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0040) 董晓艳

肺炎支原体(mycoplamsa pneumoniae,MP) 感染在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占有重要的病原学地位,在日本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占大年龄

儿童肺炎40% [1]。MP 可以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病程大部分呈亚急性、渐进性,

可持续1个月以上。开始有咽痛,一旦感染波及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就可能出现顽固难愈的咳嗽、持续干咳或少痰,影响患儿睡眠,可以引起喘息,发热并不明显或仅低热。5%(3%~10%)MP 感染是严重的,例如引起肺炎等,有肺部大片状阴影、肺部的实变、胸腔积液,由于粘液阻塞而导致的肺不张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出现有呼吸困难、气急、喘息等,一些危重儿还可出现ARDS 。混合其他病原感染者、免疫缺陷或药物性免疫抑制患儿、唐氏综合征和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以及有心肺功能障碍者MP 肺炎往往较重。要注意: 5~15y 儿童最易发生MP 肺炎。

随着支原体肺炎发病率不断上升中,它的治疗和预后一直是临床医生所关注的。在亚洲,首先出现了有关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 ) 的报道,而且发生的病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这一类型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但就目前来讲尚未形成共识。以下,就RMPP 我们来做一阐述,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启示。

一、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定义

近年,国内外杂志上均使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这一名称,其尚无统一确切定义日本学者提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 )的定义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一周后,发热和影像学表现仍持续恶化。[2] 目前国内临床基本达到共识为(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正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左右,患儿病情仍未见好转);(2)患儿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重(除严重肺部病变外还伴有肺外多系统损害);(3)病程较长(一般可>3~4周),甚至迁延不愈,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症支原体肺炎。

[3]

按照以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定义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症MP 肺炎。对“难治”者要重新审核MP 肺炎的诊断,除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包括肺结核,除外非感染性肺部疾患。确定MP 肺炎者要考虑存在支原体血症;要考虑存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或自身免疫反应;要考虑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病毒、细菌、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等感染;要根据PK/PD 原则审视现行治疗的合理性,包括选用抗生素、其剂量、每日用药次数、患儿依从性和疗程等;最后,要警惕MP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

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

由于MP 感染引起的病理变化是病原体本身及其激发的免疫炎性反应共同作用所致, 故目前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理解,主要认为与免疫反应有关,此外也与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和混合感染等有密切联系。

(一)炎性反应及炎性因子作用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免疫反应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其中有TNF-α、IFN-γ,IL-4、IL-6、IL-8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加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引起了机体进一步损害。Tanaka 等证实血清IL-18水平在重症支原体肺炎要高于轻症的患者,它与肺叶受损的范围相关,而且IL-18

能促进TH1介导的细胞因子的反应。[4]肺炎支原体通过P1粘附蛋白和辅助蛋白

对气道上皮的粘附。[5-7]随后,出现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的人肺上皮细胞可引起IL-8的表达,而IL-8是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T 淋巴细

胞的有效化学引物和活化剂。[8、9]总的来说,IL-8和IL-18的显著增加,IFN-

γ诱导增多和1型细胞因子反应促进与儿童和成人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严重度是

密切相关的。[10-12]而且当发现IL-8 和TNF-α 是发生肺炎支原体肺炎后导致

肺部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时, 临床上有学者提出: 在疾病早期应用抗IL-8 和抗TNF-α 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 以期能减轻肺部炎症损伤 。[13、14]

(二)支原体耐药机制

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中,支原体的耐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基因的突变以及大环内酯类外排基因的出现。

1.基因突变

Matsuoka 等[15]报告2000年~2003年日本3个地区76株MP ,有13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其中12株红霉素MIC ≥256mg/L ,1株8mg/L 。作者利用PCR 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提示10株在23SrRNA 中心环的2063位点有A 到G 突变,1株A 到C 突变,1株2064位点上A 到G 突变,另1株为2617位点上C 到G 突变。突变限于V 区,未涉及Ⅱ区和核糖体L4、L22。国内近年也有类似报告,北京辛德莉[16]等报告50株临床分离的MP 中46株(92%)体外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耐药机理是23SrRNA 的2063位点和2064位点突变所致。

上海刘杨等[17]报道2005年至2008年间,102株临床分离MP 中83株(81.4%)

体外对红霉素耐药(MIC>128mg/L ),其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也耐药。耐药机理均是23SrRNA 基因2063位点A 到G 突变,用RFLP 提示87%是RFLP Ⅰ型,13%为Ⅱ型。如何评价这种耐药的临床影响,Bebear 等[18]认为:红霉素、阿奇霉素选择作用于23SrRNA 的第2、第3通路,虽然点突变发生极早,但依然有活性。相反,交沙霉素和克林霉素突变较晚,但可导致完全丧失活性,而泰利霉素需3个位点突变才产生耐药。作者认为红霉素、阿奇霉素对体外试验耐药MP 感染,临床治疗仍可以有效。我们要关注MP 耐药的问题、提倡足量足疗程的抗MP 治疗。MP 全身感染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治疗失败者,应该争取作MP 药敏检测。

2.大环内酯类外排基因

目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热点是大环内酯类外排基因。大环内酯类外排基因(mef )编码的产物是一种外排泵,能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底物,通过消耗能量将药物排除菌体外,从而降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目前发现主要是mefA 和mefE 基因。常见的耐药表型分为M 型耐药(即对14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耐药,而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和链阳性菌素敏感)、ML 型耐药(对14、15、16元环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耐药,对链阳性菌素敏感)MS 型耐药(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菌素耐药,而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敏感)和MSL 耐药(对上述抗生素均耐药)。研究表明,mefA 外排泵的特异性底物是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和15元环(阿奇霉素)。[19、20]

所以在诊治“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时,要注意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

药因素对治疗和疗效的影响。

3.混合感染因素

MP 的混合感染临床上并不罕见,RMPP 感染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反应不

佳者要考虑有混合感染的可能。Ferwerda 等[21]报道,MP 混合其他病原感染者

达50%,可以是病毒(尤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细菌(尤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等,个别病例合并3种病原的感染。混合感染的病例年龄偏小、病程延长、发热持续、肺部啰音和肺部阴影吸收延迟。这告诫我们:确诊MP 肺炎同时,不要轻易否定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可能,尤其在治疗效果不佳时。

三、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目前RMPP 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袁壮等[22] 指出,根据临床观察以及国外文献报道,一些MPP 患者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正规治疗后,仍高热不退,影像学表现加重,合并肺外损害,易遗留肺部后遗症如支气管扩张、肺不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称“难治性MPP”。本文参照该标准以及国外相关文献将病例入选标准定为: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正规治疗1 周后,高热仍持续不退,咳嗽胸痛等症状无好转,胸部X 线片或胸部CT 示病灶范围变大或实变加重。此外,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该病的诊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血清抗体测定是临床诊断最常用的实验室方法。分离培养是诊断MP 和LP 最可靠的方法, 但国内培养阳性率低。

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是目前临床诊断MP 感染最常用的实验室证据。MP-IgM 检测有补体结合试验(CFT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间接血凝试验(IHT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等。近年多用颗粒凝集法(PA )测定MP 抗体, 确诊MP 急性感染则应强调双份血清(间隔2周)恢复期抗体滴度上升4倍或下降至原来的1/4或抗体滴度持续>1:160。儿童急性MP 感染时,ELISA 法敏感度

高于PA 法 [24]

。MP-IgM 病后第1周末出现阳性,3~4周达峰,2月后消失。事实上,MP-IgM 在起病1周内以及免疫缺陷者可呈假阴性,而临床实践中也较难常规获取双份血清标本。还可检测MP-IgA 抗体,其出现较IgM 稍晚,但持续时间长,特异性强。检测MP-IgG 可供回顾性诊断,其在起病1个月左右达高峰,可

持续半年之久,是病原学追踪的较好手段但无早期诊断价值。

PCR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一定敏感性,发病1~2d内得以确诊,届时临床上根本无法与其他病原感染相区分,这就使MP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抗菌药物的正确选择成为可能[25]。Martinez等[26]前瞻性比较了用16SrRNA基因PCR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血清学检测MP阳性率,32例临床明确为MP的CAP患者中PCR阳性率71.9%,而血清学阳性率84.4%。PCR敏感性不及血清学检测,但特异性高达98.5%,阴性预计值达97.3%。

Hardegger等[27]则描述了荧光实时PCR(real time PCR)方法,实时PCR将PCR的灵敏性和探针杂交的特异性合二为一,Maltezou等[28]应用此方法在痰液中检测MP,觉察出22%MP-IgM阴性的MP感染病例,作者认为如果将实时PCR和EIA检测MP-IgM相结合,则在MP感染急性期可以达到83%阳性检出率。或许PCR方法在年幼儿和存在免疫缺陷者价值更大[29]。

四、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案的制定

遇到“难治”患儿时需考虑是否存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肺炎,包括细菌、病毒及其他非感染性肺部疾患,此时应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达到联合抗感染的目的或及时解除非感染病因。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还应注意支原体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最后,还要警惕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

(一)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MP感染首选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等。但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又会发生以上药物的耐药。而喹诺酮类在儿童又属于慎用类药物,所以在一些非典型微生物感染的治疗上,合理选择药物是关键。

由于在RMPP的治疗中有存在药物的耐药和混合感染的因素,所以常需要联合用药。在治疗中有大环内酯类和利福平的联用,针对RMPP的耐药和支原体血症,利福平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在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因而对支原体有着协同的抑菌作用。如果考虑到混合感染的因素,在联合抗感染中可以加用抗细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药物。

(二)

RMPP的免疫治疗

前面我们提到过关于RMPP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基于糖皮质激素可能阻止免疫反应过程中的炎性介质作用,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的支原体感染或肺部病变迁延、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不张、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肺外并发症,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微生物药物治疗,

Lee等[23]

对15例难治性MP肺炎患儿使用强的松龙1mg/(kg.d)口服,

连用3~7d收到良效。而Tamura报道[2]3~9岁难治性MP肺炎6例,其血清乳酸脱氢酶和铁蛋白升高、尿中β2微球蛋白升高,提示存在细胞因子激活状态。作者在病程10.2±2.8d时加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连续3d。体温在用药后4-14hr下降,同时胸片中浸润病灶和胸腔渗液也迅速吸收,继则血中细胞因子水平下降。

RMPP感染可导致免疫亢进, 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常用于免疫介导性疾病,故支原体感染重症者、有肺外并发症者或有使用糖皮质激素禁忌证(例如有明显免疫功能缺陷)的患儿可试用IVIG作为辅助疗法,但同样不宜常规使用,而针对支原体病原微生物治疗仍是最根本的病因治疗

(三)纤维支气管镜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中的应用

RMPP的患儿容易有粘液痰栓堵塞支气管,而导致肺不张,使得病情好转缓慢,炎症反应持续。目前我们所用的2.8mm的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到达较细的远端支气管,通过肺泡灌洗清理痰栓,减少阻塞;这对进一步明确病因,促进病情尽快好转,改善预后都有着积极意义。

总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用药以及辅助治疗,是可以很好的改善预后。且在今后对该病研究不断深入,也能更好达成必要的共识,制定出完整的诊治方案。

参考文献:

1. Bamba M, Jozaki K, Sugaya N, Tamai S, Ishihara J, Kori T, et al. 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for atypical pathogens in children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Japan. J Infect Chemother 2006;12:36e41

2; Akihiro Tamura*, Kousaku Matsubara, Takayuki Tanaka,et al.,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 for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Journal of Infection (2008) 57, 223-228

3.曹兰芳,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94-97

4. Tanaka H, Narita M, Teramoto S, Saikai T, Oashi K, Igarashi T,et al. Role of interleukin-18 and T-helper type 1 cytokin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adults. Chest 2002;121:1493e7.

5. Broaders SA, Hooper WC, Phillips DJ, Talkington DF. Mycoplasma pneumoniae subtype-independent in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P-1 cells. Microb Pathog.2006;40:286–92.

6. Chaudhry R, Varshney AK, Malhotra P. Adhesion protein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Front Biosci. 2007;12:690–9.

7. Layh-Schmitt G, Podtelejnikov A, Mann M. Proteins complexed to the P1 adhesi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Microbiology. 2000;146:741–7

8.Yang J, Hooper WC, Phillips DJ, Talkington DF. 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s infected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 Immun. 2002;70:3649–55. 9. Yang J, Hooper WC, Phillips DJ, Talkington DF. Cytokines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s.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 2004;15:157–68.

10. Narita M, Tanaka H, Yamada S, Abe S, Ariga T, Sakiyama Y.Significant role of interleukin-8 in pathogenesis of pulmonary disease due to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1;8:1028–30.

11. Narita M, Tanaka H, Abe S, Yamada S, Kubota M, Togashi T.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pulmonary disease manifestation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and enhanced local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18 in the lung, independent of gamma interferon.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0;7:909–14.

12. Narita M, Tanaka H. Cytokines involved in the severe manifestations of pulmonary diseases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ediatr Pulmonol. 2007;42:397.

13. 常健,陈银波.肺炎支原体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细胞因子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5):557-559.

14. Sohn MH, Lee KE, Choi SY, et al. Effec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lysate on interleukin-8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respiratory epithelial cells [J]. Chest,2005,128(1):322-326.

15. Matsuoka M, Narita M, Okazaki N, 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Clinical Isolates Obtained in Japan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4, 48 (12):4624-4630.

16. Xin D, Mi Z, Han X.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acrolide resistance in clinical isolat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from China[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 53(5):2158-2159.

17. 刘杨,张泓,叶信予,等.2005─2008年上海分离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

机制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9,29(12):1110-1113.

18. Bébéar C. M, Pereyre S. 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J]. Current

Drug Targets – Infectious Disorders, 2005, 5(3): 263-271.

19.Montanari M P.Mingoia M,Cochetti I, et al.Phenotypes and genotypes of erythromycin-risistant pneumococci in Italy. J Clin Microbiol,2003,41(1):428

20.Ardanuy C.Tubau F,Linare J,et al.Distribution of subclasses mefA and mefE of the mefA gene among clinical isolates of macrolide-resistant (M-phenotyp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viridans group streptococci,and Streptococcus pyogenes ,Antimicob Agents Chemother .2005,49(2):827 21.Ferwerda A,Moll HA,Groot 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asures[J]. Eur J Pediatr,2001,160(5):

22.袁壮,陆权,万莉雅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8):561-572. 23. Lee KY. Pediatric respiratory infections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J].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8,6 (4):509-521.

24.Liu FC, Chen PY, Huang F. Rapid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7 ,40(6):507-12.

25.Daxboeck F, Krause R, Wenisch C.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3, 9(4):263-273.

26.Martínez MA, Ruiz M, Zunino E.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adul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by PCR and serology[J]. J Med Microbiol, 2008,57(Pt 12):1491-1495.

27.Hardegger D, Nadal D, Bossart W,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clinical

samples by real-time PCR[J]. J Microbiol Methods,2000, 41(1):45-51.

28.Maltezou HC,La-Scola B,Astra H,et al.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Legionella pneumophila in

community-acquire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mong hospitalized Children: diagnosis by real time PCR[J]. Scand J Infect Dis, 2004,36(9): 639-642.

29.Kim NH,Lee JA,Eun BW,et https://www.360docs.net/doc/ce7249462.html,paris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the indirect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ntibody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during two outbreaks[J].Pediatr Infect Dis J,2007,,20(10):897-903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1]。据文献报道,MP全球感染率达9.6%~66.7%不等,已被认为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第三位病原体[2,3],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学者发现,2007年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发生率已是1999年的10倍,而且近几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病例也有逐年增加的倾向[4]。现就RMP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定义 尽管RMPP目前尚无确切定义,但临床基本达成以下共识: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正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左右,患儿病情仍未见好转);②患儿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重(除严重肺部病变外还伴肺外多系统损害);③病程较长(一般可>3~4周),甚至迁延不愈,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症支原体肺炎。日本学者最近提出了RMPP的定义为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或以上,患儿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4]。 2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RMPP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患儿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本身的发病机制尤其与免疫学因素的参与、混合感染以及发生误诊误治等有关。 2.1耐药机制的参与 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仍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地红霉素、泰利霉素等。然而,近年来已分离到大环内酯类对MP的耐药株[5,6],提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经出现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1靶位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甲基化所致。核糖体是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其组成部分50S大亚基的23S rRNA结构域V区和Ⅱ区上与抗生素直接结合的碱基点发生突变,导致抗生素与核糖体亲和力下降,从而阻止了抗生素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而引起耐药。目前已经明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甲基化基因erm编码甲基化酶可催化红霉素与细菌结合位点2058位腺嘌呤发生甲基化或二甲基化,从而影响二者之间的结合而导致耐药[7,8]。理论上讲,只含有一个rRNA操纵子的MP耐药性可通过点突变获得,但MP 可否与呼吸道混合感染的其他细菌通过转座子或质粒获得erm编码基因而引起耐药尚未完全明确。并且由于MP混合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故结合位点的甲基化是目前研究耐药机制的主要热点所在。 2.1.2主动外排目前已经明确,mef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但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仍敏感,属于M表型耐药;而msr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耐药,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仍敏感,属MS表型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为基因编码一种特殊的细菌膜蛋白,该膜蛋白通过耗能过程将药物排出体外从而阻止药物作用于靶位点,以此降低药物的抑菌作用。 2.1.3药物灭活研究表明,细菌可产生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钝化酶,破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7,8],但对于MP是否存在此现象尚未有此方面的研究报道。 总之,针对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临床抗MP治疗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混合感染时MP耐药机制的变化更值得深入探讨。 2.2免疫应答反应异常 MP感染后机体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关于MPP 患儿免疫功能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RMPP患儿较之病情轻及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MPP患儿外周血的CD4+T细胞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明显降低,CD8+T细胞明显增高而致CD4+T/CD8+T比值明显下降,CD3+/HLA-DR+、CD3+/CD25+表达也下降。由于T细胞活化下降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不能,继而引起T细胞辅助的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障碍;并且还发现参与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因子也较病情轻、且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发生明显紊乱,表现为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sIL-2R明显增加且恢复缓慢,而血清IL-5、IL-6、IL-8、IL-12、IFN-γ水平却明显增高,血清NO和TNF-α含量也明显增加[9]。上述这些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导致患儿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肺内炎症进一步加重,临床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快速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导致通气/换气障碍、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2.3MP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在MP感染的同时混合有细菌、病毒的感染并不少见。目前发现,MP主要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另外当MP感染时亦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患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一些条件致病菌亦会乘虚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曹兰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上海200001) ·继续医学教育·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分析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其中60例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5 d,影像学与临床仍表现恶化,将其归入RMPP组,其余90例归入MPP组。比较两组患儿实验室数据、胸部影像学表现、纤维支气管表现。结果两组患儿单核细胞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MPP组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指标显著高于MP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MPP组患儿支气管镜下有黏液分泌物阻塞,部分患儿出现坏死物阻塞、黏膜糜烂。患儿肺部有大片高密度实变影,伴有胸腔积液。MPP组患儿镜下可见部分水肿、黏膜粗糙、黏膜分泌物,无通气不良或阻塞表现,无坏死物阻塞与黏膜糜烂。胸片表现斑片状、云絮状阴影或大片密度增高影。结论RMPP 疾病发生与过强的黏液高分泌、混合感染、高凝状态、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 多年来,RMPP的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RMPP 的方案,总结RMPP的特点,本研究收集了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观察了这些患儿炎性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儿科治疗的150例MPP 患儿,有60例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5 d,但影像学与临床表现仍恶化,设为RMPP组,余下90例患儿组成MPP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患儿的肺部影像学特点、临床特点、疗效、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实验室检查包括CRP、LDH、CD系列指标、凝血功能(Fib、D-二聚体)、急性期血常规、血清铁蛋白(SF)、血清Galectin-7、免疫球蛋白等。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实验室检验 2. 1. 1 外周血白细胞两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单核细胞绝对值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MPP组,淋巴

乳酸脱氢酶对于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乳酸脱氢酶对于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02T09:35:07.500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作者:赵俊 [导读] 靖江市中医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引起儿童和青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通常情况下支原体肺炎是预后较好的自限性疾病。赵俊靖江市中医院江苏靖江214500 【摘要】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对于评估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共64例,难治组有15例患者,对照组有49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并进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评价乳酸脱氢酶与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启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难治性肺炎组患儿的血清LDH、ALT、AST、IL-18水平、肺炎严重度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所有难治组患儿的状况均显著得到改善,LDH 的水平也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IL-18和LDH 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643,P=0.0324).结论血清LDH 水平对于评估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是一个有效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 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12-01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引起儿童和青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通常情况下支原体肺炎是预后较好的自限性疾病,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虽然予以适当的抗生素治疗,病情有时却会进一步加重发展成难治性的、重症肺炎甚至危及生命[1].而难治性或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与过度免疫反应相关,支原体可以通过toll样受体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或是一些趋化因子,例如白介素-18、IL-8,这些都可以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肺炎的形成[2].相关糖皮质激素可以下调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临床糖皮质激素经常被用来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因此,早期评价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并及时启动激素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IL-18与肺炎支原体的严重程度密切,但由于费用昂贵,未能在临床上普及应用,寻找简便、经济的生物指标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了乳酸脱氢酶在评估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入住我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共6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依据:(1)患者有发热、呼吸道症状;(2)胸片或胸部CT示肺炎表现;(3)经血清特异性支原体IgM 检测滴度≥1:80或肺炎支原体DNA保守区域链的PCR和肺炎支原体抗体(高于正常值的4倍)的检测结果;(4)痰培养、血培养等排出其它病原体感染.其中15例患者诊断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以下标准:临床上均表现为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7天或更长时间后发热期延长、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加重,表现为高热仍持续不退,咳嗽、胸痛等症状无好转,胸部X线片或胸部CT示病灶范围变大或实变加重,K-B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患儿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确诊为大环内酯类耐药性肺炎.另外49例作为对照组,本实验经过本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1.2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时、激素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时间点检测外周血的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总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谷丙氨酸转移酶(ALT)、谷草氨酸转移酶(AST)和各种炎症因子.血清IL-6、IL-10和TNF-α使用相应的ELISA 试剂盒(美国,SIGMA).治疗上其中10个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患儿经静脉予以甲强龙1mg/kg/d,连续应用5-8天,剩下的5个患儿经静脉予以甲强龙冲击疗法按照30mg/kg/d连续治疗3天.肺炎严重程度的评分依据日本颁发的关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指南中提出的依据体格检查、胸片和实验室数据确定的评分法.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的评估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LDH 对对启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机的预测采用ROC曲线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难治组的肺炎严重程度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难治性或严重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的肺损伤被认为主要与全身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3].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4].因此一些免疫抑制治疗,例如全身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已经被证实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疗效.相关实验研也证实了与单独使用克拉霉素或地塞米松相比,克拉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可以降低肺损伤病理评分细胞因子水平.Luo等报道指出了阿奇霉素联合氢化泼尼龙(治疗组)对于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优于单独使用阿奇霉素(对照组).因此早期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尽早启动有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评价患者使用的临床疗效成为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IL-18被认为与肺炎支原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为在感染的急性期它的水平是明显增高的,它可以诱导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但是临床中IL-18很少被测定,因此寻找新的、简便经济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临床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 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 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

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 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 。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全网发布:xx-06-23 20:23 发表者:张伟 (访问人次:16100) 一般治疗 (1)呼吸道隔离: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之久,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同时在感染MP期间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2)护理:应注重休息、护理与饮食。必要时可服小量退热药,及服用中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温在18~20℃,相对湿度在60%为宜,供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消除黏稠分泌物。 (3)氧疗:对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应及时给氧。方法与一般肺炎相同。

对症处理 (1)祛痰: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否则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但有效的祛痰药很少,除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外,可选用溴己新(必嗽平)、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等祛痰药。由于咳嗽是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将影响患儿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给予镇静药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酌情给予小剂量可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 (2)止喘: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药,如氨茶碱口服4~6mg/(kg·d)6h一次;亦可用沙丁胺醇(舒喘灵)吸入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病原治疗 概述 以前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轻微且有自限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双盲对照研究显示,抗生素治疗可以使体温下降更快,住院天数缩短,并减轻咳嗽症状。 支原体因其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不敏感,而对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如大环内酯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原体肺炎3例的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原体肺炎3例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9-30T11:40:30.65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常春[导读] 心理护理:支原体肺炎病情重、病程长,疗程不足往往造成此病复发的主要原因。 常春 【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应用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1],中药六君子汤剂及足部按摩方法联合应用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采取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中药六君子汤剂治疗、足部按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支原体肺炎,观察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应用上述方法有较好的疗效,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治愈率。结论:重视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与护理,促进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13-02 支原体肺炎系有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改变,常同时有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引起散发呼吸道感染或小流行。潜伏期约2~3周,病较较缓,症状主要为咽痛、头痛、咳嗽、发热、食欲不振、乏力等。发热一般在38℃以上,持续2~3周。咳嗽为本病突出症状,常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无痰或偶有少量粘液痰。[2]本文通过对2010年1月-7月3例患者感染支原体肺炎的病情病例分析,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3例2010年1月-7月3例患者女性平均为35岁,结核科工作人员,因发热,咳嗽,胸闷,气喘,患者体温38℃以上,胸部X光片显示:右肺下野见团片状模糊影,余肺(-),听诊右肺水泡音。疑似为侵润性肺结核,建议CT检查,双肺下叶见淡片状阴影,右肺下叶为主,部分致密,局部与侧胸膜相连,双肺门及纵隔膜内未见明显异常。无胸水。查血沉快,支原体试验阳性,外周血象示:白细胞4.1×109/L。故排除肺结核,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1.2治疗方法: 1.2.1西药治疗:应用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和氟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左氧氟沙星粉剂0.6g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15天后复查。胸X片、CT示:右肺下叶见小片状影,与前片相比,明显吸收好转双肺门未见明显异常。因以上药物对胃肠道刺激作用大,患者饮食差,倦怠乏力,遂又应用中药汤剂及足部按摩等辅助手段,与半月后复查支原体阴性,一月后复查支原体阴性。 1.2.2中药汤剂:六君子汤: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10g,半夏10g,姜三片,枣两枚水煎服。此方补阳益气,治疗一切阳虚气弱,脾衰肺损,饮食少思,体瘦面黄,皮聚毛落。 1.3护理方法: 1.3.1中医护理-足底按摩: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投影”,常洗脚能刺激足部穴位,可增强血运,疏通经络。在两只脚的前脚掌中外侧有对应肺及支气管的反射区,在做足部按摩时可采用均匀渗透的疗法,用指关节均力均速按摩,不是轻刮表面,也不要在一个地方反复重按,力度不要过重。每天至少在肺区,气管,支气管反射区和解溪穴按揉推刮20分钟。〔3〕也可进行3-6次推刮,或在咳嗽剧烈时加次按摩,非常有效。 1.3.2治疗护理:在遵守医嘱给予各项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用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可出现:①局部刺激症状:局部血管胀痛,可用热水袋敷以减轻症状。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应注意输液速度,对于反应激烈的病人可遵医嘱用胃复安等药物治疗。 2结果 3例支原体肺炎患者通过西药静滴治疗和中药汤剂口服,每天多次足底按摩,在治疗一月时复查示:血常规和血沉各项指标正常,支原体试验阴性。肺部CT示:双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双肺门及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主支气管通畅。随访,一个月后又复查支原体试验阴性。 3护理体会 3.1.1基础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早晚2次通风,应用100μW紫外线照射1小时,必要时辅助以喷雾、薰蒸空气消毒;强调湿擦、湿扫,避免尘土飞扬。①高热者(>38℃)应用解热药物给予降温,以免诱发和加剧心力衰竭,可按医嘱给静脉输液加快毒素的排泻和热量的散发。如果出现寒颤时注意保暖等。发热和呼吸促使不显性失水增加,多补充液体有利于排痰和减少并发症。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避免受凉加重病情,保持被褥干燥整洁。②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经常拍背,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清除粘稠分泌物.预防口腔感染。 3.1.2饮食原则:饮食以高营养、宜清淡、易消化,以流质和半流质为好。①合理饮食配以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如粥类、米粉、藕粉、果汁、绿豆汤等,并且需要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毫升以上,要保持大、小便通畅。②忌辛辣食物:辛辣食品性质温热,而肺炎又属热病,两热相加,使病情加重。③忌油腻食物:肺炎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应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宜。不要吃大鱼、大肉、过于油腻之品,以免中焦受遏,运化不利,营养反而不足。④水果要适量也要选择品种:多数水果对本病有益,但不宜吃甘温的水果,如桃、杏、李子、橘子等,以免助热生痰。如果过量的吃一些寒凉性质的水果,可损伤到脾胃的阳气,有碍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3.1.3心理护理:支原体肺炎病情重、病程长,疗程不足往往造成此病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的3例患者都是工作人员,自身压力大,又在传染病医院工作,相对比较敏感。患病后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保持乐观情绪积极进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坚持足够疗程治疗。参考文献 [1]牛小红,张波.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临床肺科杂志,2010,15(3):318-320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26 [3]杨奕.杨奕养生全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36-37

小儿支原体肺炎护理个案

小儿支原体肺炎护理个案 儿科门诊 陈绍妮

目录 ?摘要 (3) ?前言 (3) ?临床资料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4) ?诊断 (4) ?治疗 (5) ?护理诊断 (6) ?护理目标 (6) ?护理措施 (7) ?

一、摘要 通过临床病例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整体护理,了解引起支原体肺炎的常见原因及掌握其临床表现特点,增加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愈率,促进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护理工作更好的发展。 二、前言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旧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mycoplasma,MP)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它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三、临床资料 现病史:患儿:陈晚秋,女、2岁。咳嗽20天,高热4天以小儿支原体肺炎于2013年9月23日收住院。患儿12天前,受凉后发热咳嗽,在私人门诊静脉点滴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热退。过几天后又发生咳嗽、发热。后反复治疗4天无效后转我院门诊治疗。在我院门诊经支原体血检、胸部ⅹ线拍片检查后,诊断为小儿支原体肺炎,收住院。 家族史:母亲无母体疾病;无接触毒物;孕早期无感染;无孕期用药;无妊娠溶血史、习惯性流产史、剖宫产史、死胎史、畸胎史、出血史、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父母均体健,非近亲结婚,无心、肾、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家族无传染病、遗传病史。父母血型不详。 体格检查:体温39.2℃、脉搏116次、呼吸26次。全身大汗,精神差,皮肤无缺血点和黄疸,表浅淋巴结不舯大。咽部轻度充血、扁桃腺Ⅱ度,无脓性分泌物。心率11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两下肺可闻干湿性罗音。腹平软,肝脾不肿大。无病理神经反射。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22×1012/L、Hb120g/L;WBC 19.2×109/L,N 0. 62,L 0.38。肝肾功能正常。肺炎支原体lgM阳性(+)。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呈网状改变。 四、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平时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以冬季较多。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其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除肺炎外,还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及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做血清学检查,极易漏诊。学龄儿童患病较多,学龄前儿童亦可发生,痊愈后有的可携带病原体。

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 5 个要点

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5 个要点 肺炎是全世界儿童因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7 年肺炎估计造成约80 万 5 岁以下儿童死亡,占 5 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15%。 为提高公众对肺炎的认识,从2009 年开始,每年的11 月12 日被定为世界肺炎日。 在儿童肺炎中,肺炎支原体(MP)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病原体,可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10%~30%。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的差异很大。 部分患者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周或以上,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这类患者定义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RMPP 的严重性 若对RMPP 早期判别不足,延误治疗时机,易导致重症肺炎,甚至遗留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后遗症。

在临床中,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适时采取措施,可以给患儿带来更好的预后,同时也减少医疗纠纷的可能。 及早诊断RMPP 的要点 症状体征不平衡 有些患儿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发热时间>1 周,咳嗽症状严重,但听诊肺部啰音不明显,且胸片示肺内炎症不重; 部分患儿则呈现表现为高热消退较快,咳嗽不剧烈或仅轻咳,精神状况良好,但胸片示肺内炎症变重,可见大片实变影,听诊可闻及明显啰音。 化验检查特点 MPP 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4.6%、PLT 计数>400×109/L、C 反应蛋白(CRP)>19.5 mg/L、降钙素原(PCT)>0.13ng/ml、LDH >1474.5IU/L、IL-6 I>20.65pg/ml、IL-10>15.25pg/ml 时,应警惕该MPP 可能为RMPP。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继发血小板升高(PLT 计数>400×10^9/L)患儿,在MPP 重症发展早期预测中的价值,体现出较高的敏感性。 而CRP 是可以明确预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的预测指标,CRP 最佳界限值40.7 mg/L(如超过界限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影像学检查特点

难治性肺炎的临床处理策略

难治性肺炎的临床处理策略 如何处理“难治性肺炎” 1、下列易导致肺炎再发生的特殊病原不包括( ) D、流感嗜血杆菌 2、难治性肺炎重症患者的影像学充分吸收需要的时间大概为( ) D、10周 3、下列肺炎病原体影像学充分吸收需要的时间最短的是( ) B、支原体 4、抗生素治疗后多久,阴影稳定且临床改善者即可无需进行干预( ) D、28天 5、对于抗生素治疗超过10天的肺炎患者,肺部阴影在起病多长时间内不吸收则表示为不吸收的肺炎( ) C、12周

如何认识和有效选择肺部有创检查 1、男,28岁,咳嗽半年,低热1月。既往:体健。吸烟8包年。抗生素治疗影像学持续1个月无吸收。应考虑()检查 D、EBUS-TBNA、BALF、TBLB 2、关于BALF部位选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对支气管进行全面检查放到最后 3、难治性肺炎的检查中,()是首选的有创检查方式 A、支气管镜 4、感染临界值是() A、PBS>103CFU/ml、BAL>104CFU/ml 5、下列()方式检查的适应证为外周病变/气管镜诊断不清,且缺点是并发症高

B、CT引导下肺穿刺 常见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特点及临床意义1、关于ESR的正常值,男性和女性分别是() A、0-15mm/h,0-20mm/h 2、在PCT升高的其他情况中,()不属于引起巨大应激的非感染状况 D、高烧不退 3、G实验特点中提到,不能检测() B、隐球菌和接合菌 4、下列有关BALF GM辅助诊断IPA需综合评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与界值有关:<1更可靠 5、降钙素原正常来源:甲状腺C细胞产生,释放入血前变成降钙素,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有妙招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有妙招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改变。本病病程较长,特别是后期,咳嗽缠绵难愈,常表现为表里同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情。 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多数表现为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咳嗽、全身不适、明显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咳嗽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无痰或伴有少量黏痰,特别是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发生支原体肺炎的儿童占全部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的3 %~10 %。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可能引起呼吸道以外其他器官的病变,如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肾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耳炎、肠炎等。支原体感染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婴幼儿也不少见。其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支原体肺炎诊断依据 1.好发于秋冬季节,一般呈散发,也可发生小流行。 2.起病缓慢,常有剧烈头痛,畏寒、发热、厌食、乏力等。咽痛、顽固性刺激性咳嗽,有时咳嗽迁延日久。少数患者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症。 3.肺部体征不多,仅有小水泡。 4.X线所见多有肺浸润性阴影。 5.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尤其是滴度逐步增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 7.痰、咽拭子培养有肺炎支原体生长。 8.青霉素治疗无效。 祖国医学并无支原体肺炎这一病名,相当于中医文献中所述的“肺闭喘咳”、“肺风痰喘”、“火热喘急”,总归属于中医儿科“肺炎喘嗽”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肺气闭郁,肺失清肃,主要病理产物是“痰”。是由于外感风温或风寒,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壅塞气道,灼伤肺络致肺气不能宣通,肃降失职而发病,故“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其治疗大法。 中西医结合组常规静脉点滴阿奇霉素,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前人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用肺炎1--4号方治疗支原体肺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初期邪气在表,尚未传里,临床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辨证属于风寒闭肺证。 服用肺炎1号方

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36例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36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8T15:19:03.3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刘欣[导读] 在患儿支原体肺炎早期,在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等药物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市 1630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3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两组患儿均接受热毒宁注射液、阿奇霉素注射液及头孢吡肟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针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8例患儿总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显效16例,有效2例;对照组18例患儿总治疗有效率为77.8%,其中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并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RP值以及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患儿支原体肺炎早期,在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等药物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针进行辅助治疗,对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儿病症痛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综合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关键词: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甲泼尼龙针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diatric intractable pneumonia mycoplasma pneumonia. Methods:Thirty-six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1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ere treated with Rendunning injection,azithromycin injection and cefepime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dre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reatment,while giving methylprednisolone needle treatment,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of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effect.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in 18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of which 16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and 3 cases were effectiv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7.8% in 18 cases,of which 10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4 cases were effective,4 cases were ineffective example. And observation group children after treatment CRP value and hospital stay,body temperature recovery time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given azithromycin injection and other drugs on the basis of symptomatic treatment,while given methylprednisolone needle for adjuvant therapy,to enhance the treatment effect,reduce the pain of children with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isease,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grams worth the promotion in the clinic. Key words:pediatric intractable mycoplasma pneumonia;clinical treatment;methylprednisolone needle 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肺炎支原体是小儿获得性肺炎中比较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占获得性肺炎的10%左右,且近几年来上升趋势明显;基于此,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对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便成为了临床上研究的焦点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选取了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采取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疗,现将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36例。每位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的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血清支原体抗体IgM 阳性率在1∶160以上;常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之后,患儿仍高热不退,均并发多种肺外并发症;病程持续时间超过3周;炎性水平升高,C反应蛋白(CRP)超过40mg·L-1,中性粒细胞超过65%。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热毒宁注射液、阿奇霉素注射液及头孢吡肟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针和静脉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2.结果 3.讨论 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出现咳嗽、发热症状后,因各种因素可导致患儿痰液不能顺利排出体外,堆积在肺部或上呼吸道中,这将阻碍患儿肺部气体交换功能,还将刺激机体发生剧烈咳嗽,长时间痰液排出不畅可导致患儿肺部细菌性感染几率增大,患儿肺部感染进一步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可加重病情,使病情迁延不愈。此外,本研究分析发现,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和多种因素均相关,其病例特点具有症状复杂化、患儿年龄跨度大、诊断复杂、疾病与环境相关等特点。如果临床上能把握早期诊断要点及综合治疗特点,不仅可以减少小儿难治性肺炎的误诊现象,还可以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减轻患儿家属的治疗经济负担。 本次临床研究中,甲泼尼龙针联合阿奇霉素与头孢地嗪相比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地嗪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为甲泼尼龙针辅助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性提供证明。而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统计中,观察组高热、咳嗽、影像学结果,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激素联合抗菌治疗在症状缓解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但同时需要注意激素治疗要明确临床指征与治疗时机。如果过早使用激素治疗,可能存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还未完全发挥作用,使得激素过度应用;而如果激素应用在病程后期,已经发展为严重炎症反应,已经存在肺部损伤,会对激素治疗的有效性产生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采用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进行治疗不但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较小,CPR降低幅度较大,安全有效,能在临床上推广。参考文献:

46例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护理

46例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护理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无细胞壁,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还可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损害[1]。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是 引起儿童急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近年来,支原体肺炎感染率逐年上升。临床症状主要以刺激性 干咳为主,还会有发热、热型不定、时间长、病情表现多样、进展迅速等特点。本文收集我 科2007年1月-12月收治的1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全部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4例, 女22例, 4~ 7岁18例, 8~14岁 28例,平均年龄(8.38)岁, 均符合儿 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并予退热、祛痰、止咳等对症处理。所有病例均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针剂,1次/d,10 mg/(kg/d);或红霉素 20~ 30mg/(kg/d),分2 次静脉滴注,疗程为10 d。根据症状和病变范围,必要 时将疗程延长至2周,总疗程 3-4 周。 2 结果 46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经综合治疗和整体护理后,全部治愈。平均住院天数为 12.5d。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肺炎支原体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所以应加强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洁净; 物体表面地面每天用84 消毒液擦拭病室强调湿擦湿扫,避免尘土飞扬。将患儿与其他感染性 疾病的患儿分室安置,减少探视,预防交叉感染; 保持室内适宜温度(18~20℃) 和湿度(50% ~60%) ; 病室每日上、下午2 次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2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喂养时应耐心,防止呛咳;保证液体的摄入量,利于痰液排出,同时可防止发热导致的脱水。 3.3 心理护理此病病程长,常反复高热,咳嗽剧烈,并且使用红霉素类药物后胃肠反应大,家长常 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小儿易产生恐惧心理,尤其害怕打针服药,护士应主动与患儿沟通,态度 诚恳,语言亲切,使患儿感到温暖,减少患儿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精湛 的技术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鼓励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加强与患长家长的沟通,消除或避免 其内疚焦虑情绪,以达到安定患儿心理积极接受治疗的目的;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医院环境制 度作息时间主管医生及护士等情况,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避免焦虑或恐惧; 简单讲解原发 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疾病转归,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高热的护理 对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要及时予以降温。体温在38.5℃以上遵医嘱给予口服或肌内注射解热 止痛药物;在38.5℃以下时予以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时体温不宜降得过快 过低,以防大汗淋漓出现虚脱,同时鼓励患儿少量多次饮水,及时补充体内丢失的水份。按时进 行口腔护理,减少口干,防止口腔感染。尽量多饮水或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以加快毒素的排 泻和热量的散发,患者退热时出汗较多,应勤换内衣和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现寒颤时 必须注意保暖,适当增加被褥等;必要时给予吸氧及其他处理,并严格控制输液滴速,有条件 者可使用输液泵,同时嘱患儿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逐步恢复活动。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病患儿咳嗽为突出症状,初为干咳,后为顽固性剧咳,少数可类似百日咳 样咳,炎性分泌物较多,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本病的病变部位黏膜上皮细胞损伤严重,纤毛功能 障碍、运动消失,炎性分泌物较多。可采用盐酸氨溴索和复方鱼腥草注射液联合使用,并用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