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6超重与失重

第四章  6超重与失重
第四章  6超重与失重

第四章 6 超重与失重

问题

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你会发现,在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重力的测量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重力。测量重力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 ,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G=mg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相等,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这是测量重力最常用的方法。

超重和失重

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

体重计的示数称为视重,反映了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与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如图4.6-1,选取人为研究对象。人体受到重力mg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使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后经历加速、减速和静止三个阶段。

设竖直向下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

mg

v 图4.6-1

人加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图4.6-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F N =ma

F N =m (g -a )< mg

即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视重(力)小于人所受的重力。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失重(weightlessness )现象。

同理,人减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图4.6-3),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有

mg -F N =-ma

F N =m (g +a )>mg

此时,体重计的示数大于人受到的重力。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超重(overweight )现象。

当人相对于体重计静止不动时,有

F N =mg 思考与讨论

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动作。观察计算机采集的图线。图4.6-4呈现的是某人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很明显,图线直观地描绘了人在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最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的全过程。

如图4.6-5,图线显示的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先“下蹲”后“站起”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 a mg

F N

图4.6-2

a mg

F N

图4.6-3

0 500

1000

F /N

t /s

4 6 2 8 图4.6-4 下蹲过程

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站起”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可见,人的运动状态对体重计上显示出的结果是有影响的。那么,如果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不会变吗?

做一做

在电梯地板上放一台体重计。站在体重计上,观察电梯启动、制动和运行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例题】

设某人的质量为60 kg ,站在电梯内的水平地板上,当电梯以0.25 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求人对电梯的压力。g 取9.8 m/s 2。

分析 人站在电梯内的水平地板上,随电梯上升过程中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mg 和地板的支持力F N ,受力分析如图4.6-6所示。

解 设竖直向上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N -mg =ma

F N =m (g +a )=60×(9.8+0.25)N =603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为

F N ′=-F N =-603 N

人对电梯的压力大小为603 N ,方向竖直向下。 0 500

1000

F /N

t /s

4 6 2 8 图4-6-

5 下蹲、站起两个过程 F N

mg

a

图4.6-6

这个结果说明,当人与电梯共同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运动时,F N′ > G,人对电梯的压力将大于人所受的重力,出现超重现象。

同理,如果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F N′ < G,人对电梯的压力将小于人的重力,出现失重现象。

如果人在加速下降的过程中加速度a=g,那么,体重计的示数为0。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这种现象被叫作完全失重状态。

实际中有许多领域涉及超重和失重现象。例如,火箭发射时向上的加速度很大,火箭底部所承受的压力要比静止时大得多。如果是载人航天,在火箭发射阶段,航天员要承受数倍于自身体重的压力。只有很好地研究材料、机械结构、人体自身所能承受的压力问题,才能使火箭成功发射、航天员顺利飞向太空。

航天器在太空轨道上绕地球或其他天体运行时,航天器内的物体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完全失重时,物体将飘浮在空中,液滴呈球形(图4.6-7),气泡在液体中将不会上浮,走路时稍有不慎,将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图4.6-7 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上展示水球的实验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中还有许多,请你通过读书、上网、请教专业人员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练习与应用

1.当在盛水的塑料瓶壁上扎一个小孔时,水会从小孔喷出,但释放水瓶,让水瓶自由下落,水却不会从小孔流出。这是为什么?

2.蹦极是一项极限体育项目。运动员从高处跳下,在弹性绳被拉直前做自由落体运动;当弹性绳被拉直后,在弹性绳的缓冲作用下,运动员下降速度先增加再减小逐渐减为0。下降过程中,运动员在什么阶段分别处于超重、失重状态?

3.火箭发射时,宇航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某火箭发射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的加速度达到3.5 g,平时重力为10 N的体内脏器,在该超重过程中需要的支持力有多大?

4.一种巨型娱乐器械可以使人体验超重和失重状态(图4.6-8)。一个可乘坐二十多个人的环形座舱套装在竖直柱子上,由升降机送上几十米的高处,然后让座舱自由落下。落到一定位置时,制动系统启动,到地面时刚好停下。已知座舱开始下落时的高度为76 m,当落到离地面28 m 的位置时开始制动,座舱做匀减速运动。若座舱中某人用手托着质量为0.2 kg的手机,当座舱落到离地面50 m的位置时,手的感觉如何?当座舱落到离地面15 m的位置时,手要用多大的力才能托住手机?

图4.6-8

5.小明住的楼房中有一部电梯,小明用了两种方法估测电梯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方法 1 用测力计悬吊一个重物,保持测力计相对电梯静止,测得电梯上升加速时测力计读数为G1,减速时为G2。小明了解到该电梯加速和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相同的。由此,请估算电梯变速运动时加速度有多大?

方法 2 用手机的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电梯上升中由起动到停止的加速度。请描述此过程电梯的a-t图像是怎样的。再用手机实地测一下看是怎样的。

复习与提高

A组

1.在公路上,一辆汽车以较大的速度行驶,紧急刹车制动时间大于以较小速度行驶时的制动时间。这是因为速度越大,车的惯性越大吗?如果不是,上述现象该如何解释?

2.质量为0.5 kg 的物体,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获得3 m/s2的加速度。若将其中一个力加倍,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变为8 m/s2,求另一个力的大小。

3.以6 m/s 的速度匀速上升的气球,当升到离地面14.5 m高时,从气球上落下一小球,小球的质量为0.5 kg,假设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大小总等于1 N。小球经多长时间到达地面?g取10 m/s2。

4.图4-1是采用动力学方法测量空间站质量的原理图。若已知飞船质量为3.0×103 kg,其推进器的平均推力F为900 N,在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推进器工作5 s内,测出飞船和空间站的速度变化是0.05 m/s,求空间站的质量。

5.在解答一道已知量完全由字母表达结果的计算题时,一个同学解得某物体位移x =F 2m (t 1+t 2),请你用单位制的知识检查,说明这一结果是否可能正确。 6.如图4-2,在倾角37°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 kg 的物体,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物体在拉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F 的大小为10 N ,方向沿斜面向上。加速一段时间后撤去F ,让物体在斜面上运动。g 取10 m/s 2,问:

(1)物体从静止开始一共经历了哪几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

(2)这几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7.某小组通过测量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来比较它们的加速度,进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4-3所示。将轨道分上下双层排列,两小车尾部的刹车线由后面的刹车系统同时控制,能使小车同时立即停下来。通过改变槽码盘中的槽码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1)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两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理由。

(2)已知两小车质量均为500 g ,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

实验次数

小车 拉力 F /N 位移 x /cm 1

甲 0.1 22.3 乙

0.2 43.5 2

0.2 29.0 乙

0.3 43.0 3 甲 0.3 41.0 空间站 飞船

F a

图4-1 37°

F

图4-2 甲

图4-3

乙0.455.4

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出你的分析过程。

(3)如果还要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应该怎样调整实验条件?

8.某同学为研究雨滴下落的规律查阅资料,了解到:较大的雨滴是从大约1 000 m的高空形成并下落的,到达地面的速度大约为4 m/s。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把雨滴的运动模型看成是1 000 m高空的物体在有空气阻力的空间中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落地速度4 m/s。请你分析雨滴下落的运动过程,描述雨滴下落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并定性作出雨滴下落的v-t图像。

9.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竖直加速度测量仪”,可以用来测量竖直上下电梯运行时的加速度,其构造如图4-4所示。把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小木板上,下端悬吊0.9 N重物时,弹簧下端的指针指木板上刻度为C的位置,把悬吊1.0 N重物时指针位置的刻度标记为0,以后该重物就固定在弹簧上,和小木板上的刻度构成了一个“竖直加速度测量仪”。

C

G

单位:m/s2

图4-4

(1)请在图中除0以外的6根长刻度线旁,标注加速度的大小,示数的单位用m/s2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向上为正、向下为负。说明这样标注的原理。

(2)仿照以上装置,设计一个“水平加速度测量仪”。要求:画出它的装置图;说明它的构造;介绍加速度刻度的标注原理。g取10 m/s2。

B组

1.如图4-5,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A和B之间用轻弹簧连接,然后用细绳悬挂起来,剪断细绳的瞬间,A球和B球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O

A

B

图4-5

2.如图4-6,质量为0.5 kg的物块A放在一个纵剖面为矩形的静止木箱内,A和木箱水平底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A的右边被一根轻弹簧用1.2 N的水平拉力向右拉着而保持静止。现在要使弹簧能拉动物块A相对木箱底面向右移动。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

摩擦力,g取10 m/s2。

A

图4-6

(1)如果让木箱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其加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2)如果让木箱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其加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3.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我国交通管理部门规定: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安全距离为200 m,汽车行驶的最高速度为120 km/h。

(1)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通过计算来说明安全距离为200 m的理论依据,g取10 m/s2。

(2)驾驶员的反应时间(0.3~0.6 s)、路面与轮胎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应各取多少?

表各种路面与轮胎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路面动摩擦因数

干沥青与混凝土路面0.7~0.8

干碎石路面0.6~0.7

湿沥青与混凝土路面0.32~0.4

4.在民航机场和火车站可以看到用于对行李进行安全检查的水平传送带。旅客把行李放到传送带上时,传送带对行李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运动,随后它们保持相对静止,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前进。若传送带匀速前进的速度v为0.25 m/s,某木箱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4,g取10 m/s2。问:该木箱放在传送带上后,传送带上将留下一段多长的摩擦痕迹?

5.某人想测量地铁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他把一根细绳的下端绑着一支圆珠笔,细绳的上端用电工胶布临时固定在地铁的竖直扶手上。在地铁起动后的某段加速过程中,细绳偏离了竖直方向,他用手机拍摄了当时情景的照片(图4-7),拍摄方向跟地铁前进方向垂直。根据这张照片估算此时地铁的加速度是多少?加速度方向指向照片的哪个方向?请写明测量步骤、数据、计算过程和结果。

6.如图4-8,A 、B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并不黏合,放置在水平面上,水平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两物体的质量m A 为4 kg ,m B 为6 kg 。从t =0开始,推力F A 和拉力F B 分别作用于A 、B 上,F A 、F B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

F A =(8-2t )(N )

F B =(2+2t )(N )

问:8 s 内物体B 运动的加速度如何变化?

7.如图4-9,质量为2.5 kg 的一只长方体形空铁箱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匀加速运动,铁箱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为0.3。这时铁箱内一个质量为0.5 kg 的木块恰好能静止在后壁上。木块与铁箱内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2为0.2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 取10 m/s 2。求:

(1)木块对铁箱压力的大小 ;

(2)水平拉力F 的大小;

(3)减小拉力F ,经过一段时间,木块沿铁箱左侧壁落到底部且不反弹,当箱的速度为6 m/s 时撤去拉力,又经1 s 时间木块从左侧到达右侧,则铁箱的长度是多少? 图4-7

A B F B

F A 图4-8 图4-9 F

人教版(2019) 高一物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综合问题 专题一:超重与失重 无答案

高一物理导学案 专题一:超重与失重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测量重力的方法. 2.知道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重点) 3.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重点+难点) 二、新课引入: 在乘竖直升降电梯上下楼时,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在电梯里上楼时,开始时觉得自己有“向下坠”的感觉,好像自己变重了,快到楼顶时又觉得自己有“向上飘”的感觉,好像自己变轻了. 下楼时,在电梯里,开始觉得有种“向上飘”的感觉,背的书包也感觉变“轻”了,快到楼底时,觉得自己有种“向下坠”的感觉,背的书包也似乎变“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三、阅读反馈: 重力的测量: 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再用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状态.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 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 完全失重 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的状态. ②产生条件:a=g,且方向. 四、探究思考: 1、①人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时,体重计的示数就显示了人的体重.人为什么需要在静止时测体重呢?不静止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呢? ②人从站立状态到完全蹲下,经历几个过程?体重计的示数还是人的体重吗?体 重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超重与失重 教学案例

南靖第二中学物理组 公开课教案——【物理科】 授课人:吴旺本 班级:高一年一班 时间:二○一○年一月十三日星期三 上午第三节 地点:物理多媒体教室 力学部分 第六章第四节 超重和失重

第六章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和失重·教案 课程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是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并实地感受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开阔视野; 2、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3、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目标制定依据 通过三条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条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探究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三条定律的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以有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复习了关于重力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区分清楚“重力”和“视重”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重力”的本质。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体验、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相结合,教师适时指导。 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50克或100克24个;200克64个)、烧杯及水(毫升24个) 、铝块(每种24个)。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现象分析、口诀记忆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观看《神州五、六号》发射及返回录相

《超重和失重-》导学案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课前自主预习 1.视重: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___________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 2.当物体有向_______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物体的重力___________,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__。 3.当物体有向___________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__重力。 4.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________现象,此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 5.(单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6.(单选)一个人站在磅秤上,在他蹲下的过程中,磅秤的示数将() A.先小于体重,后大于体重,最后等于体重 B.先大于体重,后小于体重,最后等于体重 C.先小于体重,后等于体重 D.先大于体重,后等于体重 ; 答案:1.等于2.上,不变,变大3.下,小于4.完全失重

等于零5.A 6.B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1 超重与失重 新知探究 情景1:小明家住十八楼,每天上学放学均要乘垂直升降电梯上下楼.上学时,在电梯里,开始他总觉得有种“飘飘然”的感觉,电梯向下做__________运动,加速度方向___________,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小明此时对电梯的压力___________其重力,此时小明是__________状态;快到底楼时,他总觉得自己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电梯向下做__________运动,加速度方向_________,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小明此时对电梯的压力___________其重力,此时小明是__________状态。 答案:加速,竖直向下,小于,失重,减速,竖直向上,大于,超重。 情景2:蹦极是一种颇为刺激的娱乐游戏。其最惊险之处莫过于从一个很高的位置跳下.在此过程中,你会感到整个心似乎悬于空中,很不踏实。实际上,并不是心脏的位置提高了,而是自身的重心位置相对平衡位置提高,产生向下的加速度,这就是“__________现象”。反之,若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可以是竖直向上,也可以是某加速度的竖直向上的分量)就是“__________现象”。 " 答案:失重,超重 重点归纳 1.超、失重的定义 (1)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2)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 1.超重现象 (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 向竖直向上—物体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都会发生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 (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 向竖直向下—物体加速向下运动或减速向上运动都会发生失重现象。 3.完全失重现象—失重的特殊情况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 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2)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 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 (3)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 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注意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物体超重和失重并不是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大或变小,物体所受重力G=mg始终存在,且大小方向不随运动状态

变化。只是因为由于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从而使物体的视重 变大变小。 3.判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加速度。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重、失重的实际问题。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 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 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 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 握形成系统。 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 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 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 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 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 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 为系统。看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的 人还看了: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 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6节超重与失重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 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 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 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 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掌握超重与失重的条件,并会运用此只是来解释一些生活上的现象。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以一个实验创设情境,进入新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与理论讨论加深理解,最后演示实验,分析实验,得出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失重的一种特殊情况:完全失重。并引导学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让物理走向生活。 4、教材的处理:本节课着重于培养学生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因此在内容上着重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概念,通过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情况分析】

超重和失重力学单位

超重和失重力学单位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3、理解等效法在超失重现象中的运用。 4、知道什么是单位制。 5、知道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 【难点重点】 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正确理解。 【知识精讲】 一、超重和失重 1、超重: 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 ①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②产生超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无关。 ③产生超重现象的原因: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a(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设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 a,所以,F =(mg+m a)>mg,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F′>mg。 2、失重: 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mg-m a。当a=g时,F N=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①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②产生失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与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无关。 ③产生失重现象的原因: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做减速运动)时,设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mg-F=m a,所以F=(mg-m a)<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F′<mg。 ④完全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状态。 ⑤产生完全失重现象的条件:当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就产生完全失重现象。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依然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所谓“视重”是指人由弹簧秤等量具上所看到的读数。例如,人静止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等称

超重和失重的典型例题

超重和失重 问题 超重和失重是两个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重;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g 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下面通过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的有关问题。 【例1】竖直升降的电梯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根弹簧秤,如图1所示,弹簧秤的秤钩上悬挂一个质量m =4kg 的物体,试分析下列情况下电梯的运动情况(g 取10m/s 2): (1)当弹簧秤的示数T 1=40N ,且保持不变. (2)当弹簧秤的示数T 2=32N ,且保持不变. (3)当弹簧秤的示数T 3=44N ,且保持不变. 解析:选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 和竖直向上的拉力T 的 作用.规定竖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当T 1=40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1-mg =ma 1,则 0/410440211=?-=-=s m m mg T a 由此可见电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T 2=32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2-mg =ma 2,则 2 222/2/44032s m s m m mg T a -=-=-= 式中的负号示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定的正方向相反,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3)当T 3=44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3-mg =ma 3,则 2 233/1/44044s m s m m mg T a =-=-= 加速度为正值表示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同,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小结: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例2】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而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m/s 2) 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则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F =m 1g =120×10N =1200N , (1)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可见该重物超重了,升 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对于重物:F -m 2g=m 2 a 1,则 2 2221/2/10010001200s m s m m g m F a =-=-= (2)当升降机以a 2=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重物失重.对于重物, F mg 图1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超上失下”巧记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上失下”巧记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同学对超重到底是加速度向上还是向下经常模糊。为便于记忆,向大家介绍四字诀“超上失下”来帮助记忆。即: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当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超重与失重,现具体展开如下: 1概念理解 理解超重与失重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两个概念:实重和视重。 实重:指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它不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但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地方物体的重力G = mg (g是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视重:指物体对实际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当物体的视重大于实重时,我们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比如说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的视重小于实重时,我们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比如说加速下降的电梯里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的视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说超重与失重,并不是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而只是物体的视重发生改变,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因为万有引力并没有改变。

2产生条件 超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如:物体在升降机中向上的加速度为a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F = m( g + a) > mg ,产生超重现象。 失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如:物体在升降机中向下的加速度为a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F = m( g - a) < mg ,产生失重现象;此时,若a = g ,则F = 0,出现完全失重的现象。 3记忆口诀 由以上分析可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及方向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当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浓缩为四个字即“超上失下”。解答超重与失重问题时,首先要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从而确定物体是超重还是失重。 4实例分析 【例】有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在弹簧台秤上,容器内有一只木球被容器底部的细线拉住浸没在水中处于静止,当细线突然断开,小球上升的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与小球静止时相比较有() A 增大 B 不变 C 减小 D 无法确定 【解析】选C。根据“超上失下”,当细线断后小球加速上升时处于超重状态,而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导学案) 编写人:丁士亮 审核人:姜万和 班级 姓名 一、超重与失重 【学习目标】 1、理解超重与失重概念; 2、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理解视重概念,知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量不变。 【自主学习】 做一做:体会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如图,用手掌托着一叠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再体会一下,手掌受到的压力与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探究: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如图,在测力计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分析论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测力计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示数的变化 提示:设物体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求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弹簧弹力F ,并将其与重力比较。 总结:如图,电梯里放着一个台秤,一个人站在台秤上,按照以下思路,填写空白处内容。 一、超重与失重 1、视重: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 (1)匀速上升或下降 mg N = 视重mg N N ==' =a mg N

(2)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ma mg N =- )(a g m N += 视重mg N N >=' (3)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ma N mg =- ()N m g a =- 视重mg N N <=' 。当g a =,视重为0。 2、概念 (1)超重: (2)失重: 3、判断方法 (1)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3)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g a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方向 (填“有关”或“无关”); (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力 (填“不变”或“变化”); 例1、如图所示,电梯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37θ=,电梯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1/a m s =。已知某同学相对电梯静止,其质量为50m kg =,重力加速度210/g m s =, 求该同学受到电梯对他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分别是多大。 思考:同学,如果仅将电梯的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下,你能将该人受到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求出来吗? (3)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时,也可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 a mg N a mg N a θ

(完整版)《超重和失重的练习》答案

《超重和失重的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1.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下列物理仪器还能使用的是:( CD ) A.天平 B.水银气压计 C.电流表D.秒表 2.跳水运动员从10 m跳台腾空跃起,先向上运动一段距离达到最高点后,再自由下落进入水池,不计空气阻力,关于运动员在空中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D ) A.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失重状态 B.上升过程处于失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C.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超重状态 D.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其重力增加了 B.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其重力为零 C.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惯性比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增加或减小了 D.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质量及受到的重力都没有变化 4.在静止的升降机中有一天平,将天平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调至平衡.如果 ①升降机匀加速上升,则天平右倾 ②升降机匀减速上升,则天平仍保持平衡 ③升降机匀加速下降,则天平左倾 ④升降机匀减速下降,则天平仍保持平衡 那么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C )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5.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升降机内,有一被伸长的弹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 物体A静止在地板上,如图4-20所示.现发现A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由此可判 断,此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 BC ) A.加速上升 B.减速上升 C.加速下降 D.减速下降 6.如图4-17所示,试管中有一根弹簧,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压在弹簧上.开始时手握住试管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突然放手,则小球在开始阶段的运动,在地面上的人看来:( A ) A.自由落体运动 B.向上升起一定高度后落下 C.向下做加速度小于g的运动 D.向下做加速度大于g的运动 7.质量为m的物体放置在升降机内的台秤上,升降机以加速度a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则:( AB ) A.升降机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B.台秤的示数减少ma C.升降机一定向上运动 D.升降机一定做加速运动图4-17 A 图4-20

第十五讲超重与失重问题

第十五讲超重、失重问题分析 真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G=mg 视重: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理解: 1、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的真重与视重相等,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2、超重:物体的视重大于真重的现象 特点: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加速度具有竖直向上的分量) 一般分两种:向上加速 向下减速 由 F —mg=ma得F=m (g + a) >mg 3、失重:物体的视重小于真重的现象 特点: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加速度具有竖直向下的分量) 一般分两种:向下加速 向上减速 由mg—F=ma得F=m (g—a) 从右边移到左边的物体m上,弹簧秤的读数T将( ) A. 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解析】解法1:移m2后,系统左、右的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由于m i十m2对(m i+ m2): (m i+ m2)g 一T/=( m i+ m2)a; 对m3:卩一m3g = m3a CD >m i,故系统的重心加速下降,系统处于失重状态,弹簧秤的读数减小, 解法2 ::移后设连接绳的拉力为T/,系统加速度大小为a。B项正确。 m i m2 m3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4.7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同时为新课教学中对超重与失重的解释做理论储备。) 1.判断下列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的方向: 加速下降: ( ) 减速上升: ( ) 减速下降: ( ) 说明:解题时两个受力分析图(图1)要留在黑板的右 上角,为新课教学服务。 2、怎样准确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问题: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下列 哪个力? A.物体的重力 B.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 C.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D.手对弹簧秤的拉力 测量出的力:重物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二、新课教学 电梯中的怪现象 观看视频1,再观看视频2 电梯静止时 : 台秤读数3.8kg 电梯加速上升:台秤读数4.4kg 电梯匀速上升:台秤读数3.8kg 电梯减速上升: 台秤读数3.4kg

逻辑推理 (1) 加速上升: =ma F 合 F-mg=ma F=mg+ma>mg F’=F>mg 一、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 减速上升: =ma F 合 mg-F=ma F=mg-ma<mg F’=F<mg 二、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 1 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上超重 2 减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下失重 3 加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下失重 4 减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上超重 小结:板书 三、产生超重条件:加速度方向上 产生失重条件:加速度方向下 注:超重失重的产生与速度方向无关 问题:1、当电梯向下加速,加速度达到g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是多大?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重物向下的加速度α = ɡ时, F合=ma mg-F=ma F=mg-ma F=0 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 看太空的视频 四.习题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重时物体的重力增加了. B.超重时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 C.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D.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全部用来产生加速度.

7-超重和失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7-超重和失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课题名称】 超重失重课型新授课时1编号22 【学习目标】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学习难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教学法】 三步五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及关系式中各符号的含义2 物体的重力是怎样产生的?3我们通常怎样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呢?问题展示、合作探究放在电梯地板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______力和竖直向上的________力,物体随电梯一起运动,根据物体不同的运动状态填写下表:物体随电梯运动状态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合力方向支持力重力大小关系静止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上升匀速

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下降匀速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3、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大小始终 _______,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或_______物体所受的重力。 考考你:失重状态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叫完全失重,你认为完全失重状态具有什么特点?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2、下列几种情况中,升降机绳索拉力最大的是( ) A、以很大速度匀速上升 B、以很小速度匀速下降

《4.6第6节 超重和失重》导学案

《第6节超重和失重》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会根据条件判断超重、失重现象.(重点) 2 .能从动力学角度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3.掌握传送带问题和滑块—滑板模型问题的解题技巧.(难点) 核心素养 形成脉络 一、重力的测量 1.一种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 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 二、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 ②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 思维辨析 (1)物体向上运动时一定处于超重状态.( )

(2)物体减速向下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 (3)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 (4)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就不受重力了.( ) (5)不论物体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都是不变的.( ) 提示:(1)×(2)×(3)×(4)×(5)√ 基础理解 (1)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直至将物体抛出.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B.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C.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D.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提示:选D.手托物体抛出的过程,必有一段加速过程,其后可以减速,可以匀速,当手和物体匀速运动时,物体既不超重也不失重;当手和物体减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选项A错误;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必有一段加速过程,此过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选项B错误;当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只受重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选项C错误;重物和手有共同的速度和加速度时,二者不会分离,故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向上运动,物体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并且方向竖直向下,选项D正确. (2)关于超重和失重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向上运动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向下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B.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一定是向下运动 C.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了,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 D.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提示:选D.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物体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加速度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不能够判断它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