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一、有关心脏问题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间歇比早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二、其他,如肾经、心包经、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肾精不足还会表现为心痛。三、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大动”的象,比早搏、间歇都严重。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四、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有的病人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是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

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五、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1、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2、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

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心里总是慌慌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疯狂。这些病症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人正常气机的最关键表现就在

“节”,人体有节,天地之间也有节,那就是二十四节气。天地之气正常,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正常,人的肺气是否正常,也要通过节来表现。心气、心阳失调心气、心阳失调主要表现为阳气偏衰和阳气偏盛两个方面。①心的阳气偏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和心阳虚。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多由久病体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耗气,或禀赋不足等因素所引起。因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不足,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减退。由于血液为神志的物质基础,心气虚衰,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则心神失养,所以既有心神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气虚之变。临床上以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等为重要特征。心阳不足: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阳虚则寒自内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其一,心神不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其二,阳虚阴盛。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

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其三,血运障碍。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②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和痰火扰心。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又称心火,即心的阳气偏盛。;火热之邪内侵,或情志之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晶,久而化热生火,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内火等,均可导致心火亢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其一,火扰心神。火气通于心,心火内炽,扰于心神,则心神失守,每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现。其二,血运逆常。心主血脉,热迫血升,心火阳盛,气盛动速,则脉流薄疾,可见心悸、面赤、舌红绛、脉洪数等,甚至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其三,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故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生疮等。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可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理现象。其四,热象显著。阳盛则热,心火亢盛,则多见实热征象,如身热、口渴饮冷、溲赤、便结等。痰火

扰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引动心火,心肝火旺,煎熬津液为痰。痰与火结,上扰心神,则心神失守,清窍闭塞;或外感温热之邪,挟痰内陷心包,而成痰火扰心之候,以神志错乱为主要临床特点

脾胃病科单病种.

济宁市中医院脾胃科 按病种付费消化性溃疡治疗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消化性溃疡A1 期、A2 期的患者。 一、胃疡病(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 。 肠溃疡)(ICD-10 编码为:K25.901、K26.901、K27.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 2.疾病分期 (1)A1 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2)A2 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3)H1 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4)H2 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5)S1 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6)S2 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临床常见证候: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 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一、有关心脏问题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间歇比早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二、其他,如肾经、心包经、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肾精不足还会表现为心痛。三、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大动”的象,比早搏、间歇都严重。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四、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有的病人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是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

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五、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1、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2、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

肝气、肝阳虚简论

肝气、肝阳虚简论 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唯独肝脏极少有人明确提出可用温阳补气之法。在肝病具体分型中,也没有给予肝气虚,肝阳虚以一定的位置。一般认为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属木应春,喜升主风,阳易亢动,阴易亏损,故肝的虚证便仅肝血肝阴不足一途。如钱仲阳认为“肝为相火,有泄无补”;朱丹溪亦有“肝常有余”之论。近世著作,如五院教材的《中医内科学讲义》就干脆指出:“肝之寒证,仅见寒滞少腹厥阴经脉”。[1]即或偶有论及肝气虚、肝阳虚的,也往往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我认为,肝气虚、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这直接关系到中医脏象学说的完整性问题。《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是说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包括肝阳。盖肾为元阳,乃一身阳气的基础,“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难经?七十五难》),肾为肝之母,肾亏能令子亏,肾既有水火之亏,肝何独亏于水?肾阴不足可以引起肝阴不足,前人称此为“乙癸同源”,肾阳不足当然也可以引起肝阳不足。再就肝本身而论,一般以肝阴为体,肝阳为用,哪里只有阴虚而不存在阳虚的道理。又《内经》谓“肝者,罢极之本”,罢同疲,如肝无气虚用怯,何得称之为罢极之本?再以肝经有寒滞之证论,经脉是受脏腑支配的,是脏腑气化的路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倘肝无气虚阳虚,寒邪何以能侵袭肝经,而造成寒滞之证?诸如以上问题,都涉及到中医脏象理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要说肝无气虚、阳虚,在中医理 论上是无法解释的,显然是一件憾事。 肝气虚、肝阳虚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感觉到它。《内经》就明确地谈到了肝气虚这个问题。《素问?方盛衰论》曰:“肝气虚而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后世如明?张景岳在《求正录、真阴论》中谈到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清?王旭高治肝四种补肝法中,亦提到了补肝气和补肝阳。近世张锡纯《衷中参西录》载:“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遂用生黄芪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数剂而愈”。并进一步指出:“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2]已故老中医蒲辅周指出,五脏皆有“阳虚阴虚之别”。“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并谓:“肝炎阳虚者,亦可用附子汤”(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可惜以上这些议论,很少引起重视而加以深入细致的探讨。 肝以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谓肝体阴用阳。肝的阳气,是肝脏升发和疏泄的一种能力,肝的阴血,是肝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脏的这种阴阳关系与其他各脏阴阳的关系一样,都是相互为用,阴阳互根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那么,肝“体”可以影响到肝“用”,肝“用”亦可以作用于肝“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在某些发病情况下,肝“用”更为重要。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

————————————————————————————————作者:————————————————————————————————日期:

脾胃辩证 【要点精讲】 (一)脾胃概述 1脾 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 ②病理状态运化 功能 减弱 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 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出血 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 脾气虚 脾虚气陷 脾不统血 脾阳虚 实证:寒湿,湿热 2 胃 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 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 证型分析 一脾病辨证 1虚证 ①脾气虚证

●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病机: 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 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 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 ●临床表现: 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 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 C气虚:形瘦倦怠 ●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 ②脾虚气陷证 ●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 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 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 ●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 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 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 ●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③脾不统血证

秦伯未论肝辨证

秦伯未论肝辨证 孙其新 辽宁中医附属医院 (110032) 孙其然 (日本 山吉备国际大学716) 中医的理论以腑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论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秦氏在脏腑辨证方面,做了系统整理,又结合后世发展,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论肝病》、《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就属于这一类。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能最后完成脏腑辩证理论。为了全面继承他在这方面的中医理论,笔者将有关论述进行整理。本篇正文及按语所列症状均出于原著,望同道明察,现归纳如下: 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若肝脏血亏,即引起供血器官缺血等一系列症状。如果谋虑不遂,情志不舒,肝脏不能疏泄,便产生肝郁之症。肝在志为怒,努则伤肝,发为肝气,肝火,不但本脏有病变,还往往影响其他脏腑,如乘胃、克脾、侮肺、扰心、累肾等等,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症候。 1 肝血虚 常见特征: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润,妇女经少、经淡、经闭〔1,2〕。 偶见特征: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盲,发脱,头痛自眉梢上攻〔3〕,拘挛,膝屈伸不利〔4〕。 血虚共征:形瘦,面色不华,指甲少泽,舌质淡,脉细〔4〕。 按语 肝血虚=特征+共征。这个症型结构公式是笔者提出的。有了它,症型结构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分析复杂症型的时候,可以化繁为简,详情见后。秦氏在《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中指出: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常见于一般血虚症,确诊为肝血虚时,必须结合目眩、筋惕肉润等肝症状的特征。提出特征概念,意义深刻,故在此引用。一般血虚症简称共征,与特征相对应。肝血虚牵涉面广,症状又比较复杂,如全盘托出,常令人感到头绪纷繁,难于掌握。故笔者将秦氏反复谈到的症状,归于常见症,偶尔提及的症状,纳入偶见症。但偶见症不等于不重要。 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润,是秦氏多次提到的肝血虚特征。关于不耐烦劳,其表述的形式有四种:不耐烦劳,不耐操劳,易疲劳和疲乏。疲乏,多以为中气虚,为什么又见于肝血虚?这常常使初学者迷惑不解。肝为罢极之本,肝主筋,故肝血虚多见不耐烦劳等症。秦氏在《中医临症备要》中说:疲乏、浑身疲困、行动乏力,多属虚症,宜气血双补,用八珍汤。但行动呼吸短促,偏重在气;动时觉热,心悸汗出,偏重在血。笔者认为,临床上多以为疲乏属于中气虚,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上面引用的这段话,其中疲乏而见行动呼吸短促,偏重在气,也不是指在中气虚。若是指中气虚,补中益气就可以了,为什么还气血双补?关于中气虚,秦氏常常换一种提法: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等。疲乏与无力是两个不同的意思。疲乏多见酸、沉、胀、痛,或酸胀、或酸痛等,表现不一。乏即是累,多在小劳后或工作到下午及晚上出现,特别是下肢明显,有时不为休息所缓解,俗称不解乏。中气虚症,由于食少便溏,从而全身营养缺乏,面色萎黄,精神无法奋起,不愿言语,行劝懒怠,四肢无力。也就是说,早晨醒来就没劲。故疲乏从肝治疗,轻者偏重补血,重者偏重补气;无力则从脾治疗,培补中气。肝血虚可引起目眩,不耐烦劳、消瘦,面色、指甲不华,舌质淡、脉细等诸多主症,如何认识它们在症型中的地位?正是针对这一实际问题,他提出了特征概念,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概秦氏的辨证思路,抓住一两个特征,再具备两三个共征,诊断就可以确定。是要把握住特征,这也是

肝气虚与肝阳虚地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 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然世人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进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 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

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若阳虚欲脱,则山茱萸尤长于补肝固脱。 1.2 从肝气虚与肝阳虚辨治神经分泌系统疾病家旭通过对70例肝气虚患者的观察发现有44例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3,4]。氏对30例肝气虚患者进行医院焦虑抑制情绪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的测定,发现人格特征不稳定、倾向向或向者占53.33%,情绪异常以焦虑抑郁的混合状态为主者占46.67%,从心理角度提高对肝气虚证的认识[5]。顾文忠用 复方壮阳合剂(由黄芪、白术、当归、红花、仙灵脾、鹿角片、菟丝子、蛇床子、熟地、蜈蚣等20味中药组成)治疗阳虚证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结果发现治疗组中肝阳虚证与对照组(用古方右归丸治疗)同证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属于肝阳虚证者,用暖肝益气法能取得较好疗效[6]。不少学者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脾虚包括三种:1,没有胃口吃东西、不想吃任何食物;2,消化不良,刚刚吃得东西都没有消化就通过粪便排出来;3,吸收营养得功能差. 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得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得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得,称为“胃纳呆滞"。纳就是容纳得意思。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胃得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所谓实者,就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凡证属实者,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所谓虚者,由于正气不足.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她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纳呆夹杂得症状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

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与.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若肝郁脾虚者。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胃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其症多见脘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等,宣气化湿以苏醒脾胃。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与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门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就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就是由她脏之病而累及者。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补骨脂、肉豆蔻)补命火以生脾上。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消补兼施。至于胃阴虚者,前面已经谈过。若由肾阴不足或血虚而致者,可用滋阴补血之品。脾胃气虚或气滞,食滞不化,肝郁乘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鉴别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鉴别 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证”所指代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临床单一的症状群,它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即疾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只有准确地认“证”,临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证”所指代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临床单一的症状群,它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即疾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只有准确地认“证”,临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而要达到准确认证,则应正确地辨析相类似或相关联证候之间的异同点,这就需要运用证候鉴别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识别病证。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阳市名医张明雪教授《证候鉴别诊断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对五脏六腑常见证候以及脏腑兼证进行了证候鉴别和分析,本版今起每周三将摘其要刊出。 定义 心气虚证:因心气不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血运失常,气血亏虚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胸闷不舒为主症的证候。 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温运无权,鼓动血行功能减弱,血行滞缓所表现的心气虚证伴

形寒肢冷、胸痛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多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心脏功能日渐衰竭而呈现的亡阳危证。临床可见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息微气短等症。 病因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均可以由先天秉赋不足,元气不充或后天脾胃虚损,气血化生的来源匮乏,或劳倦久病,或年老脏气虚衰所致。心气虚证日久可累及心阳,阳气渐损,形成心阳虚证,若阳虚生内寒,寒邪日甚,阳气愈衰,则易形成心阳虚竭,亡阳外脱的心阳暴脱证。 病机 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必须依赖心气的推动,因此心脏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故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黄帝内经·素问》)之说。《黄帝素问直解》云:“诸血者,周身经络内外之血也。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心又主神志,掌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的那样,“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因此,心脏的病变可以突出地反映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的异常。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以表现为心脏功能低下,推动血液运行迟缓。心气虚证是以心脏本身功能减退即无力推动血行为主,伴见气虚表现;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证的血

中医五脏的虚证表现

五脏的虚证表现 一.肺。 肺虚泛指肺气不足或肺阴虚而言.临床表现有少气,呼呎浅短,耳聋,咽干等.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肺主皮毛,司呼吸.肺虚体质多表现为肺气虚和肺阴虚两大类型 1. 肺阴虚。多因津液消耗,肺失润养所致,通常表现为形瘦羸弱;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或咳而痰中带血丝;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少寐失眠;口干咽燥,喉痒音哑,舌红少苔等 2. 肺气虚者多为久病亏耗,病后元气未复;或因久咳伤气,以致肺气亏虚,表现为咳而气短,咳喘无力,久咳不愈,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音低怯;面色发白,畏风形寒,易患感冒;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等.肺虚者多见于肺结核病,肺气肿,肺心病,肺痿,肺不张以及肺癌晚期之人. 二.脾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1.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 2. 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3. 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 4. 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三.肝 1. 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指肝脏阴液亏虚的证候。多由气郁化火,肝病及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所致。症见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动,经闭经少等。治宜滋阴养肝为主 2. 肝阳虚具体可表现为寒凝血滞,温运无力,血不循于常道.同时肝阳不足将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系列情怀不畅的证候.肝气虚又称“肝气不足”.为肝本脏的精气虚损,常兼见肝血不足.主要症状为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可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

脾胃虚弱的药方

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 炙甘草3克、炒扁豆12克、山药12克、 薏苡仁12克、莲肉9克、陈皮6克、 砂仁3克、桔梗3克、大枣5枚), 此方专治脾胃虚弱之证,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后温服,每月七副。另外饮食上多吃些温性食物,少吃寒凉之品,每天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一年之后可彻底根除脾虚胃寒的毛病。 关于胃寒、脾虚、肺热的治疗方法的原因,关于胃寒、脾虚、肺热的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 问: 最近半年,我一吃生冷食物就拉肚子,但还虚胖。而且还内热得厉害,总感口渴,特别是在晚上。尿赤热难受,晚上尿频。有人说我是肺热、脾虚、胃寒,吃药总不见根除。最近几天腹涨,尿赤热,舌侧有齿印。请求给予根除方法! 答: 本人女性,30岁 您好,分析你的症状中医认为是痰湿瘀阻化热,故见虚胖,内热口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治疗以健脾化痰清肺为主。 黄芩15 黄连 3 竹叶 10 陈皮 15 栀子6 木香 10 半夏 6 川贝 6 蒲公英15 人参健脾丸拼音名:Renshen Jianpi Wan 英文名: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344 [处方来源] 《证治准绳·类方》 【规格】大蜜丸 10丸/盒 【处方】人参 25g 白术(麸炒)150g 茯苓 50g 山药 100g 陈皮 50g 木香 12.5g 砂仁 25g 黄芪(蜜炙)100g 当归 50g 酸枣仁(炒)50g 远志(制) 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0~50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80~240μm,直径2~8μm。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棕红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质块。 (2) 取本品水蜜丸12g,研碎;或取大蜜丸18g,切碎,加硅藻土10g,研匀。加氯仿-正丁醇(2:1)7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2%氢氧 化钾甲醇溶液50ml使溶解,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 小时,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移至分液漏斗中,用氯仿-正丁醇(2:1)50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正丁醇层,用1%磷酸二氢钾溶液50ml洗涤,弃去磷酸二氢钾溶液,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6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0:20:11:5)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橙色荧光斑点。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常考病证汇总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常考病证汇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占分值最多的科目,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中的脾胃病证都有哪些重要疾病呢?哪些是常考的知识点呢?医学教育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学习。 胃痛 1.寒邪客胃证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2.饮食伤胃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痛胀满,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3.肝气犯胃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5.瘀血停胃证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治血瘀内阻之胃痛。后方调气化瘀,治胃痛因气滞血瘀所致者。 6.脾胃虚寒证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甘温补虚,缓中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之脾胃虚寒证。 7.胃阴亏耗证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痞满 1.饮食内停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用于食谷不化,脘腹胀满者。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二陈汤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共奏燥湿健脾、化痰利气之功,用于脘腹胀满,呕恶纳呆之证。 3.湿热阻胃证 代表方:连朴饮加减。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4.肝胃不和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有疏肝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腹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 5.脾胃虚弱证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于治疗喜温喜按、少气乏力的脘腹胀满者。 6.胃阴不足证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本方滋养胃阴,行气除痞,用于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之脘腹不舒者。 呕吐

什么是肝气的虚郁

什么是肝气的虚郁 文章目录*一、什么是肝气的虚郁1. 什么是肝气的虚郁2. 肝气郁结的表现症状3. 肝气郁结如何调理*二、肝气郁结有什么的危害*三、肝气郁结穴位 什么是肝气的虚郁 1、什么是肝气的虚郁五脏均有气血,其病各有虚实,治法亦分补泻。惟独肝脏,很少提及气虚而用补益肝气之法。实则,肝气虚早在《内经》已有明论,如《灵枢·天年篇》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谓“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本神篇》又云:“肝气虚者恐,实则怒”。这说明肝气虚是客观存在的,正如近世秦伯未先生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所指出的,“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因此,在肝虚证方面,如果只重视血虚而不考虑气虚,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2、肝气郁结的表现症状肝气郁结则气机倒霉,还会让人不思饮食,由于代谢迟钝,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题目。 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成果正常与否亲近相干,姑娘肝气郁结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姑娘肝气郁结的症状有哪些?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 不畅还也许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乃至乳腺癌的产生。 姑娘肝气郁结导致失眠,示意为难以入睡,纵然入睡也多梦 易惊。无法担保就寝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拙,表情暗沉。个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气忿伤肝。 肝气郁结引起的抑制、郁闷每每导致姑娘肝气郁结的症状头痛、急躁、情感颠簸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渗透杂乱。 3、肝气郁结如何调理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可以调节全身的气机,所以气郁的人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平时多吃一些有理气效 果的食物,比如白萝卜。白萝卜顺气的功效是众所周知的,住过院的人应该知道,医生希望做完手术的人排气,就会让他喝萝卜汤,就是因为萝卜理气的效果特别好。 另一种理气的良材是柑橘。中医认为,柑橘具有顺气、止咳、健胃、化痰、疏肝理气等多种功效。橘子几乎一身都是宝,其皮、核、络、叶都是地道的药材。 在理气的佳品之中,香菜也算一味。《本草纲目))认为, “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嘉佑本草》则认为: “(香菜)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通心窍。” 此外,山楂、小茴香、玫瑰花、薤白(小独蒜)、荞麦、豌豆、

心气虚证医案选析

心气虚证医案选析 1.医案来源: 《张琪从五脏论治临证举要》 2.医家简介: 张琪,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在很多疑难杂病诊治上也卓有建树,亲手培养的50多名博士、硕士遍及海内外。他钻研肾病40多年,临床科研硕果累累,是当之无愧的肾病权威。 不尚空谈重疗效,“予不自欺亦不欺人”,他不在乎人们对大方的偏见,看病敢用、善用大方复方。 张琪没拜过什么名师,靠自己临床多琢磨,不到40岁就成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成名后,张琪在书中,在讲座中,把自己的经验体会不加修饰地和盘托出。 一次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讲座时,张琪说,“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主张写过多的书。注解百篇不如临床实践一次。”因为多次从《伤寒论》中尝到甜头,他本打算写一本《伤寒论》注解,但后来看到单纯注解的书太多,就决定写一本对临床有实用价值的书。他说,过去有许多老中医,书读得很多,但是临床少,他们不大愿意看病。“出书是给别人以间接的实践。《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实践,《温病学》是叶天士的实践。我们要自己实践,直接的实践,读书是间接的实践。” 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38年,由吉林省长春市辗转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天育堂学医; 1942年,毕业于哈尔滨汉医讲习所,正式行医; 1951年,在哈尔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组建哈尔滨第四联合诊所; 1955年,调黑龙江省进修学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 1957年,调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前身)参与筹建;

1978年,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聘为黑龙江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3.医案原文: 林某,女,35岁。2011年2月20日初诊。 心悸气短,胸闷乏力1个月余。未予系统治疗,今日为求中医药治疗来我院就医,查心电图示: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患者现在症见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活动后尤甚,舌紫苔薄白,脉结无力。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 中医辨证心悸心气虚,血行滞涩。 治则益气养心活血。 方药红参15g 黄芪20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红花15g 鸡血藤50g 桂枝159 茯苓15g 郁金10g 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日二次服。 服药6剂后,期前收缩减少,诸症好转。以上方略有化裁连服30余剂,期前收缩消失,症状基本消除。远期追踪未复发而告愈。 4.医案详解: (1)辨证分析 定位信息:心悸,胸闷。 定性信息:乏力,活动后尤甚,脉无力;舌紫,脉结。 辨证结果:心气虚+血行滞涩。 (2)病机要点 心气的主要作用是推动血液在脉管内循行,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导致血行不畅,故患者主要症状为心悸、气短、胸闷。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

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 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肝气,乃肝之生理功能,主持疏泄,运行周身,动而不已;又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气外荣筋脉,主司肢体运动;肝气通于目,目能视万物而辨五色。凡此,皆肝气之用,以“动”为特点。一旦用之过度,则损耗而虚。张景岳说:“运动过度,筋必疲极。”另外,酒色过度,暴病久病,年老体弱,用药不当等皆可损耗肝气,形成肝气虚证。 有关肝气虚证的论述,首见于《内经》。如《灵枢·天年》篇说:“五十岁,肝气始衰。”《素问·方盛衰论》说:“肝气虚则梦见茵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了他治肝气虚证的经验,说:“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足可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临床上,都支持肝气虚证的确立。只讲肝气有余,而不言肝气不足,不仅大背经旨,也与临床实际不符。

中医基本证型

中医基本证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肺系病证六)肺痨三脑系病证三、脾胃系病证一)感冒1)肺阴亏损证一)头痛一)胃痛 1.风寒束表证2)虚火浊肺证1风寒头痛1)寒邪客胃证 2.风热犯表证3)气阴耗伤证2风热头痛2)饮食伤胃证 3.暑湿伤表证4)阴阳虚损证 3.风湿头痛3)肝气犯胃证 4.气虚风寒七)肺胀 4.肝阳头痛4)湿热中阻证 5.阴虚风寒1)痰浊壅肺证 5.血虚头痛5)瘀血停胃证二)咳嗽2)痰热郁肺证6肾虚头痛6)胃阴亏耗证 1.风寒袭肺证3)痰蒙神窍证7瘀血头痛7)脾胃虚寒证 2. 风热犯肺证4)阳虚水泛证8痰浊头痛二)痞满 3. 风燥伤肺证5)肺肾气虚证二)眩晕1)饮食内停证 4. 痰湿蕴肺证八)肺痿 1.肝阳上亢2)痰湿中阻证 5. 痰热郁肺证1、虚热证 2. 气血亏虚3)湿热阻胃证 6. 肝火犯肺证2、虚寒证 3. 肾精不足4)肝胃不和证 7. 肺阴亏耗证 4. 痰湿中阻5)脾胃虚弱证三)哮病二、心系病证 5. 痰郁化火6)胃阴不足证

1. 发作期一)心悸 6. 瘀血阻窍三)呕吐 1)冷哮证1)心虚胆怯证三)中风1、实证 2)热哮证2)心血不足证 1. 中经络1)外邪犯胃证 3) 寒包热哮证3)阴虚火旺证1)风痰入络2)食滞内停证 4) 风痰哮证4)心阳不振证2)风阳上扰3)痰饮内阻证 5) 虚哮证5)水饮凌心证3) 阴虚风动4)肝气犯胃证2. 缓解期6)瘀阻心脉证4) 痰热腑实2、虚证 1)肺脾气虚证二)胸痹5) 痰火瘀闭1)脾胃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1、心血瘀阻证6) 痰浊瘀闭2)脾胃阳虚证四)喘证2、气滞心胸证7) 脱证3)胃阴不足证1.实喘3、痰浊闭阻证 2. 恢复期四)噎膈 1)风寒壅肺证4、寒凝心脉证1)风痰瘀阻1)痰气交阻证2)表寒肺热证5、气阴两虚证2)气虚络瘀2)瘀血内结证3)痰热郁肺证6、心肾阴虚证3) 肝肾亏虚3)津亏热结证4)痰浊阻肺证7、心肾阳虚证四)癫狂4)气虚阳微证 五)呃逆 5)肺气郁痹证三)真心痛 1)癫—痰气

中药内外结合治疗脾胃气虚型口腔溃疡35例疗效观察

中药内外结合治疗脾胃气虚型口腔溃疡35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5-28T14:47:33.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赵志刚[导读] 诊断标准[2] 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数个直径3-5mm的溃疡,灼热疼痛为主要症状,有些病程较长,易复发。 赵志刚(巩义中医院河南巩义 4 5 1 2 0 0 )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结合冰硼散外敷治疗脾胃气虚型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脾胃气虚证型的口腔溃疡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冰硼散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硝唑片,复合维生素B,谷维素片,口服,碘甘油外用治疗,两组均7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分别为5例,8例,10例,12例,总有效率为65.7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结合冰硼散外敷治疗脾胃气虚型口腔溃疡疗效显著。 【关键词】口腔溃疡脾胃气虚冰硼散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338-01 口腔溃疡是一种口腔黏膜病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发,其中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两种溃疡,溃疡引起的局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结合冰硼散外敷治疗脾胃气虚型口腔溃疡3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2例,女3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9岁,病程多在4-10d,最长达3年。排除重型口疮,白塞病及全身性疾病患者,确定溃疡无残根,托槽,不良修复体等刺激因素存在。中医辨证分型符合脾胃气虚型[1]:口腔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表面白色或黄色,周围粘膜色淡红,水肿,疼痛明显,进食尤甚,溃疡可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脘腹胀闷,口中黏滞,大便时溏时泻,舌质淡苔白腻。 1.2诊断标准[2] 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数个直径3-5mm的溃疡,灼热疼痛为主要症状,有些病程较长,易复发。口腔检查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少则1-2个,多则10余个,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分泌物附着,溃疡周围黏膜大多充血。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结合冰硼散外敷治疗。组方为: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0g,党参15g,茯苓15g,升麻5g,柴胡10g,当归10g,山药15g,白芷10g,佩兰10g,五味子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2次服用;溃疡面用棉球吸干,冰硼散粉末置于溃疡面上,3次/日,7d为一疗程。 1.3.2对照组按西药常规治疗,口服甲硝唑0.2,复合维生素B2片,谷维素片20mg,均3次/d,外用碘甘油涂搽,5-6次/d,7d为一疗程。 1.4疗效评价标准局部病损评定标准以主观症状及客观检查为依据,以病损的愈合情况,溃疡面大小,愈合速度的快慢为标准。痊愈:用药7d后疼痛症状消失,溃疡病损全部愈合;显效:用药7d后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溃疡面周围充血水肿消退,少量渗出或无渗出,溃疡变浅缩小或愈合达2/3;有效:用药7d后主要症状及体征均好转,溃疡面周围充血水肿明显消退,渗出减少,溃疡变浅缩小或愈合达1/3;无效:用药7d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溃疡基本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5.7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 35 5(14.29) 8(22.86) 10(28.57) 12(34.28) 65.72 治疗组 35 14(40) 10(28.57) 7(20) 4(11.43) 88.57 注:与对照比较P<0.05。 3 讨论 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本病发生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病毒感染,个人情绪,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系。治疗多采用消炎,补充维生素,应用激素及免疫增强剂等药物治疗,可获一定疗效。但疗程长,易复发,副作用大。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口腔溃疡以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者居多,临床脾胃气虚证也较为多见。患者病情日久或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脾之运化功能减弱,下陷中气无力滋养口唇粘膜,而致口、颊、唇、舌边缘局部溃烂红肿疼痛。 从现代社会心理因素上讲,患者多伴随生活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睡眠不良,苦闷多虑,日久耗气伤神,致脾失健运,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之力减弱,肌肤粘膜失于荣养。故运用补气养血之补中益气汤以扶助正气,祛邪外出,益气健脾,化湿敛疮。方中黄芪益气升阳,起托疮生肌之力;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浊邪;当归山药温养补益气血;白芷佩兰化湿敛疮,五味子收敛化湿,诸药合用益气健脾,化湿敛疮。外用冰硼散有解毒化腐,消毒止痛,收敛生肌之功效。现在药理研究方中冰片可抑制多种细菌及真菌,主要成分龙脑和异龙脑均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有抗炎止痛作用。硼砂既可抗菌,又对皮肤粘膜有收敛保护作用。总之,中药内服结合外用可以标本兼治,促进局部溃疡尽快愈合,缩短疗程,且不易复发。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疱疹性溃疡,创伤性口腔溃疡辨证证型属脾胃亏虚者均适用。用药显效后,不宜骤然停药,需继续内服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同时注意作息规律,调节情绪,忌食辛辣肥甘厚味,方能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张举之.口腔内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8. [2]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