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禺剧作的正剧特色

试论曹禺剧作的正剧特色
试论曹禺剧作的正剧特色

建国前曹禺的戏剧研究述评

建国前曹禺的戏剧研究述评 卢兆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曹禺的戏剧作品主要集中在建国前,最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此有必要理顺研究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从《雷雨》到《家》,研究者的观点各不相同,毁誉不一。做一下研究梳理工作,有利于理清曹禺戏剧的创作历程,为后来者创造基础。 [关键词]曹禺建国前戏剧研究【黑龙江史志2008.14】 文史艺苑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最为杰出的戏剧大家,自他的第一部戏剧《雷雨》问世以降,研究者是络绎不绝,成就斐然。而且曹禺的戏剧自始至终就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把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剧作在世界许多国家演出。但是,也应该看 到曹禺的戏剧从诞生起就引起不少争论,褒贬不一,这也是伟大作家的共同命运。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大家,现代戏剧在曹禺的手中走向成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奇迹。他创作的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等,感动和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世人从他的艺术世界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养料。文学史家也有大致的认识:第一,从《雷雨》开始,中国现代话剧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第二,他成功的借鉴西方的戏剧形式,并很好地结合中国古典戏剧的精华,将二者糅合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模式,达到了可与世界戏剧大家比肩的水平。 曹禺在一九九三年夏秋之间创作了四幕剧《雷雨》,一九九四年七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1935年5月由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研究《雷雨》,研究曹禺,论文数量惊人,很少有作家出现这种情况。 曹禺的处女作《雷雨》自从诞生以来,众说纷纭,观点颇多。有三篇最早的评论文章值得注意。第一篇文章是刘西渭的《<雷雨>———曹禺先生作》,刘西渭认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她(繁漪)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他的雷雨。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他的阴鸷,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第二篇文章是郭沫若的《关于曹禺的<雷雨>》,在该篇文章中郭沫若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德的优秀的力作。”“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位。”而且郭沫若又从希腊悲剧的观点来考察曹禺的戏剧创作,认为“作者所强调的悲剧,是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但正因为这样,和它的形式之新鲜相对照,它的悲剧情调却不免有些古风。”郭沫若的评价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之特殊,但是有其合理性,现在看来,从中可以获取另外的信息,那就是希腊的悲剧性命运。 第三篇文章是张庚的《悲剧的发展———评《雷雨》》,作者认为《雷雨》最成功的是人物的塑造,剧作的失败在于把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混在一起,粗看似乎是对的,但是仔细一看,却恰恰相反,在现代的悲剧构成上,需要的正是混合,不,有机的统一,而这剧的失败,正是因为这不是统一而是混合,时时现出了裂痕和矛盾。该文的作者最后探讨了世界观和命运观的关系问题,认为:“现代人也仍旧受着命运所 支配,但这命运不是不可知,而是社会的。”张庚从另一角度作了评价。 最初的这三篇文章具有代表性,即使论述未必精当,但是有启发性,从戏剧理论到舞台艺术,从人物塑造到思想蕴涵,进行了梳理,对《雷雨》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紧接者曹禺又创作了第二部戏剧《日出》,这时是1936年6月在《文学月刊》上连载,并于同年11月出版单行本。因为《雷雨》的在全国的上演和在国外的影响,还未等《日出》上演,各种报刊就出现了不少评论文章。当时茅盾有一篇文章《渴望早早排演》,他说:将这样的社会题材搬上舞台,以我所见,《日出》是第一回。巴金也撰文指出:“它和《阿Q正传》、《子夜》一样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好的收获。”李蕤在《从<雷雨>到<日出>》中指出:“如果我们嫌《雷雨》给我们展开的是封建家庭的废圮,那么我们该承认《日出》给我们指出的却是脓疮社会的大半面;在社会上,《雷雨》里把生活在两个极端的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世界用血缘密密相连的把他们绳缚成一树枝叶,而《日出》却是自自然然的以陈白露为中心牵出可能是附在她身边的人物。”所以陈白露的世界更切近我们的生活,就像活在我们的周围,是那么的熟悉。 但是,在曹禺的话剧发表后不久,有位作者黄芝冈写了 一篇《从<雷雨>到<日出>》,对二者大加鞭笞,作者説:“《雷雨》的结构是相当巧妙的,像一篇写得很花巧的文章使比较清楚的读者也给它的论据迷惑了,暂时承认它糊涂的结论;而且,屋子里的勾当像《群鬼》,不断地嚷着闷又像《文舅舅》, 将西欧名剧搬来做门面,盖一栋中国的老房子,既好像对社会上的高等人来一点讽刺,又好像是充满着虚无主义的情调。然而都不是的,主要的却是“正式结婚至上主义”和青年人都死完了留老年人撑持世界的可笑的收束!”该文作者的评论失之偏颇,他对曹禺的戏剧也作了中肯的评价,对其结构作了肯定。 周扬在《论<雷雨>和<日出>———并对黄芝冈先生的批评的批评》中,对黄芝冈的论点作了批评,他说:“《雷雨》和《日出》无论是在形式技巧上,在主题内容上,都是优秀的作品,它们具有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意义。用一脚踢开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作品,无疑地是一个错误。黄芝冈先生站在前进的立场,把这两个剧本説的一钱不值,这使我们不得不抗议。 52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曹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而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从这个角度看来,这赤裸裸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譬如地位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曹禺《雷雨》赏析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曹禺《雷雨》赏析

禺《雷雨》赏析 《雷雨》是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之作。 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潜江人,出生于。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

浅论曹禺《雷雨》戏剧艺术

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姓名:张意 班级:2013秋汉语言文学 二○一五年八月十六日

题目: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内容摘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曹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本文以文中塑造的八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基点,从四个方面对《雷雨》的戏剧艺术进行了初浅的分析:一是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二是曲折巧妙的戏剧情节;三是鲜明复杂的戏剧人物;四是富有特色的戏剧语言。《雷雨》所展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承担者。曹禺先生用其犀利的笔锋将其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是经典之作。 [关键词] 曹禺《雷雨》戏剧艺术语言艺术

引言:曹禺的《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①《雷雨》的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它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正文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下面,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禹《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 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这次冲突中的蘩漪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还是在周朴园一边。第三次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碰到周朴园。第四次在剧尾。蘩漪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道德的假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此时,周朴园已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从刚开始的抵触情绪但还顺从,到后来的“战士”品格:敢于直面数落、嘲笑、蔑视他,到再后来面对周朴园的训斥,敢于当面顶撞,再到最后的总爆发——发疯。在每一幕中都有一个冲突的顶点,每一幕的顶点再逐步上升。全剧在冲突的高潮悲剧性的结局中落下帷幕,极具感染力,不仅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而且也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而每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悲剧性命运。 侍萍,一个因被丈夫、富贵人家的公子抛弃的不幸女人;蘩漪,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向往爱情的,却与自己丈夫的儿子发生了不为常理所接受的感情,而最终因自己的被压抑、叛逆而失去一切的悲剧性女性;以及四凤,这个刚刚成熟,刚刚憧憬美好,刚刚尝试爱情,而无情的命运却戏弄她,她的爱人竟然是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最终因绝望断然离世的无辜的命运作弄者。 三个女人纠结在两个男人之间,真情、虚假,其间穿插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矛盾、人性的矛盾,真切的反映出解放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悲惨命运。同时又反映出当时社会所谓上层社会表面堂皇背后却早已腐朽的境地,通过悲剧性的故事,来阐明这种腐朽的环境最终的去处——在狂暴的暴风雷雨中被无情的毁灭……。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悲剧性的故事往往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不公正荒谬困境的失望、无法寻找到出路而表现出来解脱方式。正如别林斯基说的:“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既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曹禺本身出生在没落的所谓上层社会—旧军官家庭,有一个专制

的父亲,压抑的环境使得他在接受五四新思潮后必然进行反抗、斗争,并诅咒这万恶的昏暗社会早早结束。这也成为其剧作中背景、反抗的根源。。 《雷雨》本身就是一种与旧社会旧世俗的抗争,然而无情的命运却作弄了这些力争反抗的“反叛”男女,悲剧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故事主角的无力感,对美好未来期望破碎后的茫然失落,同时又无法忍受现实社会,无以为脱;而生者注定为自己的“罪孽”承受命运的惩罚。 女性,在旧社会作为社会的受压抑者,她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也说明了女性是不容许有独立思维的,她们能做的仅仅是“从”。 《雷雨》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必须一个个分开来展述,从而更加细致的分析不同人物悲剧的背景故事。 四凤——一个性格不够鲜明的大众悲剧女性 之所以说四凤的性格不够鲜明,她是最先与观众见面的,“约有十七八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少女。她整个身子都有在发育,手很白很大。她穿一身纺绸的裤褂,一双略旧的布鞋。她全身都非常整洁。她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当她笑的时候,牙齿整齐地露出来。天气热,鼻尖微微有点汗,她时时用手绢揩着。她很爱笑,知道自己是好看的”①。这里的提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但又确乎不象其他后来出现的人物那么具有内涵,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子形象,甚至仅表现出来一个下人应当有得全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悲剧人物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悲剧人物 在现代文坛上, 有许多各具艺术特色的悲剧作家。其中, 曹禺的悲剧艺术是最令人惊叹的。曹禺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反映了旧社会压迫人、剥削人的残酷现实。他笔下的女性悲剧人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妇女, 如鲁妈、四凤等人; 另一类是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营垒中受摧残压抑、受毒化控制的人物, 如繁漪、陈白露等。 一、第一类女性人物悲剧分析当她发现女儿再次走上自己三十年前的道路时, 面对这重演的苦难, 她痛苦地呼天抢地, 认为这是自己过去“犯的罪、遭的孽”。她看不清这是以周朴园、周萍为代表的剥削阶级强加在劳苦大众身上的严重创伤, 这是她的思想局限性。但是,她还有性格的另一方面, 即她从自身的苦难遭遇中, 对周朴园的伪善和狠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彻底断绝和周家的任何联系, 她当场撕碎了五千元的支票, 并且对周家人发出“这真是一群强盗”的痛骂,她不仅看到周朴园过去的深重罪孽, 而且看到他今天仍然在作恶, 因此怀着对压迫者的新仇旧恨,断然走出罪恶的家庭。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残害的劳动妇女形象。通过这类悲剧人物, 作者揭露了半封建本殖民地统治势力的罪恶, 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妇女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意义极为深刻。

二、第二类女性人物悲剧分析 《雷雨》中的繁漪, 是曹禺着力刻画的女性人物。曹禺曾这样解释繁漪: “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 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教育的旧式女人, 外表沉静、文弱, 但是在她的思想里, 却蕴藏着一种可以冲决一切的“野性”。十八年前, 她被周朴园骗到周家来, 十八年残酷的精神折磨, 把她渐渐磨成了“石头一样的死人”。周朴园是个专横自私的伪君子, 他把繁漪视作玩物和傀儡, 甚至把她至于自己的压制奴役之下, 使她不仅得不到真正的爱情,而且还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她过着没有自由,没有幸福, 没有爱情, 没有希望,死一般的生活。十八年来, 她也挣扎过, 搏斗过,但都失败了, 她的热情逐渐消失, 精神逐渐麻木, 她已经安安静静地在等死了。可是,一个人偏偏又把她的感情救活了, 这个人就是周萍。但是, 这种畸形的爱情本身就包含了屈辱和痛苦, 他们只能偷偷地以“闹鬼”的方式幽会, 即使这样, 繁漪也是觉得幸福的。可是后来, 周萍逐渐厌烦她了, 爱上了四凤。暂时得救的繁漪又重新陷入了痛苦和深渊。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 繁漪在家庭生活中遭受了周朴园的精神折磨与压抑, 又陷入被周萍所抛弃的悲剧中。这双重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她不顾一切地追求周萍的爱情, 不顾一起切地反抗与报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 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 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幻灯片7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 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 “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图追 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

论曹禺的悲剧艺术

论曹禺的悲剧艺术 摘要:曹禺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曹禺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悲剧冲突,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摧残、遭压抑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的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曹禺;悲剧;情节;人物 一、悲剧的概念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宣泄。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为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因而,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动中自满自足。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为英雄悲剧。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其二为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最后一种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悲剧的实质,无论“英雄悲剧”、“家庭悲剧”,还是“小人物悲剧”,都要探索到人类本质力量这一人生最深的底蕴。人们意识到的与意识不到的要

最新中国经典话剧作品赏析

《中国经典话剧作品赏析》课程内容简介 一、课程简介:话剧艺术,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这一百多年来,优秀的剧作家、导演、演员,为我们创作演出了许许多多经典的作品,为中国的文化大厦添砖加瓦,让华夏民族的艺术更富于内涵和哲思。本课程就是面对广大普通高校的莘莘学子,和热爱艺术的青年朋友们,进行普及的一门课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经典话剧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话剧艺术的了解,培养对话剧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表达演绎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课程讲解思路:课程初步分成两个部分,作品赏析和观赏经典剧目。首先从话剧的概况进行介绍,赏析一些经典的话剧剧目,深入分析,提起学生的兴趣。课程围绕这个主题分成《话剧的历程》《话剧赏析》 四、内容介绍: 本课程共分为十三讲,从中国话剧的诞生,到新中国话剧的发展,一直介绍到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之后话剧的成果。 第1讲: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1文明戏:中国话剧萌芽 2中国话剧的诞生 3中国话剧的高潮 4中国话剧曲折前进 5中国话剧探索复兴 说明: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话剧发展的过程理解发展过程中各主要流派的特征,掌握中国经典话剧的内涵及社会意义。 经典作品赏析 第2讲——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1、超越时代的写作 2、讨巧的人物设置 3、二元三人的戏剧结构 4、玩弄语言的高手 第3讲——曹禺的《雷雨》 1、佳构剧的典范之作 2、悲悯与俯瞰 3、周朴园——从社会的反叛者到归顺者 4、“困兽犹斗”的蘩漪 5、一生走不出情感世界的侍萍 第4讲——曹禺的《日出》 1、片段的方法与人生的零碎——《日出》的结构 2、布局完整的艺术技巧 3、陈白露——梦醒了却找不到出路的人 4、李石清——浓缩人生的最大起伏

曹禺的戏剧

曹禺的戏剧 曹禺与《雷雨》、《日出》 曹禺的创作道路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天津人。现代戏剧家。 纵观曹禺的生平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学生时期及“三部曲”的创作曹禺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曾任宣化镇守使、都统等职,继母酷好戏剧,曹禺从小随继母观看了大量的文明戏和传统戏曲。在家中接受了几年读经诵史的旧式教育,1922年秋进入在南开中学读书,开始接触到新兴话剧。南开在校长张伯苓的带动下,积极开展校园戏剧运动,早在文明戏时期就成立了在北方很有影响的剧团——南开新剧团,学校演剧风气浓郁。曹禺1925年加入的南开新剧团,在南开的6年中,先后演出了《压迫》、《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中外戏剧,同时改编了《新村正》、《悭吝人》(改编后名为《财狂》)。“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观众,熟悉应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当时新剧社的指导老师张彭春对曹禺多方加以引导,借给他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对他研究戏剧表现技巧颇有帮助。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大学期间,曹禺广泛涉猎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西方戏剧名家之作,亦常常与朋友到广和楼听京剧名家的演唱,到天桥看曲艺表演,一如既往地热爱中国传统曲艺。从小失去母亲的孤寂,19岁时父亲去世感受到世态炎凉,使他更关心现实民众的苦难,不断地思考着一些社会问题,追问人生的意义。他读《老子》、读《圣经》,试图在中外哲学著作中寻找答案。经过多年的艺术准备和生活积累,曹禺1933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雷雨》。清华毕业后,曹禺到河北保定明德中学教英文,不久又回到清华研究院进行戏剧研究,因经济原因,中途辍学,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5年又写成了《日出》。1936年曹禺受聘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住所在第一模范监狱附近,犯人服劳役的景象使他回顾起童年时听保姆段妈讲述的农民铤而走险的故事,现实和记忆融会到一起,激发曹禺创作《原野》。《雷雨》、《日出》、《原野》成为曹禺抗战前的三部力作。 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国立剧专向内地迁徙。西迁过程中,曹禺导演了《疯了的母亲》、《觉悟》等街头剧,在湘鄂川一带演出。在长沙,曹禺听了徐特立的关于“抗战必胜、日本必败”的演讲,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促使他在《蜕变》中塑造了一心为公的梁专员。1938年春抵达重庆,与宋之的一起将反映爱国青年对汉奸、特务进行斗争的《总动员》改为《全民总动员》(《黑字二十八》),参加第一届戏剧节演出。1939年春,曹禺随“国立剧专”迁到川南江安县,完成了构思已久的《蜕变》。剧本表现了抗战中初迁后方的某省立医院,在忘我敬业的丁大夫和正直无私的梁专员的努力下,清除了胡作非为、贪污腐败的官僚领导,重新焕发生机,反映了抗战中‘蜕’旧‘变’新的气象,体现了作者对抗战的乐观情绪。同年由国立剧专师生在重庆进行公演。1940年,曹禺再次将对封建家族的记忆用戏剧形式加以表现,创作了《北京人》。1942年,曹禺辞去教职,担任中央青年剧社、中国电影制片场编导,在重庆附近的唐家沱用3个月的时间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同名戏剧,戏剧得到了巴金的赞赏,该剧1943年4月由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首演。此外,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柔蜜欧与幽丽叶》,根据法国戏剧改编了《正在想》和《镀金》两部独幕喜剧。《北京人》、《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抗战胜利后的戏剧活动 1946年2月,曹禺回到上海,3月与老舍一起应邀访美,回国后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并为上海文华影业编导了《艳阳天》。1949年3月曹禺绕道香港,来到北平,参与筹备中国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年7月成为全国文代会主席团成员。先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1952年,创作了以协和医学院为故事背景,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明朗的天》,获得了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的剧本、导演、演出一等奖。1961年,曹禺根据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的史实写出了《胆剑篇》,表达出“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再于理”的历史认识。“文化大革命”十年饱受迫害,被迫搁笔,文革结束后,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将昭君出塞故事翻新,强化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也对昭君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新的阐释。 创作概况曹禺创作主要集中在抗战前与抗战时期。《原野》是曹禺全面抗战前颇有特色的戏剧,反映了宗法农村常见的家族复仇,又通过象征手法使其意义扩大为对人性的探究。仇虎被冤入狱,恋人亦被仇家强娶过去,他越狱复仇,但罪魁祸首焦阎王却已经死了,根据“父债子还”的逻辑,他把复仇的对象对准了善良、懦弱的昔日好友焦大星,他虽然成功地完成了复仇大计,但陷入恐惧中。花金子气质与繁漪接近,具有强烈的爱与恨,是曹禺戏剧中激情女性系列中的一个。该剧不仅在社会政治层面对军阀、农村恶势力进行揭示,同时也深入民族文化深处,表现封建宗法观念如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戏剧中对民间戏曲的穿插,强化了戏剧节奏,

曹禺剧作悲剧特色浅析

曹禺剧作悲剧特色浅析 曹禺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创作了无数戏剧,然而到现在还为人们广为流传和喜爱的大多为他的悲剧作品。《日出》、《原野》与《雷雨》一起被称为“生命三部曲”。曹禺的悲剧写作手法和所揭露的社会黑暗制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文坛都起到了轰动作用。他发展了中国戏剧的悲剧艺术,奠定了话剧这一新生的文化形式在中国的地位。他悲剧创作中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艺术手法,更是被以后戏剧的创作视为楷模。其辉煌的悲剧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幅画廊添姿加彩,堪称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大师。曹禺把关于生活、社会、人本身的探索和感悟融进戏剧作品,在我们面前形成一个澄明透彻的境界,而且散发着精神力量的光彩。然而曹禺创作得悲剧不论从结构上,语言的应用还是悲剧的写作手法上,都是经典和不可超越的。 一、曹禺戏剧的悲剧结构特点 曹禺的悲剧多采用封闭式结构,可以说曹禺在运用封闭式结构上是泰斗级人物,他早期的悲剧作品《雷雨》、《原野》、《北京人》采用的都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封闭式结构包括的范围比较小因而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是其反应在曹禺悲剧结构的主要特点。曹禺一般只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主要集中表现戏剧性危机;与此相关的过去事件、冲突起因和人物关系,则通过回顾或内省的方式随着剧情发展逐步交代出来。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这种戏剧结构集中性强,人物较少,情节紧凑,结构严整,便于层层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揭示深刻的思想意义。《原野》中将创作背景放在陌生的农村,并不是要追随时代潮流去表现农村中的阶级斗争,而是要借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具有传奇性的复仇故事,挖掘一个人在强烈的爱与恨夹击下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世界,表现人充满反抗意识的原始生命力和复仇者的心理变化。《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更加深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纠结,悲痛之情显而易见。《日出》是曹禺继《雷雨》之后的又一杰作,它改变了曹禺戏剧先前的内在封闭式结构,而改用人像展览的开放式结构,并突破了《雷雨》“太像戏”的艺术局限,愈益显得自然真实而“掖人心”(鲁迅语)。这是曹禺先生在艺术探索上取得的又一次成功,是对传统戏剧结构的一次重大革新。 二、曹禺戏剧的悲剧语言特色 语言凝练委婉、意味深长是曹禺悲剧语言的一大特色。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悲剧人物思想和感情强烈碰撞。在《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多年后的重遇,并没有美好感情的火花出现,而是通过他们先后四次的简短问话,将陈年旧怨逐层揭露,同时又含蓄而深刻地显示出他先是敷衍。继而惊惧,终而只得承认是侍萍的渐趋紧张的心理。作者将人物的思想的变化,性格的矛盾,感情虚伪表现得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悲剧高潮。 语言精准、传神也是曹禺悲剧的语言特点。如《雷雨》中侍萍急切盼望见到分别了三十年的儿子周萍,但她却亲眼目睹了他动手打了自己另一个儿子鲁大海,她悲愤至极,不禁大哭着走到周萍面前责问他:“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在情急之下差点

曹禺对戏剧的贡献

曹禺对戏剧的贡献 曹禺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学事业贡献了十四部话剧、一部电影作品,两部散文集和一部戏剧论文集。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创作上,是中国现当代首屈一指的剧作家,在戏剧创作、戏剧艺术管理、戏剧教育、戏剧翻译、中外戏剧文化等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 一、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人”的主题。他的剧作艺术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20世纪上半叶由贫困走向现代文明的苦难历程,体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曹禺的一生都在强调,他的戏剧作品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且强调对人的思考,强调认识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探索人的灵魂的秘密,去努力解决一个人应该如何活着得的问题。 曹禺的剧作大胆揭示和批判了黑暗社会中人性的恶,并且执著的追求人性善的理想。他曾说过:“我看戏,读文艺作品,我所注目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 二、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出发,有机地吸收西方戏剧艺术与民族古典文学营养,形成了个人民族风格。

三、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人物画廊贡献出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 四、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处理戏剧冲突,能够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人物塑造经典而有深度。《雷雨》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人物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戏剧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抒情性与潜台词。 六、曹禺剧作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思想。在面对人生苦难时自觉背负起的社会责任感;在自身犯罪后又体现救赎的意识。 曹禺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曹禺作品中的人物分析

觉新和两个女人的悲剧 [摘要]曹禺剧本《家》中的觉新的形象是: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早熟但性格软弱,受过新的思想却不敢违背长辈的意思,尊敬长辈,而且不敢反抗。孝顺是他这一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内容之一。但觉新的孝主要还是在他的顺这方面体现出来的,他对长辈的顺从是导致他人生“不快活”和人生悲剧以及梅芬和瑞珏的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曹禺戏剧觉新孝顺 “百善孝为先”,孟子曰:“不得亲乎,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孝完全等于同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个伦理观念。它有丰富的内涵: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等。《家》中的觉新完全依据这一标准——孝顺来过自己的人生,尽管他是不情愿的。 先从传宗接代这一方面谈谈觉新的孝顺。《家》的第一幕的地点置在觉新和瑞珏的洞房,第一景是写觉新迎接新娘瑞珏前的事,第二景是写闹洞房的事。在如此喜庆的氛围中,觉新却是郁郁寡欢。觉新还在上中学,因为父亲卧病不起,又是家里的长房长孙,照顾这一大家和传宗接代的重担就都落在了他的身上。觉新也认为他应该担起这副重担,因此当高老太爷召他回家结婚,他明知自己娶的新娘不是那个和他亲梅竹马的梅表妹,而是素未谋面的瑞珏。觉新内心是痛苦的,他在新婚之时将内心的感受呼喊了出来: 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功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

顿)因为这一秒钟生,下一秒钟死。睁眼是生,闭眼就是死,那么“生”跟死不都是一样的糊涂?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反正我们都是早晨生,晚上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蠓蠓虫。唉,由了他们,也就算了。……活着真没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 他认为自己的婚姻由不得自己,更不可能有选择的权利,于是就“无奈”地顺从了爷爷以及其他长辈。对长辈们的婚姻安排,他想过反抗,可是他为了这个家顾虑很多,不能够大胆地拒绝这门亲事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尽管有万分的不情愿,心里再怎么割舍不下梅表妹,还是乖乖地顺从了家里的长辈,让自己活得不快活。 觉新的父亲因病去世,觉新对自己的母亲一直是尽心侍奉的,将父亲的兄弟如父亲般看待,对他们尊敬、孝顺,尤其是他的三爸——高克明。在面对高克明的严重且长长的告诫时,觉新即使身体不舒服,心里极其难受,却还俯首静听。当高克明说:“日后我们这样的大家庭,固然要你这个做长孙的来支撑。”他只是回应:“嗯,是。”,当高克明告诫他,他的责任无穷无尽,在结婚这当口不要出什么乱子,婚后要教导好妻子,他也顺从地听着。即使他内心在痛苦地挣扎,可他为了这个家更为了他的母亲,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抛开家,抛开母亲,去追求自己自由又充满激情的生活。他就这样违心地和瑞珏过着让自己“不快活”也让瑞珏不“不快活”的日子。他虽爱这个家,爱瑞珏和海儿,但他始终不能忘记梅芬(决心日夜都思念的人)。因为兵变,觉新再次与梅芬相遇。此次相遇又燃起了他对梅芬的爱情之火,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