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翻译

文选翻译
文选翻译

中国历史文选第二学期选文翻译

周易.系辞下

上古伏羲氏的统治天下,他抬头就观察天象,俯身就观察地形,观察飞禽走兽的纹理,与地上的植物,近的取自身体,远的取自各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进行交易,使各得所需,然后退去。这象),来会通神妙明显的(天地万物的)的德性,(用八卦来)分类区别天地万物之情状。他发明了编结绳子的方法而织成罗网,用网来打猎捕鱼,大概是取自《离》卦。

伏羲氏去世之后,神农氏继之而兴。他砍削树木制成锄,揉弯木干制成犁,这种耕耘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教导天下百姓耕作生产。这大概是取自《益》卦。他又在日中建立集市,招引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大概是取自《噬嗑》卦。

神农氏去世之后,黄帝、尧、舜又先后继之而兴起。他们通晓事物和前人创造的器物、制度,使百姓不懈努力,加上神妙的改作,使百姓方便有用。《易》道行不通时就变,变了就会行得通,行得通就能够长久。所以从天帮助它,吉而无不利。黄帝、尧、舜作衣裳下垂而天下治,大概是取自《乾》卦《坤》卦。他们挖空树木制成舟船,削尖木材制成桨楫,舟船桨楫的好处,是可以渡过江河,直达远方,从而使天下人得利,大概是取自《涣》卦。他们用牛马驾车,拖运重物,直达远方,从而使天下人得益,大概是取自《随》卦。他们设置双重门户,夜间敲梆警戒,以防备暴徒强盗,大概是取自《豫》卦。他们截断木材做成杵,挖开地面做成臼,杵臼的好处,是可以让万民得益。这大概是取自《小过》卦。他们加弦于弯木制成弓,削尖木材做成箭,弓箭的好处,是可以用威力来慑服天下。这大概是取自《睽》卦。

上古的人居住在洞穴和野外,后世圣人改用房屋,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上有屋梁,下有墙壁,用来躺避风雨,大概是取自《大壮》卦。上古人的丧葬,只用柴草厚厚地包裹遗体,掩埋在荒郊野地里,不堆土做坟,也不种树,服丧的期限也没有定数。后世圣人改用棺椁,改变了人们的丧葬习俗,大概是取自《大过》卦。上古的人用绳结来记数处理事务,后世圣人用文字来代替它,刻在竹简之上,改变了人们的记事方法,百官用它来处理政务,万民用它来明察事理。这大概是取自《夬》卦。

尚书.牧誓

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大军来到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在这里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铜制大斧,右手拿着白色的指挥旗,说道:“辛苦了,远道而来的西方将士们!”

武王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执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还有庸、蜀、羌、髦、微、卢、彭、濮诸邦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用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发布誓师令了。”

武王说:“古人说过:‘母鸡在早晨不打鸣;如果谁家母鸡早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落了。’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副蔑地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祖而不闻不问,抛弃他的先王的后裔,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却对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提拔、任用,让他们当上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虐待老百姓,在商国都城胡作非为。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今天这场战斗,行进中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顿队伍。努力吧,将士们!作战中刺杀不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然后停下来整顿。努力吧,将士们!你们要威武雄壮,像虎、豹、熊、罴一样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战一场。不要迎击向我们投降的人,以便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努力吧,将士们!如果你们不努力,你们自身就会遭到杀戮!”

诗经.七月

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流:向下行。火:恒星名,也称大火),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授衣: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一之日:指周历一月,也即夏历十一月。觱发:双声联绵词,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褐:大麻、兽毛经过粗加工编织而成的衣服。穷人所穿。卒岁: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于:动词词头。耜: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修理耜类农具),四月抬脚踩耒耜而耕田(趾:脚趾)。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同:偕同。我:诗人[农家家长]自称。妇子:妻子和孩子。馌:送饭。南亩:田埂南北向的田地,也泛指农田)。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田畯:监管农事的小官。至:极)。

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夏历三月开始暖和,黄莺鸣叫(春日:指夏历三月。载:开始。阳:暖和。有:动词语头。仓庚:鸟名,即黄莺)。年轻姑娘手持深筐,沿着那小路(行走),在这儿寻找嫩桑叶(女:指年轻姑娘。懿筐:深筐。遵:循,沿着。微行:小路。行:道路。爰:于是,在这儿。求:寻找。柔桑:嫩桑叶)。春天的昼长日落晚,采摘白蒿的人众多(迟迟:缓慢的样子。指昼长日落晚。蘩:植物名,菊科,又名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指采蘩人多)。女子内心悲伤,恐怕遇到国君之子,(被公子胁迫)同归(殆:恐怕。及:遇到。公子:国君之子)。

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八月收取萑苇[发…环伟?](萑苇:名词用作动词,指收取萑苇。)。养蚕的月份采取桑枝(蚕月:养蚕的月份,指夏历三月。条桑:采取桑枝。“条”是名词用作动词),取那斧子,去砍伐旁出过度的桑枝(斧斨:泛指斧子。斨:方孔的斧。远扬:指旁出过度的桑枝,因妨行路,故须砍去),用手拉住桑枝采摘柔嫩的桑叶(猗:通…掎?,拉住。女桑:即柔桑)。七月伯劳鸣叫,八月开始绩麻(鵙:鸟名,又叫伯劳。载绩:把麻的纤维织成纱线,以备织布。绩:把麻搓捻成线或绳)。又(染成)黑红色又(染成)黄色(载:副词,又。玄:黑红色。这里玄黄都用作动词,表是染成玄色黄色),我的大红色很鲜明(朱:大红色。孔:副词,很。阳:鲜明),为公子做裳。

夏历四月远志抽穗开花,五月蝉鸣叫(秀:植物抽穗开花。葽:植物名,又名远志。按,“秀葽”意即“葽秀”,下句“鸣蜩”同。蜩:蝉的别名)。八月收获庄稼,十月草木枯黄落叶(其:动词词头。下文“其同”的“其”相同。获:收获庄稼。萚:草木脱落的皮或叶。损萚:指草木枯黄落叶)。一月捕兽,取那狐和狸(于:动词词头。貉:皮毛珍贵的野兽,即狗獾。这里用作动词,泛指捕兽。狐狸:狐和狸。狐:犬科动物,即今之狐狸。狸:猫科动物,俗称野猫。这两种都是毛皮珍贵之兽),做公子的皮衣(裘:皮衣)。二月会猎(同:指会猎),开始继续围猎(缵:继续。武功:指围猎)。我私人占有小兽(言:第一人称代词,我。私:用作动词,指私人占有。豵:一岁的猪。这里泛指小兽),献大兽给统治者(豜:三岁的猪。这里泛指大兽。公:公家,指统治者)。

五月斯螽发声,六月莎鸡发声(斯螽:又叫螽斯,一种蝗类昆虫。动股:指发声。古人认为螽斯是两腿摩擦而发出鸣声的。股:大腿。莎鸡:昆虫名,即纺织娘[依闻一多说]。振羽毛:指发声。古人认为莎鸡是鼓翼发声的)。七月在田野里,八月在檐下,九月在房内,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野:在田野里。这句与下文“在宇”、“在户”都指蟋蟀。宇:屋檐。这里指檐下)。把鼠穴都找到了堵塞,用烟熏的办法[重·次轻格]把老鼠赶出杀死(穹:穷尽。指把鼠穴都找到。窒:堵塞。指把鼠穴都堵起来。熏鼠:用烟熏的办法把老鼠赶出杀死)。堵塞朝北的窗子,用泥涂抹门隙(来御寒)(向:朝北的窗。墐户:用泥涂抹门隙。周代人编荆苇为门,冬天必须涂泥方能御寒。)。可叹我的妻子和孩子(嗟:叹词。曰为改岁:算是过年了。曰:句首语气词),算是过年了(改岁:更改年岁。指过年。夏历十月当周历十二月,所以十月说改岁),进入这个房屋居住(处:居住。按,周代农忙季节时人们一般都住在野外田地上,至冬时才入室内居住)

六月吃郁李和薁(郁:果名,即郁李,又称唐棣[发…弟?]。落叶灌木,果如李,可食。薁:一种野葡萄),七月蒸冬葵和豆叶(亨:后来写作“烹”。葵:即冬葵,蔬菜名。菽:豆,这里指豆叶)。八月打枣,十月收获稻谷(剥枣:把成熟的枣子从树上打下来。剥:通“攴”,打)。以此做冬天酝酿,经春始成的酒,以此祈求长寿(春酒:冬天酝酿,经春始成的酒。介:通“丐”,祈求。眉寿:耄寿,长寿。[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七月吃瓜,八月截断葫芦,九月拾取麻籽(断:截断,指摘下。壶:通“瓠”,葫芦。叔:拾取。苴:麻籽,可食)。采苦菜,将臭椿当柴烧,养活我们农夫(荼:苦菜。薪樗:用樗为薪。薪:柴。这里用作动词,当柴烧。樗:臭椿。食:用作使动,给……吃。这里是养活意思)。

九月夯土(在)“打谷场”,(筑:夯土使坚实。场圃:泛指打谷场。圃本是菜园。古代场圃同地,春夏种菜,秋冬打谷)十月(将)谷物输入粮仓(纳:输入粮仓。禾稼:泛指一切谷物。按,下面两句分说种类)。小米、稷[ji]、早种晚熟的谷、晚种早熟的谷,禾麻豆麦(黍:小米。稷:黍的一种,指不黏者。重:同“稑”。晚种早熟的谷)。可叹我们农夫哇!把打下的谷物集中到粮仓里,还要到统治者家中服修缮房屋的劳役(同:会合。指把打下的谷物集中到粮仓里。上:通“尚”,还要。入:指到统治者家中。执:执行。指服役。宫功:指修缮房屋的劳役。宫:房屋。功:事)。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子(尔:语气词。于动词词头。茅:茅草,这里用作动词,割取茅草。索:绳索,用作动词,搓。綯:绳子),赶忙登上屋顶(修理住房)(亟:赶忙。其:语气副词。乘屋:登上屋顶。乘:登。屋:屋顶。按,指修理住房。其始:指岁始,即春初),春初播种百谷(其始:指岁始,春初)。

二月凿冰(发出)冲冲声,三月放入冰窖(冲冲:凿冰声。凌阴:冰窖。凌:冰。阴:通“窨”,地窖。古时藏冰于窖,以备夏天取用)。四月早朝(其蚤:指早朝,是一种祭祀司寒神的仪式。蚤:通“早”。),献羔羊祭韭菜(羔、韭:都是祭品。羔:羔羊。韭:韭菜)。九月秋高气爽,十月天地肃清(肃霜:即肃爽,双声联绵词[从王国维说],指秋高气爽。涤场:即涤荡,双声联绵词[从王国维说],指天地肃清),两樽酒聚会宴飨,屠宰羔羊(朋酒:两樽酒。朋:本义是两串贝,引申为…双?。斯:指示代词,复指宾语“朋酒”。飨:指聚会宴飨。曰:句首语气词)。登上国君接待外宾和国人的朝堂,举起那犀牛角做的酒器,(祝贺)长寿没有止境(跻:登。公堂:国君接待外宾和国人的朝堂。称:举起。兕觥:用犀牛角做的酒器。兕:犀牛。万寿:极言长寿命。无疆:没有止境)。

老子四章

第二章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出来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所以,有了“有”,才产生“无”,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有了困难,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难。困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七十七章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第八十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墨子.非攻上

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楚辞.国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历史文选试卷(最新整理)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 卷) 一、填空(每空 1 分,本题共10 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 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 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 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 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 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 分,本题共10 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 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 分,本题共20 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 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名词解释 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 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体例为国别体。今传本30卷33篇。其记 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 种。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 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 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 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博杂。有的解释礼经,有的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书中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7.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山东邹城市)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以及性善论、理想人格的主张。孟子的仁政思想突出了“民”的地位,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明显的民本色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的成熟、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受到

中国历史文选第一学期期末本科B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B) 政法系历史专业本科 一、列举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举出“四书五经” 2、举出《史记》三家注 3、举出《汉书》新创四志 4、举出《后汉书》新创列传七篇 5、举出两晋南北朝方志地理书三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古文尚书” 2.《史记》“三家注” 3.《汉书.艺文志》 4.《三国志注》 5.郦道元

三、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16分) 1.简述《三国志》对正统问题的处理方法? 2.《汉书》与《史记》相比较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何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翻译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2.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衰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候。 3.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于道最为高。

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1.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给上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并回答 ①焚书令中哪些书烧哪些书不烧? ②对违背法令的人如何处理?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中国历史文选宋世风俗翻译 石大曲政编译

《宋史》上说,当官的忠诚和豪义的气概,到了五代的时候,都改变得差不多了;宋朝刚建立时,范质、王溥仍有遗憾。赵匡胤最褒奖韩通,挨下来就是卫融了,用来表达他的意愿。宋真宗、宋仁宗的时候,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众位贤能的人才,在朝廷倡导正直的言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的缙绅,知道用高尚的名节、正直而知耻崇尚对方,完全消除了五代的丑陋的风气。因此靖康之变时,有志之士奋发而起义为皇帝献身,面临危难也不屈服,所在的各地都有这样的人。等到宋朝灭亡,忠义有气节的人士互相指望扶持。啊!我看西汉哀帝和平帝可以被王莽所灭并定都东京,五代可以灭亡变为宋朝,就知道了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风俗了。《周易》《剥》卦上多次说炼丹时,上面的火星灭了,那么又会在下面重燃。 皇帝统治人民的方法,不过就是抑制轻浮的举动,制止竞争的行为。宋朝自从仁宗在位以来四十多年,虽然任用的也许并非是人才,然而风俗纯朴,崇尚品性端正,谈论时代的人士,称这是君子之道发扬。等到了宋神宗统治时,王安石主持朝政,过分奖励谄媚的小人,排除不支持自己的人,邓绾、李定、舒亶、蹇序辰、王子韶这些奸险小人,一时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士大夫便迎合王安石这些人。钻营禄位的人,趁机抨击他人缺点。到了宋哲宗、宋徽宗时,朋党的祸乱大举窜起,国家的形势一天天变坏,国家的祸患就像已入膏肓的疾病,最终不可治理了。后代的人,只说“农田”、“水利”、“青苗”、“保甲”等法律是百姓的祸害,却不知道改变人心、变更官员的习性,是朝廷的祸患。祸害百姓的,可以在一天之内改变;而祸患朝廷的,历经数百年,它滔滔不绝的势头,一旦触发便不可回头了。李应中说,自从王安石被任用,使人心沉沦,至今自己还没有察觉;人只趋向法令条文而不明白义节,那么势力就会一天天孤立。——他可以说是懂得言论的人了。《诗经》说,“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意为不要教唆人做坏事)。使得仁宗庆历年间官员的风气完全改变而成为宋徽宗崇宁年间那样的,不是王安石教猿爬树的结果吗?

古代汉语十八课翻译精品

【关键字】情况、力气、方法、地方、问题、尽力、充分、统一、提出、措施、利益、途径、资源、方针、把握、严格、管理、鼓励、实施、减轻 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 一鸣惊人 【繁】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甌簍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简】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篓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张释之谏孝文帝 【繁】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為騎郎,事孝文帝,十歲不得調,無所知名。釋之

历史文选2课文翻译

三峡 长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巫峡,这是传说蜀王杜宇开凿来通行江水的。长江在巫峡流淌,向东流过新崩滩。滩旁的山是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的。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又再次崩塌。山崩塌的当天,长江水向上逆流一百多里,涌起几十丈高。现在滩里有些石头,形状或圆得像箪,或方得像房屋,数量不少,这都是当初山崩后掉下来的。由于掉下的石头阻碍水流,江水湍急,所以叫“新崩滩”。而山崩后留下的断岩残壁和其他山岭相比,仍然显得高耸特立。新崩滩往下行十多里,有座山叫大巫山,不仅仅是三峡独一无二的,可以和岷山、峨眉山、衡山、九嶷山相媲美,它的气势好像要庇护众山,削平天上的云朵,直上霄汉与天公比高。这一段首尾长一百六十里,被称为巫峡。(实际的巫峡长度仅为42公里,此处不准确)大概是因山而得名。 三峡七百里的范围中(不准确,实际测量仅204公里),两岸山峰不断。三峡沿岸的山峰高耸连绵,把阳光和天空都遮挡了,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夜半,就见不到日月。而夏季江水涨漫上山坡,不能行船。有时有紧急公务,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江陵,路途一千二百多里,就算乘奔马、驾疾风,也没有那样快。而春季和冬季,却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清澈的深潭,江水回映清光,山峦倒映水中,在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柽柳和柏树,悬空流淌的泉水和瀑布飞溅冲刷,泉水清澈、树木繁密、山高岭峻、草木茂盛,种种美景,真是绝妙。每每到天气初晴的清晨,山林清寒,山涧冷寂,经常有猿猴在山中长声啸叫,经常引颈哀歌,鸣叫声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停。所以长江上的打鱼人渔歌唱道:“长江三峡巫峡最长,听到猿鸣,就会让人忍不住落泪。” 永宁寺 永宁寺是熙平元年是由灵太后创立的。寺的位置在阊阖门南面一里、御道的西面。永宁寺东面有太尉府,西和永康里相对,南边挨着昭玄曹,北方靠近御史台。阊阖门前面御道以东是左卫府,左卫府南面是司徒府。司徒府南是国子学,国子学殿堂内有孔子的塑像,两旁分别有颜渊向孔子请教“仁”以及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的塑像。国子学南为宗正寺,宗正寺南是太庙,太庙南是护军府,护军府南为衣冠里。御道西面是右卫府,右卫府南面是太尉府,太尉府南是将作曹,将作曹南是九级府,九级府南是太社,太社南有凌阴里,就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藏冰地。 译文:永宁寺里有一座九层佛塔,是用木头架成,整个高度为九十丈。加上塔顶十丈金刹,整个塔尖到地面高度为一千尺。(这里是夸饰之语,见周国林编《中国历史文选》)就算在距离京师百里远的地方,也能见到其雄姿。原来修塔挖掘地基到地下水下的土层,挖出三十尊金像。灵太后认为这是信奉佛教教义的征兆,所以修建时过于奢侈。金刹顶上立有金质宝瓶,容量有二十五斛大。宝瓶下面有十一重承接雨露的金盘,金盘周围悬挂金属大铃。又有四根金属锁链连接塔的四个角度。锁链上也挂着金属大铃。铃铛大小如同大酒瓮。佛塔一共有九级,每级的角落都挂着金属大铃,上下一共有一百三十个。佛塔有四面,每面有三扇门六个窗,门都用朱漆漆过。窗面上各有五行金属大铃,十二扇门二十四个窗户共计5400枚(共计九层)。又有金属制作的拉环和鐶钮。永宁寺的修筑可以说用尽了最好的技术,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彩色图绘的柱子和贴金的门铺首,简直让人惊奇。而到了清风吹拂的晴朗夜晚,铃铛齐鸣,发出的铿锵声响可以在十多里外听到。 译文:佛塔北面有一所佛殿,形状像太极殿。佛殿里有一尊一丈八高的金质佛像,有十尊真人大小的金质佛像,有三尊彩丝织绣编缀着珍珠的佛像,有五尊用金丝编织而成的佛像,有两尊玉质佛像。这些佛像统统制作精妙,举世无双。共有一千多间房屋,都认真修饰房梁、墙壁、门窗,简直难以用语言描述,其中门上镂刻着青色连锁图纹,窗户上也雕刻着花纹。佛殿外种栽栝树、柏树、松树、椿树,树木枝叶繁茂,盖住了屋檐。竹子和香草,布满了空地。因此常景撰写的永宁寺碑说:“就连须弥山和兜率的佛殿庙宇,也比不上永宁寺。” 译文:外国所进献的佛经、佛像,都藏在永宁寺。永宁寺的院墙都加上短的椽子,将瓦放在椽子上,就像现今的宫墙一样。永宁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开一道门。南门的楼有三层,用三条阁道相通,高度距离地面二十丈,形制和端门相似。楼画上云气和仙灵,用列钱和青色连锁文装饰,光鲜华丽,威严庄重。拱门绘有四大金刚和四只狮子,用金银和珠玉装饰,装饰美盛,气势宏大,世间少有。东西两道门的情况也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楼只有两层。北门没有房屋(楼),像乌头门。四道门外面,都种着槐树,绿水环绕,行人常常在此乘凉歇息。路上尘土绝迹,并不是下雨湿润导致:凉风习习,难道是团扇带来的吗? 译文:寺院修建好之后,北魏孝明帝与太后一块登上佛塔。从佛塔看皇宫,像在自己的手掌心;俯视京城,就像是家中的庭院。因为从佛塔可以看到皇宫的情况,所以禁止人随意登塔。我曾经与河南尹胡孝世一块登上佛塔,可感受到云层和水汽,真是一点不假。 译文:有来自西域的僧徒菩提达摩,是波斯国人。他从八荒边远之地到中原来游历。到洛阳以后,看到永宁寺佛塔的承露金盘光芒好像日光一样耀眼,照射四方;铃铛在风中发出的声响响彻宇宙。达摩不禁赞叹歌咏,以为寺实在是神功所建。达摩自叙说:“我现在一百五十岁,历游了世界上各个国家,而永宁寺的精巧壮丽,是连印度佛寺也比不上的。就算佛寺到了极致境界,也到不到永宁寺这样。”达摩口中唱念南无阿弥陀佛,整日双手和掌以 译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大风好像要吹倒寺院房屋,拔掉寺院树木。佛塔金刹上的宝瓶被风吹掉,落到地上,入地一丈多。

古代汉语课内翻译

1 《政伯克段于焉》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2)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有个叫颖考叔的,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颖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颖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颖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3)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暗杀他。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4)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一)《左传》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 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 其南陵,夏后之墓也; 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译:(赵盾)将要直言劝谏,士季说:劝谏却不被接受,那么没有谁能在您之后了.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试卷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 足,都鄙廩庾 ..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仟伯之間成羣,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於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並兼;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 室廬、車服,僭上亡限 ....。物盛而衰,固其變也。是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竝興,而民去本。董仲舒說上曰:“《春秋》它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 願陛下幸詔大司農 ...,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後時 ..。”又言:“古 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民財內足以養老盡孝,外足以事上共稅,下足以畜妻子極愛,故民說從上。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又顓(專)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踰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裏有公侯之富, 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為更卒 ..,已複,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漢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並兼之路。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繇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仲舒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蹇叔哭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中国历史文选Ⅰ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Ⅰ》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代码:30202008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 72学时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 一、考试目的 检查历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历代史籍的作者、体例、内容及成就等方面知 识的了解情况。考察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古文今译的水平,培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依据该课程大纲的要求,全面考察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的教学内容。 其中历史要籍部分的命题,以史学名著为主。历史文选部分的命题,除课堂讲授 的内容以外,要有一定比例的课外内容,但难易程度宜适当。 考察方式有平时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命题类 型有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解释字词、古文标点、古文今译、材料分析等题 型。期中考试可以有开卷笔试或闭卷笔试等方式。 考试要用百分制,按标准答案评分。学期成绩折合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相加得出总分。 根据考试时间110分钟掌握出题量,试题覆盖面广:占各章节内容的80%以 上;题量适当: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50%;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90%以 上的题都是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6) 一、考核知识点 1、历史文献汇编史书介绍 2、文章选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尚书》(2)《逸周书》

2、领会:(1)《尚书》成书时代、内容及特点。 3、应用:《牧誓》的标点、今译及大意。 第二章编年体史书的产生 一、考核知识点 1、编年体史书介绍 2、文章选讲 二、考核要求 (一)编年体史书介绍 1、识记:(1)编年体(2)《春秋》(3)《竹书纪年》 2、领会:(1)编年体史书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2)《春秋》的产生、特点及传注。 3、应用:通过对编年体史书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该类史书的概况 及价值。 (二)文章选讲 1、识记:(1)《左传》 2、领会:(1)《左传》作者、成书经过及成就。 3、应用:《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标点、今译 及大意。 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 一、考核知识点 1、国别体介绍 2、文章选讲 二、考核要求 (一)介绍 1、识记:(1)国别史 2、领会: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该类史书的概况及其价值。 (二)文章选讲 1、识记:(1)《国语》(2)《战国策》。 2、领会:(1)《国语》成书时代与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