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及借鉴

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及借鉴
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及借鉴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财政的基本特征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世界各国都实行了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金融体系的刺激性财政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促使世界各国迅速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刺激性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和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的公共财政状况趋于恶化,巨大的财政赤字导致公共债务急剧上升,财政风险加大。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公共债务风险增加

受财政刺激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双重影响,在财政支出增加和财政收入下滑的作用下,2008年—2010年,世界各国财政赤字急剧上涨,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平均上升到7.7%。从总体上看,在20国集团中,发达国家的赤字水平一般高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见表1)。G20成员国平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2.6%提升至2010年的6.3%,其中,发达国家上升的幅度为4.2%至8.2%,不仅高于G20国平均值,也高于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上升的幅度则为0.4%至3.6%,低于G20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具体国家来看,美国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12.7%,2010年为10.6%;英国、日本、西班牙等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受高水平财政赤字的影响,发达国家政府债务水平也达到了第二次大战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统计,2010年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平均超过100%,其中,西方七国集团2010年底公共债务占GDP的水平将达到108.8%(见表2)。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基于目前各国公共财政的状况,如果不采取财政调整措施,发达国家

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财政

政策及借鉴

付伯颖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116025)

内容提要: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世界各国都实行了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金融体系的刺激性财政政策。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发达国家的公

共财政状况趋于恶化,巨大的财政赤字进一步导致公共债务急剧上升。为此,在国际组织

的建议下,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开始由财政刺激向财政调整转变,并在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

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调整方案。面对财政政策的国际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

未来财政政策的定位和财政改革重点也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适时进行调整。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发达国家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2)01-0075-06〔收稿日期〕2011-07-28

〔作者简介〕付伯颖,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和税收理论与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人口年龄结构与财政政策研究”(项目号:07JA790086)部分成果。

公债水平将继续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西方七国的净债务有可能在2030年达到GDP的200%,在2050年超过440%。这不仅会影响到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还将形成巨大的潜在财政危机。经济学家认为,过高的债务水平会导致利率上升和经济增长减缓。IMF估计,债务相对于GDP每上升40个百分点,未

来利率可能上升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每年可能会降低0.5-1个百分点。因此,如何积极进行财政调整,尽快降低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是发达国家近年来公共财政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财政支出规模扩大,刚性支出压力增加

由于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大和反危机时期刺激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支出规模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大幅度提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西方七国集团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65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10年的41%。其中,社会性支出,特别是医疗保健支出和养老金支出成为财政支出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在美国,医疗保健支出占主要支出的2/3,在加拿大、德国和英国,约占一半左右。同时,公共投资支出呈下降趋势,公共投资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60年的3%下降至2007年的2.5%。

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年龄相关的支出将使财政支出呈刚性上升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支出将持续对公共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与挑战。从养老金支出看,如果不实行养老金制度改革,未来20年内,发达七国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上升7%-10%。幸运的是,这些国家都已经进行了养老金制度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该比重将预计上升约1%。从医疗保健支出看,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新型且昂贵的医疗技术将使这些支出进一步增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美国未来20年政府的医疗保健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上升4.5%,加拿大和日本将提高3%左右。

(三)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增税空间有限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通常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主体,而刺激性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大幅度降低所得税,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呈下降趋势。不过,在金融危机前,尽管公司所得税税率不断降低,但公司所得税收入一直呈强劲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税率降低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许多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利润水平增加;二是公司税率相对低于个人所得税税率,会使公司形式的经营实体增加。然而,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趋势难以持续。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公司税率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必然会导致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危机使金融行业的利润水平大幅度下降,也使其上缴的公司所得税急剧减少,而金融

部门通常是各国公司所得税的主要贡献者,据IMF 统计,在G20成员国中,金融行业缴纳的公司所得税占全部公司所得税的比重约为17.5%,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3%。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的财政政策取向

面对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和日益脆弱的财政状况,2010年6月,20国集团领导人在多伦多的峰会上发表宣言,提出对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给予充分重视,要求发达国家在力求实现经济稳定复苏的同时,在2013年之前将目前的财政赤字减半,同时在2016年前稳定并减少政府债务占各国GDP的比例。事实上,为了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从财政刺激政策转向积极财政调整已成为发达国家财政政策的总体趋势,这也是国际组织开出的保持各国经济强劲增长的“核心药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主任Carlo Cottarelli在《发达国家财政调整的十项要则》中指出,发达国家必须明确财政调整目标,妥善选择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充分开展结构性改革。

具体而言,从2010年初开始,发达国家陆续提出了旨在降低财政赤字,实现经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财政调整战略,试图在保持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将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降至危机前的60%。在财政政策取向上,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保持潜在的经济增长,积极实施结构性财政调整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进行财政改革通常十分容易。因此,通过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增长是实现财政可持续性的关键。根据2010年资料,假设西方七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平均为35%,如果潜在经济增长提高1个百分点,则公债净额占GDP的比重到2030年可降至低于60%的水平。

在国际组织的协调下,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明确的中期目标和积极的财政调整战略。具体包括:一是在制度上建立良好的财政准则;二是完善预算程序;三是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事实上,许多国家已经朝着这一财政调整目标努力。比如,德国于2009年修订了宪法,并开始实行宪法框架内的结构性预算平衡准则,要求联邦政府的结构性赤字(经过调整的赤字,考虑经济周期等因素)不超过GDP的0.35%;英国引入预算责任制;法国也开始准备实施财政准则;日本宣布中期财政改革框架,包括现收现付制度;美国于2010年实施了法定的现收现付法案,同时,为了实现2015年基本预算平衡,决定实行财政授权责任制度。

(二)调整支出结构,紧缩财政支出

由于多数发达国家现行公共支出水平较高,财政支出方面主要是进行结构性调整,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稳定与年龄相关支出占GDP的比重;二是降低非年龄性支出占GDP的比重。

1.稳定与年龄相关支出占GDP的比重,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为了应对养老金支出的压力,发达国家将采取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增加社会保障缴款额,减少人们对福利的依赖。据IMF 预测,如果未来20年内发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推迟2年,则可极大缓解公共支出上升的压力,可弥补财政支出占GDP的1个百分点。为了应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压力,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信息技术和偿还机制,增加成本分摊,减少对私人医疗保险补贴,提高对医疗技术成本效益的估值技术等。

2.冻结非年龄性支出的人均花费,降低政府消费性支出占GDP比重。具体包括减缓政府的人均工资性支出,从而在经济增长速度大于公共支出增速的情况下,使该项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据IM F预测,假设GDP的潜在增长率为2%,则该项措施的实施将使未来10年内支出占GDP的比例节省3-

3.5个百分点;此外,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减少社会救济性支出,降低补贴性支出,尽量节约军费支出。

(三)调整税制结构,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

考虑到各国税负水平已经相对较高的事实,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财政收入政策调整的重点是:拓宽非流动性税基,改善税收遵从,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据预测,通过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西方七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望提升2.8个百分点。

首先,提高增值税的地位,取消增值税中的免税项目和低税率的规定,增加增值税收入;进一步增加欧洲的财产税,使其达到发达七国的平均水平;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烟草和酒类消费税比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税;减少税式支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财政调整细则中建议,在美国引入增值税,把日本增值税税率从现行的5%提高至10%,这样,可使两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4.5和2.6个百分点。

其次,改善税收遵从,加强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存在税收条款滥用,税收过度筹划和境外避税等问题。因此,改善税收遵从应加强在信息交换和税收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强化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方面的应用,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税收文化建设,从而增加收入。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强调,税制改革应综合进行,避免单纯就某个税种进行调整,要充分考虑各税种之间的功能协调与互补,从而有效实现税收政策目标。

三、评价与借鉴

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的财政政策取向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财政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2010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监测报告》中题为“财政退出:从战略到实施”一文指出,发达国家的财政风险依然很高,公共债务与GDP的比率仍在迅速上升,因此,财政政策开始逐步从支持需求转向削减赤字①。报告认为,2011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相机抉择措施驱动下,财政紧缩将更为普遍。为此,各国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刺激财政政策的退出计划和改革方案,以解决长期财政成本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财政政策对其他国家都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性。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财政政策的转变也必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未来财政政策的定位和财政改革的重点也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适时进行调整。

(一)准确把握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取向

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以扩大财政支出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同,这次积极财政政策采取了结构性减税与增加支出双翼并举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对经济进行刺激。在财政收入方面,重点实行结构性减税,具体包括增值税全面转型,降低个人所得税、二手房交易税负、股票交易印花税、车辆购置税等,还取消和停征了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财政支出方面,包括增加政府公共投资项目以及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和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方面的安排。可以说,这次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属于典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是财政赤字增加,财政风险加大。如果经济能在短时期内恢复活力,通过税收自动调节,财政收入可以在以后若干年中逐步恢复,从而达到财政平衡。但是,如果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则可能面临财政收入减少和财政支出增加的双重威胁,使得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财政能力可持续性风险增加。

国际上通常用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两个指标来衡量一国的财政风险。从我国现行的财政状况看,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09年和2010年我国财政赤字分别为9500亿元和10500亿元,达到了历年最高水平,从而导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0%和2.9%,已经达到和接近3%的警戒线;从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看,2008年—2010年分别为16.8%、18.6和19.1%,虽然从数量上远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但应清楚地看到,这只是中央政府债务,我国仍存在约10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和难以计量的隐性负债。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益加重的通胀压力,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发达国家财政政策所产生的外部性,明确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适时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根据“十二五”时期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目标。

(二)充分估计未来财政政策的压力与挑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人口老龄化和与此相关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仅

①IMF:Fiscal Monitor,Fiscal Exit:From Strategy to Implementation,November2010。

(上接第65页)

参考文献:

〔1〕吴忠民.中国民生问题困境的突破口[J].探索与争鸣,2009(6).

〔2〕刘同昌.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M].青岛出版社,2007(7).

〔3〕马晓河.解决民生问题恰逢其时[J].决策与信息,2007(4).〔4〕徐邦友.民权视角下的民生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3).

〔5〕吴彦艳.制度创新—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路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1).

〔6〕黄展涛.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81).

〔7〕高晓华.对民生问题的认识[J].成功教育,2008(1).

【责任编辑孟宪民】

是发达国家面临的财政压力与挑战,也是中国未来财政政策必须考虑的重点。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8.87%,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养老金、医疗保健等支出迅速增加。然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除了自然发展过程的因素外,更多的是计划生育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因此,财政支出政策应着重结构调整,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之路。一是按统筹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财政支出范围与结构,逐步缩减消费性政府投资与行政经费支出,加大以对民生为主的财政投入;二是针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财政援助政策,通过加强对教育、保健等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公平分配的社会目标;三是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严格制约财政腐败与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率。

(三)在稳定税负水平的前提下完善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差距

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衡量标准一直是财政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争议较大的问题。单纯从税收占GDP的比重看,中国2009年为17.8%,作为中国宏观税负水平指标,它似乎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然而事实是,中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不仅包括税收收入,还包括大量的非税收收入和各种政府性基金,因此,如果根据全口径统计标准,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2.2%,这一比重与韩国基本相当,但考虑到人均GDP水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总体宏观税负水平相对较高。由此可见,在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结构性税制改革更符合中国国情。

我国现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尽管有利于效率和财政收入目标的实现,但却限制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难以实现税收公平目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政府应进一步关注税收的收入调节功能,从理论上看,以收入水平、财产存量为基础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则更具备这种特征。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制结构的现状,同时也考虑到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税制改革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以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通过拓宽税基和规范税收优惠等措施,逐步提高所得税在税制体系中的比重;二是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这种专款专用的税种,不仅可以解决社会保障收费中存在的刚性不足,缺乏法律保证等弊端,还可以有效地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减轻财政压力;三是完善财产税体系,加强对财富存量的调节,弥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中的不足;四是积极促进国际合作,完善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税务信息交换制度,防范纳税人通过滥用税收条款和过度筹划等进行避税。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主编.“十二五”时期的中国财税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2〕Benedict Clements,Victoria Perry,and Juan Toro.From stimulus to consolidation:Revenue and expenditure

Policies in advanc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IMF,2010.〔3〕Carlo Cottarelli and Andrea Schaechter.Long-term trends in public finances in the G-7economies,IMF staff position

note,September1,2010.

〔4〕IMF,Fiscal exit:from strategy to implementation,Fiscal Monitor November2010.

【责任编辑张兵男】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0132182 13数学1班韩荀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在亚洲大部分国家都过分依赖于世界市场的经济形态下,由于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和政策以及一些国际投机商的行为,使得当时发展势头迅猛的亚洲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中国由于对资本性项目的严格管制,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情况并不多见,成为中国能够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各国的时候,中国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遭受巨大冲击,但中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经济逐渐走向复苏。我国首先采取了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具体措施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指导性文件,强调要调整投资计划,扩大投资规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由原来的10%调整到15%以上,集中力量建设铁路、公路、通讯、环保、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和扩大投资领域。我国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与扩张型货币政策,以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增加产出和促进就业的目的。中央银行一边下调存款准备金,仅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边,降低银行利率,在98年至03年期间,利率一连降了九次。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同时还加大了出口信贷力度,扩大出口。 我国政府为了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有力的干预,在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下中国的经济开始增长。然而,2006年12月,按年计算的CPI已上升至2.80%,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加速的苗头。政府为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率、抑制房地产泡沫、维持价格稳定,国家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较高的利率,而较高的利率则意味着资本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的稳定与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实施大规模冲销操作,使得央行持有国债面临枯竭的局面。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已经8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减轻冲销的负担。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冻结了大量流动性。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探讨解读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探讨,从多方面分析国际发展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关键词:中国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方式;战略选择目录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5 2.1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特征 5 2.2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6 第三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7 3.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7 3.2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9 第四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11 4.1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向 11 4.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12 4.3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点分析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前言 2007年3月13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2008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 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方的应对措施列举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方的应对措施列举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先后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1、注入流动性 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人流动性。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日等各国央行一直都在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资。自2008年9月以来,这种注资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反应更为迅速。仅以雷曼申请破产的一周为例,美国、欧洲央行、英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共计向流动性紧张的金融市场紧急注入4960多亿美元。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2、金融机构国有化 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对已经陷入或面临破产境地的金融机构,政府出面接管实行国有化。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已先后接管了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全美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联储还通过向陷入困境的AIG 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持有了AIG79.9%的股份。在欧洲,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凭j 国政府为挽救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政府接管了陷人困境的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周正业老师,领导力管理专家,团队建设专家。南京师大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上海交大客座教授,历任美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欧洲最大培训公司合作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营销学院执行院长。德国政府对濒临破产的德国第二大商业地产借贷机构——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贷款保证。冰岛政府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将该国前三大银行全部收归国有。乌克兰央行接管乌工业投资银行。此外,各国还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金融机构国有化计划。例如,英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核心为国有化的银行救援案。英国政府将动用总额500亿英镑的“银行资本调整基金”,向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注资。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也都有相似的国有化计划。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3、降低官方利率 为了降低借贷成本,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各国央行纷纷降息。2008年9月份澳大利亚央行7年来首次降息25个基点。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进一步大幅减息100个基点,是其继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全球央行降息序幕由此拉开。10月8日,全球包括美国、欧洲、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七大央行同时宣布降息,降息幅度高达50个基点。这些央行减息均为“非常规”减息,因为减息均未在央行例行会}义期

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分析

金融危机后的美元霸权与美元走势 自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所谓的“牙买加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美元扮演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因此该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美元并未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例如黄金或者商品篮),但其他国家依然对美元币值保持着高度信心,这或许是其他国家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维持较低的国内通胀率有信心。然而,正是因为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实物资产的约束,在牙买加体系中,周期性的美元超发、全球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就成为常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美元本位制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美国获得大量实体商品与资源的注入,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输出美元。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并未完全花掉出口收入,而是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将出口收入储存起来。这就导致外围国家持有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换句话说,在第一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换来实体商品与资源。在第二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金融资产换回美元。以上双重循环意味着美国利用金融产品换回实体商品与资源,同时能够把美元数量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国获得了征收铸币税以及避免恶性通胀的双重好处。 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美国净对外负债不断上升。一般而言,投资者对美国净对外负债与GDP之比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这比率超过一个阚值(例如100%),投资者将对美国偿还外债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拒绝继续对美国提供融资。因此美国不得不通过美元贬值来降低贸易赤字以及净对外负债规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经济学家们都对未来美国经常账户的可持续性忧心忡忡,认为未来的美元大幅贬值将引发全球国际收支危机。 除了鲁比尼这样的“末日博士”之外,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危机会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问题并没有出在美元贬值上,而是出在美国金融产品的质量上。随着房价下降与利率上升,建立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的若干衍生产品(例如MBS、CDO和CDS)的违约率上升、信用等级下调、市场价值瞬间蒸发。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不仅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而且拖垮了全球实体经济。美国政府出台的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尽管在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却给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埋下了若干不确定性。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的巨额开支造成财政赤字高居不下。2009财年的联邦财政赤字高达1.84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这远高于3000-4000亿美元的历史平均水平(约为GDP 的2-3%)。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发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问题在于,当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下降导致外汇储备累积速度放慢,当美国居民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当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追逐风险,美国国债市场可能出现持续的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意味着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未来可能显著下滑。美国国债的潜在风险,使其对外围国家的吸引力下降,这就意味着美元霸权的基础受到削弱。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的定量宽松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目前的2.2万亿美元左右。在负债方,增长最快的是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回暖、实体经济反弹,而美联储出于维稳考虑而未能及时实施退出策略,那么这些银行准备金将在旦夕之间转变为广义货币和信贷,这意味着潜在的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难以避免。美元贬值的潜在风险,使得外围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动机下降,美元霸权的基础被进一步削弱。 为了维持美元霸权,美国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美元汇率大跌,从而永久性地损害外围投资者的信心。为了防止美元汇率大跌,美国政府就必须一方面及时实施退出策略,另一方面将经常账户赤字维持在可控范围内。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由2007年的6%以上下降到目前4%左右。推动经常账户赤字缩小的主要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该指标已经由危机前的负值上升至目前的6%左右,并且可能继续上调。然而,一方面美国居民储蓄率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采取的政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 含义: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关于对我国的影响大致如下: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我国已经截止到目前我国CP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4% ,分别为10月4.0% ,11月2.4% ,而PPI为10月3.2% ,11月2% ,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9%,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曾几何时,金融学课堂上《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寓言故事被奉为经典案例,它讲述美国老太太在年轻时通过贷款不仅提前享受了房子,而且临终时也可以将房子传给自己的子女;而中国老太太拼命攒钱到老时由于货币贬值、房价上涨原因不一定买得起房子,而且重要的是她一辈子也没住上好房子,这个案例足以佐证美国金融高度发展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然而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金融神话,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金融监管不到位、全球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外,华尔街金融精英们所谓的金融创新也直接导致了危机的蔓延与升级,而这些金融精英们大多来自美国有名的商学院,受过正统的金融教育,可以说美国金融教育与金融业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金融教育存在的缺陷对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长期以来奉为经典的美国金融教育模式、理念重新审视,为中国金融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背后美国金融教育的弊端 1.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家们毫无节制的逐利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他们为了能够获得短期盈利和薪酬,甘愿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采取欺骗投资者的手段,早就将职业道德和操守抛之脑后,然而这种自利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却由股东、债券持有人甚至是纳税人来承担。在奉行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监管下,金融家的这种不负责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作为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奉行金钱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下必然导致学生未来从事金融行业时缺乏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2.金融理论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首先,金融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失。西方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依靠市场、充分明确产权责任,尽可能地将企业交给最合适的人管理,以保证经济以最大的效率稳健地发展。然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其负面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在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托下更是如虎添翼,得以不断放大,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位学士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内容提要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蔓延到全世界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今天的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由于美国造成的金融危机我国必须正视其问题,对其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来

解决全球金融危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将金融危机中的危害转为利,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迅速将金融界快速发展起来,并对金融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在金融发展中使人们对其备受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汇率风险 Abstract A massiv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read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taking the right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losse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m to benefit, make our economy get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is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will finance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o its attention. Key words:The financial crisis Debt Currency risk 目录 一、金融危机发展概况 (1) ㈠金融危机概述 (1) 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过程 (2)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整理精校版)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 素材汇编 0930 0732 “Change We Need(我们需要的变革)……”,奥巴马2015年的振臂一呼为气氛低迷的美国社会带来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重振增长”,夏季达沃斯年会2015年9月的振臂一呼,让1400余名与会者不约而同地寻找世界经济新的方向,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亚洲和中国 在达沃斯宴会厅的中央,有一个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由大会的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邀请穿梭其间的参会嘉宾、媒体人员、陪同人员乃至志愿者,对着摄像头说上几句观点看法。这并不是一个自我形象展示,而是论坛组委会特别准备的一个辩论,题目是《中国能否引领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已经邀请了500多人参加讨论,大家非常热情踊跃,最集中的关键词就是‘亚洲’、‘中国’。”视频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亚洲力量、中国元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会场上反复地上演着,甚至连《中国绿色科技报告》和《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关中国的结论,也落脚在“快速增长”上。 “今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9%,明年会达到10%,”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麦维德(David Michael)回答《中国经济周刊》提问时先用数字说话,“中国有着广大的消费者,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这些原因都在短期之内促使中国经济较快的恢复过来。所以,我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个机遇,会催生出新的明星来。”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中国经济抱有乐观的看法。”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这驾马车在拉动,而非消费拉动。如果中国能继续扩大13亿人的消费,逐步解决经济结构中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他还认为,目前中国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变得更均衡,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更具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其实早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前夕,美国《新闻周刊》曾出过一期特刊《为新世界书写规则》,专门刊登中国空调生产企业和印度的纺织厂的图片,暗示出全世界的经济势力正在朝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特别是所谓的“金砖四国”,而中国和印度的作用和位置尤为突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5-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详见本刊9月7日出版的第35期封面报道),中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专家论坛 34 中国产业Industry of China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2009年中国经济仍实现了GDP8.7%增长。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物价普遍呈现上涨势头,通货膨胀的趋势不可忽视,也不排除衰退的可能,甚至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并存的滞胀局面。 一、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 自从2009年7月份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发生转折以来,我国CPI 指数呈现逐步升高,12月份达到了1.9%,呈现加速上扬的趋势,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了5%的水平。2010年上半年超过3%警戒线的概率非常大。形成价格上涨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货币的流动性过剩。2009年第四季度,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超过30%,达到了1993年以来最高值,且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 、CPI 差值反映的 货币超发也达到了创纪录的25%左右。 2、国际市场上一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也会促使国内发生通货膨胀。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预计中国2010年原油需求年率上升3.6%,而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局预测,由于对炼钢原料的需求走强,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将达到5.68亿吨,增长28%;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将达到6.37亿吨,增长12%。目前,原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80美元,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CRB 指数已经从最低200上涨到目前的280,预期在2010 年会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 因此在需求量和价格都将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将会上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09年11月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7%,这是自2008年2月以来的最快速度。根据彭博社12月初对粮食贸易商、分析师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国际大米价格将从目前每吨638美元上涨63%,达到每吨1038美元。在美国,猪肉批发价格2009年已上涨了27%。美国政府还预测,2010年牛奶价格将会上涨39%,而摩根大通的报告则预测,2010年食糖价格将上涨25%。 根据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房地产报告》的显示,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约 4695元/平方米,全年房价涨幅24%,平均每平方米上涨813元,为近15年来涨幅最大的一年,远远超过了其他年份。而且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了9.37亿平方米,这一惊人的成交量轻松超过了2007年的7.6亿平方米的历史高点。 二、房地产泡沫有可能破裂进而导致经济衰退《福布斯》杂志2009年12月18日刊文称,中国房地产是仅次于黄金的“全球第二大可能爆破的金融泡沫”。文章说:“中国很像当年日本、美国房地产泡沫崩溃前夕的景象,已迫近爆破临界点。” 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同日本当年的情形十分相似,房地产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1~11月,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其中约75%是房贷)增长1.6万亿元,是2007年和2008年的2倍和3.6倍(分别为8400亿元和4500亿元),预计1~11月新增 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中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其实质和根源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逻辑,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以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严重过利、资本的逐利本性引起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造成投机过度从而失控、爆发危机。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须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下文中本人将重点阐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几个方面,并就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重要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相比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产品库存增加;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出现困难;股市持续低迷;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中国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将是必然趋势。—直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造成美周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而中美贸易占据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最大比重,美国人不消费对我国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国:(1)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以低档产品出口为主的模式,进行产品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创新和研发的力度,加强出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贩之地。(2)扩大内需。要加大农村市场的开拓力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者工资,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疏通内需渠道,为农村人民消费需求提供物质基础。

历数全球金融危机

历数全球金融危机 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空洞。这种顺序屡试不爽,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艰苦缓慢的实干,就能轻松大发其财之时,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断言,恐慌时期即将来临。 可能过去就有人讲过这样的话。事实上,在1859年,它已被写进1857-58年商业危机的历史。金融动荡感觉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几乎如出一辙。 让我们从一个显然极为相似的案例开始。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是英国自1866年欧沃伦格尼银行(Overend Gurney)关门以来第一家倒闭的大型银行。两家都是久负盛名的机构,有着审慎且令人敬佩的财务历史: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东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会,欧沃伦格尼银行则在东安格利亚贵格会拥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长的新一代高管接掌了两家银行的领导权,他们急切想要迅速扩大他们的贷款规模:北岩在房价泡沫的顶峰陷在房屋抵押贷款里,而欧沃尼栽在一些显然有问题的企业上,包括造船、谷物贸易、铁路融资行业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都犯了致命错误,即依赖短期借款为他们快速扩张和风险越来越大的贷款账目提供资金。与北岩一样,欧沃尼为其有缺陷的业务模式付出了代价。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央行让欧沃尼倒闭了,导致其他一些企业在接着

引发的恐慌中倒闭。 最近,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 Rogoff)发表了一份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在文中他们找出了二战以来发生在工业国家的前18次银行业危机,把当前的金融危机放到了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他们发现了把单个事件转化成金融繁荣和萧条的整体图景的共同主题,他们称之为“诸多标准金融危机指标上惊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点”。他们重点对美国进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观察相关数字,他们分析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英国。 在每次重大金融动荡之前,住房价格都会快速上涨,股票价格也是如此。由于直到危机发生的前夜,资本流入加速,经常账盈余迅速扩大。公共债务上升是战后危机中一个几乎普遍的前兆。当问题隐约浮现时,总体经济增长开始逐渐放缓。此外,以往的金融冲击发生前,通常有一段放松金融管制的时期。 作为一位见识颇多的记者,我见证了1973年至1974年的次级银行危机,我们最强大的金融机构险些被拖垮。现在,我还仍然保留着由四大清算银行之一发布的否认它们身处困境的新闻稿。那次事件有几个不同的触发因素: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开始实施的《竞争与信贷管理条例》(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它放开了贷款的上限,降低了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并终结了利率同盟。之后的两年里,对英国居民的信用垫款总额增加了2.5倍。 放松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着角色。引用前美联储主席保罗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2010/08/11 --------------------------------------------------------------------------------------------------- 为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财政刺激计划。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从金融救援到实体解困,从应急式的“危机处理”到长期性的“结构调整”,其使用频率之高、政策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强实属罕见,对遏制经济深度下滑,提振美国经济,促进美国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计划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重拾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政策框架。 金融救援计划 (一)金融救援的目标与途径 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3%,家庭金融资产缩水20%。为挽救频临崩溃的金融系统,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决策当局“三管齐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入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非常规的政策,实施全面的金融救市方案。第一,从资产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救助的办法是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第二,从负债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纷纷“惜贷”,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短缺,救助的办法是央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试图缓解信贷紧缩的困境。第三,从所有者权益来看,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减少自由资本金,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救助的办法是通过直接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实施“国有化”控股。 (二)美国两轮金融救援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途径,布什政府(7000亿)和奥巴马政府(1.5万亿)实施了总规模达2.2万亿美元的两轮金融援助计划: 1、布什政府的金融援助计划(TARP) 内容要点: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处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通过“资本收购计划”、“目标投资计划”以及“资产保证计划”等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问题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要求将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以便为政府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五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六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帮助。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增发国债,而联储方面筹措资金的渠道则来自资产置换、财政注资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杠杆化),其中,资产置换超过3000亿美元,财政注资2000亿美元,其余部分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财政政策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财政政策 贾康,刘薇2010-04-23 摘要: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本文总结回顾了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政策目标,重点问题 两年前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向各国宏观调控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中国在2008年11月明确宣布宏观政策转型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态势在2009年比较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年度GDP 增速为8.7%,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速达10.7%。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总结回顾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本轮积极财政政策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应对当前困难和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简要总结其经验要点,一是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放在“反周期”的操作框架内,充分认识其近乎“百年一遇”的严重性,及时、坚决、有力度地实施总量扩张。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特别注重“供给管理”角度的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升级换代和方式转变。三是在“积极”的同时也注重防范风险、加强制度建设。总体上看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增支规模还是减税规模,无论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推动还是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都体现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理念,也体现了财政宏观调控日趋成熟的思路和技巧,这将为应对金融危机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王力平201005650120 国贸金融实验班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波及到美国的抵押贷款业、投资银行业、保险业、银行业,并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在众多的原因中,有效需求不足、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次贷危机这些原因是最主要的。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可以使我们以后的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走的更稳更好。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级抵押贷款、虚拟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美国经济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出现问题的是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因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影响而陷入了困境,他们几乎占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50%。接着是美国的投资银行。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至此,美国第三大到第五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相继申请破产保护或被收购。仅存第一的高盛和第二的摩根士坦利公司也从投资银行转变为投资持股银行。再接着,金融风潮从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现代经济师虚拟经济,产品生产与金融市场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对这些传导机制的分析,可以对是否会导致美国严重经济衰退进行讨论。 第一个传导机制是银行破产。由于企业在银行破产时只能得到部分赔偿,部分企业也将随之破产。 第二个传导机制是银行信贷。整个经济的信贷将会收缩,企业的生产将受到不利影响。 第三个传导机制是货币市场。短期金融资产贬值,企业难以在货币市场筹集资金。第四个传导机制是社会需求。银行信贷收缩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并且投资环境恶化使企业不愿增加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第五个传导机制是财富效应。股票价格趋向下降,造成个人和企业金融财富减少,从而导致个人减少消费和企业减少投资,GDP将下降。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导致资金融通的收缩和社会需求的减少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关键是政府能否在上诉环节抑制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蔓延。 三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受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地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才是生产力的限制.”这句话是对此次金融危机最经典最透彻的揭示。此次金融危机就是因为要卖东西的人卖不出去,想买东西的人没有钱买导致的。 美国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社会的实际购买力或有效需求取决于占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构成了有效需求的上限。但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有限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最有代表性的商品是房屋。房屋是生活必需品,但遗憾的是普通劳动者买不起。美国68%以上的人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另一方面,由于房屋是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所以,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