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当前,学前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政策和法规陆续出台,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2010年7月召开的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新时期推动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行了战略性的部署,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未来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的历史征程。其中学前教育备受重视,已被列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表明了国家对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2010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学前教育工作,部署了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政策措施。同年11月21日,国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了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10条意见(简称国十条或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具体意见,并提出了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培养体系,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创新培训模式,三年内对l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在五年内要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等具体规划。

然而,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幼儿园教师的整体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距离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促进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推进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国家及社会的迫切要求。

在“十二五”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局之年,我们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园长最需要的是岗位必备的、常规工作的专业知识,其中,幼儿园教师的岗位职责、班级管理及幼儿常规培养、幼儿园安全教育、幼儿园家长工作、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及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等受到关注。因此,我们本着实事求是、需求第一的原则,组织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一线优秀幼儿园教师、名国长及高校教师、教科研人员编写了《幼儿园园长教师岗位必读手册》(6分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精品案例纪实》、《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及《幼儿园文化建设指导策略》等《幼儿园园长教师岗位研修丛书》,供“十二五”幼儿园教师、园长培训使用。

《幼儿园园长教师岗位必读手册》(6分册)包括《幼儿园教师岗位要求及基本职责》、《幼儿园班级管理及幼儿常规培养》、《幼儿园安全教育手册》、《幼儿园家长工作手册》、《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和《学前教育相关政策与法规问答》。主要阐述了幼儿园教师的岗位特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ii

幼儿园教师的人文科学常识;幼儿园班级管理及常规培养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及班级工作流程,包括每一项工作怎么做和做什么.给教师提供基本的工作规范;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幼儿学习、游戏、户外大型活动的安全组织,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幼儿园环境设施的安全保证,幼儿园安全防卫工作、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以及幼儿、教师心理安全的维护等;如何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常遇到的难题,使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等;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注意事项;应知应会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和法规。这6分册具有鲜明的特色,较强的实用性与可读性。首先,不采用理论教材编写的方式组织内容,而采取了符合一般阅读习惯的司答方式。我们经过调研,把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集中分类整理,以问题的形式编写,通过问题引领教师进行思考,帮助教师积累相关专业经验及工作方法。从问题出发,符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特点,也克服了没有集中时间阅读的矛盾。其次,我们把这6分册做成“口袋书”,便于携带,便于阅读,也是幼儿园教师喜欢的形式。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精品案例纪实》主要是为了交流和展示幼儿园教师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总结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通过展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阐明主题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让教师在案例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悟幼儿园主题教育的思想和活动设计原理,更好地把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倡导的整合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对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课程模式的实践和探索,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精品案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以提高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效,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探索和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约平台。

《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幼儿园课程与教育理念为指引,体现了活动区课程理念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方向,主要包括幼儿园活动区课程概览,活动区课程价值取向、功能和种类,活动区的组织、指导与评价,活动区课程的操作与实施指南,活动区课程资源介绍等。重点突出了幼儿园环境课程化、环境在促进幼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建立与幼儿学习直接联系的活动区域,改变幼儿被动学习、教师统一教授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幼儿园的课程观念和教育实践更加顺应幼儿的活动特点和发展规律,使幼儿园的教育更加具有幼儿教育的特点,并真正开启早期多元潜能的开发,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幼儿园文化建设指导策略》是在积极探索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形成的学习研究成果。本书以案例的形式,将抽象的文化建设理念,物化为一个个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案例,通过大量典型案例的描述与解读,对幼儿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与介绍,既有理论层面的说明与引领,又有实践层面的操作性与借鉴性。便于一线幼教工作者充分认识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用于指导实践。

从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的角度思考,我们的出发点始终是把幼儿园教师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引领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入门,为成长中的幼儿园教师提供有效

的帮助,总结提升并传递成熟期幼儿园教师的经验和做法。

本套丛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丛书的编写者都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有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研究员,还有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特级教师,最主要的还有来自一线幼儿园的园长、主任和优秀教师。

因此,为使这套《幼儿园园长教师岗位研修丛书》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进行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可以使用《幼儿园园长教师岗位必读手册》(6分册)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精品案例纪实》,应做到人手一册,并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开展各级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在全员培训基础上.应增加《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并作为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在对幼儿园国长进行培训时应增加《幼儿园文化建设指导策略》,并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以上内容均应列为幼儿园教师、园长继续教育的考核范围。

本套《幼儿园园长教师岗位研修丛书》中,《幼儿园园长教师岗位必读手册》(6分册)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要,我们设计了灵秀的小开本,便于教师随身携带和阅读。《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精品案例纪实》、《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和《幼儿园文化建设指导策略》,是我们为幼儿园教师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培训教材,也是幼儿园教师、园长在工作中非常需要的内容。我们希望这套丛书既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伙伴”,也是幼儿园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影子老师”,更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工具”,可以长期反复使用。

最后,我们想告诉每一位幼儿园教师: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我们无法将您遇到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呈现出来,因为每一个教师、孩子、家长都是独特的,无论多么好的教育方法,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我们给您的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希望用您的教育智慧.使这粒小小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坚信并期待,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学前教育一定是教育大百花园里那朵绚丽多彩的鲜花!

丛书主编: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主任

关松林

2011年7月

iv

目录序 (ii)

一、幼儿生理的发展 (1)

1. 如何保护幼儿的骨骼与肌肉? (1)

2. 维生素缺乏对幼儿身体有何影响? (2)

3. 如何安排幼儿的睡眠? (2)

4. 如何安排幼儿合理膳食. 保证幼儿营养? (3)

5. 幼儿的“左撇子”要不要纠正? (4)

6. 如何看待幼儿的挑食行为? (5)

7. 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训斥幼儿? (5)

8. 给幼儿吃汤泡饭好不好? (6)

9. 幼儿长时间看电视好不好 (7)

10. 什么是“青枝骨折”?应该怎样对待? (8)

11. 坐不住的幼儿一定是多动症吗? (8)

12. 为什么幼儿容易鼻出血? (9)

13. 为什么幼儿在活动中容易脱臼? (10)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 (11)

1. 如何教幼儿使用筷子? (11)

2. 幼儿阶段的孩子可以学习弹钢琴吗? (12)

3. 幼儿多大适合学写字? (13)

4. “心灵手巧”有道理吗? (13)

5. 为什么有些大班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也会经常捧跤? (14)

6. 幼儿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 (15)

7. 如何培养幼儿大肌肉动作的能力? (16)

8. 幼儿阶段哪些运动项目不宜开展? (17)

9. 幼儿运动不足不可忽视 (18)

10. 为什么有的幼儿做事动作缓慢? (19)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 (19)

1. 生意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有何重要性? (20)

2. 各年龄班幼儿的注意有哪些不同? (20)

3. 教育环境对幼儿注意有影响吗? (21)

4. 为什么幼儿有意注意的保持比较困难? (22)

5. 为什么幼儿的注意转移能力差? (23)

6. 幼儿不能长时间进行一种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24)

7. 幼儿能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吗? (24)

8. 为什么幼儿喜欢甚至痴迷于动画片? (25)

9. 为什么幼儿不能同时将注意指向多个事物? (26)

10.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27)

四、幼儿感知与观察的发展 (28)

1.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简单测验幼儿视力的方法? (28)

2. 幼儿的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吗? (29)

3. 为什么幼儿在看某一物体时往往只关注物体的部分特征? (30)

4. 为什么幼儿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要放在手里进行摆弄? (31)

5. 培养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31)

6. 幼儿感知觉统合失调都有哪些行为表现? (32)

7. 小班幼儿分不清蜜蜂和苍蝇、绵羊和山羊的事常有发生,是什么原因 (33)

8. 如何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 (34)

9. 如何培养幼儿的时间概念 (35)

10. 怎样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全面发展? (35)

五、幼儿记忆的发展 (36)

1. 什么是“记忆缺失”? (37)

2. 为什么幼儿能记住很多广告词? (38)

3. 为什么幼儿记图比记词更容易? (39)

4. 为什么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提高记忆的效果? (40)

5. 为什么幼儿能将不理解的东西记下来? (40)

6.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 (41)

7. 为什么很多幼儿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常常感到害怕? (42)

8. 为什么幼儿园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43)

9. 为什么在教室内要布置很多和教学相关的图片? (43)

10. 为什么幼儿常常分不清“6”和“9”? (44)

六、幼儿想象与创造的发展 (45)

1. 幼儿的想象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45)

2. 在幼儿的命题画中有想象的成分吗 (46)

3. 幼儿的梦境是想象? (47)

4. 为什么小班幼儿的想象内容总是在变? (48)

5. 中班幼儿的想象有哪些特点? (49)

6. 为什么大班幼儿的想象既具有新颖性又具有逻辑性? (50)

7. 为什么4岁之前的幼儿常常把自己的愿望当做现实 (51)

8.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52)

七、幼儿思维的发展 (53)

1. 幼儿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思维? (53)

2. 在幼儿园教学中为什么要用直观教具? (54)

vi

3. 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 (54)

4. 为什么幼儿判断皮球从椅子上滚下来的原因时说“因为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 (55)

5. 幼儿掌握概念有哪些特点? (56)

6. 为什么教师的反话. 幼儿当正话理解 (57)

7. 幼儿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表现? (58)

8. 为什么小班幼儿的说和做不统一? (59)

9. 幼儿是先会比较事物的相同还是不同? (59)

八、幼儿语言的发展 (60)

1. 幼儿的语言是先天获得还是后天形成的? (60)

2. 幼儿语言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61)

3. 为什么幼儿的语音具有地域特点? (62)

4. 幼儿对自己的语音有意识吗 (63)

5. 幼儿园阶段应该学习汉语拼音吗? (64)

6. 幼儿时期学习外语可行吗?为什么? (65)

7. 为什么幼儿会出现口吃现象? (66)

8. 幼儿阶段能掌握哪些词汇?有什么特点? (66)

9. 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67)

10. 为幼儿选择图书应注意什么? (68)

九、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69)

1. 幼儿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自己? (69)

2. 如何应对幼儿的入园焦虑? (70)

3. 依恋的健康发展对幼儿成长有哪些意义? (71)

4.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72)

5. 为什么幼儿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73)

6. 幼儿阶段男孩、女孩之间是否能同床、同厕? (74)

7. 怎样才能培养幼儿做事的有序? (75)

8. 同伴关系在幼儿社会交往中有何意义? (76)

9. 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应该怎样对待? (77)

10. 攻击性行为有性别差异吗? (78)

十、幼儿特殊能力的发展 (78)

1. 幼儿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别 (79)

2. 超常儿童有哪些特点? (80)

3. 智力超常一定意味着成功吗? (81)

4. 怎样确定幼儿的美术才能? (81)

5. 怎样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 (82)

6. “拔苗助长”的教育有哪些危害? (83)

7. 如何为幼儿特殊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84)

8. 为什么幼儿总是喜欢拆装玩具?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吗? (85)

viii

一、幼儿生理的发展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发育期。海狸在出生后几小时就能够潜水、屏住呼吸游泳;田鼠和家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只要几星期;而人类需要生命的五之一的时间去完成其成熟过程。幼儿的生理发育主要是指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是指量的增加,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量出来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幼儿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懂得该怎样对待幼儿,理解并尊重幼儿。

1. 如何保护幼儿的骨骼与肌肉?

骨骼、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人体骨骼共有206块,分颅骨、肢骨、躯干骨三大部分,它们具有支撑人体,形成空腔来保护脑、心、肺等内脏的功能。肌肉主要由平滑肌和骨骼肌组成,平滑肌是组成内脏的肌肉。

特点分析:

1. 幼儿骨骼成分中,胶原纤维含量比较大,约占骨骼的1/3,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含量则比较少,所以与成人比较来看,幼儿的骨骼更加柔软、有弹性,不易受折,但容易变形。

2. 幼儿骨骼系统布满血管,组织不很坚实,血管丰富,血液供给充足。因此,幼儿骨髓受伤后的愈合速度比成人要快。

3. 幼儿骨关节囊比较浅,韧带固定的能力也较差,所以幼儿非常容易脱臼。

4. 在6岁之前,幼儿脊柱的颈前曲、腰后曲、胸前曲尚未固定,幼儿仰卧时,三个弯曲均消失。

5. 幼儿上下肢的大肌肉群发育早,小肌肉群发育晚,肌肉对重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疲劳现象,4岁之前幼儿走、跑时不稳,出现摇摆.

教育对策:

1. 保证幼儿每天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使皮肤中的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磷的吸收,促进骨骼生长。

2. 保证适量的体育活动。

3. 注意幼儿的坐、立、行姿势,不要让幼儿长时间重复某种动作,或保持某一姿势,以免引起骨骼变形。

4. 幼儿坐的桌椅高度要适当,以两臂放在桌面上肩不抬起,背不下弯为宜。坐下时,大小腿应成90°角。

5. 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补充必需的营养如蛋白质、钙、磷等矿物质。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英)洛克

2. 维生素缺乏对幼儿身体有何影响?

行为表现:

3—6岁的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口唇发炎、脂溢性皮炎、贫血、身体抽筋、皮肤过敏、牙齿出血、食欲减退以及烦躁多哭等症状时,教师就要提高警惕,因为以上症状很可能是幼儿维生素缺乏所造成的。那么,维生素缺乏会对幼儿有何影响呢?

现象分析: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是维持幼儿生长及调节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幼儿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不仅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素,有助于幼儿巩固细胞组织,维护骨骼、软骨、牙齿及牙肉的健康,还可增强幼儿的免疫系统、预防疾病等。有关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A会增加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的发病率;缺乏维生素B易生“脚气病”以及营养性巨细胞贫血,甚至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和心脏不适等症状;缺乏维生素C容易导致出血及感冒;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人体对钙、磷的吸收,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出现佝偻病,俗称软骨病;缺乏维生素E会出现轻度贫血、水肿及皮疹等。

教育对策:

1. 注意幼儿饮食结构中维生素的摄入量。例如:注意让幼儿平日多吃一些含有各种丰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等;合理安排膳食,食用蔬菜时要注意正确的加工及烹调方法——多爆炒,少熬煮,不加碱,以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2. 注意幼儿饮食结构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搭配要均衡。纠正幼儿爱吃肉不爱吃蔬菜、爱吃蔬菜不爱吃主食、爱吃精粮不爱吃粗粮以及偏食挑食的行为。

3. 每天让幼儿有户外活动的时间,接受日光照射。每日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幼儿生成适量的维生素D。若幼儿缺乏户外活动,那么冬春季紫外线和日光照射的不足都会导致幼儿缺钙,严重的可形成佝偻病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法)卢梭

3. 如何安排幼儿的睡眠?

行为表现:

在幼儿午睡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幼儿在床上像热锅上的蚂蚊,翻来覆去;有的幼儿抬头东张西望、轻声讲话;有的幼儿不停地做一些小动作,摸摸旁边的小朋友、咬被角、挖耳鼻等。管理好幼儿的午睡,保证幼儿在卫生、清洁、安静、宽松的环境中有一个良好的睡眠,可以提高幼儿的午睡质量,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现象分析:

幼儿园作息制度中的午睡,符合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幼儿在熟睡时比醒着时的生长速度三倍之多,睡眠对幼儿大脑发育、机体功能的恢复、记忆力的增强都有良好的作用;足够的睡眠时间,能使幼儿精神饱满、食欲旺

2

盛、疾病减少、全面发展;睡眠也是恢复脑力和体力的有效方法。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在长达8小时的学习游戏过程中,安排2~2.5小时的午睡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对策:

1. 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首先,做好睡眠室的环境卫生,要保持整洁、安静、通风、温度光线适宜。其次,睡眠室里的窗帘、床单颜色不宜太鲜艳,应以柔和的色调为主,整个环境应让幼儿不要感到兴奋、烦躁,而是感到非常舒适、安静。再次,情绪的感染也很重要,在幼儿午睡前适当让幼儿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如催眠曲可以让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进入睡眠。

2.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例如,在午睡前10分钟及时提醒幼儿大小便,避免生理对午睡的干扰;组织幼儿将自己脱来的衣裤摆放整齐;培养幼儿正确的睡眠姿势,对个别幼儿不良姿势要等他们入睡后,再轻轻地帮他们纠正不良姿势,或用手拍拍,尽可能加快幼儿入睡等;

3. 加强午睡管理。首先,教师认真地巡视幼儿的睡眠状态,例如,有的幼儿午睡中会有身体不适或生病现象;有的幼儿常乘老师不注意偷偷玩口袋中或身上的小件物品,甚至放入口中。其次,教师要及时作好午睡记录,并与配班老师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他自由发层的环境。——(意)蒙台梭利

4. 如何安排幼儿合理膳食. 保证幼儿营养?

行为表现:

幼儿营养不良,有时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反映出来,如烦躁、嗜睡、搔痒、头发稀疏干黄、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反复溃烂以及喜欢吃泥土、煤灰等,幼儿的这些表现往往是缺乏某种营养素的先兆。

现象分析:

3-6岁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需要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素多,但消化能力较弱。在这个时期,如果营养素供应不足,则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对疾病的抵抗力弱,甚至会产生营养缺乏症。幼儿阶段的营养状况往往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健康,这一阶段的营养不良,还可造成幼儿成年后的体格矮小,瘦弱畸形、智力低下。因此,对幼儿时期的营养问题应重视。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掌握科学的营养学知识,建议幼儿园合理地安排幼儿的膳食,使幼儿健康成长。

教育对策:

l. 食物花色品种多:即有米面类,叉要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豆、蛋、乳、肉等,再加上大量绿叶蔬菜、水果。粮食应粗细粮兼有,副食荤素搭配,要保证营养的基砒上经常变换花色以引起孩子的食欲。

2. 恰当分配三餐一点(或三餐两点)的食物,按照早餐吃好、中餐吃饱和晚餐吃少的原则,将食物分配到餐点中去。还要注意尽量保持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食物要煮熟、烧透、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做到碎、细、软、烂,有利于幼儿的消化吸收。

3.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不偏食,少吃零食,注意饮食卫生,用餐定时、定量,有利于增进食欲。

4. 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首先,餐厅光线要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桌椅餐具干净整洁,都能使幼儿就餐时保持兴奋而引起食欲;其次,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餐前和进餐时不训斥、惩罚幼儿,不强迫幼儿进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用餐。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游。——颜之推

5. 幼儿的“左撇子”要不要纠正?

行为表现:

在幼儿园中,个别幼儿总是习惯于用左手来做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经常会有两种意见,一是顺其自然,不去管他,认为有一些人就是用左手写字、吃饭和使用工具,也没有什么不好;另一种意见是要及早纠正,甚至用强制的方法,认为有些人就由原来的左利手变成右利手的,究竟该如何对待左利手的幼儿呢?

现象分析:

面对经常使用左手的幼儿,成人首先想到的是纠正他们的行为,但会发现,费了半天劲,孩子仍用左手:惯用左手的孩子,其优势脑在右半球,而平常用右手的人的优势脑在左半球上。左利手的人约占人口的10%。以右脑为优势的孩子可能会在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有特长和优势。而人为的纠正,是不可能改变大脑结构的,反而会抑制存在于右脑的语言中枢,可能使孩子说话不清、口吃、书写迟钝,甚至影响宝宝的认知能力,同时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进而对宝宝的发育造成阻碍,所以不必特意纠正左撇子。分辨左撇子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看其拿筷子、使用剪刀以及握笔是否使用左手。如果孩子过了两三岁之后,仍然比较喜欢用左手拿物品,那么就一定是左撇子。此时没必要强行让他改变过来,无论孩子惯用左手还是右手,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都尽可能地提醒他使用双侧肢体,这样,才能使幼儿左右两半球都能得到足够的刺激。

教育建议:

1. 认真观察幼儿左利手和右利手的使用程度。

教师要观察幼儿的左撇子倾向是否严重。检验方法是观察幼儿的行为,如果幼儿总是用左手做事,很少用右手,则是典型的左撇子;如果一会儿用左手,一会用右手,穿鞋时容易左右穿反,则是左右不分,很容易通过练习来矫正。

2. 不要强行让左利手的幼儿改为右利手。

如果幼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左利手,应尊重幼儿的习惯,强行矫正会为幼儿带来很多心理负担,出现口吃、书写障碍等问题,还会使幼儿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而失去自信心。

4

3. 做好家长工作,及时沟通孩子的情况。

有些父母认为“左撇子”的人会为未来的生活带来麻烦,会影响到幼儿将来融入社会,因此许多家长使用一些并不科学的方法强行让幼儿改成右利手,甚至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教师应及时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方法,让家长接纳孩子的行为习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美)爱默生

6. 如何看待幼儿的挑食行为?

行为表现:

在幼儿园里,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幼儿对饭菜挑剔得很厉害,对喜欢吃的某种食物吃得很多,对不喜欢吃的食物则吃得很少,甚至干脆不吃。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家长就会对教师感到不满。所以当幼儿表现出挑食的现象时,教师都会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处理。

现象分析:

幼儿的过分挑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的摄入不足或过量,让幼儿容易生病或是过度肥胖,严重影响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幼儿偏食与幼儿家庭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如果在婴儿时期母亲没有采取母乳喂养,而是给婴幼儿喝加糖的牛奶以及不是原味的果汁和辅食,这样就会使幼儿的味觉记忆中记住了口味过重的东西,长大后就出现了挑食的现象。家长没有实施适合婴幼儿年龄特点的营养平衡配餐,使孩子开始接触到的食物很单调或者受到家长偏食的影响,孩子长大后也容易偏食。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爱吃的东西,就让他随意吃,有时一次吃得太多,容易吃伤。当然也有幼儿的原因,例如幼儿的口味比较挑剔,吃零食影响进餐时的食欲,饭前或吃饭时喝过多的果汁或含糖饮料等。

教育对策:

1. 教师要通过讲故事、说儿歌的形式,让幼儿懂得偏食、挑食对身体的害处,并且引起幼儿对多种食物的兴趣。

2. 运用暗示教育法,为幼儿营造愉快进餐的气氛,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模仿其他幼儿对饭菜感兴趣的样子,在模仿中逐渐习惯吃下饭菜。

3. 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允许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在指导幼儿的饮食时,不要威胁或哄骗,幼儿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4. 要求家长积极配合,让家长以身作则,不说“不爱吃”之类的话。

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苏联)凯洛夫

7. 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训斥幼儿?

行为表现:

在进餐过程中,有的幼儿喜欢说话,有的幼儿进食速度慢,甚至有的幼儿挑食、偏食。成人认为这是不良习惯,时间长了保教人员每天看到这样的现象,感觉厌烦,开始用训斥和责怪的态度对待幼儿。在训斥声中幼儿会产生恐惧、焦虑和紧张,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反射性拒食、食欲下降等问题。

现象分析:

食物进入胃肠道后需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并通过肠壁来吸收其营养成分。每当就餐时,消化腺就会分泌消化液,而这个消化过程是在大脑神经支配下的条件反射活动。如果这时遭到教师的训斥,已经兴奋起来的消化腺就会受到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就会大大减少,引起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心理压抑,食欲消退,唾液分泌减少甚至骤然停止等现象。即使食物吃进肚里,也不能得到充分消化,难于吸收。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幼儿食欲缺乏,营养不良,最终引起疾病。因此,教师教育幼儿要选择时机,千万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训斥幼儿。

教育建议:

1. 营造愉快、轻松的进餐环境。

幼儿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幼儿的进餐。教师和蔼的态度,轻松愉快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师在餐前不要组织剧烈的活动,而要让幼儿保持愉快的心情,再配以简短的饭前谈话,播放一些轻音乐,引起进餐的兴趣,使幼儿将进餐看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并愿意听从教师的劝导,愉快进餐。

2. 教给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

进餐过程中逐渐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营养常识和进餐方法。让幼儿了解有关蔬菜和粮食的粗浅知识,练习使用餐具。到了大班还可以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烹饪方法,尝试做一些简单饭菜,提高幼儿饮食兴趣。

3. 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要逐渐养成的,要让幼儿明确进餐过裎中的一些行为要求,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如餐前洗手,安静入座、专心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剩饭菜,不说笑,吃完最后一口方能离座;餐后擦嘴、漱口等。教师要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如果教育学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它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了解人。——(俄)乌申斯基

8. 给幼儿吃汤泡饭好不好?

行为表现:

很多幼儿不喜欢吃饭,喜欢吃“汤泡饭”,在家里父母为了贪图方便,便顺着幼儿每餐用汤拌着饭喂他们,长久下来,幼儿不仅营养不良,而且也养成了不肯咀嚼的坏习惯。所以在幼儿园里,当幼儿进餐时,教师每次都会这样提醒幼儿:“请小朋友吃饭时要一口饭,一口菜。不要将汤倒在饭里面……”之类的提示语,那么吃汤泡饭到底会对

6

幼儿有什么影响呢?

现象分析:

用汤泡过的饭,其容量会增加,幼儿吃了以后很容易感到胀饱,每餐相应的摄入量就会减少,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幼儿的生长发育。唾液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这些对于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有重要作用,汤泡饭虽然便于吞咽,但同时会因食物粉碎不充分而减少唾液的分泌。吞食泡饭减少了咀嚼动作,也会相应地减少咀嚼的反射作用,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分泌消化液的量减少。而没有经过细致磨碎的食物大颗粒直接进入消化道,需要消化器官分泌更多的消化液,并获得更多的能量来进行消化,长此以往,食欲就会逐渐减退。

教育建议:

1. 给幼儿讲一些科学道理。

让幼儿了解正确进餐对身体有利,可以通过科学活动让幼儿了胃肠的功能,并知道保护好自己的胃肠对身体的重要性,使幼儿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2. 进餐中讲究方法,注重个别教育。

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的用餐时间,讲究盛饭技巧,并巧妙运用少盛多添的方法,来消除幼儿视觉上的恐惧感。观察每一个孩子进餐过程中的表现,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高高兴兴进餐。

3. 激发幼儿进餐的兴趣,给予积极肯定。

可以通过游戏或讲故事的方法,以拟人或童话的形式与幼儿对话,来激发幼儿对进餐的兴趣,加快用餐速度,改掉汤泡饭的不良习惯,保幼儿的健康成长。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陶行知

9. 幼儿长时间看电视好不好

行为表现:

在今天,电视机已经基本普及每个幼儿园,电视成了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手段。由于动画片声形并茂、色彩鲜明,对幼儿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于是有些幼儿园只想到满足孩子的兴趣,尤其足全托的幼儿园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这种现象必然对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现象分析:

让幼儿过多地看电视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长时间刺激造成对幼儿眼睛的伤害。幼儿视觉的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会调节过度,久而久之,晶状体的凸度便会增加;电视荧光屏的辐射和亮度刺激会使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失调,造成视力下降;看电视不能代替幼儿游戏和同他人交往,如果使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视机前度过,容易使幼儿有孤独感,进而不愿与他人交往,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

教育建议:

虽然长时间看电视会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又不能禁止幼儿看电视,所以应科学的指导幼儿看电视:

1. 教师要适当控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每次15~20分钟左右。

2. 要有选择地看电视。幼儿一般以看少儿节目为主,其他内容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不能让幼儿看不适于他们成长的电视节目。

3. 要注意幼儿与电视屏幕的距离,距离太近容易影响幼儿的视力。因此,幼儿看电视应起码距屏幕2米以外。

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苏联)康斯坦丁诺夫

10. 什么是“青枝骨折”?应该怎样对待?

行为表现:

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滑滑梯、打秋千、攀登等都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喜欢打打闹闹,但因为幼儿自身身体稳定性、平衡性差,很容易摔跤。在摔跤时因为不懂得采取一定的保护动作或姿势,所以更容易出现骨折。幼儿期出现的骨折一般都是“青枝骨折”。

现象分析:

幼儿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特别的厚,因此在力学上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遭受暴力发生骨折就会现与植物的青嫩枝条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骨科医生就把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为青枝骨折。青枝骨折多见于幼儿,通常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四肢骨的青枝骨折用石膏外固定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

教育建议: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为了防止伤害而不让幼儿去游戏。所以防止幼儿的意外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安全教育。一旦有意外发生,家长和老师要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并知道如何处理,以减轻幼儿受伤害程度。

1. 当意外事故发生后,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保持镇静。及时对骨折的肢体进行妥善固定,这样会避免因搬运移动所造成的软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还能减轻疼痛,方便运送。

2包扎时,要在夹板上垫以衣服或布等软物,以防皮肤受损。包扎时要把伤肢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先绑骨折上端,后绑下端,动作要轻,受伤部位不要绑得太紧。

3. 做完以上救治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到医院急救。知果医生给幼儿使用石膏固定,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四肢和身体的温度和感觉是否正常,肤色是否红润,四肢能否伸屈活动,以防止肢体长期包扎过紧引起缺血坏死。

多少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对于带好孩子是不可缺少的。——(英)斯宾塞

11. 坐不住的幼儿一定是多动症吗?

8

行为表现:

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功能以皮质下中枢活动占优势,大脑的抑制能力不如成人。所以,幼儿在活动中经常表现出爱蹦、爱跳、爱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不听话、贪玩、淘气、坐不住板凳等现象。于是有些教师和家长便怀疑幼儿得了多动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淘气与医学上所说的幼儿多动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正常幼儿的顽皮现象,后者则属异常的行为障碍。

现象分析:

导致幼儿多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幼儿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天真活泼、精力充沛,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倍感新鲜,总想亲自摸一摸,动一动或是“实践”一番;幼儿易受活动环境的干扰,易分散注意力,使他们难以静心;幼儿大脑皮质机能发育不完善,对动作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有限;有些教师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正常活动,使幼儿产生对抗情绪,导致幼儿坐不住椅子而到处乱跑;有些活动时间太长,单调枯燥或幼儿对活动本身不感兴趣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幼儿表现“不安分”,因此表现出坐不住等行为。

教育建议:

1. 区分“淘气”和“多动症”的差别。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首先,淘气的儿童是听劝的,一旦被说服就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多动症儿童则不能;淘气儿童的行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多动症儿童做事却没有章法;再次,淘气的儿童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能做到不吵闹,而多动症孩子做不到。

2. 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不要过多限制幼儿。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不能因为孩子好动就剥夺孩子游戏和活动的权利,应该允许幼儿淘气。可能我们认为孩子在淘气,实际上他在探究世界,在了解他所不知道的事物。这种淘气可能正是他发挥聪明才智的一种表现,所以成人对待孩子的淘气应该多宽容和理解。避免由过多的限制而制约孩子的创造和探索。

3. 活动中要动静交替,活动组织要符合幼儿特点。

幼儿将注意坚持在一项活动中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为了避免孩子溜号或做其他事情,在安排活动时注意动静交替,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延长他们从事一件事的时间,养成专注做事的好习惯。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梁启超

12. 为什么幼儿容易鼻出血?

行为表现:

在幼儿园中,无论在室内组织教育活动还是在室外组织活动,都会出现幼儿流鼻血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新教师往往会不知所措,情急之下采取的措施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事情会变得更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出鼻血呢?

现象分析:

幼儿鼻出血的部位大多位于鼻中部前下方,该区血管分布丰富、表浅,而且毛细血管呈网状,易受损伤。造成幼儿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幼儿易患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百日咳、麻疹、猩红热等都伴有发热,引起鼻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体温达到一定高度,造成血管破裂出血;二是幼儿之间互相打闹、碰撞、跌倒等,引起鼻部外伤,从而导致鼻出血;三是幼儿无意识地将异物塞入鼻腔内,异物在鼻腔内潴留一定时间会引起感染,造成鼻腔内出血;四是有些幼儿由于喜欢挖鼻,引起损伤而鼻出血;五是气候干燥也可引起鼻部出血。

教育对策:

幼儿一旦鼻出血,可采取下列措施:

1. 平卧,鼻部可放置冷毛巾,在两侧鼻翼处施加压力压迫约10分钟,大多数鼻出血会停止。

2. 如果仍出血,可用于棉球,有条件的可用麻黄碱和肾上腺素蘸湿棉球填塞鼻腔10分钟。有大出血时,则应一面填塞鼻腔一面立即送医院,应及时对症止血,然后寻找出血原因,进行治疗。

3. 教师应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不要挖鼻孔;天气干燥时,鼻腔内涂些红霉素、四环素等药膏,可以预防鼻出血。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3. 为什么幼儿在活动中容易脱臼?

行为表现:

脱臼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是常见的。例如,幼儿在欢快的歌声中忘情地牵拉对方;教师在游戏中带幼儿做提拉动作;看到幼儿脚底一滑,慌张的教师猛地拉住幼儿的小手往上一拽;幼儿穿衣服时不配合,着急的教师在拽幼儿手臂时不小心用力过猛……日常生活中教师一不小心,很可能造成幼儿脱臼的发生。

现象分析:

脱臼在医学上称为桡骨头半脱位,也被形象地称为牵拉肘。脱臼在5岁以下的幼儿中比较多见。因为5岁以下的幼儿关节韧带比较松弛,关节囊比较柔韧、薄弱,当肘关节伸直时,如果手部突然受到纵向牵拉,很容易造成牵拉负重而导致脱臼。

如何判断幼儿是否发生了脱臼呢?当幼儿发生脱臼时,通常会哭得很厉害,不仅拒绝别人抚摸,也不肯弯肘或抬起手;肘关节呈半屈位,前臂往前旋转,不敢后旋,没有红肿、发烧等症状,一般都可以判断为脱臼。一般而言,幼儿发生脱臼后,在10个小时以内进行复位,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耽误了太长时间,幼儿关节已经肿胀,进行复位相对就不那么容易了。

教育建议:

1.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上下台阶时,教师要提醒幼儿放慢脚步,并注意不要过分牵拉

10

幼儿,如果牵拉,要拉住幼儿关节以上的部位。

2. 幼儿摔倒时,教师要用双手将其抱起,不要拉着幼儿一侧的上肢让幼儿爬起;在给5岁以下的孩子穿脱衣服时,教师动作要轻柔,切勿过分牵拉,旋转孩子的前臂。

3. 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幼儿做前臂旋转动作,增加幼儿上肢的肌肉功能和环状韧带的紧张度。对于体质较差的幼儿,应注意增加营养,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

正是由于人类动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其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动作的发展本身有着严密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研完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掌握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丰富人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了解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

1. 如何教幼儿使用筷子?

行为表现:

用筷子进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成人会自然的要求幼儿使用筷子,而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小的幼儿就能用筷子进餐,这也是西方人吃惊的地方。但对幼儿来说,用筷子吃饭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很多幼儿园是在中班的时候让幼儿开始学习使用筷子,幼儿使用筷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如何教幼儿使用筷子是教师和家长应该掌握的。

现象分析:

幼儿可以在三四岁以后开始学习使用筷子,常使用筷子的好处是:能帮助孩子提高动作的协调性,还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新事物。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也是牵动着肩、肘、手腕、手指间等各部位的30多个大小关节和上臂、前臂、手掌、手指等处的50多条肌肉的运动,尤其惯用右手的人更是如此。管理和支配手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所占的区域最为广泛,尤其是大拇指。这些手部关节和肌肉只有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才能完成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反过来,这些关节和肌肉夹取食物的动作,又刺激了脑细胞的发育,因而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

教育建议:

1. 让幼儿认识中国人特有的餐具“筷子”,并通过教师讲解“筷子的如来”,让幼儿知道学会使用筷子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从而引发幼儿使用筷子的兴趣。

2. 教给幼儿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对已经学会用筷子的幼儿,要多加鼓励,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对方法不正确、缺乏良好常规的幼儿,要引导其主动调整动作;在使用筷子的时间上也要因人而异,会用筷子的幼儿要继续鼓励,不完全会使用筷子的幼儿可

选用筷子与匙子;不会用筷子的幼儿,则允许他们逐渐地模仿学习、适应。

3. 选择适合幼儿使用的筷子。幼儿用的筷子要比成人的短些,最好是较细、圆的木筷或竹筷,以“手巧”促进“心灵”,以“心灵”来推动“手巧”。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一(英)洛克2. 幼儿阶段的孩子可以学习弹钢琴吗?

行为表现:

经常会有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学钢琴合适?该不该学钢琴?”等问题,面对着家长的种种追问,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往往会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么到底多大的幼儿适合弹钢琴呢?

现象分析:

幼儿学习钢琴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条件成熟后学习钢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生理发育基础是学习钢琴的前提,幼儿的发展是从大肌肉动作开始,再到小肌肉的细腻动作,而弹琴需要的是具有技巧性的小肌肉动作,需要相当的耐性;其次,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不具备主动调节自己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他们的学习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再次,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接受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

教育建议:

1. 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生理发育基础。

有位先哲曾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这句话并不夸张。年龄小的幼儿开始学弹钢琴,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集中,缺乏稳定性。要想使他们适应并习惯于钢琴教学训练,首先,幼儿手指发育条件要达到练习钢琴的需要;另外,要对钢琴有兴趣并愿意付出意志努力。

2. 良好音乐环境的熏陶。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和直观性,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与环境和教育有关,让幼儿在充满音乐的氛围中,自然对孩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钢琴的学习是一种音乐技能训练,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身处音乐环境中,具备音乐天赋的幼儿会对音乐有很敏感的反应,而对音乐无感觉的人却听而不闻。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了解幼儿是否具备学习钢琴的条件,并向家长提出建议。

3. 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钢琴是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对幼儿手形的塑造、基础的训练、节奏的把握、音乐的理解等环节;教师要设计一些游戏的方法给孩子们带来新鲜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过于急躁,要调动幼儿练习的主动性,在培养兴趣与练习技巧间取得平衡。

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陈鹤琴

12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幼儿园)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幼儿园)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幼儿生理的发展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发育期。 海狸在出生几个小时就能够潜水、屏住呼吸游泳;田鼠和家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只要几个星期;而人类需要生命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完成其成熟过程。 幼儿的生理发育主要是指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是指数量的增加,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量出来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 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 幼儿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懂得该怎样对待幼儿,理解并尊重幼儿。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动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本身有着严密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 1 / 6

定的常规,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掌握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丰富人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了解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我们平时常说的侧耳倾听、聚精会神、目不移睛,实际上都是人在注意时的一种状态,即人在注意时的外在表现,心理学上说的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其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处在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时,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对某种事件和现象的心里倾向性。 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集中,即注意的集中才能完成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否则就不能完成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 因此、注意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并且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四、幼儿感知与观察的发展如果你将一只苹果放在 7 个月大的婴儿面前,他一定会伸手去抓。 苹果的红色,在他的眼中引起视觉;苹果的香气刺激他的鼻子,引起他的嗅觉;抓到苹果后,苹果光滑的表层,苹果的温度引起他皮肤的触摸觉和温觉;苹果的重量引起他的本体觉;咬在嘴里的甜汁会引起他的味觉。 。 。 。 。

幼儿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100多年以前,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她问:“请问先生,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达尔文问她:“你的孩子有多大了?”那位母亲得意地说:“他才两岁半呢!”这时达尔文惋惜地回答:“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达尔文的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孩子的脑重量在出生时只有300多克,9个月时就可达到660克,2岁半至3岁时增长到900—1000克,6、7岁时为1200克,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从脑的生理机能看,孩子2、3岁时,大脑的各种反射机能已经得到发展;6、7岁时,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这为孩子智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促使他们智慧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以17岁为智力的成熟年龄(即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即100%),那么5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岁之前,3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8岁之间,最后的20%则完成于8~17岁之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就完成发展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则要在4~17岁这13年中完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而后随年龄增长智力发展以不同的速度逐步减慢。 德国早期教育专家威特坚信:即使普通孩子,只要教育的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他认为,教育应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即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小时被周围人认为是白痴,威特自己也认为儿子不理想。但是,他对儿子进行了有计划的早期训练。几年以后,竟然出现了奇迹:卡尔威特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各种语言,通晓动植物学和化学、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六岁获得哲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举世属目的天才。 早期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六

第六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于个体的生存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会是分离,有时候让家长与老师捉摸不透其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 3.亲密感: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 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5.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6.情绪能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7.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每个人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8.情感素质:青少年情感素质, 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 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A.减少B.增多 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C)转变。 A.内在稳定性 B.外在文饰性C.内在掩饰性D.外在调节性 3.(A )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A.考试焦虑B.自卑感C.抑郁D.厌学情绪 4.(D)是指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A.社会能力B. EQ C.情绪调节能力D.情绪能力 5.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属于(B)。 A.审美情感B.生活情感C.道德情感D.人际情感 三、填空题 1.青少年的情绪表达由_外在冲动性__逐渐向内在掩饰性转变。 2.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亲密__和_忠诚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3.青少年的主要情绪困扰表现为自卑感、抑郁、_焦虑__和_孤独感_等方面。 4.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感知与表达的能力、对情绪理解与感悟的能力、_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__和_对情绪的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_等方面。 5.青少年的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理智情感、_生活情感_和_人际情感_等方面。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五讲 练习题

第五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 2.角色混乱 3.人格的掩饰性4.成人感 5.自卑感 6.自我评价7.自我体验8.价值观 9.积极人格 10.人格塑造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了解自我特质,构建出一个能够面对发展任务、生活与前途的自我组织,是一个人终生发展任务。 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人格的掩饰性:人格表现出来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性质,本身代表人格一种稳定的功能。 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当成人感出现时, 便产生一系列独立自立的表现:他们一反以往什么都依赖成人,事事都依附教师和家长的心态, 也不再是什么都可以公开了.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社会交往,还渴望得到家长的承认. 他们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朋友式的新型关系, 迫切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和理解自己, 如果家长和老师还把他们当小孩对待,无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他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 从初中起,他们开始疏远父母而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 寻找志趣相投、谈得来的伙伴.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包括自我尊重和受社会尊重两个方面。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 不仅要自己尊重自己, 而且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 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享有一定的声誉, 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青少年也不例外.青少年的自尊心的体验容易走向极端,当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一致、自尊需要得到肯定和满足时, 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如果产生矛盾, 他们的情绪就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任的自暴自弃。教育者应维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尖锐地批评他们。 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积极人格: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 人格塑造:指青少年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人格。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在个人最容易暴露人格弱点的地方,坚决克服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战胜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元测试答案

答案以官方为准,仅供参考。不是全对,后果自负。侵删 第一章 1.【单选题】学前期是指:()。 答案:3-6岁 2.【单选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1-3岁是:()。 答案:口语学期关键期 3.【多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规律性,这些规律性表现在:()。 答案: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 顺序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4.【多选题】定性观察法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描述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 答案: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5.【多选题】在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需要注意:()。 答案:对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以排除偶然性因素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尽 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观察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客观,既要记录 行为本身,又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必要时可借助表格、录音和录像等辅助手段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 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计划、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章 1.【多选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胎儿的发育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答案: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 2.【单选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就不再有变化。但现在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婴儿的大脑具有较强的()。

答案:可塑性 3.【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定义为获得“基本信任”。而发展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 4.【多选题】母婴之间的依恋类型包括:()。 答案: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5.【多选题】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都有哪些表现:()。 答案:母亲的行为倾向于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 第三章 1先学前期是指:(D)。 A0-3岁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 3.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

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题四

第四章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3-6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 3.去自我中心:它使得婴儿不再把一切事情都归功于自己,学会把自己看成是由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在情感方面,婴儿则从不能区分自我和外在环境,开始向着群体交往或情绪交流发展,从而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区分自我和别人,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好奇心的驱使而区分自我和外界事物。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元测试答案

答案以官方为准,仅供参考。不是全对,后果自负。 侵删 第一章 1.【单选题】学前期是指:()。 答案:3-6岁 2.【单选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1-3岁 是:()。 答案:口语学期关键期 3.【多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规律性,这些规 律性表现在:()。 答案: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 序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4.【多选题】定性观察法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描述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 括:()。 答案: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5【.多选题】在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需要注意: ()。 答案:对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 进行,以排除偶然性因素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观察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客观,既要记录行为本身,又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必要时可借助表格、录音和录像等辅助手段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计划、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章 1.【多选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胎儿的发 育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答案: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 2.【单选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 一特定水平后就不再有变化。但现在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 境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婴儿的 大脑具有较强的()。

答案:可塑性 3.【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定义为获得“基本 信任”。而发展信 任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 4.【多选题】母婴之间的依恋类型包括:()。答案: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 恋 5.【多选题】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都有哪些表现: ()。 答案:母亲的行为倾向于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 第三章 1先学前期是指:(D)。 A0-3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