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

的变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66385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很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还是不断增加的。关于资料不足,已经不甚了了。尽管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有从大禹到战国时期的人口数字,但也很难作为那时人口的依据。因为汉代人对先秦时期的人口数字已经不大清楚,晚至晋代的皇甫谧当然就更不知晓了。但是,皇甫谧所推论的西周已有1300多万人,和战国时的人口仍有1000余万,与范文澜先生所估计的战国时代全国人口有2000万的数字比较接近,应视作最早的人口记录。范文澜先生根据战国七雄军队的多少,按5人出1兵计算,楚国当有人口500万,魏国当有人口3、400万,秦、赵两国当有人口5、600万,齐国当有人口3、400万,燕、韩两国当有人口300万,总计约计2000万,这样的估计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的。

从秦汉起,各个王朝对人口的统计都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这是因为:○1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2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源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十分丰富,这为研究历代人口变迁提供了方便。这些人口就是官方所掌握的人口数字。

从另一方面讲:○1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满人口,以逃避压榨和剥削。○2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不入王朝版籍,户口多少就更无从知晓,因此,尽管各个王朝都有户口统计数字,但并不反映当时人口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是一个梗概。

尽管隐匿人口是普遍现象,但是,对各个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进行比较,也能反映历代户口的增减和人口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和地区分布的因素,除自然增殖、死亡和天灾外,主要就是动乱和战争。每当改朝换代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的时候,往往造成人口锐减和人口分布地区急剧变化。纵观中国历史,西晋、北宋末年两个时期,对我国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对人口稠密地区的转移,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两次人口大迁徙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政治动乱往往引起人口移动,如秦汉之际、两汉之间和东汉末年以至于三国时期等等,都是例证。然而,持续时间之长、迁徙人口之多和规模之大,却莫过于西晋和北宋末年两个时期。这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起的汉族人口的大规模南迁。经过两次人口大迁徙,使我国南北人口的多少和地区分布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西晋末年的人口迁徙

1、迁徙的原因

从晋惠帝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4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众纷纷外迁。究其原因,主要是:○1腐朽的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各族人民奋起反抗;○2西晋末年,原来居住在我国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已内迁到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匈奴族主要分布在甘、陕、晋、冀等省的北部,尤以山西省最多,从南到北,都有匈奴族的踪迹。鲜卑族主要分布在东起辽东,西至青海的广大地区,而以河北、山西两省为最多。氐、羌两族主要分布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连关中平原也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区。羯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东南部一带。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为了争权夺利和满足自己的贪欲,又进行民族仇杀,相互混战,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相继南迁;○3东晋政府为安置流亡人口,在江淮流域设置了侨州郡县,也吸引了大批人口南迁。

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除南迁者外,还有不少人口向西迁徙到今甘肃西部,以及向东迁徙到今辽宁西部。割据于甘肃西部的前凉政府是汉人建立的,当地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因而“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割据于河西走廊西部、青海东南部的南凉政权,是鲜卑人建立的,但他们却招抚汉族地主以支持他们的统治,因而流入南凉的汉族人口也很多。割据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

部一带的前燕政权,是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但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距中原地区又近,因而中原人口也大批迁居前燕境内,从而使前燕人口比原来多出10余倍,竟成为“人殷地狭”的地区,无田者占十分之四。

2、南迁人口的徙入和徙出地区

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虽然迁徙的方向是不固定的,但是根据侨州郡县的所在地,也可以大致看出人口的徙入和徙出的地区。

徙出的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甘肃、四川等九省。

徙入的地区主要有: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七省。

从徙出、徙入地区来看,具体地又可分为六个小区:

(1)江苏的大江南北→以山东及本省北部移民为主;

(2)安徽、河南的淮河以南,湖北东部和江西北部→以河南、安徽北部移民为主;

(3)山东的黄河以南→以河北及本省黄河以北移民为主;

(4)湖北的长江上游及湖南北部→以山西移民为主;

(5)四川及陕西南部→以甘肃、陕西秦岭以北移民为主;

(6)河南、湖北二省的汉水流域→以陕西及河南西北部移民为主。

从徙出、徙入的省区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区主要是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居民向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迁徙;西区主要是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居民向长江上游和汉水流域迁徙。若以太行山向南划一条线,那么太行山以东的北部居民→南部迁徙;太行山以西的北部居民→南部迁徙。从上述的小区来看,(1)、(2)、(3)这三个小区属于东区;(4)、(5)、(6)这三个小区属于西区。

这次南徙的人口,大约有90万左右,约占南朝人口的六分之一。按西晋户籍推算,当时北方8人中就有1人南迁。南迁人口中以侨居江苏省的最多,约有26万人;山东约21万人;安徽约17万人;四川约10万人;湖北约6万人;陕西约5万人;河南约3万人;江西、湖南各约1万人。

南迁人口的构成,以士族及其依附人口居多。原因是:○1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南移,而作为这一政权的社会基础也必然随之南迁;○2举族全迁,长途跋涉,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力量的支持才能达到目的,否则便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具备这种实力的,只有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3、迁徙方向与交通道路

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是政治动乱所引起的迫不得已的行动,并不是事前经过周密考虑,按照一定的路线迁徙的。当时战争频繁,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往往事出仓促,由此处迁往彼处,以避战乱。不过,既然是一种大规模的迁徙行动,就不能不受到水陆交通道路的限制。也就是说,不管是长途跋涉,还是短途移徙,总是要沿着一定的交通道路前进的。从移民徙出和徙入的地区可以看出:○1陕、甘两省的移民由汉水迁入长江中游,或沿着金牛道(从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经朝天驿趋剑门关的大道)迁徙至四川。其中,汉中市、襄樊市曾成为移民的两大集合地;○2邗沟是连接江淮的唯一通道,山东、苏北的移民由此南下,江北的扬州和江南的镇江、常州等地,是他们的集合地。从实际情况来看,淮河及其支流大都源远流长,且呈西北、东南走向,而且多有舟楫之利,因而河南省移民多由水路迁入安徽。从另一方面讲,河南与湖北之间,有桐柏山和大别山的阻隔,所以迁往湖南不如迁往安徽更为方便;○3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形成的几条南北大道,也是北方移民南迁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南阳经江陵到长沙的道路;第二,从徐州经合肥到南昌的道路;第三,从徐州经扬州到杭州的道路。由于通往荆、扬两州的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因而当时荆、扬两州接纳的移民也最多。

二、北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

1、迁徙的原因

北宋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立即和北宋展开了争夺黄河流域的斗争。同年,金军兵分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让位于宋钦宗,自己逃避镇江去了。金西路军受到太原军民的强烈抵抗,而东路军却进展顺利,包围了开封。但由于河北许多重镇仍控制在宋军手中,金军被迫撤回北方。公元1126年,金军又兵分两路南下,西

路军攻克太原后,乘胜渡河,与东路军会攻开封。金军趁大雪攻城,城破,钦宗投降,北宋灭亡。金兵在开封城内大肆搜括掳掠,先后勒索黄金27万8千两,白银714万两,丝帛104万匹。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尽掳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后妃,以及各种珍宝、书籍、天文仪器、百工技巧等北归。同年,康王赵构即位,称宋高宗,史称“南宋”。公元1127年10月,宋高宗搬迁扬州,扬州成为临时政治中心,时间达16个月。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攻陷扬州,神经病高宗仓皇南逃,先后在建康(今南京)、越州(今绍兴)、临安(今杭州)等建都,甚至漂泊海上达数10天之久。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南宋开始了与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在宋室南渡与宋金对峙过程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其规模之大,超过了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一政治动乱的过程中,北方人口之所以大量南迁,其原因是:○1金人入主中原,对当地居民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并把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无长)制度推行于被征服地区,这种制度实际上完全是一种残暴的种族奴隶制的统治。汉族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而且还是一切苛捐杂税、兵役、徭役的沉重负担者;○2女真族以搜刮官田为名,大量圈占土地,使当地居民大部分丧失了田地,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它处;○3宋金对峙时期,战争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进行,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北方人口不得不向长江流域迁徙。后来,南宋政权为了发展经济,争夺人口,公开诏纳,致使南渡者络绎不绝;○4在北方地区坚持抗金的南宋军队,每当班师还朝,往往也有大批北方人口随着南迁。像岳飞班师朱仙镇,“从而南者如市”;韩世忠从淮阳(今江苏邳PI县西南)引兵南还,“从而归者以百计”;○5蒙宋战争期间,由于主要战场也在黄河、淮河流域,这里的人口也不得不南迁。

2、北方人口南迁的几个主要阶段

在南宋和金元的对峙期间,北方人口的南迁,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黄河流域居民向长江流域迁徙。从时间上看,是从金兵开始南侵(指攻打扬州)到绍兴和约签订(公元1125~1142年)为止,前后历时达17年之久。在这17年期间,经常有大批移民不断向南迁徙,而每次大规模的移徙,又总是同战争的紧张局势密切相关。例如,金兵包围开封和开封陷落时,不仅达官贵人南逃者甚众,而且“西北州县为之一空”;金兵继续南侵时,渡江者川流不息,黄河流域竟百里不见烟舍;金废掉刘豫,直接统治河南、陕西时,西北移民南归者“相属于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即宋金和约签订后,北方人口南迁受到条约限制,南迁的浪潮才稍稍被抑制。

第二阶段主要是淮河流域居民向长江流域迁徙。从时间上看,是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此年,金主完颜亮兵分四路大举南侵。○1一路从海上直趋临安;○2一路从宿(今安徽宿州市)、亳(今安徽亳州市)攻淮泗;○3一路出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市)攻取襄(湖北省襄樊市)、荆(湖北省荆门市);○4一路出秦凤(今陕西凤翔)侵四川。由于宋军沿江抵抗,完颜亮渡江未能成功,后被部下所杀,南侵之役宣告结束。由于金国撕毁了和约,沿淮一带南迁的移民昼夜不绝。南宋也公开招抚,凡从两淮南归的商人,免征商税,一般人供给半年伙食。

第三阶段主要是长江流域居民向珠江流域迁徙。从时间上看,是蒙古南侵之役(公元1268~1276年)。其实,从窝阔台开始,蒙古帝国就不断出动大军向南侵袭,主要战场是四川和长江中游地区。1258年,蒙古兵入侵四川,蜀人多奔向东南;江南沦陷,长江流域的人口又向岭南迁徙。忽必烈登上汗位,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后,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1268年,首先派遣大军进攻襄阳、樊城,然后兵分两路,水陆并进:一路由襄阳入汉水,顺江而下;一路取道扬州,横渡大江,直指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两路大军得手后,又兵分三路:一路沿江入海,攻取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一路攻取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一路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出发,直指独松关(余杭市西北独松岭上)。公元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投降。这次南侵的战场,主要地区是在四川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广大人民为逃避战争,大规模地相率南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3、南迁人口的分布地区

靖康之难以后,先后经历了宋、金和宋、元两个对立时期,历时150余年,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三次人口南迁的高潮。从人口的徙入地区来看,宋金时期主要是长江流域。元灭南宋,长江流域也成为战场,徙入岭南的人口也不在少数。从今天的省区而论,徙入浙江、江苏两省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和四川。人口徙入的多少,大致以交通道路的远近和难易程度为原则,大体上是西部之北,迁入西部之南;东部之北迁入东部之南;岭南和福建地区交通不便,当长江流域成为战场以后,这里的人口才不得不迁入两广或福建。

当然,由于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许多移民都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移徙方向,并不是沿着一条固定的道路前进。

在南宋偏安的150余年间,由于北方人口的再次大量南迁,使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已彻底南移,南重北轻的局面已完全定型。

第二节人口稠密地区的转移

随着人口的迁移和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也逐渐向南转移。原来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慢慢地衰落下去,而原来人口稀少的长江流域却后来居上,终于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一、南北人口比例的升降

若以秦岭、淮水为界,把全国分为南北两半,再根据各个王朝的政区对户口数字略加调整,那么我们大体上就可以粗知各个时期的人口升降情况: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全国有户1235万6470户,有口5767万1401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户数约968万户,有口数约4299万人(徐州按三分之二计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数约266万户,有口数约1460余万人(徐州按三分之一计算)。南北户口比大致是1:3.7;南北人口比大致是1:2.9。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全国有户数933万6665户,口数4789万2413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户数约534万户,口数约2800万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数约398万户,口数约1989万人。南北户数比是1:1.3;南北人口比是1:1.5。从这两个比例上看,户数和人口数都是比较接近的,但实际上北方人口仍多于南方。原因是:○1两汉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东汉时期沿边少数民族迁入黄河流域,同时又没有准确的人口数字。

西晋和隋只有户籍统计,没有人口数字。根据南北户数的多少,大致也可以看出南北人口比例的升降。西晋太康初年(公元380年左右),全国有户数294万4125户,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134万930户,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181万1188户,南北的户数比比较接近,但北方仍多出南方34万户左右。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全国有户907万414户,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户741万4111户,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165万6303户,南北户数比为1:4.5。这是由于隋代的疆域远比西晋为大,加之经过300年的大分裂以后,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户口出现增长的趋势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朝是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的时期,南北人口增长都较快,尤以南方最为显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全国有户数897万3634户,有口数5097万5543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户数492万2183户,有口数3042万4211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数405万1451户,有口数2055万1532人。南北的户数比是1:1.2,口数比是1:1.4。唐朝的户口数字之比,与隋代相比较,其差距越来越小,说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比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为快。

宋朝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全国有户数1500万2235户,有口数3325万3989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户数465万5487户,有口数956万4303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数1034万6748户,有口数2369万9686人。南北的户数比是2.2:1,口数比是2.5:1。此时,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户口已超过了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南重北轻的形势已成为定局。

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全国有户数1386万7219户,有口数5951万9727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户数198万3229户,有口数701万3972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数1188万3990户,有口数5250万5755人。南北的户数比是6:1,口数比是7.5:1。南北户口之比,如此悬殊,显然是元朝由北向南进兵,迫使大量人口南迁的结果。另外,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也是造成黄河流域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

明朝建立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不断地向北方地区移民,但直到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时,全国有户数1062万1431户,有口数6071万8856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户数342万1256户,有口数2494万4025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数720万0156户,有口数3574万7831人。南北的户数比是2:1,口数比是1.5:1。这时,统计的口数时间,已距明朝开国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这说明元朝所造成的南北人口的差距是很难消除的。

到了清朝末年,全国人口仍然是北少南多。根据宣统年间(公元1912年汇造)的统计,全国有户数7126万8651户,有口数3亿6814万6520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户数2402万6253户,有口数1亿3158万1610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户数4724万2398户,有口数2亿3656万4910人。南北的户数比和口数比,大约都是2:1。

从上述的人口比例升降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起初是北多南少,这是由于我国的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并率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结果。但是,由于后来的黄河流域多战乱,而长江流域比较安定,因而促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长江流域人口的比重,并使长江流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成为全国的重要经济区,使得人口稠密,出现了北少南多的状况,直到清末也未改变。

二、南北人口稠密地区的变迁

从西汉末年的人口分布来看,当时的人口稠密地区主要是在华北平原的中部、山东半岛以及泾渭、汾水的下游。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必然稠密。但就某一地区来说,仍然有它的特殊的原因。关中为都城所在,西汉政府为了强干弱枝,不断向这里迁徙人口,关中当然也就成为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在西汉诸郡国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只有8个郡国,加上关中,一共9个郡国,这9个郡国均位于黄河下游地区。

在这9个郡国中,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200人以上的有平原郡(今山东平原县南,416.6人/平方公里)、济阴郡(今河南定陶,223.2人/平方公里)和颖川郡(今河南禹县,206.4人/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150人以上的有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南,194.5人/平方公里)、东平国(今山东东平县东,193人/平方公里)、广平国(今河北鸡泽市北,165.6人/平方公里)、甾川国(山东昌乐县西北,158.7人/平方公里)、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市,154.7人/平方公里)和高密国(今山东高密县西,151.7人/平方公里)。

以今天的省区而论,河北省的最南部,山东省的北部、西部,河南省的中部,是西汉时期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上述诸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山东半岛盛产粮食的地区,交通又很便利,因而人口稠密。颖川郡位于颖水上游,虽然不是平畴沃野,但地区开发很早,地理位置优越,又为交通要冲,是从洛阳径趋淮水中游的捷径,因而人口较多。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人口分布,仍然以黄河下游为最多。由于两汉之际的战乱和黄河的泛滥,原来的人口稠密地区已经衰落下去,而新的人口稠密地区已向今河北中部、山东中南部和淮河以北转移。如关中的右扶风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3.4人,左冯翊10.2人,京兆尹19人;黄河下游的平原、济阴等郡的人口也都下降到每平方公里不足百人。关中地区人口密度的锐减,显然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和长安失掉了国都地位;而黄河下游地区的人口锐减,是由于黄河泛滥影响。

东汉时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150人以上的有安平(今山西翼县,225.9人/平方公里)、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184.4人/平方公里)和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169人/平方公里)三个郡国。达到100人以上的有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东,146.5人/平方公里)、陈国(今河南淮阳,140.9人/平方公里)、颖川(今河南禹县,129.8人/平方公里)、彭城(今江苏徐州市,111.6人/平方公里)和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105.6人/平方公里)五个郡国。

从这8个郡国的分布地区可以看出,关东(函谷关以东)富饶地区在不断扩大,今河北中部和江苏、安徽两省的最北部也进入这个富饶经济地区之中。陈国位于浪汤渠岸边,交通便利,因而它的人口密度超过了颖川。

西晋虽然没有人口的统计数字,但从每县平均户数的多少,也可以看出人口稠密地区的所在。以太康(280~290年)初年的户数分州统计,司州、冀州和益州各县的平均户数都超过了3000户。这就说明了人口稠密地区是在今河北省的中南部、河南省的中西部、山西省的西南部、陕西省的东南部和四川省的中部一带。司州、冀州各县人口稠密除经济原因外,也同曹魏、西晋先后以邺、许昌和洛阳为国都有密切关系。成都平原平畴沃野,经济发达,因而人口稠密。

经过长期的南北分裂以后,到隋朝,中国又复归统一,出现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使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仍然是经济重心所在,所以人口仍然很稠密。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的户数分布来看,平均每县达到万户以上的郡,冀州有16个,豫州有10个,雍州有6个,兖州有6个,青州有4个,徐州2个。从今天的省区来看,上述这些郡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以及今河南、山东两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北地区,江苏省淮河以北的西半部地区,河北、山西两省的中、南部地区。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期,无论在南方或北方都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统计来看,全国15道中,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20人以上的就有7个道,大约占总数的一半。这7个道是京畿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淮南道和江南东道。其中,前5个道均在黄河中下游经济发达和政治统治的中心地区,人口当然稠密。淮南道和江南东道是唐朝时期江淮流域的经济发达区,人口亦相当稠密。在这7个道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都畿道、河北道,平均每平方公里都超过了50人。

北宋时期,人口稠密地区已转移到长江流域,但政治中心仍在中原地区,黄河下游南北仍是人口较多的地区。据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统计,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20人以上的有9个路。其中只有4个路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已达5个路。在这9个路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成都府路,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了45人,为诸路之冠,这说明唐宋以来,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元朝时期,据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的统计数字(其中缺少岭北、云南、征东行省的户口数),以江浙行省和江西行省的人口最为稠密,前者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91.23人,后者达到42.95人,成为全国最稠密的地区。

明初向北方移民以后,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根据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和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的统计,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20人的有直隶、浙江、江西、山东和山西等5个省。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稠密,而经过明朝的努力,山西、山东两省也成为人口稠密地区。不过,从三个时期比较而言,浙江省的人口密度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到了清朝,根据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和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的统计,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5个省的人口较为稠密。从地理位置来看,这5个省连成一片,是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终于成为我国人口最稠密和地区。

复习思考题:

1、先秦时期的人口统计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统计人口是否准确,为什么

2、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的原因、状况及迁徙路线。

3、北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的原因和阶段。

4、略论人口稠密地区的转移。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葛剑雄期末考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汉朝时中国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相比,()已经成为汉朝时的中国疆域。(分)分A、 西藏高原 B、 蒙古高原 C、 东北地区 D、 朝鲜半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明朝继承了元朝对()的统治和主权。(分)分 A、 缅甸 B、 老挝 C、 西藏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分)分 A、 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 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 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分)分 A、 《瑷珲条约》 B、 《北京条约》 C、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分)分 A、 2000年 B、 3000年 C、 4000年 D、 5000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分)分 A、 南蛮,北胡 B、 南蛮,索虏 C、 岛夷,索虏 D、 岛夷,北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分)分 A、 历史概念 B、 文化概念 C、 政治概念 D、 地理概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分)分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历史时期人口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年中国人口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 《汉书?地理志》 《史记》 金承禧 经济学 一,历史时期地人口数量 人是生产者,它创造了巨大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人又是巨大地消费者,它所创造地巨大地财富就是为了供人消费.人又具有自身再生产地特性,因此,人口增长状况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人口数量地增减变化很大,但从总地趋势来看是增加地.关于秦汉时期以前地人口数字,由于资料不足,因此难于说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秦汉时期开始,各个王朝都对人口地统计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控制地劳动者地数量.因为劳动者是基本地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地主要对象,兵役、徭役地多少都与人口有密切地关系.因此秦汉以后地人口记载就颇为丰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地增减和地区分布地因素,除自然增值、死亡和天灾外,则主要是政治动乱和战争.同时人口地迁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西晋以后,由于北方地战乱及其自然环境等方面地影响,人口大量南迁,从而使北方人口减少,而南方人口则增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先秦时期 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地人口调查是在秦代完成地,这些统计材料没有留下来.但在秦亡时被刘邦接管.当刘邦入关进入咸阳后,萧何则“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从而使刘邦“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后来当刘邦路过曲逆县(今河北省定县东南)时,问御史:“曲逆户口几何?”御史回答:“始皇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可以想见当时地各县户口数是清楚地.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秦时地人口和战国时期差不多,也就是两千万人口左右. 公元二年西汉户口数是现存最早地全国性人口数 这个人口数见于《汉书·地理志》,记载地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地户口数,户,口.比秦时增加了近四千万人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过西汉初年吸取秦亡地教训,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地局面.汉武帝时又大肆扩张土地,社会发展.因此才出现了西汉地盛世,一般来讲,人口地增加是经济发展地表现,因为人口地增加,必然要带来生产粮食及其它供应品地增加.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个统计数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地人口、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军事等都具有重大地意义. 从西汉地人口统计情况来看.当时北方地人口数多于南方,南方相当于北方地四分之一,反映出当时南北方经济发展地一般情况,说明北方经济发展好于南方.当时边郡地人口是稀少地,无法与内地相比,这和秦时地情况一样.秦时为了改变边地地广人稀地情况,采取“徙民实边”地办法.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西汉末年地战乱,促使北方人向南方迁徙,说明西汉时期北方人认为南方地气候不适宜于汉居住地观念已经发生变化.总之来说,东汉时期北方各郡县地人口一般都有所减少,个别有增加,而南方一般都有所增加,有些郡甚至超过几倍,这除过一般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网课问题详解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公众号: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中央集权阶段,首都的功能和特点包括()。(1.0分)以上都对 2. 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下列选项不属于从制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的是()。(1.0分) 近边疆 3. 单选题清代大臣()成功收复并促使康熙帝下决心留住,设立府。(1.0分) 施琅 4. 单选题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5. 单选题从()以后到清朝,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1.0分) 安史之乱 6. 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主流是()。(1.0分)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7. 单选题()相继灭掉了辽朝和北宋。(1.0分) 女真人 8. 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

9. 单选题自公元()后期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0分) 13世纪 10. 单选题明朝把一省之权分为三司,其中()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1.0分) 承宣布政使司 11. 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确的是()。(1.0分) 以上都对 12. 单选题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最丰富的证明是()。(1.0分) 丝绸之路 13.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面叙述阿拉伯人,叙述伊斯兰教的书是由()写作的。(1.0分) 杜环 14. 单选题明朝时期,()迁都北平改名为,与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1.0分) 朱棣 15. 单选题诞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蓝色釉的原料产自()。(1.0分) 西亚 16. 单选题从()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1.0分)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最新满分答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测试答案 2018.10网页不好保存?阅读不方便? 移步微信公众号超星助手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多选题】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4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中国历史上叫人惊叹的人口变迁

从人口变迁看和平的重要性 作者:余建权 纵观中国历史,战争的发生是人口发生剧变都给人震撼和惊叹!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分分合合,王朝变迁,从来都是由人民来推动的,是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但最后人民永远都和胜利木有关系,始终处于最底层,是被奴役的对象,从来都没有改观,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才有所改变!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历史,基本上是以中原王朝的统治作为“正统”来讲述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叫中国历史,非中原王朝一般不计入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中,比如匈奴,一个从春秋战国开始,和中原王朝做对了几百年,令中原几个朝代无奈采取以“女人换和平”的强悍民族,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别说最高级别的“本纪”,连个“世家”都没混出来,只争到了一个“列传”这样的最低地位,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和匈奴同样命运的还有突厥、契丹、金国、西夏等等,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历史,也进入不了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法的由来。无论是北方的“完颜”还是蒙古草原上的“可汗”,你再牛,没拿到中原大地的统治权,中国历史的三明治里就没有你的份。 所以,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从夏朝开始,由于控制的地域不同,很难说清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 在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伴有战争,无数生命死于惨烈的战场,使人口锐减,有时,又由于民族的大融合,使合并后的朝代人口增加,比如元朝,蒙古族灭金夏和大宋,使原来属于三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合并为一个国家,这样,统计原来那个所谓的正统王朝的人口作为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此,要说清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朝历

代人口数量,显然不现实,再加上历史上无论那个朝代,都没有设置像今天“国家统计局”这样叫人怀疑的“权威”机构,全靠民间的努力做人口普查,所以要拿出一个可靠的数据根本不靠谱,因此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永远都是一笔糊涂账。 虽然是一笔糊涂账,但还是有人不辞辛劳的在做这项工作,比如东汉的皇甫谧等。他们的数字虽然不是精确数字,但也不是天方夜谭的瞎编乱造,虽然有出入,但还是比较接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考证,夏朝开始时期的约公元前2070年左右,“及禹平水土,……是以其时九州岛之地......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就是说打从大禹治水,天下太平以后,大禹的夏朝,人口约1355万,这个数字大概没有计算今天云贵和湘粤闽等当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交通和通信的限制,当时的夏王朝管辖范围尚不能到达此地。 商朝没有人口数量的任何记载,所以,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皇甫谧这样的牛人也无法考证。 后来还有人综合各种资料认为,到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043年前后,人口数量约为1371万。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人口1184万,这个数字依然不包括上述偏远地区的人口。 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开始到公元前684年的周庄王时期,在约1400年的时间里,虽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的数量还是比较稳定的,大致在1200万到1300万左右,未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出现,这些数字绝对不是准确数字,是大是小不敢乱下结论,但肯定符合当时的国情,是可以信赖的。 到公元前221年,超级牛人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合并七国为大秦帝国,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数量约在1500-1800万之间。这大概是经过统一战争洗礼后的数字,而且按照秦国的统治地域,这个数字应该包括上述大部分偏远地区的民众了,因为这时,秦国的统治区域已经到达南海广大地区。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 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大起大落”的真相 1 【单选题】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统计的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1亿是在(C)。 A、公元初 B、盛唐 C、北宋后期 D、十七世纪初 3【多选题】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落”的时期是(v)。

A、东汉末年到三国 B、东晋到西晋期间 C、乾隆统治期间 D、唐末到五代 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因素曾在历史时期导致中国人口增长的不平衡?(ABCD) A、地理环境差异 B、阶层差异 C、生产方式的不同 D、文化宗教差异 2【判断题】中国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人口增长明显高于平均。(V) 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阶层的不平衡造成社会供养比的失调,只有通过战争、战乱彻底打碎旧体系,赢得新朝廷,社会才能获得供养较合理的短暂时期。(V) 两次人口转变及原因 1 【单选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战国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西汉: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5959.4978万。汉书-地理志下 东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427.9634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586.0573万,总人口3412.5021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745.6784万,总人口4335.6367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923.7112万,总人口5325.6029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总人口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三国: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66.3423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52.3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西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984万,总人口1616.3863万。晋书-地理志 南北朝: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90.687万,总人口468.5501万。通典-食货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隋: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890.7536万,总人口4601.9956万。通典-食货七 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通典-食货七。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6141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841.2871万,总人口4814.3609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考

历史上,中国人口知多少?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历史,基本上是以中原王朝的统治作为“正统”来讲述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叫中国历史,非中原王朝一般不计入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中,比如匈奴,一个从春秋战国开始,和中原王朝做对了几百年,令中原几个朝代无奈采取以“女人换和平”的强悍民族,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别说最高级别的“本纪”,连个“世家”都没混出来,只争到了一个“列传”这样的最低地位,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和匈奴同样命运的还有突厥、契丹、金国、西夏等等,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历史,也进入不了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法的由来。无论是北方的“完颜”还是蒙古草原上的“可汗”,你再牛,没拿到中原大地的统治权,中国历史的三明治里就没有你的份。 所以,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从夏朝开始,由于控制的地域不同,所以很难说清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 在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伴有战争,无数生命死于惨烈的战场,使人口锐减,有时,又由于民族的大融合,使合并后的朝代人口增加,比如元朝,蒙古族灭金夏和大宋,使原来属于三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合并为一个国家,这样,统计原来那个所谓的正统王朝的人口作为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此,要说清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显然不现实,再加上历史上无论那个朝代,都没有设置像今天“国家统计局”这样叫人怀疑的“权威”机构,全靠民间的努力做人口普查,所以要拿出一个可靠的数据根本不靠谱,因此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永远都是一笔糊涂账。 虽然是一笔糊涂账,但还是有人不辞辛劳的在做这项工作,比如东汉的皇甫谧等。他们的数字虽然不是精确数字,但也不是天方夜谭的瞎编乱造,虽然有出入,但还是比较接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考证,夏朝开始时期的约公元前2070年左右,“及禹平水土,……是以其时九州岛之地......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就是说打从大禹治水,天下太平以后,大禹的夏朝,人口约1355万,这个数字大概没有计算今天云贵和湘粤闽等当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交通和通信的限制,当时的夏王朝管辖范围尚不能到达此地。 商朝没有人口数量的任何记载,所以,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皇甫谧这样的牛人也无法考证。 后来还有人综合各种资料认为,到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043年,人口数量约为1371万。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人口1184万,这个数字依然不包括上述偏远地区的人口。 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开始到公元前684年的周庄王时期,在约1400年的时间里,虽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的数量还是比较稳定的,大致在1200万到1300万左右, 未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出现,这些数字绝对不是准确数字,是大是小不敢乱下结论,但肯定符合当时的国情,是可以信赖的。 到公元前221年,超级牛人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合并七国为大秦帝国,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数量约在1500-1800万之间。这大概是经过 统一战争洗礼后的数字,而且按照秦国的统治地域,这个数字应该包括上述大部分偏远地区的民众了,因为这时,秦国的统治区域已经到达南海广大地区。 和夏商周相比,秦朝控制的地域要广阔的多,所以人口数量多几百万也在情理之中,我推测,这个数字的增加应该是因为地域的增加所致,而并非人口出生率增加的结果。 根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到西汉汉昭帝元始二年,公元前85年,“民户千二百二十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推荐下载】2018春-尔雅-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2018春尔雅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历史地理学科简介已完成成绩: 100分 1【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 3【多选题】代课章节及考试答案()(1.0分)1.0 分。 A、QQ B、20932+ C、02559 D、以上都对 3【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4【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5【判断题】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已完成成绩: 1【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

3【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4【判断题】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2【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3【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B扬州C商丘D、西安 2【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判断题】地理环境确定了物质和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2【判断题】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或时间。3【判断题】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种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