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桃版)行政管理系统学复习全资料

(张永桃版)行政管理系统学复习全资料
(张永桃版)行政管理系统学复习全资料

一、行政

1、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

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2、(1)行政与国家的关系

①行政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客体或容—国家事务;基础——国家权力

②行政是为实现国家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进行的活动

(2)行政与管理的关系

①行政只是管理的一种

②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才是行政管理

(3)行政与法律的关系:行政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管理,一切行政活动均以法律为依据,要依法管理。

3、涵义: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利,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

统治阶级利益,对国家社会食物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二、行政管理学

1、定义: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及规律的学科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管理幅度又称控制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所能够直接领导、指挥和监督的下级人员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围。

2、特点:

(1)、综合性,即它的容是交叉的、丰富的、广泛的。

(2)、系统性,即它是整体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

(3)、应用性,即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

(4)、技术性,即它是方法的、工具的、手段的。

(5)、发展性,即它是动态的、进步的、创新的。

3、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行政现象;揭示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

4、主要容及基本职能:

(1)主要容

①行政管理的权利主体

②行政管理的过程和容,包括行政决策、监督、人事/财务/机关行政

③行政效率与行政改革

(2)基本职能

①政治职能:保卫、专政、职能

②经济职能:

A、政府管理经济的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方法

B、行政方法的特点——纵向的垂直领导关系和强制性;

经济方法的特点——依靠经济组织管理;运用反映价格规律的经济杠杆进行管理

③文化职能:目的是影响控制公民社会化进程,增进政府统治合法性,引导公民精神生活

④社会职能

5、学习研究的意义:

(1)掌握行政活动规律,正确运用国家权力、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

(2)不断改进政府行政管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政治体制改革

(3)努力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4)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意识,提高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

7、学习方法

(1)理论与实际相机和的研究方法

(2)比较研究方法

(3)系统研究方法

(4)综合研究方法

(5)案例分析方法

行政权力涵:是国家行政机关赖以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执行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一种强制力量。具体包括:

(1)行政权力是统治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工具

(2)国家行政机关与工作人员依照法律履行国家行政职能

(3)执行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是运用国家行政权利目的任务(4)行政权力是一种合法的强制力量,通过政府指挥系统实现

3、性质:从属国家性质,是国家政权性质的集中体现;我国国家行政权力实质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人民、社会公仆

4、特点:服务性、派生性、统一性、权威性

5、运行原则:以民意为基础、以政策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6、基本功能:

(1)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国家社会秩序

(2)组织调控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增进人民福利

(3)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4)既有积极建设作用。也有消极破坏作用

7、分类:行政性立法权、管理权、决定权利

行政体制涵:是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各种行政组织、制度和关系的集合体

①行政权力行政体制

②行政体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配置和划分

③行政权利和行政体制的关系变革取决于一国行政环境状况

1、行政责任

(1)行政责任涵

①广义:指行政行为主题在形式行政权力过程中向授权或上级机关负责,进而向人民负责的活动

②狭义:为行为在行政上承担法律后果

(2)基本特征:不可推卸性、规定性

行政职能涵义:执政府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行政功能——指行政组织系统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发挥的作用

5、体系及其影响因素

(1)体系:外部(毕本职能与程序性职能构成)和部结构

(2)影响因素

①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行政职能的性质和作用方向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行政职能体系的基础

③特定的政治文化——深刻影响行政职能体系,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体制

④行政主体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制约行政职能体系

6、转变

(1)发展趋势:容丰富和多样化;职能日益分化和专业化;重心向社会管理性职能过渡当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

(1).行政职能逐渐扩大。

(2).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

(3).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的强化与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4).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西方学者主有选择地干预“市场失灵”。即利用政府弥补市场缺陷,同时利用市场克服政府的失败。

(2)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

①意义:

A、加强改善政府的管理,提高政府管理的整体效能

B、建立科学行政组织体系

②依据:以现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现实

③目标:政企分开、强化宏观经济宏观调控部门;权责一致;加强法制建设

④容:行政职能转变时关系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

A、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B、理顺政府部门部的职能分工

C、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

D、改革和简化行政审批制度

E、加快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⑤途径:

A、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C、政企分开——根本途径

D、培育社会公众自我管理意识

一、概述

(1)组织:指人们围绕一定目标联合起来进行有序活动的群体

(2)行政组织:指国家为推行政务依法组建的行政机构体系

①行政组织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主体

②国家行政组织是依照法定程序组建变更的

③行政组织的生命力取决于行政组织的结构、功能、部运行机制等

④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质”、“量”变化与行政效率效能决定行政组织设置组建、规模功能

2、特征

(1)一般特征:政治性、公共性、系统性、权威性

(2)比较特征:派生性、执行性、垂直性、强制性

3、分类

(1)宏观:根据政治体制、行政体制、行政职能和行政管辖围

①联邦制——联邦、中间、地方政府行政机关

②单一制——中央、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2)微观:根据行政工作的性质、容和作用——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派出机关

4、构成要素:

①行政职位——最基本的结构要素

②行政人员——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③行政资源——行政管理的物质基础

二、体制

1、类型:首长制与委员会制、层级制与职能制、集权制与分权制

2、历史——以中国为例

(1)历史发展:政务院、部长会议制、总理负责制

(2)组织原则:法治行政、职能目标、精干效能、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权责一致、稳定性与权责性相结合原则

三、改革

1、原因:时代环境变化;行政组织自身变化

2、意义:

(1)保持政府行为持续性、有效性和政府活力

(2)避免改革中人为性、随机性因素的影响

(3)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政府及时反应能力

(4)需要建立权威的、有效的专家咨询调研机构

四、编制管理法律化

1、理论前提

(1)价值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

(2)法律前提——行之有效的编制法

(3)事实前提——社会转型期,我国政府规模调控的目标是“适度规模”政府

2、实践依据

(1)环境因素——行政组织系统的外部和部的组织环境状况

(2)职能因素

(3)管辖围因素

(4)人口与财政因素

一、概述

1、领导

(1

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2)构成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环境

2、行政领导

(1)涵义: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利,组织管理事务,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等行政活动

(2)主要特征:统一性、执行性、

(3)基本职能

①决策职能——指行政机关和领导为了执行上级机关决定任务,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的发展目标,拟定实施方案

②计划职能

③组织职能

④协调职能——控制个人或机构的活动与决定,使大家一致追求确定的目标和目的

⑤控制职能——指通过调节等措施将行政体系纳入完成行政目标计划的轨道,使行政机关和人员的行为符合行政目标要求的一种活动

⑥监督职能——目的是控制行政活动过程,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国家法律和人民利益

(4)方式

①按行政领导者运用行政权力的不同方式:专断式、式、放任式

②按对行政权力控制程度:集权式、分权式、均权式按

③按行政领导者指导工作的重点:重人式、重事式、人事并重式

(5)方法

①群众路线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方法

保证行政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克服官僚主义

②调查研究法

③矛盾分析法

④现代科学方法

(6)艺术——是领导者为有效实现领导目标而灵活运用的各种领导技巧、手段和方法

①处理事的艺术——当机立断

②领导人的艺术——调动人的积极性,处理好关系

③掌握时间的艺术——安排、节省时间、开好会以

二、行政领导者素质及群体结构

1、基本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其他素质(体魄气质)、领导组织管理能力(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指挥、创造、应变、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2、合理结构:

(1)、年龄结构——青年干部20%-25%、老年干部20%-25%、中年干部50%-60%,任何一个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年龄结构都应是梯形的,而不是平面的。

(2)、知识结构——层次越高的机关,其领导成员的平均知识水平应该越高,科技专业程度越高的机关,其领导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应该越高。

(3)、气质结构——领导班子应该是由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成员构成,协调一致,相得益彰。

(4)、智能结构——领导集体最佳的智能结构:主导型人才思想家(高超创造能力)组织家(高度组织能力)实干家(一步一个脚印)公关学家(善于传播沟通)

一、行政决策

1

(1)决策: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2)行政决策: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机关或个人依国家规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效推行行政管理,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

2、特点

(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国家行政机关机关工作人员

(2)决策容具有广泛性

(3)根本目的是为了公众的利益

3、类型

(1)按先进程度分——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2)按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处出现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模式

(1)理性决策模式(或科学决策模式)

特点:遵循严格程序、运用科学方法、理性过程分析、制定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2)满意(——不是最优)决策方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3)渐进决策模式

(4)综视决策模式(混合扫描决策模式)

5、体制

(1)构成:行政决策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

(2)容:

①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决断系统;②行政咨询系统——智囊系统;③行政信息系统

6、过程

(1)形成

①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②收集信息,拟定方案

③分析评估,抉择方案

(2)实施:思想和物质准备;行政组织和行政指挥;行政沟通与行政协调

(3)完善

①信息反馈——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将情况迅速传递给决策中枢系统,是决策中枢系统及时改正补充的一个信息回授过程

②决策修正

③追踪决策

7、地位——处于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是行政管理成功的关键

8、发展趋势——科学化、化

(1)科学化——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要求:实现行政决策体制的科学化、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行政决策方法的科学化

②方法:更新决策观念;加强行政决策科学化组织建设;加强行政决策科学化程序方法研究(2)化——关键在于扩大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提高行政透明度,实行依法决策

一、人事行政

1

训、奖惩、退休等方法面所进行的管理及其过程。实质是制度化、法律化的人事行政关系

2、围与容:

①政策制度类——指人事行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人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②组织体系类——核心部分是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和体制

③实际操作类——包括具体人事管理和人事技术工艺及管理

3、地位与作用

(1)人事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2)人事行政是实现政治稳定、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3)人事行政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意志的重要手段

(4)人事行政的发展那与完善能推进政治化进程

4、过程:公务员进入环节、在职公务员管理环节、公务员“出口”环节

5、基本制度

(1)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选任制、考任制、委任制、聘用制与聘任制

(2)国家公务员分类制度

(3)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①涵义: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有关规定,在职权围,对公务员的表现和成绩进行检查和评价制度

②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A、坚持三大原则:客观公正、公开、注重实绩原则

B、考核标准强调从实际出发,力求科学、公正、有效

C、考核方法上强调“三个结合”,注重实效

(4)国家公务员奖惩与职务升降制度

(5)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

(6)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6、体制

(1)人事行政机构的设置

(2)人事行政权利的划分

(3)人事行政运行机制

1

组织、调节、检查和监督,保证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有限发挥国家行政职能

2、特点:政策性、计划性、广泛性、复杂性、人民性

3、功能

(1)制定实施财政财务收支计划

(2)建立健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

(3)加强财务检查监督

4、运行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原则

二、相关制度

1、预算制度

(1)涵义: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和执行的政府机关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各项收支的总体规划。

补:国家预算指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主要工具

(2)特点:计划性、统一性、法令性、性

(3)作用:

①预算是政府机关存在的经济基础,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保证

②预算利于政府节约使用财政资金,提高工作效率

③预算为实行财政和财务监督创造了条件

④预算可以控制行政方向

2、会计制度

(1)涵义: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运用一定方法,连续全面地反映、考核和监督企业等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2)特点:统一性、以收付实现制为结账基础、不计盈亏

(3)职能

①核算、反映和监督执行的情况和结果

②预测预算资金的运动趋势,参与政府决策

③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4)任务:处理日常核算事务;调度财政资金;实行会计监督,参与预算管理;组织指导预算会计工作;管理预算会计事务工作

(5)要素:

①资产——是会计主体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②负债——是会计主体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③净资产——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④收入——是国家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资金

⑤支出——是一级政府或单位按批准的预算发生的资金耗费及损失

(6)基本核算方法:设置会计科目、确定记账方法、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3、审计制度

(1)涵义: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行为

(2)作用: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更好贯彻执行;促进政府廉政建设,克服腐败现象

(3)依据:事实、理论、法律依据

一、机关管理

1

(1)广义是指对行政机关部和外部事务的管理

(2)狭义指运用科学方法对行政机关自身的部事务管理

2、特点:服务性、广泛性、综合性、具体性

3、任务

(1)协助行政领导者制定和执行政策,做好行政领导的助手

(2)处理日常事务,随时接受并完成种种临时性、突发性任务

(3)为行政机关的职能活动提供最佳工作和生活条件

(4)应有效提高机关管理的效能,创造廉价政府的社会形象

4、意义: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各项行政职能活动的顺利进行;改进机关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现代化

(1)涵义:以科学管理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处理行政工作,提高机关管理效率

(2)容:机关管理观念、人员、制度的科学化,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

(3)特点:是一个持续、全方位发展的过程,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支持

(4)意义:

①机关管理现代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②机关管理现代化提高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③机关管理现代化促进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

④机关管理现代化推动管理方式的变革,化进程

二、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

1、电子政务

(1)含义:是政府政务工作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技术可以视为电子政务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总称

(2)作用: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公民参与程度、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简化政府工作流程和优化机构组织机构

2、办公自动化(OA):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将有关事务交由办公设备完成,并由设备与工作人员构成软件信息处理系统

一、行政监督概述

1

执行法律

与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纠错的活动

2、必要性

(1)行政权力地位重要且围广泛

(2)行政管理活动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

(3)行政管理主要是人、财物管理,行政人员易受其诱惑

二、行政监督类型和体系

1、类型

(1)按行政监督主体分:政党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和群众监督

(2)按行政监督体系分:

外部监督——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人民群众;

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部监督机构、审计机关监督、上下级行政机关的相互监督

(3)按行政监督性质分:

一般监督——中各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上级机关一招权利对监督对象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督;

专业监督——国家财政部对政府财政的监督

(4)按实施监督的时间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2、体系:见1(2)

三、健全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

1、容:

(1)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纪检机关的职能

(2)完善监督制度法规

(3)加强纪检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2、意义

(1)健全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是实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有力措施和保障

(2)健全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是实现行政机关和人员为政清廉的重要保证

(3)健全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是保护公民合法利益的重要保障

一、行政效率概述

1

2、意义:

(1)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

(2)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生命线,贯穿于各个环节和方面

(3)行政效率是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目的

(4)行政效率问题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前途

二、行政效率的测量、评价与提高

1、衡量行政效率的指标:质量、数量、费用、时效指标

2、行政效率测量:行政功能、费用测量法、行政要素评分法、标准比较法

3、行政效率评价:政治价值评价、社会效益评价

4、行政效率提高

(1)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员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行政管理的方式与方法(2)提高途径

①牢固树立效率观念

②行政机构设置合理化

③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④逐步实现行政管理技术手段方式方法的现代化

⑤加强法治建设

一、行政改革概述

1

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的变革活动

2、目标:克服政府系统与变化了的生态坏境间的不适应,保持政府有效性

3、容:功能调整、结构重组、行为变革

二、战后西方行政改革实践的经验启示

1、从本国实际出发推行改革

2、行政改革是渐进性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前的方案论证

4、以立法为先导,注重法律准备

5、建立精干高效改革班子,推动控制改革方案的实施

三、我国行政改革

教育学重要资料整理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我国古代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西方 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社会活动,都可以成为教育。理解的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牢记的 狭义教育的特点: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3.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选择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活动的人。 2.学习者受教育者 相对于“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概念 “学习者”这个概念与“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所以,比起“学生”来说,“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注: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主要信息媒介 形式上: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注:有教材中,三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答题时注意一致即可。 三者间关系纽带桥梁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地位:

教育学一题库(13英语班整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传统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4.广义教育: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5.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 6.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 8.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学校文化: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0.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1.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张永桃 行政学 考研笔记 背诵版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行政学》 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说明】本视频结合《行政管理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但是两个版本没有实质的差别,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任意一本。 第一章绪论 1、行政的涵义 (1)国内外学者对行政涵义的解释和分析

行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国家的一种基本职能形态。 在中国古代,行政是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如《左传》中的“行其政事”、“行其政令”。 在西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理解行政 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把管理国家的活动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类。我国台湾学者将此观点称为“法律执行说”,即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立法为制定法律,行政为执行法律,司法为维护法律。 2)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及不同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行政 西方早期学者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活动的领域,主要指国家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指实现国家目的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是指国家政策的执行。美国学者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明确提出国家功能的两分法:认为在所有的政治体制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前者谓之政治,后者即是行政。 3)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和释义行政 认为凡是管理活动都是行政。1926年,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怀特在《行政学导论》一书中,认为行政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时,对许多人所作的指挥、协调和控制。1930年,美国行政学家费富纳在《行政学》一书中,认为行政就是由一些人的协调的努力,使政府的工作得以做成。 4)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地概述行政 A、(政府组织方面)行政乃是政府组织中行政机关所管辖的事务或活动。 B、(政治运用角度)行政乃是民意的实行,国家意志的执行,主要表现为一种执行活动。 C、(管理的观点和功能的观点)行政乃是以集体的努力与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活动,是为管理公共事务而对许多人所进行的指挥、协调、控制,是一种专门艺术。 D、(行为科学观点)行政是由有关行政活动的人的行为构成的,是许多人通力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 我国台湾学者吴挽澜在《行政学新论》中认为,行政实系指政府机关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令,为达成工作目标,对有关之人、财、事、物、时、空等作有效运用之施政行为。简言之,行政便是化政令为具体行为的一种过程。此种过程,若就行政的效能观念来论,即是输入政令,经由行政系统输出为民服务的绩效。(2)科学理解行政的涵义应明确以下三方面关系 1)要明确行政与国家的关系。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的客体或内容是国家事务,行政的基础是国家权力。行政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活动是国家意志的贯彻和执行,而国家总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因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2021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我们既然决定考研了,就一定知道考研肯定是不会轻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学会各种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让自己在枯燥痛苦的过程中坚持下去。借此机会,我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吧。 我从小英语基础就不错,写作文基本没有犯过语法错误,对各种长难句可以一眼看出其结构,但是我很久没有真正学习英语了,词汇量跟不上,遇到词汇量要求很高的考研英语,我常常会因为文中陌生的单词而理解失误。对于这种情况,我决定从三月份就开始每天背一小时单词,这个策略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在后期对阅读基本没有障碍。我背单词只用了我姐传承下来的《一本单词》,3月到8月都在精细化地背单词,把每个单词都牢牢背下来,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的效率特别低。 于是从九月份开始,我开始走量,每天背好多个单词,大概200个左右,这样就可以重复多次,几天之后发现这个方法效率很高,感觉我浪费了半年的时间了。所以重复多次去背,不要精背,要走量。关于长难句,我没有刻意去学习,但是我建议大家三月份就要抽出一些时间学学,打好基础,不要投机。后来我又买了蛋核英语的课程,更多的可以关注一下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全程跟学还挺好。 习题训练我买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这两年的完型填空都挺简单的,平时也不用刻意去准备完型填空的复习,这个题随缘就好,没人可以在这道题拉开差距,因为分值低,性价比最低。阅读题就多刷题,总结一些套路吧,一般来说,阅读理解的题目都是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出的,比如第1题就是按照第1段出,第2题就按照2段出,这样就可以缩小范围,但是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切勿断章取义。今年的新题型是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很难,耗费了我很长时间,但是最终被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些诀窍,就是人物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名字是三个单词(first name,middle name,last name)的,以后再出现的时候就是两个单词(first name,last name)了,很多人没想到吧哈哈哈哈。小作文是应用文,就要背几篇模板,主要是背标准的应用文用语,比如写信的开头结尾应该怎么写,招聘启事的开头结尾又要怎么写。大作文就建议自由发挥吧,我没有背,当你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你就试试用中文想想这个话题你还能说些什么,然后翻译成英语。翻译就要求词汇量了,背单词吧。

张永桃《行政管理学》章节题库-行政领导(圣才出品)

第五章行政领导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答:领导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而是指一种能影响别人去完成(实现)一定目标的管理活动。领导是组织者、指挥者和被组织者、被指挥者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形成领导活动必须具有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四个基本要素。领导是指一种组织、指挥活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领导活动的本质、特点、目的各不相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活动的本质就是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领导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领导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行政领导 答:行政领导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检查、监督等行政活动。行政领导在整个国家管理活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核心部分,行政机关的决策、执行都直接影响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行政领导的特点有:统一性和执行性。 3.行政协调 答: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关系,明确职、责、权范围,使各部门各方面紧密合作,互相配合,和谐运转,发挥整体行政功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包括各种决定的协调和各种活动的协调。行政协调的范围包括:①行政机关内部各

部门之间和各部门成员之间的协调;②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③行政机关与各协作单位之间的协调。 4.集权式领导方式 答:集权式领导方式是按照行政权力的控制程度为标准对行政领导类型做出的划分,是指行政权高度集中与领导的一种领导方式。集权式领导方式的特点是领导者权力欲、支配欲较强,不进行适当的分权、授权,凡事都要亲自出面、亲自决定,对工作人员缺乏信任、不放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造成工作人员对工作没有热情,缺乏责任心和积性、主动性,领导者和工作人员关系冷漠或紧张,领导威信不高,工作难以开展。 5.重人式领导方式 答:重人式领导方式是指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比较民主、宽容,关心下级,平易近人,体贴人、关心人,注重工作人员的情绪和积极性的发挥。其特点有:①这种领导方式能使群众感到满意,能较好地团结在一起,为调动积极性,完成工作任务创造了条件; ②一般情况下,如工作人员觉悟较高、责任心较强,那么这种领导方式能创造最好的效果、最高的效率,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创造最高的工作效率。 6.行政领导方法 答:行政领导方法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过程中,为实现行政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行政领导方法可以分为两类:①领导制度所要求的具有广泛制约力与影响力的根本方法;②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可变的方法,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又称为行政领导方式和艺术。根本的行政领导方法有:实事求是的方法;调查研究法;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整理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整理资料 教育学 一、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

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6.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7.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主要内容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历史 原始教育的特点 1. 非独立性——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 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 原始性——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低下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 第一、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 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第四,机械性与刻板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教育立法的实施。 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德育”是同义词。 4、教育的八个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继承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长期性 7、教育的民族性 8、教育的阶级性 5、教育的要素与作用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学习者 第一,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 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 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

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 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 5. 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 (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上) 1. 教育功能的分类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行政学笔记(张永桃版本).

第一讲绪论部分 一、什么是行政学? 1、关于行政的几种权威性的解释---行政的涵义 (1)行政管理活动是从政治活动中派生出来,是行政管理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它离不开政治活动,是一种行政过程中的政治; (2)行政管理活动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相对私人部门管理的一种公共管理活动; (3)行政管理活动在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机制中只是三个分立权力部门中的一个.在其最初的制度设计中它只是执行部门,而不是决策部门. 2、行政学的定义和特点 (1)行政的通俗定义:国家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相区别)权力。 ①主体:国家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②行政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 ③客体:国家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相区别) (2)行政学的概念界定: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国家政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3)行政学的特点:公共性、合法性、强制性、操作性、一元性(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只有一个行政系统;在每个行政系统内,只有一个行政权力中心;上下级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不可逆关系) 3、总结: (1)行政学研究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组织; (2)行政活动的前提是依法行政; (3)国家政务,包括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机关自身事务是行政学研究的对象;(4)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合法性、强制性、操作性和一元性的特点. (5)行政学研究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提高行政效率; (6)行政学研究的实质是探求和揭示行政活动的规律,它的表现形式为行政管理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7)行政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取得良好效果。否则,行政学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行政学的研究内容:(1)行政学的特点、性质和发展历史; (2)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关系; (3)行政主体,包括行政组织及体制、行政领导者、行政人员等; (4)行政活动,包括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信息、行政沟通、行政协调等具体的管理活动; (5)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条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文化、行政伦理、财务行政、后勤和办公管理等; (6)行政改革和发展 2、行政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研究方法 (2)法学研究方法 (3)事实研究方法,又称行政调查法 (4)比较研究方法 (5)系统研究方法,又称环境研究法 (6)案例研究方法,又称个案研究法 (7)摸拟研究方法 三、西方的行政学发展进程(行政学发展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科学管理时期(1887----二战前)——理论体系初构阶段 1、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①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1913-1921年32、33界美国总统} 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1高等教育学试题整理2018

一、概念解释题: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专业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4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是指按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而确立的结构。 5高等教育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威斯康星思想: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会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7高等学校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国际合作。 8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9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0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的管理。 12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之分。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它可以按管理要素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个要素,也可按管理部门分为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还可以按管理职能分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 13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14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5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16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整个学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高等学校学制的制定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7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8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简称。基本含义: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