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关于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关于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关于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高职课程标准是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指导性文件。它依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与行业标准,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提高为核心而确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标准,是对学生经过高职教育之后的预期结果所作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指标,是管理与评价高职教育课程的基础,是教师组织教学和选编教材的直接依据,同时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标准。

一.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其编写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高职课程标准的编写不能孤立的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服从课程结构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并且还应注意即使课程相同,但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结构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区别,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需要。课程标准制定要注意体现专业整体化的思想,强化专业,淡化学科。要认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意相关课程的衔接、协调与分工。

2.高职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材料论点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在实践上经过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并具

有一定的前瞻性。应注意把握时代特征,要注意引进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进和创建有利于体现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

3.制定课程标准应注重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把握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把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与自觉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既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转岗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4.高职课程标准应突出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理论教学要以适用、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与本专业标准、企业生产实际衔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比重,注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针对性,以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5.高职课程标准应便于考核和检测。制定高职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快以“教”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既让教师能够从以往的“教什么”、“怎样教”转换到学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方面来。高职课程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考核,应尽量选用可观察、可检测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将无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1.课程说明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承担单位〔〕

制定〔〕制定日期〔〕

审核〔〕审核日期〔〕

批准〔〕批准日期〔〕

(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ⅩⅩⅩⅩ专业的………(填写是基础课还是核心课,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等)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方面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后续课程有………。

2.学习目标

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应突出能力目标。学习目标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价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文字表述分以下两段:

第一段:总体描述。即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达到的预期结果。

第二段:具体说明学生应到到的学习目标,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

3.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项目(任务、岗位、学习目标〔课程任务目标、职业能力目标〕、活动、案例……)为载体,与企业合作设计(创设、选取)Ⅹ个典型的………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取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为导向组织教学考核。

表1学习领域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2课程总体设计

3.教学设计

指对某一个具体学习情境的实施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按学习领域(或任务或工作项目等)顺序描述课程内容及具体要求,说明学生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与素质。

表3学习情境设计

4.课程考核

给出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考核标准及评价办法。

(1).考核方式:指本课程平时考核及期末考核各占比重、各情境内容所占比重、考核形式、试题类型等。

(2)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与本专业学生. ………职业能力和………上岗条件相结合,与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5.学习资源

说明本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主教材,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以及网络教学资源。

6.编写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依据………专业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写的。

三、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组织与实施

1.高职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

2.各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本专业高职课程标准编写的组织工作。

3.编写高职课程标准,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相关专家、任课教师意见,注意学习兄弟院校宝贵经验,力求编写的高职课程标准科学、规范、适用。

4.各高职学院要成立高职课程标准编写审定小组,负责指导并审核各专业高职课程标准。

四、时间安排与格式要求

1.高职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拟于下学期开学后视工作情况展开。

各专业负责人与相关任课教师可充分利用暑假调研了,注意收集同一教育类别、同一专业的相关资料,做好前期铺垫。

2.格式:(由教务处教研科确定)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性质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普通话》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命题说话等实训项目,学生能运用普通话语音、朗读、口语表达等相关知识,根据小学对语文教师口语技能的要求,能够: 1.语音能力达标,普通话语音标准,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2.具备朗读能力; 3.具备规范、流畅、生动形象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能力解析表1 能力解析表2

能力解析表3 (能力解析表的数量取决于能力目标的数量)(二)知识目标 1.了解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 2.了解本地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差别; 3.掌握普通话朗读及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三)素质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3.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礼貌用语的良好语言习惯;培养学生语言美、心灵美的良好素养; 4.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课程联系 (一)与先修课程的联系 《普通话》与学生在中小学学习的汉语拼音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的汉语拼音采用了变通的教学方法,声母、韵母的数量和带Y、W的音节的拼法和本课程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准确到位,那么将对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训打下牢固基础。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普通话》与大二、大三的许多门课程都有密切关系。普通话发音标准、具备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规范、准确、流利、生动、形象是《语文教法》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各门与口语表达相关的课程的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概说、声母实训、韵母实训、声调实训、音变实训、朗读实训、命题说话实训。知识体系结构如下表: 表1 《普通话》内容及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凡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开设的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均应制订课程标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各自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编制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1、附件2、附件3。 三、课程标准的编制程序 1.课程标准由各系部组织相关教研室制订,在专业带头人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研讨课程开发及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

高校课程标准制定规范

课程标准制定规范 课程标准是执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决定对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制定与修订。 一、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1.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精神及高职教育特色,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2.课程标准要符合时代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来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3.课程标准要力求贯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工学结合、任务导向、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向。 4、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论证知识为辅。关注“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的构成要素;关注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储存。(二)基本原则 1.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所区别。 2.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教学改革精神,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 4.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要体现学院的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要从学院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体现出学院的办学特色。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格式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法说明、考核方式、教材与参考书等。 1.课程性质和任务

最新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必读资料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工作规程 一、目的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师授课、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评估和检查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为确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及实施规范有序,保证人才培养达到质量标准,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所设置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用、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实施及更改。 三、责任分工及工作程序 1.各系负责分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没有适用的,由教研室组织制订,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系(部)主任同意后汇编成册,报教务处。 2.基础教学系及所属教研室:负责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两课”、健康教育、艺术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定和编写工作。 3.体育工作部负责体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 4.教务处报学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主管院长批准执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5.系、部、教研室应对任课教师执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妥善处理,并报教务处。 6.教务处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各系、教研室、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7.主管副院长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决定奖惩。 四、工作要求 1.各专业各课程都必须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标

准)。凡已通过教学改革,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序化的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一般专业或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后附考核方案)。 2.教学大纲编制和下达的时间 各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批准后,即组织教研室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下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应在二个月内编制出下一个学期应开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务处应于每学期放假一个月前将审查批准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下达到各系部;教务员应在放假前一个月内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各系、任课教师。 3.教学大纲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和更改。 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本程序的要求组织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交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报系部主任批准; 系部报经教务处审核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上交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才能执行; 经主管副院长批准执行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由教务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各系、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后应及时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任课教师; 对已经审批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方面有较大变动,须由任课教师提出变动意见,教研室研究,并报系、教务处审查,经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执行。 五、附件 1.《教学大纲编制要求》 2.《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3.《考核方案制定要求》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

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已被人们广泛关注与重视。音乐教育已被纳入我国新课程体系的必修课程。但由于以往的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和专业教育思想影响,在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影响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审美特殊功效的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贯彻实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基础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是“认识你自己”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2、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实现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1)在音乐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以及相关文化知识;(2)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并将音乐作为其终身的兴趣和爱好;(3)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积累审美的经验,体验成功的自信;(4)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的的能力;(5)在音乐教育中,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陶冶情操,为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以及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认真理解课程标准的价值、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是通过;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来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听觉艺术特征和参与式活动特征,确立以审美体验为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在以整体的方式感受音乐的同时,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把握音乐要素,了解音乐历史和文化,理解音乐知识。在参与音乐体验活动中,学习音乐技能和技巧,掌握和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 1、前言 1.1 课程标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航空服务、文秘、旅游、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应该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本课程的中心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普通话的基本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掌握普通话练习和提高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克服不良发音习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国家普通话测试等级(二级乙以上)的规定级别,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从事相关职业打好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普通话测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通过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普及与提高的一门课程。它是服务类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课,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本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教

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上。 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精讲,实践教学要充足,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过程中掌握语言的运用技能。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标准,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认识。从交流、交际以及就业成才的需求出发,让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自觉的行动。以训练方法为突破口,使学生了解正音方法,从而通过自我训练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从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养成出发,建立标准发音的理念,坚持通过大量的听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62时课。 2、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话》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别能力和自我语音辨正能力,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职场口语交际。同时,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能顺利地通过测试并达到二级乙等的等级标准。 2.1 知识目标 ●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 ●重点掌握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技巧、说话技巧。 ●掌握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读、话题说话的方法。 2.2 技能目标

编制课程课程标准的原则意见

编制课程课程标准的原则意见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是落实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任务、目的及要求;规定了课程内容(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教学进度、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部分内容和环节的时数等。所以,课程标准是编写或选用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组织实施课程或实践环节教学和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每门课程(包括单独设课的实验、实训、实习)都应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本文和说明两部分。本文主要规定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时间分配和进度,规定实验、实习、或作业的题目,介绍有关参考书和教材。说明部分主要指出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选编的原则和依据,教学方法的提示等。 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是: 1.课程标准要服从专业教学标准所构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要求,明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标准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准确地贯彻专业教学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要求,规定基本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注意并搞好有

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衔接和配合。 2.贯彻少而精、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课程的基本要求,精选内容,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部分。同时,还可以附加一些加深、加宽和进一步应用的内容,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3.根据市场导向的原则,专业设置特别是专业方向的调整和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必然要进行课程的开发、综合与整合,所有新出现的课程,都应先制订课程标准,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4.课程标准要体现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改革精神,不能囿于已有教材某些特定情况下的个别体例。 5.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含实践环节)的安排、教学时数分配等方面,不宜限制过死,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利于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 6.课程标准由系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课程组长和系主任审定批准后施行。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201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指导意见.doc

201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职业院校规范教学管理,深化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促进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产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学院“立足开发区,服务烟台市”的办学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科学构建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二)坚持标准引领,促进特色发展。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主要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

设备配备规范)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有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对接有关职业标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鼓励高于标准、体现特色。 (三)坚持多方参与,促进产教融合。工作规划设计、方案研究起草、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注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要充分考虑学校师生意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避免闭门造车、照搬照用;方案整体设计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四)坚持科学规范,促进开放共享。方案制订流程规范,内容科学合理,适当兼顾前瞻性,文字表述严谨,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基本文件的严肃性,具有可操作性;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注重提炼打造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中国方案,体现中国特色、国际水平,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建共享。 三、总体要求 一、立德树人,因材施教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充分考虑专业职业面向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因材施教,提升德育质量。 (二)以生为本,成果导向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黎明职业大学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 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 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要求。 一、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 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高职教育教学 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 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高职教 育特色,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后续发 展奠定基础。 3.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要符合企业、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 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对接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 2.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 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 评价办法。

核心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性意见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指导意见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体现了该门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推进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做好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按照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要求,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在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培养适应医药卫生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课程标准要严格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使课程教学始终服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要借助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一战略契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调查研究,充分吸收课程在社会应用及教学改革中的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有一定前瞻性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课程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医、药、护、技、管等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把工作任务、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标准等融入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来,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4.科学性原则。课程标准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既要有适度

教师口语课程标准

《教师口语与普通话》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教师口语与普通话 课程代码:1114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总学时:64(其中实践教学22课时) 学分:4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概述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可分为四个模块:基础素养模块、教育素养模块、艺术素养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教师口语与普通话课程属于艺术素养模块。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奠定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也是“教师普通话”的先修课程。 教师口语与普通话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普通话语音训练;朗读训练;听话训练;态势语训练;口语表达训练;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二、课程定位 《教师口语与普通话》是一门针对大专层次幼师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口语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能力训练的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通过对语音知识的理解和口语材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口语能力,进而养成学生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和品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版块: 一是普通话训练。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能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正确熟练地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不低于国家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能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流畅地朗读各种常用文体。

二是口语表达训练。通过练习,说话文明礼貌,仪态大方,有中心,有条理,口齿清楚,语句正确,能够准确、简洁、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在公众场合作恰当的即席发言,能够进行一般的演讲和辩论。在不同场合的语言交际中,应对机敏。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形式,讲故事、即兴说话、演讲、辩论等。 三是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通过学习,学生能具有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职业口语能力,能够引导幼儿正确地运用口语进行交往,能够适当地运用儿童化语言和态势语开展教育活动,能够生动地朗读、讲述、表演幼儿文学作品。 在《教师口语与普通话》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实现过程中,借鉴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材料的朗读,纠正学生的发音,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能力,掌握朗读技巧,再辅以对原作的复述,培养学生敢说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通过读词、复述、演讲、讲故事、即兴说话、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较好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示范与学生试讲、学生互评分组辩论等形式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实践训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法、角色表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主要介绍以下两种: 1.模拟教学法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走上讲台的机会,通过仿真课堂,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训练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他们职业口语表达能力,进而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完成学以致用的转化。 2.案例教学法 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探索寻求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经验。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研讨,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四、课程基本目标 教师普通话是根据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需要开设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

工程建筑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标准编制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系 工程管理教研室制订 2013年10月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2073 课程名称:建筑装饰工程预算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职业岗位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建筑装饰技术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授课学时: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60,实践学时:30。 先修课程:装饰工程制图、装饰设备、装饰工程施工技术 一、课程定位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是加强装饰专业学生经济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前导课程有:装饰工程制图、装饰设备、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等。其前导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它既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及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能对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费用构成进行分析,能按照正确的程序和方法编制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预算。 二、课程设计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课程对从事装饰工程造价岗位的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项目从招投标到竣工决算、结算的全过程,均要求造价人员具备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技能。因此,具备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技能是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装饰造价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拥有该项技术能力既是从事行业工作的基础,也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 根据对现阶段我国民用建筑装饰的具体特点以及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的具体实际了解到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工作的任务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楼地面工程量计算——墙柱面装修工程量计算——天棚工程量计算——门窗、油漆、涂料、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学院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 16号)文件要求,结 合我院高职教学的实践,对制订2010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广度,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 二、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深入相关产业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 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据此作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有效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专业建设。 实行“双证书”教育,全面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可 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推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基本办学模式,本着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目的。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请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为开展产学结合提供基础;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 有效实现形式,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3、体现“房地产”特色,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围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在房地产专业方向的实习、 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专业对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双证融通”。 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教学内容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把“双证书” 制度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等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岗位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框架体系 (一)基本内容及格式(见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二)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程设置与学时要求 (1)教学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课内实践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课堂学时;实践教学包括项目实训、毕业设 计、顶岗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鉴定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 一、课程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普通话课程代码:PT2BS12 教学单位:普通课教研室制定时间:2014年4月 编写负责人:陈穗蓉审定负责人:王刚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学分:6分课程学时:102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二、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和作用 《普通话》课程是针对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针而设立的,是一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是我校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是一门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普通话》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奠定了现代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规格要求的基石。 《普通话》课程与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驾齐驱,构建起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实用性——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设计使用教学。 2、普适性——由“点——线——面——体”,从“拼音、字、词——句、段——绕口令 ——对话”设计普适性教学内容。 3、针对性——从普通话等级证书的考级训练入手设计针对性教学内容。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担负着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之——普通话口语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促进学生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底蕴,服务认知”的提升的任务,通过学习、训练,将使学生能够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幼师行业的发展。为此,以“能力训练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训练”为抓手,以“岗位、素质、能力、证书”为目标设计普通话课程学习任务。突出课程的特色建设,强调普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普通话是语音教学课,实践训练是主线,语音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程具体设计时设置了每一节课内容由点——线——面——体层层推进,教学方法静、动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课程的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总体设计思路 从学生对“行业岗位能力水平的认知”,确立对普通话课程的实用性、普适性、针对性的设计思路,结合普通话课程的“口耳之学”特点,遵循语音学习的科学规律。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学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麦可思调查),特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人才培养方案 1、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通过职业分析(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提炼,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4、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素养养成、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5、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持续推进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及应用。 6、充分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包括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团活动实践(课外素质拓展)、社会体验实践(志愿服务)等模块的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二)课程标准 1、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团队精神等融入课程内容。 2、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3、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项目的情况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4、制定的课程标准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且充分考虑学生基本情况、教学软硬件条件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02-12 19:3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