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马振兴合肥师范学院

摘要:十九世纪的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在中央以奕訢为首,在地方以

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为主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建立新式外国语学校、海军学校、科学技术学校,以及派遣留学生出洋等活动。有人对洋务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洋务教育是造就了出卖国家主权的外交人员、政治和文教领域的买办人才和扩大军事武装势力绞杀革命的刽子手,是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利益服务的。这种教育兼有封建性和买办性。可说是相当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反动教育。或认为洋务教育是失败的。这是由其根本属性决定的。因为洋务教育本质上是封建性的,所以,没有也不可能将它作为一项提高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但我认为,洋务教育是有明显进步意义的,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从办学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了帮助外国侵略者;从办学实效看,是有成效的,即第一次对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专业工人和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同封建教育相比,“无疑是进步的”。洋务教育打破了封建教育的一统天下,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并为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型学制奠定了基础,还对维新运动起了推进作用,“洋务教育以其显著的进步意义而载入史册。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教育思想新式学堂留学生

一、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

1.1曾国藩“经世致用”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关。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是大胆向西方学习的典范,他是传统社会中比较切近实务,了解现实的一个人,他看到中国所处的变局,更感到了在中西交冲中的艰难,因此在众多士人昧于“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时候,他用经世致用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提出向西方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很有胆识的,这在当时传统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随着西学东进拓开门洞,向西方追求真理的道路越走越宽,更为重要的是,他启发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去了解世界,开启了他们近代意识,为后来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准备,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当然,作为传统士大夫,曾国藩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有极大局限性的

曾国藩所倡导的学习西方,是在其主观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学习的。虽然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但这不是他要积极地,主动地吸收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他之所以要学习西方,那是因为他受迫于西方人的炮口,是在人家炮口的威逼下做出的极不情愿又溢出常规的反应。这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反应。所以在搬入西方事物时,他还将传统的主观意念赋予之上,曾国藩之所以表现不情愿,正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局限性

所以,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既有时代的进步性,又有历史的局限性

1.2李鸿章“专设一科取士”

基于“自强”的需要,李鸿章在引进“制器之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试图推进科举改革,造就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式人材。

清承明制,取士仍由科举。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无论文武,总以科甲为重,谓之正途。“其余虽能学贯天人,道侔伊吕者,皆谓异路。”

文科乡会试皆三场,各场试以四书文、五经文、诏、表、判、策、论,三场中以首场为重,而首场尤以四书文为重。乡会试如此,童生院试与生员的岁、科试亦然。四书文亦称八股文,八股言其形式,四书则言其内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坚持“凭文而取,按格而官”的原则,企图用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用儒家学说“化民成俗”,借以巩固封建统治。随着封建制度的愈趋腐朽,科举制度流弊日深。及至鸦片战争前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促使一批忧国之士认识到八股取士导致士子只知诗文而不通中外,“心术坏而义理锢”。为了遴选真才,以适应时势之变迁、挽救清朝统治的危亡,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当时,龚自珍、潘德舆等倡导于下,祁、王茂荫等奏请于上,他们相互呼应,要求改善而不是废除科举制度。他们尽管都是封建制度的“补天”者,但他们讥切时弊,呼吁改善八股取士制度,却使“万马齐喑”的黑暗王国透露出一线光明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犹如强烈地震一样,撼动者清朝封建统治。严重的“内忧外患”,暴露了科举乏才的危害,推动着晚清科举改革的进程。早期维新志土和某些洋务官僚成为推动晚清科举改革的主要力量。

与此相呼应,李鸿章等一批洋务官僚纷纷上疏清廷,企图依靠皇权把变通考选之制的理想付诸实践。据约略统计,从同治三年李鸿章请专设一科取士开始,到光绪十三年陈琇莹请将明习算学之人归入正途考试为止,洋务官僚奏请变通考选之制的,就多达十五、六人次,比鸦片战争前后增加了七、八倍李鸿章早年既业八股以窃科第,又着意通经致用之学,前者使他深知八股之害,后者使他关心“尊主庇民”。他的科举改革思想与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的侧重点在于变通考试功令,另开洋务进取一格,而不是否定科举制度本身。因此,他一面力争改功令、兴洋学、废弃小楷试帖,一面采取了一些趋就“科目”的措施。

如果说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是从“师夷长技”“练兵练器”开始的话,那么李鸿章推进科举改革的努力则是以创办新式学堂作为突破口的。因为当时科举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1.3张之洞《劝学篇》对“中体西用”的阐述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为了应付守旧派的攻击,洋务派采取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

下,应该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实际上,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用“主辅”、“本末”、“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概念范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了。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并且提倡“中体西用”的也并不都是洋务派任务,但在洋务派运动时期多附从洋务派,为洋务派提供思想理论。“中体西用”是洋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2)张之洞与《劝学篇》

张之洞,清末维持封建的重臣,是洋务派的代表任务。

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1898年,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2、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3、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二.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

2.1.兴办外国语学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涉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外交损失极大。同时,《天津条约》规定,以后英法两国送至中国的外交文件,概用本国文字写,仅在3年内可以附用汉文,如遇文词辩论之处,则以英、法文字作为正义。因此,为了应付这种外交上的迫切需要,清政府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京师同文馆,不久,以此为样本,洋务派又相继在通商口岸及边关等地,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批外国语学堂,目的是培养本国的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洋务派认为,通过设立外国语学堂,“行之既久,必有正人君子、奇尤异敏之士出乎其中,然后尽得西人之要领而思所以驾驭之,绥靖边陲之原本实在于此”。随着形势的发展,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人制器尚象之法,皆从算术出,若不通算学,即精熟西文亦难失之实用”。因此,他们进一步扩大了外国语学堂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翻译人才、外交人才,也要培养掌握推算格致之理,制器尚象之法,钩河摘洛之方,并能专精务实,得中国自强之道的人才。正如张之洞所说:“本部堂讲求各国语言文字之意,在于培植志士,察他国之政,通殊方之学,以

期共济时艰,并非欲诸生徒供翻译之用。”这样,外国语学堂已非本来意义上的纯粹的外国语学堂,在以学习“西文”为主的同时,也兼习“西艺”,扩大了学“西学”的范围。

外国语学堂对报名学生进行严格筛选,招收年轻聪颖、身世清白、中文功底好、可造就的学生,逐步破除了门第观念,招收不只局限于八旗子弟,凡符合条件者均可报名。这样,既扩大了招生范围,也保证了质量。各外国语学堂在招生名额上没有统一规定,但由于学校规模的限制,学生数量一般不多。

外国语学堂所设课程开始主要为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等外国语言文字,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办学目标的扩大,又增设了算学、天文舆地、代数、几何、化学、物理、医学生理、万国公法等。有的学堂在专业上也有所增设。外国语学堂以西文为主课,同时兼习汉文,要求读四书五经,甚至有的还要求学满文。这种课程体系体现了洋务派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外国语学堂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考试制度,对考试的类型、日期、奖惩等有关事宜都有较详细的规定。例如,上海广方言馆规定,让学生设立读书行事日记2本,平时送交先生考核,月终则综核。学生除了由教习按月考校课程外,逢端午、中秋、年节,由海关道宪、制造局道宪考核。

外国语学堂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因此其毕业生大部分充任翻译人员或从事外交工作,也有一部分担任各省新式学堂教员,服务于教育界。此外,有出国留学的,到交通部、银行任职的,做知县、知府的。具体就各所外国语学堂来说,情况不同。

由此可见,外国语学堂较旧式学堂无论从招生、教育内容、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向近代化迈进了。

洋务运动期间开办的外国语学堂有7所,主要是:

京师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年),恭亲王弈奏请在北京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培养熟谙外语译员的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上海同文馆:同治二年(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仿京师同文馆例,奏设于上海,4年后改为上海广方言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后定名兵工学堂及中学堂。

广州同文馆:同治三年(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仿上海同文馆例。奏请设立于广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并入广州驻防中学堂内。

新疆俄文馆:光绪十三年(1887年),新疆巡抚刘襄勤奏请在省城迪化设立,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办理。

台湾西学馆:光绪十三年(1887年),巡抚刘铭传奏请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在台北设立。光绪十七年(1891年),被接任巡抚邵友濂裁撤。

珲春俄文书院:光绪十四年(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在武昌开办,是湖北省最早的一所外国语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普通中学,是为湖北省有普通中学之始

在众多的外国语学堂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师同文馆。它的产生,是中国教育的一次重要变革,中国教育制度史的一个转折点,拉开了中国新教育的序幕。学习西方教育,从此在中国开始变成现实。

2.2.开办科学技术学堂

洋务派创办的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中,虽然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但主要是以外语或军事为中心而进行的,并非多角度、全方位地学习各种专业科学技术。从

19世纪后期开始,洋务派认识到,西方强大的原因不仅因为他们船坚炮利,还在于他们的国富民强。西方国家已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科技的本质就是“人才”。正所谓“求才者但供一日之需,储才者可备数世之用”。中国要抵御外侮也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博的人力资源。这也是洋务运动第二发展阶段“求富”的主要内容。所以,洋务派创办了电报、医学、铁路、矿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学堂,以培养通讯、救护、运输等技术人才“分为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数门,此皆有切于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原”,既满足当时的国防需要,又满足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此时期开设的科学技术新式学堂有14所。其中主要有:

福州电报学堂(或称电气学塾):光绪二年(1876年),丁日昌奏请设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电报学校。

天津电报学堂:光绪六年(7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设立,大约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停办。

上海电报学堂:光绪八年(1882年)设立,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上海电报学校,未及半年又改为上海电报传习所。

湖北算术学堂:光绪十七年(189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设立。

天津医学堂(或称北洋医学堂):光绪十九年(1893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办,是中国近代政府自办的最早的西医学堂。

山海关铁路学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津榆铁路公司创办,“为我国铁路学堂之最古者”。

南京铁路学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在南京陆军学堂附设。

江南储材学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南京创办,是清末培养实政人才的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更名为江南高等学堂。

除此以外,还有金陵同文电学馆(1883年),两广电报学堂(1887年),台湾电报学堂(1890年),湖北矿物局工程学堂(1892年),南京矿物学堂(1898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1898年),等等

这些科学技术学堂招生比较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实行严格的考试录取制度,同时实行试习淘汰制。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萌芽,它们的建立,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2.3.开办近代军事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除了开创培养翻译、外交人才的外国语学堂,还创办了培养军事人才(包括能征善战的将才和军事技术人员)的军事学堂。洋务派认识到,要抵御列强的武装侵略,必须培养掌握先进军事技术的人才,建立新式军队,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他们把创办学堂看作是培植人才的根本。

此时期开办的军事学堂,包括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共15所左右。其中主要有:

福州船政学堂: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州船政局附设,分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是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海军制造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改前学堂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改后学堂为福州海军学校。

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同治十三年(1874年)设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军事工程学堂。

广东实学馆:光绪六年(1880年),粤督张树声奏请在广州黄埔设立,张之

洞到任后改名为博学馆,是一所培养军事科技人员的学校。

天津水师学堂:光绪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设立,是中国近代一所有重要影响的海军学校。

天津武备学堂: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学堂全部仿照德国陆军学校办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学校。

广东水陆学堂: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由原广东博学馆扩建而成。

江南水师学堂:光绪十六年(1892年),南洋大臣曾国荃奏请设于南京。

湖北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设在武昌设立。

除此之外,还有广东黄埔鱼雷学堂(1886年),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1888年),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1889年),北洋旅顺口鱼雷学堂(1890年),山东烟台海军学堂(1894年),江南陆师学堂(1895年),直隶武备学堂(1896年)等等。

在这期间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福州船政学校福州船政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海军制造学校,也是洋务派官僚继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等第一批外语类学校之后,创立的最早一所新类型的洋务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大批海军人才,近代造船工业骨干和一批海军教育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清末其他水师学堂来说,起了先驱示范作用。福州船政学堂还为其他水师学堂输送了管理人才和教习。总而言之,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的“开山之祖”,为近代海军、近代造船事业以及海军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它又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科技学校,在课程设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招生制度、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为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学堂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技术人才。影响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同时它们采取的新措施、新方法、新手段也不可避免的冲击了旧军事教育体制,成为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所以,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学校的创办打开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新局面。开创了中国近代海陆军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先河。

三、派遣留学生

3.1.留学生的状况

在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作为一种培养方式,洋务派还有计划的派遣留学生出洋。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帷幕。这些留学生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直接接受西方教育的一个群体,对于西学东渐和近代中国的变革,产生了深渊影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幼童留美

1870年冬,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计划正式得到清政府批准。从1872年8月起至1875年10月共4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先河。幼童到达美国后,大体上按两人一组,分散寄居在美国社会中。这种方式,既使幼童的生活得到照顾,同时也使他们融入美国社会中,十分有利于语言学习。过了语言关之后,他们便入当地的小学、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进入美国高等学校学习。由于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他们中不少人进入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

学等著名大学深造。中国留学生的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礼貌谦虚,赢得了美国友好人士的赞誉。然而遗憾的是,幼童们未能按原定计划完成学业,而于1881年被提前撤回。

留欧学生

在第一批幼童赴美之后,清政府就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至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先后向欧洲派遣留学生共4批,计145人。分别是:1876年,李鸿章奏请派遣王得胜、卞长胜、朱跃彩、杨德明、袁雨春、查连标、刘芳圃等7人赴德国学习“陆军技艺”。这是中国第一批留德学生,也是最早一批陆军留学生。1877年至1896年,以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为主体的船政留欧学生4届共88人。1892年,张之洞奏请准派译员俞忠沅携工匠10人至比利时学习练钢技术。1896年,张之洞又获准选派江南陆军学堂、铁路学堂、储材学堂的学生40人赴英、法、德3国留学。在上述4批留欧学生中,以船政的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组织管理最有成效,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

3.2.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的作用

(1).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其中最享盛名的是1905年至1909年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著名工程师詹天佑

(2)培养了一批企业事业管理人才。他们是中国第一代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科技人员,例如邝国华是江南造船厂厂长,黄仲良曾是沪宁线总经理津浦路总经理,唐国安是清华学堂第一任校长

(3).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他们不少人在反击外国侵略中表现勇敢,为国捐躯,有的成为海军高级军官,例如北洋舰队“镇远号”和“定远号”管带都是两度出洋的林曾带和刘步蟾

(4).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在留学生中不少人出任驻外公使,领事,代办等外交官,改变了我国在外交上受外国人愚弄的窘况

参考文献和注释

1.高时良、黄仁贤《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2.武吉庆《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

3.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4.彭小舟《近代留美学生与中美教育交流研究》人民出版社 2010年2月

5.张之洞《戊戌前后的痛与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 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 遭到严重威胁。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 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 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郑观应 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 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 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 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限的空间。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 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 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 古未有之变局”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 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 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 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 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 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 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

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洋务 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 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 “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 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 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 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 段。清朝统 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 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 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由于 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 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因此 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 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 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 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 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 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 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 厂。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 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 防。1866年,清在闽浙地区总督左宗堂的建 议下,创设马尾船政局,力图建立起中国近 代史上新式海军。经过筹划,光绪元年四月 (1875年5月),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 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 事宜,开始了近代海军的筹建。李鸿章还先 后在旅顺口、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 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 这些军事工业由政府投资朝廷 委

洋务运动综述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讨论会述评 日期:[2009-06-03] 作者:涂文学来源:中华文史网字体:[大中小]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4日至11日在湖北宜昌举行。会议以“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为主题,对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有价值的探讨。 一、对洋务运动时期区域社会环境的研究: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洋务运动作区域性研究并不始于本次讨论会。多年以来,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学者就对本地区洋务运动史从区域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角度予以切入,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索。但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以社会史的视角对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作整合性研究,则确实以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为嚆矢。 确立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研讨主题,体现了会议发起者推动洋务运动史研究走向深入的独运匠心。在对洋务运动作总体、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洋务运动的区域发展,这种研究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来自洋务运动史本身:首先,如果我们不是将洋务运动仅仅看作单纯的政治活动或者经济活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的话,亦即不仅将近代化看作一种经济过程,同时更主要的看作是一种社会过程,那么,它必然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更深刻、更内在的契合和冲突。因此,我们从区域社会环境的角度楔入,就有可能对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近代化关系问题获得整体性认识;其次,由于环境总是以一贯的、规则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的群体行为,因此,洋务运动便在区域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地区模式”。于是,对“模式”本身的勾勒,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对隐处于模式背后的区域社会结构的研究就成为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最后,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带来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有的地区已烟囱林立,沐浴欧风美雨;有的地区则江山依旧,依然是田园牧歌式中世纪风光。这就留给我们关于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广阔的研究空间:区域社会环境如何制约人的行为造成了区域之间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人又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社会环境的负作用而消除这种不平衡?这两方面因素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区域近代化过程中都可找到事实依据。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有深刻的学术理论意义,其现实借鉴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这一研讨主题得到国内洋务运动史学界的广泛响应和认同。在讨论会收到的80余篇论文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与此相关。讨论会一开始即径就主题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关系进行大会交流。又按长江流域、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华南三个区域进行分组讨论。会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及封建专制统治,其失败的命运无法避免,但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以新式武器装备武装陆海军,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最为著名。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它仿造的毛瑟枪及自主研制的无烟火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洋务派代表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因此洋务派大量购置西洋枪炮及军舰,训练洋枪队,以此来武装清政府军队,同时,并筹编了北洋、南洋和福建等三洋海军,这一举动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过渡为热兵器时代并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近代化军事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官办,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因此洋务运动的口号由“自强”转变为“求富”,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洋务派着手于创办民用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在创办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外国企业的冲击等原因没有成功,但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已经出现了新型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更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在“求富”的过程中,虽然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中,以“三纲五常”和“尊孔读经”将知识分子的思想紧紧束缚住,科举制度成了扼杀人才的桎梏。而洋务运动中,光绪帝下诏废止八股、停止科举,使中国教育经历了一场巨变,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代替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在洋务运动中,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及先进技术,洋务派还设立了一批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技术的学堂,如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等。此外,清政府还多次选拔、派出学生赴西方留学。 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曾留学美国的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的邓世昌等。同文馆的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同文馆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刷了《万国公法》

洋务运动历史评价

洋务运动历史评价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军阀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

洋务运动 优秀教案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与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教学难点:军事工业,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生产的目的是为清政府服务,其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内无资金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民用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的管理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因此这些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意味的企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战争,让同学们的心脏备受摧残和煎熬,看到了西方侵略者贪婪的心理和丑陋的嘴脸,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但是我们在痛恨之余,也应看到先进的中国人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第二单元的学习就将带领我们亲眼目睹一批又一批图强救亡的先进代表,首先步入我们视野的是在守旧势力和落后习俗束缚下务实进取的洋务派。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这样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他们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

【精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自己写的哦) 内容提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当时的清朝末年的地主统治阶级当中的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所主导的一场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外减轻日益危亡的民族危机,增强自身力量,防范外国侵略者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虽然发起这场运动的统治阶级的动机是为了利用西方先进的“利器”,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并在不改变日益腐朽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来维护处在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的统治。诚如晚清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在他的《校颁庐抗议》一书中所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1)。其中 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本文主要是通过辩证的逻辑思维从洋务运动所处的两个不同的时期,即前期的“自强”时期和后期的“求富”时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兴办的一些实业产业作为本文的主要行文结构来论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化的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一些影响,在本文的结尾浅述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够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原因。

关键词:自强军事近代化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发展军事工业等重工业为其优先发展方向的历史必然性。洋务运动发生之前,在外国的“炮舰外交”的“狂轰乱炸”之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衰落大门,外国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的“饥渴式”欲求的内在驱动下,通过武力威逼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国家,并逐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世界市场体系当中。而由于封建制度本质上的腐败,落后和剥削性,外加上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这使得原本已经处于水火不容的中国封建制度固有的一对根本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天灾的催化下进一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中国旧式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就这样爆发了,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根基进一步发生了严重的动摇,面对着“内忧外患”这一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在取得慈禧太后这一大靠山的支持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2)”的思想,对内达到“剿发捻3)”,对外而达到“勤远略4)”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做法只有通过购买外国的洋枪洋炮和学习 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正 的,“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只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其举措包括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科举制度改革等。洋务运动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影响 1.教育形式的改变——兴办新式教育 1.1学堂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学堂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创办外国语学校 (2) 创办技术学校 (3) 创设军事学校 洋务派认识到战舰枪炮的制造依赖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于是在引入制造技术的同时,也把近代自然科学引入了课堂。通过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而且也大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始,到1895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4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30所,包括7所外国语学堂和13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10所军事学堂。这些学堂与旧式的私塾及书院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教育方针看,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而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从教育体制讲,旧式学堂的教学内容是经学诗赋,即学习写八股文章和诵解儒学经典;而在新式学堂中,单一的儒家经学内容已被多样化的近代知识所取代。外语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进入课堂。大量西学课程的设置无疑破坏了科举仕途的唯一性,也就必然动摇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另外,教学方法也由过去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留学生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时代特点,那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逼迫的危机感深入其内涵。为了更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派向美国、欧洲、日本派遣了200多名幼童。 此时期的留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洋务派对出国留学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回国时要掌握手工造船技术。而且,对学生严加考核,实时监督留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也使中国融入了近代国际社会,推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然而,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留学教育在实施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在向西方学习上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学习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而缺乏思想理念。留学教育又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外国的教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这些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局限性之一。 1.3对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取仕制度自隋朝开始,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手

简单评价洋务运动

一、简单评价洋务运动 (1)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2)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3)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4)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二、如何认识国民党的性质。 国民党推行的内外政策既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国民党新军阀政权取代了北洋军阀政权,但是政权的性质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变换,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地主阶级的统治。 (2)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因为政权易位而发生变换,依然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革命对象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中国人民受到国民党新军阀更残忍的统治,因此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做坚决斗争。 三、遵义会议的意义 (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的正确路线在中国中央的领导地位,是革命斗争的实践,把毛泽东推上了中国革命领导的舞台,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于中国的实际全面结合起来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2)遵义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共中央的错误进军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为什么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往中国人们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将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作为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们就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工人阶级就有了自己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由于中国共产党掌握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因此它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自从中国人民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此中国革命就有了变化。 (3)中国革命的性质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由于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因此他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领导,回答了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民主革命长期未能明确弄清楚地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勇敢行动支撑起了全民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队。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体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被殖民的 厄运,结束另外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是台湾 回到祖国的怀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强了中国人民在精神 上,组织上的进步。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 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的坚强核心。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 大精神。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万众一 心,民族团结,不畏强暴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民族英雄气 概,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 4、,,对世界各国夺取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 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典 范,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七、抗日战争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中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另外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 贸然北进,使得苏联集中兵力对付德国,同时也推迟了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 力。 2、中国坚持持久抗战,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了其 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 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 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4、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 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 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八、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表面的感性认识,表现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的斗争 上。第二阶段才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 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 阶级和封建阶级压榨人民大众的实质。 2、五四运动是一次正真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 国工人运动结合。 4、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5、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 段的开端。 九、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 次伟大的演习。 2、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 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 的重要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 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3、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 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 1、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2、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 的分化 3、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 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里去。 主观方面: 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 一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 级对人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得革命遭到了失败。 2、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 的实践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上,即决定参加 共产国际。当时直接收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在大 革命中起了积极地作用,所出的主意有些是正确的,由 于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也有一些错误的主意。 十、近代社会当时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另外中国的 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 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 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 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 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 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而且它与外国资 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要一些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 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 平衡。由于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 分裂中国,使得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 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穷化,过着饥寒交迫毫无 政治权利的生活。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 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 深的一次。他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 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们 无法克制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为无法提出 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保持领导 集团的团结。这都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毕竟不 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 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的领袖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 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农民不能担 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力量很强大。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 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 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 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维新运动 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 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兴办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 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 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中国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 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 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4、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第七课洋务运动

教学课题 第7课 洋务运动 授课班级 1--4班 教学用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9月20日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突破措施 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示图法、讲授法、联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课 本,提高自学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 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 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 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 的主张是什么?最高统治者慈禧在 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 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 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 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 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班级:电信131 学号:130815134 姓名:于腾腾

摘要:通商以后,开埠城市商贸兴旺,城区规模范围扩大,人们的出行活动增多,商贸活动频繁,物资运输量、人口流动量大为增多,对运输和出行代步工具的需求大增,通商城市的交通工具率先发展起来。清末以后随着各地城市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日益普遍发展。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交通公共活动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大官僚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它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顺应了世界潮流;它是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思潮付诸实践的产物。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围绕近代化而展开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30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中央以奕诉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工业化迈出的一大步,它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的过程,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式学堂的创办及留学生的派遣,培养了一批新式科技、外交、军事人才,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河;近代外交体制的构建开始了外交的近代化。尽管,最终它还是以失败结束,但它是洋务派努力地推进中国工业和国防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外国侵略者的炮声中启动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它的兴起既是维护、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又有明显的“制夷”、“御侮”的战略用意。 传统交通受自然限制、等级制的出行方式 安步当车"在现代人眼中是一种健身消闲方式,而对古人来说,却只能是长途跋涉时的自我安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京城里,公共交通的概念还鲜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 作者:朱文富/杨勇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1年10期第35~41页150年前,在世界的东方,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几乎同一时期,一水之隔的日本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命运,为救亡图存,发生了明治维新。在两国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日均在教育领域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洋务教育在极为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办新学建学校,开中国近代教育先声,确实难能可贵;日本则后来居上,虚心向西方国家学习,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成为近代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将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掩卷沉思,比较中日两国在那个时期应对内忧外患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策略、方针和措施,在今天仍有其学习借鉴价值。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步伐。在这个伟大征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一个半世纪前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哪些经验教训呢? 一、深刻认识教育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战略作用 在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都还是封建国家,经济非常落后。但为什么日本这个改革起步比中国还要晚近10年的国家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展以两位数的增速在当时(1874-1900年)位居世界之首呢?在分析日本实现近代化、经济“起飞”的原因时,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一致认为是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与政治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日本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保证了它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使其仅用40多年就完成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花了200年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任务。而同时期的中国,虽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仅限于为洋务运动所办事业培养人才,而没有把发展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作为立国之本去强调、去重视、去落实,甚至也没有把教育和其他洋务事业(如办工厂、造武器等)同等对待。 日本的近代化是以教育的近代化为前提的。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近代化起步较晚,而且日本人口众多,特别是自然资源极其贫乏。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能够通过改革扭转落后的局面,迅速赶上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推进近代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可以说是由于引入了近代教育制度,尤其是对就业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农民普及初等教育发挥了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教育的近代化,就没有日本的工业化。 回顾历史,明治初期率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开发民智为目的的初等教育和以培养领导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方面:1872年公布的《学制令》,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口号,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特别是废除身份制,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对国民实施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近代教育,适应了建立近代工业的需要。因为近代工业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知识的普通产业工人。普及初等教育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学制发布的第二年,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到1883年,小学在校生323万,入学率超过50%。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是日本近代化的基础。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取消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区别,所有国民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在受完初等教育之后,不分身份都可凭才能进入中学、大学,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东京大学为例,从1878-1885年,贵族学生比例从0.6%下降到0.2%,士族学生比例从73.9%下降到51.7%,而平民的比例从25.5%上升到48.1%。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这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另一个成果就是为日本近代化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人才。据统计,从1878-1895年共培养出23100多名大学毕业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获得大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治政府从一开始就重视实业技术教育,从工部省、内务省等多部门兴办实业学校、帝国大学增设技术性科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担任过东京大学校长、后任文部大臣的滨尾新,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他将东京职业学校与他在英国考察期间所看到的英国工科学校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日本职业教育和近代工业的关系,他说:“在我国不是先有工厂,后办工业学校,而是先办起工业学校,培养出毕业生,才计划办工厂。” 总之,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经济发展。日本教育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其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为经济发展打下了人力基础。没有日本教育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不能、也不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分析教育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教育发展对后发国家实现近现代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先期实现近现代化的国家占有物质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把持着市场和技术标准,这对后发国家发展起着制约和阻碍作用。后发国家从哪里突破?从日本的发展路径看,就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而就其人才培养来讲,明治政府花重资培养和引进人才,并制定了系列教育政策,其规格之高和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发展教育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制度设计重点,也是其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措施。正是教育的优先发展,才为日本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人力基础。 第二,教育投资是战略性、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之所以称其为投资,是因为它不是单纯消费性资金,而是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这一点已为教育经济学所证明。所以在整个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中,教育应该占有稳定的持续提高的比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不仅发动地方和民众进行教育投资,而且政府也采取措施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885年教育投入就占到国民收入的1.78%,占国家行政费的12%;1896年、1899年

洋务运动

第5课洋务运动 一、选择题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奕?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2、下列选项中,没有 ..被洋务派作为“夷”之“长技”而学习的是 A.军事技术 B.科技教育 C.机器生产 D.议会制度 3、把李鸿章看成时一个彻底的卖国贼,这多少是一种带有道德情感色彩的评判。他仍有值 得肯定之处,其中有 C A.开办福州船政局 B.抗击沙俄侵占雅克萨 C.创办开平矿务局 D.建立大生纱厂 4、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5、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促成“柳成荫”的是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B.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C.修建了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D.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 6、右图为李明同学记录某一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据此推断 他学习的内容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 7、“它打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大门,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文明,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意义。”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民族工业的萌芽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探索。以下的探索,属于技术层面探索的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9、“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A.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10、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大潮中的重要事件。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 培养了了解西方的改革人才 B.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C. 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 11、.下列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批近代工业,其中最大的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