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加权平均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大数据到来的时代,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信息。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做出判断和预测,加权平均

数就是其中一种帮助我们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二)、说学情

与七年级相比,八年级的学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成绩出现严重的动荡和两极分化,由于学习中受到的种种困难,部分学生学习很吃力,城郊结合处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良莠不齐,学习动力较少,少有主动学习,大部分需要教师激发兴趣

在知识上小学已学过平均数,生活接触过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但并没有意识并理解权的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作用,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体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2)会根据就安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在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

(四)、说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下面的重难点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学相长,只要能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是我设计本课的主导思想。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教学。(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旧识,基础准备

给出襄阳四月份某一周的气温,求出这一周的平均温度

设计意图:回顾算术平均数的算法,以小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切入点,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活动二、再算平均数,发现问题

问题一.4月21是湖北公务员省考日,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和面试成绩满分都是100分,毕业大学生小王参加了这次省考,笔试成绩是70分,面试成绩是90分

(1)小王的笔试与面试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2)由于公务员的特殊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笔试成绩占总成绩40%,面试占总成绩60%,小王的最终得分是多少?

在学生按要求解决问题后,追问:小王的平均成绩和最终成绩为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和比较,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活动三、计算平均价格,再度思考

问题二.某商店购进两种单价不同的糖果在一起制作什锦糖,已知甲种糖果的进价是8元每千克,乙种糖果的进价是16元每千克

(1)这两种糖果的平均价格是多少?

(2)若该商店购买了20千克甲种糖果,50千克乙种糖果,均匀混合后标价为13元每千克,请问该商店有利润吗?

按要求解决问题之后,追问:为什么出售价格高于平均价格,商店却没有利润?

设计意图:通过通过阅读、计算、分析、反思等活动,再次让学生们体会权在计算平均数时候权的重要性,同时给出权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再探平均数,获取新知

(1)计算两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

(2)公司要求笔译能力较强一些应该录哪位面试者

(3)公司要求读写能力强一些应该录取哪位面试者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权重下平均数的计算,再次体会权的重要性,生成加权平均数的一般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以及总结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例题变式,内化新知

问题:现公司需要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录用哪一位面试者?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练习,再度深化权的重要性,巩固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强计算能力,突出重点

活动六:小结内化、布置作业

问一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二、布置作业,长江作业本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提炼知识、巩固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加强学生以数学服务生活的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优秀说课稿

八、3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2、说学生: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六篇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六篇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与教材 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 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因此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 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 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四.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推动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对比讨论——形 成概念③例题讲解——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接着,我将以课本136页的问题一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比讨论——形成概念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第六章上册6.1.2《加权平均数》公开课优秀说课稿最新版

6.1平均数(2)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加权平均数,也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之后进一步探究数据的处理方式。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做出判断和决策。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重要程度却并不一定相同,根据它们不同的重要程度而进行数据的处理显得非常必要。加权平均数就是针对数据不同的重要程度而引进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二、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计算和应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自主设计权重,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3. 通过课堂练习,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通过对邱成桐和菲尔兹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2. 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含义。 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并初步具备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但对每个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不能对一些问题作出判断。根据学生以上的认知基础,预测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可能产生的认知障碍,所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为什么要引入“权”,如何理解与应用“权”这两个方面。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学法:由内容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学法确定为:

教法上,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具体利用了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2.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引领学生体现数据的重要程度,从而引入“权”的意义,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建构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六、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出“权” 1. 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 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 3 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先以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不同并找出来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数据赋予“权”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1: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 2.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四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表。 (1)各班四项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多少? (2)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 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平均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地位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第八章《数据的代表》第一节的内容。“数据的代表”是“平均水平”的量度,本章中有三个量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具体情景下进行有选择的应用。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求平均数的求法,这对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今天所学的平均数对后面所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能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数据的处理能力。 2、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加权平均数中“权”的理解。 接着,为了讲清重点与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谈谈我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抽象培养思维的重要学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课堂中主要还是起到一个启发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顺着老师正确的思路摸下去,从而学到变抽象为具体。本节中“权”的概念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本人采用通过“题启发,学生讨论,体会抽象,感受具体”教学方法。 最后我具体说一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1、引例:某次初二(1)班与初二(2)班的数学成绩列表如下 初二(1)班:57 63 67 67 68 72 72 75 80 85 85 85 86 88 88 90 90 95 100 100 初二(2)班53 56 68 75 76 76 78 78 84 88 88 89 89 89 90 91 91 91 98 98 让学生帮助看看那个班的平均成绩更好,因为学生已经接触过算术平均数,这个忙学生一定会很乐意帮忙的。 2、想一想:算术平均数的变式 57+63+67*2+68+72*2+75+80+85*3+86+88*2+90*2+95++100*2 初二(1)班—————————————————————————————— 1+1+2+1+2+1+1+3+1+2+2+1+2 53+56+68+75+76*2+78*2+84+88*2+89*3+90+91*3+98*2 初二(2)班—————————————————————————————— 1+1+1+1+2+2+1+2+3+1+3+2

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均数说课稿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

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年级: 姓名:

《平均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训练、说程序五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说课标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数学思考: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 解决问题: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加权平均数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本节课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权”在不同情境中表现意义不尽相同,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目标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关键:对“权”的理解. 二、说教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据20%的分数.从教

材编写特点来看,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进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利用方差来研究数据离散情况时,也要用到平均数。可见平均数是统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平均数在本节课中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重点是加权平均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问题1,由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初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接下来设计了例1,由小组合作完成,这道例题反映权是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而问题1中的权是指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通过两道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权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愿意展示自己和帮助别人.同时经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上看,小学阶段已经学会计算多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统计计算工作繁重,往往非一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合作完成,从本节内容来看,计算数据虽然不是很多,但同样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分配工作,合作完成任务。因此,在学习环节的设计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问题1中求北京队和广东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的计算就可以分给四个小组分别进行。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而非平均数的计算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尽量减少计算工作,重点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反复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以及对“权”的理解,最终学会合理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四、说训练 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设计了问题1和例1,通过具体计算求出每个问题中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通过对两个问题中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体会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进而达成数学思考目标.通过对小明计算做法的探究及例题中问题(2)的探究,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达成解决问题目标.为了达成情感态度目标,我设置了一道关于班级中平均每个家庭一周内扔垃圾袋数量的统计,使学生通过实际考察、统计、计算、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加权平均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大数据到来的时代,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信息。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做出判断和预测,加权平均 数就是其中一种帮助我们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二)、说学情 与七年级相比,八年级的学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成绩出现严重的动荡和两极分化,由于学习中受到的种种困难,部分学生学习很吃力,城郊结合处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良莠不齐,学习动力较少,少有主动学习,大部分需要教师激发兴趣 在知识上小学已学过平均数,生活接触过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但并没有意识并理解权的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作用,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体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2)会根据就安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在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 (四)、说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下面的重难点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学相长,只要能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是我设计本课的主导思想。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教学。(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旧识,基础准备 给出襄阳四月份某一周的气温,求出这一周的平均温度 设计意图:回顾算术平均数的算法,以小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切入点,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活动二、再算平均数,发现问题 问题一.4月21是湖北公务员省考日,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和面试成绩满分都是100分,毕业大学生小王参加了这次省考,笔试成绩是70分,面试成绩是90分 (1)小王的笔试与面试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2)由于公务员的特殊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笔试成绩占总成绩40%,面试占总成绩60%,小王的最终得分是多少? 在学生按要求解决问题后,追问:小王的平均成绩和最终成绩为什么不一样?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

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 本次课程是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单元。该单元是数学课程中的基础概念之一,通过学习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解、示例演练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互帮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 1.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通过示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2.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分析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如何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知。 2.概念讲解: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3.示例演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

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1)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能和数学自己的生长,统计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要领的一个紧张部门和应用数学的紧张范畴。新课标中也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摆设为一个紧张的学习范畴,夸大概造就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题目标意识,紧张途径便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遍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夹糖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算出“哪个队获胜”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五.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六.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通过进行夹糖比赛的激烈场面,男生队和女生队比夹糖的总数,有的同学说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适时引出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数据来比较两人的总体水平。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平均数说课稿

20.1.1平均数说课稿 丰产中学任宪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拜泉县丰产中学的任宪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十章第一节平均数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与安排。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以此平均数(特别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重要的一个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会从不同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不要使用一些拔高的题作为例题,而且在讲解的方法上最好选用最朴实的语言,农村生活中较常见的例子,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双边性活动,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猜想、探索过程中的引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做好预测,安排好学生的每一步活动。 我个人对于本节课的安排是结合书中的例题以及农远资源的视听装置:计算机和网络,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复的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相对于枯燥的教师讲授来说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通过农远资源在网上找的这样两道例题作为导入: (1)一次数学测验中,有三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5分、80分、85分,那么在这次测验中这三位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 学生根据小学时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来。 (2)初二年级有三个班,再一次数学测验中,这三个班的平均分分别是75分、80分、85分,那么在这次测验中初二年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呢? 如果这三个班的人数分别是50人、45人、55人呢? 在(1)中只要运用之前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求法即可,(2)看似与(1)相同但又好像有不同之处,我还特别的向学生强调三个班的人数,由此引发学生小组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到“在平均数的计算中有些值得不同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引入书中的问题。 2、例题分析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20.1.1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平均数》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是《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平均数》是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的内容,平均数在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在小学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本节课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结构的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结构心里特征,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论,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从实例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归纳、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新知识学习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让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