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简介(严选优质)

病毒简介(严选优质)
病毒简介(严选优质)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943年考希(Kauche)第一次成功地用电子显微镜拍摄了TMV 的电镜照片。自此,人们在电镜下观察到许多病毒粒体的形态和大小。尽管电镜下病毒的形态五花八门,但大多数病毒的核酸和衣壳蛋白组成的核衣壳不外乎两种构性型,一种是组成衣壳的蛋白质亚基作螺旋式排列而呈杆状、棒状;另一种是蛋白质亚基以二十面体对称的方式排列,因此呈近球状。动物、植物、细菌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近球状的为数很多。各种病毒的衣壳亚基数目不一,排列方式不同,亚基往往聚在一起形成2、3、4、5或6邻体,因而使电镜下的近球状病毒的外形变化多端。此外,有些动物病毒如腺病毒每个二十面体的顶点处都有一纤维状的细丝,很像一个卫星天线,使它们的外形更为别致。绝大多数病毒个体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多数单个病毒粒子的直径在100纳米左右,也就是说,把10万个左右的病毒粒子排列起来才可能用眼睛勉强看到。在型病毒(如牛痘苗病毒)约200~300nm;中型病毒(如流感病毒)约100nm;小型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仅20~30nm。研究病毒大小可用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到几十万倍直接测量;也可用分级过滤法,根据它可通过的超滤膜孔径估计其大小;或用超速离心法,根据病毒大小,形状与沉降速度之间的关系,推算其大小。

一个成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病毒体”(Viron)。电镜观察有五种形态:

1.球形 (Sphericity)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病毒为球形,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疱疹病毒及腺病毒等。

2.丝形 (Filament) 多见于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等。人类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有时也可形成丝形。

3.弹形(Bullet-shape)形似子弹头,如狂犬病病毒等,其他多为植物病毒。

4.砖形 (Brick-shape)如痘病毒(无花病毒、牛痘苗病毒等)。其实大多数呈卵圆形或“菠萝形”。

5.蝌蚪形(Tadpole-shape)由一卵圆形的头及一条细长的尾组成,如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病毒的结构有二种,一是基本结构,为所有病毒所必备;一是辅助结构,为某些病毒所特有。它们各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一) 病毒的基本结构

1. 核酸(Nucleic acid)位于病毒体的中心,由一种类型的核酸构成,含DNA的称为DNA病毒。含RNA的称为RNA病毒。DNA病毒核酸多为双股(除微小病毒外),RNA病毒核酶酸多为单股(除呼肠孤病毒外)。病毒核酸也称基因组(Genome),最大的痘病毒(Poxvirus) 含有数百个基因,最小的微小病毒(Parvovirus)仅有3-4个基因。根据核酸构形及极性可分为环状、线状、分节段以及正链、负链等不同类型,对进一步阐明病毒的复制机理和病毒分类有重要意义。

核酸蕴藏着病毒遗传信息,若用酚或其他蛋白酶降解剂去除病毒的蛋白质衣壳,提取核酸并转染或导入宿主细胞,可产生与亲代病毒生物学性质一致的子代病毒,从而证实核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的储藏所,主导病毒的生命活动,形态发生,遗传变异和感染性。

2. 衣壳(Capsid )在核酸的外面紧密包绕着一层蛋白质外衣,即病毒的“衣壳”。衣壳是由许多“壳微粒 (Capsomere)”按一定几何构型集结而成,壳微粒在电镜下可见,是病毒衣壳的形态学亚单位,它由一至数条结构多肽能成。根据壳微粒的排列方式将病毒构形区分为:①立体对称(Cubic symmetry),形成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12个顶和30条棱,具有五、三、二重轴旋转对称性,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②螺旋对称 (Helical symmetry),壳微粒沿螺旋形盘红色的核酸呈规则地重复排列,通过中心轴旋转对称,如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弹状病毒等;③复合对称 (Complex symmetry),同时具有或不具有两种对称性的病毒,如痘病毒与噬菌体。

蛋白质衣壳的功能是:(1)致密稳定的衣壳结构除赋予病毒固有的形状外,还可保护内部核酸免遭外环境(如血流)中核酸酶的破坏;(2)衣壳蛋白质是病毒基因产物,具有病毒特异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原病毒免疫应答;(3)具有辅助感染作用,病毒表面特异性受体边连结蛋白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有特殊的亲和力,是病毒选择性吸附宿主细胞并建立感染灶的首要步骤。

病毒的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Nucleocapsid),最简单的病毒就是裸露的核衣壳,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有囊膜的病毒核衣壳又称为核心(core)。

(二) 病毒的辅助结构

1. 囊膜(Envelope) 某些病毒,如虫媒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疱疹病毒等,在核衣壳外包绕着一层含脂蛋白的外膜,称为“囊膜”。囊膜中含有双层脂质、多糖和蛋白质,其中蛋白质具有病毒特异性,常与多糖构成糖蛋白亚单位,嵌合在脂质层,表面呈棘状突起,称“剌突(Spike)或囊微粒(Peplomer)”。它们位于病毒体的表面,有高度的抗原性,并能选择性地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促使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感染性的核衣壳进入胞内而导致感染。囊膜中的脂质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相似,证明病毒是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内释放过程中获得了细胞膜或核膜成分。有囊膜病毒对脂溶剂和其他有机溶剂敏感,失去囊膜后便丧失了感染性。

2. 触须样纤维(Fiber) 腺病毒是唯一具有触须样纤维的病毒,腺病毒的触须样纤维是由线状聚合多肽和一球形末端蛋白所组成,位于衣壳的各个顶角。该纤维吸附到敏感细胞上,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代谢,与致病作用有关。此外,还可凝集某些动物红细胞。

3. 病毒携带的酶某些病毒核心中带有催化病毒核酸合成的酶,如流感病毒带有RNA的RNA聚合酶,这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要靠它们携带的酶合成感染性核酸。

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不仅对病毒的分类和鉴定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理解病毒的宿主范围,致病作用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三、病毒的侵入

病毒虽然含有遗传物质,但它若离开它的寄主,就只能以它的物质形式即静态存在。如TMV、土壤传播的植物病毒等等,它们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并不表现出它们的生物活性。可是一旦遇到它们适宜的寄主,它们就会大显身手,利用寄主细胞内原有的各种机器和原料来复制自己,繁衍后代,同时使寄主细胞产生病理变化。病毒进入到寄主细胞需要经过吸附、穿入、脱壳三个步骤。由于病毒类别多,因而入侵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吸附

关于病毒是如何吸附到寄主细胞上并穿透进去,研究最清楚的当属噬菌体了。一种侵染大肠杆菌含有DNA的噬菌体,叫T4 噬菌体。它一旦与大肠杆菌细胞相遇,它那又长又细的尾丝就附着在细胞壁的表面上。有趣的是,在各种细菌的庞大群体中,T4噬菌体是如何找到它的特异寄主细胞呢?原来大肠杆菌的细胞壁是自外到内依次由脂蛋白、脂多糖、粘蛋白三层组成。在外面的两层上有一些位点能特异地与T4 噬菌体结合,这些位点称之为特异的受体。T4 噬菌体之所以能在千百万个细菌混合物中识别自己的寄主,就靠它的尾丝和受体的特异结合。一旦尾丝扒在细胞壁上,尾丝固定在上面并向下弯曲使噬菌体向细胞表面移动,底盘上伸出的6个尾钉与细胞壁接触,然后尾壳像肌肉那样收缩,同时就把尾壳中的一个管压出来,并穿过细菌的外面两层壁,靠尾部的溶菌酶的作用在最里面的壁上打洞。然后将噬菌体DNA注入到细菌的细胞内。RNA噬菌体则是通过附着在细菌细胞的小突起即性纤毛而进入细菌细胞的。

动物病毒附着在寄主细胞上的过程研究得最清楚是流感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动物病毒能吸附在哪种寄主细胞上是高度特异的。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只能附着在灵长类的动物细胞上,而不能吸附在啮齿类动物细胞上。这是因为啮齿类动物的细胞上,缺少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的受体。有实验证明,人类的细胞表面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的受体是受人类细胞中第19条染色体控制的。脊髓灰质炎这类小核糖核酸病毒颗粒中主要含有四种蛋白质,最小的一种蛋白质在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少这种蛋白质就不能附着在细胞上。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982年,美国生理学家Prusiner及其同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突破经典病毒学理论而提出朊病毒(prion)的概念,认为绵羊瘙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尚未证实有核酸结构的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并将其称为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简称为PrP。朊病毒是医学生物学领域中至今尚未彻底弄清,与病毒和类病毒都很不相同的一种蛋白质传染病原体。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甚强、分子重量在27000~30000道尔顿的蛋白质颗粒,它们是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递的海绵脑病的特殊病因。 朊病毒是一个超出经典病毒学和生物学的全新概念,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或构型上的变化由良性变为恶性,即变为具有传染性的侵染颗粒,可引起人和动物脑内神经元空泡变性(即海绵状变性),所以这类病毒引起的疾病被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又称为朊病毒病。 一、朊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朊病毒都是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病理学上的特点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退化、空泡变性、死亡、消失,最终被星状细胞取代,因而造成海绵状态。患者具有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已知人和动物朊病毒有以下几种:人的库鲁氏病,又称新几内亚震颤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基底节-脊椎变性综合征,也有人称其为人类海绵状脑病和早老性痴呆症(Presenile Dementia);致死性睡眠综合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吉斯综合症,又称脑软化病(Gersrmann -Straussler-Scheikerg disease,Gss);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MCD),即牛海绵状脑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传染性紫貂脑病(TME);猫海绵状脑病( Fel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FSE);羊瘙痒症(Sctapie),有绵羊瘙痒(Scrapie of sheep)和山羊瘙痒症(scrapie of gaats)两种;大耳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of Mule Deer,CWD);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olopathy,TME)。 这些疾病有些在二百年前就已发现,如人们在羊群中发现一种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兴奋、瘙痒、瘫痪等症状,最后死亡,称之为羊瘙痒病(Sctaple in sheep and goat)。1985年英国暴发疯牛病事件,人们注意到疯牛病的症状及脑部病理变化与羊瘙痒症类似,同属于海绵状脑病,多有食用病羊和病牛内脏或骨粉饲料的病史,于是人们才认识到种间传播的可能性,并将它们和人类的某些中枢神经疾病相联系,同时开始怀疑疯牛病会传染给人,至此,对此类疾病的研究达到高潮。 二、朊病毒病原学特征及分子机制 羊瘙痒病是最早发现的传染性脑病,其病原体也是研究最早和最多的病原体。1961年Chandler通过实验成功地把羊瘙痒病传染给小鼠,随后其他实验室的动物模型如白鼠、豚鼠、大鼠等相继获得成功,羊瘙痒病伴随纤维(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e,SAF)是在Scrapie感染的小鼠脑组织用去污剂处理提取的膜性部分中观察到的一种特殊纤维结构。它有两个类型:Ⅰ型纤维,直径为11~14nm,由两根直径为4~6nm的原纤维相互盘绕而成,螺距为40~ 80nm不等;Ⅱ型纤维,直径为34nm,有四根相同的原纤维组成,每两根之间间隙为3~4nm。Ⅱ型纤维每100~120nm即出现一个狭窄区,狭窄区的直径约为9~11mn。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自然发生朊病毒病的动物还是人工感染朊病毒病的实验室动物,在脑组织的提取物中均观察到SAF,而对照组均为阴性。 1982年,Prusiner等人发现羊瘙痒因子感染的仓鼠脑组织中部分纯化的Scrapie病原的片段,经过了修饰或者蛋白酶水解后能够减弱其抗原性,同时发现寻求Scrapie特异性核酸所作的试验不能证实它有独立的传染性,他将分离出的这一特殊的蛋白质——蛋白酶抗性蛋白称之为朊病毒蛋白(PrP)。PrP是一种膜蛋白,存在于大部分组织细胞中,其正常功能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细胞表面的信号识别和粘着有关;在淋巴细胞中,PrP可能与激活有关;在神经系统中,PrP可能与突触功能及调节生物钟节律有关。随着实验的进展,Prusiner又把朊病毒(PrP)称作传染性蛋白颗粒(proteine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该蛋白能够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作用,分子质量为27000~30000道尔顿,故又称作PrP27-30,用免疫亲和层析纯化去污剂溶解的病脑提取物时,PrP27-30浓度与朊病毒滴度成正

高中生物病毒相关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病毒相关知识总结 一、病毒共性: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DNA或RNA)构成,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所以获取更多的病毒应该用它所能寄生的活细胞进行培养,不能用培养基进行培养。病毒增殖时只有把内部的遗传物质注入到宿主细胞内,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胞,然后利用注入的病毒遗传物质的信息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及复制其自身的遗传物质,而后把蛋白质外壳与新复制的遗传物质组装成新的病毒,在这过程中用到合成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原料、酶、细胞器都来自病毒所寄生的宿主细胞。 二、病毒分类: 1、根据其寄生的细胞分: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 2、根据其遗传物质分(病毒只含有DNA和RNA中的一种核酸):DNA病毒(如T2噬菌体,天花病毒)、 RNA病毒(如HIV、烟草花叶病毒,SARS 病毒、流感病毒) 三、病毒地位: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因其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所以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命系统最低的结构层次是细胞。 由病毒的结构可以知道,病毒只有1种核酸——4种核苷酸——1种的五碳糖和4种的含氮碱基。 四、课本中病毒应用实例:

1、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完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和RNA,只有提取的RNA可以使烟草感染病毒的实验,得到RNA是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结论。(所有细胞生物都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在免疫调节中,如果病毒作为病原体侵入到靶细胞中,除了需要细胞免疫外还要有体液免疫参与,因为细胞免疫只会暴露病原体。 4、基因工程中除了质粒作为运载体外,病毒也可以作为运载体。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病毒有关知识点复习总结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由于它的结构与高等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完全不同,所以生物学家在分类时将它作为特殊的一类,单独列为病毒界。在高中生物学以及高考中也经常涉及有关病毒的知识点及考点。 一、大小 发现史:19世纪,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设计实验:(加法、减法) 得出结论: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滤过性病毒"。 病毒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一般的直径为1-10μm,而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0 nm左右)。 二、成分和结构 1、成分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它的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粒子的衣壳。衣壳对核酸有保护作用,是病毒粒子的抗原成分。它们共同称为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指“真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在其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囊膜包被。 2、结构 衣壳:蛋白质 髓部:DNA或RNA 特殊包膜 刺突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这也是病毒分类的依据之一。如DNA病毒有: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病毒有:艾滋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等。 三、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 病毒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寄生生活。离开宿主细胞,病毒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具有专一性,这也是病毒分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如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动物病毒(艾滋病毒等),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细菌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一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整个过程必须在它的宿主活细胞中完成。 只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换言之,只提供了复制和表达的模板,其他的原料、能量、酶、

从羊瘙痒症到疯牛病——朊病毒发现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能感染上致病型朊病毒。目前欧洲的朊病毒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措施是严格控制朊病毒污染的动物性食品H1。 现已验证朊病毒有普鲁塞纳所提出的两种不同的构象模式,即细胞型(正常型PrP。)和搔痒型(致病型PrP”)。这两种构象属于同分异构体,都是由宿主的单拷贝基因PrP编码产生的¨J,致病型P印”诱导正常PrP。产生的过程还需要某些热休克蛋白的参与。通过定点突变实验,科学家发现朊病毒蛋白第170到175位这6个氨基酸组成的拉链状片段是维系朊病毒蛋白三维结构的重要部分,并与其致病性有直接关系[93。2007年12月4日,《NamreMethods)杂志报道了多种朊病毒的三维分子结构,提出弄清朊病毒不同的结构模式是疾病诊断的关键所在¨0‘,现今已经初步建立了朊病毒的致病机制模型。新近通过转基因小鼠过量表达朊病毒蛋白证实:机体在感染朊病毒后,淋巴组织具有病变的倾向,增加病毒蔓延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朊病毒的检测和预防研究也取得了进展。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弗朗克海佩纳领导的科学家小组在2007年7月公布了一种快速检测朊病毒的方法。极大缩短了检测朊病毒的时间;同时宣布在研究朊病毒疫苗方面已经取得突破【l引。有意思的是朊病毒也表现出一些正面作用,例如可以促进记忆的形成和干细胞的增殖,甚至可以作为生物电子行业中的导线等等。 总之,朊病毒的发现不仅对于揭示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进而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对生物遗传法则的完善和补充,进一步体现了生命现象的多样性,这对于探索生命本质和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盛,黄伟达.诺贝尔奖百年鉴一构筑生命[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57—161. [2]Wieland.S,Weizsacker.F.yon,Bhm.H.E.朊病毒Prionen[J】.唐振亚,译.德国医学,1997,14(1):50一53. [3]王学,田波.朊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学,1997,12(4):302—308. [4]StanleyB.Prusiner.Autobiography.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1997.[2007一12—02].http://nobelpri∞.org/nobel _prizes/medicine/lanreates/1997/pmsiner—autobio.html. [5]SB.Prusiner.BohonDC[J].Biochemistry,1982,21:6942—6950. [6]JacksonGS,ClarkkeAR.Mammalianprionproteins[J].CurrentOpinioninStructuralBiology。2000。10(1):69-74. [7]CrozetC,LehmannS,Prions,Wheredowestand20years硒theappearanceofbovillespengiformencephalopathy[J].MedSci (Paris),2007,23(12):1148一1158. [8]方元.朊病毒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00,16(4):378—382.[9]DeSimoneA,Pedonec,VitaqlianoL.Stnlcture,dynamics,andstabilityofassembliesofthehumanprionfragmentSNQNNF[J】. 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07,17(12):800—806. [io]ChristinaJSigurdson.KPeterRNihson,SimoneHomemann.Prion8tralndiscrimi枷∞usingluminescentconjugatedpolymm [J].NatureMethods,2007,1(12):1023—1030. [11]VincentBeringue,AnnickLeDur。PhilippeTixador.PxvminemandPersistentExtraneuralInfectioninHumanPrPTransgenic MiceInfected诵如VariantcJD[J].PI岱ONF,2008r1):1419.[12]瑞士对付朊病毒有新招[J].兰州科技情报,2001,30(5):35. (收稿日期:2007一11-30) (本文责任编辑张海鹏) 《清代宫廷医学与医学文物》出版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关雪玲女士著《清代宫廷医学与医学文物》一书,作为“紫禁城书系”第4辑之一部,于2008年12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该书利用清官档案及多种官书、方志、私人笔记等第一手资料,结合丰富的清官文物,系统论述了清代宫廷医学的诸问题,开创了利用或围绕清官文物进行清官医学和医事活动研究的先例。该书记述细腻,文笔流畅,尤其可贵的是配有大量清宫文物图片,诚可谓图文并茂,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医史专著。 (山尔) .出版消息. 万方数据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小组合作交流,知道病毒的种类;通过观看视频,具体深刻的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通过自学引导明确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病毒的认识,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极度恐慌》中的片段,教师发问:除了埃博拉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

朊病毒

生命科学学院11级生物工程 C01114013 宋强微生物学 朊病毒综述 一、朊病毒的发现 早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搔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搔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症症”相似。以后又陆续发现了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病。最为震惊的当首推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 B.P Prusiner),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iron)。“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染性脑病(TSE)的一个特殊的病因。 二、朊病毒的概念 1982年stanly B1prusiner等提出蛋白质感染颗粒(pro 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prion)假说,提出了朊病毒(prion)的概念,他给朊病毒所下的定义是:朊病毒是不被大多数修饰核酸的方法灭活的蛋白质传染性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缩写为prion,今的朊病毒假说是唯蛋白质说,认为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不含核酸,分子量33kD~35kD,抗蛋白酶的PrPSc是其唯一(或主要)成分;它是宿主PrP基因编码的蛋白PrPC经翻译后修饰构象改变形成,在朊病毒病病理发生中起主导作用,其复制和分离物(或毒株)的不同特性都由其自身和宿主PrPC相互作用决定,而不依赖于任何核酸。

HN病毒简介

病毒简介 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膜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血细胞凝集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又分15个亚型,N分9个亚型。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禽流感病毒中,H3、H5、H7、H9可以传染给人,其中H5为高致病性。H3为人犬共患,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这个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还没有依据进行分析判断。[3]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4]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 临床表现 诊疗方案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发病症状 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会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发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等重症肺炎相关表现,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 预防措施 日常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类的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关于慢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总结..

慢病毒使用操作手册 一、慢病毒的储存与稀释: 1. 病毒的储存:收到病毒液后在很短时间内即使用慢病毒进行实验,可以将病毒暂时放置于4 ℃保存;如需长期保存请放置于-80℃(病毒置于冻存管,并使用封口膜封口) ①病毒可以存放于-80℃6个月以上;但如果病毒储存时间超过6个月,建议在使用前需要重新滴定病毒滴度 ②反复冻融会降低病毒滴度:每次冻融会降低病毒滴度10%;因此在病毒使用过程中应仅尽量避免反复冻融,为避免反复冻融,建议收到病毒后按照每次的使用量进行分装。 2. 病毒的稀释:如果需要稀释病毒,请将病毒取出置于冰浴融解后,使用培养目的细胞用PBS或无血清培养基(含血清或含双抗不影响病毒感染)。混匀分装后4℃保存(请尽量在三天内用完) 分装后使用。 二、慢病毒用于体外(In Vitro)实验: 感染培养原代细胞和建系细胞。慢病毒对各种细胞和组织的亲嗜性不同,在使用慢病毒之前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慢病毒对您的目的细胞的亲嗜性,感染复数(MOI 值)以及在体(In Vivo)注射所需要的病毒量。如果没有相关文献支持,可以通过感染预实验得到合适的感染复数(MOI 值)(使用24孔板检测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预实验 1.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预实验注意事项: ①测定慢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时,需要同时设置对慢病毒亲嗜性较高的细胞(HEK293T,Hela)作为平行实验的对照细胞。 ②在进行慢病毒感染实验时,可以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目的细胞用)稀释;理论上,含有血清,双抗或者其他营养因子的完全培养基不影响慢病毒的感染效率。 ③一般慢病毒单位为TU/ml,即每毫升中含有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颗粒数。如:病毒滴度为>1X108 TU/ml 即每毫升病毒液中至少含有1X108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慢病毒颗粒。 2. 以24孔培养板为例,进行目的细胞和HEK293T 细胞的感染预实验实验前按照不同的MOI设置不同的感染孔,并根据MOI和细胞数量计算所需要的病毒量,如有必要可以使用PBS溶液或者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病毒原液。 第一天,准备细胞:在24孔培养板接种若干孔,每个孔内接种3~5X104个目的细胞,铺板时细胞的融合率为50%左右,每孔培养基体积为100 μl;进行病毒感染时细胞的融合度约为70%左右。 第二天,准备病毒:取出4℃保存的病毒,使用台式离心机离心20 秒(使病毒完全悬于离心管底部即可);如果是冻存在-80℃的病毒需要先在冰上融化后使用。亦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将按照MOI准确计算好的慢病毒稀释到培养基中,并尽可能保证所获得的含

八年级上第五章病毒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三)病毒的结构和繁殖(重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91页,完成下面问题: 1、课件展示动物植物细胞,病毒的图片,比较不同之处。(回顾认知) 2、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图,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自主总结)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为什么还属于生物呢?(知识升华) 4、大屏幕动画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来总结病毒要选择怎样的生活 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理解概括)学生分组交流问题。派出代表发言 (当同学理解有误时:你的回答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听听其他同学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精彩发言后:非常全面,准确,太精彩了。) 教师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有生命,属于生物。病毒可以依靠其寄生的活细胞的 营养物质生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板书』三、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附图(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学以致用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H7N9病毒 B、草履虫 C、痢疾杆菌 D、酵母菌 2、2013年4月份以来,由甲型H7N9病毒引起的流感在全国多地爆发。下列对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含遗传物质 B、能独立生活 C、每个人都会得此病 D、没有细胞结构?重难点突破方法: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并利用练习题进行巩固记忆。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常提到病毒,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有害的,不好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或者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思考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叙述: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使人类、动物致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无毒处理制成的疫

病毒基本知识

第十二讲 网络安全与管理 教师:汪洪祥 项目4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项目1 双机互连对等网络的组建 2013/11/24 本讲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提出 二、项目分析 三、相关知识点 1.病毒的定义与特征 2.病毒的分类 3.宏病毒的蠕虫病毒 4.木马 5.反病毒技术 4.1 项目提出 有一天,小李在QQ聊天时,收到一位网友发来的信息,如图4-1所示,出于好奇和对网友的信任,小李打开了网友提供的超链接,此时突然弹出一个无法关闭的窗口,提示系统即将在一分钟以后关机,并进入一分钟倒计时状态,如图4-2所示。

小李惊呼上当受骗,那么小李的计算机究竟怎么了? 4.2 项目分析 小李的计算机中了冲击波(Worm.Blaster)病毒。 2002年8月12日,冲击波病毒导致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的计算机中毒,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金。 病毒运行时会不停地利用IP扫描技术寻找网络上系统为Windows 2000或XP的计算机,找到后就利用RPC缓冲区漏洞攻击该系统,一旦攻击成功,病毒体将会被传送到对方计算机中进行感染,使系统操作异常、不停重新启动、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另外,该病毒还会对Microsoft的一个升级网站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导致该网站堵塞,使用户无法通过该网站升级系统。 4.2 项目分析 病毒手动清除方法:用DOS系统启动盘启动进入DOS环境下,删除C:\windows\msblast.exe文件;也可安全模式下删除该文件。 预防方法:打上RPC漏洞安全补丁。 据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统计,2011年上半年最为活跃的病毒类型为木马

病毒,其共占据所有病毒数量中60%的比例。其次,分别为蠕虫病毒和后门病毒。这三种类型的病毒共占据所有病毒数量中83%的比例,如图4-3所示,可见目前网民面临的首要威胁仍旧来自于这三种传统的病毒类型。 防范计算机病毒等的有效方法是除了及时打上各种安全补丁外,还应安装反病毒工具,并进行合理设置,比较常见的工具有360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等。 6 4.3 相关知识点 4.3.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 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4.3 相关知识点 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①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媒介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这些媒介可以是程序、文件、存储介质、网络等。 ②隐蔽性。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计算机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分的。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程序一经运行并取得系统控制权后,可以迅速感染给其他程序,而在此过程中屏幕上可能没有任何异常显示。这种现象就是计算机病毒传染的隐蔽性。 ③潜伏性。病毒具有依附其他媒介寄生的能力,它可以在磁盘、光盘或其他介质上潜伏几天,甚至几年。不满足其触发条件时,除了感染其他文件以外不做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病毒就四处繁殖、扩散、破坏。 ④触发性。计算机病毒发作往往需要一个触发条件,其可能利用计算机系统时钟、病毒体自带计数器、计算机内执行的某些特定操作等。如CIH病毒在每年4月26日发作,而一些邮件病毒在打开附件时发作。 4.3 相关知识点 ⑤破坏性。当触发条件满足时,病毒在被感染的计算机上开始发作。根据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不同,病毒发作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破坏性可能有很大差别。从显

流感病毒基础的知识

流感的危害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潜伏期短、发病率高等特点,在儿童、老人及高危人群中的死亡率很高。有数据表明,每年冬季流感爆发期会使全球人口近10%感染致病。 流感病毒简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是与粘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病毒中的1科)粘病毒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有亲和力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区分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正粘病毒科只有流感病毒一个种。 (一)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一般为球形,也有的呈丝状或杆状,病毒直径为80-120nm。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衣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附图)。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Reference [22]) 1、核心(core)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负链单股RNA,称为分节段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核酸分为8个节段,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为7个节段。每一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第1~6基因节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RNA polymerase)PB 2、PB1、PA、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第7基因节段编码包膜蛋白,包括内膜基质蛋白(M1)和膜蛋白(M2);第8节段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NS1和NS2。流感病毒各基因节段复制后,组装入子代病毒体中,但在组装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是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出现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衣壳(caspid)核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卷曲包绕在RNA外,并与3种RNA多聚酶(PB1、PB2、PA)一起与RNA节段形成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即螺旋对称的核衣壳。RNA多聚酶PB1、PB2、PA与RNA的转录有关,核蛋白的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 3、包膜(envelop)流感病毒包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和脂蛋白(lipoprotein,LP)两层。内膜基质蛋白M1,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在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具有型特异性。脂蛋白层是脂质双层膜的结构成分,来源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基质蛋白M2为镶嵌其中的膜蛋白,形成膜通道,有利于病毒脱壳及血凝素的生成。 流感病毒包膜上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形成刺突(spike),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HA的数量是NA的4~5倍。

介绍一下木马病毒的种类

介绍一下木马病毒的种类 随着网络在线游戏的普及和升温,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网游玩家。网络游戏中的金钱、装备等虚拟财富与现实财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以盗取网游帐号密码为目的的木马病毒也随之发展泛滥起来。网络游戏木马通常采用记录用户键盘输入、Hook游戏进程API函数等方法获取用户的密码和帐号。窃取到的信息一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向远程脚本程序提交的方式发送给木马作者。网络游戏木马的种类和数量,在国产木马病毒中都首屈一指。流行的网络游戏无一不受网游木马的威胁。一款新游戏正式发布后,往往在一到两个星期内,就会有相应的木马程序被制作出来。大量的木马生成器和黑客网站的公开销售也是网游木马泛滥的原因之一。2. 网银木马网银木马是针对网上交易系统编写的木马病毒,其目的是盗取用户的卡号、密码,甚至安全证书。此类木马种类数量虽然比不上网游木马,但它的危害更加直接,受害用户的损失更加惨重。网银木马通常针对性较强,木马作者可能首先对某银行的网上交易系统进行仔细分析,然后针对安全薄弱环节编写病毒程序。如2004年的“网银大盗”病毒,在用户进入工行网银登录页面时,会自动把页面换成安全性能较差、但依然能够运转的老版页面,然后记录用户在此页面上填写的卡号和密码;“网银大盗3”利用招行网银专业版的备份安全证书功能,可以盗取安全证书;2005年的“新网银大盗”,采用API Hook等技

术干扰网银登录安全控件的运行。随着我国网上交易的普及,受到外来网银木马威胁的用户也在不断增加。3. 即时通讯软件木马现在,国内即时通讯软件百花齐放。QQ、新浪UC、网易泡泡、盛大圈圈……网上聊天的用户群十分庞大。常见的即时通讯类木马一般有3种:一、发送消息型。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自动发送含有恶意网址的消息,目的在于让收到消息的用户点击网址中毒,用户中毒后又会向更多好友发送病毒消息。此类病毒常用技术是搜索聊天窗口,进而控制该窗口自动发送文本内容。发送消息型木马常常充当网游木马的广告,如“武汉男生2005”木马,可以通过MSN、QQ、UC等多种聊天软件发送带毒网址,其主要功能是盗取传奇游戏的帐号和密码。二、盗号型。主要目标在于即时通讯软件的登录帐号和密码。工作原理和网游木马类似。病毒作者盗得他人帐号后,可能偷窥聊天记录等隐私内容,或将帐号卖掉。三、传播自身型。2005年初,“MSN性感鸡”等通过MSN传播的蠕虫泛滥了一阵之后,MSN推出新版本,禁止用户传送可执行文件。2005年上半年,“QQ龟”和“QQ爱虫”这两个国产病毒通过QQ聊天软件发送自身进行传播,感染用户数量极大,在江民公司统计的2005年上半年十大病毒排行榜上分列第一和第四名。从技术角度分析,发送文件类的QQ蠕虫是以前发送消息类QQ 木马的进化,采用的基本技术都是搜寻到聊天窗口后,对聊天窗口进行控制,来达到发送文件或消息的目的。只不过发送文件的操作比发送消息复杂很多。4. 网页点击类木马网页点击类木马会恶意模拟用户点击广告等动作,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数以万计的点击量。病毒作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食品微生物学进展课程论文 题目: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姓名:费鹏学号26 专业:粮食、油脂和植物蛋白工程 指导教师:陈福生职称教授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一月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摘要:朊病毒病是人和动物的一种致死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羊骚痒病,疯牛病,以及人的克—雅氏综合症。其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由正常细胞PrP蛋白经非正常折叠所形成的蛋白质(PrPsc)。本文对其理化性状、致病机理以及检测方法加以综述。 关键词:朊病毒;羊骚痒病;疯牛病;克—雅氏综合症;致病机理;Abstract:Prion diseases is a family of fatal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in both huma -ns and animals,including scrapie in sheep,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in cattle and

Creutzfeld-Jakob Disease(CJD) in human.The pathogenic factor of these diseases is thought to be a abnormal isoform protein(PrP Sc) of a normal cellular protei -n-PrP C. In this review the pres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physico-chemical featur -es of prion, prion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detec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Keywords: prion; scrapie; BSE; CJD; pathogenesis; 朊病毒,也称为朊粒,是一种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传染因子。它是动物和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loathy, TSE)的主要致病因子。1982年Prusiner提出“唯蛋白”假说,以后Weismann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并成为目前的主流学说。该假说认为:T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细胞 PrP(Cellular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PrP C)转变为致病性的异常痒病型PrP(Scrapie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PrP Sc)所致。PrP Sc 在感染动物脑内形成不溶性的、抗蛋白酶的积聚物而引起动物发病,1985年英国爆发疯牛病后,朊病毒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朊病毒蛋白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刁小龙,2007)。 由朊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有在动物中有羊瘙痒病(scrapie of sheep and goat)、水貂传染性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TME)、鹿慢性退行性变(Chronic Wasting Disease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5《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在教材内容以外,补充了三种形态以外的其他形态、关于繁殖方式跟进补充了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分步动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门引入艾滋病内容贯穿整课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并耐心的引导。另外,学生已学过植物、动物、人体、细菌、真菌,对于认识某一类具体生物的方法较为熟悉。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提高兴趣,然后“再学习”会较自觉。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方面 (1)、说出病毒的发现过程、形态、大小、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方式。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阅读文本获得信息的能力、动手构建模型的能力、表达交流、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判断推理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病毒的结构及生活方式时,联系到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3)、关爱艾滋病人,多一些科学理性的认识,少一些盲目恐惧和歧视。 四、本节渗透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通过本节课主要渗透培养以下方面。 (1)、在文化基础方面,培养科学精神素养,尤其是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基本要点。 (2)、在自主发展方面,培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素养,及其包含的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共五个基本要点。 (3)、在社会参与方面,培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要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中生物课标的课程内容包含10个一级主题,其中第2条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条是生物体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流行性感冒简介

流行性感冒简介 一、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流行广泛,传播迅速,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二、流感病源体的特点有哪些? 流感的病源体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弱,在56℃30分钟条件下易被灭活,在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100℃1分钟即被灭活,但在0~4℃能存活数周,在-20℃真空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对紫外线和化学有毒剂敏感。流感病毒可分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型。甲型病毒易发生变异,常引起流行,乙型病毒变型缓慢,流行比较局限,丙型病毒很少变异,多呈散发,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三、流感的传染源有哪些? 流感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隐性感染者排病毒的数量较少而时间短,故传染意义不大。 四、流感是怎样传播的? 流感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当病人咳嗽.喷嚏及大声说话时,病毒随飞沫喷到病人周围空气中,侵入正常人的鼻粘膜而传染,通过尘埃及日常用品的间接接触传播也有可能。 五、流感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时间短,而流感病毒变异性大,但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人在一生中可多次患流感。 六、流感的流行特征有哪些? 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流行时间短,常沿交通线迅速蔓延,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在几个月内,可遍及世界各地,造成全球性的大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 七、流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流感临床上分单纯型流感和肺炎型流感两种,潜伏期1—3天。 1.单纯型流感: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动眼痛.身软无力.恶心.食欲减退,并有轻度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干咳.咽痛.咽痒.剧咳时可伴有胸骨后痛,少数患者有胃肠道症状。体温升高时,脉搏.呼吸相应加快,病人呈急性发热面容。发热与临床症状可在1--2日达高峰,3--5日内退热,症状也随之消失,但咳嗽可持续1--2周。 2.肺炎型流感:较少见,易发生于老.幼.弱及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起病时与典型流感病人相似,起病24小时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烦躁、剧烈咳嗽,痰呈血性,并有呼吸困难及发绀,双肺呼吸音低,布满干.湿罗音,但无肺实变的体征。调线胸片呈双肺弥漫性结节性阴影,近肺门区较多,症状日益加重,多于5--10日内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病死率较高。 八、流感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诊断流感有以下几点: 1.流行病学资料。该地区是否有流感流行,有否接触史,是否多发季节。 2.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肌肉酸痛、身软无力.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3.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肺炎型流感可有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鼻粘膜细胞检查:下鼻甲鼻粘膜压印片中,可见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堆积,并在细胞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