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生态建筑的可持续设计策略--解读斯蒂文·霍尔设计的深圳万科中心

一座生态建筑的可持续设计策略--解读斯蒂文霍尔设计的深圳

万科中心

李楠

【摘要】通过对斯蒂文·霍尔设计的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万科新总部大楼)建筑遮阳系统、再生能源利用、照明系统、水环境设计,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建筑策略进行概述,期望能为云南本土建筑生态节能、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多种参考及借鉴。

【期刊名称】《中国市场》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3页(P146-148)

【关键词】生态策略;场所空间;可持续设计

【作者】李楠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这幢建筑在土墩之间掠过,巧妙地孕育着景观,它构筑了周边景致,通过创造性手法使之在陆地上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建筑形式。建筑为景观提供庇荫,让它保持呼吸,如同生命体一般创造整体的可持续性。这是一个独立创造的建筑类型,悬浮在景观上的综合建筑群,在绿地上翩翩起舞。”这是美国建筑师学会建筑荣誉奖评审之评论。万科中心设计概念最初被其设计者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解释为“漂

浮的地平线”——将多个功能体以水平几何形态连接在一起,并将整个建筑抬起,犹如海平面升起一样将基地最大限度地还原给自然。

1 地理与定位

于2009年投入使用的万科新总部中心大楼,是霍尔对深圳大梅沙地区山—湖—

海等自然景观和当地气候理性解读的结果(见图1)。在没有此建筑之前,山就存在,湖也存在,海也存在,而当建筑出现时,其并没有对自然景观形成干扰而是使其融入其中,使人们能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没有障碍地欣赏大自然的风景,在建筑内部和其围合的户外空间中,领略山峦的青翠,让大海的辽阔感染人的内心。

图1 万科中心Google earth卫星图

2 建成的意义

万科总部位于大梅沙度假村,为一栋水平向超长建筑,若干巨型筒体支撑起上部4~5层的结构,在底部形成连续的大空间,使整个建筑物飘浮在离地面10~15m 的空中,结构跨度25~50m,抬高了的建筑使地面空间完全释放,留给大地的是最大的景观空间,同时还可以加强风的对流,营造局部良好的微气候环境(见图2)。从建成效果来看设计概念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场所关系:建筑架空于开阔的

场地之上,架空的建筑底部形成对流通风良好的微气候,吸引着人们在炎炎夏日在此驻足休憩,成为独特的场所体验 (见图3);混凝土核心筒外附的一层可透灯光的

磨砂玻璃,与上部结构在材质上的对比,无疑使“漂浮”效应更为强化。建筑形态的弯转起落与零乱多变的周边环境形成戏剧性的互动,混合的功能设置也提供了使用之中进一步延伸场所体验上的多种可能性。

图2 底部连续空间

图3 独特的场所空间

由于建筑选址在填海而成的地块上,是市政雨水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同时受规划的限制等,霍尔遂将万科中心处理成一个4~5层的漂浮的水平杆状空间以化解建筑

形式与功能使用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把各种功能,如办公、SOHO、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展厅等集合到一个宽广的视觉平面中。简单体型里带着复杂多变的空间,如特殊的拉索结构、超悬挑结构、混合框架和拉索结构体系 (见图4)。同时,附近还有便利的交通系统:地面交通四通八达,方便了人们出行或是货物运送。同时设

计还为自行车,汽车提供了充足的车位,提倡使用减排汽车,为低排放汽车提供优先泊位;地下室有淋浴设施,大大方便了员工的生活。下沉庭院、水系、绿地、山

丘的完美组合形成丰富的立体景观,使空间最大化开放。丰富的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种植,使得整个中心常年清幽怡人。

图4 悬索结构

3 霍尔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霍尔的策略是让建筑私密的功能空间浮于公共景观之上。在这里,承载功能的建筑实体不应该对公共性活动造成干扰。建筑是结合了办公、公寓、宾馆、会议中心、水疗中心等功能的综合体。霍尔在建筑的处理上创造了几乎100%的绿地率,绿地是作为公共景观来使用的,公共性让建筑的体验过程被拉长,空间的开放使得时间被延长,公共性让存在感获得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因为只有公共性的前提才能让人自由地游憩于空间之中,同时利用部分水畔景观建筑将市政硬景观挡土墙设计为种满植被的边缘,使万科中心的景观起着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作用,亦将由常规发展模式引起的泥沙流失侵蚀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因为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策略定位,万科总部的整个建设过程都依据LEED标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从开发建设至家居布置和服务管理的全过程,均力图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特征,达到高舒适、低消耗、低污染物的排放要求。

建筑结构的“漂浮”创造了自由、灵活的景观绿地,其本身就具备了很大程度上的“可持续”意义。而万科中心的绿色理念显然不止于此,综合各专业来看,笔者将这座建筑在可持续发展设计方面集成,概括成以下几个技术层面:

3.1 建筑遮阳系统

建筑主体立面上的遮阳系统是按照太阳的不同照射角度整个建筑的外立面遮阳体系分为全玻璃幕墙、水平固定遮阳和电动遮阳等。遮阳百叶按照竹叶的形象设计为一个个曲面穿孔铝板,在保证室内光线和温度的前提条件下结合不同幕墙系统丰富着建筑的立面肌理,也给室内带来不同的阴影效果。其中电动遮阳百叶作为一种“表皮装置”,可根据太阳高度自动调节百叶角度不同角度,以保证室内光线和温度保持在最佳状态。这些遮阳板是整栋办公大楼可转动式悬挂立面外遮阳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室内传感器,它可根据太阳高度角以及室内的照度,自动调节水平遮阳板的开启的范围0~90度。在开与合之间达到理想的遮阳效果,同时,不会阻挡窗外的

风景,员工们可以在90%的室内空间直接欣赏室外的美景。而在夏季阳光照射强

烈的时候现场测量计算发现,在遮阳板关闭的状态下,15%的阳光透射率可以减

少70%的太阳辐射得热量,并能满足75%的空间采光需要,无须人工照明。

3.2 再生能源利用

在太阳能利用方面采用当前最高效的异质结电池(由掺杂非晶硅发射区、极薄非晶

硅本征层和晶体硅基区构成的异质结电池)组成光伏太阳能发电并网运行技术。屋

顶安装了约4000m2的单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深圳市太阳辐射量丰富全年约80%的白天具有采集太阳热能的条件年太阳辐射量为5225MJ/m2。年日照百分率达47%。根据建筑运转的能耗分析万科总部电能消耗总量的12.5%由太阳能光伏

板产生。而在办公家具的使用方面,其门和桌子都是竹制的,好的竹制品可以使用15年,且竹子是速生木材,非常便宜。万科中心施工中采用大量可再生材料以及

获得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木材,并尽量使用方圆500英里内的本地材料,

大大减少材料运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3.3 照明系统

在电气系统上万科中心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节约能源。安装照度探测器检测光照

度情况,根据室外采光情况对室内的灯光的开闭及开启度进行控制:安装人体感应

探测器,检测独立小空间人员情况采用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方式进行控制。并采用了独立可寻址的DALI数字可调光技术对单个灯具独立寻址并进行精确的定位,其最大特点是对单个灯具独立寻址、精确的控制,即所谓的单灯单控,并非要求每个灯具单独一个回路,而是对同一强电回路或不同回路上的多个灯具进行独立寻址,从而实现单独控制。员工可根据需要设计满足其需求的照明方案,甚至在安装结束后的运行过程中仍可任意修改控制参数,而无须对线路做任何改动。

由DALI技术在万科总部所实现的控制功能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定时自动调用场景:根据深圳万科中心作息时间划分成多个不同时段,每个时段对应一个场景模式(如

上午模式、下午模式、晚间模式、下班模式等)。在控制器中预先设置了这些场景,根据时间自动调用。二是亮度传感器恒照度自动控制:利用亮度传感器,根据外界

光线自动调节灯光亮度。该方式不仅自动执行,无须人员干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

采光,变常规照明为补光照明,在满足环境照明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节约电能。三是设计师在员工区域设计了DALI可调光的T5灯具,以保证每个员工工作照明

的需求,该T5灯具配置了数字可调光镇流器和普通的点动开关,每个员工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工作的需要来调节理想的照度,在满足个性化照明的同时不会影响他人工作。

3.4 水环境设计

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万科中心将所产生的中水和污水亦全部回收,通过人工湿地进行生物降解处理,以用作本地灌溉及清洗等其他用途,每日的水处理量达到100吨,保证100%不使用饮用水来作为景观用水,大大减轻了对市政用水的

负担。

在建筑内部,采取了目前先进的节水器具及节水方法进行节水,如采用低流量厕具,无水小便器,配合自动控制系统的低流量水龙头及低流量的淋浴喷头等。

在室外空间,尽量采用渗水铺装路面以加强雨水渗透,种植本地树种,利用各种与景观相结合的措施,如植被浅沟,渗透沟渠,生物滞留等方式减低雨水冲刷,保持当地水土环境的同时又减少灌溉用水。同时,采用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雨水为主的景观水体补水方式,利用水质较好的雨水资源,以中水资源为补充,实现雨水、中水、景观水的优化设计。保证绿化及景观水补水不用自来水作水源,从而实现水系统投资与运行的合理化和效果的优化;做到屋面雨水全部收集地面雨水全部处理渗透;通过渗蓄等措施控制雨水径流的排放实现项目开发后雨水的径流系数不超过开发前,从而达到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4 结论

对于万科中心来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生态性,可持续性的好作品。同时,更为幸运的也许是霍尔,因为至少在中国,他邂逅了万科这样一个甲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勇于探索建筑公共意识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甲方,其结果我们也看到了从设计理念到施工质量上来说或许是近年来国际知名建筑师在中国建成的完成度较高的生态建筑。万科中心的建成作为房地产发展商来说是个典范,同时它也对云南本土建筑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一个参考,希望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建筑策略能为本土建筑的发展提供多种借鉴。

参考文献:

[1]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M].彭梦月,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陈蕴,艾侠,杨铭杰.绿色总部——万科中心设计解读[J].建筑学报,2010(1).

[3]陶莎,吴继伟,陈乙文.大梅沙·万科中心的绿色建筑解读[J].建筑,2011.(18).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解读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解读 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2007年3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荣获第五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TorsanlorenzuoInternationalPrize)城市绿色空间类奖项的一等奖。该奖是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认可的国际风景园林奖,这是我国作品第一次获此殊荣。12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荣获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而后的2008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再次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规划类的总统奖(一等奖)。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认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21世纪世界显著成就之一,是在大都市中完全人工建造的大型城市公园,其大胆的、富有挑战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为耀眼的亮点。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距离北京市民最近的森林公园,占地面积680公顷,有10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奥林匹克公园的北区,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城市公园,被称作第29届奥运会的后花园。 一、生态战略下的人文成果 “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灵魂。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磅礴大气的自然生态系统延伸了北京古城中轴线,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着“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 ]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秉承了中华文明优秀而深厚的传统,以中国传统山水格局为特色,以地域文化和场地特色为根基,形成开阔豁朗的景观控制体系,重点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造园境界;山水错落、负阴抱阳的山水空间具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意境;绵延山水,跌宕起伏,凸显“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气魄,表达人与自然相生共荣的和谐;“龙形水系”,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化含义,将中国龙图腾传向世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使“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不仅仅体现在空间概念上,更具有历史人文意义,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浓缩而精确的总结。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规模最大的在建奥运工程,从规划设计伊始,就将所有的工作纳入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体系中,以绿色为基础,展开全方位、近自然的生态体系规划;以科技为依托,展开各项综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人文为灵魂,营造富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山水格局,架构现代公园多功能公共服务体系。森林公园全面应用当代最先进的景观建造技术和生态环境科技,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战略,形成大量生态设计成果,用科技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公园,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与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二、完美的人工生态

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的发展 摘要: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 伤害也越来越严重了,如今我们的帝都等各大城市的雾霾日益严重,已经是影响 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了,环境问题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一个人的问题。国家的提 出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是每一个地区的奋斗目标。而绿色建筑也逐渐成为的可持 续发展的产业。本文主要介绍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案例与分析以及个人观点,如 地域建筑,生态建筑,人文建筑,建筑节能等。以期待能引起建筑师和社会各方 面的关注和讨论。 关键词:生态建筑;人文建筑;建筑节能;可持续性发展 1.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 1.1设计理念:这是一个零碳馆,展示了碳所涵盖的领域;三分之一为建筑的供暖、供电;三分之一在于从农场获得食物到我们的盘餐;三分之一为运输和汽 车的使用。 1.2.项目理念:一座被动式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界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热能等为建筑的驱动力,以达到建筑最低能耗。并对输出的热进行回收,将雨水、 废水进行回收净化循环利用一一降低能源与自然输入,减少废物输出——直至零碳。 1.3生态策略:一、光能的利用;设计本身是集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于一体的建筑,我们生活、工作在这样的建筑内,与传统的居住与工作分开的生活方式相比,减少上下班交通产生的CO2排放。白天人们在建筑的北侧工作,而南面的阳 光房在白天收集阳光所带来的热量,让人们在也玩归来时不那么明显地感觉寒意。 二、风动储能保温除湿双向通风帽:自然通风,通过外界的自主风力寻向装置确 定建筑周边风力的主要方向,并且将室外风动力转化为室内建筑通风的动力,从 而免去了传统空调通风系统的能耗。机械通风:在外界风力不足时启动,,通过 来自光电板收集的能量进行通风。两种通风方式结合一起,大大地减低了通风的 成本,同时,灵活转动的风帽利用风能去驱动了室内的通风和热回收。由风帽和 吸收式制冷系统相结合的体系同时提供循环风的解决方案,提高室内人员的热舒 适度。三、光能: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是依靠玻璃真空集热管把太阳能转化成热能。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提供室内生活用热水,并提供新风溶液除湿系统的溶液可 再生,有效地节约资源。还有阳光房的设计,对于北半球来说,主要窗口朝南, 北向窗户较小的联排建筑是最理想的被动太阳能设计,因为可以通过南向窗户上 悬挂的遮阳装置来控制建筑的太阳得热。零碳馆的阳光间深度为1.2m。夏季这些遮阳装置可以阻挡烈日,避免室内出现过热现象,冬季可以利用射角度脚底的太 阳光进行被动式取暖。 1.4屋顶绿化:在零碳馆的屋顶设置了部分屋顶绿化,通过过滤膜,植被层,腐质土,蓄排水盘,保湿毯等组成屋顶绿化,在烈日下具有遮热,断热与冷却的 功能。植被的蒸腾作用会带走室内部分热量,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另外在屋顶 绿化部分还设置了滴灌系统,保持植被保温,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1.5雨水回收系统:零碳馆在屋顶和阳台上还安装了雨水回收系统,通过安装的专用管道排入设置于北楼北边的地下雨水贮水池,经过雨水贮留槽,抽水马达,溢流管,溢流槽等装置将收集到的雨水,经过集成式雨水处理设备处理后,贮存 于雨水清水池,并经变频加压用于管内用水。设置流量计分别计量整体与住在的 用水量。

生态建筑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生态建筑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 课程名称:生态建筑设计概论 英文名称:Zoology Architecture Design Conspectus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学分: 2学分 适用对象: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学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生态建筑是指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原理,通过控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来塑造对自然环境负荷压力最小的健康的人类聚居环境。近年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建筑设计概论》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建筑学领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回应,生态建筑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可让学生建立起大环境发展观,而不是传统建筑学的小环境发展观,为未来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生态设计的理论指导。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2.了解生态建筑的评价体系。 3.掌握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四、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对一生态建筑进行实例分析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1.读书笔记两篇。 2.调研报告一篇。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讲重点内容,对生态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各类型生态建筑作品实 例进行较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深化学科内涵,启迪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扩大知识面。 2.讲课尽量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做到图文并茂,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 3.课后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建筑,加深感性认识。 八、考核方式 采用由读书笔记15%、调研报告15% 和课程设计70%,三部分组成最后成绩的综合考核办法。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生态建筑概论》夏云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吕爱民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9。 《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系列书刊,2004。 《建筑节能技术》,涂逢祥编著,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生态建筑设计指南》(美)休·罗芙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董卫,王建国.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高技术生态建筑》李华东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绿色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丹麦建筑师比亚克·因格尔斯的建筑设计因子建构

丹麦建筑师比亚克·因格尔斯的建筑设计因子建构 作者:张智慧等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34期 摘要:设计因子有别于设计元素,设计元素是设计中的基本单元,设计因子是设计中促使设计演变的动因。设计因子不体现在建筑造型本身,它是促进建筑逻辑建构的动因。一个健康的设计,设计因子是其理性设计逻辑策略的核心。 Abstract: Design factors are distinct from other design elements. The design elements are basic units in the design, and design factor is the motiv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esign. Design factors are not reflected in the building itself, but it was the motivation to promote building logical construction. In a healthy design, design factor is central to its rational design logical strategy. 关键词:设计因子;逻辑建构 Key words: design factors;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06-02 0 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的多元化,人们对异形化建筑视觉和外形的崇拜有增无减。一些视觉崇拜的建筑设计师会去刻意模仿各种奇特的造型。当然有些建筑师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他们能把一栋建筑当成是雕塑、艺术品来对待。这类明星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已经超出逻辑建构的范畴。 建筑设计不只是视觉设计,当代建筑的外形不只承担力与美的作用。影响建筑造型的因素已趋向多样化。要让设计的建筑与它所在的环境健康的相处,需要更多美学以外的因素促使设计更加成熟。比亚克·因格尔斯在设计中应用了类似生长因子的设计因子来促使其设计中的演变。 1 气候因子 建筑的有机性不是只考虑建筑外在环境的影响因素,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健康应该也必须比建筑的艺术造型来的重要。全球气温变暖、城市的热岛效应、中国的农村城市化等问题促使建筑业发起一场可持续建筑发展的宏愿。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人类不建立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生活观,未来毁灭人类的不是外星人或者陨石撞击,而将是人类自身。

综合问题下的整合设计—以深圳某疾控中心设计方案为例

综合问题下的整合设计—以深圳某疾控中心设计方案为例 钟文敏;艾志刚 【摘要】本文探讨建筑在综合问题下的整合设计策略.作者通过对几位建筑大师设计作品的整合设计研究,再以深圳市大鹏新区疾控中心投标方案为例进行整合设计 策略环境、功能、技术的研究.在投标方案介绍中,分析了项目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和 问题,阐述了在用地紧张、问题综合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抓住重点进行整合设计. 【期刊名称】《门窗》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2页(P114,116) 【关键词】整合;策略;环境;功能;形式 【作者】钟文敏;艾志刚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自古以来建筑设计就被很多限定因素制约。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可见,在几千年前建筑师就意识到了建筑中包含着多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而今,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建筑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风格流派遍地开花。建筑设计一不小心就容易沦为简单的形式主义或者功能主义。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去努力解决建筑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综合处理,整合设计,才能避免在多元化的大潮下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整合设计并不容易,尤其在复杂的实际问题下,更是需要建筑师协调好各种矛盾,

整合各种因素并不失紊乱。笔者从环境、功能、技术、整体性等因素阐述整合设计策略。 建筑环境是指建筑处在一个物理、人文、地理等要素构成的综合环境。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也要预见建成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只有真正研究清楚建筑所处的环境,并把研究结论整合进建筑设计中去,这样的建筑最终才能更好地融入环境中。1955年悉尼歌剧院国际竞赛,来自全世界32个国家233个作品中,约翰·伍重的方案被沙里宁看重,并被力荐至第一名,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作品之一。在环境整合上,他的设计完美地将建筑融于周边环境。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釉瓷铺盖,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建筑会因为不同的功能布置方式带来形式变化,也会给人以不同的使用感受。因此功能在整合设计中也是十分重要的。60年代初,美国建筑师路易·康设计的萨克生物研究所被认为是20世纪最美的建筑。这个建筑不仅在形式上美观,在功能整合上也非常独到。康在设计上应用“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概念。在平面上,将服务空间(楼梯间、厕所、机械设备走廊)都置于外侧,而把被服务空间(实验室)设计在正中间被包围着,实现空间最大的灵活性。在剖面上,实验楼两层之间被用作服务空间和结构夹层。这个夹层不仅把现代建筑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管道、设备等置于其中,而且又用空腹桁架使实验室成为无柱的大空间,给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技术是实现建筑最终效果的必要支撑,只有利用当代最新的技术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从古代万神庙利用当时的混凝土技术到古根海姆博物馆整合航天设计软件的技术,都是体现时代特色的设计。作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福斯特善于把当今最新技术整合进建筑设计中,并且提升建筑品质。在他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中,平面呈三角形,围绕一个中央筒体布置,办公室两边的窗户可开可闭,结合自然对流和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作者:朱安华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20年第12期 【摘要】在最近几年的建筑设计环节中,要想进一步增强建筑物的质量与水平,就得把新型的建筑规划理念融入到其中,而生态建筑理念就是当下最流行的设计理念,它主要包含了能源、资源在各个方面的消耗量,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建筑观念,需要有关施工人员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施工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并且需要设计人员处理好各环节的干扰因素之间的关系,要满足建筑物与附近环境的融洽发展,生态建筑在以后的建筑领域中具有重要的进步趋势,值得相关人士关注。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应用 生态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由长期以来发展形成的结果,是在人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而形成的前提上促成的。生态建筑在其前期的规划、操作和投入使用的环节中根据人与自然相互的关系,便能够不断的将可持续发展当作引导,进一步把生态学与当前的建筑科学工艺关联起来,在建筑物的规划、操作与运用的各个流程都做出科学、恰当的布局安排,满足建筑规划环境当中的生态环保、绿色安全。 1、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程度 1.1时代与社会发展必然 目前我国坚持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生态建筑设计就应该适应绿色环保的原则,生态式的房屋规划布局是人们营造清新生态环境氛围的必然发展方向,使人们可以更舒适地生活。 1.2节约能源和资源 由于房屋建筑是一项大工程,所以会用到的资源非常多,在目前社会的持续进步下,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持续增强,而建筑施工的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时也应该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增加土地的使用率。最大化地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多利用新能源。 1.3增强居民的生活品质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随着生活品质的增强而不断提升,尤其在居住环境中的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要求美观舒适,还需要安全健康。因此生态式的建筑就能达到人们的这一需求,它可以有效降低废弃物的排放,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加大人们居住的舒适度。

浅谈干栏建筑解决城市问题的若干策略

浅谈干栏建筑解决城市问题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干栏建筑城市问题场地 摘要:城市问题是目前我国面临的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但最近不断有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报道,说我国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超过原来计划指标,还说我国城市已进入“加快发展期”,甚至有的报道称目前出现城市化“大跃进”。如此迅猛的城市化速率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城市用地问题。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二是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发展太快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汽车尾气,交通噪音,绿地减少,湖泊缩减等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城市原本地貌被严重破坏,空气质量下降,绿化严重不足可能是环境问题中比较重要的几点。 三是城市交通问题。现代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车系统互有交叉,面对越来越发达的城市,市民广场越来越少,停车位越来越多,地表空间所承担的负荷越来越沉重。 四是市民心理问题。城市生活节奏很快,由以上三个问题必然导致市民在心理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城市病”,比如邻里关系冷漠,人际关系敏感,生活总是忙绿,感受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一种建筑空间对以上这四个问题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解决作用,那就是干栏建筑。干栏,一作“干阑”,俗称“吊脚楼”。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古老的居住方式。它的形式和涵义很广,简单的说就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最近了解到非洲也有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最主要的空间特征即解放地面空间,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少介入或者软介入的方式。由于地面空间得到解放,这样就使得以上城市问题有了解决的的策略。 首先是针对城市用地问题。如果地表面未被解放出来,那么城市用地和农耕地之间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采用干栏建筑的形式,或者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整个城市都是干栏城市,单从地表面来看城市用地与农耕用地界线就会模糊化,如果能解决地表面的采光问题,也许在将来某一天可能会出现城市主干道两侧地面是农田,地上是高层的景象。或许这种田园型的都会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另一种模式,淡化农村与城市的概念才能真正的达到最好的城市化。 其次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在建筑经济技术指标中或多或少的以绿化率来反映。公共绿地已成为城市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在中国日益局促的城市用地当中很难像纽约中央公园那样开辟如此大一块用地以做公共绿地。但是如果是干栏城市,地表面被解放,大面积的绿化将不再是问题。早在柯布西耶的萨伏依别墅中这一问题就被解决,柯布所提倡的新建筑五点中的底层架空就是干栏的这种形式,他底层架空用来保持基地原先的植被与地貌,他自己这样写到:“基地:一片大草坪,中间微微隆起……整个房子就像一个悬浮在空中的盒子……它的主人们,处于对美丽田园风光和乡间生活的向往,来此居住,站在空中花

“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威权楼)设计实践和探索

“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威权楼设计实践和探索 胡绍学宋海林胡真谢坚 〔提要〕本文通过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的设计实践和研究,提出绿色办公建筑新的设计理念并介绍了实现“绿色办公建筑”的几种设计策略:缓冲层策略、利用自然能源策略、无害化健康化策略以及整体绿色化策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化策略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的今天,种种迹象正预示着一个被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在到来。知识的获取、信息的交流、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对于人类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信息的集散、加工与再创造的场所”〔1〕,办公建筑正在扮演着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的角色。 今天,高层办公建筑在世界的各个 角落成为城市社会、科技、财政、经济活 力的显著索引。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的 现代办公环境却建立在一种奢糜的消 费方式的基础之上:恒温恒湿的中央空 调与大量的人工照明系统蚕食着自然 界有限的资源;上班族们似乎早已习惯 了荧光灯、镇流器、风机盘管与一年四

季的衬衫、领带,习惯于这种毫无生气的“舒适感”。办公建筑在大量耗能的 同时,也将人们隔绝于自然界之外。 当“生态觉醒”的浪潮逐渐地席卷 全球,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的生活与消费方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 强音。面对全球范围绿色思潮的巨大 冲击,我们有必要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去创造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富于生气的办公建筑模式。 2设计楼总平面(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设计楼首层平面(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4设计楼二层平面(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5设计楼三层平面(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幸运的是,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与尝试的机会。在此,我们也向热心支持与捐款赞助该项工程的香港爱国人士伍舜德先生和伍威权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以下简称:设计楼的策划是从1997年就开始进行的,其间经过了多轮方案的演变,最终基本定案,如图1彩色封面所示。设计楼的目的是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一个健康、高效的工作场所,同时从关注环境健康的角度创造一个“绿色化”的办公建筑。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小组(包括建筑、结构、暖通、经济预算、给排水等专业人员为此进行了2年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初步成果。该项设计在1999年首都规划设计汇报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