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民: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应重点在深水等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高学民: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应重点在深水等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高学民: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应重点在深水等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10月28日消息(南海网记者马伟元)10月28日上午,南海海洋科技论坛暨第八届海南省科技论坛在海口召开。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处长高学民出席并以《我国海洋科技的主要紧张、支撑政策和工作考虑》为主题做报告。

高学民主要从近十年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成就、中国海洋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十三五”期间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考虑等三方面进行报告。

高学民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科技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调查和学习、模仿、尝试创新,第二个阶段是科技兴海、跟踪和攻关结合,第三个阶段是加大认真知,技术上跟踪、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

高学民说,近十年来,我国深海大洋、南北极可靠方面取得突破,海洋综合调查、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和管理的支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支撑公益服务和环境保护的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海洋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内地共有涉海研发机构180个,综合性海洋大学5所,另外,50多所离校参与海洋科技的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一批以院士为领军代表的海洋科研队伍。

南海海洋科技论坛暨第八届海南省科技论坛在海口召开。

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方面,高学民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海洋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国际海洋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带来的新任务等四方面进行了介绍。

高学民认为,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应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扶持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支持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相关生态补偿政策等研究,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渔业经济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增加渔民收入、保持渔区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切实需要。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葫芦岛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的西北沿岸,海岸线长258公里,在环渤海圈内,处于连接东北、华北及关内外的重要部位,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海洋渔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近海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连续四年放流海蜇幼苗,连续十年放流日本对虾,为渔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部分渔民转产转业,渔船数量有所压缩,减缓了近海捕捞强度。养殖业发展迅速,工厂化渔业养殖已经成为龙头产业。紧紧围绕辽宁省“五点一线”和葫芦岛市“三点一线”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谋划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良性发展。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还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渤海近海资源严重衰减,给渔民增收造成了很大难度。历史上渤海传统的捕捞品种如大小黄鱼、鲅鱼(蓝点马鲛)、中国对虾等已形不成渔汛。葫芦岛市近海的贝类资源如杂色蛤、毛蚶、中国蛤蜊等已不能批量捕捞,海蜇、毛虾的资源量也严重减退,虾蛄、梭子蟹等产量也很低。渔民在近海能捕到的经济种类已经少之又少。远海捕捞也存在油品涨价、费用增加、风险较大等诸多问题,加上中韩、中日过渡水域限额捕捞,捕捞渔民面临生计问题。 二是环境生态变化很大,海洋富营养化程度加重,赤潮次数增多。陆源污染物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由于渤海净化能力差,随着污染的加剧,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一些经济品种产量下降,敌害生物增多,造成了生态隐患和荒漠化现象。 三是渔船数量多,网具网眼小,捕捞强度大。尤其是从事近海生产的小船数量较多,增加了近海资源压力。一些渔民追求眼前利益,使用一些网眼小、破坏性大的网具,使幼鱼虾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亲体得不到有效保护,给资源恢复造成了很大难度。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因此市场竞争力较弱。加工业落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拳头产品。海洋渔业经济还处于从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少,还没有真正把分散的渔户统一起来,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制约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 五是海洋渔业产业和渔民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目前,还没有对渔业产业的保障政策,遇到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的灾祸,只能由渔民自己埋单。捕捞渔民和渔船的互保制度实行了多年,在保障渔民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缺乏政策性的保障,渔民的保障水平还较低,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2) 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2) 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 (3) 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 (3) 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 4 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 (4) 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 (4) 3 结语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发展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们便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也因此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疆土。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1],且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为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食物、海洋药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制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阳光、水、空气、矿物等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生活在海洋这一水体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机制,使得海洋生物最终将日光转换为化学能量和各种特殊的细胞产物。海洋生态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脆弱性。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生态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体空间:水生环境由全球海洋构成一个运动的、相互连通的立体空间,并形成海洋——陆地——大气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地球生命系统;(2)互相制约因素:水生环境使生物间关系更加密切,使一种生物同周围其它生物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每种海洋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链中,在捕食和被捕食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4)其它因素:防卫、洄游、生殖、捕捞因素等[1]。这些因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繁衍和补充。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赋予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显著特点。海洋生物体内形成了特殊的生化机制,生物间又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生化体系,整个海洋生物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的共轭生态化学系统。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不断更新,种群也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整个地球每年生产的生物总量相当于1.5×1010t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已知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约3.4×1010t,有约20万种海洋生物。目前,海洋每年向世界人类提供9.0×107t以上的渔产品——高质量的蛋白食品。据估算,每年仅海洋鱼类的生长量多达6.0×108t,在不破坏资源的前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https://www.360docs.net/doc/cd8805274.html,/hyjww/zwgknew/zcfg/webinfo/2008/09/1221707761941638.htm 为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海洋科技发展任务,统筹国家“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水平和能力,发挥海洋科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0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与发展现状 1.面临形势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国际社会对海洋事务高度重视,国际海洋科技围绕全球重大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迅速,呈现新的趋势。一是重大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催生着一些新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带动着海洋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二是以海洋生物技术和深海技术为核心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三是海洋监测和探测向高分辨、大尺度、实时化、立体化发展,建设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系统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和引领海洋产业向高科技化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贯彻落实“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加速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海洋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缓解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对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海洋

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框架

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框架 一、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大科学,高技术 1997年世界海洋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把当前海洋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课题归结为四类:科学文化进步,包括揭示生命起源、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海洋人类学)的研究;探索和开发海洋财富,包括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渔业)、油气资源开发、海洋运输、能源利用、空间利用和旅游、海洋环境净化容量等;生命支持系统研究和保护,包括海洋与气候、生物多样性、健康和废物清除、防灾减灾等;其他类,包括海洋管理、海洋经济学、论理学、海岸科学、培训和教育。在这些领域,我国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这些问题也与我国实际利益有密切关系。作为一个沿海大国,我们必须参与海洋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这是国家的政治权利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军事安全问题、大国形象问题。我们制订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必须考虑这些问题,提高参与海洋领域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一)大科学

为了解决全球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出现了全球性的"海洋大科学"(ocean megasciences)研究,包括全球海洋观测(goos),海洋科学钻探(scientific ocean drilling),热液海洋过程及其生态系统(hydrothermal ocean processes and ecosystems),海洋生物多样性(ocean biodiversty),海岸带综合管理学(coastal science for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等5个领域。1998年世界地理大会也提出了大地理学的概念,意大利地理学家vallger提出现代海洋地理应该包括海岸地理、海岸陆地与海岸海洋、深海地理和海洋区域地理,要进行跨学科的物理、生态、经济、地缘政治、海洋地理信息研究,建立综合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这些海洋大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区域的和全球的重 大课题,例如: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包括厄尔尼诺现象研究、太平洋周期变化研究、极地冰海变化研究、地球变暖与物质循环等;海底动态与地震研究,包括板块形成过程研究、海底热点区域动态研究、地震产生过程研究等;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物质循环机制研究、深海和地壳内微生物研究、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科学技术研究等。这些课题的成果对于揭示生命起源、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海洋人类学),研究气候变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钦州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0911403110 姓名范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范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 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范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上述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捕捞强度爆发式增长,掠夺性捕捞现象越演越烈。劳动力要素过度增长,资源枯竭,捕捞过度、经济效率降低等生物、社会和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docx

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今世界的渔业在高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即将迈向二十一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渔业发展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经济时代的主要区别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渔业生产的对象没有变,仍然是仍然是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但科学技术对怎样捕捞、怎样养殖、怎样加工、怎样销售、怎样管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尽管世界渔业的资源量在衰退,而渔获量却在增加,养殖产量在大幅度地增长,水产品主要来自捕捞的比例正在改变,这主要利益于科学技术的推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资源危机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使社会飞速地发展,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也带来了危机,而最终摆脱危机的办法还得依靠科学技术,这就是高科技时代发展的辩证。 一、世界渔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1、渔业正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 今天,世界人口每年以8700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则从1961年的人均0.44公顷降到目前的0.26公顷。预计到2050年将下降到0.15公顷,土地将出现严重短缺的局面。然而,今天人类食物的90%是在耕地和牧场上生产的,只有10%来自地球的水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人增地减粮食紧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是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世界经济要持续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海洋,如何开发海洋和内陆水域,如何开发新的食物来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一场全球性的“蓝色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人们曾把本世纪60年代通过矮化基因育成的稻麦高产品种,称之为“绿色革命”,后来又把畜牧业上的重大技术变革的成就称之为“白色革命”,把向水域索取食物的重大技术变革称之为“蓝色革命”,把耕海牧渔看作是节粮、节水、节地型立体农业的一部分。水产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各国渔业部长级会议和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都特别强调了发展渔业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6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主要渔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建设海洋农牧场,用农牧化的手段增殖水产生物,成倍地增加资源量。从海藻中提取食物的技术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尽管目前从海藻中提取的食物还很有限,但科学家们预测说,假如使太阳能转换成海藻化合物储能的转换率为2%,从海藻中提取人类食物的提取率为5%,地球上海洋可栽培面积总数约有200亿公顷,这就是说,将来海洋牧场规模化发展起来后,足够维持相当于200亿人口的生活所需。 2、水产增养殖业异军突起 自60年代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提出海洋“栽培渔业”的设想后,世界水产增养殖业得到很大发展。增养殖的种类向多元化发展,人工培育苗种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优良增养殖品种如牡蛎、扇贝、鲍、海带、紫菜、裙带菜、鲑鳟类、鲆鲽类、鲷类、鲈鱼类等种类突破了工厂化苗种生产难关,养殖技术不断完善,网箱、拦网、筏式和延绳垂下式养殖、开放海域网箱养殖系统普遍得到采用,达到很高的产业化水平。自7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水增养殖业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发展很快,不少种类育苗实现了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人工饵料专业化高效率生产,外海网箱养殖系统被普遍采用,使生产由近岸性向外海性

世界海洋科学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分析论文

世界海洋科学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分析论文 摘要:陆地上的很多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而海洋中拥有着大量的资源, 这就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海洋。世界海洋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体系主要由几方 面构成, 分别是科学交叉、融合渗透、综合, 研究方向则是海洋气候、自然环境、资源等 方面。 关键词:世界海洋; 科学研究; 前景展望; 海洋的疆域辽阔、覆盖范围广, 因此对海洋进行科学研究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最 初的海洋探险起源于15世纪, 西方国家对海洋地理进行探索研究。而我国的郑和也有了 下西洋的壮举, 之后西方的哥伦布再次横多大西洋。从古至今, 人们对海洋的研究从未停 止过。海洋研究的综合性很强, 在进行海洋观测时, 需要对气象进行掌控, 潮汐、温度也 是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知识的积累, 世界海洋研究雏形逐渐形成。 1 世界海洋研究进展 在国际上很多机构对海洋的研究手段逐渐成熟, 收集了很多和海洋相关的数据, 最终 确立了FWCI的研究指标。例如Sopus数据库中的Oceanography、Aquatic Science都是 海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它们也是海洋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国际上的海洋研究领域中, 已 经有很多机构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技术, 分别是东京大学、牛津大学、华盛顿大学以及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他们把研究成 果撰写成各类文献, 最终被世界海洋研究部门参考应用。海洋科技也成为了最实用的高新 技术种类之一 2 世界海洋研究的发展 海洋科学的应用范畴广泛, 在对研究理论进行构筑时, 需要分析海洋演变过程中的地 质变化状况。在此期间, 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出现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研究实 际海洋科学过程中, 可以需要分析判定物理海洋学的概念。海洋中的地质变化以及动原理等。这样就能将海洋的形态更加完美是诠释出来。在分析海洋地质结构过程中, 需要分析 物理热洋学的变化种类, 了解大洋边界的变化方式, 分析海洋地质以及地球物理学的表现方向。海洋中物质组成以及地质构造方式不断 发生变化, 人们通过对海洋的探索, 总结海洋结构的变化规律, 分析海洋的演变过程。物 理海洋学的变化方式不同, 其中包括地质构造以及物体的演变规律。这样在分析海洋组成 结构过程中, 就能对研究内容作出更为准确的判定, 了解生物群落之间的联系、环境变化 的表现形势, 通过对世界海洋科学的研究将内容诠释出来。

海洋科技研究性论文

海洋科技研究性论文 基于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思路 [摘要]中国海洋科技进步催生了新的海洋产业,不同的海洋科技进步速度导致主导海洋产业的更迭,促进了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分析了制约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的科技因素,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科技创新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应加强第一产业的技术改造,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的海洋油气、深海矿产开采技术,推进潜在高增长海洋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强化海洋共性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制约因素;战略重点 [[[[[中图分类号]][P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10-0140-04] The Analysis of Marin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Marine Indust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China Qiao Junguo (Marin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25) Abstract: Marine technique progress produce new marine industry, different rates of marine technique progress results in the change of domain marine industry, improves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ological restrictions of main marine industry,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Marin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 it puts forward advices for marin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hat implem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what's more, put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need to develop the ocean deep-water oil and gas mining technology. In addition, promoting potential high-growth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marine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marine industrial common technology can be viewed as partial of government efforts. Key words: marine industry;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trictions; strategically emphasis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科技进步对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 中国海域空间广阔,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大陆岸线1.8万多公里,滩涂面积 2.1678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加大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海洋事业发展迅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1996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18%,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3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到“十五”期末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2008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海洋经济总量达2.9662万亿元。综观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有两个特点。

海洋渔业技术学_孙满昌_作业习题

※<第一章> 1、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过程? 2、我国渔具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3、我国十二类渔具的作业原理、渔具图的绘制? ※<第二章> 1、刺网渔具的作业原理和特点? 2、简述刺网渔具的分类方法? 3、简述刺网渔具的主要结构? 4、简述刺网渔具中缘网衣的作用? 5、三重刺网的结构特点及其装配方法? 6、框格刺网的结构和装配? 7、流刺网作业的操作过程及其作业中要注意的问题? 8、流刺网作业的放网过程中如何选择风向和流向? 9、定置刺网作业的操作过程及其作业中要注意的问题? 10、比较流刺网和定置刺网的作业特点,简述它们的不同点?※<第三章> 1、围网渔具的作业原理和特点? 2、简述围网渔具的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 3、围网渔具有哪些纲索及其作用? 4、围网网图的标志方法? 5、围网渔业的发展特点?

6、无囊围网和有囊围网的装配特点和装配要求? 7、围网网衣中三角网的结构和作用? 8、什么是起水鱼围网?什么是瞄准捕捞围网?什么是灯光围网? 9、简述围网渔业中主要的鱼群侦察技术? 10、简述灯光围网中光诱技术的原理及其操作过程? ※<第四章> 1、简述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和特点? 2、我国的拖网渔具是如何分类的? 3、简述拖网渔具的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 4、拖网渔具有哪些纲索及其作用? 5、韩国、日本、西班牙、俄罗斯拖网网图的标志方法? 6、世界拖网渔业使用较多的网板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7、xx网板的自转性和复原力偶? 8、影响网板水动力效能的主要因素。 9、生产中如何对网板进行调整? 10、生产中如何估算网板间距? 11、生产实践中,如何选择拖网渔场的? 12、在生产现场如何掌握中心渔场? 13、我国狭鳕拖网与一般拖网相比,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14、中层拖网在生产中是如何控制网位? 15、如何解读xx竹筴鱼拖网?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发挥海洋科技进步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 (一)面临形势 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科技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海洋大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向大科学、高技术体系方向发展,进

入了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研究阶段;海洋调查步入常态化和全球化,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并向实时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业务化海洋学逐步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 从国内看,未来5-1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地区进入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变化呈现阶段新特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瓶颈制约持续增大。同时,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任务更加艰巨。 国内外的新形势新趋势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洋科技发展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为主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争取尽快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为

学科知识介绍: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学科知识介绍: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9-03-26 10:43:29 作者:匿名来源:宣传部浏览次数:489 一、海洋科学与技术 海洋科学是研究陆-海-气相互作用,海水运动、海床、生态过程等各界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以及生物圈、水圈、地质层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气象学等基础学科。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维持海洋-大气-陆地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支持系统,是研究地球演化和生命起源的主要依据。海洋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探寻地球系统的长期变化,监控并预测地圈―水圈―生物圈系统的演化及其变异。 海洋技术是海洋科学、应用海洋学的工具和手段,包括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海洋灾害预报技术、海洋水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资源勘测与开发技术等。 目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全球性问题,海洋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所在。海洋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热点领域,也是世界各国战略、政治利益竞争十分激烈的重要领域。控制海洋战略性资源和开发空间,已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发展海洋战略的主要目标。 二、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洋科学与技术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与环境等重大科学问题,组织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合作研究计划,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

1、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实验计划和大洋环流实验计划的实施,揭示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海气耦合机制,实现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可预报性,发现海洋内波混合在生态环境效应中的重要作用。 2、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全球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 合研究计划、海岸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计划和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带动了以生态环境效应为主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快速发展,对生源要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动力学循环、时空分布有了深入的认识。 3、大洋钻探计划的实施,发现了古气候变化的记录和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生命现象。 4、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海洋观测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遥感、遥测、遥控、自动化和电子技术等为基础的海洋探测系统,包括从空间对海洋表面的遥感技术、走航观测、海洋浮标技术、深潜技术、声学探测技术、海底监测网络技术等,构成了全天候、实时、立体监测网络。 我国政府从“九五”开始,围绕着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及气候变化等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攻关计划,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如创立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揭示了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和变异机理;在古气候演化研究中,证明了热带驱动和碳循环的重要性,修正了经典的碳循环理论;在对中国近海生物种类结构、资源分布、生态习性及初级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深海大洋、极地研究成果突出,举行了首次横跨世界大洋的环球海洋科学考察,发现了新的海底热岩活动区,抓取完整的海底硫化物样本。在南海天然水合物资源调查中,成功获取了天然水合物样品,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成功获取深海海底天然水合物样品的国家;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海载人深潜器、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 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

海洋渔业技术专业简介

海洋渔业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10402 专业名称海洋渔业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捕捞学、海水动物增养殖、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基本知识,具备海洋资源调查、海水动物增养殖、现代渔业设施建设能力,从事海洋捕捞、海水动物养殖及海水养殖技术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海水苗种繁殖、海水养殖及海水渔业技术推广及海洋捕捞等企事业单位,在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海水渔技服务及海洋捕捞岗位群,从事苗种繁育、成品增养殖、技术推广与服务及捕捞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渔业资源、渔业环境调查研究,海水捕捞,渔具渔法设计和渔业管理的能力; 3.掌握渔业资源、海洋环境、渔具渔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4.掌握渔业水环境调控与监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技能; 5.掌握常见海水经济种类增养殖、疾病防控技术; 6.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掌握营销技能; 7.掌握互联网和物联网营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线上线下销售水族产品和售后服务的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渔具与渔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名优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捕捞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海水经济种类苗种繁育、海水养殖、生物饵料培育等实训。 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渔业生产、渔业资源调查、海洋牧场管理等项目的实习。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海水鱼(虾)贝育苗工海水鱼(虾)养成工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海水生态养殖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天津大学2017年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精)

天津大学 2017年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学科简介: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海洋观测技术为牵引和支撑,以海洋观测、海洋仪器和海洋信息技术为特色,促进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的融合与协同发展,瞄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与人才需求,聚焦当前海洋科学领域中国际研究前沿、国家发展急需、潜在实用价值高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海洋数据工程,包括海洋数据可视化研究、海洋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海洋GIS 工程; 2、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包括海岸摄影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水文观测等; 3、海洋观测理论研究以及仪器研发、平台搭建; 4、航海导航技术研究,包括船载 POS 技术研究、卫星组合定位技术研究等; 5、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包括海洋动力学、海洋生态系统模型、近海环境保护、物理海洋学、海洋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浪、潮、流数值模拟等。 学科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掌握现代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子、机械、水声、激光等现代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胜任海洋技术开发、海洋环境观测、海洋数据分析、海洋工程监测及海洋科学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具有国际视野、信息化理念和正确的海洋观,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重点培养其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本学科培养年限为 2.5年,课程学习时间为 1年,论文时间为 1.5年。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海洋科技类术语表

Presentation on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 ution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1. oceanographic [,?u?i?n?u'ɡr?fik] adj. 海洋学的;有关海洋学的(等于oceanographical) 2. oxygen minimum zone 最低含氧区 3. nutrient run-off 养分径流、富营养径流 4. Atmospheric deposition 大气沉降物atmospheric 英[?tm?s'fer?k]美[,?tm?s'f?r?k] adj. 大气的,大气层的 deposition 英[,dep?'z??(?)n; di?-]美[,d?p?'z???n] n. 沉积物;矿床;革职;[律](在法庭上的)宣誓作证,证词 5. phytoplankton 英['fa?t??,pl??(k)t(?)n]美[,fa?to'pl??kt?n] n. [植] 浮游植物(群落) 6. plankton 英['pl??(k)t(?)n; -t?n]美['pl??kt?n] n. 浮游生物(总称) 7. ocean interior

海洋内部 8.Shoal up 变浅、上移 9. microbe 英['ma?kr??b]美['ma?krob] n. 细菌,微生物 10. decompose 英[di?k?m'p??z]美[,dik?m'poz] vi. 分解;使腐烂 vt. 分解;腐烂 11.deplete 英[d?'pli?t]美[d?'plit] vt. 耗尽,用尽;使衰竭,使空虚 12.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13.ocean science 海洋科学 14.marin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海洋科技与工程 15.active project 在研项目 16.research vessel 海洋调查船 17. robotic [r?u'b?tik] adj. 机器人的;自动机式的;像机器人的 以上来源于:《21世纪大英汉词典》 18. Deep Submergence Facility 深潜水设备 19. world-class PhD program 世界级的博士点 20. post-doctoral program 博士后流动站

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报告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 0911403110 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 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围,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 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