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 课程标准

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  课程标准
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  课程标准

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是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是培养学生具备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自控元件的安装、使用以及中央空调运行管理、冷库运行管理等工业制冷方向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能识读自控元件、装置使用、维修说明书,正确解释其中的各项技术要求;

(2)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自控元件、装置的安装、使用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3)掌握自控元件、装置的维修技能;

(4)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

(5)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

学生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方法能力目标

(1)能正确安装、调试和使用制冷空调系统中常用的自动化仪表和元件。

(2)能借助资料查阅制冷空调新型自动化仪表和元件的有关数据、功能和使用方法。

(3)掌握典型的制冷空调系统工艺自动控制方案。

(4)能阅读和分析简单的制冷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电路原理图。

(5)能对制冷与空调自动化系统进行操作、管理及对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和处理。

3.社会能力目标

(1)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观察、理解、判断、推理的辩证思维能

力。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与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

(3)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5)加强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意识.

三、授课课时

大纲采用模块式结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与选学模块共七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学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教学要求,建议安排76学时。

(2)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学制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选定后也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建议至少选择10学时教学内容,其它课时可按需要充实到必修课中。

(3)课程总学时数应至少保证102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第一部分自动调节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自动化仪表的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执行机构

第四部分:压缩机及制冷系统控制

选学模块第一部分:制冷与空调系统常用自动化仪表和元件

第二部分:制冷机的自动控制和安全保护

第三部分: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六、教学实施

1.学时安排建议

2.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教学。应选用典型的自控元件、设备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识别自控元件、设备,熟练使用制冷工具装、拆自控元件、设备。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使用制冷工具拆装自控元件、设备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挂图、投影仪、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设备的内部结构。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七、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发展学生心智。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2第9章 习题参考答案_作业

9-2 已知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1) 320x x x ++= (2) 0x xx x ++= (3) 0x x x ++= (4) 2(1)0x x x x --+= 试确定系统的奇点及其类型,并概略绘制系统的相轨迹图。 解 (1) 奇点(0, 0)。特征方程为 2320λλ++= 两个特征根为 1,21, 2λ=-- 平衡点(0, 0)为稳定节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 x (2) 奇点(0, 0)。在平衡点(0, 0)的邻域内线性化,得到的线性化模型为 0x x += 其特征方程为 210λ+= 两个特征根为 1,2j λ=±

1 平衡点(0, 0)为中心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 x (3) 奇点(0, 0)。原方程可改写为 00 00 x x x x x x x x ++=≥?? +-=

2 为 0x x x -+= 其特征方程为 210λλ-+= 两个特征根为 1,20.50.866j λ=± 平衡点(0, 0)为不稳定焦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 x 9-6 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图如图9-51所示,其中0.2a =,0.2b =,4K =, 1T s =。试分别画出输入信号取下列函数时在e -e 平面上系统的相平面 图(设系统原处于静止状态)。 (1) () 2 1()r t t = (2) () 2 1()0.4r t t t =-+ (3) () 2 1()0.8r t t t =-+ (4) () 2 1() 1.2r t t t =-+ 图9-51 题9-6图 解:由系统结构图可得4c c u +=。由于e r c =-,那么4e e u r r ++=+。

《办公自动化》课程标准(新)

《办公自动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办公自动化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计划学时:60学时学分:4学分 授课对象:计算机专业学生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⑴课改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司的日常管理及解决各项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提高办公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在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中,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到公司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或文员的工作。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很多院校开设了办公自动化这门课程,用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的能力。 随着我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上高职院校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还是重复讲授中学或是小学老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教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任务教学法讲解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日常办公事务,提高办公效率。 ⑵课程定位 《办公自动化》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及Office办公软件知识的基础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领域中的最常用的应用软件,掌握利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原理及方法,并能熟练使用OFFICE及其捆绑组件实现电子化办公。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很强的课程,内容横跨文理科和软硬件,教学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为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大量的上机实验,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课程标准样本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学时数:64 学分:4 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杲制浆造纸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了综合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每个模块均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思路,力求体现”做中学匕”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冋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本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个模块实施时,先提出学习目标,再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在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学生的注意,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自我实践。 以制浆造纸厂为主,选择典型的仪表配置和控制方案。经过学习该课程,了解制浆造纸厂生产过程常见的仪表的种类、结构和性能,掌握仪表流程图的绘制和仪表的配置,能为制浆造纸厂以及相关的行业进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构思和开发自动调节的方案。 (三)课程任务 本课程介绍常见化工仪表的基本常识.自动控制中基本规律和控制方法。主要内容有:仪表的种类、控制方法、自控方案的制定等。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化工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它们在化工中的基本应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

二.课程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既懂制浆造纸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备操作技能骨干技术人员。 (-)在理论知识方廂 1、了解化工自动化的主要内容。 2、穿握自动调节系统的组成及自动调节系统方块图及其分类。 3、掌握自动调节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品质指标。 4、了解化工对象的特点及其描述方法,掌握描述对象特性的参数。 5、掌握测量各种参数仪表的性能和原理,如:压力测量及变送,流量的测量及变送,液位的测量及变送,温度检测仪表及选用。 6、了解自动电子电位差计和自动电子平衡电桥的作用原理。 7、理解自动控制仪表基本控制规律及其对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 8、掌握气动执行器、电动执行器、电■气转换器及电■气阀门定位器的作用方式及其流量特性。 9、掌握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调节规律的选择原则和参数的整定方法。 10、理解并掌握各种复杂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应用,如:串级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分程控制系统,选择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本科试卷A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试卷 2006 ~2007 学年 第 1 学期 开课学院: 自动化学院 考试日期: 2007-01 考试方式: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20%)带有保护套管的热电偶的传热过程可用如下的方程组来描述, 12222q q dt dT C m -= 1 111q dt dT C m = 22 2R T T q -= 11 2 1R T T q -= 选定0T 作为,1T 输入作为输出,完成以下要求。 1、 根据所给方程组,画出该过程的动态结构图; 2、 整理出0T 和1T 之间的传递函数。 二、(20%)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如图1所示,要求输入r(t)单位阶跃时,超调量%20≤P σ,峰值时间s t P 1=。 图 1 三、(15%)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2 +=s s K s G 1、 试绘制系统根轨迹的大致图形(需给出相应的计算),并讨论参数K 对系 统稳定性的影响。 式中, 0T :介质温度;1T :热电偶温度;2T :套管温度; 11C m :热电偶热容; 22C m :套管热容; 1R :套管与热电偶间的热阻; 2R :介质与套管间的热阻 1q :套管向热电偶传递的热量;2q :介质向套管传递的热量 1、 试确定K 和Kt 的值。 2、在所确定的K 和Kt 的值下,当输入r(t)单位阶跃时,系统的稳态误差是多少?

2、 若增加一个零点1-=z ,此时根轨迹的形状如何?,该零点对系统稳定性有何影响。 3、 上问中,若增加的零点是3-=z ,此时根轨迹的形状又如何?你能作出什 么初步结论? 四、(20%)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04 2 +=s s s H s G 1、 绘制系统的开环幅频渐近特性(需标注各段折线的斜率及转折频率),并 求出系统的相位裕量; 2、 在系统中串联一个比例-微分环节)(1+s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幅频渐近特性,并求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和相位裕量; 3、 比较前后的计算结果,说明相对稳定性较好的系统,对数幅频特性在中 频段应具有的形状。 五、(15%)用描述函数法分析图2所示系统的稳定性,判断系统是否自振,若 有自振,求自振频率和振幅。其中: A M A N π4= )( 六、(10%Φ(z)。 (r (r )(t

焊接自动化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一、《课程标准》由开课系/部提出具体要求、意见,经课程组充分讨论后指定一人执笔。 二、每一门课程,如果学时不同、适用专业不同,《课程标准》也不同。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由课程任务所在专业负责人初审、系/部审核、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四、《课程标准》若需修订,经课程组商议后,提出申请,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系/部、教务处逐级批准后,方可进行修订。每学期的《课程标准》要作为原始教学文档进行保存。 五、《课程标准》应一式四份,授课教师、课程所在教研室、系/部、教务处各一份。 六、文字编排要求 (一)正文:宋体小四号 (二)标题序号:一、(一) 1. (1) (三)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四级标题:楷体小四号(加粗) 七、段落排版要求: 首行缩进2个字符; 段前段后为0; 行间距为1.5倍行距。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焊接自动化技术》 课程标准 2014年 9 月

《焊接自动化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类型:A类(纯理论课) 是否为精品课程:院内一般课程 学时:36 开课学期:2015年春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焊接自动化技术》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基于数控与智能控制的现代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知识,焊接自动化设备的组成,传感技术和控制系统,焊接自动化设备设计和发展前景。学习本课程,可以开拓学生在焊接夹具和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达到懂设计、会编程的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2.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分类。 3.熟悉焊接自动化设备结构组成。 4.熟悉传感技术和控制系统。 5.掌握焊接自动化设备设计步骤和要点。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自动化设备设计能力。 2.初步具备自动化编程能力。 3.初步具备焊接夹具设计能力。

制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名称 制冷与空调技术 专业代码:550204 (二)招生对象 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标准学制 全日制三年 (四)教育类型和学历层次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必需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制冷设备和空调工程安装、调试与维护管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家用空调器与电冰箱的安装、调试与维修;食品、化工、制药、纺织等工业中制冷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管理工作;超市、医院、机场、车站及智能化楼宇空调装置的安装、调试、维护及运行管理工作;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单位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二)人才规格 1、职业知识 ①学习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②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热工基础、流体力学、热工测量与仪表、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等基本知识; ③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如:专业英语、制冷原理、空气调节技术、制冷与空调设备、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小型制冷空调装置、制冷与空调装置的施工与管理、冷库设计等知识。 2、职业能力

①达到大学英语(3-4级)水平,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一般技术资料; ②能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在制冷、空调、供热、通风等领域的应用; ③具有对制冷空调系统及设备进行维修、运行管理、参数分析和工况调整的能力; ④具有参与制冷空调工程设计、材料设备选用与工程预决算的能力; ⑤具有使用、管理、维护智能化仪表和电气设备的能力; ⑥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⑦掌握电工、焊工、钳工等操作技能。 3、职业素质 ①具有提高自身素质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 ②具有适应岗位工作的身体能力。 ③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 ④具有人员间协调和管理的能力。 三、就业岗位 1)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单位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2)空调装置的安装、调试、维护修理及运行管理工作; 3)制冷与空调工程设计与施工。 四、职业能力分析 (一)基础能力 (二)岗位能力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工厂电气控制>> 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杜俊贤 系主任:林治熙 教学中心:信息自动化教研室 批准日期:二〇一一年八月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1)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总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具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内容标准 (4) (一)学习目标 (4) (二)活动安排 (4) (三)知识要点 (9) (四)技能要点 (9) 四、实施建议 (10) (一)教学建议 (10) (二)考核评价建议 (10) (三)教材编写建议 (11)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2)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8) 五、其它说明 (19)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自动控制原理是空间工程类、机械控制类、信息系统类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大类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自动控制原理在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本课程设置为大类技术基础课,对培养懂技术的指挥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较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它在学员知识结构方面将起到加强理论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本课程将在注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自动控制发展中的、学员能够理解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取舍各种主要理论、方法的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案例的关系,以适应为部队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适当引入和利用Matlab工具来辅助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复杂计算与作图、验证分析与设计的结果;本课程应该既使学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它们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又要促进学员养成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课程采用“一纵三横”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自动控制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打下必要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五个方面得到磨练与培养。 (1)实践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2)质量意识: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坚持质量至上的思想。 (3)协作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很少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了,所以要能与同学协同工作、协调配合。 (4)创新意识:勇于不断追求和探索新意境、新见解。 (5)坚毅意志: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要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考研的必备

第一章绪论 重点: 1.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如何抽象实际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 3.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 4.线性系统(线性定常系统、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区别; 5.自动控制理论的三个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重点: 1.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2.拉氏变换; 3.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4.建立环节传递函数的基本方法; 5.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与传递函数; 6.动态结构图的运算规则及其等效变换; 7.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难点与成因分析: 1.建立物理对象的微分方程 由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机械、热力、化工、冶金等过程的深入了解,面对这类对象建立微分方程是个难题,讲述时 2.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由于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简化普遍只总结了一般原则,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步骤,面对变化多端的结构图,初学者难于下手。应引导学生明确等效简化的目的是解除反馈回路的交叉,理清结构图的层次。如图1中右图所示系统存在复杂的交叉回路,若将a点移至b点,同时将c点移至d点,同理,另一条交叉支路也作类似的移动,得到右图的简化结构图。

图1 解除回路的交叉是简化结构图的目的 3. 梅逊公式的理解 梅逊公式中前向通道的增益K P 、系统特征式?及第K 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K ?之间的关系仅靠文字讲述,难于理解清楚。需要辅以变化的图形帮助理解。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线表示第一条前向通道,它与所有的回路皆接触,不存在不接触回路,故11=?。 第二条前向通道与一个回路不接触,回路增益44H G L -=,故 4421H G +=?。 第三条前向通道与所有回路皆接触,故13=?。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重点: 1. 一、二阶系统的模型典型化及其阶跃响应的特点; 2. 二阶典型化系统的特征参数、极点位置和动态性能三者间的相互关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100023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课程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课程所属系部:机电工程系学时:60 编写执笔人: 王荣华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也是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维修电工)的核心课程。课程分为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直接面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砝码。 2.课程作用 本课程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机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为前导课程,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其相关专业课程《数控机床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生产线操作工向更高层次的维修电工、生产线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等岗位顺利迁移提供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学懂”和“会用”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知识,培养电气控制与PLC基本应用(电动机点动、长动、正反转、Y-Δ启动等控制环节)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方面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初步培养电气控制与PLC高级应用项目(电梯控制、机械手控制系统等)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2.2 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电气控制基础知识; (2)掌握PLC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4)熟悉PLC的I/O端口分配及PLC外部接线和安装; (5)熟练掌握PLC的编程方法,特别是图形编程; (6)熟练应用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及部分功能指令; (7)掌握常用控制程序的编制方法及调试;

(自动化强训)课程标准

《自动化强训》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 适用对象:高星级饭店管理与运营(高铁方向) 总学时:36 讲授学时:30 课内实践学时:6 独立实践学时:4 先修课程:《办公室管理》《计算机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建立在办公室工作基础上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一门科学。人类正进入信息化社会,各类信息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发.管理与应用迫在眉睫。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处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将直接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满足广大学生的信息处理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其良好的用户界面,图文并茂的强大功能,灵活方便的表格处理等给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及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 2.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各应用软件基本操作技能,着重讲述最新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数据库管理、桌面信息管理和网页制作等,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处理办

公事务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独立获取计算机知识和掌握各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办公自动化的基本理论及办公设备的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使之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应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图形编辑,表格处理等技术能力,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基本理论要求: 办公技能,包括对电脑软件的熟练运用和对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是秘书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它包括对Microsoft Office软件套装的熟练使用,和对微型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电脑外围设备的基本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本技能要求: 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图形编辑,表格处理等技术能力,Word、Excel、Access等在日常办公中的应用方式和技巧 3.职业素质要求: 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处理办公事务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独立获取计算机知识和掌握各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 二、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第一章办公自动化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 1.讲述办公自动化的作用,常用的办公软件。 2.简介笔记本的使用。 3.重点讲解电脑的硬件及各种接口;电脑及其外设的连接方法和电脑的基本使用方法。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 对象: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机电类专业 课时:144课时 课时分配表 四、学分:8 五、课程目标 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采用微机技术的通用工业自动化装置。它以可靠性高、能适应恶劣环境、使用方便等优点,迅速占领了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成为与机器人、CAD/CAM并称的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 器技术集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现代工业设备控制的要求。本课程的培训是通过设置一个个项目并让学生来完成这些项目来达到培训目的。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学生可将传统的继电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结合起来,并真正能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案例中。同时也将变频器的功能以及如何更好的在设备中用变频器来进行调速积累一些经验。 六、设计思路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深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的总 体思路是采用模块化的项目课程教学法,大部分课程应该在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机电控制实训室进行,通过理论讲解、计算机仿真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的综合训练方式,使学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目标。 七、内容纲要 项目一:PLC应用基础(课时:16)模块1:PLC概述、三菱PLC及仿真软件(2课

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的定义、外部结构、分类、特点、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三菱PLC 及仿真软件简介。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接线、PLC。 (3)相关理论知识 电路、电子的基础知识。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联网、存储器容量。 模块2:PLC 的结构与原理(2 课时) (1)工作任务 PLC 的结构;输入接口电路;输出接口电路;PLC 的工作原理;编程软件。(2)相关实践知识 PLC、线路连接、按钮开关、负载、计算机、编程软件。 (3)相关理论知识电路、光电耦合、晶体管、可控硅、周期扫描、梯形图、抗干扰。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光电隔离、电磁隔离、CPU、编程语言。 模块3:PLC 的应用、简例(2 课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 的应用领域、PLC 的应用简例 (2)相关实践知识 PLC、按钮开关、编程等 (3)相关理论知识 CPU、仿真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的指令、常见PLC 的型号及性能指标(自习)模块4:PLC 的基本应用(4 课时)(1)工作任务 学习三菱PLC 基本指令及应用。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车流控制。 (3)相关理论知识 三菱PLC 基本输入、输出、置位、复位、微分指令及应用。 (4)拓展型理论知识 逻辑控制、程序控制。 模块5:定时器(4 课时) (1)工作任务 用PLC 的定时器控制灯的点亮与熄灭,信号灯的闪烁控制。 (2)相关实践知识 定时器、灯、开关。 (3)相关理论知识 定时器控制。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定时器的精度。模块6:计数器(2 课时)(1)工作任务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标准(强世锦)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导论课时:40学时 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于通信技术(物联网方向)和电信技术专业第1学期开设的专业方向普及基础课,也可作为计算机类、工程类、管理类及经济类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选修课也可放在最后一个学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通信物联网方向和电子信息物联网智能技术专业的专业指导基础普适课程。 本课为新生物联网技术入门课程。内容涵盖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的构成及内涵辨析,具体针对条码、传感器、MEMS、RFID、互联网、移动通信网、ZigBee、WIFI、蓝牙、WSN、EPC系统、综合通信传输网技术、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云计算、中间件和软件等知识的概念做了较为详细阐述。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物联网的总体框架有一个充分了解,并知道物联网技术体系的脉搏及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及发展趋势。配20多个有宝贵而丰富的典型应用案例的音像动画视频资料。做到理实一体,为教学提供了既便捷又生动的教学资料,以利于学生尽快深入理解相关的技术概念,同时开阔眼见。 前期课程:高初中科技技术课程 后续课程:通信原理基础、自动识别原理、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无线网关技术等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多种多媒体视频和动画并重,要求理论与实践认识能够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以章节为主,每个章节凸显一个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主题技术,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对概念和技术应用问题从高到低的要求是理解、了解和知道三级,对基本分析方法,对核心技术的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是透彻、掌握和清楚三级。以便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好后续的专业课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联网的主题构架,技术核心和难点、智能传感器、RFID、工作频率的选择、传感网构架和特点、网络层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种类、软件分类和中间件含义和意义、M2M的定义和物联网的关联、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概念和特质。 难点:物联网的定义和深层意义、传感网与智能传感器工作频率的分类及应用环境、短距离无线通信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实验背景 (2) 2 实验介绍 (3) 3 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6)

1 实验背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原理【1】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的迅速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他们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理论。卡尔曼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等,这些都标志着控制理论已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是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时变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现在,随着技术革命和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已促使控制理论开始向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述及(如下): 至今自动控制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发展: 第一代过程控制体系是150年前基于5-13psi的气动信号标准(气动控制系统PCS,Pneumatic Control System)。简单的就地操作模式,控制理论初步形成,尚未有控制室的概念。 第二代过程控制体系(模拟式或ACS,Analog Control System)是基于0-10mA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这一明显的进步,在整整25年内牢牢地统治了整个自动控制领域。它标志了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三大控制论的确立奠定了现代控制的基础;控制室的设立,控制功能分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70年代开始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人们在测量,模拟和逻辑控制领域率先使用,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这个被称为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长,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能做好一切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被称为“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的信号传输系统依然是大部分沿用4-20mA的模拟信号,但是时隔不久人们发现,随着控制的集中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失控的危险也集中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它很快被发展成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的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可靠性的大幅度增加,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或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它主要特点是整个控制系统不再是仅仅具有一台计算机,而是由几台计算机和一些智能仪表和智能部件构成一个了控制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 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 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

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 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对机电产品装配工、机电产品维修工、机电设备操作工、机电产品现场安装工等工种的岗位能力、岗位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设计出五个教学情境。 课程组到生产一线进行企业调研与访谈,与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标准,提炼出既能满足知识、技能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工作任务,设计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自动控制原理是空间工程类、机械控制类、信息系统类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大类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自动控制原理在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本课程设置为大类技术基础课,对培养懂技术的指挥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较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它在学员知识结构方面将起到加强理论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本课程将在注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自动控制发展中的、学员能够理解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取舍各种主要理论、方法的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案例的关系,以适应为部队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适当引入和利用Matlab 工具来辅助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复杂计算与作图、验证分析与设计的结果;本课程应该既使学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它们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又要促进学员养成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课程采用“一纵三横” 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 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 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

自动控制原理 重庆大学 练习题库及答案

1、微分环节的对数幅频曲线为过点(1,j0)的直线,其斜率为()。 ?A、 -20dB/dec ?B、 20dB/dec ?C、 -40dB/dec ? (ω)在( )线上正负穿越次数之差等于开环右极点数的1/2。 ?A、-180o ?B、180o ?C、-90o ?o 3、反馈回路包含振荡环节,结果由原来的振荡环节转变成()。 ?A、积分环节 ?B、微分环节 ?C、振荡环节 ? 4、在下列系统或过程中,属于闭环系统的有()。 ?A、全自动洗衣机 ?B、电风扇 ?C、电冰箱 ? ?A、 ?B、

?C、 ?D、 6、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是根据系统在零初始状态时,对()的瞬态响应得出的。?A、单位脉冲信号 ?B、单位阶跃信号 ?C、单位斜坡信号 ? 7、二阶系统的闭环增益加大()。 ?A、快速性能好 ?B、超调量愈大 ?C、t p提前 ? 8、下图中系统为开环稳定(p=0),其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是()。

?A、 ?B、 ?C、 ?D、 9、关于开环传递函数G k(s)、闭环传递函数G B(s)和辅助函数F(s)=1+G k(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B、 ?C、 ?D、

10、()指在调整过程结束后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的偏差,也称为静态精度。 ?A、稳定性 ?B、快速性 ?C、准确性 ? 11、哪种信号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常用输入信号。() ?A、单位脉冲函数 ?B、单位阶跃函数 ?C、单位斜坡函数 ? 12、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G B(s) 和辅助函数F(s)=1+G K(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 ?A、三者的零点相同 ?B、G B (s) 的极点与F(s)=1+G K(s) 的零点相同 ?C、G B(s) 的极点与F(s)=1+G K(s) 的极点相同 ? 13、关于系统稳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线性系统稳定性与输入无关 ?B、线性系统稳定性与系统初始状态无关 ?C、非线性系统稳定性与系统初始状态无关 ? 14、控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是,则其根轨迹起始于()。?A、G(s)H(s) 的极点 ?B、G(s)H(s) 的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