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

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33例疗效分析

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33例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4-01-23T10:14:44.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作者:韦祝新阮林(通信作者)王仁生康敏丁华姚樱之 [导读] Zhuxin Wei, LinRuan, Rensheng Wang, Min Kang, Hua Ding, Yingzhi YAO 韦祝新阮林(通信作者)王仁生康敏丁华姚樱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 530021)【摘要】目的评价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二程诱导化疗后有淋巴结残留的患者33例。诱导化疗采用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每3周一次,共2次。诱导化疗后有残留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7例,用单药顺铂联合常规放疗,观察组16例,放化疗措施同对照组,放疗前对病灶给予局部热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部淋巴结消退情况、治疗后生存率及放化疗毒性反应。结果观察组采用放化疗联合热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8.2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年生存率(81.25%)及5年的生存率(56.25%)与对照组治疗后3年的生存率(64.71%)及5年的生存率(41.18%)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关键词】放疗热疗鼻咽癌疗效【中图分类号】R73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055-02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hyperthermia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efficacy analysis of 33 cases Zhuxin Wei, LinRuan, Rensheng Wang, Min Kang, Hua Ding, Yingzhi YAO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530021 【Abstract】 Objective : To evaluate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hyperthermia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2006 to 2007 in our hospit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ith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residual two -way 33 patients after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duction chemotherapy using cisplatin in combination with 5 -fluorouracil chemotherapy once every three weeks , a total of 2 times. After induction chemo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residu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Among the control group 17 cases , with single-agent cisplatin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 , the observation group 16 cases , chemotherapy measure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given before radiotherapy for lesions localized hyperthermia.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regression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 survival and toxicity after chemotherapy treatment .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using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hyperthermia ,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lone ,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23% , compared to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3 -year survival rate ( 81.25% ) and 5-year survival rate ( 56.25% ) after treatment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 -year survival rate ( 64.71% ) and 5-year survival rate ( 41.18% ) compared to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0.05; adverse reactions observed group was 6.25 %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11.8% , compared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hyperthermia therapy is effective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deserves to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radiotherapy hyperthermia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efficacy 鼻咽癌患者初治时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可达70%[1],治疗后颈部淋巴结残留和复发仍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我院通过对收治的病人进行分组研究,探讨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行二程PF方案化疗后仍有淋巴结33例鼻咽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为N2-N3期,观察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8-69岁,平均47岁,其中未分化非角化性癌14例,分化型非角化性癌2例;对照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0-70岁,平均46岁,未分化非角化性癌15例,分化型非角化性癌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期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诱导化疗采用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联合化疗2周期,其中顺铂80mg/m2分2d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750mg/m2,d1-d5,静注,21d为1周期;二程诱导化疗结束后21天仍有淋巴结残留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开始行同期放化疗,放疗用CT-sim方式,剂量2Gy/次,1次/d,5d/周。原发灶先采用6mV X线面颈联合照射DT36Gy,结束后改用耳前照射DT40Gy,鼻咽部总照射剂量为DT75-78Gy、35-40次,47-50d。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采用6mV X线照射达50Gy后,改用9-12mV线照射至DT68-72Gy、35-36次、45-50d,预防剂量为DT50-55Gy。同期化疗用单药顺铂80mg/m2分2d静脉滴注,每21天一周期,共3周期。观察组:放化疗用法同对照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于放疗第二天起配合局部热疗,采用915MHz高能聚束微波热疗机UHR-2000,根据肿瘤具体大小采用不同型号辐射器,辐射器距离体表2-5cm,热疗部分皮肤用水袋降温。对肿瘤表面皮肤监测,控制温度41.5-4 2.0℃,热疗后1h内行放疗。有效加温时间每次45min,2次/周,共8-12次,或淋巴结完全消退。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部淋巴结消退情况、治疗后生存率及放化疗毒性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按照WHO实体瘤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改变。疗程结束后评价颈部淋巴结消退情况,肿瘤完全消退者为完全缓解,肿瘤缩小二分之一以上为部分缓解,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2-3]。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率用卡方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部淋巴结消退情况比较观察组采用放化疗联合热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8.2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表1 两组患者颈部淋巴结消退情况比较

鼻咽癌知识讲解

鼻咽癌

鼻咽癌 摘要 鼻咽癌局部侵蚀力强,浸润性扩展,极易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区域淋巴结转移率高,初诊病例多为Ⅲ期、Ⅳ期患者,常规放疗毒副反应大,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高。现就鼻咽癌概况、EBV、征兆、诊断、治疗做一概述。 关键词鼻咽癌征兆化疗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部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南方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且以长江以南地区的发病率为高。鼻咽癌发生部位隐蔽、结构复杂,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故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已经是111或W期。我国90%以上的鼻咽癌是低分化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调强放射治疗有着强大的剂量学优势,是目前放射疗法方式首选模式。但放疗只是针对局部病灶,不能防止远处转移的发生,因此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加用化疗的综合疗效逐渐被人们认可。主要有辅助性化疗、同期放化疗和诱导化疗及多种联合的治疗方案。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大部分学者推荐采用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的方案,认为此方案能够提高癌症的局部控制率、延长总生存率。有研究证实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可提高111、W期鼻咽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并能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但无论放疗还是化疗均会对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即使是局部病灶的控制,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机体自身的细胞免疫功能障碍而出现癌细胞的远处转移。 在不同分化程度鼻咽癌细胞、组织中 Notchl 胞内段( NIC) 表达有所差异,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而与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呈现分化程度越低表达量越低的趋势。从慢性炎症组织到分化型鼻咽癌,再到末分化型鼻咽癌,NIC 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其定位由胞质至胞核,而未分化型鼻咽癌 NIC 主要表达于侵入癌巢的淋巴细胞上,提示 Notchl 在鼻咽癌发生中有促进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淋巴细胞浸润相关。 鼻咽癌主要是EBV感染引起的。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

淋巴瘤比鼻咽癌严重么

淋巴瘤比鼻咽癌严重么 文章目录*一、淋巴瘤比鼻咽癌严重么*二、淋巴瘤如何预防*三、淋巴瘤食疗方 淋巴瘤比鼻咽癌严重么1、淋巴瘤比鼻咽癌严重么首先,鼻咽恶性淋巴瘤肿瘤巨大,可侵及口咽或有颈淋巴结 转移,须作活检才能鉴别。 其次,原发于鼻咽部的恶性淋巴瘤与鼻咽癌临床表现相似, 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但其中一些分化差的尤其是小细胞未分化型,却很难与鼻咽癌区别,即使很有经验的病理医生也难免误诊,特别是用光镜检查时更要特别慎重。 最后,恶性淋巴瘤与鼻咽癌对放疗的反应截然不同,前者用 一般放疗剂量就能使局部肿块明显缩小或消失,而后者需要大剂量才能使肿块缩小,在临床上有时根据其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来鉴别。 两种疾病都是癌症,没有说哪种更严重的说法,要是治疗不 好都极大威胁患者身体健康。 2、淋巴瘤全身表现 全身症状 恶性淋巴瘤在发现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出现发热、瘙痒、盗汗及消瘦等全身症状。 免疫、血液系统表现 恶性淋巴瘤诊断时10%~20%可有贫血,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

计数、血小板增多,血沉增快,个别患者可有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乳酸脱氢酶的升高与肿瘤负荷有关。部分患者,尤其晚期病人表现为免疫功能异常,在B细胞NHL中,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多少不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皮肤病变 恶性淋巴瘤患者可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皮肤表现,皮肤损害呈多形性,红斑、水疱、糜烂等,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免疫状况低下,皮肤感染常经久破溃、渗液,形成全身性散在的皮肤增厚、脱屑。 3、淋巴瘤怎么检查 血常规及血涂片 血常规一般正常,可合并慢性病贫血;HL可以出现PLT增多、WBC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侵袭性NHL侵犯骨髓可出现贫血、WBC及PLT减少,外周血可出现淋巴瘤细胞。 骨髓涂片及活检 HL罕见骨髓受累。NHL侵犯骨髓,骨髓涂片可见淋巴瘤细胞,细胞体积较大,染色质丰富,灰蓝色,形态明显异常,可见“拖尾现象”;淋巴瘤细胞≥20%为淋巴瘤白血病;骨髓活检可见淋巴瘤细胞聚集浸润。部分患者骨髓涂片可见噬血细胞增多及噬血现象,多见于T细胞NHL。 淋巴瘤如何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

颈部淋巴结分区

颈部淋巴结分区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1.喉癌—颈淋巴结转移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在声门上型极高,声门型和声门下型转移不多,II、III、IV区多见 2.喉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下咽癌是颈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的肿瘤,转移多发生在II、III、IV区3.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是颈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的肿瘤,有报道近90%,常有双侧转移发生 4鼻腔、鼻窦—颈淋巴结转移 鼻腔、鼻窦癌早期转移不多,晚期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与病理类型有关,如恶黑近20%,常在I区 5甲状腺—颈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是一种淋巴转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IV区和气管周围好发6涏腺—颈淋巴结转移 7其他—颈淋巴结转移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鼻咽癌

鼻咽癌 摘要 鼻咽癌局部侵蚀力强,浸润性扩展,极易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区域淋巴结 转移率高,初诊病例多为Ⅲ期、Ⅳ期患者,常规放疗毒副反应大,局部复发率 和远处转移率高。现就鼻咽癌概况、EBV、征兆、诊断、治疗做一概述。 关键词鼻咽癌征兆化疗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部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南方高发恶性肿 瘤之一,且以长江以南地区的发病率为高。鼻咽癌发生部位隐蔽、结构复杂, 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故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已经是111或W期。我国90%以上的鼻咽癌是低分化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调强放射治疗有着强大的剂量学优势,是目前放射疗法方式首选模式。但放疗只是针对局部病灶,不能防 止远处转移的发生,因此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加用化疗的综合疗效逐渐被人们认可。主要有辅助性化疗、同期放化疗和诱导化疗及多种联合的治疗方案。对于 晚期鼻咽癌患者,大部分学者推荐采用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的方案,认为 此方案能够提高癌症的局部控制率、延长总生存率。有研究证实同期放化疗联 合辅助化疗可提高111、W期鼻咽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并能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但无论放疗还是化疗均会对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即使是局部病灶的控制,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机体自身的细胞免疫 功能障碍而出现癌细胞的远处转移。 在不同分化程度鼻咽癌细胞、组织中 Notchl 胞内段( NIC) 表达有所差异,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而与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呈现分化程度越低表达 量越低的趋势。从慢性炎症组织到分化型鼻咽癌,再到末分化型鼻咽癌,NIC 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其定位由胞质至胞核,而未分化型鼻咽癌 NIC 主要表达于侵入癌巢的淋巴细胞上,提示 Notchl 在鼻咽癌发生中有促进作用,其作用途 径可能与淋巴细胞浸润相关。 鼻咽癌主要是EBV感染引起的。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e4483310.html,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作者:文明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作分析。方法:研究中纳入经临床病理学 证实的颈部淋巴结患者120例为对象,将其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结横径增加与内部回声不均匀时提示颈淋巴结转移,淋巴门存在血流信号时提示非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结论:颈淋巴结是否转移判断时的超声指标为淋巴结横径增大、内部回声不均、有无淋巴门血流。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颈部淋巴结为出现在颏下三角中的淋巴,通常纳入颏部及口底、舌尖等部位,注下颌下淋巴结与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等。临床上均见颈部淋巴结组织由鼻、鼻窦或者咽、喉以及口腔、面部等部位的淋巴回流,其恶性肿瘤转移情况的诊断尤为关键,与临床治疗时的方案选择密切相关。故本次研究旨在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情况作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20例纳为对象:男性为87例、女性33例;年龄为18-65岁,均值为(38.15±5.93)岁;经临床病理学证 实为:转移淋巴结患者92例:原发肿瘤肺癌40例、甲状腺癌21例、鼻咽癌8例、喉癌3 例、淋巴瘤20例。非转移淋巴结患者28例:反应性增生10例、颈淋巴结炎18例。纳入患者病情均经临床病理学证实,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中内容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以及语言/听力/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选飞利浦IU 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将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7.5MHz;扫查最佳肿大淋巴结二维超声及彩色血流成像后作分布图,并将淋巴结扫查过程中的各方面数据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经超声扫查得出:淋巴结转移患者横径大于非转移患者,其中32例34.8%呈内部回声均匀状、60例65.2%为不均匀状,7例7.6%例存在淋巴门血流、85例92.2%无淋巴门血流,上述情况与非转移淋巴结患者比较存在差异,P

鼻咽癌淋巴转移还能活多久

鼻咽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即可发生淋巴转移。鼻咽癌淋巴转移所体现出来的症状小的时可以触及的地方有颌下、耳前、耳后、锁骨上等处淋巴结,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鼻咽癌的治疗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鼻咽癌淋巴转移还能活多久的问题,首先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然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自身的整体状况以及转移程度,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是能否延长寿命的关键所在。鼻咽癌晚期患者一般全身症状较重、身体素质较差,而手术创伤性较大、放化疗副作用较大,所以鼻咽癌晚期患者一般不适合手术切除及放、化疗治疗,但可以选用中医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副作用小,可明显改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有效延长鼻咽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临床上应用较好的中药有“三联平衡疗法”等,对于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重要的意义。 鼻咽癌淋巴转移还能活多久?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给鼻咽癌晚期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三联平衡疗法是由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根据30年的抗癌经验,在先辈们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该疗法具备中医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优势,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应运而生,且治疗费用低,适合治疗各个时期的癌症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情的恶化,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的寿命。 口说无凭,三联平衡疗法已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多家媒体也争先做了报道,下面就是相关视频,希望能帮的到患者。 采用“三联平衡疗法”,同时将药疗、食疗、心理相结合,无论患者处于哪种发展阶段、体质强弱,尤其是晚期患者,不能手术和放化疗,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年来该疗法的突出疗效,改变了许多人认为癌症不能治愈的错误观念。许多病人经“三联平衡疗法”治疗后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即使部分患者瘤体不能完全消除,只要元气恢复,也完全可带瘤生存,甚至带瘤工作。 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治疗鼻咽癌转移的真实案例: 【患者】杨某某,鼻咽癌低分化鳞癌合并淋巴结及双肺转移,男,57岁,安徽省和县人。 2009年10月份出现涕中带血,2010年8月病情加重,10月份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检查确诊为鼻咽癌,后做化疗6个疗程,做放疗33个疗程,2011年6月在301医院发现肺部转移,经放化疗治疗后于2011年7月18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就诊,我院以“三联平衡疗法”中药治疗,8月3日,头晕、乏力、畏寒等症状减轻,身体一般情况改善;持续服药至今,病人以往症状均明显改善,近期复查左肺转移灶消退,病人要求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 目的应用高频彩超评价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对43例甲状腺癌并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高频彩超检查,结合针刺细胞学检查和术后病理诊断,比较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征表现,以及阳性淋巴结分布。结果63枚转移性淋巴结中,局部回声增强出现率87.5%(55枚),细小钙化点出现率73.2%(46枚),液化灶出现率12.7%(8枚),外周长入血管支数>2支的占84.1%(53枚);15枚非转移性淋巴结中,局部回声增强的3枚,出现细小钙化点的1枚,外周长入血管支数>2支的2枚,未见液化灶。转移性淋巴结主要集中在中下颈部第Ⅲ、Ⅳ群(56/63)。结论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声像和常见的转移区域 标签:超声检查;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虽然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但也可发生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如骨、肺和淋巴结转移,临床上以颈部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1]。目前认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主要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对43例甲状腺癌并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颈部淋巴结高频彩超检查,其中男13例,女30例。年龄18~65,平均38.3岁。超声检查共发现肿大淋巴结78枚,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35例63枚淋巴结为甲状腺癌转移,8例15枚淋巴结为反应性增生。转移性组共63枚,非转移性组共15枚。 1.2方法采用美国生产的PHILIPS IU22和PHILIPS HD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沿颈动脉周围及胸锁乳突肌周围进行仔细扫查至耳后,记录肿大淋巴结的有无、大小、形态、有无融合、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或液化灶、血流信号及频谱等特征。 1.3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图像表现(1)转移性淋巴结较大,大多数长径>1 cm,本组最大的长径 3.2 cm,最小的长径0.8 cm,外形较圆,纵横比<2(53/63),无融合;非转移性淋巴结多数较小,长径<2 cm,呈椭圆形,无融合(13/15)。(2)转移性淋巴结中35边界不清,28枚边界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14枚边界清,1枚边界不清。(3)转移性淋巴结中55枚内部回声呈偏心性稍增强,无正常淋巴门高回声,淋巴结皮质增多,并有46枚内见细小钙化

鼻咽癌

云浮市人民医院鼻咽癌诊疗常规

前言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华南地区发病率最高。鼻咽癌的发病因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进食腌制食物和居住受污染空气的环境等有关。鼻咽腔解剖虽较为简单,但鼻咽邻近的结构较为复杂和重要。鼻咽部正对后鼻孔,是鼻腔的直接延续,是咽部最宽的一部分。由后鼻孔到软腭游离缘的平面即为鼻咽腔,横径4cm,垂直径4cm,前后径2cm。鼻咽癌的肉眼形态分为结节型,菜花型,黏膜下型,浸润型和溃疡型。我国的病理组织类型主要是低分化鳞癌(非角化型鳞癌)占85~90%,高分化鳞癌(角化型鳞癌)占5%,未分化癌占5%,其他类型的癌占5%左右,包括腺癌、腺样囊性癌(圆柱瘤)、黏液表皮样癌、恶性多形性腺瘤、恶性混合瘤等。WHO分为三型:I型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II型为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III型为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鼻咽癌最常见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发生部位依次为骨、肝和肺等。 【临床表现】 鼻咽癌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以颈部肿块表现,有些仅通过体检时的EB 病毒血清学的普查,怀疑鼻咽癌后经鼻咽组织活检确诊为鼻咽癌。鼻咽癌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鼻咽肿物和肿物侵犯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以及颈部肿块和颅神经受累产生相应症状和体征。 1、鼻咽局部病变引起的症状:头痛、鼻塞、鼻衄、涕血、耳鸣、听力下降。 2、颈部肿块: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0%~86%,其中以上颈淋巴结转移最多, 双颈淋巴结转移也达30%~50%。 3、鼻咽肿物局部侵犯与临床表现: (1)口咽受侵:吞咽受阻,呼吸不畅,张口可见肿物或黏膜下隆起。 (2)鼻腔侵犯:从后鼻孔侵入鼻腔,有鼻塞、鼻衄,呼吸不畅。 (3)眼眶侵犯:视蒙、复视、视力下降、眼眶胀痛、眼球外突。 (4)颞下窝受侵:从咽旁蔓延至颞下窝,可致面麻、张口困难和颞区隆起。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8-05-28T14:20:54.36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作者:邢恩东 [导读] 鼻咽癌是我国临床上的高发疾病,通过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分析可知。 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 300400 摘要:鼻咽癌是我国临床上一项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位置主要集中在鼻咽腔顶部及侧壁位置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出听力下降、涕中带血、鼻塞及头痛等。引发鼻咽癌疾病产生因的素较多,与家族遗传、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有直接关系,该种疾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较高,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鼻咽癌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为了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了解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诊断方法具有必要性。本文对鼻咽癌淋巴转移的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鼻咽癌;淋巴转移;诊断方法 前言:鼻咽癌是我国临床上的高发疾病,通过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分析可知,我国的华南地区发病概率较高,多发于鼻咽部的咽隐窝及顶前壁位置,由于人类的鼻腔位置结构较为复杂,鼻咽位置较深,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被诊断出来。病理类型以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为主,在早期阶段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主要采用放疗及化疗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生存率的大大提升。 1.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淋巴结转移作为鼻咽癌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有超过75%的患者的颈部位置会出现淋巴结肿大情况,颈部的淋巴结分为咽后淋巴结、颈外侧淋巴结及颈前淋巴结三种类型。在对淋巴结进行分区时,需要严格按照美国头颈外科学会制定的Robbins作为分区标准。通常医学上认为,Ⅱ区颈淋巴结和咽后淋巴结是鼻咽癌淋巴结的首站转移位置,但是临床数据表明,有30%的患者淋巴结在转移时会出现跳过咽后淋巴结而直接进入到颈静脉淋巴结中。颈部位置的淋巴结是一个有序的防卫系统,锁骨上的淋巴结是最后一道防线。一旦锁骨上的淋巴结出现受累情况,会加剧肿瘤细胞快速向胸导管处侵犯,最终侵犯到患者的全身位置处。相关的医学研究表明,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发生率较低,会按照由上而下循鼻咽部的淋巴引流顺序,由Ⅱ区向Ⅲ区,Ⅳ区向Ⅱ区递减。鼻咽癌在头颈部肿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概率,远处转移率较高,鼻咽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骨、肺及肝脏[1]。 2.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 鼻咽癌的诊断主要是采用鼻咽肿瘤活检方式,采用影像学检查方式,该种检查方式提升了鼻咽癌治疗前分期的准确性,提供了详尽的肿瘤范围及科学的放疗计划。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包括MRI和CT两种检查方式,这两种检查方式主要是根据鼻咽部的软组织肿块及增厚为依据,鼻咽部的形态会出现左右不对称、形态改变、咽隐窝变浅或消失等,单纯依据形态改变无法为鼻咽癌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其中,MRI检查方式,对诊断分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了鼻咽癌T分期的升级,不会对T分期造成较大的影响。而CT检查方式能够清晰的看到患者鼻腔内肿瘤的病变情况,同时还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鼻咽腔意外的肿瘤侵犯情况。由于患者鼻咽部周围多为软组织,X线的透过率相对较差,在CT平扫图像上难以快速的分辨处鼻腔内的具体情况。MRI诊断效果要优于CT诊断方式。3.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进展 3.1放化疗治疗进展 在鼻咽癌晚期治疗中,如单纯的采用放疗治疗方法,会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强,在治疗中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辅助化疗等。相关的医学人员对表柔比星、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顺铂及亚叶酸钙诱导化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期主要是按照AJCC分期方法,共分成Ⅳ期,在放疗之前给予患者3个周期的诱导化疗,化疗结果显示,运用该种化疗方法,患者的生存率高达70%。 近年来,还有相关的专家研究学者对鼻咽癌晚期患者采用诱导化疗方法,在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及转移生存率上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近年来,结合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结果,医学上倡导将同期放化疗应用到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所使用的化疗药物以顺铂为主,运用该种放疗治疗方法的患者,生存获益率大大提升,远处转移率及局部复发率大大下降。对于颈部位置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除了需要加大对患者的原发鼻咽癌病灶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加大对患者的转移灶进行治疗[2]。 鼻咽癌作为剂量依赖型肿瘤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标准剂量的药物,放疗剂量越高,患者疾病的局部控制率便越高,有助于促进患者生存率的大大提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血流情况,对患者近期的放疗效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通过患者的血供改善情况能够直观的看到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灶的大小。为了确保放化疗工作的高效开展,应使用彩色多普勒对患者鼻咽癌颈部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追踪监测。 3.2生物靶向治疗进展 肿瘤治疗主要是采用生物来源制剂或调节生物反应制剂来进行治疗,要想充分发挥肿瘤细胞的效应,应使用分子靶向治疗方法,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及毒副反应发生概率。在转移性结肠癌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中,主要采用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法,在转移性鼻咽癌中治疗效果显著。相关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治疗中应用西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放疗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死亡率及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E-1B基因缺陷腺病毒会出现不复制情况,对细胞不会产生较大的毒素,与化疗及放疗技术联合使用会产生协同作用,将其应用到食管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性头颈肿瘤细胞癌治疗中,治疗效果较为显著[3]。 结论:鼻咽癌疾病是一种恶性肿瘤,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要想提升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治疗效果,应详细了解该病的病理特点,使用有效的诊断方法,确保疾病诊断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为疾病治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蒋朝阳,张涛,高辉,张伶.406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0):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 湖北省建始县中医院(445300)尹定尧谭祖稳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特点,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和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目前国内外少有报道[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2012年临床资料完整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全部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乳突状癌19例,滤泡状癌13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4~76岁,平均(55±6)岁。临床以颈部包块入院14例,18例以甲状腺包块入院。 1.2方法:采用Toshiba Asteion螺旋CT进行平扫,32例均行增强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采用仰卧位颈部过伸位,平静呼吸,分别获得颈部冠状位T1WI、T2WI、短时间及转恢复序列(STIR)、轴位T2WI及STIR。 2结果 32例均在颈部淋巴结分区内,CT呈椭圆形、串珠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匀,CT值:46~62Hu;MRI呈椭圆形等T1、长T2信号,其中6例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大小(最大横径)5~35mm,24例边缘光整,8例边缘欠清,7例内见点状钙化。单侧转移28例(87.5%),双侧4例(12.5%)。其中分布于Ⅳ区26例(81.3%),Ⅵ区15例(46.9%),Ⅲ区10例(31.3%),Ⅱ区及Ⅴ区各8例(25%),Ⅶ区4例(12.5%),其中有Ⅱ、Ⅲ、Ⅴ、Ⅶ区转移的均有Ⅳ区转移。单发7例均发生在Ⅳ区,多发25例。32例CT增强后动脉期均呈壳状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19例均匀强化,13例内见低密度未强化区,延迟期轻度强化。 3讨论 欠清晰占16%,不清晰占8%。50例双能减影检查的患者中,清晰38例,基本清晰10例,欠清晰2例,不清晰0例。基本清晰以上占96%,欠清晰占4%。可见双能减影对PICC置管的检查与常规摄影检查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临床观察PICC置管定位的准确性有重要作用。 3讨论 3.1双能量减影技术(dual-energy subtraction,DES):也称能量减影,K缘减影,于1925年第一次提出,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由于不同原子量的物质对入射X线的衰减方式不同,高密度物质以光电吸收为主,低密度物质以康普顿散射效应为主。 3.2光电效应:X线能给原子全部的壳层电子,光子被吸收。原子的轨道电子结合越紧越易发生,多发生在K层,原子序数高易发生。其特点是无散射、无灰雾、对比高,但患者接受X 线辐射多。康普顿效应:X线光子击脱壳层电子,向另一方向散射,产生散射线多。高能X线易发生康普顿散射。 3.3DES双能量减影:应用骨与软组织对不同能量的X线光子吸收衰减方式不同的特点,将普通X线片中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成分选择性减去后,生成仅有软组织或骨成分的图像技术。能量减影是通过对穿透人体不同组织,经不同强度的双光电吸收和康普顿-吴有训效应衰减后的X线信号,进行分离采集处理。选择性消除骨或软组织成分得出所谓组织特性即单纯软组织或骨的图像。 3.4双能量减影:一般设定的摄影条件为,高能量:110~150 kV,200~400mAs,低能量:60~80kV,200~400mAs,高容量X 线机可以设置大电流,短时间,提高清晰度。一次摄影实行2次曝光,中间间隔时间一般为200ms,双能量减影充分利用了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可探测量子效率(detectable quantum efficiency,DQE)高,能量分离的效率高,自动后处理速度快,将采集到的高、低能X线信息,短时间内形成可视图像,直接形成三幅图像:普通数字胸部X线片、软组织像、骨像。 3.5PICC管:由硅胶材料做成的有机塑料管,在穿刺时有引导针的引导下,将导管进入静脉中,沿静脉血管达到上腔静脉处,即在第二、三肋间隙附近。因为引导针为较导管细的金属细丝,原子序数较高,对X线的吸收基本等同于骨组织,因此在双能减影骨组织像上能清晰显示。因此50例双能减影检查的患者中,清晰38例,基本清晰10例,欠清晰2例,不清晰0例。基本清晰以上占96%,无不清晰图像。 50例常规DR摄影中,PICC管清晰的15例,基本清晰的23例,欠清晰的8例,不清晰的4例。基本清晰以上占76%,不清晰占8%。主要是上腔静脉在右肺门附近,由于纵隔、大血管、肺门淋巴结及肿瘤等重叠组织多原因,常规摄影对比度差,造成导管末端显示不清。尤其肺门肿瘤,纵隔肿瘤,纵隔淋巴转移及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对于肥胖患者及老年动脉硬化患者,也可以影响PICC管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因此常规检查明显低于双能减影检查的清晰率。 双能减影对高对比组织和低对比组织有明显的优越性,结合DR系统FPD可探测DQE高,能量分离的效率高,将采集到的高、低能X线信息,短时间内形成可视图像,直接形成三幅图像:普通数字胸片、软组织像、骨像,在临床工作中已被普遍应用,结合DR处理系统有较大的动态范围,因此对于PICC置管的检查也可以作为常规应用,对临床PICC置管的定位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收稿日期:2012-09-17) 146··

鼻咽癌国内分期

鼻咽癌国内分期(2008) 2008年12月26日,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在广州成立。委员会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鼻咽癌’92分期的修订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达成了共识,形成了“鼻咽癌2008分期”方案。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鼻咽癌分期系统包括中国鼻咽癌’92分期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2002年第6版分期。这两种分期标准都存在局限性,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徐立群 与’92分期相比,新分期方案的主要修订要点在于:①确立了磁共振成像(MRI)作为鼻咽癌分期的首要手段,为了保证MRI的诊断质量,建立了鼻咽癌MRI扫描规范及报告模板;②将咽旁间隙侵犯包括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均归为T2期;③颅神经侵犯归为T4期;④T 分期简化,去除颈椎前软组织、软腭、翼腭窝、眼眶、颈椎等因素;⑤确定咽后淋巴结转移不论单双侧均为N1a期;⑥N分期基于MRI影像和美国放射治疗肿瘤学协作组(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取代原N分期的上下颈、锁骨上分区法,删除淋巴结活动度因素,将淋巴结部位、大小、侧数、包膜外侵犯作为新的分期因素。 鼻咽癌2008分期的制定,对合理利用国内丰富的鼻咽癌病例资源,促进我国鼻咽癌研究水平的进步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国镇 1 分期手段 由于鼻咽解剖位置特殊,对鼻咽癌局部肿瘤侵犯范围的评价主要依赖于CT或MRI。因MRI 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的优点,能更好地显示鼻咽癌侵犯的范围,并能准确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在M分期方面,虽然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是诊断远处转移的较好方法,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水平,PET/CT尚不能普遍用于治疗前M分期,建议仍将胸部平片或CT、骨扫描、腹腔超声作为目前远处转移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2 MRI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标准 1. 横断面图像上淋巴结最小径≥10 mm; 2. 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 3. 同一高危区域≥3个淋巴结,其中一个最大横断面的最小径≥8 mm(高危区定义:N0者,Ⅱ区;N+者,转移淋巴结所在区的下一区); 4.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征象包括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及淋巴结相互融合); 5. 咽后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的最小径≥5 mm。 3 分期修订讨论 T分期 鼻咽癌’92分期是基于闵(Min)等的回顾性研究制定的,当时研究发现咽旁侵犯超过SO线者预后差,故将咽旁间隙中茎突前间隙及颈动脉鞘部分侵犯(即SO线以前)划分为T2期,将咽旁间隙中颈动脉鞘完全占据(即SO线以后)划分为T3期。鼻咽癌咽旁间隙尤其是颈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过程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过程 颈部淋巴结最常见的病变方式是肿大或诱发其他疾病,这看似是一种小毛病,但长期拖延病情不治疗的话就有可能会转移为肿瘤,称为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那么,为了让大家都能对常见的颈部淋巴结疾病引起重视,现在就一起去看看颈部淋巴结转移过程是怎样的,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症的严重后果。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浸润的肿 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 转移过程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 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的,当瘤 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循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

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如宫颈癌在盆腔腹膜后,纵隔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首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另外还可出现逆淋巴汇流方向的转移,转移到离心侧的淋巴结,这可能是由于顺流方向的淋巴管已有阻塞的结果。如宫颈癌转移到腹膜内淋巴结,胃癌转移到髓窝淋巴结或腹膜内淋巴结。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己证实转移癌,却最终也找不到原发病灶者,这是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时颇为特殊的问题,有时会因寻找原发灶而拖延治疗时间,从而影响了患者治疗的预后。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英文名: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颈部淋巴结转移癌(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约占颈部恶性肿瘤总数的3/4;在颈部肿块中发病率仅次于慢性淋巴结炎和甲状腺疾病。原发癌灶绝大部分(85%)在头颈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状腺癌的转移最为多见。锁骨上窝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癌灶多在胸腹部(包括肺、纵隔、乳房、胃肠道、胰腺等);但胃肠道、胰腺癌肿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经胸导管多发生在左锁骨上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