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

一、概念

免疫电泳技术是将凝胶内的沉淀反应与蛋白质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免疫检测技术,其实质是在直流电场中让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快速定向扩散,根据沉淀线(环)的有无,判断样品中有无与诊断抗体(或抗原)对应的抗原(或抗体)。免疫电泳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辨力强、反应快速和操作简便等特点。

二、基本原理

将抗原抗体凝胶扩散系统置于直流电场中,在电流作用下,抗原及抗体向异相电荷的电极快速泳动,缩短了两者结合时间,加快了沉淀现象的产生。

免疫电泳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抗原与抗体特性:抗原或抗体的泳动速度与其所带静电荷量、分子量几物理形状等

有关,静电荷量越多、颗粒越小,电泳速度越快,反之越慢。在同一电场中,单位时间内个种带电粒子的移动距离称电泳迁移率。当有多种带电荷的蛋白电泳时,由于静电荷量不同而区分成不同区带,得以区分不同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2、电场因素:电场强度、溶液PH、离子强度、电渗现象(是指在电场中水对固相介质

的相对移动,不影响蛋白质的分离,但影响其原点位置)等。

三、免疫电泳技术(双向)

1、对流免疫电泳是将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免疫扩散技术。

在琼脂板上打两排孔,在负电极侧的各孔内加入待检抗原溶液,在正电极侧的各孔内加入诊断抗体溶液。

在电场中,在缓冲液为PH8.6中,蛋白质抗原与抗体IgG均带负电荷,应都向正极泳动,与受电渗作用影响的水流方向(向负极流动)相反。但由于抗原等电点较低(pI4~5),在电场中带净负电荷数量较多且分子量相对较小,能克服逆向水流作用保持向正极泳动;而IgG由于等电点较高(pI位6~7)带净负电荷较少且分子量大,不能克服逆向水流作用,因而顺水流方向朝负极泳动,致使抗原和抗体在电场中相向泳动。如果抗原与IgG对应,可在相遇的最适比例处形成沉淀线。

对流免疫电泳敏感度比双向扩散试验高8~16倍,可测出ug/L量的蛋白质。

2、火箭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原理是将单向扩散试验与电泳相结合的免疫扩散技术。

试验时,将抗体混合语琼脂中,样品孔中的抗原置于负极断,电泳时抗体不移动,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

当琼脂中抗原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原呈正相关,因此用已知标准抗原作对照,抗原浓度为横坐标,峰的高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待测样品浓度就可根据沉淀峰的高度在标准曲线中计算获得。

3、免疫电泳是区带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化学技术。

在普通琼脂板中央纵向挖一条宽2.0mm的小槽,两侧各打一孔,将待测抗体与标准抗原分别加入两侧孔内,置于电场中进行电泳,各抗原成分因电泳迁移率不同而分离成肉眼不可见的若干区带,取出去琼脂板,在中央槽内加入多克隆抗体,当抗体自由扩散至槽外时,可与琼脂板中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在抗原区带与槽之间相应位置形成不同形状和不同大小的沉淀弧线。将待测样品与标准抗原相比较,可分析检测样品中的抗原性质及成分。此技术,目前主要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分析及正常和异常Ig的识别与鉴定,为定性试验,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在免疫电泳后,可观察到异常的M蛋白沉淀弧。

4、免疫固定电泳是区带电泳与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的技术。

将样品蛋白加在琼脂凝胶板上区带电泳后,再将抗血清(滤纸条)直接加(贴)在凝胶表面。孵育后,抗原与对应抗体特异结合形成沉淀带,经固定后将电泳凝胶放在洗脱液中漂洗,洗去游离的抗原或抗体,氨基黑染色后,将样品沉淀与标准抗原沉淀沉淀带比较观察。

可用于鉴定迁移率近似的蛋白和M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尿液本周蛋白的检测及κ、λ分型,脑脊液等的微量蛋白,游离轻链,补体裂解产物等

最大优势是分辨率强,敏感度高,操作周期短,仅需数小时,结果易于分析。

5、交叉免疫电泳是将区带电泳和火箭免疫电泳相结合的免疫电泳分析技术。

交叉免疫电泳是一种有效的抗原蛋白定量技术,可一次同时对多种抗原定量。分辨率较高,有利于各种蛋白组分的比较,对于蛋白质遗传多态性、微小异质性、蛋白质裂解产物和不正常片段等进行定性分析。

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运用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等方法测定抗体的效价。 关键词:抗体效价测定;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 1 前言 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单向免疫扩散、双向扩散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微量免疫电泳、免疫火箭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几种方法。其中比较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火箭免疫(rocket immunoelectrophoresis),该方法是在琼脂板内掺入适量的抗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定量的在含适量抗体的离子琼脂中泳动,当走在前面的抗原遭到琼脂板内的抗体时,形成抗原体复合物而沉淀出来,走在后面的抗原继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泳动,在向前泳动过程中,遇到了前面抗原所沉淀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原的增加造成抗原过量时复合物沉淀溶解,并一同向正极移动而进入新的琼脂板内与未结合的抗体结合,有形成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出来,这样不断地沉淀—溶解—再沉淀,直到全部抗原与抗体结合,当比例合适时,可在短时间内出现锥形沉淀线,此沉淀线形似火箭,故称火箭电泳,抗原含量越高所形成的火箭峰愈长,因此依据火箭峰的长度,与标准抗原比较精确地计算抗原的浓。 微量电泳,该方法的原理是不同蛋白质颗粒所带电荷不同,在同一电场中,因泳动速度不同而发生分离,用于抗原、抗体纯度测定,以及临床诊断。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ison),根据出现沉淀线时抗体的最高稀释度来计算抗体的效价,或者依据沉淀线的出现定性抗原,检测疾病。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抗体,抗原,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1.5%琼脂糖凝胶,7%醋酸,电泳仪,温箱,玻璃板,打孔器等。 2.2 方法 2.2.1 火箭电泳法配制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制备1.5%琼脂糖凝胶,煮沸至完全溶解;取琼脂糖凝胶约15ml,置55 oC水浴中降温,并加入抗体200μL,共同孵育;将二者混匀,铺火箭电泳板,放置冷凝倍比稀释抗原抗体;电泳板打孔(6孔),加入已稀释的抗原(约10 μL/孔);电泳3~4h,电流:30mA/块,电压:100~120V;待火箭电泳结束,用0.1%氨基黑染色10min,7%醋酸脱色至条带清晰。 2.2.2 微量电泳法用移液管取煮沸的琼脂糖凝胶铺板(7.5×2.5cm),共2块,每块约铺3ml凝胶(双扩同样方法,铺3块);给微量电泳板打抗圆孔、抗体槽,并在抗原孔内分别加入阳性抗原和阴性抗原(约10μL);电泳约40~60min ,(电压:4~6V/cm;电流:1~5mA/cm);电泳结束后,取出抗体槽的凝胶,加入15 μL抗体,置37 oC温箱过夜。 2.2.3 双向免疫扩散法铺2块板,同微量电泳;给双扩板打孔(梅花形),每板打2组,一块板中央孔加入未稀释的抗原,每组周围6孔加入倍比稀释的抗体;置于37 oC温箱孵育24~48hr,测定抗体效价;另一块板中央孔加入未稀释的抗原,每组周围6孔加入倍比稀释的抗体。置于37 oC温箱孵育24~48hr,测定抗原效价。 3 结果 3.1 火箭电泳法表:抗原浓度对应的电泳峰值(cm) Ag(x) 1 0.5 0.25 0.125 0.06125 0.030625 峰值(cm) 1.75 1.55 1.4 1.35 1 0.87

免疫固定电泳操作规程

免疫固定电泳操作规程 一.项目名称 免疫固定电泳(HYDRAGEL IMMUNOFIXATION) 二.检验方法名称 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 三.方法学原理 血清蛋白电泳中出现得异常条带主要存在于β-球蛋白与γ-球蛋白区域,通常疑为单克隆蛋白质并且提示丙球蛋白血症。为鉴别异常条带,可运用免疫固定技术。免疫固定电泳就是一种简单得技术,电泳后得蛋白质与相应抗体形成复合物与被固定在相应得位置上,通过下列四个步骤: 1。蛋白质在琼脂糖凝胶内进行电泳分离。 2.电泳后已分离得蛋白质被固定并产生免疫沉淀:应用固定剂与抗血清加于凝胶表面得泳 道上,并让固定剂与抗血清在凝胶内渗透扩散。 3.使用吸水纸与清洗将未沉淀得蛋白质去除,已被沉淀得蛋白质贮留在凝胶内。 4、将蛋白质染色,并将这些免疫沉淀区带得位置与蛋白质经电泳后观察到得异常蛋白区带 进行比较。 为了精确识别单克隆区带,样品同时在六条泳道上进行测试。经电泳后,ELP作为参考泳道以显示电泳后得蛋白质。其余五条泳道用于鉴定单克隆成分。通过它(们)与抗血清,γ(IgG)、α(IgA)、μ(IgM)重链与κ、λ轻链(游离与非游离)反应与否进行鉴别。该技术简单、快速、图象清晰,易于解释结果、 四.方法学溯源 自1930年由Tiselius发现了移界电泳(moving boundary eectrophoresis),而后,这种技术得各种局限性已逐渐被区带电泳(zone elecrrophoresis)所克服,区带电泳得条件与支持介质得选择就是电泳成败得关键、通过免疫化学手段观察其电泳特性及抗原特性就是鉴定某一蛋白成分最好得方法,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就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得方法之一。五.仪器 (一)型号:SEBIA HYDRASYS(PN1210) (二)分析与计算参数: 1.处理量:约18个样本/小时 2.所需样本量:10ul 3.检验时间:约55分钟 4.重复性:有良好得批内与批间重复性 5.电泳参数:电压0-300V(可选至3000V) 电流0-500mA 功率0-100W 六.试剂及配套品 (一)试剂 1.HYDRAGEL 1 IF试剂盒 HYDRAGEL2IF试剂盒 HYDRAGEL 4 IF试剂盒 HYDRAGEL 9 IF试剂盒 (1)商标:SEBIA (2)包装规格:10测试/20测试/40测试/90测试

项目五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项目五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 test) 【实验原理】 在适宜缓冲液和电场条件下,由于琼脂凝胶中的抗原和相应抗体在电泳和电渗作用下能相对移动,所以二者会在加样的两孔之间相遇,并在它们浓度比例合适之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据此临床常用该方法检测抗原,以诊断某些疾病。 【试剂和器材】 1.AFP阳性血清、待检血清、抗AFP诊断血清。 2.pH8.6 0.05 mol/L巴比妥缓冲液。 巴比妥钠10.3 g 巴比妥 1.84 g 先将巴比妥置于三角烧瓶中,加入200ml蒸馏水,加热溶解后再加入巴比妥钠,最后加蒸馏水至1000ml。 3.琼脂凝胶按需要量称取琼脂粉,加入pH8.6 0.05mol/L巴比妥缓冲液,使琼脂浓度为12g/L,沸水浴中溶解至澄清。 4.电泳仪、电泳槽、万用电表。 5.载玻片、绘图笔尖、吸管、滴管等。 【步骤和方法】 1.制备琼脂凝胶板取溶化的琼脂3~4ml,浇于载玻片上,冷却后打孔。

2.打孔 用绘图笔尖按图1-6打孔,孔径约3mm ,孔距4~5mm ,挑去孔中凝胶。 3.加样 用滴管按图1-6分别加入抗血清、AFP 阳性血清、待检血清,以加满孔为宜,注意不要溢出。 4.电泳 将加好样的琼脂凝胶板置于电泳槽中,抗原孔侧置阴极端,抗体孔侧置阳极端,两端分别以2~3层滤纸或纱布搭桥,使凝胶和槽中缓冲液相接。按通电源,将电压控制在4~6V/cm 长,或电流3~4mA/cm 宽,电泳30~60min 。 【结果判定】 电泳完毕后关闭电源,待15~30min 后取出琼脂凝胶板观察结果,或照相、染色后保存。 阳性对照孔与抗血清孔之间必须出现沉淀线,否则试验须重做。待检血清孔与抗血清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为阳性,不出现者为阴性。 Ag Ag Ab Ab + _ 1 阳性对照孔 2~4 待检血清孔 图1-6 对流免疫电泳 【注意事项】 1.当标本为脂血症、陈旧血标本或由于α2-巨球蛋白可引起假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诊断及分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诊断及分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诊断及分型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免疫球蛋白相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共4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诊断,同时采用西门子BNII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①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过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诊断之后,其中54例阳性,符合率为90%。②多发性骨髓瘤的IgA、IgG、IgM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链型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应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分型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诊断;分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4-0025-03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in the diagnosis and typing of multiple myeloma. Methods Medical records of 60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were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healthy subjects with the same immunoglobulin were selecte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total of 40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all diagnosed by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and quantitative immunoglobulin of the two groups was tested at the same time,and was analyzed by Siemens BNII immunoassay analyzer. Results ①Among the 60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who were diagnosed by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54 patients were positive, with the accordance rate of 90%. ②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IgA,IgG and IgM in the research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tent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in the light-chain type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immunofixation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摘要: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该技术可分析的成分小至有机离子、大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可用于分析多种体液样本如血清或血浆、尿、脑脊液及唾液等,比HPLC 分析高效、快速、微量。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原理分离模式应用 1概述 毛细管电泳(Caillary Electrophoresis)简称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C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瑞典Hjerten最先提出在直径为3mm的毛细管中做自由溶液的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但他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端[1]。现在所说的毛细管电泳(CE)是由Jorgenson和Lukacs在1981年首先提出,他们使用了75mm的毛细管柱,用荧光检测器对多种组分实现了分离。1984年Terabe将胶束引入毛细管电泳,开创了毛细管电泳的重要分支: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1987年Hjerten等把传统的等电聚焦过程转移到毛细管内进行。同年,Cohen 发表了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工作。近年来,将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引入毛细管电泳中,又发展了电色谱,扩大了电泳的应用范围。 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HPCE与HPLC可以互为补充,但是无论从效率、速度、样品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毛细管电泳(C E)除了比其它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应用面同样广泛等优点外,其仪器结构也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简单。C 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装置、毛细管和检测器。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试验成本低、消耗少、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化工、环保、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2]。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 高乃群S0 实验目的 1.了解毛细管电泳实验的原理 2.掌握毛细管电泳仪的操作方法,并设计样品组分的分析过程. 3.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C E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 在pH>3情况下, 其内表面带负电, 和溶液接触时形成了一双电层。在高电压作用下, 双电层中的水合阳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负极方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渗, 粒子在毛细管内电解质中的迁移速度等于电泳和电渗流(EOF)两种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一致, 故最先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流速度为“零”,故其迁移速度相当于电渗流速度;负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方向相反, 但因电渗流速度一般都大于电泳流速度, 故它将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 从而因各种粒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电渗是CE中推动流体前进的驱动力, 它使整个流体像一个塞子一样以均匀速度向前运动, 使整个流型呈近似扁平型的“塞式流”。它使溶质区带在毛细管内原则上不会扩张。 一般来说温度每提高1℃, 将使淌度增加2% (所谓淌度, 即指溶质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和单位电场上移动的距离)。降低缓冲液浓度可降低电流强度, 使温差变化减小。高离子强度缓冲液可阻止蛋白质吸附于管壁, 并可产生柱上浓度聚焦效应, 防止峰扩张, 改善峰形。减小管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高电场引起的热量积聚, 但细管径使进样量减少, 造成进样、检测等技术上的困难。因此, 加快散热是减小自热引起的温差的重要途径。

实验设备:电泳仪。仪器及试剂: 缓冲溶液(buffer):20 mmol/L Na 2B 4 O 7 缓冲溶液。1mol/L NaOH溶液,二次 去离子水。未知样饮料(雪碧和醒目) 1.实验步骤仪器的预热和毛细管的冲洗:打开仪器和配套的工作站。工作温度设置为30℃,不加电压,冲洗毛细管,顺序依次是:1 mol/L NaOH溶液5 min, 二次水5 min,10 mmol/L NaH 2PO 4 -Na 2 HPO 4 1:1缓冲溶液5 min,冲洗过程中出 口(outlet)对准废液的位置,并不要升高托架。 2.混合标样的配制:毛细管冲洗的同时,配制标样苯甲酸浓度依次为、、、、1 mg/ml。 3.做标准曲线:待毛细管冲洗完毕,取1 ml混合标样,置于塑料样品管,放在电泳仪进口(Inlet)托架上sample的位置,然后调整出口(outlet)对准缓冲溶液(buffer),升高托架并固定,然后开始进样。进样压力30 mbar,进样时间5 s。进样后将进口(Inlet)托架的位置换回缓冲溶液(buffer),切记换回buffer 的位置!选择方法,修改合适的文件说明,然后开始分析,电压25 kV,时间约10 min。 4.未知浓度混合样品的测定:方法与条件同上,测试未知浓度混合样品,分析时间约25min,据苯甲酸钠标准曲线测雪碧与醒目这两种饮料中的苯甲酸钠的

尿蛋白免疫电泳

尿蛋白电泳 1、所有病人均留取新鲜晨尿送检。 2、检测方法:尿蛋白电泳方法均同于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尿蛋白定性采用磺基水杨酸法。 3、根据正常人血清醋纤膜电泳分离出来的区带来对照分析尿蛋白电泳区带。血清蛋白电泳可分为A(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根据尿蛋白电泳所出现的蛋白区带的位置,也可分别给定为以上5条区带,电泳薄膜上仅出现A、α1、β带称选择性蛋白尿,电泳薄膜上除有A、α1、β带外,还出现α2带者或A、α1、α2、β、γ等5条带均显示的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定性根据形成的浑浊度以“+”表示蛋白含量的多少。 结果:肾炎组以中量蛋白尿为主,呈选择性。定性多为“+~++”. 肾综组以大量蛋白尿为主,呈高选择性。定性多为“++~+++” 肾衰组:初期以中~大量蛋白尿主国,呈非选择性。终末期肾衰因肾小球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甚至为阴性。为选择性蛋白尿,定性为“-~+” 讨论:正常健康人,每24h尿中只有80-150mg蛋白排除体外,用磺基水杨酸尿蛋白定性检查法不可检出,尿蛋白电泳无区带显示,30例健康人尿蛋白定性均为阴性,尿蛋白电泳无区带显示,由结果出可以看出,随着肾小球基底膜损害不断加重,尿中排汇的蛋白量不断增加。然而终末期肾衰患者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说明尿蛋白含量的多少不一定能完全反映肾脏损害程度。在这三组病例中显示尿蛋白电泳的选择性,肾综组高于肾炎组高于肾衰组,尿蛋白由选择性变为非选择性,终末期肾衰尿蛋白减少或无尿蛋白,当肾小球受到免疫反应损害后,肾小球基底膜滤孔变大,使肾小球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在疾病早期只有20万以下的小分子蛋白透过而排泄于尿中,这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基底膜滤孔进一步增大,致使大、中分子的蛋白质也能滤出,即血浆中的所有蛋白质均无选择性的滤到尿中,称“非选择性蛋白尿”。此尿蛋白的选择性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我们认为利用尿蛋白电泳确定是否选择性蛋白尿有助于临床了解肾脏的损害程度,有助于对肾脏疾患的分类、治疗及判断预后。

荧光检测毛细管电泳法

通过荧光检测毛细管电泳法 快速灵敏地检测人体血浆中的亚硝酸盐的方法 本文选自塔兰塔(Talanta),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纯分析化学期刊。 作者:安范舒普代尔,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 摘要:分析亚硝酸盐,NO指示剂在体内的产生,为研究NO在体内的合成提供 了一个有用的工具。通过其衍生反应和2、3二氨基萘(DAN)中一个快速、灵敏荧光-毛细管电泳法被发展来测定了人体血浆中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血浆中很容易与DAN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得到收益率很高的荧光2,3-萘 酚三唑(NAT)。荧光检测是完成施达赛检测的最佳化方式,它允许一种等离子体样品的直接分析而不像大多数堆积样品的CE-UV方法。乙腈可去除蛋白质。短程注射和高压电(30千伏)可缩短分析时间。用20mm,pH值为9.23的缓冲溶液可更好的分离。NAT的分离在1.4分钟内完成,除蛋白等离子体样品以5s每50 mbar水动力地的速度被注射到60厘米×75微米的内部直径无涂层的玻璃毛细管里。激发波长被选中为一个宽带滤波器(240-400nm),发射光在418nm被测量通过采用一个截止过滤器。在2到500nm的范围内获得一个好的线性关系(R2=0.9975)。在原始血浆样本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极限是0.6nm, 比我们此前的CE-UV法低了750倍。先进的荧光-毛细管电泳法相对于目前的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更简单的系统和更低的成本优势,同时也很灵敏。这个研究表明该方法测定人体血浆中亚硝酸盐在的浓度与频繁报道的一致。 1介绍 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有可能成为NO合成的一个标志,因此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可能作为一个生化参数。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关于人体血浆中亚硝酸盐的浓度的共识。具报告,一般水平的亚硝酸盐在人体血浆中“不能检测”的范围达到26微米。人体血浆中亚硝酸盐的浓度最合理的范围是从100纳米到1微米,通过大多数研究者团体的测量最常报道的结果是从100纳米到200纳米。因此,对于分析学科来说测定人体血浆中的亚硝酸浓度是一个挑战。在样品配制的过程中,高灵敏度测定和一定的防范措施可以提高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荧光法已广泛用于亚硝酸盐的灵敏分析。这些方法涉及亚硝酸盐衍生化反应——由2,3-二氨基萘(DAN)合成2,3-萘酚三唑(NAT)。有一些使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的方法用在检测水、尿液和细胞培养液中的亚硝酸盐。然而,大多数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需要一个复杂的制备过程来去除一些小元件并需要一个保护柱。这些额外的合成步骤可能会引入环境中杂质

(精选)项目五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项目五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Co un ter immuno electrophoresis test) 【实验原理】 在适宜缓冲液和电场条件下,由于琼脂凝胶中的抗原和相应抗体在电泳和电渗作用下能 相对移动,所以二者会在加样的两孔之间相遇,并在它们浓度比例合适之处形成白色沉淀线。 据此临床常用该方法检测抗原,以诊断某些疾病。 【试剂和器材】 1. AFP阳性血清、待检血清、抗AFP诊断血清。 2 . pH8.6 0.05 mol/L 巴比妥缓冲液。 巴比妥钠10.3 g 巴比妥 1.84 g 先将巴比妥置于三角烧瓶中,加入200ml蒸馏水,加热溶解后再加入巴比妥钠,最后加蒸馏水至1000ml。 3. 琼脂凝胶按需要量称取琼脂粉,加入pH8.6 0.05mol/L 巴比妥缓冲液,使琼脂浓 度为12g/L,沸水浴中溶解至澄清。 4?电泳仪、电泳槽、万用电表。 5. 载玻片、绘图笔尖、吸管、滴管等。 【步骤和方法】 1.制备琼脂凝胶板取溶化的琼脂3~4ml,浇于载玻片上,冷却后打孔。 2 ?打孔用绘图笔尖按图1-6打孔,孔径约3mm孔距4~5mm挑去孔中凝胶。 3 .加样用滴管按图1-6分别加入抗血清、AFP阳性血清、待检血清,以加满孔为宜,注意不要溢出。 4 ?电泳将加好样的琼脂凝胶板置于电泳槽中,抗原孔侧置阴极端,抗体孔侧置阳极 端,两端分别以2~3层滤纸或纱布搭桥,使凝胶和槽中缓冲液相接。按通电源,将电压控制 在 4~6V/cm 长,或电流 3~4mA/cm宽,电泳 30~60min。 【结果判定】 电泳完毕后关闭电源,待15~30min后取出琼脂凝胶板观察结果,或照相、染色后保存。 阳性对照孔与抗血清孔之间必须出现沉淀线,否则试验须重做。待检血清孔与抗血清孔 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为阳性,不出现者为阴性。 Ag Ab 2~4 图1-6对流免疫电泳 【注意事项】 1 .当标本为脂血症、陈旧血标本或由于 a 2-巨球蛋白可引起假阳性,它靠近阳极呈弧 状。为排除这种假阳性可用参比电泳鉴别,即阳性对照孔与待检孔间距为0.2cm,在两孔中

免疫固定电泳操作规程

免疫固定电泳操作规程 项目名称 免疫固定电泳( HYDRAGEL IMMUNOFIXATION) 检验方法名称 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 方法学原理 血清蛋白电泳中岀现的异常条带主要存在于B -球蛋白和丫 -球蛋白区域,通常疑为单克隆蛋 白质并且提示丙球蛋白血症。为鉴别异常条带,可运用免疫固定技术。免疫固定电泳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电泳后的蛋白质与相应抗体形成复合物和被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通过下列四个步骤: 1.蛋白质在琼脂糖凝胶内进行电泳分离。 2.电泳后已分离的蛋白质被固定并产生免疫沉淀:应用固定剂和抗血清加于凝胶表面的泳道上,并让固定剂和抗血清在凝胶内渗透扩散。 3.使用吸水纸和清洗将未沉淀的蛋白质去除,已被沉淀的蛋白质贮留在凝胶内。 4.将蛋白质染色,并将这些免疫沉淀区带的位置与蛋白质经电泳后观察到的异常蛋白区带进行比较。 为了精确识别单克隆区带,样品同时在六条泳道上进行测试。经电泳后,ELP作为参考泳道 以显示电泳后的蛋白质。其余五条泳道用于鉴定单克隆成分。通过它(们)与抗血清,丫 (IgG)、 a (IgA)、卩(IgM)重链和K、入轻链(游离和非游离)反应与否进行鉴别。该技术简单、快速、图象清晰,易于解释结果。 方法学溯源 自 1930 年由 Tiselius 发现了移界电泳( moving boundary eectrophoresis ),而后,这种技术的各种局限性已逐渐被区带电泳( zone elecrrophoresis )所克服,区带电泳的条件和支持介质的选择是电泳成败的关键。通过免疫化学手段观察其电泳特性及抗原特性是鉴定某一蛋白成分最好的方法,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仪器 型号: SEBIA HYDRASYS (PN1210) 分析和计算参数: 处理量:约 18 个样本 / 小时 所需样本量: 10ul 检验时间:约 55 分钟 重复性: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 电泳参数:电压 0 — 300V (可选至 3000V) 电流 0- 500mA 功率 0— 100W

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

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 摘要: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是近二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之一。CE实际上包含电泳、色谱及其相互交叉的内容,是继高效液相色谱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具有分离效率高、简单、经济、快速和微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毛细管电泳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分离技术,目前已是生命科学及其它学科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离子、有机化合物等的分离分析。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分离效率高,生命科学 引言 毛细管电泳是在传统电泳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电泳技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1807-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F.F.Reuss首次发现黏土颗粒的电迁移现象,并开始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迁移行为,测定它们的迁移速度。起初电泳只是作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来研究。电泳真正意义上进入分析化学被视为一种重要意义的技术,是在瑞士化学家Tiselius[2]公布了移动界面电泳技术的细节之后。他首先将电泳现象成功的应用于人血清的分离,获得了多种血清蛋白,他制成第一台电泳仪,并进行自由溶液电泳。Tisedius对电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做的巨大贡献,使他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传统电泳最大的局限是难以克服由高电压引起的焦耳热。1967年Hjerten[3]最先使用慢速旋转的内径为3 mm的石英玻璃管进行自由溶波电泳,以UV进行检测,成功地分离了蛋白质、多肽、无机离子、有机离子等,Hjerten最早证明可以把高电场用于细内径的毛细管电泳,但他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端。1974年Virtanen提出使用细毛细管提高分离效率,阐明电渗流就像泵一样可以驱动液体流过毛细管,并说明了使用更细内径的毛细管做毛细管电泳的特点。1979年Everaerts和Mikkers[4]使用内径为200μm聚四氟乙烯毛细管,提高了毛细管的分离效率,成功分离了16种有机酸。1981年Jorgenson和Luckas[5]发表了划时代的研究工作,采用内径为75μm 石英毛细管进行实验,采用高电场电迁移进样,以灵敏的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使丹酞化氨基酸高效、快速分离,首次获得理论塔板数高达4x105/m的柱效。Jorgenson和Lucas等人的开创性工作,使CE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标志着CE从此跨入高效毛细管电泳时代。 1983年Hjerten[6]将毛细管的内壁填充聚丙烯酰胺凝胶并将其用于毛细管电泳分离,发展了毛细管凝胶电泳(CGE)。CGE具有极高的分辨本领。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电泳技术的发展,可用于蛋白质碎片的分离及DNA序列的快速分析。 1984年Terabe等[7]将胶束引入毛细管电泳,开创了毛细管电泳的重要分支—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他首次将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加入缓冲液中,在溶液中形成离子胶束作假固定相,实现了中性离子的分离,目前,MEKC己成为应用非常广泛的电泳模式之一。1985年Hjerten[8]等把平板等电聚焦电泳过程转移到毛细管内进行,发展了等电聚焦毛细管电泳(CIEF)。他是将带有两性基团的样品、载体两性电解质、缓冲剂和辅助添加剂的混合物注入毛细管内[9],当在毛细管两端加上直流电压时,载体两性电解质可以在管内形成一定范围的pH梯度,从而达到使复杂样品中各组分分离的目的。1987年,Karger等[10]对凝胶填充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了CGE技术,极大提高了其分离效率并阐明了用小内径毛细管可进行毛细管凝胶电泳。同年Smith等[11]将毛细管通过电喷射接口与质谱相连,从而实现了质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的检测法,毛细管电泳-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以其高效及高准确性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 毛细管电泳根据分离机理和介质不同,具有多种分离模式,每种模式的选择性不同。毛细管电泳现有以下六种经典分离模式:毛细管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CZE),CZE是毛细管电泳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离模式,CZE用以分析带电溶质,其分离机理是基

对流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一)原理 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半固体琼脂孔内,在碱性缓冲液中进行电泳时,蛋白质抗原带负电荷,在电场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等电点较抗原高,在此缓冲液中带阴离子少,分子量大,泳动较慢,同时因电渗作用(电渗是电场中溶液对于固体的相对移动,琼脂是酸性物质含有较多的硫酸根,在碱性缓冲液中带负电,而与它接触的溶液带正电,因此液体向阴极移动,产生电渗),反而向阴极泳动,这样就使抗原、抗体在电场中相对移动,而形成对流。经过一定泳动时间后,在比例最适处,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由于电场作用,限制了抗原和抗体多方向的自由扩散,加速了泳动的速度,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灵敏度。 (二)器材与试剂 1.器材 (1)电泳仪、电泳槽(2)载玻片(3)刻度吸量管(4)打孔器和图形卡 (5)毛细管(6)吸耳球(7)煮沸消毒水浴箱 2.试剂 (1)1.2%琼脂凝胶(2)生理盐水(3)抗原(4)抗体(5)pH8.6 0.1M巴比妥缓冲液

(三)操作步骤: 1.取热熔的1.2%琼脂凝胶3.5ml,立即浇于载波片上,使琼脂平铺于整个玻片。待自然冷却凝固。 2.用打孔器按图形打孔,再用针尖挑去孔内琼脂。 3.将抗原和抗体用生理盐水分别稀释成1:8浓度。 4.用毛细管按顺序将抗原加入第1孔中。将抗体加入第2孔中。每孔加满为止,(注意防止溢出孔外)。 5.将琼脂凝胶玻片放人pH8.6 0.1M巴比妥缓冲液的电泳槽中,抗原端接负极,抗体端接正极,琼脂两端用四层纱布搭桥。 6.电泳,电压为110V,泳动时间30-45分钟。 7.关闭电源。 8.观察结果:从电泳槽内取出琼脂板,对光观察抗原与抗体之间有否白色沉淀线,出现沉淀线最佳比例和最高稀释度是多少,并绘出沉淀线的位置、数量、形态。 (四)注意事项 1.浇板时,琼脂面要铺平。 2.加样时避免样品溢出孔外。

高效毛细管电泳实验

高效毛细管电泳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理解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2. 熟悉毛细管电泳仪器的构成; 3. 了解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的主要操作参数。 二、实验原理 1.电泳淌度 毛细管电泳(CE )是以电渗流 (EOF)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液相微分离技术。离子在自由溶液中的迁移速率可以表示为: ν = μE (1) r 6 q πημ= (2) 式中ν是离子迁移速率,μ为电泳淌度,E 为电场强度。η为介质粘度,r 为离子的流体动力学半径,q 为荷电量。因此,离子的电泳淌度与其荷电量呈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呈反比。 2.电渗流和电渗淌度 电渗流(EOF )指毛细管内壁表面电荷所引起的管内液体的整体流动,来源于外加电场对管壁溶液双电层的作用。 在水溶液中多数固体表面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带有过剩的负电荷或正电荷。就石英毛细管而言,表面的硅羟基在pH 大于3以后就发生明显的解离,使表面带有负电荷。为了达到电荷平衡,溶液中的正离子就会聚集在表面附近,从而形成所谓双电层,如图1所示。这样,双电层与管壁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差,叫做Zeta 电势。但毛细管两端施加一个电压时,组成扩散层的阳离子被吸引而向负极移动。由于这些离子是溶剂化的,故将拖动毛细管中的体相溶液一起向负极运动,这便形成了电渗流。 电渗流的大小可用速率和淌度来表示: ()E EO F ηεξν/= (3) 或者 ηεξμ/=EO F (4) 式中νEOF 为电渗流速率,μEOF 为电渗淌度,ξ为Zeta 电势,ε为介电常数。 3.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CE 有6种常用的分离模式,其中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 )和毛细管电色谱(CEC )最为常用。本实验的内容为CZE 。 4.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参数

项目五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项目五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 test) 【实验原理】 在适宜缓冲液和电场条件下,由于琼脂凝胶中的抗原和相应抗体在电泳和电渗作用下能相对移动,所以二者会在加样的两孔之间相遇,并在它们浓度比例合适之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据此临床常用该方法检测抗原,以诊断某些疾病。 【试剂和器材】 1.AFP 阳性血清、待检血清、抗AFP 诊断血清。 2. mol/L 巴比妥缓冲液。 巴比妥钠 10.3 g 巴比妥 1.84 g 先将巴比妥置于三角烧瓶中,加入200ml 蒸馏水,加热溶解后再加入巴比妥钠, 最后加蒸馏水至1000ml 。 3.琼脂凝胶 按需要量称取琼脂粉,加入 L 巴比妥缓冲液,使琼脂浓度为12g/L ,沸水浴中溶解至澄清。 4.电泳仪、电泳槽、万用电表。 5.载玻片、绘图笔尖、吸管、滴管等。 【步骤和方法】 1.制备琼脂凝胶板 取溶化的琼脂3~4ml ,浇于载玻片上,冷却后打孔。 2.打孔 用绘图笔尖按图1-6打孔,孔径约3mm ,孔距4~5mm ,挑去孔中凝胶。 3.加样 用滴管按图1-6分别加入抗血清、AFP 阳性血清、待检血清,以加满孔为宜,注意不要溢出。 4.电泳 将加好样的琼脂凝胶板置于电泳槽中,抗原孔侧置阴极端,抗体孔侧置阳极端,两端分别以2~3层滤纸或纱布搭桥,使凝胶和槽中缓冲液相接。按通电源,将电压控制在4~6V/cm 长,或电流3~4mA/cm 宽,电泳30~60min 。 【结果判定】 电泳完毕后关闭电源,待15~30min 后取出琼脂凝胶板观察结果,或照相、染色后保存。 阳性对照孔与抗血清孔之间必须出现沉淀线,否则试验须重做。待检血清孔与抗血清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为阳性,不出现者为阴性。 Ag Ag Ab Ab +_ 1 阳性对照孔 2~4 待检血清孔 图1-6 对流免疫电泳 【注意事项】 1.当标本为脂血症、陈旧血标本或由于α2-巨球蛋白可引起假阳性,它靠近阳极呈弧状。为排除这种假阳性可用参比电泳鉴别,即阳性对照孔与待检孔间距为0.2cm ,在两孔中间相距0.4cm 处打抗血清孔,加样后电泳,两沉淀线吻合为阳性,相交为阴性,其它试验条件与以上试验相同。

免疫固定电泳操作SOP

免疫固定电泳操作规程 一、项目名称 免疫固定电泳(HYDRAGEL IMMUNOFIXATION) 二、检验方法名称 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 三、方法学原理 血清蛋白电泳中出现的异常条带主要存在于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区域,通常疑为单克隆蛋白质并且提示丙球蛋白血症。为鉴别异常条带,可运用免疫固定技术。免疫固定电泳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电泳后的蛋白质与相应抗体形成复合物和被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通过下列四个步骤: 1、蛋白质在琼脂糖凝胶内进行电泳分离。 2、电泳后已分离的蛋白质被固定并产生免疫沉淀:应用固定剂和抗血清加于凝胶表面的泳道上,并让固定剂和抗血清在凝胶内渗透扩散。 3、使用吸水纸和清洗将未沉淀的蛋白质去除,已被沉淀的蛋白质贮留在凝胶内。 4、将蛋白质染色,并将这些免疫沉淀区带的位置与蛋白质经电泳后观察到的异常蛋白区带进行比较。 为了精确识别单克隆区带,样品同时在六条泳道上进行测试。经电泳后,ELP 作为参考泳道以显示电泳后的蛋白质。其余五条泳道用于鉴定单克隆成分。通过它(们)与抗血清,γ(IgG)、α(IgA)、μ(IgM)重链和κ、λ轻链(游离和非游离)反应与否进行鉴别。该技术简单、快速、图象清晰,易于解释结果。 四、方法学溯源 自1930年由Tiselius发现了移界电泳(moving boundary eectrophoresis),而后,这种技术的各种局限性已逐渐被区带电泳(zone elecrrophoresis)所克服,区带电泳的条件和支持介质的选择是电泳成败的关键。通过免疫化学手段观察其电泳特性及抗原特性是鉴定某一蛋白成分最好的方法,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五、仪器 (一)型号:SEBIA HYDRASYS (PN1210)

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 (一)原理 免疫电泳是琼脂平板电泳和双相免疫扩散两种方法的结合。将抗原样品在琼脂平板上先进行电泳,使其中的各种成分因电泳迁移率的不同而彼此分开,然后加入抗体做双相免疫扩散,把已分离的各抗原成分与抗体在琼脂中扩散而相遇,在二者比例适当的地方,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弧。 该方法可以用来研究:①抗原和抗体的相对应性;②测定样品的各成分以及它们的电泳迁移率;③根据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免疫特性及其它特性,可以确定该复合物中含有某种蛋白质;④鉴定抗原或抗体的纯度。 (二)试剂与器材 同琼脂平板电泳。 (三)操作方法 1.在玻璃板的中央放置一小玻棒(d=2mm~3mm),然后用0.05mol/L pH8.6巴比妥缓 冲液配制1%琼脂,制成琼脂板,板厚2mm.。 2.在玻棒的两侧,板中央或1/3处,距玻棒4mm~8mm各打直径3mm~6mm的孔。 3.在孔内加满血清。 4.将玻璃板置电泳槽上进行电泳。电流为2mA/cm~3mA/cm(或电压3V/cm~6V/cm), 电泳时间4h~6h。 5.停止电泳,用小刀片在玻璃板两侧切开,取出玻璃棒,加抗血清样品。 6.于湿盒内37℃(或常温)扩散24h,取出观察。 7.于生理盐水中浸泡24h,中间换液数次,取出后,加0.05%氨基黑染色5min~10min,然后以1mol/L冰醋酸脱色至背景无色为止。 8.制膜、观察、保存标本。 (四)免疫电泳结果分析 1.常见的沉淀弧由于经电泳已分离的各抗原成分在琼脂中呈放射状扩散,而相应的抗体呈直线扩散,因此生成的沉淀一般多呈弧形,常见的弧形如下:①交叉弧:表示两个抗原成分的迁移率相近,但抗原性不同;②平行弧:表示两个不同的抗原成分,它们的迁移率相同,但扩散率不同;③加宽弧:一般是由于抗原过量所致;④分枝弧:一般是由于抗体过量;⑤沉淀线中间逐渐加宽并接近抗体槽,一般由于抗原过量,在白蛋白位置处形成;⑥其它还有弯曲弧、平坦弧、半弧等。

毛细管电泳实验常见问题解答

毛细管电泳实验常见问题解答 一、无样品峰出现 A、检查电流是否稳定: ①没有电流。 可能原因——毛细管堵塞或断裂。 解决方法——用水冲洗毛细管,并观察是否有水流出,若无水流出请拆下卡盒检查毛细管两端和窗口是否断裂;毛细管没有断裂的话可以用水反向高压冲洗以试图解决此问题。缓冲溶液需要过滤,将样品过滤或者离心去除其中的颗粒。 ②电流波动很大,直至几乎消失。 可能原因——缓冲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或者区带中样品析出。 解决方法——将缓冲溶液超声脱气,如果还有此现象发生,则可能是样品区带有析出,可以通过降低样品浓度/延长ramp time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在缓冲溶液中溶解度不高的样品则需要在缓冲溶液中加入添加剂以解决此问题。 ③电流初始值较小,后逐渐增大。 可能原因——样品进样量过大。 解决方法——减少进样量,通常进样参数设置在0.5psi,5sec左右。 ④电流正常。

可能原因:a样品浓度过低:使用高浓度样品测试,如果无法解决则有可能是以下其他原因。b检测波长设置不正确:请确认被分析物的特征吸收,检查方法中的检测波长设置。c分离极性错误:对于蛋白样品,请注意蛋白在分离条件下其PI及所带电荷;对于核酸样品,通常条件下会带负电荷。d样品在毛细管内壁吸附:对于蛋白及核酸样品应尽量采用涂层毛细管分离,或采用极端pH条件或动态涂层防止样品吸附。e光学检测器或光纤损坏:进行标准样品的测试,如果没有对应的结果出现,则有可能存在硬件问题,请联系工程师。 B、检查毛细管窗口,是否有透明窗口: 可能原因——忘记开毛细管窗口或窗口位置不正。 解决方法——重新开毛细管检测窗口,或将窗口调整到正确位置。 二、样品峰出现拖尾 可能原因——样品在毛细管内壁吸附。 解决方法——对于蛋白及核酸样品应尽量采用涂层毛细管分离,或采用极端pH条件或动态涂层防止样品吸附。 三、样品峰形不对称 A、检查毛细管入口: 可能原因——毛细管入口切口不平齐。

毛细管电泳实验

毛细管电泳实验 1实验目的:1理解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2 熟悉毛细管电泳仪器的构成; 3 了解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的主要操作参数并计算有效淌度。 2实验原理: 实验中采用一种中性化合物苯甲醇来单独测定电渗流淌度,然后求得被分析物的有效淌度μe 。根据下述公式 tV lL tE l a == μ, 其中l 和L 毛细管有效长度和总长度,t 迁移时间,V 为分离电压,μa 为表观淌度。 EOF e a μμμ+= EOF a μμμ-=e 先计算出电渗淌度以及不同离子的表观淌度,再求出有效淌度。注意,阴离子的有效淌度为负值,因为其电泳淌度与电渗淌度的方向相反。 3实验设备:一台Beckman 毛细管电泳仪,实验用毛细管总长度为48.5cm ,有效长度(从进样口到检测点的距离)为40cm ,分离电压为20kV 。 4仪器及试剂: 5 mL 移液管2只,1mL 移液管共2支,分别标上四种标样的标签,两组公用。每组10 mL 容量瓶2个,滴管2支,分别标上标准、未知的标签。塑料样品管共16个,每组8个,分别用于标准样品、未知样品、三种缓冲溶液、NaOH 、水和废液,做好标号。

滴瓶一共5个,分别装三种缓冲液(buffer)、1mol/L的NaOH和乙醇。镊子、洗瓶、吸耳球、试管架、塑料样品管架、废液烧杯每组一个。剪刀一把,记号笔一支,滤纸。 标样:苯甲醇、苯甲酸、水杨酸、对氨基水杨酸,均溶于二次水中,浓度1.00 mg/mL,作为标准品。 缓冲溶液(buffer):10 mmol/L NaH2PO4-Na2HPO4 1:1缓冲溶液(NaH2PO4和Na2HPO4 各5mMol/L);20 mmol/L NaH2PO4-Na2HPO41:1缓冲溶液(NaH2PO4和Na2HPO4 各10mMol/L),。 1mol/L NaOH溶液,二次去离子水。 5实验步骤: 1.仪器的预热和毛细管的冲洗: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打开仪器和配套的工作站。工作温度设置为30℃,不加电压,冲洗毛细管,顺序依次是:1 mol/L NaOH溶液5 min,二次水5 min,10 mmol/L NaH2PO4-Na2HPO4 1:1缓冲溶液5 min,冲洗过程中出口(outlet)对准废液的位置。 2.混合标样的配制:毛细管冲洗的同时,配制混合标样。分别用5ml的移液管移取3ml苯甲醇、3ml苯甲酸,用1ml的移液管移取1ml水杨酸、0.5ml对氨基水杨酸于10ml 的容量瓶中,定容,得到苯甲醇(电渗流示踪剂)、苯甲酸、水杨酸、对氨基水杨酸浓度分别为300μg/mL、300μg/mL、100μg/mL、50.0μg/mL的混合溶液作为混合标样。混合标样的测定:待毛细管冲洗完毕,取1 ml混合标样,置于样品管中,放在电泳仪进口(Inlet)托架上开始进样。进样压力30 mbar,进样时间5 s。进样后将进口(Inlet)托架的位置换回缓冲溶液(buffer),选择方法,修改合适的文件说明,然后开始分析,记录各组分的迁移时间。 3.不同缓冲溶液下迁移时间的变化:未知浓度混合样品的测定完毕后,冲洗毛细管,顺序依次是:1 mol/L NaOH溶液5 min,二次水5 min,然后更换进出口两端的缓冲溶液为20 mmol/L NaH2PO4-Na2HPO4 pH为6,冲洗5 min;设置分离电压为20 kV,并在此条件下,记录各组分的迁移时间。 4.完成实验以后,用水冲洗毛细管10 min,再用空气吹干10 min。 6实验结果与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