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思维导图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论文提纲: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 2、现实背景及其诞生。 二、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2、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3、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4、缺乏监督机制。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决策过程; 2、制度特色; 3、实践意义。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1、发展的现实背景; 2、公共管理和服务选择; 3、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内容提要: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 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了改革 这样一个局面,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务条 例》出台,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建立中国公 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 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了人才能够脱颖 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本文依据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 的问题,分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联系公务员制度 在工作中的实际意义,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发 展的方向及目标。 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征改革发展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对外开放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制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首先要弄清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运行的环境,才能不断调适公务员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现实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促进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动力。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分析。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各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任务的完成,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解放初期以至后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黄土高原的历史

2012/6/ 4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机电1110班 郑斌斌

目录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 二.板块的移动和位置确定 (5) 三.文明的孕育 (6) 四.文明的兴替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6) 五.古代黄土高原的变迁和发展 (7) 六.现阶段黄土高原的严峻现状 (10) 七.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 (11) 八.参考文献 (15)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郑斌斌机电1110班 摘要: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所独有的特征地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黄土高原,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土高原孕育里中国最早的文明,并且在古代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更是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根源。近代,直至现在,黄土高原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导致黄河水位不断被太高,决堤危险越来越大,洪灾、泥石流,滑坡,成为了影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中央也确实采取了很多可以用来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略有效果。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的研究治理新途径,希望在不就的将来能够将黄河流域治理好。 关键词:文明发源地、泥石流、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地区其主要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 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

海拔1500到2000米。黄土高原没有高大的山脉,加之过高的山脉不是黄土这种疏松的结构可以承受的,所以,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的平均厚度为50-80米,最大厚度为150-180米,部分地区可以达到200米。 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四模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四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赤道B.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C.本初子午线D.20°E和160°W组成的经线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故答案选B。 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当涟水为绿色时,说明涟水地区当时是() A.阴雨天气B.晴朗天气C.暴雪天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雨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当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时,看到涟水为绿色时,其天气状况为晴天,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浓,表示的云层越厚,故答案选B。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B.俄罗斯C.美国D.巴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面积大小不一,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地跨亚欧两大洲的俄罗斯,面积约1700万平方千米,故选B。 4.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月分配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幅图中,气温季节变化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B.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 C.哈尔滨>武汉>北京>广州D.广州>哈尔滨>武汉>北京 2.四城市气候的共同特点是() A.全年低温少雨B.全年高温多雨C.夏季高温多雨D.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1.A 2.C 【解析】 【分析】 1.通过气候类型图判断某地区的季节变化是看该地区的气温曲线变化幅度,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地区的气温年变化越大,以上四个城市中,气温年变化最大的是哈尔滨、其次是北京,再是武汉,最小的是广州,故选A。 2.由图中四城市的气候类型图可以看出,四城市的的气候特点都是夏季高温多雨,既没有全年低温少雨,也没有全年高温多雨,只有哈尔滨和北京是冬季寒冷干燥,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城市的气候类型,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5.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为了() A.缓解交通拥堵B.缓解人口老龄化 C.解决住房困难D.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

证据制度史比较

中外证据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人类证据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神证、人证和物证三个阶段。而出现于人类奴隶社会的神示证据制度,即神证,作为原始诉讼形态裁判依据的第一道分水岭,并跨越数个世纪以致并残存至封建社会末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生产力的落后导致生产方式的低级状态,这便是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最为本质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在我国,证据是诉讼的基础,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有诉讼开始,与诉讼制度相伴随的证据制度也即产生并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乃至成熟。但是,在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时候,证据制度却较少得到关注。 关键词:证据,神示证据制度,制度史,证据种类 一、国外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神示证据制度是证据制度发展史上最原始的一种证据制度,它是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神示制度曾普通存在于亚欧各国的奴隶社会,甚至在欧洲封建社会早期还保留神示证据制度的残余。 在奴隶社会时期,诉讼采取控告式诉讼程序,起诉权由私人掌握,原告、被告双方的利害关系是直接对立的,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往往争执不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加之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不可能通过科学的方式正确认识人类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那时人们信奉神灵,认为神是人类的主宰,是无所不知的也是最公正的。因此,对于难以查明的案情,难以决断的争议,便求助于神意来判明是非和解决争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案件作出判决。 由于神本身是一个虚拟的抽象物,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所以,神意只能通过人所确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对神宣誓、水审、火审、决斗、十字形证明以及卜筮等,是神示证据制度中具有代表性显示神意的方式。但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族区域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1(新版)商务星球版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通过图文资料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4、了解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和黄土风情,并能举例说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黄土高原的学习,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教学思路: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一个地形区: 本文首先通过地图、文字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及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然后通过图片感受地表景观特征及成因,并通过活动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最后介绍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欣赏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和“黄土风情”。 教学重点设计: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设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设计: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把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特色图片及歌曲<<黄土高坡>>(2分钟) 播放时提出要求:认真看仔细听。 同学们,这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生:黄土高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土高原——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展示课题:第一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创设情境】

可萨突厥(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书名:可萨突厥(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027-7 定价:30.00元 作者简介: 桂宝丽,女,回族,1977年7月出生,中国社科 院历史学博士,现为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 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时期欧 亚草原游牧民族史,博士论文题目为《可萨史研究》。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本书是“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中的一种,本书主要叙述6—11世纪活跃在欧亚大草原西部的可萨突厥人的历史与文化。可萨人(Khazars),也称为哈扎尔人,6世纪后期作为西突厥汗国的属部出现在南俄罗斯草原。西突厥汗国覆亡后,可萨人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大约在7世纪中叶,可萨汗国已是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一个重要的国家。8世纪晚期到9世纪早期,可萨汗国的统治阶层皈依了犹太教。虽然统治阶层信奉了犹太教,但是对其他宗教采取一种中立而宽容的态度。宗教上的宽容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使得许多基督教徒、穆斯林、犹太人以及异教徒到可萨汗国经商或居住,促进了可萨汗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9世纪前期可萨汗国势力最为强大,占有西至基辅,东到花剌子模草原,北到伏尔加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选题来源:从个人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是自己毕业以后所要面对的一件事情,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时候自己选择现在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考这门考试,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我选的这个题目与我现在学的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写论文的话应该要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来写。如今在我们家乡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是毕业以后选择考公务员,因为我们那边不像内地企业这么多大部分是行政,所以我们选择的余地也很少大部分就选择了在行政部门工作,还有一些事老师和一生什么的,所以我看自己的专业既然是行政管理所以应该要考公务员考试,这样我就更容易找工作也更容易去面对将来的考试。但是毕竟我现在对这个考试没有太多的了解,我相信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这门考试的制度和有关这门考试的其他内容,所以我决定我要选这个来作为我的论文题目,这样既可以对公务员考试制度有所了解,又符合了我自己现在所学习的专业,应该更容易写。 研究背景:1、历史背景: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承。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个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人物的完成。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从现实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计划体制下的认识干部管理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1980件明确题注。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初一条破冰之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对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究,取得了很到的成绩。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在总结我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多年干部人事管理实

游牧民族变迁史

游牧民族 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他们的位置大概是这样的: 然后匈奴把东胡干了。 情况是这样的: 东胡好可怜! 由于遭受得意忘形的匈奴的打击,变得分裂,分裂成了两部分,鲜卑和乌桓:

终于,强大的汉王朝来了,揍匈奴这个王八操的! 汉朝时,匈奴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这就好比南朝鲜和北朝鲜,你把汉朝当美国就行了,南匈奴是汉朝离间来打北匈奴的,俗称匈奴奸:

北匈奴宣传资料: 你每花一文钱买南人的粮食,都会变成敌人射向我们的弓箭!难道你们还想让我们在汉货上花的钱继续制成弓箭射进我们同胞的头颅里面吗?南匈奴那些拿汉人钱的傻逼,你们就是汉朝人养的一条狗!!!! 鲜卑势力变得异常强大,正是在东汉末年分三国时干的,毕竟中原内乱顾及不了他们,匈奴已经被弄得半死了,乌桓被曹操灭了,鲜卑反倒强大起来。从晋朝到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

拓跋鲜卑其实就是北鲜卑。 鲜卑贵族慕容氏在西鲜卑和东鲜卑都很有地位,西鲜卑后来在慕容氏的带领下跑到青海东部安营扎寨,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浑。 鲜卑参与了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 作者:豆子 链接: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d12675494.html,/question/34856776/answer/606631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鲜卑参与了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 (此图来自维基百科词条“五胡乱华”)(此图来自维基百科词条“五胡乱华”)在上图中,吐谷浑就是西鲜卑的后裔。 那一坨土鳖黄,其实就是乌桓的残余。 拓跋、慕容、宇文鲜卑在图中也有标志。 鲜卑拓跋部创立了北魏,这就是南北朝中长江以北的王朝,北魏一直跟他们称为杂碎的柔然死磕。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柔然原本隶属于鲜卑拓跋部,是拓跋的奴隶,成天干苦力,后来拓跋南迁,小柔然也就闯荡成了大柔然,并跟原来的主人掐起了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突厥语言学导论.

突厥语言学导论 开课单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系 任课教师:买提热依木?沙依提职称:教授 学时:54学分:3限选人数:5人 开课对象:?博士生√?硕士生 选课要求:课堂教学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简介(100字以内): 本课程中作者应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历史比较法方法论对古代突厥文献语言与现代诸多突厥语族语言的亲属关系,各种语言特征的出现、发展变化或消失等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和描写;同时作者又应用共时语言学的描写方法对现代语言的当代特征进行描述。所以这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属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范畴。 课程内容较常丰富,如时间上,它从今天一直追溯到6-7世纪古代突厥文献的语言。从文字上,内容涵盖古代突厥文文献语言,回鹘文文献语言、摩尼文文献的语言和阿拉伯文中亚变体写成的喀喇汉王朝时期、近代(察哈台)文献语言、古代安纳托利亚时期和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文献的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描述了突厥学、突厥语言学定义,同时回顾了突厥语言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出现、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尤其是世界上主要研究突厥语族语言国家的研究概况。第二章,主要归纳了突厥语族语言作为亲属语言的共同特征。第三章介绍了国际上知名学者对突厥语族语言的分类法和作者对这些分类法的评价。第四章主要描述了古代文字和文献。第五章主要描述了古代文献方言划分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描述了不同时期文献语言的基本特征。最后一章,对现代诸多突厥语族语言的区别进行了重点描写。首先对这些语言的语音交替规律加以分析,以表格的形式表述。然后对每种语言的使用人口、分布和语言词汇、语法特点进行描写。 讲授课程及教材中作者参考国内外出版的很多新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参考资料。 前5章,每章讲两次,共10次(30学时),后一章讲6次(共18学时),讨论2次(共6学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航!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 1.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2.问题的主要表现 (1)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2)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3)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4)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

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成为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5.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多表现于技术和操作层面,随着执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完善,相信那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环境(囊状环境)一定会逐渐形成。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范围、步骤和方法 1.实施范围

3第三章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证据制度 一、古代证据制度的发展状况 这里所谓“古代”,是指自秦王朝至清王朝,跨越中华文明二千多年。这一时期,我国证据制度在本土领域内自生自发,未受外来文明影响。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证据制度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重大变化,相对于西方世界,它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 二、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1、口供至上 在各王朝统治时期,法律均把嫌疑人的认罪口供作为定罪的证据的最好证据。法律规定,“断罪必取输服供词”、“罪从供定,犯供最关紧要”。 2、刑讯逼供合法化 从秦汉至明清,刑讯均明确规定在法律中,成为一种取得口供证据的合法手段。刑讯不仅适用于刑事被告人,也适用控告人、证人和民事当事人。法律对于刑讯的条件、方法,使用的刑具、拷打部位、刑讯的次数和程度等均有详细规定。 3、法官断案注重经验判断 法官在判断证据的可靠性时,往往运用生活经验对证据进行审查。这在法律上也有明确要求。例如《唐律》中规定,“依狱官令,察狱之官,先备五听,以验诸证信。”所谓“五听”是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话语、神色、气息、精神和眼睛均作为断定陈述真伪的途径。 4、疑罪从轻 在诉讼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事实不清的“疑罪”案件,对此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定罪。例如《唐律》规定,“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 第二节中国近代证据制度 这里的“近现代”,是指中华民国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这一时期证据制度随着时代大变革而出现较大的转折。传统证据制度完全废弃,代之以西方国家的证据制度。自清朝末年之后,我国法制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学习。证据制度,如其他法律规定,主要是以日本、德国为效仿对象。我国近代证据制度在清末、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具有连续性,证据制度是欧洲当时施行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翻版。但由于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以及本土文化的抵触,这种证据制度实践中很难落实。 第三节中国当代证据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当代证据制度发展大致经历二个阶段,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后的三十年。前三十年,由于一系列政治运动,证据制度,如同其他法律基本上处于虚无状态。近三十年,我国证据制度迅速发展。这种证据有传统的连续性,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体现民国时期的证据制度,也反映了现实政治影响下的一些自身特色。例如,对自由心证提法的抵触、对无罪推定原则

专题总复习(一)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历史高考备专题总复习(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一、知识归纳 1、匈奴族(1)先秦:①祖先:北狄(蒙古高原一带)。②以畜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3世纪广泛使用铁 器。③战国: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 (2)秦汉时期:①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奴隶制国家)。②西汉初期,汉匈和亲(被动和亲)。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攻匈奴,匈奴被迫迁徙漠北。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其它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或西迁。④西汉元帝,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四十多年和睦相处。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⑥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①汉朝时期,(西域位于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②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诸国回访。③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④东汉初年,西域各国重被匈奴控制。⑤东汉明帝时期,班超担任西域都护。 3、突厥族 (1)南北朝: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统一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突厥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2)隋唐:①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②隋末东突厥南扰。③唐朝贞观初期,唐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并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④西突厥在隋唐之交控制天山以南,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⑤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⑥唐高宗,西突厥灭亡。⑦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4、维吾尔族(1)隋唐:①祖先:回纥,7世纪初,受突厥汗国奴役。②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 府都督。③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④安史之乱期间助唐平叛,自唐肃宗 始与唐和亲。⑤8世纪后期,回纥改为回鹘。⑥9世纪中期,回鹘瓦解。西迁(新疆,维吾尔族); (甘肃,裕固族);有的西迁至中亚地区。 (2)宋元:元朝称畏兀儿。(3)明清:清称回部,1757年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 5、女真族(满族) (1)隋唐:祖先是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版图。 (2)宋元:①两宋称女真。居住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②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受辽的统治。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度,1125年与北宋联合灭辽。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③与南宋 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34年蒙古灭金。④辽金时期黄河流域的女真人不断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明清:①明初期,东北建州等部归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②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③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④1644年清军入关,经20多年战争, 基本统一全国。 6、契丹族(1)隋唐:居辽河上游。唐末开始农耕生活。 (2)宋元:①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并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② 916年建契丹国。后改为辽。 ③创制契丹文字,实行“蕃汉分治”。④1005年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⑤1125 年,辽被金灭。⑥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7、藏族 (1)隋唐:①祖先:吐蕃。②战国到东汉,西羌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的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仿照唐朝官制,创制了吐蕃文字。③唐太宗,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必请唐天子“册命”。④8世纪初,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⑤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2)宋元: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征收赋税,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明清:①明称西藏为乌斯藏,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朝时顺治和康熙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亚文明史参考书目(史前—突厥汗国)

中文论著: 1《苏联中亚考古》,(苏)弗鲁姆金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1981。 2《中亚塔吉克史:上古——十九世纪上半叶》,(苏)加富罗夫著,肖之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鞑靼千年史》,(英)帕克著,向达、王静渊译,商务印书馆,1937。 4《青铜时代的中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爱莱娜·E·库孜弥娜著,刘文锁译,《新疆文物》1996年第2期。 5《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沈爱凤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6《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水涛著,科学出版社, 2001。 7《亚洲腹地考古图记》(1—3卷),(英)奥雷尔·斯坦因原著;巫新华,秦立彦,龚国强,艾力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张志尧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 9《中华文化通志: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芮传明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西域的历史与文明》,(法)鲁保罗著,耿升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波斯帝国史》,(美)奥姆斯特德著. 上海市:上海三联书店, 2010。 12《古代的中亚细亚和伊朗》,《古代东方史》第十八章,(苏)阿甫基耶夫著;王以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13《中亚古代艺术》,Γ·Α·普加琴科娃,Π·Η·列穆佩著;陈继周,李琪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1994. 14《塞种史研究》,余太山著,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02. 15《嚈哒史研究》,余太山著,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12.01. 16《中亚历史:巴托尔德文集第2卷》,(苏联)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巴托尔德著;(苏联),В.А.,罗莫金,(苏联),Б.Я.,斯塔维斯基整理;(苏联)Б.Г.,加富罗夫编;张丽译;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3。 17《阿富汗史》第1卷,(英)塞克斯著,张家麟译,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72。 18《阿富汗史》,彭树智等撰写,西安市: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 19《粟特商人史》,(法)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ere)著,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0《康居粟特考》,(日)白鸟库吉著,傅勤家译,商务印书馆, 1936。 21《吐火罗史研究》,王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2《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徐文堪著,北京市:昆仑出版社, 2005。 23《20世纪内陆欧亚古代史研究》,余太山主编,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24《古族新考》,余太山著,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0。 25《中亚文明史》(第一、二卷汉译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6《中亚通史》,王治来、丁笃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7《中亚国际关系史》,王治来、丁笃本,湖南出版社,1997。 28《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9《中亚五国史纲》,马大正、冯锡时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30《中亚简史》(外一种)(汉译本),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 31《中亚史纲要》(汉译本),汉布里主编、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 32《中亚古国史》(汉译本),麦高文著、章巽译,中华书局,2004。

【免费下载】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 ,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郭岩伟作业]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LOESS PLA TEAU 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一论文: (一)环境变迁与农牧业: 1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1 2庞奖励黄土高原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干旱区地理 1998/03 3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2 4吕卓民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农史 1998/02 5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 6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 7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8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3 9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中国农史 2000/01 10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11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03 12陈逸平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13马志荣. 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14韩茂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10 15费杰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4 16邹逸麟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7吴宏岐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8王乃昂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19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0肖兴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1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地区的生态研究农业考古 2002/03 22周群英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区地理 2004/02 23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03 24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25杨红娟清代黄龙山地垦殖的政策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1 26景爱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7王毅荣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旱涝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干旱区地理 2005/02 28赵李娜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农业考古 2005/03 29马东涛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干旱区地理 2005/04 30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干旱区地理 2005/05 31戴鞍钢. 清末民初西部农业困顿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2张希彪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干旱区地理 2006/05 33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2 34徐文梅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5桑广书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干旱区地理 2007/03 36肖晨超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干旱区地理 2007/05 37徐象平试论清初人地关系政策的演变与调整??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