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海马解剖与MR表现

大脑地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 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式。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Brodmann Area 1, BA1 Brodmann Area 2, BA2 Brodmann Area 3, 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 (postcentral gyrus) 和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Brodmann Area 4, 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 homunculus )。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 (前)和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示。 Brodmann Area 5, 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7, 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 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 Areas---------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海马结构及图

海马结构,希望有所帮助 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HF)属于脑的边缘系统(1imbic system)中的重要结构,与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有关,尤其是短期记忆与空间记忆。海马皮质从海马沟至侧脑室下角依次为分子层、锥体层和多形层。齿状回也分三层:分子层、颗粒细胞层和多形层。依据细胞形态、不同皮质区的发育差异以及纤维排列的不同,将海马分为4个区,即CAl、CA2、CA3、CA4区。海马结构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化上是大脑的古皮质,位于大脑内侧面颞叶的内侧深部,左右对称。一般认为海马结构由海马或称Ammon角、齿状回、下托及海马伞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在功能和纤维联系上,不仅与嗅觉有关,更与内脏活动.情绪反应和性活动有密切关系。细胞学研究表明,海马头部主要是由CAI区折叠而成,而CAI区对缺氧等损伤最为敏感,也被称为易损区,因此海马头部也是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 海马结构由海马(hippoeampus)、齿状回(dentate gyrls)、下托(subiculum)和围绕胼胝体的海马残体(hippoeampal rudimerit)组成,其中海马为体积最大最主要的部分。 大脑海马(hippocampus)是位于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人有两个海马,分别位于左右脑半球. 它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 名字来源于这个部位的弯曲形状貌似海马(希腊语hippocampus). 在阿兹海默病中,海马是首先受到损伤的区域; 表现症状为记忆力衰退以及方向知觉的丧失。大脑缺氧(缺氧症)以及脑炎等也可导致海马损伤 . 在动物解剖中, 海马属于脑的演化过程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来源于旧皮质的海马在灵长类以及海洋生物中的鲸类中尤为明显。虽然如此, 与进化树上相对年轻的大脑皮层相比灵长类动物尤其是

三叉神经手术解剖(精选.)

分类:疼痛治疗 | 标签: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血管手术神经 2013-03-25 17:51阅读(6542)评论(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早在200多年前已有记录,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自Dandy1931年提出可能为血管压迫其颅内段后,被世界各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所证实。现在大多数的学者均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进出脑干区域( REZ)所致,即微血管压迫学说( MVP)。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产生了微血管减压术( MVD)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现这一术式已得到广泛开展,随着神经内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MVD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而三叉神经复合体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TN)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性的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TN分两大类:即病因尚不明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PTN)和可查出明确病因的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STN)。采用的全麻,嘱患者采用侧卧位,操作者于患者患侧乳突后入发际处约2 cm处开一纵向弧形切口,切口长度4 cm左右,采用手术点钻将颅骨钻孔,然后形成1个2.5 cm×2.0 cm大小的骨窗,直到将乙状窦边缘暴露在操作者的术野内,呈“十”字形打开颅脑硬膜,然后将小脑延髓池打开,慢慢释放脑脊液,注意监测颅内压,待颅内压下降后探查桥小脑角。然后在显微镜的辅助下,锐性剥离蛛网膜,观察三叉神经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同时观测是蛛网膜是否有粘连、压迫、水肿的情况发生。继续以Teflon棉垫对周围血管进行减压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关颅操作。解剖三叉神经自脑桥腹外侧出脑伸向前外侧经小脑幕与岩

三叉神经的解剖

一、三叉神经的解剖: 三叉神经: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和躯体运动纤维,由较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组成。感觉根上的感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叫做三叉神经半月节。自节发出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运动根紧贴三叉神经半月节的深面,进入下颌神经。故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属感觉性,而下颌神经则为混合性。三支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运动纤维则主要支配咀嚼肌。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自半月节发出后经眶上裂入眶,分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状神经等三支。 (一)额神经frontal nerve最粗,在上睑提肌的上方向前行,在眶中部分为二支,较大的外侧支为眶上神经;较小的内侧支为滑车上神经。滑车上神经经眶上孔内侧的额切迹,眶上神经经眶上孔(切迹)出眶,布于额部的皮肤。 (二)泪腺神经Lacrimal nerve较细小,沿外直肌的上缘向前至泪腺 (三)鼻睫状神经nasociliary nerve在上直肌的下面斜越视神经上方至眶内侧,分出睫状节长根和2-3支睫状长神经等。分布于眼球、眼睑、泪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肤。 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经园孔出颅至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区,经眶下沟、管,出眶下孔称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上颌神经主要分支有: (一)上牙槽神经superior alveolar nerve该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主干发出,在上颌骨体后方入骨质;上牙槽中支和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由眶下神经发出。 上述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及牙龈。 (二)蝶腭神经为两根短小的神经,在翼腭窝内分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由节发出的分支布于鼻腔和腭部粘膜。 (三)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为上颌神经本干的延续,眶下裂入眶,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再经眶下孔出眶,分布于眼睑鼻外侧部,上唇和颊部皮肤,在沿途发出上牙槽中支和前支。 (四)颧神经较细小,在翼腭窝发出,经眶下裂入眶,在眶内分为两小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发出小支加入泪腺神经,主管泪腺的感觉和分泌(泪腺分泌为岩大神经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随颧神经分布至泪腺)。 3.下颌神经mandibular nerve是混合性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在颞下窝内即分出许多分支。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牙齿及牙龈、口腔底、颊部的粘膜、舌的粘膜及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运动纤维主要分布于咀嚼肌。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有: (1)耳颞神经auriculo-temporal nerve以两个根起始,挟持着硬脑膜中动脉,然后合成一干,在下颌关节后方转向上行,自腮腺上缘穿出,与颞浅动、静脉伴行,分布于颞部皮肤、下颌关节、外耳道的皮肤、鼓膜及耳前面的皮肤。在腮腺内发出一小支分布于腮腺,此支含有副交感纤维,来自舌咽神经的岩小神经,经耳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 (2)颊神经buccal自翼外肌两头间穿出,沿颊肌外面前行贯穿此肌,分布于颊部的皮肤和颊粘膜。 (3)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dental) nerve为混合性神经,在舌神经的后方,沿翼内肌外侧面下行,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成许多小支,分布于下颌牙齿、牙龈、终支从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布于颏部及唇的皮肤和粘膜。在未进入下颌孔以前,下牙槽神经发出一小支走向前下方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4)舌神经lingual nerve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行向前下方,在舌骨舌肌外侧越过下颌下腺上方至舌尖。支配口腔底和舌前2/3粘膜的躯体感觉。舌神经在行程中有来自面神经的鼓索加入,故鼓索内的味觉纤维随着舌神经分布到舌前2/3司味觉,故鼓索内的副交感纤维随舌神经到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及舌下腺,支想腺体的分泌。 (5)咀嚼肌支为数支,支配咀嚼肌。一侧三叉神经完全性损伤后,损伤侧的面部皮肤、角膜、结合膜、

三叉神经手术解剖(精选.)

分类:疼痛治疗| 标签: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血管手术神经 2013-03-25 17:51 阅读(6542) 评论(1) Neuralgia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早在200 多年前已有记录,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自Dandy1931年提出可能为血管压迫其颅 内段后,被世界各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所证实。现在大多数的学者均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进出脑干区域( REZ) 所致,即微血管压迫学说( MVP)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产生了微血管减压术( MVD)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现这一术式已得到广泛开展,随着神经内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MVD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而三叉神经复合体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TN) 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性的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TN分两大类:即病因尚不明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PTN) 和可查出明确病因的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STN) 。采用的全麻,嘱患者采用侧卧位,操作者于患者患侧乳突后入发际处约2 cm 处开一纵向弧形切口,切口长度4 cm左右,采用手术点钻将颅骨钻孔,然后形成1 个2.5 cm× 2.0 cm 大小的骨窗,直到将乙状窦边缘暴露在操作者的术野内,呈“十”字形打开颅脑硬膜,然后将小脑延髓池打开,慢慢释放脑脊液,注意监测颅内压,待颅内压下降后探查桥小脑角。然后在显微镜的辅助下,锐性剥离蛛网膜,观察三叉神经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同时观测是蛛网膜是否有粘连、压迫、水肿的情况发生。继续以Teflon 棉垫对周围血管进行减压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关颅操作。解剖三叉神经自脑桥腹外侧出脑伸向前外侧经小脑幕与岩

三叉神经的解剖

一、三叉神经的解剖: 二、三叉神经: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和躯体运动纤维,由较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组成。感觉根上的感 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叫做三叉神经半月节。自节发出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运动根紧贴三叉神经半月节的深面,进入下颌神经。故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属感觉性,而下颌神经则为混合性。三支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运动纤维则主要支配咀嚼肌。 三、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自半月节发出后经眶上裂入眶,分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状神经等 三支。 四、(一)额神经frontal nerve最粗,在上睑提肌的上方向前行,在眶中部分为二支,较大的外侧支为眶 上神经;较小的内侧支为滑车上神经。滑车上神经经眶上孔内侧的额切迹,眶上神经经眶上孔(切迹)出眶,布于额部的皮肤。 五、(二)泪腺神经Lacrimal nerve较细小,沿外直肌的上缘向前至泪腺 六、(三)鼻睫状神经nasociliary nerve在上直肌的下面斜越视神经上方至眶内侧,分出睫状节长根和2-3 支睫状长神经等。分布于眼球、眼睑、泪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肤。 七、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经园孔出颅至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区,经眶下沟、管,出眶下孔称 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上颌神经主要分支有: 八、(一)上牙槽神经superior alveolar nerve该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 神经主干发出,在上颌骨体后方入骨质;上牙槽中支和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由眶下神经发出。 上述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及牙龈。 九、(二)蝶腭神经为两根短小的神经,在翼腭窝内分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由节发出的分支布于鼻 腔和腭部粘膜。 十、(三)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为上颌神经本干的延续,眶下裂入眶,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再经

解剖成年老鼠的海马齿状回

解剖成年老鼠的海马齿状回 Hideo Hagihara 1,2, Keiko Toyama 1,2, Nobuyuki Yamasaki 2,3, Tsuyoshi Miyakawa 1,2,4,5 1 系统医学部门 ,综合医学科学研究所,藤田保健卫生大学 2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进化科技的研究核心峰值 3 精神病学部门,京都府立医药大学, 4 遗传工程和基因组功能学,医药水平机构,京都医学院大学 5 基因分析行为的中心,国家生理科学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研究所 摘要 海马是脑部被广泛研究的部位之一,因为它在人多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显著的神经细胞可塑性,和参与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海马区很明显;主要包括颗粒神经元和包括锥体神经元的亚扪人的角, 这两个区域都通过解刨学和功能性电路相联系。许多不同的mRNA 和蛋白质在齿状回中选择性表达,并且齿状回是神经形成的位置;新的神经元在成熟齿状回中持续产生。在调查mRNA 和蛋白质在齿状回特殊的表达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经常被用到。这个方法有很多限制,例如特殊的仪器和复杂的操作过程。在这段视频记忆中,论证了用立体显微镜从成年老鼠中移出齿状回的解剖技术。齿状回样品组织有很多条件。mRNA 表达TDO2和Dsp 在齿状回中都有很高的水平,但是比着在亚扪人的角中Mrg1b 和Tyro3却在齿状回中水平很低。为了证明该方法的优势,我们用了DNA 微阵列分析中用的整个海马和齿状回。与野生型的老鼠相比,mRNA 在齿状回和aopha-CaMKLL+/-老鼠中选择性表达TDO2和Dsp 各自有0.037和0.10倍的改变。然而在孤立的齿状回和野生型老鼠相比中这些表达出现了0.011和0.021倍的变化,这说明了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被更精确更敏感的检测。综上所属这个解刨技术可以方便、准确、可靠的用于重点研究齿状回。 1、 仔细解剖麻醉的老鼠的大脑,放在冷冻环境中的磷酸盐缓冲盐水中。 2、 解剖中脑小脑和后脑 3、 如何解剖海马区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海马结构

海马结构 2010-06-18 10:19:05| 分类:专业相关|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概述 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包括海马(又称安蒙角cornu AmmonisCA)、下托、齿状回和围绕胼胝体形成一圈的海马残件。齿状回至胼胝体压部,消失齿状外形,改称束状回,束状回向前上与覆盖胼胝体上面的深层灰质称灰被(又称胼胝体上回)相连续。灰被中埋有一对纵纹,分别为内侧纵纹与外侧纵纹。灰被与纵纹就是海马及其白质的残件。它们向前经胼胝体膝与终板旁回连续。 位置与外型 海马(hippocampus)形如中药海马故名。位于侧脑室下角底兼内侧壁,全长5 cm。海马前端较膨大称海

马足,它被2-3个浅沟分开,沟间隆起称海马趾。海马是一条镰状隆嵴,自胼胝体压部向前到侧脑室的颞端。海马至胼胝体压部时,从齿状回和海马旁回间翻出称Retzius回。 海马结构的位置 海马表面被室管膜上皮覆盖。室管膜上皮下面有一层有髓纤维称为海马槽(又称室床alveus)。室床纤维沿海马背内侧缘集中,形成白色扁带称海马伞(fimbria of hippocampus),它自海马趾伸向压部,续于穹隆脚(crus of fomix)。海马伞的游离缘直接延续于其上方的脉络丛,两者间隔以脉络裂。

海马结在下角的发育 齿状回(dentate gyms)是一狭条皮质;由于血管进入被压成许多横沟呈齿状,故名。它位于海马的内侧,介于海马沟与海马伞之间。齿状回向前伸展至钩的切迹,在此急转弯,成光滑小束横过钩的下面,这横行段称齿状回尾。齿状回尾将钩分成前部的前钩回,后部的边叶内回。齿状回向后与束状回(fasciolar gyrus) 相连。 在海马结构发育较好的颞中平面,作一个大脑半球的冠状切面,海马结构呈双重“C”形环抱的外形,大C锁住小C。大C代表海马,它开口向腹内侧。小C代表齿状回,位于海马沟的背内侧,开口朝向背侧。海马 沟的腹侧为下托(subiculum)。 海马结构的位置与安排,从发育过程来理解比较清楚。 在胚胎3个月,两个半球内侧壁上各显出一条纵行加厚部分称海马嵴(hippocampal ridge),这是海马结构的原基。此嵴的上方为海马沟。此嵴以下,内侧壁很薄弱,而有血管分支伸入形成一纵褶称脉络襞,它突入侧脑室,形成侧脑室脉络丛,突入处称脉络裂(choroid fissure)。伴随着大脑皮质的扩展,因胼胝体纤维的急剧发展,以致海马结构的各部发展不均匀。背侧部分很少分化。在成人它形成一个残余的薄层灰质称灰被(indusium griseum)覆盖在胼胝体上方。海马结构的腹侧部分(颞叶部分)未受胼胝体发展的影响,而较好发育,形成海马和齿状回。海马嵴和原来皮质的分界沟——海马沟(裂),将海马结构与相邻皮质分开,在颞叶它插入海马旁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在胼胝体上方,它插入扣带回与灰被之间改称胼胝体沟(callosal sulcus)。脉络裂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形成弯曲,前起自室间孔,沿穹隆上外侧与胼胝体下方 弯曲向下,至颞叶行于海马的上内侧。 又由于颞叶皮质的高度扩展,将其内侧由海马嵴衍化的皮质带推向侧脑室下角的底与内侧壁。随着海马沟的加深,内陷部分的皮质突出于侧脑室下角的底,形成海马。海马向背内侧弯曲,到达半球内面,其内侧端又受脉络裂的制约,内侧份再向里弯,形成一个半月形的齿状回。如此海马沟的上唇为齿状回,下唇为下托。下托与海马结构间的过渡区称副下托。皮质区从内嗅区经旁下托、前下托、下托、副下托至海马与 齿状回,逐渐由原始型6层变到3层细胞结构。 内部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