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做人修养原则与现实对接

儒家文化中做人修养原则与现实对接
儒家文化中做人修养原则与现实对接

儒家文化中的做人修养原则与现实的对接

人的修养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即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襟怀、有涵养,让人敬爱、受人尊重、使人敬佩的人的问题。

而儒家思想中的做人修养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产生着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

一、从“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

“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

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侮”:所谓“恭”乃庄重恭敬,即你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你就不容易受到羞辱。“恭则不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情结。“恭则不侮”是避免伤害的艺术。在与人相处时,应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彼此之间的互不伤害。没有谁会拒绝或敌视一张诚挚、谦恭的笑脸。当然光有微笑还不够,如果微笑后面缺少了真诚,那就成了笑里藏刀、笑面虎了。所谓“宽”乃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