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评价的调查报告

关于曾国藩评价的调查报告
关于曾国藩评价的调查报告

关于曾国藩评价的调查报告

邹富

赵国国

----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20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20094198010

20094198002

曾国藩,湖南双峰人,晚清重臣,曾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文学、军事、家教、外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度引起中外学者的评价与分析,但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其褒贬不一。今天我就进行了一项有关曾国藩评价的调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我发了一百份的问卷,还查阅了相关资料。总体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其功大于过,应该予以肯定。

一、曾国藩与近代文化。

从接受调查的人来看,90%的人都认同其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而且认为他还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大部分人都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一点在他的家书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在一些人看来,所谓的“三纲五常”等传统文化纯属中国文化的糟粕。这些人虽然占的比例较少,但我们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啊,比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就变成现在我国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致于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1872年,曾国藩采纳容闳的建议,派幼童到美国留学,揭开了我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历史。此举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在所调查的人中,50%的人认为:洪秀全宣传所谓的“天父天兄”,宣扬西方的基督神学思想,想建立一种神权政治,比起曾国藩极力维护的封建王朝更为落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还有50%的人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的言行,虽然涂上一层神秘的封建神学色彩,愚昧而又迷信落后,但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

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曾国藩是历史的罪人,阻碍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有队也有错。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创办安庆内机械所,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大部分人认为,洋务运动创办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前者采取政府或者是个人投资,是不计成本的,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成功的;而后者是采取官督商办的措施,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放松了对中国人创办企业的限制,有利于中国民营工业的壮大。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引进了科学技术,创办了新新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以及一大批翻译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其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而曾国藩又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曾国藩与外交

曾国藩的外交,只有极少数,大约占调查人数的5%,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我认为,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笔者认为曾国藩这样做是对的,与其余的95%的调查者的意见是一致的。其执行的政策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而他只不过是历史洪流掀起的一波浪花。

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综上所述,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曾国藩祖坟与故居的风水

曾国藩祖坟与故居的风水 清朝末年,曾国藩、曾国荃、胡林翼、左宗棠等人镇压太平军获得全面的胜利。从此,湘人遍布全国,不少湘军将领担任巡抚、总督,光宗耀祖,风光一时。其中尤以曾国藩(1811—1872),成就最大。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侯爵,谥号为“文正”。毛泽东年青时,非常崇拜曾国藩,尝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而曾氏一门,100多年来,名人辈出,如曾国荃,两江总督;曾纪泽,清末外交家;曾广 钧,进士,诗人;曾宪植,原全国妇联副主席······ 清朝初年,曾氏家族从衡阳的庙山,迁到湘乡荷塘二十四都(今属双峰县)定居,于今近三百年,世称“大界曾氏”。数百年来,“大界曾氏”代代都是种田的,族中虽然也偶有认识几个大字的人,却从来没有一个人与科举有缘。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总算是破了天荒,中了第一个秀才以后,于是,他们家族一下子 出了数十个大名人,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百年间名人辈出原因在哪里?人们探索这葫芦里的奥秘,往往首先联想到风水,也即说曾家祖坟和故居可能有好的风水。而在湘乡荷叶(今属双峰县),有一种传说:曾国藩之所以发家,全靠着他曾祖竞希公的坟地的好风水。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笔者曾在2004年跟随湖南省政协委员们实地考察过湖南双峰县,虽然不敢随意苟同那神奇的传说,但不得不承认曾家祖坟和故居有很好的风水。 神奇的风水 风水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民俗文化,属于一门占术,能占验预测人生吉凶祸福。因为迎合了世俗的人生观,所以人们择居、丧葬,没有不应用到风水的,并且全都是对前程命运的预测。 风水背后的文化价值就是实现“天人合一”,获得合法的“天命”。说到底,风水术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选择,最终实现人的世俗追求。比如在民间居舍的卜占中,风水学不仅要照顾到居住者起居饮食的便利,而且还须考虑家庭地位的宗法问题,体现出某种人文次序,隐喻着家庭的前程地位等。古代风水对中国民居、村落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很有市场呢。 据说,管辂、郭璞是风水学理论的创始人。管辂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风水术士,精通《周易》、风角和占相之法,很有一套自己的风水理论。《三国志》记载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管辂随军从“毋丘俭”的墓边经过,靠在树边哀叹说:“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两载,其应至矣。”后来这事果然灵验。意思是这么的,“毋丘俭”坟墓不符合风水形法四象模式,北方神龟没有高丘,东方苍龙没有流水,西方白虎没有长道,南方朱雀没有汙回的流水和来朝的山脉,所以是凶地。 在管辂之后,晋朝的郭璞又是一位很有名的风水术家。据《晋书·郭璞传》,郭氏不但擅长葬术,还精通于占术。一次,郭璞的母亲去世,卜葬于暨阳,距离水面只有百余步,有人认为太靠近水面了,不吉利,郭璞却说:“这里即将会变成陆地的。”不久,那里涨沙,距离坟墓的十里之内都成了桑田。还有一次,郭璞为人卜葬,当时的皇帝微服私访,问主人说:“为什么在东方龙脉建坟墓,这会带来灭绝种族的灾难。”主人回答说:“郭璞说的,在东方龙脉建坟墓,不出三年,会成为天子的。” 管辂、郭璞评价坟墓风水的事例,表明了风水的好坏与祸福有紧密的关系。这一点,恰如《辞海》抓住了其中的实质的描述:“风水,也叫堪舆。······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 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对曾国藩的评价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小评曾国藩同治十一年,漆黑的天空滚过一阵轰雷。明亮的闪电如同亮剑一般划破黑布,黑黑的雨滴瞬间倾斜而出,染黑了赤红的总督衙门,淹没了西花园的斑竹林,摧毁了腐朽的大清王朝。老人家露出一丝浅浅的笑,头一歪,和奄奄一息的国脉一同坠落万劫不复的阴曹地府。清政府的最后一座精神塑像轰然倒下。 两江总督曾国藩逝世。 雄奇瑰玮之文 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读八股诵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21岁考取秀才,27岁考取进士,37岁升至二品官职。曾国藩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悉心培养下,凭借自己的学术造诣,在十年里官至二品,在清朝独此一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是继孔孟朱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在继承桐城派方姚二人之长而自立一派,创立了“清韵不匮,声调铿锵”的湘乡派,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曾国藩反对孔孟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家训理念,他的家教八本三致祥理论体系更是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困惑具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说曾国藩对于文学有着极大的追求,在学习前人优良的文学结晶的同时,并不拘于泥,不断改进修正,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宝藏。 处世识人之才 曾国藩是一个相信风水相人之说的人,他可以因为司马铁嘴的一语死气大凶而害怕刀兵,却也可以因为陈敷的一语大鹏大吉而上马杀

贼。这或许有点“不信书,信运气”的迷信迂腐,但是也正是他自成一套的相人之法,用自己精明的眼力结识一大班人才:穆彰阿以他为仁弟,左宗棠以他为挚友,李鸿章以他为良师,彭玉麟以他为兄长,康福以他为明将......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就有一半是靠他的识人之术,他不盲目选人,努力用准人,谨慎授权。他遵守着有才必推,有错必退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他认为“观人之相,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而主”,“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这些处世方法对现在贪腐的官风有着深远的教导意义。 剃头跳水之武 曾国藩,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一介书生,与“武”这个字完全无缘,但是在湖南一带他有个外号叫曾剃头,因为他用刑残酷无情,甚至不惜一连20多口人都斩首示众,。曾国藩在接手团练的任务开始就深知清政府的腐败,为了肃正气,明律令,整顿疲惫之师,一直坚持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曾国藩就痛杀了救母的恩人之子,也带来了团练和绿营的矛盾激化。这也让百姓处于一种在外害怕太平军在内害怕曾剃头的气氛中,很难轻松地生活。据说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这就有点表现曾国藩作为臣子的愚忠,视职责任务一切。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完整,不惜放弃自立而王的机会;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稳定,不惜错判天津教案而受万人唾弃;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名誉,不惜几次跳水自尽也不愿落入敌手受辱。 带兵抗敌之略

湖南双峰县曾国藩故居

湖南双峰县曾国藩故居 双峰县曾国藩故居3月21日,游览过罗泽南故居已是上午10点,上车回到双峰县城,就向曾国藩故居前进。曾国藩故居位于双峰县荷叶镇,离县城30多公里。我们到达荷叶镇已是用午饭的时间,在镇上一家小餐馆用过午饭便朝曾国藩故居驶去。 2009年冬,我在长沙市郊坪塘镇伏龙山麓见过曾国藩墓,看到那破残冷落的墓地,便想到曾国藩曾被国人唾骂为屠杀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联想到同他一起创立湘军的罗泽南故居的境遇,想象中的曾国藩故居也好不到那里去。当我们来到曾国藩故居游客接待中心,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曾国藩故居旅游区景点示意图”,上面标着“曾氏十堂”(白玉堂、黄金堂、富厚堂、文吉堂、有恒堂、万宜堂、修善堂、奖善堂、敦德堂、大夫第),另外还有蔡畅、蔡和森故居,秋瑾故居等。小小荷叶镇竟是一处名人名宅荟萃之地。 走进“富厚堂”,曾国藩史料陈列室《前言》写道: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湖南双峰县(时属湘乡)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先驱,又是著

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湘乡桐城文派”创立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始步仕途。以平太平天国功勋封一等毅勇侯,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死后清廷加赠太傅,谥文正。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创湘军,平洪、杨,开清代兵制变革新纪,延续清室残局数十年;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倡导西学中用,并亲为实践,是中国近代化之发韧者。作为晚清大儒,曾国藩于义理、词章、考据,既有深厚造诣;于道德、文章、事功,亦有上乘表现。正已率物,以身作则,开一代之风气;苦心毅力,自立立人,为学人之楷模;著述甚丰,经世致用,给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曾国藩一生强毅谦谨,受人推崇,家书家教,尤负盛名。然而,镇压太平天国、办理“天津教案”毁誉不一,真伪难辩。对此历史人物,我们应当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进行评判。千秋功罪,自有公论。 在陈列室里还看到著名历史学家冯友兰198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序言中的一段话:中国所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西方的长处,并不是西方的缺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搬到中国来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那正是西方的缺点。西方的近代化正是和这个缺点的斗争而生长出来的。中国所需要的是西方的现代化,并不是西方中世纪

对曾国藩家书的评价.doc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

对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也更改

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中职升本) 组长:莫庚桦 组员:黄爱志黄毅峰杨永昭赖桂宏黄志明卢华近黄帆 摘要: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试通过曾 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和作用。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得突出。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然而也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离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评价,很大原因是人们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曾国藩,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曾国藩的立场。评价历史人物,就应以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下面就举两个例子,让大家比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 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曾国藩的故事集

曾国藩的故事集 曾国藩的故事集 原文地址:【曾国藩的故事集】作者:【曾国藩的故事集】 一、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

是蓝呢轿呢。”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曾国藩故居湖南省娄底市 二、“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因为人品好,曾国藩借钱比较容易。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曾国藩已累计借银400两。这一时期,他在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的字样,艰难形状,跃然纸上。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墨绖(dié,指服孝)从戎,创建湘军,从此开始了11年镇压太平军的戎马生涯。晚清军队是腐败最烈的所在。吃空额、扣兵饷、出售兵缺,以及在军营中设赌收费都是军官们最普遍的营私方式。即使清廉之员,也可以凭“截旷”和“扣建”致富。国家统计的军饷,是足员足月的全额。但一年当中,军队常有兵员死亡、退伍或者被淘汰,以新兵补充。新旧兵员不可能当天衔接,这中间会有空缺。空缺时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在全区深入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同时,我单位积极响应区里的精神,立即开展布置“我的梦〃中国梦”读书大讨论活动,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并写一份心得体会,下面我就对读《曾国藩成功真经》一书浅谈一下体会: 曾国藩劝诸弟学习的篇章字字句句令人心生敬意。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之所能从湖南一个农家子弟修炼成一代名臣大儒,功业,道德、文章令后世钦仰不已,他所靠的就是他一生恪守读书学习观。 关于读书求学的目的,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二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谋求必要的生存和发展。他把读书的两个目的总结为“进德修业”。 读书讲“德业”,但对于“德业”,曾国藩把“德”放在“业”的前面。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读书必须体贴到人身上去”,也就是说用读书来匡正自己,把读书这一行为当成涵养自身道德的一个过程,在勤奋刻苦读书中修炼中通晓道德、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完美。和我们所说的“读书完善自我”、“读书温暖人生”同一个道理。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

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最初知道曾国藩,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其一: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他支持修建了最早的军事工业,他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其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兵败靖港,欲投水自尽。 近来,读《曾国藩》,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方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他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他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成功的关键在于是自我修炼,自强不息。 他可以启示我们,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他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其实,世间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本身素质的强弱,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 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炼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字。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 做事要开张,做人宜收敛。他做事轰轰烈烈、大气磅礴,但在做人上却很收敛,他处处谦退,不露锋芒,甚至韬光养晦。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他们不要逞能逞强,不要招人闲言,要知福惜福。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导游词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导游词 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欢迎各位来到“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参观。我是xx,很高兴能为大家解讲。 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距今已有142年历史,全宅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1864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被同治皇帝诏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封太子太保衔,富厚堂建好后就悬挂了“毅勇侯第”匾(指示)这是其长子曾纪泽所书。这块匾原物于1995年发现,现在保存在双峰县文物管理所,我们所看到的这块匾是照原匾复制的。清代的礼制,汉人生不封公,死不封王,所以曾国藩只封了侯,这已是汉人达到的最高级别了,又因为清朝官制没有宰相,所以清制的大学士就相当于清以前的宰相。曾国藩是武英殿、体仁阁大学士,并是四位汉人中的首席大学士,故当地人称富厚堂为“宰相府”,它也成为了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乡间侯府”。 (站在半月台上)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叫半月台,前面1米多高的石围栏上当年插的是大清龙凤旗,远处高高飘扬的“帅”字旗是曾国藩统帅湘军的标志旗,可以想象当年的侯府是何等的威严、壮观!因为“毅勇侯第”是仿“泮宫”而建造的,“泮宫”在周代是诸侯之学宫。《说文解字》上说:“泮,诸侯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泮之言也,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所以,“毅勇侯第”左边是宅东门、右边是宅西门,客来分别从东、西门进入。东北面是“毅勇侯第”的围墙,西南方向就是半月形的水塘了。再看过去,是200亩的翠荷湖,原来湖面没有这么大,是2005年作为景点扩建而成。湖外是涓水河,它发源于黄巢山流经衡山白果汇入湘江。大家看到富厚堂前视野开阔,七山相连,山水环绕,藏风聚气,当年曾国藩在给大弟国潢的信中说到“富托田庄是第一等屋场”。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富厚堂(指示)嘉庆十六的(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离这八公里的白玉堂,在我们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正在全面修复中,咸丰八年(1858年)曾府进行大分家,曾国藩分得了黄金堂,而白玉堂分给了其叔父高轩公,这里还有敦德堂、奖善堂(指示)等。这都是曾家五兄弟当年在荷叶建有十大宅院,号称曾氏十大庄园。 除了曾氏十堂外,还有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省级森林公园九峰山、鬼斧神工石鸡寨等自然景观。荷叶还有一个美誉“女杰之乡”,中华百年八大女杰其中有四位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畅就是我们荷叶人或荷叶的媳妇。 非常大气的四合院,系砖木结构,回廊式风格。我们看到的前排主楼是正宅住房,两边相对称的三层阁楼建筑私家藏书楼是整个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宅南的藏书楼保存得非常完好,呆会可以上楼参观到,而宅北的藏书楼在解放后1965年改建成了供销社和粮站,拆成了平房,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是在06年10月份重新修复起来的。修旧如旧,把它恢复成原来的模样。富厚堂这三个字是从曾国藩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九的日记中复制过来的。“富厚”二字典出《汉书?诸侯?功臣表》中的“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一语。曾国藩封侯取“富厚如之”之意名其堂,是名副其实的“侯府”。两边的对联“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所书,意思是:我的父亲一生为官,两袖清风,这种清廉的美德要世代守护,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曾门五兄弟。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享年61岁,派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亦称“曾文正公”。“生晋太 傅,死谥文正”是古代千百年来为人臣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清朝历经268年一共只有八位文正公。(汤斌、刘统勋、朱珪、杜受田、曹振镛、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他就是

曾国潘反面评价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 “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 ?

?曾国藩也是心狠手辣之军事家,他在家书中即自称“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当时金陵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为“国藩”)。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形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打南京时,屠杀平民无数。

?“汉奸”和“刽子手”是范文澜对曾国藩的基本评价,他这一认识出自谭嗣同和孙中山等抗清志士,结合曾国藩的一生,范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

曾国藩家风

曾国藩的家风 所谓家风,指在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中沿袭下来的道德风貌和家庭传统。全民谈家风,是件大好事,于是想起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作为近代湖湘文化集大成者,曾国藩一生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把“齐家”摆在突出位置,他疏理治家方略,形成“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字诀,推出“尚廉、尚谦、尚劳”的家教家规,使世代子孙从中受益,曾国藩秉承的家风很值得今人借鉴。 最能体现曾国藩家风的,当然是收录一千五百封信札的《曾国藩家书》了。该“家书”记录了曾国藩三十年从政、领军生涯中的家教心得,涉猎内容涵盖教子、持家、治学、交友、修身、理财、用人、处世、治军、从政等方方面面。“一滴水可见阳光”,曾氏行文从容镇定,运笔挥洒自如,于平平无奇“拉家常”中蕴含许多真知灼见,充满人文关怀,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难怪它成为中华传世家教之经典。歷年来笔者多次拜读该书,越读越觉得意味深长、歷久弥香。 我们读《曾国藩家书》,最看重的还是其家庭教育,这些全表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及诸弟的家书中。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曾国藩受此薰陶并发扬光大。无论在教子读书、研究学问、勤俭持家、自尊自立、修身养性、做官从政等各个方面,他都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学养造诣和道德操守呼之欲出。所以民间素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巖”之说,近代曾国藩更被奉为“官场楷模”。研读家书,曾国藩确实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出身农家,他终其一生与俭朴相伴。笔者探访过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思云馆”。 导游介绍,曾国藩不讲究膳食,通常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因此博得“一品宰相”美誉。三十岁时曾国藩做过一件缎马褂,却每年只在喜庆日穿一下,珍藏三十年而不换新的。在京城上朝,他坚决不坐一品官轿,只坐普通蓝呢轿子。他小女儿少时随母到两江总督府,穿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曾国藩觉得太奢华,命她立即换一条没花边的裤子……有这等严父,曾家老少自然始终传承俭朴家风,谁也不敢越轨半步。 在家书中,曾国藩写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他要求妻儿和媳妇每日纺纱、做鞋,新媳妇进门无论出身如何均须下厨和做家务;他要求家人不得借侯府之家摆阔气,“后辈子侄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曾国藩终其一生明道京师经世、宁静致远,君子为学、厚德载物。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简养俭、以廉明志,他以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赢得后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他的《家书》堪称中国近代家教范本、中华优秀家风的结晶。正是靠这种优良严谨的家风,使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大为成功,其子女后代一个个牢记父训,勤奋好学、廉洁处世,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 优秀家风加之家学渊源、严格要求,曾国藩的兄弟子侄、亲朋好友乃至门生故旧深受影响,曾氏后裔人才辈出,构成一个名声远播的名门望族。 据统计,曾国藩兄弟五房中出过成功人士约二百四十多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学者、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其中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镕,女诗人曾广珊,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化学家曾昭抡,教授曾昭枚、曾昭权、曾昭亿、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考古学家兼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研究员曾宪榛,出版家曾宪源,画家曾厚熙,导演曾宪涤等等。 曾国藩曾是一位有争议的歷史人物,数十年来国人对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力挺他的人抑或憎恨他的人,对他的家书无不追捧备至拍案叫好。毛泽东曾夸曾国藩是“办事(干事业)兼传教(传播思想学说)之人”,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见曾氏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何止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含为人哲理、指导做人处世、持家教子的家风宝典!当今社会,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国家民族的栋樑之才?读一读《曾国藩家书》定会大有裨益。曾家何以能颠覆“富不过三”的潜规则,从这本家书也不难看出箇中奥秘!顺便说一句,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曾国藩家书》是绝不可能面世的,今天能读到此书,实乃国之幸、民之福也!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关于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中和洋务运动中的功过是非是非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 1、曾国藩的简要情况介绍 1811-1872,号涤生,谥号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2、后人对他的评价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年来,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历史学范文澜在其所著的《中国通史》一书中,对曾国藩的一生做出了“汉奸、刽子手、卖国贼”的定性。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编辑《曾国藩全集》,著有长篇小说《曾国藩》的当代著名学者唐浩明说:“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评论曾国藩

是“圣贤”还是“汉奸”? ——我看曾国藩 《礼记》中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看来,曾国藩的一生就是遵循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曾国藩应该算是中国近代最有争议的人之一。有人评价他是“一代古今完人”、“同治中兴诸名臣之首”,也有人说他是“对外投降对内反革命的侩子手”、“汗臣”。有人认为他走的是一条歧途;也有人认为他带领封建社会的中国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在这些激烈的争辩背后,曾国藩究竟有着一副怎样的真实面孔? 我认为曾国藩是走了一条犹豫矛盾不幸的道路。我个人认为他是个值得同情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价值的人。 他对封建中国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首先在修身方面,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从开始的戒烟到后来的戒色,他说到做到。他坚持静坐,端正平静心态。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经常以沉默来回应他人。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弟曾国荃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其次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处事沉着、冷静、多思”,“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些至理名言他不但躬身立行,还成了后人借鉴的真理。他堪称是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自我修炼的一个典型。 在齐家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教育子女,遵循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写到:“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传说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不把它扔掉,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曾国藩修身的功夫。他将这些品德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以之鞭策下一代。他所推崇的“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至今为止,仍具有重要价值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句话用来评价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方面的才能一点也不为过。他的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导致自己身体受损,有时你会对他的苛刻而产生怜悯之情。他留下的文学著作《奏议》、《家书》、《家调》等对后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社会许多人都想借鉴他的品德,利用在处世交友,商场职场上的规则。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他才能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体现在他的慧眼识人。李鸿章就是他识人的一个得意之作,还有在清朝的外交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薛福成等等。他的善用人才帮助他在官场上游刃有余。他的最突出的才能应该是建立地方团练--湘军,镇压了当时看起来势不可挡的太平天国运动。他以身作则遵守军纪,使得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于是有了“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然而在他镇压太平军,南京后,他搞了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于是他也因而获得“曾剃头”,“曾屠户”的称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经过1870年的“天津教案”,

曾国藩故居简介

曾国藩故居简介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 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从远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周围自然环境优美,后山上树木茂密,古树参天。门前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东流去,平地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故居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代表性建筑,主要有“白玉堂”、“黄金堂”、“万年堂”、“大夫第”、“富厚堂”等(“有恒堂”为曾国葆故居)。湖南双峰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先后晋升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诏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候”,授“英武殿大学士”,升“光禄大夫”,谥称“曾文正公”。同治4年(1865年)秋,素无终身官场打算的曾国藩,准备先动员家眷回籍“立家作业”,自己以后再作引退,因夫人欧阳氏对旧居黄金堂门前“塘中有溺人之事,素不以为安”,即令其子曾纪泽,“回湘禀商两叔”,移兑富托庄屋,由曾国潢、曾国荃、曾纪泽经手主持,依照候府规模,花十年功夫营造了富厚堂。富厚堂占地四万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9202.86 平方米,为土石砖 木结构,回廊式风 格,内外群有八本 堂、求厥斋、旧朴 斋、艺芳馆、思云 馆。八宝台、辑园、 凫藻轩、棋亭、藏 书楼等各种建筑, 当年正门上悬挂着 “毅勇侯第”朱地 金字直匾,门前花 岗石月台上飘扬着 大清龙凤旗、湘军 帅旗、万人伞等, 景象颇为壮观。整 个建筑虽具侯府规 模却古朴大方,虽 有雕梁画栋却不显 富丽堂皇,基本体 现了曾国藩对建宅“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的意旨。1866年秋,主楼竣工,曾国藩夫人、子女和儿媳即回籍住进了富托新屋。富厚堂原称八本堂,取曾国藩“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条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忘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家训,后曾纪泽据《后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