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疗法

【概述】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基本内容】

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

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适应证】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禁忌症】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

【按语】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小儿捏脊及注意事项

小儿捏脊及注意事项 小儿捏脊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并且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小儿捏脊有什么作用 小儿捏脊对提高孩子健康程度方面有许多的作用,比如可以提高孩子免疫力,对于小儿的一些怪癖如胆小、爱哭,咬指甲,脾气暴躁等也有明显改善的效果。 1、小儿捏脊疗法非常适合应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 2、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3、夜啼、睡眠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4、对于健康的孩子来说,小儿捏脊还可以提高其智力,捏脊可使孩子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 5、小儿捏脊会大大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能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推荐阅读没医生指导不宜自行为小儿捏脊宝宝总生病试试小儿捏脊 给宝宝捏脊的步骤小儿捏脊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 给宝宝捏脊的步骤 给宝宝进行小儿捏脊一般有两种手法:

最新儿童康复综合治疗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为什么要采取综合性治疗 一、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有:小儿脑性瘫痪、生长发育迟缓、精神 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 1、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幼儿期因复杂多样原因作用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数患儿同时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等,并非如字面理解为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严重残疾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为1.8‰~6‰,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脑瘫不仅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依据脑瘫患儿功能障碍的范围和性质,分型如下: (1)痉挛型: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常与其他型的症状混合出现,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性瘫痪,受累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姿势异常、患儿常合并智力低下和认知功能异常及语言障碍、视觉异常和惊厥发作等。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这些动作在睡眠时消失。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养困难,常有舌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手足徐动逐渐明显,因口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到,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运动减少,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型:可单独或与其他型同时出现。主要病变在小脑。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快变转化的动作差,指鼻试验易错误,肌张力低下。 (5)震颤型:此型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多数病例在婴幼儿期后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7)混合型:同一患儿可表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常同时受累。还有少数病儿无法分类。 2、生长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是顺序异常等现象。发病率在6%~8%之间。在正常的内外环境下儿童能够正常发育,一切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发育,从而造成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临床表现为:(1)、体格发育落后; (2)、运动发育落后;(3)、语言发育落后; (4)、智力发育落后;(5)、心理发展落后等。生长发育迟缓表现往往是多方

小儿捏脊疗法调理脏腑增强体质

小儿捏脊可调理脏腑增强体质 在小儿推拿门诊,捏脊是最常见的一种。小儿捏脊疗法主要是通过捏提等按摩手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膀胱经为脏腑背俞穴所在,通过捏脊刺激督脉和膀胱经之气,可达到调理脏腑、增强体质的目的。该疗法比较适合应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对于健康的孩子,捏脊可使其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并可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此外,捏脊对于小儿的胆小、爱哭、咬指甲、脾气暴躁等症也有明显改善。 捏脊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良好,无副作用,越来越多年轻妈妈们爱在家里自行给小儿捏脊。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推拿科张士荣副主任中医师提醒:正确的操作手法非常重要。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损伤,需经过专科医生辨证及培训、指导后才可在家中给小儿捏脊。 张主任介绍,捏脊操作的位置在背脊正中,尾骨末端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具体操作手法: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下,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从小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骨下开始),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小儿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7遍,在第4遍或第5遍捏

拿儿童脊背时,自下而上,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捏捻3下后提拉一下,直至大椎穴处,以加强刺激的疗效。捏拿第6~7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张主任指出在小儿捏脊时应注意: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所以,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捏脊开始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动作上要捏捻,不可拧转。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每次捏脊的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以免身体裸露时间过长,导致着凉感冒。捏脊最好的时间是在小儿早上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不要在饭后一小时内捏脊,不要在小儿哭闹或睡着时捏脊。捏脊前要先脱去小儿衣裳,露出整个背部,让其保持平趴的姿势,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以免划伤小儿皮肤。捏脊前手部要先暖一暖,不要用冰凉的手给小儿捏脊,以免其受到刺激无法平趴,或者受冻生病。小儿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也不适宜捏脊。

儿童康复综合治疗完整版

儿童康复综合治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为什么要采取综合性治疗一、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有:小儿脑性瘫痪、生长发育迟缓、精神 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 1、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幼儿期因复杂多样原因作用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数患儿同时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等,并非如字面理解为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严重残疾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为1.8‰~6‰,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脑瘫不仅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依据脑瘫患儿功能障碍的范围和性质,分型如下: (1)痉挛型: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常与其他型的症状混合出现,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性瘫痪,受累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姿势异常、患儿常合并智力低下和认知功能异常及语言障碍、视觉异常和惊厥发作等。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这些动作在睡眠时消失。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养困难,常有舌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手足徐

动逐渐明显,因口肌受累呈显着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到,由于全身肌张力显着增高,身体异常僵硬,运动减少,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型:可单独或与其他型同时出现。主要病变在小脑。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快变转化的动作差,指鼻试验易错误,肌张力低下。 (5)震颤型:此型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多数病例在婴幼儿期后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7)混合型:同一患儿可表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常同时受累。还有少数病儿无法分类。 2、生长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是顺序异常等现象。发病率在6%~8%之间。在正常的内外环境下儿童能够正常发育,一切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发育,从而造成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临床表现为:(1)、体格

儿童神经康复科简介

儿童神经康复科简介 天水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成立于2009年,是陇东南地区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儿童神经康复的专业科室科室现有床位42张,科室共有医务人员30余人,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康复医师3名、功能训练师8人、作业治疗师2人、语言治疗师1人、推拿师2人、针灸治疗师1人、其余护理人员10余人,每个人都有从事相关专业的资质并且从业地点均为我院(后面附相关执业证书、专业证书、培训证书等)。儿童神经康复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医疗保健专科,担负着我市小儿脑病、脑瘫的诊疗与康复训练任务。科室拥有目前最先进的脑循环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肌兴奋仪、高压氧舱等治疗设备,并配有一整套针对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运动障碍、脑瘫的治疗训练及康复器械。开展小儿脑瘫、脑发育不良、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积水、癫痫、智力低下、脑炎、脑膜炎后遗症恢复期和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与康复训练。 儿童神经康复科自从从2009年成立开科到现在收住病人3000余人,病种有脑瘫、智障、脑发育不良、中枢协调障碍、脑积水、脑炎、脑膜炎后遗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孤独症等,治疗好转率达到99%以上,得到了家属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直好评和肯定。现科室每月住院人数40余人,对于这些患儿开展的治疗项目有: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语言康复治疗、推拿按摩、中医理疗、针灸、电针、穴位注射治疗、高压氧治疗等等。下面对开展的各个项目做逐一介绍 1、功能训练:

使小儿脑瘫患儿能够享受正常的生活、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小儿脑瘫患儿正常的运动发育和精神神经发育、防止小儿脑瘫患儿畸形的固定、抑制小儿脑瘫患儿异常的原始反射和异常姿势、改善大脑功能,协调大小脑运动功能及小脑前庭系统功能,能较快的站立行走起来而且姿势协调、改进大脑神经功能:包括视听、平衡、语言、咀嚼、吞咽、颈肩部活动等、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开发:阻断其病理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提高运动协调能力。 2、作业疗法: 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身体、精神、发育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训练,使其生活、学习、劳动能力得以恢复、改善、增强,并帮助其重返社会的一种治疗方法。脑瘫的作业治疗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以感觉、运动、认知和心理技巧为基础,针对患儿在自理、游戏、上学三个方面的功能表现进行训练,以解决生活、学习及社交中所遇到的困难,取得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因此,脑瘫的作业治疗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姿势控制的发育,手功能的发育、移动、感觉统合、感知与认知、心理和情感,进食和口运动功能、自理和独立性、书写、游戏等方面。 3、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一定的操作要求和动作技巧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部位(如肌肉、穴位、经络)从而实现治疗小儿疾病或保健目的的方法。小儿推拿目的:通过各种手法,刺激患儿的经络、腧穴、肌肉、关节和神经感受器,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协调阴阳之目的,同时可改善患儿肌肉营养及代

小儿摩腹与捏脊方法

小儿摩腹与捏脊方法 一、摩腹指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宝宝的腹部做顺时针环形摩动称摩腹。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疳积、便秘等。注意事项:腹摩的方向与补泻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顺时针方向为泻法多,而逆时针方向则多为补法 二、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它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操作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适应症: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三、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眼睛正视,眼珠中心点直下,在鼻孔两旁约五分(拇指二分之一宽)的笑纹中取穴。刺激方式:1、用食指尖点压按摩,以左右方向刺激比较有效,一次约一分钟。揉按可以泻肺火,治鼻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面痒、鼻流清涕。针灸歌云:“不闻香臭取迎香”。 四、足三里穴: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能力,有防病保健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

中医适宜技术—小儿捏脊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又叫捏积疗法.是以明阳五行、卫气营血,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捏拿脊背所产生的良性刺激而起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种特殊疗法,是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 【适应症】 1、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2、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3、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同时,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禁忌症】 1、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 2、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操作程序】 1、患者俯卧,暴露脊背部,医者站于一侧,在脊背施以攘法、擦法、按法、抚法、捏拿肩井等手法,并根据辨证点按相关腧穴。 2、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抵住骶尾部皮肤,沿脊柱两侧,由下

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可连做3遍~5遍,再由上向下用同样手法做3遍~5遍。 3、在施术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 【注意事项】 1、室内温度要适中。 2、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3、体质较差的患者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 5分钟为宜。 4、小儿和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体质较好的年轻人手法可略重。 5、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 6、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 7、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儿童康复科实习心得

儿童康复科实习心得 在人民医院实习已有两个月了,终于可以到康复科实习了,我在康复科的首个科室就是儿童康复科,实习时间为两周。在这两周里,我跟着师兄师姐们学习了有关儿童康复的知识,很感谢师兄师姐们的教导,让我学会了把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相结合。 在这里,儿童康复的对象大部分是脑瘫儿童,年龄从3个月到3岁不等,脑性瘫痪也有着个体差异。在接到新病人时,我们首先要给病人做的是运动功能评定。评定一个儿童的运动发育情况,我们必须掌握儿童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是否有残疾、既往史等。此外要掌握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知识,大运动中,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s,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7个月时能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或从俯卧位至仰卧位,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可双足并跳,30个月时会独足跳;精细动作中,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时可用拇、食指拾物,喜撕纸,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18个月时能叠2~3块积木,2岁时可叠6~7块积木,会翻书。再者,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包括俯卧位、仰卧位时,头的空间位置,转头时四肢活动是否对称,颈部是否屈曲,手有无中线运动,有无追视、追声,翻身有无意识,翻身是从仰卧侧至卧侧,还是从仰卧到俯卧,或从俯卧到仰卧,爬行是否有意识,是腹爬、四爬还是高爬,跪位是否有意识,是坐跪、立跪,还是单腿跪,立位是否有意识,扶站能否支撑自己,能否独立扶物,还是要家长扶手,行走有无意识,扶走时的速度及扶物的情况,另外还要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对患儿的肌张力进行评定,评定包括上下肢及躯干,最后进行患儿的发育性反射评定,包括脑干水平的反射ATNR、STNR、TLR。对各项进行评定后,明确患儿的运动障碍,设计治疗方案。 脑瘫的临床分型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和迟缓型,在本科室实习过程中,以痉挛型最为多见,其特点是伸张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肢体活动受限。上肢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握拳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运动笨拙、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内收呈交叉状,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扶站时。两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底不能踩平,走路时呈剪刀样步态.其步幅小,用足尖行走,不能奔跑。痉挛症状常在用力和激动时加重。脑瘫儿童还常伴有其它障碍,本科室常见的为流口水、喷口水、多动、情绪不稳、言语障碍、固执任性等。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本科室主要有种方法,一是运动治疗,一是神经电刺激疗法。 实习的这两周,我都在运动治疗室。在运动治疗室里,平均每个患儿的治疗时间为30分钟,治疗的内容包括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爬行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在进行运动前,推拿与按摩是小儿脑瘫功能恢复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儿童康复各种病重恢复功能必不可少的步骤。小儿推拿手法甚多,延云师姐、吕扬师兄及雅恒师兄的手法各有特色,延云师姐以揉为主,她的病人多为一岁以下患儿,吕扬师兄手法较延云师姐力度大,主要以揉、提拿和滚法为主,他的病人年龄跨度是本科室最大的,基本通杀,雅恒师兄的手法以推、揉为主,他的病人多在1岁以上,部分能跟治疗师进行简单对话,无论是哪种手法,他们有着共同点,用力均匀,稳妥着实,持久有力,对于几张力低下的患儿相对较小力,对于肌张力高的患儿相对较大力。推拿时,一般将患儿仰卧位放置,先从下肢的开始推拿,双手推拿痉挛的股内收肌群,以缓解内收肌群痉挛,双手扶按患儿双侧大腿内侧,缓慢将双膝分开,使髋关节分到最大程度。随后,推拿患儿的腓肠肌,以缓解腓肠肌痉挛,一手固定膝关节伸直位,一手握前足,拇指紧压前足向前,以矫正尖足、足外翻。或一手握患儿踝关节并固定,一手握前足向前、向外旋转,以增加踝关节灵活性,改善足外翻畸形。若患儿臀大肌臀中肌无力,取患儿俯卧位,一手握住患儿踝关节,一手用滚法推拿臀部肌肉。

什么是捏脊疗法

一、什么是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连续捏拿脊柱两旁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目的。 二.捏脊能治疗的病症 1. 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 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为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2. 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通过捏脊,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起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3. 夜啼、睡眠不安。 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不适感,自然就能安然入睡了。4. 遗尿、多汗。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可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建议每天做一次,一次做5~8分钟。 三、捏脊前的准备捏脊其实很简单,对场地和操作者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在家中就可 以进行。所以,初次给宝宝捏脊的家长也不必心慌。可以让小孩趴在妈妈身上,爸爸来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比较疼,但多做几次就会习惯了,不少孩子做惯了,往往要求大人:“妈妈我听话,给我捏捏脊好吗?”妈妈先脱去孩子的衣裤,任其俯卧在床上或妈妈膝盖上。爸爸站或跪靠在孩子腿部的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孩子的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就可以捏脊了。四、捏脊的具体手法有两种1. 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住皮肤并捏起,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拉,拇指向前推,边捏边向颈部走。

儿科康复介绍

现代康复医学的确立在国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我国现代康复治疗开展的较迟,近10多年已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及医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儿童康复近几年得以开展。但距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社会对儿科康复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发展和完善儿童康复工作,使之成为儿科医学领域新的机遇和新的课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增加,康复医学“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 一、我国儿科康复发展的现状 1. 建立康复科的模式: 在相关科室如小儿神经内科、儿保科、新生儿科、骨科、中医及针灸科、理疗科等的基础上建立或合并。2.康复命名:神经康复科、康复科、儿科康复中心。 3.人员来源:专业来源为小儿神经内科专业、儿内科专业、儿保科、新生儿专业、中医专业等。 4.不足之处:在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基础理论、康复管理知识方面。 5.儿科康复展望:我国政府重视、建立有关组织及学术团体、目前专业杂志和康复书籍出版增多、学术会议定期召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观念更新、儿科康复存在新的机遇。 二、儿科康复的意义 1.儿科康复的必要性: 1)儿科残疾人数比例高:有资料报道中国残疾人数达4.9%,其中小于6岁占66%,故发展儿科康复,旨在提高小儿群体素质。 2)儿科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由于医学技术发展,改善了疾病和

创伤的成活率;急救医学的发展,使危重儿成活率增高;新生儿医学发展,围产期儿死亡率下降,发育性残疾增多;感染性疾病特别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儿科发病仍较多,使之获得性神经残疾在儿科较多;另外,临床疾病的慢性化,使儿科康复服务范围更广。 3)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总数增长;交通与外伤机会增加;文体活动日益发达,儿科康复对象增加。 4)健康新观念的要求:健康新观念即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生育政策对儿科康复服务的要求提高。 5)应付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争。 2.社会效益:一方面通过康复治疗,使许多残疾儿童,尤其是运动残疾儿童的恢复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另方面通过早期的干预治疗使不少高危儿(包括新生儿)避免、减少了功能障碍和残疾,因而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3.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专业的产生、发展、完善,如儿童康复医学涉及了除康复 科、神经科以外的其他专业,完善了神经电生理评估和检查。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如运动、作业及语言训练专业、神经及精神心理专业、促进其他疾病康复,使治疗手段的完善和多样化;另外提高医院的知名度,需康复和干预的患儿可能在本院长期保健和就诊,变被动为主动。 三、康复医学内容简介(保健预防临床康复) 1.康复定义: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心

小儿捏脊适应症及操作手法

又称捏积疗法,是小儿推拿疗法的一种,以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卫气营血、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捏拿人体脊背所产生的良性刺激,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呼吸、消化系统某些疾病的目的,能调和阴阳,强壮体质,其健脾和胃的功效尤佳。 【手法】 1、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2、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上述两法可依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重复3至5遍。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 【适应症】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营养不良、胃食道反流、咳喘、汗症、夜啼等症、霉菌性肠炎、遗尿、再发性腹痛、肺炎恢复期等症。 【禁忌症】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的小儿,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动过过速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注意事项】

1、小儿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让背部平坦放松为宜。 2、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以3至5分钟为宜。【操作步骤】 首先让患儿俯卧床上,全身放松,取臀略低而头高位。 (1)、提捏法施术者位于患者左侧,将右手半握拳患者背部的衣服里,以右手食指栳侧面对拇指腹面,轻轻提捏脊柱皮肤肌肉,以脊柱为中心轴,从尾椎到大椎;来回反复6-10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用右手食,中指腹在脊柱两侧由上而下勒按皮肤肌肉,使脊柱两侧肌肉,韧带充分松懈。 (2)、按揉法;提捏手法完毕后,接着改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面,采取肘力促动腕力,腕力带动指力,颤抖旋转按揉脊柱两旁特定穴(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恢复期等呼吸系统疾病取肺腧穴为主:消化功能紊乱,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不完全梗阻等胃肠道疾病取脾腧穴为主:营养性贫血,重度营养不良,遗尿等取肾腧穴为主)10-15分钟,一般每日施治一次即可,重症者可捏脊两次。 【注意事项】 呼吸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不宜捏脊。

小儿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疗法 【概述】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基本内容】 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

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适应证】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禁忌症】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注意事项】

小儿捏脊莫随意掌握方法是关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2955382.html, 小儿捏脊莫随意掌握方法是关键 作者:钱琦 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近几年国内流行中医推拿,网络上也经常有小儿保健推拿的介绍。很多父母非常热衷给自己的孩子捏脊,而且往往以为每个孩子都适合做捏脊保健。而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不适宜的捏脊反而会有副作用。 小儿捏脊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推拿手法,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其主要机理是通过调节经络,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首重振奋阳气,次在调节气血。小儿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脊背皮部、督脉、膀胱经、华佗夹脊穴等,起到调节全身脏腑的功效。可以说,小儿捏脊简单易学,临床可以广泛运用,从而服务小儿的健康成长。 小儿捏脊又名小儿捏积、小儿提背,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距今已有1 700多年的历史。小儿捏脊被认为是“有病治病,没病保健”的手段,所以,很多家长通过自学,给孩子每天补钙似的“捏脊”,希望有助于强身健体。但捏脊有诀窍,掌握窍门才能达到效果。 患儿俯卧,被捏部位裸露,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處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取。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挤压,向前移动到大椎穴处;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于脊柱两旁的膀胱经各腧穴自上而下按揉3遍;最后沿脊柱上下轻轻行擦法10~15次。 一般的小儿推拿教材和养生书籍中所说的捏脊指的是上捏脊(即是从下往上捏),但实际应用当中,也会有下捏脊(从上往下)。不过因为日常保健下捏脊用得比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脊。其实,上捏脊和下捏脊有不同的适应证,要了解其适用症状就得知道捏脊的原理。 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根据经络按摩“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 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比如实热证的小儿发烧,手上的穴位推拿完后加推背(从大椎穴推至长强)至皮肤发红发热,能有效加快退烧速度。

小儿捏积的健康宣教

小儿捏积的健康宣教 小儿捏积是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可以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小儿捏积的操作方法 宝宝俯卧,捏积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鱼尾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3-5次,捏第2-3次时起,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 小儿捏积的好处 捏积有助于促进宝宝气血运行,对一些肠胃疾病如积滞厌食等还有肺系疾病均有裨益;捏积还能起到安神作用,改善宝宝夜啼和睡眠不稳;此外,捏积对小儿遗尿和多汗症也有一定疗效。 1、胃肠疾病:积滞、厌食;消化不良等脾胃疾病都可用捏积疗法来治疗。

2、肺系疾病:捏积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3、夜啼、睡眠不安:捏积疗法能调理脾胃,帮助宝宝安然入睡了。 4、遗尿、多汗:通过捏积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可以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小儿捏脊要注意什么 1、时段:捏积最好在宝宝早上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宝宝的配合度也较高。捏积要露出整个背部,让宝宝保持平趴的姿势,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2、温度:捏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积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以免划伤宝宝的细嫩皮肤。捏积者的手部要先暖一暖,不要用冰凉的手给宝宝进行捏积,以免宝宝受到刺激无法平趴,或者让宝宝受冻生病。捏积的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积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按摩方法名,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 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 “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 小儿推拿术的一种(图1)。它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图1 捏脊法示意图 (一)操作 1. 二指捏

手握空拳状,用食指中节和拇指指腹相对,挟提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图2)。 3. 三指捏 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挟提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图3)。 图2 二指捏脊法图3 三指捏脊法 (二)动作要领 1. 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图4) 2. 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三)作用层次及特点 1. 作用层次在皮下 2. 手法特点:轻快、柔和 图4 沿直接捏脊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本法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地调节作用。不仅用于儿童,也可用于成人。 1. 功效 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之一。 2. 方向 由下向上,从臀裂(龟尾穴)至颈部大椎穴。 3. 作用次数:一般3~6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捏三提一:加大刺激量。

图5 背部经络图6 背部经络走行 1. 配合因作用在背部缺乏安全感,前几次操作多有哭闹, 但如能配合方可进行。 2. 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 2小时后再进行。 3. 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4. 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 长,以3~5分钟为宜。 5.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 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图6 背部解剖图 罗珊供稿 医博士编辑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