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

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
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

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

宣城八中夏经旺、胡霞、郑敏志

人类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由此可知,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故有“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之说。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反过来,思维也使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完美。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其中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象逻辑思维的中介是语言,决定了它是高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是低级的、原始的,但它们也是产生语言的基础,对语言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实物教学、音像教学等直观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思维形式。它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

语言既然是思维的中介,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产物,那么同时它也是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研究思维方式的重要工具或材料。显而易见,语言不同,思维方式则有所不同。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别很大,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说汉语的人与说英语的人的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中介语言是不同的,因此在他们脑中所形成的事物的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大多是不同的。不难想像,说英语的人学汉语与说汉语的人学英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即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大有小,既有正面的促进也有负面的干扰,既有普遍性也有特异性。

学外语的人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的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特异性或差异性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性格、认知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环境(学校、社会、方言等)等。下面仅以说汉语的人学英语为例来说明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动作为中介,汉语思维尚未形成,对他们学英语影响很小,他们可以同时双语学,也能学得几乎一样好;而对于4-6岁的儿童(学龄前),他们的思维发展到以表象为中介,汉语思维逐渐形成,未成定势,可塑性强,他们学英语时,汉语思维已潜在地影响到他们,但还不是太明显,也是初学英语的黄金时期。另外,7岁前学生尚未系统学习汉语拼音,这对学英语发音是有利的。当到了7岁以后,开始上小学了,汉语思维方式发展更快了,逐渐形成了习惯或定势。因此,这时开始学英语,汉语思维的影响已难以避免。而在中国,学生大多数到三年级时(即10岁左右)才开始学英语,此时汉语思维已基本形成,对学英语的影响较明显。当然,这时比到成年后(18周岁后)学英语还是要好得多。10岁左右记忆力、模仿力、好奇心都很好,这也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年龄越小学英语,受汉语思维影响越小,因此效果也越好,发音也越地道。凡是影响语言思维的因素,对学英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具有多元思维能力的人(即能用眼、耳、口、手、身、脑等学习,能凭借语言、动作、情境等学习的人),学英语时,觉得容易些。当然,语言中枢越发达的人,学英语也快一些。

另外,我们必须申明,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促进作用和干扰作用。促进作用是指学习者可借助和利用汉语较快地学会英语,而干扰作用是指学习者的汉语思维能妨碍他和她掌握正确的英语,导致他和她犯语言错误。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双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是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对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系统(发音、词汇、语法等)和文化习俗

等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相似与相异的特征。

在中国,学生在学英语的基础阶段,甚至在更长阶段,一方面由于已习得和掌握了汉语,另一方面由于对英语规则、现象、文化了解得不多,每碰到一种新的规则或现象,他们便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汉语来对比衡量。一般而言,英语中与汉语中相同的现象学生易于掌握,而与汉语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学生难以掌握。如把“交通拥挤”误译为The traffic is crowded.实际上是The traffic is heavy/busy.将“给你”误译为Give you,实际上是Here you are.因此,针对学生在初学阶段倾向于利用汉语来学英语的这一特点,我们要有意识地对汉英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异同点,特别是相似而又有区别之处,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排除汉语干扰,使学生在基础阶段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学英语的习惯的有效方法。

英语与汉语相同之处有很多。它们都是符号系统,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几个部分,都有字(单词)、词(短语)、句、篇等结构的划分;它们都有体态语(手势、表情和姿势等);它们都有音韵美,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们都有表情达意的功能,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都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最有效的工具;它们都是思维的中介,都体现了特定的思维方式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无论是学汉语,还是学英语,不仅要学语言知识,要学语言礼节,要学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训练语言思维和发展语言技能,要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学语言贵在交流、交际与运用。无论学英语还是汉语,学习者都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重过程,感受它、积累它、练习它或运用它;都要接受不同形式的测评。教语言时,教师都应渗透品德教育、文化意识教育等。总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好汉语也有利于学好英语,反之亦然。

相比而言,英语与汉语的差异性则更大、更多,研究起来更难也更

重要。它们的符号体系、语音体系、词汇根本不同;它们的语法大异小同,它们的文化根源不同,英语是以基督文化,圣经文化为基础,而汉语则是以儒家文化、道教为基础的。体态语是交流中辅助的“语言”方式,也含有思维和文化的因素。如V形代表胜利,是邱吉尔首创的;示意别人过来时,我们是举右手,掌心朝下,上下挥动手指,而说英语的人则是伸出右手,掌心朝上,捏拢四指,前后弯动食指,而我们则认为这样是呼唤佣人或地位低下的人的。汉语无词形变化,无时态变化,表达方式更形象具体,用多种修辞手法,中国人思维偏右脑型;而英语则富于词形变化,有多种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英语表达方式更客观抽象,少用修辞手法,说英语的人思维偏左脑型。

究竟什么原因产生了语言上的众多差异的呢我想原因有多种。我们已知道语言是思维的介质,而思维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凡是能影响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也势必影响思维形式,随之影响语言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地域、气候、观念[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间观、金钱观、知识观等)、审美观等]、生活方式、社会形态、意识等都影响着人的思维或语言形态。长期以来,英美等西方人多尚智(崇尚科技),尚动(崇尚运动),崇尚自然(勇于探险、探求自然秘密等),崇尚法律;崇尚竞争(竞争在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普遍存在);而中国人多尚德(崇尚品德与修养),尚静(崇尚静以养心,练气功、以静制动),崇尚人文(注重文化、历史、传统、习俗等),崇尚和谐,崇尚情感(注重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复杂)。西方人重工作(重时益、重管理),而中国人重生活(重吃喝、重闲聊)等。这一系列对思维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正在一体化,政治、经济、文化(在相互渗透中)在一体化,我们的语言(在相互学习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相互影响中)也在一体化,特别是Internet为这种一体化插上了

翅膀。

下面举例说明以上因素对语言的影响。英国天气多变,谈天气成了日常话题。英语根源于英国,现代英语已很完美,英国人很少改变它了,但英语进入美国后,则变化很大。从单词拼写到发音都有较大的变化。如centre→center,post→mail, a(ss)等中的a发/a:/ →/?/等。风格变化也较大,显得更简洁,可能与美国人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E-mail English(也可以说是网络英语)的诞生对英语发展或冲击也很大,从拼写到语法,都将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很多“垃圾英语”。

正如汉语有很多方言,它们的发音、词汇、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或语法)有很大差异,英语也是一样,英语的本土化是必然的,故有British English, American English, Canadian English, Australian English, HK English,

Chinese English(Chinglish)等。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发音本土化,标点本土化,词汇本土化(如拜拜表示Bye-bye),语法本土化(在造句、翻译、写作、会话时体现的尤为明显),交际用语本土化、话题本土化,文化意识本土化。以下是一些例子:/e/、/aI/、/eI/、/b/等音标与汉语拼音形状相似,故常被误读成汉语拼音。“我国人口多”常被译为Our population is many/Our country has many people.实为:The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is large.见到英国人时,可能会问Have you eaten Where are you going 等。很多中国人爱追问工作、年龄等隐私,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大忌!像“Tomorrow will rain.”“Give you.”这样的表达经常出现。有时英汉混杂,有的是洋泾滨如Long time no see.更多的错误是源于汉语语法上的如“I by bike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I ride a bike to school.”,综上所述,我们在学英语会遇到很多困难或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出现的汉式英语表现形式也是很多的。其中影响我们学英语最广泛的,

最大的,时间最长的算是汉语思维了。在汉语思维中又算汉语语法影响最大。语法是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初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不习惯英语思维(特别是英语语法),常常会问为什么。他们常常背许多语法规则,许多词汇,却不知其变,不能灵活运用,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徽,会慢慢对学英语失去信心。

英语真得很难吗其实不然,我们有很多办法应对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主要是我们要科学地、有目的地、针对性强地比较英语与汉语,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分析Chinglish形态和发生规律。我们要剖析汉英思维,力求趋利避害。我们要着重克服汉语思维对学英语带来的干扰。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汉语思维如何影响学英语,努力探究Chinglish的规律,并着力研究出对策。例如,初学英语时,我们宜尽量避开汉英同时出现,即尽量用直观教学手段,多利用实物、图片、多利用音像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形象思维,即直接英语思维;其次,尽量创设情景,尽量用英语教学,尽量用英语解释英语,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再次,我们学英语时,先是尽量多听多说,听力领先口语跟上,尽量模仿发音,反复操练句型和口语,多多chant,直至脱口而出。随之,逐渐加大朗读,阅读训练,多讲英语笑话或故事,适当读英诗或唱英文歌。当然,当学生有一定积累时,可练习写作表达。先口头后笔头,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就一定很自然地道,中国味大大减少。

为了发现Chinglish,我们有个探错—防错流程:探错→集错→纠错→防错。我们可采用对学生进行多说多写,多进行口语训练,要求学生多组词造句,多编对话,多讨论、辩论,多表演等。总之,增加表达机会,会有利于探错;接下来,分类收集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发生规律,进行纠错(集体或个别的),最好不要在表达之中纠错,但要在表达之后纠正严重错误,以免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英语的兴趣。纠错后,

就能发现Chinglish的错误形态和出错规律,并形成理论,以便能指导学生的英语表达:说、读、写、译等,为他们指点迷津,达到防错目的。

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资源查阅或收集相关材料,以便使我们的研究更全面、更系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们可分类汇编所有相关材料,形成一本小册子。我们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先将实践上升为经验或理论,然后用它来指导实践,并逐渐丰富经验完善理论。该册子将会涉及语音、词汇与语法,也涉及文化意识等。想必这样内容详实的册子,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它将具有广泛适用性,将对教学英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指导意义;将对Chinglish有预测性和预防性。

我们的目的是与Chinglish告别,尽量使学习者能用英语思维,能得体地运用英语,能说更地道的英语,能方便地、成功地与英语人士交流,尽量减少笑话和消除误会。另外,我们甚至还可以根据对Chinglish 的理论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小来确立一种新的评价,学英语是否成功,教英语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实际上,我们的努力中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旨在抛砖引玉。

参考书:

《心理学》 ----------------------张厚粲主编

《外语教育语言学》-----------张国杨、朱亚夫着

《中学英语教学法》(修订版)-- 杭宝桐主编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篇思维模式 ?作者:韩红梅王京华杨馥卿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语句表达的差异1.指称——人称与物称在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汉语语句表达主观性较强,多采用第一人称,且习惯上用人做主语。英国人倾向于进行客体思维,语句表达注重客观性,因此以物做主语的情况比较多。例如: ?(1)Recognition and sadness flooded her face. ?(2)Hisweariness and the increasing hea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 ?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习惯影响,将同样的意思表达为:(3)She recognized me and her face was filled with sadness.(他认出我了,于是一脸悲伤。) ?(4)He was tired and it‘s getting increasingly hot,so he decided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他疲惫不堪,天气也越来越热。他于是下了决心,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就坐下休息。) ?在英语母语者看来,这样的表达客观性意味较弱,句式缺少变化和起伏,在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上不及(1)和(2)生动形象。 ?2.语法结构——话题型与主谓型汉语受整体综合思维模式的影响,注重先表达信息中心(话题),然后进行对话体的阐述、说明、铺叙等。赵元任先生认为,50%以上的汉语句子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属于典型的话题型语言。 ?而西方人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因此英语语言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一般遵循主语+谓语(主谓型)的基本框架,辅之以其他修饰、限制、补充成分,构成层层搭架的语句结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容易受到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以话题+述题结构去构建英语句子。 ? ?例如:(1)Our policies 0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won great success. ?(2)To make good impressions on the interviewer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job interview. ?这两个句子是以主语作为话题为中心构建的,其他成分用来进一步阐述话题的内容。 如果按照英语的写作思维模式来进行分析。会发现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真正的主语被省略掉了,造成句子结构错误,概念表述含混不清。 二、语篇铺排的差异1.段落发展方式——螺旋式与直线式“汉语的篇章发展往往采用迂回的方式,不直截了当地阐述主题,而是以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暗示逐步引出主题。”西方人习惯于抽象思维,因此英语语篇“在写作手法上就注重开宗明义,有的放矢,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般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明确设定论述的主题;阐述和证明论点时毫不旁顾,或解释原因,或举例论证;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戛然而止,或重申主题,或提出建议,语言简明扼要,决不拖泥带水。有些中国学生在写作时,总是不自觉地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通过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是中国学生写的一篇以The key to Success为题的文章的开头段: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a success.Winning a great success bring us a

最有效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方法

最有效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方法 1,大量的读背,多背诵经典范文,各种英语好的文章,背的越多,表达能力越强, 2,口语我认为是死去活来,懂得九个W和一个H,采用多问的方式,还有别人一种表达方式,你要多种,3,多听英语材料或磁带,模仿地道的语音和语调,文章一定要读,背 4,多做一些类似与句型转换的题型,懂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 5,常去英语角,不到没有人,我不回来,平常多自言自语,多看外文小说和电影,扩大阅读量。我走的一条路是,美式发音,BRITISH英语,我的口语在英语角随便畅谈我还经常去网站的英语角,ICQ.我们学校的老外都知道我的名字。大胆找老外聊天,多参加英语活动,如英语口语竞赛,多教别人学英语。我做了半年的家教获益颇深,我希望能够给提高口语朋友一些帮助,以借助我的绵薄之力。苦苦学英语,才能取得好方法。要不要脸和知道怎样浪费时间脸皮厚,把时间放在交际上。多说。 下面是些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 1.要有大量的阅读和听力做基础。在读和听的过程中,积累了词汇,掌握了句型,熟悉了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 2.同时,学英语口语也需要用多种办法:如大声朗读英语对话和文章,朗读各种句型的例句和口语中最常用的句子,背诵文章及演讲,与会英语的人练口语,当然,最好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练口语。事实上,自言自语亦是练习口语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把自己说的英语给录制下来,听听自己的录音,若有问题,再加以改正,效果就会更好。 3.说英语还要有胆量。如果你能在说不太出口,或是说不好的情况下,大胆地说。说上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你会自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了大胆说的精神,你才能闯过口语的难关。 4.只会学英语,而不能尽快地去用,那就永远也学不好英语。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要始终寻找机会说英语。比如说,你周围有几个喜欢说英语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就要用英语来交谈。这种交谈有利于每个人的英语学习,因为大家都有机会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英语知识来交流思想,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同时,还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新的东西。要想学好英语口语就要多说。 5.能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英语是最佳方法。在国内学英语缺乏环境,看电影学英语口语是弥补环境不足的好方法。英语电影是一部英语国家的生活、文化、风俗等一切的百科全书,是最全的英语口语百科全书。大量地看英文电影就是你彻底攻克英语“听”和“说”的法宝。英语电影把你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中去。你在电影中,学到了英语口语的语汇、短语、句子结构,以及表达各种内容的说法。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想像成电影中的一个角色,在经历着自己的生活,又在经历着其他人的生活。总之,看一部电影比在美国生活一天还好,看电影也能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 债务)to his friend. 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 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 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即: 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 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 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 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2]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言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个基点,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以及先主后从的伦理观念。 (二)反映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

英语思维模式的特点

英语思维模式的特点 一般特殊型 一般特殊型又称直线型,这种模式在英语思维模式中占主导地位,要求说话者或者作者直截了当、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开宗明义地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事例或细节对主题进行展开。这是英文典型的语篇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上文提出概括观点的基础上,从某一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随着文章的发展,提供大量具体的、细节性的信息作为上文的解释。McCarthy (1993) 认为这种模式的宏观结构大致如下两种:先概括后举例(generalization---example)以及先谈整体轮廓,后说支持性的细节(preview ---detail)如图: A 概括陈述 B 概括陈述 具体陈述1 具体陈述 具体陈述2 更具体的陈述 具体陈述N 。。。。。 总结性概述概括陈述 注意:所谓的具体陈述指的是作者在展开篇章开头综述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具体的篇章中可能呈现的表达方式有:详细说明、举例说明、数据证明、同位解释、既成事实、引经据典等手段。总之,就是将上文某些抽象的观点随着文章的发展逐一具体化。 问题解决型 这种思维模式的主要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或综述某一现象,然后提出具体问题或将问题具体化-----给出文章发展的一个客观背景;随后分析人们主观的反应(或者可涉及原因分析、或手段,或目的),做出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最后对此作出评价。这种模式在篇章中是比较常见的,不仅出现在科学论文、实验报告、新闻报道中、还出现在文学篇章中。这个序列可能会有变异,或在顺序上有所调整,或在四个构成成分中缺少某一个(如情景或反应成分),但一般情况下再组织完好的篇章中,人们总是期望这些成分都呈现出来。 注意:在这一类篇章中,作者在分析原因、结果(影响)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可以采取求同或者求异两种方式。 在这类文章中常见的表达有: 名词类:cause (原因),factor (因素),origin,reason, root , source, consequence, effect, outcome, result 动词类:Account for(解释…的原因), arise from(产生于), ascribe to (归咎于), attribute to (归咎于), blame …for(归咎于), be due to(由于), be effected by (由于), be rooted in (由于), be incurred by (由于), come from (由于), originate from(由于), owe to (归于), result from(由于), stem from(由于), cause(导致), produce(导致), bring about (导致), contribute to(导致), give rise to(导致), lead to(导致), result in (导致)形容词和副词类:Be responsible for , consequent, effective , resulting , resultant, accordingly,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for this reason(因此), hence(因此), in consequence(因此), on account of this (on this account ) (因此), thereby(因此), therefore, thus, why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0959534.html,/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发现中文和英文之间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正是这样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模式。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而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象形文字图像英语语言 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书写标记都提供了更多的单词含义,而不是注重于发音。这样的汉字很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图像;英语语言更加功能化,因为印欧语系强调理性和逻辑。中文写成的字符(也称为汉字)在最初的形式里是事物或观念的图像。在当前高度发达的形式中,汉字不是用图片系统来传递文字,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意象来传递想法的复杂手段。例如,“水”(water)就像是船在河流中漂浮着,“瓜”(melon)根据植物果实的树枝引申出来的汉字,“舟”(boat)就像是在河上形成的。“森”是由三个“木”组成,这意味着大面积的树木覆盖土地。一些汉语词汇的意思可以从视觉上观察字形而直接理解其含义,我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饭卡”(food ticket,mess card),“饭碗”(rice bowl,or job;means of livelihood),“饭厅”(dining hall,dining room,messhall)等等。来看一下“塑料薄膜”的英语语定义:It is a kind of plastic sheeting;when we have some leavings,we shoulduse it to store.汉语的描述能够很生动地介绍图像,形状和材质,但在英语中,它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汉语经常把图像作为隐喻或抽象的观念来表达感情和野心。“蚕食”(to nib-ble),用蚕宝宝吃桑叶慢慢地从小叶啃咬的方式来比喻逐步侵略和占领。“酸甜苦辣”往往描述了食物的味道,有时我们会用在对于生活的描述上。从字面意义来看,它包含了酸、甜、苦、辣。 生动的代表了生活的滋味。此外还有一个:“顺水推舟”(to push the boat with current;tomake use of opportunity to gain one’send)。在汉语中,常常会有很多量词的使用让中文词汇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比如:一门炮(a piece of artillery),一匙汤(aspoonful soup),一阵雷声(a clap of thun-der),一套《列宁全集》(a set of the com-pete works of Lenin)。但英语中,这些词并没有分类。在这种情况下,英语经常使用形容词、动词、感叹词来代替。 例如:砰!枪响了一声。Bang!Went the gun.(动词)他满脑子的点子。He isbrimful of ideas.(形容词)她“扑哧”一声笑了。Sheburstout laughing!(动词)再来一个。Encore!(感叹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翻译可以非常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意义,说明对象的数量,但是不可能成功的再现汉语两次的生动性。从这些表现形式来看,汉字在它的含义和用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如何正确学习日常英语口语

如何正确学习日常英语口语 第一,如何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 美国人和美国人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whatisabook。我们中国 人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 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国人常说Whereisthebook?很少有人说Whatisabook?而美国的小学生就开始问:Whatisthebook?这种Whereisthebook?只是描述阶段,连哑巴也能做到。但是我想连大学 生也很难回答Whatisabook?因为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 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toexplainthingsindifferentways. 一种表达方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比如水,世界上就这一个事物,但却有多种符号来表达它。如果一个人 懂8种语言,那他在世界上被别人理解的机会就会大得多。用汉语说"水"别人不懂,用德语说别人也不懂,但用英语说water,别人 可能就懂了。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 替换。比如,Iloveyou,按中国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 her,mymother,them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换到最后也不知道 到底在love谁,现实生活中也不能这么随便love(笑声)。这种替 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我听不懂Iloveyou,肯定也听不懂Iloveher。如果替换为 Iwanttokissyou.Iwanttohugyou.I'veacrushonyou.Iwillshowmyhea rtto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 thatislove,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

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及分析(英文)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thought pattern and English thought pattern Abstract This context is basing on the study of Robert B. Kalpan, J. Needham and Nelson,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ought pattern. It also studies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ose differences. The author hopes it can help peopl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and to avoid the misunderstanding rising by those differences. Key words:Chinese and English thought pattern; comparative study; differences; cause This context studies three thinking mode counterparts: circular thinking vs. linear thinking, concrete thinking vs. abstract thinking and integrative thinking vs. analysis thinking. Circular Thinking vs. Linear Thinking Kalpan says Chinese thought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circular type while English one is linear typ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heir different paragraph forma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Kapla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ragraph is screw-type which means the theme of the paragraph isn’t pointed out directly but using a roundabout way to explain. Though former narration has informed the theme, it paves the way of theme with repeated spiral hint rather telling clearly. So, the Chinese thought pattern is circuitous one. On the contrary, an English expository paragraph usually begins with a topic statement, and then, by a series of subdivisions of that topic statement, each supported by example and illustrations, proceeds to develop that central idea and relate that idea to all the other ideas in the whole essay, and to employ that idea in its prop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ideas, to prove something, or perhaps to argue something. That is to say, English thought pattern is linear pattern.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

我是这样学英语的_说明文

我是这样学英语的_说明文 我是这样学英语的 英语一直是我最头痛的一门功课。因为在我看来有无数个毫无规律的英语单词 要背诵,还有那莫名其妙的听力,都令我烦恼不已。但这学期我发现我似乎对 这门讨厌的功课产生了兴趣。事情的起因是爸爸出差到北京,给我带回了一台读书郎英语同步读书机。我立刻被它漂亮的外表吸引住了,因为它像一台高档 的笔记本电脑。打开读书机,左边是音标,分为元音、辅音;右边是26个英语字母。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下载我上课用的PEP教材。妈妈让我打开英语课本,翻到第1页,把读书机中的页码调至相同页码,我再用那神奇的信号笔一点, 点到哪儿,读书机就发出标准的读音,点第二遍时它就译出这个单词的中文含义,真是太神奇了!刚开始几天,我每天一放学就抱着这台读书郎,渐渐地新鲜劲也就过去了。妈妈看准了时机,立即调动我的积极性,把老师当天教的英 语单词分批教我,并慢慢告诉我这个字母在单词中所发的音。这样,日积月累,慢慢地我对有些字母的发音规律也有所掌握。正像妈妈所说的那样,一旦你会 读准这个单词,那么这个单词的一半已被记住,只要稍一用心,就可记住全部。妈妈告诉我:学习英语要循序渐进,因为记忆会衰减,所以学单词时,先学一遍,过一会儿复习一遍,到第二天再复习一遍,一星期、一个月内再次复习, 这样能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这种方法叫作思马德记忆。按照妈妈所说的 方法,我试了一下。哎,果真有效果!渐渐地我对背诵单词有点窍门了。这个 学期六个单元所要求的四会单词,我全部做到了会听、说、读、写。因为背诵单词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的学习热情倍增,对听力也产生 了兴趣。现在我拿到听力课文,不象以前那样手忙脚乱,而是先把课文、图案 看一遍。如果是选择题,我会看清图案,了解这几幅图的大致含义,再听录音。我现在能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图案进行对照,基本能做到准确无误。对阅读也 同样,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和下面的问题进行对照。以上几点仅是我对学习英语的几点体会。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和以前的我一样,对学习英语非常头痛, 其实不用害怕,只要坚持不懈,今天记不住的单词明天再记,反反复复,我相 信你一定会成功。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吧!

“整体性”汉语思维与“个体性”英语思维对比分析

[摘要] 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书面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分析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一个显著差异,即“整体性”与“个体性”差异。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对了解两种文化、学习两种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汉语思维;整体性;英语思维;个体性 一、引言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及文化,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起着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作用。同时,思维方式又制约着语言的风格、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汉民族思维方式以整体性为主,直觉为先,忽视个体,强调天人合一。汉民族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事理。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传统中国文化是群体取向,注重维护群体利益,保障群体团结,将集体主义视为价值取向的核心。这种价值观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注重由大到小,从强到弱,由国到家的表达方式,强调语言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而英民族思维方式以个体性为主,依赖抽象理性,强调个人力量。英民族习惯于从个体角度出发,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是个体取向,重个体的天人两分,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目标,以个人主义、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英语里常常是由小到大,由个人上升到群体的表达方式,英语中“I”在句中总是大写, individualism 和egoism非贬义词。[ 1 ] ( P37) 汉语注重内在意念,整体印象,不受形式的约束,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从整体上将句与句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意义,汉语对语境依赖较多( high - context) 。“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 2 ] ( P141) ,这个“弹性”,体现了从整体出发,依赖语境的人的悟性。与汉语相比,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 hypotaxis) ,重形式结构协调,属于低语境文化( low - con2text) ,读者较少依赖语境就能分析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 2 ] ( P141) ,这个“硬性”,体现了从个体出发,不依赖整体语境的人的理性。本文从词汇、语法及篇章方面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 二、词汇 在词汇方面,两种语言的整体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性运用、词的意义以及词的形象程度等方面。受整体性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表达重意义,轻形式。汉语词性运用区别意义不是很大,英语则有严格要求。从语言结构上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其词形不受语法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汉语中,词没有严格的形态屈折变化,而英语强调个体变化,属于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因而,相对英语而言,词性在汉语中显得并不举足轻重。例如,“美”这个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看作是抽象名词,无论理解如何,它不影响表达。但英语中必须将它放置特定语境,在名词前它就是形容词“beautiful”,作主语它就只能是抽象名词形式“beauty”。词性的运用还体现在词语搭配方面。汉语中只要个体词汇在整体意思表达中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我们就选用同样的词汇,不去考虑词汇的语法搭配。英语却有明显的规定性。如: such和so意思上都是“如此”,但语法意义却有不同。英语中, such用来修饰名词,而so用来修饰形容词。 这种模糊与具体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词义的表达方面。如“赢”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 (1)余利(2)胜,作第二种意思讲时,在英语中,因为表达赢的逻辑关系不同,采用的词也不同。如“他赢了我。”表示他击败了我,英文表达为“He defea2ted me. ”;而在“他在比赛中赢了”中赢却表示获胜的意思。英语表达为“He won the game. ”又如“怀疑”一词在汉英辞典的解释有“distrust, doubt, suspect”, [ 3 ] ( P376)而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里同样作为动词,“doubt”的汉语解释为:“thinkthat something may not be true”,汉语译为“怀疑”;“suspect”的汉语解释同样是“怀疑”,但英语解释却是“to think thatsomething is p robably true or likely,

思维模式

中英文化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教学 〖发布日期:2008-08-06〗〖作者:〗 〖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 内蒙古乌拉盖管理区中学齐志杰 [摘要]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目的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换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运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本文拟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几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 价值观思维模式英语教学 一、价值观念与英语学习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和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令性作用,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录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世界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教室里有一个学生”(汉语的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英语的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如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错误的句子: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 .(先整体后局部)正确的说法: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体)。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观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镶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栗”微不足道,推崇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由此在语言上呈现出“I 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同时,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I language” 和“We language”特点。同时,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二、文化思维模式与英语学习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东方为整合型思维,西方为分异型思维。试看句子“我今天在朋友家吃了顿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地点可以被整合到主谓宾之内,而这句话在英语中的顺序是“我吃了

基础比较差怎么才能学好英语

基础比较差怎么才能学好英语 第一:明确自己确实有必要学习英语 我们说英语首先是一门知识,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同时英语又是一种技能,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需要 重复训练才能掌握。英语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特性决定了学习英语不 需要很高深的智力,学习英语不是创造发明,不需要刻苦钻研,所 以只要有记忆力的人理论上都可以学会英语。既然选择开始学习, 就不要轻易的放弃,明确最初的目标 第二:树立必然可以掌握英语的信心。 明确的学习需要,自己真的非常渴望学习英语。并且自己将会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就不要犹豫,抓紧开始学习。计划开始学习之后,要破除自己的不自信心心态。基础较差的人,一般在学校的时候就 对英语有恐惧症,所以对自己的信心往往不足。总是怀疑自己是不 是有能力学好英语呢?这种怀疑的心头导致经不起挫折,一旦发现达 不到学习目标,或者效果不显著,往往就会放弃了。树立掌握英语 的自信,是基础差的人第二要做的事情。那么信心从何处来呢?一个 是已经掌握了英语的人的激励,可以多了解成功掌握英语的故事, 很多人文盲也可以很好的学会了英语,并且能够流畅的跟外国人交流,只不过他们也可以说是英语文盲,只能听说,不能阅读和书写。但是比较起他们来,你是不是应该有了必然可以掌握英语的自信呢? 信心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不断的进步,要保证自己的学习能够让你不 断感受到进步,所以很多专家要求学英语要做到量力而行,这很关键。不要上来就学一些难度太高的材料,或者信誓旦旦要背诵一本 词典,或者要借助词典读一本名著。这都是不现实的,首先可以确 定一般人做不到,其次基础差的人应该也是一般人,不是那么有毅 力的人。邓人友QQ:10463614565所以,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想也不 用想。要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可以给你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做起,

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Abstract: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man to know the nature and the conveyer of thoughts.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in structure come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thinking models, rooting in the certain culture.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structure and thinking model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nalyses their influences on translation. Key Words:Cross-cultrue;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thinking model; translation 摘要:语言既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也是思维的主要载体和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英汉语余篇结构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因为扎根于各自文化中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本文在分析英汉语篇结构、思维模式差异的基础上论述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思维的艺术。不同的思维模式产生出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两种主要的语言尽管在篇章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差异性更容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表层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汉语篇结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是社会文化透过语言的集中反映。它已超出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进入了人类交际学领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对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进行分析,还应从宏观篇或超句法层面上,从社会、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角度上进行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中语篇应用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解决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下面我们将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在语篇层面上的表现,进行跨文化与语篇结构对比分析,以期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说出或写出地道的英语,使跨文化语篇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2 英语语篇思维模式 英语就其本质来说是属于海洋文化的。人们的生活主要靠海洋,只要出海就能活下去。从下面的常用表达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海洋在英语民族的重要地位:follow the sea(当海员,当水手), put to sea(出海), half seas over(半醉,有醉意), feed the fishes(葬身鱼腹,溺死), Fish begins to stink of the head(鱼烂头先臭), have other fish to fry(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 row against wind and tide (逆水行舟)。因而西方人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即天人相分,崇尚“人物分立”,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天人相分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