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体(新)

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体(新)
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体(新)

尼采、德勒茲、福柯:身體和主體

(此文為《身體》之編者前言)

汪民安

晚近的身體討論都將笛卡兒作為批判的起點。在笛卡兒那裡,身體和精神是兩分的,身體代

表著感性、偶然性、不確定性、錯覺和虛幻的一面;精神則意指著理性、穩定性、確切性、真

理。在理性和"我思"至上的笛卡兒那裡,身體,因為它的非理性和偶然性,被笛卡兒置於一個無

關緊要的位置,自此以後,身體陷入了哲學的漫漫黑夜。同樣,在基督教神學那裡,身體多少是

個罪惡的淵藪,禁慾資本主義利用了這種意識形態,將身體中的狂野能量嚴格限定在夫妻隱秘的

生育床第之間。身體,只能作為生殖機器。慾望和快感,作為身體的力和能量,應該無條件地儲

存和藏匿起來,身體應該調動起它們的全部物質性,將它們聚攏、集結,最終作為生產的工具機

器而爆發。韋伯和福柯已經向我們表明,資本主義精神和現代性是怎樣居心叵測地利用身體的,

身體是怎樣變成既有用又馴服的生產工具的。

身體在道德領域中是罪惡,在真理領域中是錯覺,在生產領域中是機器。這一切都將身體局

限於生產性的勞作中,身體只有在勞作時才能醒目地存在,也就是說,身體只能作為一種工具性

機器而存在:要麼是生產性工具,要麼是生殖性工具。為了維持這種機器的高速而有效的生產,

現代性和資本主義既利用理性制度,也利用道德倫理來控制身體。這,正是尼采面臨的身體局

面:身體總是從屬的、次等的、輕微的、卑瑣的,在哲學中,它是不堪入目的。現在,身體已經

忍受夠了,一切從尼采這裡開始,身體從歷史的屈辱陰影中走出來,它獲得了自身的光亮,既醒

目地駐紮在各式各樣的眼光中,又照耀著各式各樣的事件,成為光源、尺度、標準和出發點。事

物的譜系不再藏匿於某個神秘的但又是可以穿透的種子深處,而是刻寫在身體的表層。是的,一

切以身體為準繩,身體既操縱著歷史,也主宰著哲學。我們看到,在尼采和福柯

探討歷史的譜系

學中,身體佔據著一個醒目的支配性位置。`1、譜系學、歷史學和身體

什麼是譜系學?或者說,什麼是尼采和福柯的譜系學?譜系學決不等同於那種形而上學觀念

所主宰的歷史學。福柯將譜系學同傳統歷史學--按他的說法,即柏拉圖式的歷史學--在三個方面

對立起來。譜系學根據反諷和戲仿來對現實性進行破壞性的使用,而歷史學的目的則是回憶、確

認和肯定。對譜系學家來說,歷史是一場盛大的假面舞會,但他們不是去拒斥它,而是將其誇

大、將其發揮至極點,讓這種假面舉行一次盛大的狂歡,最終讓它轟然倒塌。而歷史學家則將這

種假面和裝扮視作是歷史的真實,將它們確定下來,讓它們變為歷久彌新的歷史知識。譜系學和

歷史學的另一個對照是:譜系學是要分解歷史的同一性,而歷史學則要保持這種同一性。但是,

在譜系學家看來,"這種脆弱的,我們竭力在面具下確保和聚合的同一性,本身不過是個可笑的模

仿,它本身是複數的,內部有無數的靈魂爭吵不休;各種體系雜陳交錯,相互傾軋。" 譜系學和

歷史學的最後一個對照是:譜系學相信歷史的認知主體是有偏見的,主體獲得的知識並非一塵不

染,並非符合理性要求和真理要求。歷史中的求知意志扎根於本能,扎根於經驗,扎根於狂暴的

本性,而這同傳統歷史學的真理意向針鋒相對。在傳統歷史學這裡,真理意向的基礎正是認知主

體的純粹性和客觀性,它相信認知主體的絕對有效性,相信認知主體可以直達歷史的客觀知識。

如果瓦解了認知主體,瓦解了它的客觀性,那麼,真理的意圖也將土崩瓦解。譜系學對認知主體的真理意志的瓦解是因為它不相信笛卡兒式的主體概念,相反,它將身體

引入其中。它既是用身體的目光來看待歷史,同時也將歷史的目光更多的投向身體,投向下面

,投向神經系統,營養和消化系統,投向野蠻、紛亂,衰落和底層;而傳統歷史學相反,它將目

光投向遙遠、高貴的東西,投向崇高的時代,優雅的形式,抽像的觀念。譜系學家要恢復身體以

及身體的物質性,恢復它們本來面目和自身強度,恢復它們自己的歷史痕跡和歷史效果;而傳統

歷史學家將則身體,將身體的氾濫,將底面和下面,將衰微和動盪置於一旁,它們只是仰望偉大

而崇高的歷史高處,仰望能抵達彼岸的顯明線索。這樣,從身體出發的譜系學從不宣稱自己對於

歷史的觀察是客觀、公允、全面和不偏不倚的,他決不將自己的觀察位置、時刻、激情、意願,

將它的生物性,隱匿起來,相反,他要暴露它們,相信它們,肯定它們,承認它們,強化它們,

這樣,譜系學家坦然地承認自己是透視性的,是不全面和不公正的,是生理性的,而歷史也自然

地成為一種透視知識。與此相反,歷史學家要把這一切,他的位置、立場、意願、背景和身體隱

匿起來,他要使自己保持客觀的、純潔、中性的位置,並相信,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歷史才能

是真實的,是真理的再現。

福柯的譜系學,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尼采譜系學的重寫和引伸。尼采的譜系學集中表現在他的

最具連貫性的文本《道德的譜系》中,在這部著作中,本源(Ursprung)始終為來源(Herkuaft)所

取代,如果說本源是一個靜止的穩如磐石的單一東西,那麼來源則由差異網絡構成,譜系學相

信,來源千頭萬緒,決不能還原到某個"一"上,就道德的譜系而言,道德並不是從一個固定點衍

化而來,它不是預先就設定在穩固的起源上,相反,道德從一開始就充滿著爭鬥,它是在鬥爭中

動態地形成的。善和惡上演著一場競爭戲劇,它們在一個差異空間內狂歡。異質性的狂歡,這正

是譜系學的來源特徵,這些異質性的路線永遠是分散的,永遠不能歸於同一,這是譜系學的律

令。在尼采那裡,善和惡從來不是依據同一標準制定的,它們也從來不是靜態的,各就其位的,

它們不是從同一個模子中滋生出來的一對穩定對偶。相反,善和惡在漫漫的歷史中永不停息地廝

殺、翻滾、換位,永不停息地施展著權力嬉戲。

福柯正是在這裡看出了身體在歷史中的功用。道德並不是從外在的超驗性標準出發,而是從

身體內部的生物學衝動出發,道德不是普遍性的規範,而是身體靈機一動的結果。在譜系學中,

福柯特別地提到身體的兩個特徵:身體是來源(Herkunft)的處所,歷史事件紛紛展示在身體上,

它們的衝突和對抗都銘寫在身體上,可以在身體上面發現過去事件的烙印。這表明,身體是研究

來源的譜系學的一個重要對象,譜系學勢必將目光投向身體,投向它的"神經系統,營養和消化系

統,能量"。這也是福柯說的譜系學與其說是接近哲學,不如說接近醫學的原因。譜系學對身體的

關注,將身體作為探討的對象,作為來源的處所,這就和主體論哲學決裂了。後者不是將身體而

是將意識作為出發點,主體總是意味著有意識的主體,在主體論這裡,身體僅僅作為一個無關緊

要的因素,作為一個空洞的皮囊,被全然抹去了,主體論相信的是意識、靈魂、我思的決定功

能,歷史事件應該在這些方面,在主體方面尋找根源,歷史的眼光總要穿透身體而抵達靈魂的深

處。對主體論而言,意識和靈魂既是高貴的,也是決定性的;既是出發點,也是歸宿。但福柯則

通過尼采將身體安置於出發點和歸宿之處。歷史常常緣自身體的衝動,事件的起源植根於身體,

歷史的變遷可以在身體上找到痕跡,它在身體上刻下鉻印,身體既是對"我思"、"意識"的消解,

又是對歷史事件的銘寫。歷史和身體的環接正是譜系學家的致力之處。

2、身體的可變性

如果歷史和身體有無數的交接,如果事件可以反覆地銘寫在身體上,那麼身體就既是反射性

的,也是可變性的;身體既干擾了歷史,又受到歷史的干擾。身體如何受到歷史的干擾?福柯發

現了有關身體的"權力技術學"和"政治經濟學"。在對懲罰作的譜系學研究中,福柯發現,懲罰總

是涉及到了身體,不論是血腥的懲罰,還是"仁慈"的懲罰。懲罰的對象總是身體,而身體則相應

地刻寫了懲罰的痕跡。身體的可利用性,可馴服性,它們如何被安排,如何被征服,如何被塑

造,如何被訓練,都是由某種政治、經濟、權力來實施的,都是由歷史事件來實施的,都是由一

種懲罰制度來實施的。身體反射了這種懲罰,那麼,"我們能以身體史為背景來撰寫這種懲罰史

嗎?"2福柯關注的正是這種"身體政治"(body politic),即將懲罰技術置於身體政治的歷史中,福

柯的結論是,懲罰和監獄屬於一種涉及身體的政治技術學。他就是要將身體和懲罰環接起來,從

而透過身體來展示懲罰史,展示譜系學家的懲罰史。

身體的可變性是某種身體史和懲罰史的前提。如果身體穩如磐石,固定不變,那還存在著一

種豐富而多變的身體史嗎?同樣,懲罰或者所有其他的針對它的權力還有效嗎?它還能展示和不斷

地銘寫歷史嗎?在譜系學家這裡,身體是可塑性的,可鍛造的,"我們總認為,身體只服從生理規

律,無歷史可言,這又錯了。身體處於流變過程中,它順應於工作、休息、慶祝的不同節奏,它

會因藥物、飲食習慣和道德律等所有這一切而中毒,它自我阻抗。"3正是這種身體的可變性,使

懲罰有了場所和機會,使懲罰得以產生效果,使懲罰能調用手段,實施技藝,運用策略,從而對

身體進行改造、處置和馴服。身體的可變性預示了歷史的可變性。

實際上,福柯的可變性身體即是非中心化的身體,它並不為某種本質主義器官所主宰。福柯

的身體在這一點上和德勒茲的身體概念近似,二者都是流動的、變化的、靈活的、非穩固的。身

體不停地增殖、展開,它的每個部分,每個細節都是自主的,它們並不被主要器官所支配、主宰

和壟斷,"有一種無政府式的身體,它的等級、區域化、排列,或者說它的整個有機性,正處於解

體的過程中……這是某種不可命名的東西,這個身體完全被快感所鍛造,它自我敞開、變緊、顫

動、跳動、打呵欠。"4這種"全新而且極美的身體"具有可變性和流動性,"身體處於流變過程

中",它絲毫不能充當某種不變的固定基礎。這樣,身體就會被各種力量塑造,它要經受種種訓練

和折磨,它要被權力生產和鍛造,身體的不穩性和可變性,使它一定會和權力遭遇,一定會被權

力有意地揉捏,這即是《規訓與懲罰》和《求知意志》的前提。在這裡,身體,它的器官,它的

功能,它的所有被認為是生物學意義的組織,都被動搖和改變了,都被認為是權力和社會的塑造

產品。身體進入到權力的視野中,進入到社會的視野中,進入到機制的視野中。福柯將身體引入

譜系學的目的就是"表明權力機制如何同身體直接相關,如何同眾多身體、功能、生理過程、感官

和快感相關;身體並沒有被抹去,有必要通過分析使身體變得可見。"5

如果說,福柯的身體剔除了本質主義色彩,這種身體並沒有將性和性器官作為基礎性的堅實

的生物存在的話,那麼,這種身體在某一方面就十分接近德勒茲的"無器官的身體"6,它們都是沒

有組織原則的不穩固身體,都不是有機性的身體,都是散亂而零碎的身體,都是靈活、流動、可

變的身體,都是處於變化過程中的身體。這種身體不為它的生物性事實所主宰而固執地與社會發

生關係。也正是在同社會發生關係的過程中,德勒茲的身體和福柯的身體分道揚鑣。德勒茲的身

體沒有受到權力的牽掛,它是主動性的,它為一種慾望之流所灌注,它永遠在生產,在逃逸,在

衝破,在連結,德勒茲借用這種身體來進行他的解域化實踐。這種身體,因為沒有羈絆,沒有繩

索,沒有組織,因而可以四處奔突,也可以反覆地重組,"沒有器官的身體"不是一個身體形象,

它是一個分解和重組的身體過程,是一種成型和變型的身體過程,它是"根莖式"的,四處滲透和

延伸。

福柯的身體同樣是個變形過程,同樣具有可塑性,但是,它的變形的根源來自於外部,它內

部的可變性是通過外部權力來實踐的。德勒茲的身體沒有遭遇到權力,或者說,這種身體正是要

沖毀權力,它絲毫不顧及到權力。但是,福柯的身體則和權力密切相關,正是在權力的干預下,

身體發生了變化。權力和身體緊緊地連結在一起,以致於福柯發明一個概念"規訓權力"來描述權

力對於身體的管理、改造、控制。身體的可變性是權力有意圖地來實施的,權力生產和造就了身

體的多樣性,身體是權力的產品和結果。正是身體的這種可變性為權力的生產性提供了條件:一

個堅實而穩固的身體,不可能被生產和鍛造。福柯的"身體"是可變性的,但是是被動地變化的,

德勒茲的"身體"是可變性的,但是是主動地變化的,這就是這兩種身體--馴服的身體和無器官身

體--的差異。

顯然,福柯沒有提到身體內部的抵抗能量,沒有提到力比多的慶賀本能。福柯將身體視作是

被動性的,這是為了更有效地表明他的權力的主動性。如果說身體只是一個等待判決的對象,那

麼,權力則是一個主動而積極的生產者,身體和權力展示了被動和主動的對偶關係。福柯對身體

的這種被動性態度同德勒茲的理論逆向而行。在德勒茲那裡,身體更多的是一種積極和主動的東

西,是一種不可遏制的能量,是以力比多為核心的力量之流,而這些在福柯的身體中幾乎都被隱

去了,福柯過於迅速地將身體和身體外的政治經濟學連接起來,身體似乎只有在和權力發生關係

時才存在,他沒有考慮到身體內部的能量,沒有考慮到本能,沒有考慮到尼采式的意志。而尼采

的"權力意志"概念,正是福柯和德勒茲在身體方面的分水嶺。這兩個人都是當代最偉大的尼採信

徒,但是在運用尼采時--他們尤其看重尼采的身體理論--卻有著不完全相同的理論動機和趣味。

他們以怎樣的方式利用尼采?

3、身體、力和慾望機器

尼采是第一個將身體提到哲學顯著位置的哲學家,尼采的原則是,讓萬事萬物遭受身體的檢

測,是身體而非意識成為行動的憑據和基礎。他從身體的角度"重新審視一切,將歷史、藝術和理

性都作為身體棄取的動態產物",7世界不再與身體無關,世界正是身體的透視性解釋,是身體和

權力意志的產品。

尼采從身體的角度衡量世界,而福柯則是想通過身體來展示世界。二人都將身體置於一個顯

著的位置,都將身體作為世界的出發點。但是,在尼采這裡,身體是主動而積極的對世界的評估

和測量,而福柯的身體則是被動而馴服地對世界的銘寫。這個差異的原因是:尼采將身體視作是

權力意志本身,是一種自我反覆擴充的能量,而福柯沒有將身體內部的能量,將身體內部的力加

以考慮,因而,他也沒有考慮到身體的外溢、生成和主動之力,也就沒有考慮到身體的積極性和

主動性。尼采的身體則充斥著積極的、活躍的、自我升騰的力量,他正是要將這種肯定的力量激

活,這也是他標榜的價值所在:強健、有力、充盈、高揚、攀升。身體就為這種強健的力所驅

動,為自己的擴大再生產所驅動,為自己的空間擴充,為自己的主宰能量擴充。身體的本質是反

復地增強身體,是力的反覆攀伸。身體及其內部的力可以對世界作出解釋和評估,它可以是世界

的起源性解釋,它取代了笛卡爾式的主體位置。在尼采這裡,形而上學的一切顛倒過來,主體、

意識、靈魂是身體的產物和發明,真理、邏輯同樣是它的發明。總之,力貫穿於其中的身體是世

界的基礎和準繩。

由於福柯的身體缺乏這種力,它也就沒有這種抱負和能力。儘管他分享了尼采的"身體的可

變性"觀點,但是,他的"身體的可變性"是由外在權力施予的,而尼采的"可變性"則是身體內部的

力所引發的。如果說,尼采的身體就是權力意志的話,那麼,在身體這一點上,對尼采的更切實

的運用不是福柯,而是德勒茲。同樣,正是這種身體哲學的差異,使福柯和德勒茲表現出了不同

的哲學形態。

德勒茲和尼采一樣,將身體視作是力的能量。尼采的那種永不停息的自我充實的權力意志,

被德勒茲改造為慾望機器,德勒茲的慾望概念來自於尼采的身體和權力意志概念。同身體一樣,

尼采的權力意志就是力的主動而積極的擴充,就是無止境的擴大再生產,就是反覆增強和擴充力

的領域。這樣,根據權力意志引發而來的慾望概念,就同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慾望概念截然相反。

無論是弗洛伊德還是拉康,都將慾望理解為一種缺失,即由於慾望對象的缺失而導致的一種心理

狀態,也就是說,慾望的對象不在了,主體因為這種不在而產生了慾望,這樣,慾望就從缺失這

個角度得以解釋。慾望的本質,它的核心之處,就是缺失,對象的缺失。但是,德勒茲指出,這

種傳統的慾望邏輯從一開始就是完全錯誤的。這一錯誤導致的另一個後果是,有些人--比如康

德--認為慾望是"生產"性的,慾望會主動地創造一個對象,創造一個不現實的,虛幻的、錯亂的

對象,創造一個心理現實,"慾望內在地生產一個想像的對象,將它用作現實的替身,這樣,似

乎'所有真正的對象背後都有一個夢幻的對象',或者說所有真正的生產背後都有一個精神的生產

一樣。"8這樣的一種"慾望生產心理現實"的觀點,在德勒茲看來,依然是將慾望的本質理解為缺

失,因為只有對象缺失,慾望才會產生一個假的心理現實,才會產生一種"替代性"的現實,這

種"生產"的前提仍然是慾望對象的缺失,它甚至強化了缺失,因而,這個觀點仍然為"缺失本

質"所主宰。

德勒茲將慾望視作是生產,但慾望不是生產心理現實和虛幻現實,"如果慾望生產,它的產品

就是真的。如果慾望是生產性的,它只有在現實世界中才是生產性的,而且只能生產現實。"9在

德勒茲看來,慾望並非是缺失性的,它不缺少對象,不缺少任何事物,慾望實際上是一台機器,

它的生產是一種現實的工業生產。如果說慾望真有什麼缺失的話,那麼,它缺失的是恰恰是主

體,慾望的主體。慾望沒有主體,它只是在現實的王國裡不倦地生產,它生產現實,慾望生產使

任何現實都變得可能,它就是而且僅僅是社會生產本身,反過來也可以說,社會生產也即慾望生

產。現實是慾望的最終產品,是作為無意識自動生產的慾望的結果。在慾望和現實社會領域之

間,沒有中介,沒有昇華,沒有再現,沒有變形,慾望直接生產了現實,慾望直接投入進現實

中。這個沒有主體的慾望,它的客觀存在即它的自在和自身的現實,作為一個機

器,它永遠在投

資,永遠能量充沛,流動不已,它永遠在尋求連接和展現、尋求與別的慾望機器的連接。

我們看到,這個慾望機器正是對於尼采的權力意志的重寫。權力意志,正如德勒茲一再解釋

的,它是多重的力的關係,而力也永遠同別的力發生關係,"因為力的本質就是與其他諸力相關;

並且在這個相關關係中,力才獲得它的本質,或說它的質"109而尼採探索的權力意志中的那種力

是肯定、積極和主動的,也就是說,是生產性的,這種力在不停地同否定和消極的力較量、爭

斗、競賽。尼采在反覆地鼓勵最為強健的權力意志,鼓勵它的自我擴充性,自我再生產能力,伸

張過程,鼓勵它的無止境的迸發和生產。這種強健而主動的權力意志在形態上和品質上不是和德

勒茲的慾望機器十分相像嗎?二者都是不間斷地流動性的,都是主動的、生產性的,都是沒有一個

固定而明確的主體的,都是自我反覆地強化的。慾望機器生產了現實,而權力意志則造就了某種

形式。現實是慾望的後果,而形式是權力意志中的力的復合後果。"簡言之,我們可以這麼說,當

德勒茲挪用尼采時,權力意志就轉化為慾望機器,尼采的生物主義就變成德勒茲的機械主義,尼

采的'一切都是權力意志'變成德勒茲的一切都是慾望';尼采肯定強健的權力意志變成德勒茲肯定

慾望生產。"11

德勒茲正是從尼采的權力意志哲學中發展出它的慾望哲學。就權力意志是永不停息的外溢式

的擴大再生產而言,慾望也在永不停息地創造、流動、生產。德勒茲從慾望的角度,從慾望的領

域化(territorialization)和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角度對資本主義和現代性作出解

釋。對德勒茲(和伽塔裡)而言,資本主義是對慾望的再編碼,對慾望的領域化。它將慾望進行引

導、控制、封鎖。資本主義政體的設置都是為了阻礙慾望之質,但是,慾望,由於其流動性和生

產性,它試圖對一切的編碼制度,對一切的領域封鎖進行摧毀。德勒茲(和伽塔裡)將這種摧毀資

本主義總體性的慾望訴諸於一種"無器官的身體",這個身體擺脫了組織,擺脫了受縛狀態,擺脫

了社會性的關聯,它成為一種無羈絆的、自由、放任、破碎的身體,這個身體抵制機器生產,只

有它才能對資本主義進行解域化,才能衝破封閉的禁忌系統,才能逃逸出各種機制,權威和專

政,毫無疑問,"無器官的身體"是一個生成性和可變性的身體,是一個反結構性的身體,是一個

沒有穩固形象的身體、一個非有機性和解域化的身體,如果慾望機器使我們成為一個有機體的

話,"無器官的身體就拒斥慾望機器"。

顯然,這個"無器官的身體"同福柯的身體具有逆向性。福柯的身體令人感到絕望,它永遠是

靜默而被動的,它處在各種權力的擺佈和操縱下而聽天由命,它被塑造、被生產、被改換、被操

縱,如果說"無器官的身體"具有某種動原性的話,福柯的身體則總是一種結果和產品。這裡,我

們會發現,福柯的身體概念具有極大的挑釁性,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身體瓦解了笛卡兒式的主

體概念,或者說,主體不再是那種自足的我思主體。主體,同那種被反覆操縱的身體一樣,是被

動的、臣服的、馴順的。在福柯70年代的著作中,主體和身體甚至是等義的。

4、身體和主體

福柯是在《瘋癲與文明》中首次涉及身體的。但是,他沒有對身體作出專門的論述,但是我

們還是可以看出他對身體的態度。在17世紀,對於瘋人的禁閉實際上是對於身體的禁閉,也就是

說,社會的組織和管理是一種身體性的管理,它把身體束縛起來,讓身體中的狂野能量馴服。但

是,在19世紀,身體的管制不是首要的,19世紀的精神病院對於瘋人的馴化主要不是通過身體手

段,而是通過內心的方式進行的,也即是,管制的順利實施是讓瘋人發現自己的內疚感和羞愧

感,正是內疚感讓瘋人承認和意識到自己的過失並最終馴服下來。在此,福柯將身體的懲罰和內

心的懲罰區分開來,對於懲罰而言,身體和內心是兩種手段,兩種層面,兩種形

態。身體和內心

處在不同的位置。福柯在這裡依照傳統的模式將身體和內心對立起來,同時,他也暗示了身體中

的狂暴能量--儘管這種狂暴能量是以瘋癲的形式爆發的。在此,可以認為,這種身體觀同德勒茲

(和伽塔裡)的身體觀有著依稀的呼應。如果說福柯讓瘋癲恢復了它的淒厲呼喊的話,德勒茲則鼓

吹精神分裂症者,將他們稱作是資本主義的慾望英雄。精神分裂讓自我(ego)坍毀,而聽憑本我和

慾望對秩序的狂暴衝擊。在福柯的筆下,精神病院野蠻地將瘋癲禁閉起來,在德勒茲的筆下,精

神分裂則無所顧忌地衝破了這種禁閉。這幾乎就是一種因果關係,福柯瘋癲史的考察幾乎構成了

德勒茲《反俄狄普斯》的一個隱秘前提。而這一切的共同基礎--無論是福柯,還是德勒茲--正是

這樣一種身體觀:身體充斥著慾望、能量和意志,或者說,它就是慾望、能量和意志本身。福柯

表明了這種慾望和能量是怎樣遭到禁閉的,而德勒茲則表明了這種慾望和能量是怎樣摧毀這種禁

閉的。

但是,在《知識考古學》和《事物的秩序》中,《瘋癲與文明》所隱含的身體概念消失了,

福柯不再提及身體,而是對笛卡兒式的主體展開了批判。福柯相信主體不是起源,而恰恰是產品

和結果。同大多數後結構主義者一樣,福柯的主體是反人文主義的。福柯宣稱人死了,也就是說

基礎性的起決定作用的主體死了,而且,他一再強調,人和主體的概念都是學科建構起來的,是

學科建構起來的知識。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主體",有其歷史性,因而它並不具有起決定和基礎

作用的永久合法性,相反,主體不過是某種知識和話語的結果和產物。福柯的考古學的重要特徵

之一就是放棄主體的奠基功能,他反覆強調,"陳述"一定要放棄對"我思"的參照。福柯不相信主

體的決定性的奠基功能,相反,它們恰恰是某種話語的產物。在《事物的秩序》和《知識考古

學》中,福柯採納了這樣的主體概念,他極力批判了主體對歷史的統轄功能,主體對陳述的決定

功能,主體對話語的奠基功能。在《尼采·譜系學·歷史》這篇宣言式的論文的結尾,福柯宣

稱,要用"認識之志所特有的不公正"來摧毀那個形而上學的認識主體。

實際上,在《規訓與懲罰》中,形而上學的認識主體確實被摧毀了,取而代之的是身體,或

者說,主體不再具有決定性了,它和身體一樣不過是權力的產物,在這個相同的臣服的意義上,

主體和身體是同義的。"認識主體、認識對像和認識模態應該被視為權力-知識的這些基本連帶關

系及其歷史變化的眾多效應,總之,不是認識主體的活動產生某種有助於權力或反抗權力的知識

體系。相反,權力-知識,貫穿權力-知識和構成權力-知識的發展變化和矛盾鬥爭,決定了知識的

形式及其可能的領域。"12 知識是權力的產物,主體是權力的產物,身體是權力的產物。主體和

身體一樣遭到權力的干預,那麼,這個權力到底是什麼?它來自何處,它怎樣發揮作用,它的魔力

何在?臣服性的主體在法國的後結構主義者中十分流行,福柯的這個臣服主體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權

力干預下臣服的?他和其他人-- 拉康、阿爾都塞、德裡達--的主體概念完全一致嗎?這些主體遵從

同一種臣服途徑嗎?這些問題的所有答案都聚集於權力上面。

在《事物的秩序》中,與其說主體是臣服的,不如說主體是虛構的,是學科創造和發明的,

這樣的主體有它存在的歷史契機,當然也有它消亡的歷史瞬間。而在《知識考古學》中,這個被

發明的主體與其說是臣服了,不如說是被放逐了,或者更準確地說,福柯已經指出了它的虛構

性,因而對那種想像性的奠基性的主體就可以置之不理。福柯大膽而不無快意地抬高了陳述和話

語的自主性,這正是因為他的眼中根本沒有那種決定性的主體概念。他在《知識考古學》中反覆

地申明那種笛卡爾式的"我思",那種決定論式的主體,那種內在的基礎性的作者主體根本不存

在,也根本無需考慮。這種對主體的輕蔑姿態,既是對《事物的秩序》的虛構主體的回應,也是

這種觀點的考古學方法論實踐。但是,在《規訓與懲罰》中,放逐的主體又回來了,當然這個主

體不是人文主義意義上的主體,不是奠基性的主體,這個主體的歸來,帶著一絲羞澀,一種被

動、一種委屈、一種無可奈何,也就是說,這個主體是被動、臣服、委屈求全的主體,用福柯的

話說,是"馴服的身體"。這個主體的低姿態的歸來,是福柯放棄形式化的一個結果,在《事物的

秩序》和《知識考古學》時期--這常常被認為是福柯的考古學時期--福柯放棄了他早期對歷史、

體制和政治的關注,在某種意義上,也放棄了對歷史中各種微分權力和邊緣人群的關注。《規訓

與懲罰》在某種意義上跨越了考古學階段,而徑直接續了《瘋癲與文明》的傳統,在這裡,爭

斗、排斥、控制、衝突、懲罰又一次浮現於歷史中,與之相應的是,歷史中的人群,不論是瘋

子,還是罪犯,都在這種爭鬥和控制中獲得了自己的主體身份,主體,不論是哪種性質的主體,

總是要在歷史的佈景中星星點點般地閃耀。哪裡有歷史,哪裡就有主體;哪裡有權力,哪裡就有

主體。在此--我們再一次強調--主體和身體具有同質性,它們都應該在權力的參照和干預下獲

得理解,它們都是通過權力獲得了自己的意義。這樣,我們可以將《規訓與懲罰》時期福柯的主

體同他的同代人的主體區分開來。與福柯主體概念最明顯的差異是拉康的主體。拉康的主體也是

臣服性的--在這一點上,二人並沒有差異--但拉康的主體是在語言結構的壓力下形成的,也即是

說,拉康的主體身份的獲得是參照語言的。嬰兒只有邁進語言的門檻,遭到語言的洗禮,遭到類

似語言結構的俄狄普斯結構,它才從嬰兒的自我身份轉化為主體身份,而這種主體恰恰是以對語

言結構的屈從取得的。獲得主體的瞬間,也即是遭受語言異化的瞬間,在拉康這裡,主體性和屈

從性同時發生。但是,這種屈從性不是來自於福柯式的權力,而是來自於一種結構性的語言。

較之拉康而言,阿爾都塞的主體概念更接近於福柯的主體。在阿爾都塞那裡,主體是由意識形態

國家機器質詢而成,主體也務必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作用下形成。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

器與壓抑、強制性的國家機器相對,後者包括警察、法庭等等,它們通常以暴力的方式迫使人民

依照標準行事,它採用的方式是毫無掩飾的暴力監管。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不是這種強制性的暴力

機器,它意指家庭、教育、語言、媒介等等,這些意識形態機器通常采用至少表面上公正的形

式,它宣稱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個體,它們把自己打扮成中立者,進而謀求社會的普遍共識,設置

社會的標準,讓這些標準自然化,讓它們成為人們的常識。這些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日復一日地反

復運轉,它設置的標準在這種運轉中逐漸落實、定型和穩固了。結果,阿爾都塞讓我們相信,人

們都按照這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所設置的標準思考和行動。事實上,這種標準是值得質疑的,在

它所宣稱的公正性和中立性的下面,總是無可避免地潛伏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傾向。但是,儘管如

此,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設置的這些自然化標準和常識構造了主體,主體正是依據意識形態機器而

行動,而成型,而獲得身份,主體是由文化、由意識形態生產和造就的,意識形態構造了主體,

構造了他的世界觀,構造了他的自我、他的身份,甚至他的無意識。人們總是認為能自主而不偏

不倚地觀察、認識、看待他置身於其中的世界,但是,阿爾都塞堅持認為,人們的觀察和認識已

經受到了意識形態的擺佈和主宰,正是意識形態決定了人們的觀察、認識,決定了人們對待現實

世界的方式、態度、視角,因而,嚴格說來,人們同現實世界的關係永遠只是一種想像性關係,

這種想像性關係正是由意識形態造成的。就此而言,意識形態無處不在,不往不勝,個體幾乎沒

有擺脫它的可能性,同時,由於個體對於它的遵循和心甘情願的臣服,他也就此獲得了他的主體

性,主體性因為都是通過意識形態而生產的,個人和個人之間就存在著關聯性、近似性,主體也

就容易獲得一種統一的目的感和身份感。

意識形態生產的主體同福柯的主體有諸多近似之處。首先,二者都不是奠基性和決定性的,

相反,它們都是結果和產品,都是被動的產物,都是某種衍生物和對象,都是臣

服性的。另外,

阿爾都塞和福柯都擺脫了結構語言學的影響,他們都在強調社會和歷史對主體的建構,而不是將

主體置放於結構語言學的陷阱中。對於受索緒爾影響的結構主義流派而言,主體幾乎無一例外地

落入語言結構的陷阱中,而被完全吞噬,被一個巨大的結構黑洞所吞噬。但是,阿爾都塞和福柯

不是將無情而冷漠的語言視作是主體的造就者和生產者,相反,他們將社會和歷史作為建構者和

生產者,而且,這個建構和生產過程是動態的、持續的、反覆的,是處在歷史之中,同時還持續

一段歷史的。他們對於主體的另一個近似看法是對於主體共有的悲觀態度,主體完全是被動的,

他沒有抵抗的可能性和機會,主體的被生產是無法避免的,它的臣服性是徹底的,這樣,抵制不

可能,逃避不可能,被動主體的形成是注定的事實,也是鐵定的事實,在主體和它的生產者之

間,沒有臣服,沒有空間,沒有周旋的餘地,沒有嬉戲的舞台。

儘管阿爾都塞和福柯在主體理論上分享了諸多的共通點,但依然掩蓋不了它們的巨大差異,

這種差異正是權力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差異,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正是這兩個概念的差

異導致了他們的理論分野,這種差異也決定了二者在主體是如何生產出來的這一關鍵點上的分

歧。對於福柯來說,權力/身體(臣服的主體)是密切的一對,對於阿爾都塞來說,意識形態/主

體是密切的一對。阿爾都塞的主體是臣服性的,但是是頭腦意識的臣服,福柯的主體是臣服性

的,但是這個主體已經沒有意識了,它僅僅墮落為物質性的身體。福柯將權力取代了意識形態,

將身體取代了主體,將微分權力的四處暴虐取代了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鬥爭,這,就是他和馬克

思主義的最大區別。 5 身體效應

在尼采、福柯、德勒茲之後,身體佔據了哲學中的重要一課。福柯和德勒茲分頭運用了尼采

的理論,他們共同將意識趕出了哲學的地盤,但是,德勒茲對尼采的運用更為忠實。在尼采和德

勒茲這裡,身體更多是主動性的,它是對世界的積極評估,身體具有某種凶悍的改變和估價一切

的力量。但福柯的身體更多是被動性的,它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消極但又敏感地記錄、銘寫、反

射世界。他們都將身體和社會、制度、律法、權力關聯起來,將身體作為一個重要的楔子插入社

會之中。身體與社會相交織,它既可能改寫社會,也可能被社會改寫;既可能利用社會,也可能

被社會所利用,既可能控制社會,也可能被社會所控制。身體,不再是純粹的自然性事實,不再

是一個純粹的有機體,不再僅僅是醫學、生物學和人類學的對象,不再是生產主義的勞作工具。

現在,身體的表面不僅僅是光滑的皮膚,而是複雜的社會印記。

不過,尼采、福柯、德勒茲從來沒有像梅洛-龐蒂那樣從現象學的角度對身體的知覺結構作出

繁瑣分析,也沒有像馬塞爾·莫斯和布爾迪厄那樣從人類學的角度對身體的日常實踐作出解釋。

無論是現象學還是人類學,他們都強調身體的物質性,強調身體所固有的組織、結構、潛能,他

們從身體的固有物質性出發,讓身體抵達某種社會實踐層面,使身體和社會結合起來。在這二者

的結合地帶,身體處於人類學或社會學的核心深處,身體和社會的結合,是為了重返身體,為了

呈現身體的秘密,讓身體的細節和隱晦地帶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但尼采等的身體只是埋藏著一

種空洞的力和能量,他們沒有對身體作細膩的解剖,身體是一個模糊而虛弱的領域,然而又是有

無窮表意能力的領域;身體是一個沒有細節的領域,但又是能詳細反射社會細節的領域。身體自

身的物質性既稀薄,又抽像,這是沒有自身物質性秘密的身體,然而又是埋藏著所有社會秘密的

身體,空洞的身體充斥著無限的闡釋可能性。社會,才是尼采式的身體探究的最終目標,尼采/德

勒茲/福柯的身體社會學模式將身體從笛卡兒主義中翻掘出來,置於哲學和思考的中心,然而,這

種哲學和這種思考,最終又抹掉了細節,使身體抵達了遙遠的體制、法律、國家。在身體這裡,

一種新型的社會理論、一種新型的消費主義、文化政治學和生物倫理學生長出

來。這,就是今天

关于尼采的名言警语

关于尼采的名言警语 尼采的名言名句【1】: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2】: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尼采 【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4】: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5】: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That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30】: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尼采 【31】: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2】: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尼采 【33】:自从我厌倦了寻找,便学会了找到--尼采 【34】:“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尼采 【35】: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 【36】: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尼采《世界的智慧》 【37】: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尼采《善恶的彼岸》 【38】: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尼采 【39】: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尼采 【40】: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摘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如是说》)讲述的是查拉图斯特拉经过10年隐居后,返回人群中宣扬“超人”精神的故事。“超人”意味着“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他用自由与强烈意志来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意图重塑世界。本文探寻“超人”的特征,认为有以下四个: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和自由。 关键词:超人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自由 查拉斯图特拉30岁离开家乡和家乡的那个湖泊,来到山里。他在山里安享自己的智慧与孤寂,10年乐此不疲,但最终他的心情起了变化——一日早晨,他伴随朝霞起身,迎着太阳走去……①他决心下山,将光明带到人世。这种光明是什么呢?就是“超人”!“超人”是什么?是海洋,是大地,是闪电?不少学者希望得出一个“‘超人’是什么”的定论,但尼采在《如是说》中并没有明显地谈及。很多学者对“超人”形象的归纳是采用否定法的。我无法总结出何为“超人”,但通过对《如是说》的阅读,我想“超人”具有以下特征: 一、超越性 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②“对人而言,猿猴是什么?一种可笑的动物,或一种痛苦的羞耻。对于超人而言,人也是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③在《论战争和战士》中,尼采提到,对于“‘你应该’听起来比‘我要’舒服”④的士兵而言,他们的最高思想应该是:人是一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⑤。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⑥人只有超越了自己才可以蜕变成超人。在尼采看来,“人是桥梁”,是一座不断超越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人生的过程是变化不息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在进程上,不断地由过去走向未来。宣告“上帝已死”的狂人尼采认为,人并不听命与上帝的安排,不存在着既定的命运,命运就是超越,超人也在自我的不断奋斗与选择中走向澄明。 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 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 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考试复习题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复习题 1.阐述精神三变(尼采)理论的哲理。 答:尼采“精神三变”讲了三个关于骆驼、狮子、婴儿的故事。 (1)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他认为,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具有忍辱负重、意志强健有力、忍耐考验的特点;狮子,具有反抗的特征,是权力、威严、刚毅的象征;婴儿,有着超越,无欲望,无忧愁,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的特点。 (2)这三个故事充满了哲理:在起步的人生过渡阶段,一定要有坚韧、朴实,像骆驼那样忍辱负重的精神;当人生步入到具有一定权力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辨证的运动,就应该转向婴儿的精神,创造一个完美的境界。 (3)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怎么对待毕业后的就业?要点:不易跳槽;把握“精神三变”的精神特点。(卢梭: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2.为什么说痛苦是人的一种财富? 答:(1)尼采认为,人生的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对生命的观察越深,对于受苦的观察就越深。”他说,人生就是一个过渡,像钟摆来回摆动;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整条毯子、整个生命。因此人的一生中,苦难、痛苦是必然的。 (2)以为痛苦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解放人的心灵,迫使生命的抗争。 (3)痛苦可以导致深刻的灵魂,它有助于人们的冷静的反思中去发现和揭示生命自身的内在矛盾,尤其是生命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转换过程。 3.何为“酒神精神”,请叙述“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异同。 答:(1)“酒神精神”出自古希腊神话。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子狄奥尼索斯出生后人们无节制地狂欢乱饮的描写,通过融化个体生命,使生命的“小我”陶醉于宇宙的“大我”的境界之中。

尼采对_科学难题_的解答

[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编号:09Y J C720036);湘潭大学项目(编号:08ZS06024)。 [收稿日期]2009-12-03 [作者简介]朱彦明,男,湘潭大学哲学系讲师,哲学博士。 2010年5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M ay .2010第31卷 第3期 I NNER M ONGO L I A S O CI A L SC I EN CES V o.l 31 .3 尼采对 科学难题!的解答 朱彦明 (湘潭大学 哲学系,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尼采所关注的 科学难题!是科学脱离生活整体而自身合法化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的成功 逃避了对自身前提和价值基础的反思。 科学难题!实质上与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柏拉图?基督教道德有着根本的一致性,都是禁欲主义理想的表现形式。科学是这种理想的最高形式。尼采解答 科学难题!的方案是:从艺术家的视角透视科学,从人生的视角透视艺术。尼采一方面翻转了崇尚真理而贬低艺术的哲学传统,认为贬低艺术就是贬低生命,因为艺术从古希腊开始就与人生有着根本的亲缘性,属于生命的 形而上学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作为现代性的结果的艺术只能从外部抵制科学的 野蛮化!。这说明,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与他触及的艺术现代性问题不可能最终协调起来,并没有真正摆脱古老的真理与艺术对立的逻辑。 [关键词]科学;艺术;生活; 科学难题!;禁欲主义 [中图分类号]B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10)03-0089-05 近年来,尼采关注科学的问题成为国外特别是英美学界的研究热点 [1] 。然而,国内对这个问题 的研究并不多。与科学问题相比较,人们更热衷于探讨海德格尔所说的尼采的 五大命题!(上帝之死、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重估一切价值)。事实上,尼采从#悲剧的诞生?开始,就讨论了科学与哲学、艺术以及人生智慧的关系问题。尼采在后期发现科学越来越失去控制,以至于成了 科学难题!。在解答这个难题上,尼采从根源上将之与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乐观主义以及柏拉图?基督教道德关联起来,透视并揭示了其实质。最终,尼采给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答案。无论怎样,尼采的方案影响了后来欧洲哲学范围内对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 科学难题!的产生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有两大发现:其一,两种艺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前者指梦境、自利和幻想世界美的外观;后者指酒神的忘我、醉和催产人间和解。这两种艺术精神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双亲性格,它们相互作用,构成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动力。其二,苏格拉底主义。苏格拉底被看成是希腊衰亡的工具, 颓废的典型!。即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命题导致了理性与本能的对抗,毁灭了此前的悲剧艺术。这种理性原则率先在欧里庇得斯的喜剧中得到应用,从此开始了对艺术的批判和大胆的推理,因此破坏了悲剧艺术(日神和酒神之 89

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从美学角度看,《悲剧的诞生》既是关于古希腊悲剧起源、毁灭与再生的艺术史专著,又是关于艺术本质的艺术哲学专著。不过,尼采之所以关注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出于历史的兴趣,而是出于他本人理解艺术的现实需要。他在书中所提出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精神”三个基本概念,不只是用于分析某种历史现象,而是用来理解艺术本身的。尼采从人生的需要角度理解艺术,强调艺术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乃至唯一的手段。他强调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的存在才具有了一种永恒的、充分的理由。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悲剧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主张用艺术的方法,将人生的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尼采的这种悲剧人生观对其后的现代主义作家的文艺创作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卡夫卡、加缪、乔伊斯、萨特、艾略特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一再看到这种悲剧人生观的影子。其次,从哲学角度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在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一方面, 尼采对生命意志的酒神哲学的热情肯定演化为他后来的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酒神精神一直是尼采哲学的主角,他的权力意志、超人、查拉图斯特拉都只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另一方面,尼采对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后来扩展和深化为对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批判(两千年以来,欧洲的传统形而上学一直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范型),以及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对一切价值的重估。因此,可以把《悲剧的诞生》看做是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的诞生地, 从而,期望从中能够发现帮助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的密码。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其悲剧的起点就在于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其核心就在于日神与酒神的结合。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神和酒神之间的区别。在希腊神话中,日神和酒神都是主神宙斯的儿子。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音乐神、医神等,据说也是普罗米修斯所说的惊天秘密中将取代宙斯的人。所以,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并且由于阿波罗在雕塑、绘画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尼采将日神作为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的代表。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又为水果、蔬菜之神。他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中就带有狂诞的因子。在古希腊色雷斯人的仪式中,他身着狐狸皮,据说象征着新生。而专属酒神的狄奥尼索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酒神的祭祀仪式时,人们聚集在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尼采 2、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基督教汇聚了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尼采《反基督》 3、是否会四处游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度?抑或是漫步各处,探寻最适合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不如寻一处强劲而安稳的地方,将其作为自己的祖国,建立自己的小家。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寂静的荒野,只要是强劲而安慰的地方,就能让你高枕无忧。——尼采《曙光》 4、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尼采 5、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6、我是太阳!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8、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尼采 9、我愿意这样死去,以便你们这些朋友因我之故而更爱世人;我愿意再变为泥土,让我在诞生我的大地中安息。——尼采《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 10、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尼采 11、美观战胜了重量和地心引力,它和权力意志都力图在建筑物中表现自己,建筑学是一种力量修辞学——尼采 12、灵魂的下水道-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于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13、今天,我执笔的这一瞬间,我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像平静的海面,没有任何希求能骚扰那完全的宁静。我一点都不期望任何东西或不同于它现在的情况,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尼采《瞧!这个人》 14、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尼采 15、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东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尼采 17、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8、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19、接受一种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习俗。这无非意味着:不诚实、胆小、懒惰!那么不诚实、胆小、懒惰是伦理的前提吗?——尼采

尼采的“精神三变”给做人为师的启示

尼采的“精神三变”给做人为师的启示尼采的“精神三变”给做人为师的启示 精神三变是德国哲学家尼采于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出的一个概念。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代表的是背负传统道德的束缚,狮子则是象征勇于破坏传统规范的精神,最后的婴儿则是代表破坏后创造新价值的力量。 (一)骆驼 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著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我经常在杭州街头看到中学生,觉得他们真是非常辛苦,每天上学背著沉重的书包,有时候甚至要背两个书包。每次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常会想:“他们现在是骆驼,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但是这样能保证他们将来变成狮子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二)狮子 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的“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反抗。然而,上了大学以后应该进入狮子阶段,也就是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但是有几个年轻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做才对自己有意义?这就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换句话说,骆驼虽然看起来很可怜,但是至少不用自己作决定,只要服从别人的指令就行了;相反的,如果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己负责。这一点的压力很大,因为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时,同时也就丧失了寻找藉口和抱怨的权利。 举例来说,学生在高考结束之后选填志愿时,如果按照父母的希望去选择,至少就保留了一个将来抱怨的权利;相反的,如果父母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填志愿、自己负责。”这时候一般人会很苦恼,只好去问问同学、参观大学校园,可是最后抉择的时候还是很痛苦,因为我们一旦决定了,也就丧失了找藉口的权利。就算后悔,也不能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决定!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子女自己作决定,而对子女来说,在选择的那一刹那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了以后也比较愿意为自己负责。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著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作我自己,但是我作不起啊!”这段话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三)婴儿 狮子阶段之后则是到达婴儿阶段。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一定怀着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师等。每天看着他,也就给父母的人生带来了彩色炫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幻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当一个人抵达婴儿的阶段,就不会再遭遇到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

尔雅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课后习题汇总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A、16世纪末17世纪初B、17世纪初18世纪末C、18世纪末19世纪初D、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D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A、亚伯拉罕·派斯B、安德斯·哈尔德C、奥托·纽格伯尔D、乔治·萨顿答案:D 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答案:√ 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答案:×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答案:√ 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A、福斯特B、埃弗里特C、科南特D、萨默斯答案:C 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着作是()。 A、Dynamis B、Isis C、Centaurus D、Lychnos答案:B 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A、1300年B、1400年C、1500年D、1600年答案: B 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答案:× 萨顿最重要的业绩在于他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答案:√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A、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是什么B、历史材料的基础背景 C、一般的普及性教育 D、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答案:D ISIS创刊于()。 A、1909年B、1910年C、1911年D、1912年答案:D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我认识一只凤凰》B、《我所知道的萨顿》C、《我的父亲》D、《我所知道的科学史》答案:A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答案:√ 目前科学史界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答案:√ 被中华文明忽视而被西方文明所重视的()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A、陶器B、黄金加工C、玻璃D、建筑学答案:C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从时间角度上看,文明要比文化短得多。答案:√ 人类文字的发展最早不超过一万年前,而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答案:√ 符合严格定义上的科学起源于()。 A、古希腊B、古中国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答案:C “文化是一个总的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成就”是阿诺得·汤因比的观点。答案:× 古埃及第()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中出土了金面罩和金棺。 A 十四 B 十七 C 十八 D 二十一答案:C 楔形文字的产生距今有()年。 A 7000-5000 B 6000-4000 C 5000-3000 D 4000-2000 答案:C 建国后总共实行了三批简化字,但后两批简化字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叫停。()答案:× 两河流域主要采用()计数法。() A 十二进制和十六进制 B 十二进制和六十进制 C 十进制和十六进制 D 十进制和六十进制答案:D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答案:√ 哈拉巴文明消失于()左右。 A、公元前1700年B、公元前700年C、公元1700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之<悲剧的诞生>反复提到狄奥尼伯斯之狂喜和阿波罗的幻梦,那么,究竟什么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呢? 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时,又巧遇这两个名词,朱光潜先生很轻松地做了一个浅显的解释,虽远不及尼采的长篇大论来的具体深刻,但却基本解决了一个尚未登阶者最初级的要求,或者说是疑问. 这种互相映照着的读法颇令人欢喜. 在<悲剧的诞生>第六节,讲到阿齐罗裘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尼采用来专指’抒情诗人)也就是民俗歌曲,民俗诗的文学内容时,认为这种诗或者说艺术完全是阿波罗式的,不管古希腊人是如何,倒是由此可以探讨我们中国的诗词歌赋。引起此灵机的是阿齐罗裘斯这样一段话‘阿齐罗裘斯是一个引导者,在民俗诗中努力将语言模拟成音乐之情态。因此,阿齐罗裘斯将诗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与荷马式的世界有着极深刻的差异。文字,意象与观念,在音乐能量的磨砺下,现在将要寻找一种与它平行相适应的表现手法。’ 也就是说,诗词本为歌者赋,而后,随着变化,诗与音乐统一被打破,诗不在是音乐的奴婢,而具有独立之精神 读完整部《词谱》,正是这独立精神之映现。 所谓的“”和“”实际上关照的是古典希腊的悲剧精神,其范畴自然是西方艺术——理想的艺术,而对东方艺术,关于幻想与诗意,尼采并没有深入理解和探讨。 东方的艺术,中国“诗化的人生”,当然也有别样深刻的悲剧美,赵翼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 东方的悲剧是诗意的悲剧,而东方的诗意悲剧‘沧桑’,到最后,真是让人觉得“大哀默默,小哀喋喋”,换言之来说,真正理解艺术的人,面对美时,只能采取高贵的沉默,而充斥我们耳膜的却是“矮人看戏”的喋喋不休。 射手座和A型两方面的特质一混合起来,是叫人难以理解的。射手座性格上的特征是,爱好过自由奔放的生活,为满足强烈的好奇心,即使违背道德与伦常也不在意;此外,对理想的追求相当固执,得不到绝不罢休。而A型性格上的特征正与其相反。A型的人 重视传统道德及社会规范,过着中规中矩的生活。虽有独特的思想和高尚的理想,也不会打着追求的旗帜,明显地表示出来。 射手座是属于复体星座,具有双重性格。是理性又是感性,是神性又是魔性,有时大胆有时慎重,有时奔放有时拘谨……这种两面 的倾向相当明显。加上A型的特有性格,就构成A型-射手座复杂的气质,但若换个角度来看,此型人不是相当具均衡感吗? 奔放、新潮的气质,是别人不敢恭维的,但其明朗、亲切的态度,则又颇讨人喜欢。了解他的人,对其率直的无心之言,不仅能体 谅他,反而觉得这正是其人可爱之处。但不了解他的人,常会为了他的口无遮栏,而生了一场闷气,并发誓以后绝不再跟这种人来 往。所以此型的人知音难觅啊! 此型的人对知识及理想的追求欲望很高,为了达到目的,即使费尽千辛万苦,也认为值得。此外,对被扭曲的事实和邪恶的事端,

尼采名言(全)复习课程

尼采名言(全)

1、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4 、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5、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6 、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7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9、大胜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我为何不能失败一次呢?”他自言自语,“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 10 、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 11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12、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13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14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象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拉,自我欣赏就够拉!”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15、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16、“噢,我真贪婪!在这个灵魂里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贪求一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许多人帮他观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一切的自我,不愿失去属于他的一切的自我!” “噢,我贪婪的烈焰哟!我多么愿意获得再生,变成一百个人呀!” 谁不能以自身体验理解这位谓叹者,谁就无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

尼采之精神三变

精神三变 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一)骆驼 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著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我经常在台北街头看到中学生,觉得他们真是非常辛苦,每天上学背著沉重的书包,有时候甚至要背两个书包。每次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常会想:「他们现在是骆驼,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但是这样能保证他们将来变成狮子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二)狮子 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於: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怎麼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反抗。然而,上了大学以后应该进入狮子阶段,也就是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麼做。 但是有几个年轻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做才对自己有意义?这就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换句话说,骆驼虽然看起来很可怜,但是至少不用自己作决定,只要服从别人的指令就行了;相反的,如果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

己负责。这一点的压力很大,因为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时,同时也就丧失了寻找藉口和抱怨的权利。 举例来说,学生考完联考之后选填志愿时,如果按照父母的希望去选择,至少就保留了一个将来抱怨的权利;相反的,如果父母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填志愿、自己负责。」这时候一般人会很苦恼,只好去问问同学、参观大学博览会,可是最后抉择的时候还是很痛苦,因为我们一旦决定了,也就丧失了找藉口的权利。就算后悔,也不能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决定!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子女自己作决定,而对子女来说,在选择的那一刹那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了以后也比较愿意为自己负责。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著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作我自己,但是我作不起啊!」这段话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三)婴儿 狮子阶段之后则是到达婴儿阶段。婴儿意味著「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一定怀著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师等。每天看著他,也就给父母的人生带来了彩色炫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幻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当一个人抵达婴儿的阶段,就不会再遭遇到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变的严重不协调,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矛盾。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本文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研究背景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最后展望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景。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 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与人文融合研究的背景分析 1.1理论背景:17世纪以来,在牛顿一笛卡尔的思想模式以及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机械论科学观把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视为由彼此孤立的客体组成的毫无生气的世界图景,与其相对应,科学则被视为纯客观的知识,科学活动被视为与价值无涉的求真活动,由此,事实与价值被割裂开来,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引导和规范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理性倍受推崇,自然科学获得独尊地位,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却因不能创造出有力的“实际成果”而逐渐遭到积压和吞曦。直到维也纳学派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科学与哲学彻底分裂,表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彻底分野。但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使得机械论世界观被打破,辨证的、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得以形成,尤其进入2侧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宇宙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整体的、综合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表明在有机整体的复杂世界,系统的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认知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因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被看作是科学的重要因素,人文价值因素是内涵于科学的。同时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某些研究层面上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趋势,尤其是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对某些极致问题的看法(如宇宙多样性)

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 有关研究表明,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激情之极致的?迷狂说?,大约可追溯到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礼,典祭者在祭祀之前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载歌载舞,唱着即兴的歌谣,在狂欢的氛围中,这些即兴之作常常显得无比奇妙。古人由此推想这些美妙的诗句只有在迷狂的状态中才能脱口而出。这种想法,大约就是?迷狂说?的萌芽。可见,看似匪夷所思的?迷狂说?不断有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作为思想基础,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 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柏拉图受?酒神祭?的启示提出了著名的?迷狂说?,两千多年以后,另一位?诗人哲学家?尼采则认为?酒神祭?是?一种满溢的生命感和力感,在其中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的作用。?他认为?酒神祭?肯定了生命,即便是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酒神或酒神祭祀者也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们称这为酒神精神。?这就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给?酒神精神?所下的定义。?酒神?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中的一个,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重要概念是?日神?。这两个概念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思维提供了一个与传统理论全然不同的视角。 所谓的?日神?和?酒神?,在尼采的著作中其实是宇宙、自然、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命本能和原始力量的象征。?日神?象征着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力量。?酒神?则表现为惊骇狂烈的情绪放纵力量。尼采分别用?梦境?和?醉境?这两种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来描述日神和酒神这两种力量。如果说日神展示为?梦?的幻境与美的形象,那么,酒神则主要是在醉意朦胧中狂放不羁地挥洒激情,主体逍遥于一种完全放逐了自我的?忘我?境界中。 日神最鲜明的特点除了沉湎?幻想?,就是倚重?外观?。在尼采看来,我们最内在的本质,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深层基础,带着深刻的喜悦和愉快的必要性,就在于每个人无不?亲身经历着梦。?而梦则呈现为幻想和梦象,并通过?外观?显现出来。 尼采称?做梦的希腊人?为荷马,称荷马为?做梦的希腊人?。他引用希腊诗人亨斯〃萨克斯(Hans Sachs)的诗说: 我的朋友,那正是诗人的使命; 留心并且解释他的梦。 相信我,人的最真实的幻想 是在梦中向他显相: 一切诗学和诗艺 全在于替梦释义。 当人们在现实中感到惶惑和?惊骇?,在惊骇之外,加上从个性原则崩溃时体验到意志的永恒时,便会从心灵深处,从?性灵?里,升起一种狂喜的陶醉;尼采认为,在这种景况下人们便可以洞见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本性,把它比拟为醉境也许最为贴切。或是在醇酒的影响下原始人和原始民族高唱颂歌时,或是在春光渐近万物欣然向荣的季候,酒神的激情便苏醒了;当激情高涨时,主观的一切都化入?混然忘我之境?。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而言,?混然忘我之境?不也正是我们在灵感与共鸣现象中常见的情形吗? 比起日神在情感调节质上的节制与适度的宁静,酒神精神则是?高涨的激情?和?炽热生活?的?沸腾?。尼采说,一个人若把贝多芬的?欢乐颂?绘成图画,试用想象力去凝想那些惊惶失措伏地膜拜的芸芸众生。他便能体会到酒神的魔力了。此时,奴隶也是自由人;此时,专横的礼教,和?无耻的习俗?,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顽强敌对的藩篱,蓦然被推倒;……正如现在走兽也能作人语,正如现在大地流出乳液与蜜浆,同样从他心灵深处发出了超自然

尼采名言(全)

1、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4 、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5、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6 、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7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9、大胜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我为何不能失败一次呢?”他自言自语,“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 10 、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 11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12、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13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14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象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拉,自我欣赏就够拉!”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15、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16、“噢,我真贪婪!在这个灵魂里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贪求一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许多人帮他观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一切的自我,不愿失去属于他的一切的自我!” “噢,我贪婪的烈焰哟!我多么愿意获得再生,变成一百个人呀!” 谁不能以自身体验理解这位谓叹者,谁就无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 17、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第24卷 第5期2008年 5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24,No.5 May ,2008文章编号:1000-8934(2008)05-0033-05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高 阳,郝 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尼采力图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真理观,提出了透视主义真理观:尼采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所预设的本体信念的非理性根源,撼动了基于神目观的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根基;通过阐明认识所依赖的透视视角的种类和特点,批判了传统相对主义真理观中唯我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通过向价值关系的回溯,凸显出真理与生活实践和生命的形而上追求的紧密关系。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将人性关切和实践理性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为全面理解真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文语境。 关键词: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价值;权力意志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01-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科学文化哲学研究” (人教字[2002]90号)作者简介:高阳(1978— ),女,山东泰安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生;郝苑(1980—),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博士生。 真理的本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 对真理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同,科学主要旨在探求真理。因此,真理观又构成科学观的重要内容。尼采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对西方传统观念都进行了颠覆,其中也包括西方传统的科学观。尼采对西方科学观的颠覆,突出体现于他根据权力意志哲学而提出的透视主义的真理观。尼采的真理观由于它初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表述方式和非系统的论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遭到了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误解。本文力图从科学哲学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尼采的真理观进行系统的重构和细致的澄清,希冀由此能给予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更为全面的描述和更为公正的评价。 1 真理与谬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真理往往对立于谬误。然 而,尼采早在《快乐的科学》中就宣称, “究竟什么是人的真理?———不可驳倒的谬误便是”〔1〕 。这一思 想在他未完成的主要论著《权力意志》中,更是一再出现。尼采这种对真理本质的悖谬式的阐述,自然 引起了人们的疑虑。毕竟,科学追求的是真理,避免 的是谬误,如果真理竟是谬误,科学活动还能有清晰的目标吗?没有清晰的目标,科学活动还能正常进行吗?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尼采的真理观一以贯之,那么,尼采关于“真理”本质的知识也将属于谬误。于是,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尼采的真理观既不符合科学实践,又自相矛盾,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然而,以上反驳并未真正理解尼采真理观的要旨。这些反驳将尼采对真理的阐释误解为尼采对真理的全盘否定,从而才产生了上述矛盾。但是,尼采并非想否定所有的真理,而是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真理”。传统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将符合于实在的知识称为“真理”,然而,尼采认为,这种真理观建立于不可信的本体论信念之上。具体说来,传统的真理观假定了一个存在着客观事实和理性规律的真实世界,它可以通过理性而被人类把握,真理是与外部世界形成同一和符合关系的知识。 尼采认为,传统的本体论信念之所以被普遍地信奉,只是因为这些信念对人类的生存有用。人类要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就需要运用理性 和科学来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而人类只有在相信 世界存在规律和事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现代科学固然在近几个世纪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尼采看来,并不是因为自然界确实是有规律、有秩序和真实的,所以科学才取得这样的成 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让人们相信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世界具有理性所能够把握的事实、秩序和规律。为了更深入地揭露有关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信念的谬误,尼采在他的论著中分别对“事实”、“规律”和“同一性”概念进行了分析。首先,尼采指出,相信世界中存在着事实的信念是不真实的。传统的西方真 3 3

尔雅2016从愚昧到科学答案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答案 第一章 1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 2从()开始,才有人专门地去关注科学过去的历史发展。 D 18 世纪 3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D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4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 5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D 乔治·萨顿 1.2 1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C 科南特2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是()。 B Isis 3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 4萨顿研究的科学史的局限性在于,其更倾向于陈述客观的历史事实,对于诸如纳粹一类将科学用于屠杀的行为缺少批判性。()× 5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D 1600 年 1.3 1 科学史更加强调的是借鉴功能,而并非预见功能。()√ 2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 《我认识一只凤凰》 3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 4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D 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 5 ISIS 创刊于()。 D 1912 年 第二章 2.1 1 符合严格定义上的科学起源于()。C 文艺复兴 2 被中华文明忽视而被西方文明所重视的()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C 玻璃 3 下列关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文明和文化的观点,正确的是() C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 4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从时间角度上看,文明要比文化短得多。√ 5 人类文字的发展最早不超过一万年前,而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 2.2 1 楔形文字的产生距今有()年。 C 5000-3000 2 古埃及第()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中出土了金面罩和金棺。 C 十八 3 文艺复兴以前,人们更偏重于讲技术而非科学。()√ 4 两河流域主要采用()计数法。()D 十进制和六十进制 5 建国后总共实行了三批简化字,但后两批简化字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叫停。()× 2.3 1 古印度人把一年定为()日。 C 360 2 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但并不包括 0。()√ 3 古印度天文学著作《阇罗迦集》和《妙闻集》最古老的阿育吠陀经典。()×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酒神还是日神? 董豪 在尼采哲学中,有两种重要的精神——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意味着更多的激情与冒险,而日神精神代表一种理性与审美。尼采认为,自苏格拉底开始,古希腊传统的酒神精神被背弃了,而这导致了人类心灵的衰败。在尼采认为,世界是虚无的和无意义的,而人只有在一种戏剧式的激情释放中才能寻获人生的意义。在社会普遍走向理性与逻辑时,便也意味着走向了衰亡。 从某种意义上讲,尼采的这个论断是正确的。抛却了前苏格拉底时代的激情奔放,苏格拉底伊始的理性精神逐渐统治了西方思想界,而这到了中世纪达到顶峰,作为信仰对象本身的上帝与宗教也可以作为哲学证明的对象,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精神在社会层面的极端反映。进入近代,思想家为了打破这种沉寂的社会思想氛围,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确实在弘扬酒神精神时贡献颇多。 进入现代,这种酒神精神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代文化强调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诉诸,在文学艺术上更是表现出了时代的特性。音乐、绘画等种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传统审美意识的颠覆,哲学门类下的美学便也面临自身学科定位的问题。这种酒神精神走向了一种直觉情感表达,理性精神面临备受鄙弃的尴尬境地。 在中国,似乎从来不缺酒神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无不是鼓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情绪反应,这种激情在文革中更是达到了顶峰。个人和社会可以仅凭一时激愤,置生命与伦理人情于不顾,在全社会掀起一次次轰轰烈烈的大运动。 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中国社会,普遍的酒神精神已然也走向了一种极端。如同中世纪的日神精神一样,这便也需要再次发扬一种日神精神的理性传统,使人的精神重归秩序与井然。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启蒙运动还远远没有完成。由于政治原因,中国社会在上世纪80 年代进行的启蒙运动被迫中止了。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重新发掘启蒙思想中的日神精神,一定可以将西方传统的理性之光在崛起的东方中国绽放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