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法国卢浮宫艺术作品,太值得收藏了(图文)

最全的法国卢浮宫艺术作品,太值得收藏了(图文)
最全的法国卢浮宫艺术作品,太值得收藏了(图文)

最全的法国卢浮宫艺术作品,太值得收藏了(图文)

最全的法国卢浮宫艺术作品,太值得收藏了(图文)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它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

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巴黎,塞纳河畔,卢浮宫博物馆全景。隔河相望的是奥塞博物馆。卢浮宫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断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拥有的艺术收藏达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等6个门类。有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东方各国的艺术品,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卢浮宫Pavillon Turgot 大厦,南面山墙的雕塑和女雕像柱子,作者Eugene Guillaume。卢浮宫Pavillon Richelieu 大厦,支撑山墙的“双女”雕像柱子,作者Hector Lefuel 。《花神的凯旋》(The Triumph of Flora),作者Jean-Baptiste Carpeaux 。Flora 是罗马神话中的花神。《商业海军》(The

Merchant Marine),作者Francois Jouffroy 。《生命之河》(River of life ),作者Pierre Hébert (1804-1869),作于1855年。这件雕塑在卢浮宫的Cour Carrée 大厦的西墙。卢浮宫,中央大厅。卢浮宫hall of Apollon 展厅的入口。卢浮宫Rubens-Saal 展厅。《向维纳斯第一次讲述秘密的私房话》(First secret confidence to Venus),作者Francois Jouffroy 。凡尔赛宫的两匹Marly horse 之一,现存卢浮宫。“凡尔赛宫的最大型的雕塑”。凡尔赛宫的两匹Marly horse 之一,现存卢浮宫。“凡尔赛宫的最大型的雕塑”。《按照亚历山大的命令,Campaspe在Apelles的面前脱下衣衫》(Campaspe taking off her clothes in front of Apelles by order of Alexander )。作者Auguste Ottin 。史料记载:美女Campaspe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情妇,亚历山大大帝下令希腊最著名的画家Apelles描绘过她。酷爱艺术的亚历山大大帝看完了好朋友,著名画家Apelles创作的美女Campaspe的绘画后,“感觉到Apelles比自己更会欣赏Campaspe,甚至爱上了Campaspe。于是亚历山大大帝留下了这幅画,但是把Campaspe作为礼物送给Apelles作为妻子和模特儿”。希腊画家Apelles随同亚历山大大帝出征,在征途上创作了很多作品。《受伤的菲洛皮门》(Philopoemen hurt),作者Pierre-Jean David 。菲洛皮门(Philopoemen,公元前253-183年)是希腊的统帅和政治家,曾经八次被任命为亚该亚同盟总司令(Achaean League

Strategos)。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半岛陷入混战。亚该亚同盟原来很弱小,公元前209年,菲洛皮门被任命为总司令后屡战屡胜,多次打败强大的斯巴达,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军队,被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誉为“最后一个希腊人”。《骑着珀伽索斯的路易十四的命运》(Fame of Louis XIV riding Pegasus),作者Antoine Coysevox 。珀伽索斯(Pegasus),希腊神话中的有翼的飞马。《骑着珀伽索斯的墨丘利》(Mercury riding Pegasus),作者Antoine Coysevox 。墨丘利(Mercury),罗马神话中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对应于希腊神话中的的赫耳墨斯(Hermes)。Mercury,在英文中,又是化学元素“汞”(水银),也是九大行星之一的水星。《海王尼普顿》(Neptune),作者Antoine Coysevox 。罗马神话里的海王尼普顿,相当于希腊神话里的海王波塞冬。《海后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作者Antoine Coysevox。《塞纳河》(Seine),作者Antoine Coysevox。《马恩河》(Marne),作者Antoine Coysevox。马恩河全长514 公里,塞纳河最大的支流,在快要流到巴黎时汇入塞纳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14和1918年爆发的两场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重要战役。《赫克里斯与化为蛇的Acheloos河神战斗》(Hercules fighting Acheloos trensfomed into a snake),作者Francois Joseph Bosio 。赫克里斯(Hercules)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大力神赫拉克利斯(Heracles)的罗马名字,Acheloos

是希腊地区的一条Acheloos河的河神,以善于变身而著称,最擅长变为雄牛和巨蛇。《风信子》(Hyacinth),作者Francois Joseph Bosio 。希腊神话:他是马其顿王子,阿波罗钟爱的美少年,有一次与阿波罗玩掷铁饼游戏,不幸被铁饼打中头部,流血不止而死去。阿波罗无比悲伤。他的血长出一种花,,这种花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风信子(Hyacinthus)。《制陶工艺》(Ceramics)卢浮宫Cour Carree 西墙的雕塑,作者Eugene Guillaume。《圣女贞德倾听圣母的声音》(Joan of Arc listening to her voices),作者Francois Rude 。Francois Rude 创作的最大的雕塑作品是巴黎凯旋门上的群雕《马赛曲》。卢浮宫的Richelieu wing 。卢浮宫的展厅。卢浮宫的展厅。《戴安娜出浴》(Diana Leaving the Bath),作者布歇(Francois Boucher )。布歇是路易十五的宫廷画家,这幅作品是公认的洛可可艺术(Rococo)的代表作。文艺复兴开始,西方艺术从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新古典主义,不断发展演进。洛可可艺术包括绘画,音乐,建筑,家具装饰等领域。在这幅作品中,罗马神话中的女神戴安娜,被表现为一个贵族小姐。《蓬帕杜尔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作者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阿凯迪亚的牧人们》作者Nicolas Poussin 。这个题材起源于拉丁成语Et in Arcadia ego,大意是:the person buried in this tomb has lived in Arcadia,直译为“埋葬在这个坟墓里的人曾经在阿凯迪亚生活过”,引申的

意思:人生无常,珍惜现在的生活。《埃涅阿斯向戴朵讲述特洛伊的陷落》作者Pierre-Narcisse Guerin 。《克吕泰涅斯特拉杀死沉睡中的阿伽门农之前的犹豫不决》作者

Pierre-Narcisse Guérin 。(The Return of Marcus Sextus),作者Pierre-Narcisse Guérin 。这是一个虚构的历史悲剧故事的形象化表现:经过多年流放生涯的Sextus 回到家里时,他的妻子已经死去,他心如死灰的坐在妻子的尸体旁边,两眼茫然的盯着不知什么地方,心中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当时是一个没有上帝信仰的时代,这幅作品暗示了基督耶稣对人生的思考,而悲痛万分地抱着父亲大腿痛哭的女儿,正是基督教艺术中常见的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的化身。《拿破仑宽恕了开罗的叛乱》(Napoleon Pardoning the Rebels at Cairo),作者Pierre-Narcisse Guérin 。《大宫女》(The Grand Odalisque),作者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土耳其浴》(The Turkish bath),作者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罗杰拯救安格利卡》(Roger Rescuing Angelica),作者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对荷马的礼赞》(Apotheosis of Homer),作者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波拿巴指挥下的1798年埃及远征》(The 1798 Egyptian Expedition Under the Command of Bonaparte)。作者Leon Cogniet 。《波拿巴视察Jaffa 的隔离病院》(Bonaparte Visiting the Pesthouse in Jaffa),作者

Antoine-Jean Gros 。《海伦与帕里斯的爱情》(The Love of Helen and Paris )。作者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安德洛玛刻为赫克托尔哀伤》(Andromache Mourning Hector),作者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荷拉提兄弟的誓约》(Oath of the Horatii),作者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描述了荷拉提(罗马语:Horatius)让他的三个儿子对着宝剑起誓:为了罗马战斗到死。根据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Titus Livy,公元前59-公元17年)的记载:罗马的荷拉提家族的三个男性成员被选中,与Alba Longa 城的一个家族的三个男性成员决斗,以解决罗马城与Alba Longa 城之间的争端。《扈从给布鲁图斯带回他儿子的尸体》作者大卫《列奥尼达在温泉关》(Leonidas at Thermopylae)。作者大卫

(Jacques-Louis David )。《拿破仑的加冕礼》(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作者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这是一个著名典故:在拿破仑的皇帝加冕礼上,拿破仑拿起皇冠戴在自己的头上,然后拿起后冠戴在皇后的头上,这使得主持加冕仪式的教皇庇护七世(Pope Pius VII)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后来教皇庇护七世借故开除了拿破仑的教籍,拿破仑则把庇护七世抓起来监禁多年,直到拿破仑倒台。《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作者Theodore Gericault 。《自由女神引导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作者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这幅作品描述1830年的法国革

命运动,推翻了查理十世。这是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绘画之一。《萨尔丹那帕勒斯之死》(Death of Sardanapalus),作者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希阿岛的屠杀》(The Massacre at Chios),作者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1822年,希腊爆发独立运动后,1822年4月11日,奥特曼帝国(Ottoman)的军队登陆希腊的希阿岛(Chios),对岛上平民展开军事攻击,这些土耳其军队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大肆屠杀抢掠,造成2 万多平民死亡,并把“所有活着的剩余的7 万多居民全部驱逐出岛”,成为奴隶。德拉克罗瓦的这幅作品展出后,震动了艺术界,这幅作品也被称为“对艺术的屠杀”。《爱神(丘比特)将赫拉克利斯的棍棒改制为弓箭》(Love fashioning a bow from the club of Heracles)。《在路易十四的肖像前,雕塑咨询绘画》作者Jacques Prou(1655–1706)《丘比特与普赛克》(Cupid and Psyche),作者卡诺瓦(Antonio Canova)。卢浮宫的Cour Marly 展厅。卢浮宫的Daru room(75展厅,room 75),展出David, Gérard, Girodet, Gros和Guérin的作品。第43展厅(Room 43),希腊古陶器。《维纳斯与戴花冠的美女》(Venus having Beauty crowned),作者Louis-Simon Boizot (1743–1809)。Duchess of Angoulême 女大公的王冠:金质,镀银,40个翡翠,1031颗钻石。她的故事很有意思:她是被处决的路易十六夫妇的大女儿,在法国大革命中曾被囚禁。后来她嫁给查理十世的儿子,她

的堂兄,王太子路易十九,所以她曾经当过仅仅“20分钟”的法国皇后:1830年的革命中,她的公公,法国皇帝查理十世签署了“退位诏书”,她和她的丈夫成为法国皇帝和皇后,20分钟以后,他的丈夫也不情愿地签署了退位诏书。当时,查理十世民怨沸腾,爆发革命,议会选举路易的远房堂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摄政,所以必须查理十世父子分别签字移交权力。这两个签字纯属形式,目的是使得路易·菲利浦一世的续位合法化。据说,路易十九曾经要求:“让我统治一个小时吧?”革命者不同意,20分钟后,这位皇太子也签字退位。卢浮宫里倒置的金字塔。腓力二世·奥古斯都(Philippe II Auguste,1165-1223年)时代修建的要塞的一部分。卢浮宫的中世纪古城堡展厅。卢浮宫,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Mona Lisa)前的游客。《蒙娜丽莎》(Mona Lisa),作者达芬奇。《垂死的奴隶》(Dying Slave),米开朗基罗作于1513-1515 年。《迦纳的婚礼》,作者Paolo Veronese 。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是文艺复兴晚期的“三杰”之一。《伊苏斯战役后,波斯皇帝大流士的全家在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朋友赫菲斯定面前》作者Paolo Veronese 。《圣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Mary,直译:接受玛丽亚),作者Giambattista Piazzetta。作于1735年。卢浮宫的Cour Marly 展厅。古埃及,古中东,古希腊,古罗马等卢浮宫的斯芬克斯(Louvre sphinx)。斯芬克斯是来自古埃及

的文物。卢浮宫的古埃及文物。古埃及关于死亡的一本书的一部分。约为公元前1391-1353年Amenophis III 统治时期,第18王朝。这本书的大意为:Nebqed 遇到了埃及的死神。这本书,书写在3300多年前的埃及生产的莎草纸上。埃及是世界上发明纸最早的国家:埃及人在5500年前发明了莎草纸,造纸原料是尼罗河流域的植物莎草。人首牛身带翼的神兽。出土于亚述帝国遗址,约为公元前721-705年之间。伊朗,苏萨(Susan),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的宫殿,觐见室(Apadana,英文:audience chamber)的双牛头柱顶。这件大型雕塑的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510年。作者不详。苏萨(Susan)出土的另外一件重要雕塑,《汉谟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法典,共有条文282条。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公元前1796-1750年在位)颁布,时间约为公元前1790年。正是这部法典第一次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的惩罚规则。《男性躯干》,出土于古希腊伊奥尼亚12 城邦之一的米利都(Miletus),约公元前480年的作品。《赫拉克利斯和他的儿子忒勒福斯》(Heracles and his child Telephos),公元前1-2世纪罗马帝国的雕塑。忒勒福斯在特洛伊战争中是支持特洛伊的一个城邦国家的国王。Borghese Vase 花瓶。这个名称的来源并不清楚,是一种“所谓”(so-called)的称呼。这个巨大的花瓶是1569 年从原凯

撒大帝的庄园Horti Sallustiani 出土的,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40–30 年。这个花瓶的尺寸:高度(with foot)1.7 m,高度(without the foot)1.2 m,直径1.35 m。《安提诺乌斯》(Antinous Mondragone)。Mondragone是意大利卡塞塔省的一个区,安提诺乌斯(Antinous)是罗马皇帝哈德良的情人,在他生前和死后,哈德良为他制作了1000多个雕塑。这是其中之一,作于公元前130年。这座高达0.95米的特大型胸像,被很多游客誉为卢浮宫“最漂亮的胸像”。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前63-前12年)。《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大约作于公元前130-100年的希腊雕塑,略高于真人,203厘米。Gregory Curtis在《断臂的,米洛的维纳斯的发现》(Disarmed, the Story of the Venus de Milo)中,详细描绘了发现的过程:1820年,23岁的法国海军军官Olivier V outier(1796-1877)在爱琴岛(Aegean island)上驻扎,由于他对希腊历史很有兴趣,所以,“有一天,他带着两个水手在岛上的希腊古城Milo的一个古希腊剧场的遗址,希望挖掘出什么。这时,他看见几十米以外的一个土耳其农夫也挖出了什么,并且正在掩埋它”。于是,Olivier V outier走过去,看见这个农夫正在掩埋一个只有半个身子的残破的雕塑。“这种物品,对农夫是无用的。于是,Olivier V outier 给了这个农夫一点贿赂,然后他和两个水手自己开始挖掘,几个小时后,一个后来震惊世界的雕塑,出现了”。

大约10天以后,另外一名法国海军军官,Jules Dumont

d'Urville(1790-1842),认识到这件作品的重要性,他设法联系法国驻土耳其大使Charles Francois de Riffardeau

(1763-1828),买下了这件雕塑运回法国。《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大约作于公元前190年。《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全图。《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卢浮宫Daru staircase 阶梯。希腊雕塑及其罗马复制品卢浮宫的展厅。《凡尔赛的戴安娜》(Diana of Versailles),公元1-2世纪的作品,发现于意大利。罗马神话中的戴安娜,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宙斯的女儿,狩猎女神,月亮女神,奥林匹斯山上的12主神之一。关于戴安娜的雕塑作品非常多,这件作品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件。这件雕塑中,戴安娜的圣兽,一只梅花鹿,跟随着她,她的一只手正在从背着的箭筒里抽出一支箭。《阿尔勒的维纳斯》(Venus of Arles)。《睡着的Hermaphroditus》(Sleeping Hermaphroditus),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2世纪。这件作品中的豪华的床垫是1619年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的作品。希腊神话:这个孩子是赫尔墨斯(Hermes)和阿芙罗狄蒂(Aphrodite,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的儿子,他是一个女性化的男孩,因为他与一个水中宁芙和为一体了,所以属于“两性人”。

《睡着的Hermaphroditus》(Sleeping Hermaphroditus)。《三美图》(The three Graces)。可能作于公元2世纪,一件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按照教皇保罗五世(Pope Paul V)的要求,1609年,Nicolas Cordier 对这组群雕进行了很大量的修复工作。卢浮宫1807 年收购。《蹲着的阿芙罗狄蒂》(Crouching Aphrodite,即维纳斯)。真人大小:高度0.71米。作者不详。这是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并且做了修改:女神的左手伸向脖子的后面,右手拦在胸前,造型优美典雅。《带着常青藤花冠,拿着葡萄的迈娜德》(Maenad crowned with ivy and grapes),作者不详,公元前3 世纪的一件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大约1-2世纪。这件雕塑的高度为1.76 米。希腊神话中,经常喝得醉醺醺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有很多同样喝得痴狂疯癫的追随者,男性们叫做萨提尔(Satyr),女性们叫做迈娜德(Maenad)。这件文物是拿破仑的战利品之一。《年轻的萨提尔在吹笛子》(Young satyr playing the flute),这件作品的背景,也是一片精美的浮雕。《年轻的萨提尔在吹笛子》(Young satyr playing the flute)。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斯科帕斯(Scopas),留西波斯(Lysippos)是希腊化时代的三大雕塑家。这件雕塑是罗马人模仿希腊三大雕塑家的风格创作的,时间大约为1-2世纪,这个孩子的高度1.32 米。1907年购入。《阿芙罗狄蒂雕塑的残躯》(Fragmentary statue of Aphrodite),属于Esquiline

Venus 型维纳斯。这件作品来自意大利的Brindisi,公元2 世纪的罗马复制品,高度0.96 米。《宁芙与贝壳》(Nymph with a shell),作者不详。原作品是一个年轻女孩玩羊骨头游戏的希腊雕塑,罗马人复制的时候修改为手持贝壳的姿势,作于公元一世纪。这件作品高度0.60 米,曾进行过很多修补工作。《年老的半人马被爱洛斯捉弄》(Old Centaur teased by Eros),17世纪意大利出土的文物。这件作品是公元前2 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1-2 世纪。半人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性格温顺的动物,爱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小爱神,相当于罗马神话里的小爱神丘比特。在提沃利(Tivoli)的哈德良庄园(Hadrian's Villa)里,人们发现了与这件作品同样的一件雕塑,用灰黑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此外还发现了同样质地的灰黑色大理石制作的另外一件雕塑:《年轻的半人马嘲笑受伤的爱洛斯》(Young Centaur laughing at Eros's wounds)。这一对雕塑,现在Capitoline Museums 博物馆展出。因此,人们估计卢浮宫的这件作品,本来也是一对雕塑之一,但是不知道另外一件雕塑在哪里。不述。《身披斗篷的男性的残躯》(Fragmentary statue of a man clad in a chlamys)。这件雕塑身上,充斥着某种庄严的皇家风范,被认为很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一座雕像的残躯。这是一件希腊化时代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公元1-2 世纪左右,出土于法国西南的Pezenas 附近地区。《爱洛斯为他的弓箭上弦》

(Eros stringing his bow),公元前2 世纪的作品。1807 年购入。《爱洛斯为他的弓箭上弦》(Eros stringing his bow),罗马皇帝多米提安(Domitian,81-96年在位)时代的作品。这个题材,这个类型的雕塑作品很多,全部出自于希腊三大雕塑家之一留西波斯(Lysippos)的原作。卢浮宫的展厅。《Sosikles 类型的受伤的亚马逊人》(Wounded Amazon of the Sosikles type)。这是公元前5 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高度1.88 米。亚马逊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人部落,她们的战士也都是武装的女人,作战非常勇敢凶悍。后来,世界最长的河流亚马逊河,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森林,世界最大的购物网站之一亚马逊网等等,都借用了这个历史传奇部落的名字。希腊和罗马时代,关于亚马逊人的雕塑很多。不述。《Gabii 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 of Gabii),1792 年出土于意大利的Gabii。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戴安娜。一般认为,这是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希腊雕塑家之一,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的作品。这件罗马复制品作于罗马皇帝提庇留(Tiberius,14-37年在位)时代。《赫拉克利斯与克里特岛的公牛》(Heracles and the Cretan Bull)。公元前460 年的作品,来自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 at Olympia)的西门外面的第四面墙壁的浮雕。《半人马在亵渎一位Lapith 女人》(Centaur raping a Lapith woman),公元前447-前440年的作品,来自雅典

卫城的帕台农神庙(Parthenon)的南墙:这面墙上,有很多关于Lapith 人与半人马作战的浮雕,一部分浮雕现在大英博物馆,一部分浮雕现在卢浮宫,这些作品都是在希腊著名雕塑大师“菲迪亚斯的监督下”(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heidias)完成的。这件文物高度1.35 米。Lapith 人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传奇部落,他们住在现在希腊的色萨利(Thessaly)地区,在特洛伊战争期间,他们曾经出动了40艘战船支持希腊攻打特洛伊。他们最著名的传奇是与半人马的一次大战:在一次Lapith 人的婚礼上,应邀参加婚礼的半人马们突然攻击Lapith 人的女人和孩子,于是Lapith 人的男人们与他们大战一场。《倾身靠在一个柱子上的阿芙罗狄蒂》(Aphrodite leaning against a pillar),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雕塑的一个罗马复制品,作于1-2世纪。这个残缺的雕像的高度1.18 米。这件作品是法国大革命期间从Mazarin 抢来的。《Mattei 的雅典娜》(Mattei Athena),原作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家Cephisodotos 或者Euphranor 的作品,这是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复制品,类似于青铜雕塑作品《Piraeus Athena》。这件作品很高:2.3 米。《伽倪墨得斯》(Ganymede),1784年出土于罗马南部Caecilia Metella 的坟墓附近。高度0.56 米。希腊神话:伽倪墨得斯是特洛伊王子,美少年。深得宙斯的喜爱。原来,宙斯的女儿赫柏负责给众神斟酒,后来,赫柏出嫁给赫克里斯,宙斯就化身为雄鹰,把伽倪墨得

斯带到奥林匹斯山上负责给众神斟酒。根据考证:这座胸像是参考公元前4世纪时雕塑家Euphranor 的一件帕里斯(Paris,诱拐海伦的特洛伊王子)的胸像创作的。卢浮宫,院子里的马。《睡着的萨提尔》(Sleeping Satyr)或《喝醉的萨提尔》(Drunken Satyr ),原作名称为《Barberini Faun》,现藏于古代雕塑展览馆(Glyptothek)。这件复制品的作者Edme Bouchardon。《约瑟拯救埃及》(Egypt saved by Joseph),作者Abel de Pujol (1785–1861)。这是《圣经》“旧约”故事:约瑟是雅各的儿子(Joseph,son of Jacob),他担任法老的高级顾问,在埃及发生大饥荒的前夕,他预言灾难并拯救了埃及人。这幅作品作于1827年,位于卢浮宫展厅的房顶。《西庇阿的节制》(The Continence of Scipio),作者Giovanni Francesco Romanelli(1612–1660)。古罗马雕塑与文物:罗马时代的雕塑的展厅。图中的这个人物是罗马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如下:《Marcellus》,这件作品又称《Germanicus》。高度1.8 米。《Thusnelda 在Germanicus 的凯旋仪式上》,描述Germanicus 胜利回到罗马。作者Carl Theodor von Piloty 。《Germanicus 之死》(The Death of Germanicus),作者Nicolas Poussin。《狄俄倪索斯》(Dionysos)。这件公元2 世纪的雕塑,高达2.08 米。来自意大利。狄俄倪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是宙斯的儿子,在葡萄丰收的时节为人们带来欢乐,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巴克斯(Bacchus)。由于“神

赐给希腊人三种食品:小麦,橄榄和葡萄”,所以他是希腊人最喜欢的神之一。《Braschi 的安提诺乌斯》(Braschi Antinous)。这件哈德良时代的雕塑,高达2.41 米。来自意大利。《手拿着一个小猫头鹰,戴着头盔的弥涅耳瓦》(Helmeted Minerva holding a tiny owl),作者不详。罗马神话中的弥涅耳瓦(Minerva)是智慧女神,战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这件作品用大理石和金色的缟玛瑙(onyxmarble)雕刻,作于2 世纪,在18 世纪进行过修复。高度1.33 米。这是一件斑岩(斑岩)和金属制作的胸像,高度0.845 米。可能是2 世纪的作品,也可能是17 世纪的复制品。这件作品的名称很多,有的称为《Mazarin Alexander》,即亚历山大大帝,有的称为《Bust of Minerva》即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战神弥涅耳瓦(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可能参考了Mattei Athena 雅典娜胸像。近代的绘画作品:卢浮宫的大画廊中,这幅《路易十四》是一幅著名的作品:法国皇帝身穿奢华的奇怪服装,红色的高跟鞋,男不男女不女的发型。对比之下,现代青年人的服装,电子“装备”和神态气质,已经完完全全是两个世界。《拔士巴收到大卫的来信》(Bathsheba receiving David's letter),作者Willem Drost (1633-1659),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拔士巴是《圣经》“旧约”中最重要的女人之一,她原来是大卫王手下的将领乌利亚的妻子,与大卫勾搭成奸后,大卫借

故处死了乌利亚,拔士巴成为大卫王的妻子,他们的孩子就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所罗门。《法厄同驾驶阿波罗的太阳车》(Phaeton driving the sun-chariot of Apollo,),作者Nicolas Bertin(1667-1736)。希腊神话: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Phaeton),要求驾驶太阳神阿波罗运载太阳的四轮马车(Chariot),但是他在空中失去控制,狂奔的马车带着炙热的太阳四处肆虐,导致地上发生了很多灾难:非洲的大地变成沙漠,埃塞俄比亚的人们的皮肤烤成黑色,等等。最后宙斯不得不用闪电打死了法厄同,才终止了这些灾难。《丘比特与普赛克的婚姻》,作者布歇(Francois Boucher

(1703-1770)。卢浮宫的画廊。《帕台农神庙的宁芙们》(Nymphs of Parthenon),作者Charles Meynier。《(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溺死在台伯河里的一个基督教殉教者》,作者Eugène Delacroix。《拉撒路的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Lazarus ),作者Jean-Baptiste Jouvenet 。卢浮宫的画廊。《牧羊人的崇拜》(Adoration by the Shepherds),作者Charles Le Brun。《帕修斯和安德洛墨达》(Perseus and Andromeda),作者Pierre Mignard(1610-1695)。希腊神话:安德洛墨达是埃塞俄比亚公主,因为她的母亲夸耀她的美丽而触怒海中神女,为此她被拴在海边岩石上准备献给海怪吃掉,希腊英雄帕修斯救出了安德洛墨达,两人结为夫妻。后来美丽的安德洛墨达化为仙女座。《维纳斯要求伏尔坎给埃涅阿斯武器》

(Venus Asking Vulcan for Arms for Aeneas ),作者布歇(Francois Boucher)。维纳斯是最美丽的女神,宙斯的儿子伏尔坎则是最丑陋的男神(火神),他负责制造各种武器等。宙斯把维纳斯嫁给了伏尔坎。埃涅阿斯是维纳斯的儿子,特洛伊的王子之一。在特洛伊战争中,维纳斯支持特洛伊一方。《伏尔坎向维纳斯展示给埃涅阿斯的武器》(Vulcan Presenting Venus with Arms for Aeneas),作者布歇(Francois Boucher)。卢浮宫的画廊。《劫掠欧罗巴》(L'Enlévement

d'Europe),作者布歇(Francois Boucher)。希腊神话:欧罗巴(Europa)是美丽的腓尼基(Phoenicia)公主,宙斯化作一条白牛,把欧罗巴劫掠到克里特岛,后来欧洲的名字就以

(Homer),作者Auguste Leloir 。这位公主的名字命名。《荷马》

《卢浮宫大画廊的情景》,作者Hubert Robert(1733-1808)。作者是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设计人之一,他创作了很多有关作品,甚至包括若干年后卢浮宫成为历史废墟的想像的情景。《克利希的街垒》,作者Horace Vernet(1789-1863)。《查理十世在卢浮宫举办的1824年沙龙的艺术展览上颁奖》作者Francois-Joseph Heim 。《拿破仑在弗里德兰战役》(Napoleon at the Battle of Friedland),作者Horace Vernet 。《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Philip II at Battle of Bouvines),作者Horace Vernet 。《萨宾妇女的调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作者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Souliot 女人们》(The Souliot Women),作者Ary Scheffer (1795-1858)。Souliotes 是希腊的一个骁勇善战的族群,主要居住在(伊庇鲁斯)地区,他们与当地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1803年失败以后,他们被几乎全部驱逐出希腊。后来,1821年的希腊独立斗争中,Souliotes 人担任了极其重要的角色。Souliotes 人说两种语言:希腊语和阿尔巴尼亚语。近代的雕塑作品:拿破仑时代扩建改造的Pavillon Sully 。《墨丘利》(Mercury),作者Giambologna (1529-1608):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作者Antoine-Denis Chaudet (1763-1810)首次展出这件作品是在1801年的沙龙,当时只是一个石膏模型。作者去世以后,Pierre Cartellier(1757-1831)和Louis-Marie Dupaty

(1771-1825)完成了这件1.96 米的大理石作品。名称:《婴儿时期的俄狄浦斯和Phorbas》(The infant Oedipus and Phorbas)。《马拉松战士宣布胜利》(The Soldier of Marathon announcing the Victory),作者Jean-Pierre Cortot(1787-1843)。这件作品首次展出于1822年的沙龙。《迪尔克》(Dirce),作者巴尔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作于1834年。希腊神话:迪尔克(Dirce)是希腊神话中的古代底比斯(Ancient Thebes )国王Lycus 的王后。《迪尔克》(Dirce)特写,作者巴尔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作于1834年。《宁芙与蝎子》(Nymph with scorpion),高度

巴黎卢浮宫Louvre的入口

巴黎卢浮宫Louvre的入口 2014-07-13 00:28:54 以下文字主要来自鸢尾 卢浮宫因为珍宝众多,长年排队,在免费周日(每月第一个星期天),地面队伍可长达两三个小时。其实卢浮宫其实不止大金字塔一个入口。 1,PYRAMIDE主入口,大家都知道的,玻璃金字塔下面。人一般最多。但从地铁M1号线卢浮宫站下车不要出站,顺着指示牌直接就可以到达玻璃金字塔的下部,那里很少人过安检!! 2,RIVOLI马路的99号,是个卢浮宫的购物中心,连接地下的西入口 3,小凯旋门的底下,侧边,有个不太明显的往地下的通道,人非常少,几乎没人。进去也很冷清,下去就是巴黎时装发布会的会场。当然,没有发布会的时候,是很冷清的。这个也是连接地下西入口的。 4,这个地方比较远,但是离蒙娜丽莎很近,在卢浮宫南墙往西尽头的地方,靠着塞那河,在杜乐丽花园里,完全不用排队。(应该是最下的狮门入口) 5,员工通道,能不能进去,看你的造化:在北墙靠RIVOLI大街的一侧,有个大拱门,进去,右手有个地方有安全人员检测,那里一般是没有游客排队的,工作人员从这里进。 两个便捷入口的指引:

1、乘地铁到了Palais Royal Musee du Louvre站出来后,一般都是顺着人流通过北宫门进入卢浮宫金字塔广场。但这样排队的人比较多,其实顺着墙向右边走大概100到200米可看到如下入口,很显眼。这个地下入口可以较快进入卢浮宫。 2、乘地铁到Louvres 站下车,出站后一眼就能看到卢浮宫广场,广场前面这条路叫Rue de Rivoli。站在卢浮宫广场,面对Rue de Rivoli街,左手边有一家商场,这是一个看似购物中心的地方,里面楼上有个类似北京、上海的“大食代”那样的快餐厅(中午在这里吃饭是不错的选择),进入这家购物中心,往左边一直走,不要拐弯,就能走到卢浮宫的大厅里了。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考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摧毁了封建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何被称为法国大革命:(拓展点) 这场革命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其一,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其二,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 其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其四,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易错微析 法国大革命建立了共和制这种政治体制易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封建君主。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的总统共和制,保留了奴隶制。都没有法国大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彻底。 例题1 法国大革命高举反封建专制的旗帜,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影响了历史进程。下列属于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的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统治②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 ③传播了《人权宣言》思想④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又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向大陆,故选D。 例题2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B.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C.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答案:D 解析: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1783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1794年,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显然不正确,故选D。 1.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影响最广泛的一次革命,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国支援美国独立战争②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 ③为此后许多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④奠定了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历史格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7世纪、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三次革命的共同意义有() ①都推翻了外国殖民统治②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③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列宁说:“整个19世纪,即給予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概念下度过的”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 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B. 法国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C. 法国大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影响了世界 D.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 4.下列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 B.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传播 D.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5.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晚期的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两次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英、法两国乃至欧洲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请结合所学知

凡尔赛与卢浮宫区别完整

凡尔赛宫与卢浮宫的区别 卢浮宫与凡尔赛宫的区别从收集的资料上看 比较明显 虽同处法国 年代相当 风格有所类似但是也属于小同大异的一类 下面将从建设年代。地点、过程、面积,建 筑内外面风格,用途。。。这几点出发总结。另外我重点研究凡尔赛宫还会对其重点 景观进行论述。 一、建设年代、地点、过程、面积。 凡尔赛宫: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117法亩荒地, 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用作狩猎行宫。由于16至17世纪的巴黎市民不 断发生暴动路易十四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混乱喧闹的巴黎城。经过考察和权衡,他决 定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新宫殿。为此征购了6.7平方公里的土 地。这些土地面积可以给大家一个想象117亩的土地加上6.7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换 算相当于986个11人的足球场,及6.4个湖北工业大学的校园占地。是很大的! 1682 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凡尔赛宫主体部分的建 筑工程于1688年完工,而整个宫殿和花园的建设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1833年, 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才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卢浮宫:卢浮宫比凡尔赛宫建设要早,始建于 12世纪末由法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防御的城堡,边长约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卢浮 宫最东端院落的四分之一。当时的卢浮宫堡并不是法国国王的居所,而是被用来存放王室财 宝和武器。14世纪,法王查理五世觉得卢浮宫堡比位于塞纳河当中的城岛(西岱岛)的王 宫更适合居住,于是搬迁至此。其后不断进行修建与改造改建工作从1624年持续到1654 年。1682年法国宫廷移往凡尔赛宫后,卢浮宫的扩建再度终止。拿破仑即位后,开始了对 卢浮宫的大规模扩建,直到拿破仑三世时期完成了卢浮宫建筑群。现在出杜伊勒里宫在1871 年5月,巴黎公社面临失败时将其烧毁之外其余建筑全部幸存。前后将近600年。

高级中学考试历史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介绍.doc

高考历史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介绍 高考历史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背景(1)国内:①革命前夕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森严。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③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尖锐的阶级对立是直接原因)。④财政危机严重,国王路易卜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条件成熟)。⑤启蒙运动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2)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的经过 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原因:路易十六准备武力解散制宪会议) 2、第一阶段: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制宪会议立法议会 (1)阶级属性: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2)措施: ①反封建的八月法令: A.内容: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 B.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因此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人权宣言》:

A.发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 C.意义: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对会君主专职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但实际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1791年宪法: A.颁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与《人权宣言》精神相违反 C.宪法颁布后,制宪会议让位于按宪法选举的立法议会 ④对外战争: A.原因:面临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的武装干涉 B.概况:1792年4月,法国对外宣战,从而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但战争开始时对法国不利,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 C.战争性质:战争初期阶段,对法国而言是正义战争 (3)统治结束:①统治危机:普奥等国武装干涉,联军攻入法国境内,革命处于危机中 ②结束的标志: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君主制度 3、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6月,吉伦特派统治时期,立法议会国民公会。

巴黎卢浮宫建筑艺术鉴赏

巴黎卢浮宫建筑艺术鉴赏 经过一学期的欧洲艺术的熏陶后,我很喜欢老师讲课的方式和上课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介绍那些欧洲建筑艺术的视频,很喜欢很喜欢。在这里,我想对巴黎的卢浮宫作一个比较粗略的鉴赏,文字功底不深,再找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感想。 先来对巴黎卢浮宫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我觉得卢浮宫的建筑设计无不体现出当地文化的一种融合,特别是里面的一幅画—蒙娜丽莎。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有听说过这幅画,虽说没有亲眼看过它,但在视频的介绍里看到她的神秘的微笑,十分的迷人。卢浮宫里面还有很多很有

艺术价值的作品。例如绪利馆(SULLY) 7一楼第12厅“米罗的维纳斯”也是许多游客趋之若骛之地。维纳斯充满生命活力身姿和失去的双臂引人遐思,使她本来就矜持的美貌更加不可接近。 卢浮宫的设计无不体现出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文化风格,是一种基于人本的设计理念。卢浮宫是一座伟大的建筑物,视频里放到在博物馆地厅搭乘电梯上地面广场的时候,看着在广场中央的金字塔形透明顶棚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很奇特的力量,是一种文化的渲染,我打心里佩服设计者,如果有机会去法国,一定要亲自去领略一次。 这就是经营的文明,每一个到卢浮宫参观的人,都不知不觉地享受了这种文明。每天,从世界各地涌向卢浮宫的人数也数不尽,但是整个参观游览的过程非常的畅通,没有在中国节假日的那些景点被挤爆的现象。这归功于这里独特的建筑构思和功能布局。 卢浮宫博物馆是一座巨型建筑,由新建的现代化建筑和古老的建筑相连而成,新的建筑物藏在旧的建筑地底下。参观的人流,从地下入口穿过那里的地下走廊到达宽阔的中央地厅,中央地厅里有很多出口,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进口往上一层层的走进古老的建筑物,这样就可以疏散人流,使整个建筑物不至于会被挤

法国大革命对中国影响

浅谈法国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读《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中是一件意义极其重大的事情,虽然对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影响,可是一个世纪以后,却在中国掀起了惊涛大浪。本文将就法国大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法国大革命正值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久的皇帝——乾隆在位时期,虽然法国大革命轰动一时,对十九世纪的欧美国家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但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对这一影响世界的大革命没有丝毫的了解,中国就这样与这一大好的历史机缘擦肩而过。可若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就会发现这一切也实属历史的必然。大革命发生的时候在中国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这个以“十全武功”自称的皇帝此时正得意地统治着这个老朽的帝国。经过康雍乾三朝的文化高压以及诸多强化专制皇权的措施,整个朝野充满的是奴性与谄媚,整个国家也充斥着老气横秋的暮气,整个民族更是以天朝上国的臣民自居,妄自尊大。而当时的知识界也没有叫我们看到曙光,由于历经三朝的文字狱,加之皇权的淫威,当时的学人把精力放到了考据学上。清初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到这时候已经荡然无存了,知识界被严重的桎梏着,整个思想界万马齐喑,沉闷已极。“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要期待十八世纪末叶的中国思想界同法国启蒙思想界产生共鸣,从而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反应,当然是不切实际的。”①另外清政府还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封锁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故而有关于大革命的消息即使传入国内,也很难在普通民众和知识界普遍传播的。可以说,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并未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丝毫的波澜。 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实际上开始于十九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像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已经开始关注法国大革命,他们试图通过对西方的革命和改良的探索获得教益,作为他们变革中国的借鉴。这其中尤属谭嗣同“对法国大革命评价最高而个人气质又最接近于法国革命志士”②,他在《仁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夫法人之学问, ①《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刘宗绪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9页 ②《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刘宗绪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67页

巴黎罗浮宫 教案

巴黎罗浮宫教案 戴山学校邱钟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罗浮宫馆三宝的欣赏,初步了解欧洲古典艺术作品。 2、通过优秀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多元文化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对罗浮宫三宝的风格及艺术特征。并培养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有一定的方法。 难点:了解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对巴黎这个地方有什么印象吗? 生:····················· 师:给大家介绍一部电影《午夜巴黎》大家一起跟着这一部电影前面的一段来感受一下巴黎这个城市的浪漫吧。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走进巴黎这个艺术之都的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巴黎罗浮宫。 (1)揭示课题:巴黎罗浮宫(板书课题) (2)ppt简单介绍罗浮宫历史,带领学生神游罗浮宫。 巴黎罗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它原为中世纪城堡,后改建为艺术博物馆,收藏各种文物达37万件,被称为法国故宫。罗浮宫藏品涉及古代东西方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有“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索引”之誉。罗浮宫(也称卢浮宫)在法国巴黎被誉为艺术之都,巴黎有上百家的美术馆及博物馆,其中最闻名於世的就是罗浮宫。他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右岸),是巴黎的心脏,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占地约198公顷,长680米,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同时,罗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他不仅是规模浩大的皇宫,是欧洲一个时期的统治中心,更主要的是欧洲文物保存最富、艺术珍品最多的一个博物馆。 (3)介绍罗浮宫。 外观:U 型 内部:分为三部分黎塞留馆、苏利馆和德农馆三大部分。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和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与意义 一、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 但从广义上说,法国大革命远远不止是五年时间,直至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确立,法国大革命才算真正结束。 对于法国大革命起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点的质疑不多,顶多是有学者认为1789年6月17日国民会议宣布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而我认为,法国大革命还是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为起点比较合理,如果非得提前,那就提前一天好了,因为,巴黎人民于1789年7月13日就举行了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绝大部分城区,资产阶级接管了市政权,并决定组建国民自卫军。而巴士底狱是巴黎人民攻下的巴黎市最后一个堡垒。 那为什么说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的确立意味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呢? 目前史学界已有人对把热月政变作为法国大革命下限提出质疑,因为热月党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派别,所发动的政变只是退到当时已经成熟的基点上去,后来热月党人所推行的“秋千政策”,始终是在巩固一般资产阶级统治的范围内左右摆动,从广义上说,革命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中。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

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这句话规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摧毁旧的制度;二是建立和巩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法国大革命是在1830年7月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才真正完成了它应做的一切。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1789年到1815年,法国连年战争(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战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经济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向资本主义的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它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即还没有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时,欧洲反法联盟军有16万人驻扎在法国境内,这些占领军时常劫掠和屠杀居民,直到1818年才撤走。因此,法国人民身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占领军的双重压迫,不得不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继续革命。在整个复辟时期,法国经济很糟糕,与同期英国相比,法国工业发展很缓慢。1830年七月革命后,法国的工业革命才大规模地展开。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大工业在世界上仅次于英国而居于第二位,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830年的七月革命结束了一个时代,七月革命所产生的七月王朝,废除了路易十八的宪章,制定了宪法,确立了最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把政权从地主手里夺来交给了资本家,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1830年,资产阶级终于实现了它在1789年的愿望。 所以,从广义上说,直到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

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艺术解析

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 中文名贝聿铭 外文名Ieoh Ming Pei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 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 职业建筑师艺术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中银大厦;香山饭 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 配偶卢爱玲 祖籍 贝聿铭生于中国,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部设计精巧。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

翰.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中国银行等。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 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 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入口 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 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 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 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开始于一七八九年,是法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公平压迫的表现,是法国人民所参加的一次大革命,影响十分深远。那么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法国大革命的真正意义 法国大革命前后总共有五年的时间,这是人民坚持的体现,虽然大革命期间法国被不同的政党所执政,但是革命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大革命从开始到结束持续的时间较长,参与的人民数量多,并且人民建立起了自卫军以及相关的团体;二是法国 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大革命将封建阶级打垮了,这是人们对平等对待的向往以及期待;三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劳动人民的 思想开始得到解放,了解到了民主思想的存在,封建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四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在于革命取得的革 命成果十分明显,国家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五是法国大革命 的意义在于法国的经济因此得到发展,工业革命迅速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开始在法国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六是法国大革命的意 义在于大革命为欧洲其他各国做出了一个带头作用,法国大革命激励着其他各国革命的兴起;七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大 革命使得法国的教育、金融等各个领域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机遇。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人民奋起的革命,革命的意义在于人民获得了平等的地位。 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叫做大革命 对于法国大革命可能多少有点听过,但是说到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叫做大革命,可能就不那么清楚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来总结一下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叫做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为什

么叫做大革命,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很显著,它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初步确立了要在法国实行共和体制,严重地打击了欧洲地区的封建君主专制。第二点就是它的影响很深渊,法国大革命为其他国家的人民反抗君主专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法国大革命为工业革命扫清了障碍,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第三点就是法国大革命彻底地扫清了法国的专制势力,历时41年,法国大革命的规模相当大,人民都踊跃参加革命,并在革命党在展现了人民的伟大的力量,人民是推动法国大革命前行的重要力量。第四点就是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正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大部分人民长期受到压制和迫害,所以才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叫做是大革命就是因为它的规模大、影响广、程度深。这次的大革命顺应了民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所以人民都踊跃参加,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争取幸福和谐的美满生活而斗争。法国大革命的“大”体现在方方面面,规模大,影响大,成果大,所以法国大革命被叫作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时间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大革命的发生使得法国迈进了一个新阶段,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那么法国大革命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又在什么时间结束了呢? 一七八九年七月,法国大革命由人们占领巴士底狱开始。当时法国处于一个困难阶段,下层的农民因为灾害天气收成不佳,可是位于上层的封建阶级不顾人民的安危,不仅不设法赈灾,甚至还因为财政困难提出要加重人民的负担,这使得

卢浮宫简介中英文对照

卢浮宫简介中英文对照 Le Louvre museum is located in downtown Paris Hebei shore Seine (right bank ),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右岸,,是巴黎的心脏。 is the heart of Paris. The whole building was "U" shape, covers an area of 24 acres, building area of 4.8 hectares, 680 meters in length. 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 680米。 Is the world's most famous, the greatest art treasures, is to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palace of art and Wan palace. At the same time, Le Louvre museum is France's oldest palace. 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 宫。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The palace 's initial buil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lfth Century, from 15-18 century after 4 tim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王宫最初始建于12世纪初,从15-18世纪历 经4次改建和扩建。 Le Louvre museum is a very complicated history, and this is the history of France and Paris and intricate intertwined. 卢浮宫有着非常曲折复杂的历史,而这又是和巴黎 以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

巴黎卢浮宫

巴黎卢浮宫设计分析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卢浮宫共分为六个馆:古希腊和古罗马馆,古埃及馆,古代东方馆,油画素描馆,雕塑馆,工艺美术馆。卢浮宫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当时的卢浮宫博物馆的馆长还因此要表示辞职。然而,贝律铭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畏惧,依然坚持自己的方案。 而法国卢浮宫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经典传世之作,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元素的融合。这个“金字塔”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又位于卢浮宫的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了明确的指标。“金字塔”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还具有对称、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线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而且对光影效果的运用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通体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为馆内提供宝贵的光线,也能够反射周围的老建筑,让它们互相呼应。而且,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不仅不会显得突兀,反而可以衬托卢浮宫的庄重与威严,它还能够跟凯旋门和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连成一体,为巴黎的中轴线锦上添花。 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1794年7月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共经历了5年历程。 一、背景:1、政治: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三个等级制度,社会不平等。 2、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3、导火线:财政危机导致三级会议召开。 4、思想宣传:法国启蒙运动。 5、爆发的标志: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二、特点1 、范围广:遍及全欧洲,影响全世界。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2、政治领域内作战,无宗教外衣,群众基础广泛,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资产阶级与人民结盟,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法国大革命是历时最长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3高潮)巴黎人民3次起义充分体现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革命彻底:相对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革命更血腥,提出的主张更彻底,成果更显著、深刻。大革命沿上升路线,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它“是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改变了国家的性质。 4、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三、地位和历史意义 1)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拿破仑战争早期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经济上,法国在18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 3)思想上,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引用了各种大革命前的进步思想作为其口号,并伪装成各种进步思想的弄潮儿实行专制。法国大革命除了结束法国的专制政治外,还带给欧洲人民两个重要信念,一、民族主义,二、自由主义,这两个信念成为引发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对后世影响深远。达到了文化的高潮,文学领域涌现出巴尔扎克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社会学领域取得长足进展,科学领域提出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转化等理论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正如列宁所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法国大革命代表着世界的改变,体现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历史趋势。

卢浮宫阿布扎比分馆:建筑与环境分析

图2:穹顶的光线与室内的互动 图3:水与光的互动 图1:从海洋上拍摄建筑(夜景) 建筑与环境分析 ——以卢浮宫阿布扎比分馆为例 建筑x 班 francium 1. 设计背景简介 卢浮宫阿布扎比分馆建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Saadiyat 岛,法国与阿联酋在2007年3月签约,将合建“阿布扎比卢浮宫”。该博物馆将使用巴黎卢浮宫的名称,并会租借巴黎卢浮宫以及其他法国博物馆的藏品,该博物馆由普里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设计。 2. 形态与周边关系 这个建筑在形态塑造上是十分成功的, 建筑距离阿布扎比市区有一定距离,周围的 岛屿大多都是荒地或港口,这个建筑在形态 上,强调一种与周围形态融合的地标性。从 海洋上看,这个建筑就像是荒岛上一堆白色 体块上,撑起了一把非常巨大的金属“遮阳 伞”,虽然底部的地块有非常丰富的变化,但是从一定距离上观看,只能看到白色体块或凹或凸的阴影关系,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形式非常纯粹的穹顶,然而半圆向上凸起的体量,并不会形成一个十分突出非常向上的形态,穹顶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消隐性。这个建筑就像是荒岛上的一个“微型城市”,金属穹顶的存在,和白色体块上的阴影关系,又给这个地方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总体来说,给我留下的意向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精神中心,一个充满光的“庇护所”,这一点应当是与博物馆的建筑功能相匹配的。 3. 内部空间体验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所在的区域是波斯湾沿岸,场地南部是沙漠,北部是海洋,场地 的气候是终年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因此这个设计的重点,应当是如何处理 好阳光、水,以及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作者在这一点上的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设计者用大穹顶向室内引入光,这个穹顶从室内看,更像是一个复杂 的钢结构编织物,光从这个编织物的缝隙中撒入室内,在建筑内部空间中形 成了大小不一的光斑(图2),这样的手法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感觉。就像是 圣索菲亚大教堂中迷离的光线一样,这个建筑在参观的时候,也能在复杂变 幻的光线之中,获得一种宗教般的精神升华体验,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光斑也在随之移动,人可以触摸光斑,或者在博物馆中观察光斑的变幻,来 感受时间的流逝,人与光之间找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互动方式。 水的存在加深了这一体验,从图4的平面图就可以看出,设计者其实 是将海水大量的引入了建筑内部空间,从博物馆的很多地方都能触碰到水; 水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对人有很好的亲和力,还能对光有良好的反射,因此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法国大革命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 年7 月14 日在法国爆发的 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1 法国大革命的直接起因18 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 现许多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者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 部分地区保留着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1st Estate)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2nd Estate),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其他公民如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 等级(3rd Estate),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 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 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者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 导地位。 1789 年5 月5 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企图增税,并召开了国家级会议(stati generali)进行投票决定。投票一开始分为两种,一种为阶层投票(per ordine),即一个等级一票;另一种为选择出一些代表进行投票(per testa)。前者极其不公,共三票,国王基本相当于拥有两票,所以按第二种方式进行,所以第三等级(terzo stato)选举出代表和第一第二等级进行投票决定。

卢浮宫解析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入口,此时,重游自己最富盛名也最具争议的建筑作品,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在想些什么。通过这座获誉“贝聿铭巅峰之作”的玻璃建筑,游人正陆续进入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圣殿,他们也许会从导游的口中,听到1/4个世纪以前这里发生的故事。 1981年,密特朗(Mitterrand)当选法国总统,结束了保守派此前23年的统治。他上台即推行改革,认为经济的复苏必须和“新文艺复兴”相伴而行,因此在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艺术方面的支出增长了一倍。而最为密特朗看重的工程,就是修复日益衰败的卢浮宫。 巴黎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世界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以馆藏“世界三宝”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闻名于世。然而到了密特朗时期,年久失修的卢浮宫早已破败不堪,偌大的展厅提供给公众使用的厕所只有两个,复杂的结构更是让游客晕头转向,它甚至被评为当时最不值得去的博物馆。改造卢浮宫迫在眉睫,但谁能胜任呢? 1983年,密特朗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这一决定,顿时让优越感极强的法国人目瞪口呆。 周瑛琦:一般来说,这种引发世界关注的工程都应通过公开竞争决定人选,但总统密特朗却不是这样的人,他热爱艺术,出过十几本书,还曾到佛罗伦萨研究过意大利历史,他认为在艺术这一块,自己有发言权。当时,密特朗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结果有13位都推荐了同一个人,他就是刚完成了华盛顿艺术馆东馆而在美国声名大噪的贝聿铭。于是密特朗派人秘密接洽了他,贝聿铭沉思了一会,礼貌地给与了答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就让别人去参与竞标而我们放弃。呵呵,牛吧?这是当时62岁的贝聿铭的一种策略吗?还是他猜到了法国政府的迫切需求?没有人知道,从结果来看,密特朗似乎真的很急,他听取了下属的汇报之后,当机立断,立刻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贝聿铭。这是法国唯一一项不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解说:这位总统钦定的人选,立刻引来艺术上自视甚高的法国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表示,艺术之都巴黎不欢迎一位美籍华人来修复他们的珍宝馆。面对反对浪潮,贝聿铭打出了历史牌,他说自己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但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周瑛琦:自古以来,进入卢浮宫的建筑师从来就不会有轻松的活儿,有人说,这座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就像高卢雄鸡一样高傲,它甚至有着驱逐建筑师的恶名。17世纪,大师贝尼尼,对,就是我们之前在圣彼得大教堂节目中说过的贝尼尼,曾经受邀为卢浮宫设计正面建筑,但他略带夸张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并不受法国人待见,人们联名反对使用他的方案,最终路易十四只好无奈地把贝大师送走。看来,要想取悦法国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法国民众最终是怎么接纳了我们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金字塔方案出炉时又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解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贝聿铭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设计图,它的核心是在U型的卢浮宫中庭“拿破仑庭”兴建玻璃金字塔型入口。方案一公布,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对浪潮,许多法国民众高呼: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有官员更讥讽它为“一颗寒碜的钻石”;他们形容:这比滑铁卢战役后英国人企图拿走卢浮宫珍宝的暴行更令人愤怒! 调查显示,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在野的保守党甚至利用这个机会猛烈抨击选择了贝聿铭的执政党,贝聿铭因此被卷入到政治权力的争夺旋涡中。他回忆说,当时他的翻译甚至被吓得心慌意乱,浑身发抖;当他要为自己的方案辩护时,她几乎无法完整地完成翻译。当时的贝聿铭面临着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周瑛琦:还好,总统密特朗一直力挺贝聿铭,毕竟卢浮宫计划是他施展政治抱负的重要一环。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中,贝聿铭也始终保持了从容不迫的自信。他深入民众,耐心解释自己的金字塔;他在电视上展开游说:“巴黎应该是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他拜会蓬皮杜夫人,并以“艺术必须富有现代精神”说服了她,让她和一群名流从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在政治纷争中,他甚至让密特朗的一位主要政敌变成了自己的同盟,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巴黎市长,后来的法国总统希拉克(Chirac)。贝聿铭先诚恳的和这位政坛强人探讨巴黎城市规划,谈论艺术和中国的艺术品。最后他说:“开放卢浮宫就意味着开放巴黎。”希拉克若有所悟地点点头,随后他在记者面前公开表示:自己支持金字塔方案,但有一个要求:贝聿铭必须先在卢浮宫中竖起同样大小的实体模型,接受公众的检验。最终,总计六万巴黎民众参观了这一实体模型,像总统选举一样进行了全民公决。结果,模型征服了希拉克,也征服了法国人。 解说: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当第一台挖掘机开动的时候,贝聿铭遇到了新的问题。在他的规划中,改建计划的一个重点就是让财政部从卢浮宫侧翼搬出,让卢浮宫恢复为完整的U型,通过金字塔连结开放给游人,但财政部的头头们并不愿意撤出这个世界上最豪华的办公场所。 最终是媒体的报道发挥了作用,财政部撤出了卢浮宫。经过4年的施工,1988年3月,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内,授予贝聿铭最高荣誉勋章。令法国人难堪的是,他们曾经反对的金字塔,如今成为了每一个法国人的骄傲,“寒碜的钻石”变成了“璀璨的宝石”。三个月后,原本总统宝座岌岌可危的密特朗,在选举中击败了对手希拉克,获得连任。一度,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甚至让埃菲尔铁塔都黯然失色。有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 这个数字让重游旧地的贝聿铭倍感欣慰。也许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的初衷:他说,无法找到任何一种

卢浮宫三宝

卢浮宫三宝 1.爱神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 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2.胜利女神像 这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现在保存在法国国家艺术宝库——"卢浮宫",是三件镇宫之宝之一。 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儿。她的罗马名字叫Victoria 维克托里亚(维多利亚)。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她所到之处 胜利也紧跟到来。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在提坦战争中倒戈向奥林帕斯并助其获胜。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传说是纪念公元前306年国王德米特里战胜埃及托勒密舰队而建立的;也有考证是公元前2世纪作品,是公元前190年罗得岛人民为战胜叙利亚的舰队而立的纪念碑。

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 这尊雕像原为纯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长期浸泡在爱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与海水的浸蚀,使得现有的雕像呈现出目前的历史沧桑。 这座雕像整个动势结构十分完美生动,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转向世俗化、戏剧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传达人类心理和激情力量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边山崖之巅,迎着海风,那前倾展翅欲飞之态,被海风吹拂的衣裙贴着身体,可隐见女性人体的完美,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呈现出生命的飞跃。希腊雕像充满着生命,即使残缺也是活物,人们在想像中弥补了残缺,获得了完满的审美享受。 虽然胜利女神是希腊雕塑中的常见题材,但这一尊却与众不同。雕像的构思十分新颖,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他仿佛赋予了冰冷的石头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后人在面对这部高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时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 3.蒙娜丽莎画像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