一定浓度可刺激孢子形成。 3、在血培养中培养出真菌2 次,但是患儿没有临床表现,而且临床也没用抗真菌药患儿就好了,是考虑污染吗? 这种情况要判断是否为污染菌,调查采血过程是否规范、血瓶转运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针孔是否适当封口、转运箱是否受到污染等众多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没有真菌感染的症状,要么考虑污染,要么考虑定植(可能性不大)。 4、我们基层医院实际工作中做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生化鉴定几乎做不了,很多直接报白念珠菌,这样合适吗?这样做不合适。目前有些检验科甚至分不清酵母菌和霉菌,在阴道白带、尿液和粪便中镜检发现念珠菌后报告为“找到霉菌”。霉菌是指丝状多细胞真菌;酵母菌是指单细胞形态的真菌,二者不可混为一谈。阴道中感染的酵母菌大多是白念珠菌,但不排除其他酵母菌。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和5- 氟 胞嘧啶天然耐药,如果遇到类似存在天然耐药的菌株,会影响后续的治疗。 5、痰标本中少量念珠菌需要在报告中体现吗?还是不报告? 标本要求和检验程序用要体现,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虽然 白色念珠菌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概率很小,遇到痰标本真菌培养

真菌学实验指导

本课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介绍真菌分类现状、分类方法(包括传统与现代分类方法的比较)、分类依据及其原则。本课程的教学不限于介绍研究的成果,重在介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基本掌握真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并应用于真菌其它领域的研究。 本指导书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

1、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3 2、实验报告基本内容要求 ???????????????????????????????????????????????????????????????????????????????????????????7 3、实验报告格式????????????????????????????????????????????????????????????????8

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实验学时:18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选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和真菌鉴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采集植物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然后对分离样品的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原理 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等分子证据对分离到真菌进行归类和鉴定。 (二)实验手段和方法 1、内生真菌分离纯化方法 1.1样品的表面消毒及预处理 分别取根、茎、叶、果实,用洗涤剂在自来水下洗净。 老树皮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镊子取出,于酒精灯上烧灼15秒至表面焦糊,切成1×1cm2大小置于PDA固体培养基上。 对于根、茎、叶、果实按下列程序进行表面消毒: 75%的酒精漂(浸)洗2-3min→无菌水冲洗4-6次→0.1%升汞不同的消毒时间(共设置7个梯度)→无菌水冲洗4-6次→用灭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无菌刀片将材料切成小块 将根、茎的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大致分开,并切成0.5×0.5cm2大小。将果实的外种皮去掉,消毒之后将内种皮去掉。 灭菌时,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中,记好时间,倒入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

真菌检测方法修订稿

真菌检测方法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置37℃中培养24小时,长成绒毛样菌丝,未见其它细菌生长。经48小时培养长成白色菌落。72 小时菌落呈纽扣状,由中心向外周逐渐变深,转变成灰白色、灰绿色。取培养物镜检可见大量球形的分生孢子。 通常人们把真菌和霉菌认为是一种病原的两种说法。真正真菌包括霉菌, 霉菌只是众多真菌中的一种。真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微生物。根据其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前部真菌和深部通常人们把真菌和霉菌认为是一种病原的两种说法。真正真菌包括霉菌,霉菌只是众多真菌中的一种。真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微生物。根据其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前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孢子丝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而霉菌多为细胞真菌的一种,也为深部感染真菌,包括烟曲菌、黄曲菌、黑曲菌、土曲菌等,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引起全身播散性感然,影响预后。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实验材料和检验目的来确定。目前国标方法中使用的 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孟加拉培养基(RBC)、高盐察氏培养基(CAO),其中PDA和RBC适合于一般的霉菌和酵母菌生长,而CAO则适合于高渗性霉菌生长,酵母菌几乎不长。在日常检测中我们发现,有些常见的耐高渗性霉菌,如局限曲霉、谢瓦曲霉、赤曲霉、Wallemia等在PDA、RBC上生长非常缓慢或不长,而这些菌在高渗培养基如M40Y、DG18(M40Y琼脂配方:蔗糖400g,麦芽提取汁20g,酵母提取汁5g,琼脂20g,氯霉素50mg,蒸馏水1000ml;DG18琼脂配方:葡萄糖 10g,蛋白胨5g,KH2PO41g,MgSO4·7H2O ,氯霉素,%二氯硝基苯胺,琼脂15g,蒸馏水1000mL,上则正常生长,孢子、形态特征发育良好,而且酵母菌也能在M40Y、DG18上生长,因此,若能同时采用PDA和M40Y(或DG18)分离培养各类样品中的 霉菌,将能更全面地反映出污染霉菌的菌相。特别是对干燥食品、高糖食品、淹渍食品等,更有必要同时采用M40Y或DG18。 由于霉菌中很多种类不会产生有毒的霉菌毒素,危害较小,而有的菌株 即使污染数量不多,但其产生的霉菌毒素却危害较大,因此仅作霉菌计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危害程度,重要的是要知道污染菌的菌相,才能更好地判断被污染食品的安全程度。为此,国外有些研究者设计出各类选择性培养基,可以识别产毒的霉菌。如AFPA培养基(配方:酵母提取汁20g,蛋白胨10g,柠檬酸铁铵,%二氯硝基苯胺,琼脂15g,蒸馏水1000mL,用于分离黄曲霉毒素产生菌高污染率的食品。产黄曲霉毒素的菌株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在AFPA上30℃培养2~3天就形成 背面有亮橙黄色的特征性菌落,非常容易识别。有人利用该培养基分离黄曲霉高污染食品花生、玉米等,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因此,针对不同样品,有目的地设计

真菌检测步骤(1)

真菌检查步骤 1.采集标本浅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检查方法真菌检查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涂片:为最简单而重要的诊断方法。取标本置玻片上,加一滴10%KOH溶液,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热,待标本溶解,轻轻加压盖玻片使标本透明即可镜检。可用于检查有无菌丝或孢子,但不能确定菌种。 (2)墨汁涂片:用于检查隐球菌及其他有荚膜的孢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方法是取一小滴墨汁与标本(如脑脊液)混合,盖上盖玻片后直接镜检。 (3)涂片或组织切片染色:涂片染色可更好地显示真菌形态和结构。革兰染色适用于白念珠菌、孢子丝菌等;瑞氏染色适用于组织胞浆菌;组织切片通常用PAS染色,多数真菌可被染成红色。 (4)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必要时可行玻片小培养协助鉴定。菌种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四、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一)直接镜检 是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氢氧化钾/复方氢氧化钾法: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浮载液,盖上盖玻片,放置片刻或微加热,即在火焰上快速通过2~3次,不应使其沸腾,以免结晶,然后轻压盖玻片,驱逐气泡并将标本压薄,用棉拭或吸水纸吸去周围溢液,置于显微镜下检查。检查时应遮去强光,先在低倍镜下检查有无菌丝和孢子,然后用高倍镜观察孢子和菌丝的形态、特征、位置、大小和排列等。浮载液:A.10%~20%的KOH。配方:氢氧化钾10~20g,蒸馏水加至100ml,待氢氧化钾完全溶解后揺匀存放在塑料瓶内,适用于皮屑、甲屑、毛发、痂皮、痰、粪便、组织、耵聍等的检查。B.复方氢氧化钾溶液配方:氢氧化钾(AR)10g,二甲基亚砜(AR)40ml,甘油50ml, 蒸馏水加至100ml,配制方法:将氢氧化钾先加入30ml蒸馏水中溶解后,再依次加入DMSO、甘油揺匀后,用蒸馏水加到100ml,装入塑料瓶内。此配方的优点是:配方中加DMSO,能促进角质的溶解,有甘油涂片不易干,不易制成氢氧化钾结晶,氢氧化钾的浓度相对低,腐蚀性亦低,为进行大面积普查或大批量采集标本作镜检带来了方便。②胶纸粘贴法:用 1cm×1.5cm的透明双面胶带贴于取材部位数分钟后自取材部位揭下,撕去复带在上面的底板纸贴在载玻片上,使原贴在取材部位的一面暴露在上面,再进行革兰染色或过碘酸锡夫染色,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双向胶带粘贴在载玻片上时不可贴反,而且要充分展平,否则影响观察。③涂片染色检查法:在载玻片上滴1滴生理盐水,将所采集的标本均匀涂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后,火焰固定或甲醇固定。再选择适当的染色方法,染色后,以高倍镜或油镜观察。常见镜检染色方法有:①革兰染色。所有真菌、放线菌均为革兰染色阳性,被染成蓝黑色。适用于酵母菌、孢子丝菌、组织孢浆菌及诺卡菌、放线菌的感染。②乳酸酚棉蓝染色:用于

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选修课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专业 总学时:10 一、制定本试验大纲的依据 根据2003级教学计划和《食用药用真菌学》的要求,为了达到食用药用真菌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此大纲。 二、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课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食用药用真菌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对于学好食用药用真菌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本实验课的教学,加强学生对食用药用真菌学所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本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用药用真菌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3、通过本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实验的教学初步使学生能把食用药用真菌学的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学时分配:本实验课课程学时为10学时。 教学形式: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好预习实验报告。实验课上指导教师讲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实验步骤, 演示主要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技巧;指导训练学生独立 完成实验操作,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报告实验结果,分 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性质:实验内容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一部分为应用性实验。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分,实验成绩占食用药用真菌学总成绩的30%。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 七、教材 《中国菇类栽培手册》(赵根楠等,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食用菌栽培学》(郑稚莺等,哈尔滨出版社,1995年) 八、主要编写人员 郭德军 2004年4月28日

真菌的生物学形态特征

真菌的生物学形态特征 与细菌相比,真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均有很大的差异。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真菌的细胞是典型的真核细胞,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器及细胞质。真菌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为几丁质(chitin)和1,3-葡聚糖,而细菌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为肽聚糖。真菌按形态可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主要为酵母菌(yeast)和酵母样菌(veast-1ike),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其形成的菌落为酵母型或类酵母型,临床常见的有念珠菌属和新生隐球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菌丝伸长分支,交织成团形成菌丝体(mycelium),并长有各种孢子,这类真菌称为丝状菌(filamentous fungus),俗称霉菌(mold)。其形成的菌落为丝状型。对人致病的有皮肤癣菌等。有些真菌可因营养、温度、氧气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两种形态发生互变,称为二相性(dimorphic)。真菌的菌落形态、颜色变化及真菌不同生长时期的镜下特征是正确鉴定真菌的重要依据。 (一)真嚣的镜下形态 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随真菌种类不同而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依据。 1.菌丝菌丝是由孢子出芽形成的。孢子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即菌丝(hyphae)。当菌丝不断生长、分支并交织成团时,被称为菌丝体(mycelium)。孽警粤结构不同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e)是由横隔将管状尊构的菌丝分隔成一连串多细胞样的丝状体,如曲霉、青霉和毛癣菌等大多数丝状真菌的菌丝属于此类:无隔菌丝(nonseptate hyphae)无隔膜,整条菌丝为单个细胞,细胞质内有多个细胞核,根霉和毛霉的菌丝属于此类。菌丝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按其着生情况可分为营乔丽丝(vegetative hyphae)和气生菌丝(aerial hyphae)。菌丝向下生长,深入培养基内获取营养的菌丝称为营养菌丝:而从培养基表面长出向空中伸展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可衍化为具有繁殖能力的繁殖菌丝(reproductive hyphae)。菌缝可有多种形态,如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鹿角状、梳状和关节状等,它们有助于真菌的鉴别。 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类。有性孢子是由同一里体璧不同菌体上的两个细胞融台经减数分裂形成。无性孢子由菌丝上的细菌直接分化或出芽形成,是病原性真菌传播和延续后代的主要方式。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加热60~70℃短时间即死亡。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其区别见表22-1。

真菌学实验报告【VIP专享】

真菌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1.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 1.3掌握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1.4掌握真菌的鉴定方法。 二.前言: 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 从海洋、高空到赤道、两极,到处都有真菌。真菌虽然不在空气中 生长繁殖,但它的孢子却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会发 现人类原来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已迈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真菌学 在生物技术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 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真菌生长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 得到比动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够直接、快速地进行遗传性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