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敬告青年》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侵略,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先进分子们为了救亡图存,展开了一系列的维新变法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在辛亥革命的失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反动潮流,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使广大先进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建《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宣言,表达了他追求科学与民主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他为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激情洋溢的语言热情讴歌了青年一代“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的重大责任。同时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深刻的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想要改变现在这个腐朽的社会就必须从青年着手。警醒青年,“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让青年担起社会的责任。

在陈独秀先生看来,一个青年不应只是生理上的年轻,还应该是心理与思想上的年轻。先生在当时的社会上看到“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就是这样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责任的青年人,其生理年龄虽处于“青年期”,但是思想却极其的陈腐朽败,完全不符合人们对一个青年人的期待,或者说,根本不配称之为青年人。因此,他提出了六点对青年人的要求: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也可说为民主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在先生看来,民主是一切的先决,只有民主了,青年才能解放,才能从原来的奴性思维里脱离。在近代欧洲解放历史中,“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因此只有民主,只有拥有健全之人格,青年才能“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宇宙的产生,人类的进化无不是向前发展。世间万物“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在当时,人们思想,行为无不局限在封建礼教之下,我们需要思想进步的青年人来解放民众,正如先生“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青年人应该是进取的,一味退隐只会让人变得软弱,恰如先生之呼吁“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

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近代日本勃兴和欧战爆发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论证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近代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利弊,“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同时指出闭关锁国无异于是闭门造车“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中国若是锁国必将走向灭亡。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兴起“实利主义”和“实验哲学”这使得欧洲社会“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当时的中国“祀天神而拯水旱,诵“孝经”以退黄巾”与现实社会相背离,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只能让民众愚昧无知。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科学是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科学来改造社会,脱离蒙昧。科学是客观理性的,想象是超脱客观缺乏理性的“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当是我们对待事物的观点。“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才可真正斩断迷信无知妄作之风。

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先生以激烈的态度和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抨击了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该文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陈独秀先生提出的这六点: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们青年人总的来说可以做到,我也很赞成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正如他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我们青年人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对国家和社会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又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血液,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责任,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在当时那个国家动荡的时代还是在如今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都需要我们担负起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

在我看来,这六点中最重要的两点便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民主和科学。首先,民主代表着,每个人都拥有独立之人格,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做事,而不是奴性的顺从别人的话。民主也是我们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的国家的首要改变,只有突破封建体制束缚,达到了民主,人们真正有了自己的自由,才算是解放思想,才能够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民主是剩下的观点的前提,一个思想不自由,不独立的国家是无法真正摆脱危险的。“我有手足,自谋温饱;

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比谁更加高贵,每一个人都应当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任何人“做人”的权利。不奴人亦不自奴,其实是一种内心道德的体现,是一种自由自主的人格。有了不奴性的青年,社会才能成为不自奴的社会。

而科学则是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科学是一种手段,通过科学我们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才能够创造更加丰富和多彩的社会。科学的意义还不仅在此。有了科学的认知世界的能力我们才能够抗争当时的黑暗社会。鲁迅曾在《祝福》里写道祥林嫂的悲剧,如果我们都改变了思维,便不会再有这种缩影的产生。先生自己便是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而“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这是先生可敬的前瞻性,同时也未尝不是在拥有科学这面旗帜后的一种体现。

但是,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性。先生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还是欠妥的。西方文化并不全是优良的地方,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并不是全是糟粕。在文中,“忠孝节义”变成了“奴隶道德”便有夸大成分,中国传统的忠孝是我们今天仍在遵守的道德规范,某种程度上而言比法律更加有用。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而不是完全舍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糟粕,但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我们两千年的精华,那是我们中国的精魂,没有了它,我们便是没有历史的国家。

另外,对实利主义的过分强调也容易造成功利主义的盛行。尤其是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提高,但却缺乏精神的食粮,缺乏一个停下来思考,静下来来反省的地方。人们的内心躁动着,尤其是我们青年人,更是充满了一股浮躁之气,曾经有一份统计显示,现在的孩子普遍倾向于做老板和当官,一个为钱,一个为权。而那些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的梦想却被舍弃,这正是功利主义的体现。倘若我们青年人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若是我们再不加些“虚文”恐怕我们内心再无安宁之地。虽然这些“虚文”写出时可能看不出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用,但是却可能在以后发挥出意向不到的作用。

《敬告青年》是一部不朽的经典,它的意义不只在于激励当时的青年奋发向上,为救亡图存而努力,也在于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人的一种激励!如今的青年人,缺少了那种激情与上进,沉迷于游戏闯关后的快感而忘却了青年人的责任,投入与网络虚拟的情感与各种事件而浪费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在脱离高考的压力和老师,家长的束缚后,逐渐变得迷茫,麻木。失去了青年人的朝气。我们应该从《敬告青年》中汲取奋发前行的力量,让我们成为有用之才。

当时的青年处于一个艰难的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也因此他们变得麻木,变得暮气沉沉,而我们则是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渐渐堕落,渐渐在物质,玩乐中迷失自己。不得不说,我们太需要多看看像《敬告青年》一样的文章,让我们从茫然麻木中惊醒,让我们重拾青年人的朝气,珍惜每一分光阴,更加的努力,造就我们的辉煌!“少年强,则国强”拥有积极向上的青年的国家,才会是屹立不倒的国家!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财税金融系:廖中强对于一名刚进大学从教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讲,能在学院组织的学习中读到哈佛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先生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实乃受益匪浅。作者以一名世界名校领导人的卓然眼光,对大学之道真诚的反思、理性的论证,说理透彻、切中大学之道的精髓,真知灼见。让一度对大学之道迷茫的我对其认知逐渐清晰。 作者开篇就回顾并梳理了整个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历史的回顾,作者提出了诸如现今的大学教育水平是否真的持续提高了?大学生们是否比往届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否提高了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它能像商品那样的量化么?等一些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将解答这些疑惑贯穿于后面的所有内容之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整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了教师应该对本科教育应该持有的态度,并从多元化的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到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作者接着指出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深刻的揭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障

碍,诸如学生一味地追求高薪、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脱节等。 读罢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感悟。虽然德雷克先生根据美国本科教育的现状,站在美国教育的立场反思、解决的是其本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有国情的差异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教育现状的差异等问题,但大学的本质是相同,尤其是在世界全球化加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今天,美国大学出现的问题其实与我们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甚至是相同、想通的。作为一个新老师,诸如有关的学术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课程设置改革等等需要较全面而精深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支撑的较复杂和深层的问题是我无能力也无权置喙的。但通过自身的认知和理解也在几个方面获得认识和感悟。如,教师的本科教育态度。当前大学老师尤其是权威的教授专家,大多存在对大学角色的认识差异、教师间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等六大问题。又如,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应该广泛接受且经过谨慎的界定,诸如“诚信”、“种族宽容心”等价值观与行为就是这样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其中关于教师本科教育态度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当今大学老师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众所周知,人类进行任何一项人类活动之前,如果不明确活动的目的,就很难做到有效的规划。目标就是方向,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所做的事是盲目没有方向的,目标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张严 《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讲述了德雷克·博克考察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本书共计十二章节,在第三四五章节和最后三章节在我看来比较易懂和重要,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35页)第四章学会表达(49页)第五章学会思考(65页)第十章培养广泛的兴趣(153)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169)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187)。 首先看看我对第三章的感悟,正如书上介绍的卡诺奇所说:“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不仅仅是学生,有些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大学之道,高中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现在好好努力,等考上好的大学了,就不苦了,想干嘛就干嘛。这句话虽然可以激励中学生好好学习但是这潜意识的告诉了他们上大学就是去玩的,去混个毕业证,轻松悠闲自在。这个观点完全脱离了大学之道的轨迹,我们必须要回归大学之道。 再次学会表达,总结一下包括两方面: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师生间需要在课堂内外频繁的交流;教师需要布置比其他课程更多的作业;教师需要仔细批改作业并向学生提供指导与改进意见,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学生单独交流,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每次作业的质量,更要让他们理解有效写作的基本原理,为他们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口头表达能力,一个会说话的人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中国古时鬼谷子的徒弟下山后,游说各国,改变了天下格局好几次。 然后学会思考。学生之所以无法有效的思考课堂内容,或是无法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新的问题和情景,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课程的基本概念。一些学生之前的认识与新学的概念之间存在冲突,另一些学生则完全没有理解所学科目的基本原理。许多教授在授课时对基本概念一笔带过,因为他们太过于熟悉,相反学生们理解起来就相当的困难学生之前的错误认识也可能干扰到对新问题的理解过程。总之要重视定义。 接下来对于兴趣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校如果能增加选修课的范围,减少对必修课的学习,定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不少兴趣。虽然都懂但是确实重要,懂得如何运用自己兴趣的人,也是很棒的人。 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对于自己未来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只要明确人生目的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万物都有主干和枝节,万事都有起始和结束。知道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的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的本质了。古往今来的圣贤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而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往往会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必须先竭力提升自己的品行;而提升自己的品行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摆正;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想要表现出虔敬般真诚,就必须获得真正的智识;获得真正的智识的方法,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29);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回归大学之道》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位 ——《回归大学之道: 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读后感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儒学经典《大学》就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学之道”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被人们深化。时至今日,有幸阅读德里克·博克( Derek Bok) 的《回归大学之道: 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一书,深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之美。博克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从多样化的美国高校教育体制中,提炼出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利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分析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文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这些目标相互作用、相互重叠,旨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 古今中外,大学之道被众多学者娓娓道来,许多教育目标正是在建立、批判、重塑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完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足够的意愿,多数重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在今天的校园里,多数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负责教学质量的主管人员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别提清楚地解决这些问题了。这也是德里克·博克写《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的真正愿意原因。 本书中,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目标充满了争议: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作者在第十一章指出,美国一部分崇尚自由教育的教授反对在大学实施职业教育,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只着眼于技能的训练而不是学生心智的发展,因而职业教育的合适场所应是就业单位或职业学校。作者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在大学实施职业教育,而是如何赋予职业课程以新的含义,使学生明白职业教育并非等同于技能训练。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职业教育和自由教育携手并进,激发两者的活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接下来,作者从“职业选择”、“职业性专业”、“文理专业”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作者以“面临的重大挑战”为题谈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作者认为,美国本科教育受两股力量的影响:一股来自大学教师的拉力——学者有学术自由的权利;另一股自市场的拉力——学生享有自由择校的权利。这两股力量相互抗衡,共同作用于大学的职业教育。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职业需求是高等教育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将一直困扰大学。只有当职业院系教师和文理学院教师携手共进,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以个体获得合适、满意的生活为目标,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多以倡导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以找到满意工作为目标。通过阅读本书,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笔者认为,对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合理定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本土职业生涯理论,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逐步形成我国职业生涯理论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加强研究,提升对职业生涯教育层次的认识,给职业生涯相关概念以科学的定义,并在科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本土生成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美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 (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职业能力辅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过程。要重视大学初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更要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结合开展职业心理发展咨询和辅导、职业发展能力训练,将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全程化的职业发展能力教育和辅导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郁万进 有感于 开篇”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已经点明了全文主旨。不难看出,”大学”的重点在于”诚意”,在于”格物”,从而最后推导出了全文的重点”致知而已矣(良知而已)”! ”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就是妄想”的理念在全文中有了非常好的论证。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在企业中我们作为这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诚意”、”格物”,我们最重要的是”良知”!没有良知就没有本心,没有本心(基本态度和正意)又何从谈后面的种种,更不论信誓旦旦的风雨同舟。 但是古人的良知跟现在的良知肯定是有出入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良知是肤浅的,而古人一向把严于律己加己身,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苛。所以我们在理解古人的话语或者

回归大学之道

《回归大学之道》德里克波克 在导言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可能消失,无需去指责学生的功利性,但通识教育应该加强。 第一章中,作者回顾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由此来整体性地思考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到底提高与否。南北战争之前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课程统一,注重人文,追求智力训练与品格塑造。南北战争结束后,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力减弱,科学课程地位上升,赠地运动引发了大学改革。二战后,《退伍军人再适应》法案颁布,经济发展的需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学,美国大学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大学发展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缺乏统一的教育目标,尤其是通识教育的目标,让一些学者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缺乏信心。作者认为,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说法缺乏历史根据,但本科教育质量本应该比现在更高。在本章最后作者给出了无解之解,本科教育评价方法和提高与否都仍有待历史检验。 第二章作者主要探讨了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大学里的教师注重科研与校外咨询,以至于忽视了教学与学生吗?提出问题之后,作者通过数据论证证明对大学教师的批评言过其实啦。同时,作者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迫使教师们学术领导们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更多的投入于教学。他们不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因为难以判断,当学生在学业或其他方面取得进步时,大学教学究竟贡献了多少。作者认为美国大学有以下六大问题:对大学角色认识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作者认为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让道德发展与公民教育回复应有的地位。章末,作者再次强调,大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今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我们的评估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入学成绩、教师的科研声望。总之,大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 第三章是关于大学的目标。作者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目标:表达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利益关系,搜集资料并分析不同资料之间的关系,围绕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道德推理能力——让学生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公民意识——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主信念和民主意识,更有效地参与民主进程;适应多元文化——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全球化素养——建立一套知识基础,让学生适应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可能出现的基于;广泛的兴趣——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为就业做准备——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准备。 第四章讲的是学会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一方面企业社会对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非常认可,而现实中多数本科生表达能力乏善可陈。另一方面表达能力培养在大学里却不受重视。书面表达被一些行政部门和其他学科教授们视为传授标点、拼音等简单的机械活动,口语表达专业性差,相关课程不被重视。良好的表达能力将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大学必须精心遴选表达课教师,给予丰厚报酬,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 第五章的标题是学会思考——关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本科学习对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高。问题根源在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会迁移,评价方式弊端让学生满足于争取高分。 第六章讨论的是关于品德的培养。通过列举社会与大学发展现状,指出了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德教育。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可以间接在其他课程中培养。作者认为道德推理课程相对更容易提升学生道德推理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保证自己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反对,学会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冲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从校方的角度看,权威人士的以身作则,校领导对争议事件,不合道德事件的解释与处理,纪律的制定与执行等都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说话之道读后感

说话之道读后感 导读: 说话之道读后感(一) 全书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实都是一个故事,当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节中,末了就会发现在愉快的阅读中已经不知不觉学到了蔡康永的“说话之术”,阅读的过程是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也就变得轻松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说话的书,理论一大堆,说教的方式又让读者难以忍受,完全像在学“术”而不是学“道”,心理距离远,效果自然不会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应该就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在书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针见血: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报告、开会、道歉、要求加薪、演讲、倾听诉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关,就是你会不会说话,知不知道听你讲话的人想听到什么。卖了这样的一个关子,确实能把人吸引住,引发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看来,深谙“说话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浅,很会抓住人心。 整本书字数不多,读来比较轻松。读罢,不禁反思起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常犯的几个说话错误,由此归纳出三点感想: 一是“说话本无道,有心便有道”。只要不是哑巴,开口说话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总会有人说的话让人开心,有人说的话却让人难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忙人”,当你和他讲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思不在这里,当你问他“怎么样?”时,他往往会说“你刚才说了什么?”遇到这样的人,说话者的心一定会凉半截。因此,

将心比心,当我们手头正在忙事情,无暇顾及身边想要向你倾述的朋友时,请及时告诉他“稍等”。但如果这个朋友是个有自杀倾向的人,那就应该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耐下心来听听他的话。也就是说,要么不听,要听就请认真听。 二是“多听少说,比少听多说好”。很多时候,朋友向你抱怨并不是想得到你的同情或是想从你这里得到建议,而只是单纯地想让你听他说完。回顾我的八卦生涯,好多次与朋友谈话,还没等他们说完,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自己的观点,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并且认为自己这样是为他好,自己是万能的知心姐姐。到头来朋友的情绪没有得到完整的发泄,这个世上反而又多了一个抱怨者。 三是“每一次说话都是一次练习”。我以前觉得平时说话都无所谓的,只要公众场合讲话时注意点就行了。结果发现,平时不努力,用时徒伤悲。不论在饭桌上,还是在别的什么公众场合,我往往会得“失语症”,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些社交礼仪也做得很不到位。虽然不需要做到八面玲珑那么好,但是基本的客气话也不太会说,这就有点不太好意思了。另外更严重的是,有时不经意间冒出一些不太文明的俚语,儿子一听就记住了,做了很坏的榜样。由此可见,平时管好自己的嘴,用好每一次练习的机会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样属于“嘴笨”类型的,那么不妨也来看看这本书吧!受益匪浅。 说话之道读后感(二)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能说得人跳。这话究竟该怎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读后感——回归天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读后感——回归天真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读后感——回归 天真 读后感——回归天真汤姆索亚给我的映像是一个手里老是拿着弹弓,口袋里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工具”的天真少年,他也是我们这一代孩子的缩影。 读完了小汤姆的故事,突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羡慕小汤姆,因为他正过着快乐的童年。其实,小时候的我和汤姆很像,所以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故事的主人公。在书里,我与和我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享受只有儿童才有的特权,脑子里装满了小小的智慧,小小的幼稚,小小的天真。 可是现在的我们有太多的顾虑,有太多的不能,只因为我们都已长大。长大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恰当,我们要竭力维护自己在大人眼里的“光辉”形象。就这样,我们有了隐私,有了谎言,有了掩饰,虽然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时候会想如果自己不去顾及这些,让生活回归生命的本真,那我们就不用活得那么累了吧。我可以一口气看完我喜欢的动漫,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大声说不。但我也知道,要实现是很难的。 类似汤姆索亚式的童年已成为我们人生历史中的一页,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无论我多么努力地想要握住自己的童年,哪怕 是碎片也好,但是一次次的抓空,让我意识到我失去了一些东西,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它们有颜色,是纯白的,让人不忍玷污;它们有气味,甜甜的,像巧克力蛋糕;它们给人的感觉,入口淡雅,回味无穷。它就是天真。

或许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更多的时候,人们无视甚至讥笑天真,认为它们是那么的没用,那么的幼稚,那么的傻,傻到可以和毛毛虫聊天,和布娃娃说悄悄话。可是等到融入了社会,才猛然发现,要是每一个人都天真一点,社会就不会那么复杂,人性就不会那么难以捉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阴谋诡计。 可是不得不承认,或许人的一生里只有在小汤姆的那个年纪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和快乐,因为只有在那时,天真是无罪的。 不过还是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回归生命的本真,持有一份天真,对别人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猜疑;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谎言;多一点关心,少一点算计…… 那么,我想我们的世界就会像汤姆索亚的童年般美好。 嘉善高级中学高一:碎叶 读后感——回归天真相关内容:《我的老师》读后感(2) 学习完这篇课文,那位温柔恬雅的蔡老师就好像出现在我的眼前。如果那位老师不温柔不懂得体谅别人的话,作者和他的同学就一定不会那么依恋蔡老师,那么爱蔡老师。... 主导我的生活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自己的梦,有人可能忘记了,有的人还在苦苦追求,冷静的想想,其实梦与现实也不是怎么大嘛,我看啊,只在于心。小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电影,很自然的我忽悠忽悠的笑了,我就是这样的人,从此我也要主导我的生活。 一篇记忆犹新的读后感成功的信念不该如潺潺的小河流水,温柔地流过自己的心田;反而应当想能够随生命同行的暴风雨,那是一种由内而外不断爆发巨大的能量推动自己在痛苦的道路上永不放弃。 沁血人生——读《许三观卖血记》初识余华是因为那部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的现实主义力作《活着》,作者借福贵这一充满美好祝愿的名字,以悖论的方式描述了他充满坎坷的一生。读它的时候,你在笑,笑过之后,泪水又不禁滑落下来。

大学之道的读后感范文

大学之道的读后感范文 “大学之道”四个字,说明孔子言论的着眼点与《礼记·学记》、《白虎通·辟雍》之类的史笔文字不同,概乎言之所表达的主要是孔子个人对古之大学的宗旨、功能及主要特征的理解。但孔子抓住了古之大学“学为君”、以先王为政之道为诉求的本质,加上其虞、夏、商、周诸古圣先贤的为治之实有着的,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总结朱子所谓“三纲领”与解析朱子所谓“八条目”才能超越简单的文献学意义,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模式,而且指出了在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承继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大学》短短的文字成儒家乃至整个文化中地位独特的经典。 当然,这对《大学》的理解和定位。下面即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来对此验证。 先说“明明德”。德者得也。从学的角度说,得,是得自于图腾。在图腾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种动植物与某种特殊关系,生命个体源于它又复归于它,在生命的过程中,个体即叫MANA的神秘物质与之相联。有人类学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与MANA“没有不同”。这是颇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图腾的神秘物质得,转进为社会价值属性的品性德是经历有人文的发展和提升的。“德”的与“天”沟通,与“明”搭配这一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或事件。农业经济的生产中人们靠天吃饭,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赋予化育万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当天被视为

万物根据的时候,人的“则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应当顺应内在于人的“得”或“德”逻辑理路来论证和说明。 二者同物异指,互相又互相区别。说,“得”主要表征人之与天的关系,是神秘的规定,则“德”主要表征人与人的关系,是良善的。人事实上并无先验的善之禀赋。上只是自利自为的生物,其的善恶是很难把握预测的。王道政治时代之“竞于道德”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势使然。后来时移世变,社会博弈的游戏规则种种原逐渐向“争于气力”“逐于智谋”方向演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选择或采用何种手段策略行动,主要取决于其所能带来的自我及其所属群体的福利增量之大小。在早期社会,博弈是以部落为展开。就部落之间的竞争而言,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掠地风险非常高,而“让”反而容易使天下“共主”,从而眼光长远的部落领袖们所的策略选择。《论语·尧曰》即谓:“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敏则有功,公则悦。”当然,孔子没有对这些命题有效的条件或条件性给出说明。 在部落内部,个体之间血缘相同,组织的规模也较小,付出与回报容易维持对称均衡,“以道为术”能够为部落带来较高的行动,从而使得选前述策略的部落在竞争中优势位置而胜出。《左传》成公二年云:“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正义》曰:“禹、汤、文、武四王之王天下也,立德于民而成其同欲。”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命定论”有助于赋予君主神性,有助于管理从而其合法性的话,那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命正论”则必将因其在现实

《回归大学之道》读书报告

《回归大学之道》读书报告 本书主要向我们讲述了现代社会对于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 与展望,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八个目标即大学生应具备的八种素质。 本书第一章主要讲述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从一开始的严格 约束,死板管理到后来的追求训练智力和塑造性格再到后来的现代 化的管理方式:实用课程增加、必修课减少,让学生按照兴趣选课、个性化教学方式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一味的屈服于学校统一 固有的教学方式,而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应充分利用好选修课这一资源。选择自己喜欢 的并且可以提升自我能力的课程,有兴趣地进行学习。这样一来, 一方面将自己的兴趣与学习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身的见闻,增强了知识储备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育,更 加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技能的提升,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优 异的成绩。所以,作为现代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才 能的提高,而不单单只是看中学习成绩。否则,一旦走出校门,很 难融入社会。

我们的大学教师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有很多重要的影响。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如何去判定大学的成败得失-教师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美国教师,最普遍的抱怨就是,教授承担了许多的科研及校外咨询任务,以至于他们开始忽视教学与学生。但其实也有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得他们甘心把时间花在课堂教学上。此书中提出,对大学角色的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等都对大学本科教育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就是催化剂,加速我对疑难问题的解答以及对已经掌握的内容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那么,大学应该让学生通过四年学习收获什么呢?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大学应该怎样帮助年轻人成长与发展呢? 大学教育的八个目标,即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八种素质。威尔谢尔提出:大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找到分化的知识领域间暗藏的内在联系,以便学生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学会表达 每个人都了解,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要与人沟通,与人交流,所以,锻炼自身的

读后感之《回归大学之道》.

读后感之《回归大学之道》 2012-07-22 一 以前听到有人抱怨说现在在大学里面学的东西都没有用,我心里不以为然。一直觉得把大学教育和专科教育区分开来的应该是大学里面所给予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而专科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也就是书中更多的提起的“职业性”教育,但是我忽略了大背景,当代社会如此快节奏,没有办法容忍一个不跟社会接轨的大学生了,而如果一个大学生想要本科四年毕业后就业,也是没有办法不学职业性的专业或者知识。这也让我想起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他说以前你们北大谁谁谁(这个我忘了,好像是说的是马寅初)当校长的时候敢对北洋军阀说不,现在不是了。一句类似这样的话。是啊,从前的大学时精英教育,那时候上了大学的人理所当然是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物,他们有着那个时代的傲气与才气,但现在的大学生比白菜还便宜了,当大形势转变为买方市场时,“大学”也失去了它的底气,于是要迎合企业、公司种种的要求去塑造人才,更不用说“大学生”了。但我始终认为,职业性的东西不应该是根本,大学不应该成为职业训练场。我还是愿意保留一点大学生所应有的傲气。 二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书,一本是韩国人的《因为痛,所以叫做青春》,另一本就是哈佛前校长Derek Bok的《回归大学之道》,都提到了一个我从大一开始就没有注意过的问题,那就是写作。不过Derek Bok把这个问题更加系统化了,叫做表达能力的提高。两年来,也许我参加了各种社团各种活动,选了各种课,但是都没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锻炼我的写作能力。大学里很看重表达能力的塑造,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它还有另一方面――写作。人与人的沟通除了面对面的说话最有效的恐怕就是写作了,人类留下来的痕迹,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字,而我感觉我正在一点点失去这种能力。师父在B大彻夜写字,不寐读书,想来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之道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学之道读后感(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

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二)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读后感之《回归大学之道》

读后感之《回归大学之道》 一 以前听到有人抱怨说现在在大学里面学的东西都没有用,我心里不以为然。一直觉得把大学教育和专科教育区分开来的应该是大学里面所给予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而专科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也就是书中更多的提起的“职业性”教育,但是我忽略了大背景,当代社会如此快节奏,没有办法容忍一个不跟社会接轨的大学生了,而如果一个大学生想要本科四年毕业后就业,也是没有办法不学职业性的专业或者知识。这也让我想起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他说以前你们北大谁谁谁(这个我忘了,好像是说的是马寅初)当校长的时候敢对北洋军阀说不,现在不是了。一句类似这样的话。是啊,从前的大学时精英教育,那时候上了大学的人理所当然是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物,他们有着那个时代的傲气与才气,但现在的大学生比白菜还便宜了,当大形势转变为买方市场时,“大学”也失去了它的底气,于是要迎合企业、公司种种的要求去塑造人才,更不用说“大学生”了。但我始终认为,职业性的东西不应该是根本,大学不应该成为职业训练场。我还是愿意保留一点大学生所应有的傲气。 二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书,一本是韩 ___《因为痛,所以叫做青春》,另一本就是哈佛前校长Derek Bok的《回归大学之道》,都提到了一个我从大一开始就没有注意过的问题,那就是写作。不过Derek Bok把这个问题更加系统化了,叫做表达能力的提高。两年来,也许我参加了各种社团各种活动,选了各种课,但是都没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锻炼我的写作能力。大学里很看重表达能力的塑造,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它还有另一方面——写作。人与人的沟通除了面对面的说话最有效的恐怕就是写作了,人类留下来的痕迹,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字,而我感觉我正在一点点失去这种能力。师父在B大彻夜写字,不寐读书,想来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2019112618351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 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 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 《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还是 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 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 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 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 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 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 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 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 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 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 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 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 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 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 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 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大学》有感范文二】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 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 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 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 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 迷茫、有憧憬、有抱负、有畏缩,五味杂成铺面而来,但更重要的应是《大学》中提倡的内修与外治。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 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不告诫我们整体由部分构成的哲学规律,大学生在利己 主义盛行之时,应时时忧国忧民,勇于承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 命感,置身于社会民间疾苦,体味人生百态,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寻 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学体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学讲究德教,在浮躁的社会中, 我们的确需要明德这盏清茗击退内心的不安。面对纷繁的诱惑我们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信管1402潘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孔子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止于善。”而这个思想也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重新定位,一直到后来,出现了“大学”,当然现在的大学不同于古时所说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是一种教育机构。但是从我们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命名不难看出,“大学”思想至今仍有其独有的影响力。 这几天读了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强烈的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回归大学之道》是从现代角度去看西方教育的,众所周知,我们国内的现代大学教育是学习西方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研讨一下西方的教育,然后从西方的现代教育上寻找经验。而作为一个个体,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西方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在这里,我不想就德雷克博克关于美国的教育体制看法做交流,毕竟体制化的东西,不同的国情不好一概而论。 我将重点就他的大学教育目标谈谈我的看法,以下我将他的教育思想总结成八个方面。 1.表达能力 本书的作者,在大学目标中,首要强调了表达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同样觉得表达能力很重要,与朋友同学交流我们需要表达能力。就一学术问题的表述我们需要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们虽然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表达不出,这就充分证明我们缺乏表达能力。当然走上社会后,表达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和客户,和领导在一起,如果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无疑会为你划出更大的空间。那么表达能力该如何提高,综合书上内容,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多读书,让自己肚子里有货,有内涵,这是硬件配备。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多与人交流,这就是表达能力的软件配备。 2.批判性思维 中国学生缺什么?我们国家现阶段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相对来说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应试教育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拷在青年的身上,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是相信书本,相信老师。从而导致我们缺乏缺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学习生涯和人生之路上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而最终具备独立人格。那么批判性思维该如何培养?我觉得我们应该具备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精神,做到不为上只为实。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 3.道德推理能力 关于道德推理能力,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概括为情商。我们是大学生,我们确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缺乏与人处事的技巧,缺乏判断情感正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个人的情商和认知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第一我们不要局限于是学校,我们应该试着和社会接触,通过兼职或是参加社会活动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第二必要的话我们可以来一次情感见习,比如说谈一场恋爱,多处几个朋友。第三我们可以通过第三方丰富我们这个能力,书籍,传媒等。 4.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这一点,我不打算多讲,因为这是一个概念,而且这是个容易理解却不容易解释的概念,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这样才能使我们与这个世界联成一体,才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主人公意识,从而更加爱护珍惜个人的生活,也为别人的生活腾出空间。 5.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