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语句翻译有“妙招”

文言文语句翻译有“妙招”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
欢迎转载推介本篇文章,来源请注明“《求学》杂志”,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文言文语句翻译有“妙招”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考测重点]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2004年起增加到8分;2005年三套全国卷更增为10分,江苏卷、湖南卷则都是9分。这对一向不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再从考查的语句的来源看,2005年高考除福建卷另选精短的语段要求翻译其中的句子外,其余十五份试卷都是从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句命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适当控制考生的阅读量。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锦囊妙计]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往往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活用)。
例1: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2005年

福建卷)
这段文字中,“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是什么意思呢?“项籍”“高帝”“亦”“欲”“罢兵”“归国”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之”“解”“东”这三个词。“之”是个常见文言虚词,这里该怎么理解?“项籍”是“解而东”行为的发出者,“解而东”应当是人物的行动,可见“之”是一个用在主谓间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须译出。“解”有解决、解除、解答、解围等含义,因为说的是楚汉交战,所以应理解为“解围、突破重围”。“东”,自然不再是名词,而是动词,意思是“向东跑”,这里指“向东败逃”。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义又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2: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2005年湖南卷)
在这段文字中,“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一句,字词上基本没有疑难问题,但“其旧物”是什么意思?是“那个旧有的东西”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个判断句,理解时应在 “其”与“旧物”之间补上一个“是”字。也就是说,全句的意思是: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用这个意思替代原句,正好与上文的“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意思一致。
(三)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甚至是综观全文。
例3: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2005年辽宁卷)
本段文字中,“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承”可译为 “承受、秉承”,这一点容易看出,而“年”是“年岁”,还是“年成、收成”之类的意思呢?上文说得清楚,“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稔”是“丰收”,由此可以推出,“年”当指“年成、收成”,而非“年岁”。因此本句的意思是:陛下用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
二、直译句子的三项“注意”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

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一)注意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必须落实。
(二)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应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三)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合理地调整过来。
例4:(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2005年全国卷甲卷)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乙卷)
(3)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
句(1)“而吉见谓忧边思职”是被动句,“驭吏力也”是判断句,全句可译为: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句(2)“不足为也”之前应补出主语“廉吏”,全句可译为: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句(3)中的“何求”是宾语前置,全句可译为: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三、文言修辞句的翻译策略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委婉、互文等。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

,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以采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
运用借代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比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委婉,主要是避讳,比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等。
凡遇到委婉的句子,应按照现代汉语中的习惯性说法加以替换,该换成什么说法就换成什么。比如,可以将“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将“填沟壑”译成“死了以后”。
运用互文的语句,既不能直译,也难以替换,一般应重新组合。比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就不能译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而应根据上下文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强化训练]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①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②“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③“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2)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3)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三、将下面一段文字译为现代汉语。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之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

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晏子春秋》)
四、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拜曰:“君有至德之言,天必赏君!”
[注]荧惑在心:火星出现在心宿的位置。荧惑,火星。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1)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
(2)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
五、将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李弘度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世说新语》)
[注](1)百里:方圆百里的地方,即一个县。(2)《北门》:《诗经》中的一篇,旧以为是写“仕不得志”的,诗中描写一个小官吏慨叹自己位卑多劳、生活贫困的苦况。



参考答案:
一、(1)渡河到一半,小船破了,乘船的人都游泳。其中一个人竭尽全力却不能达到平时游泳的水平。(落实“济”“而”“寻常”)(2)我腰里缠着一千钱,(太)重了,因此落后。(落实“腰”“是以”)(3)你愚蠢到极点,糊涂到极点了,你人都将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落实“蔽之甚”“且”“何以货为”)
二、(1)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重点是“方”和“深罪”)(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重点是“微”和“几”)
三、齐景公向晏子问道:“治理国家怕什么?”晏子回答说:“怕那土地庙里的老鼠。”齐景公说:“(这是)什么意思?”(晏子)回答说:“土地庙(的墙),用木头编排再涂上泥土而成,老鼠趁机去躲藏在里面。用火熏它怕烧着了木头,用水去灌它又怕毁泥墙。这便是老鼠不可能被杀死的原因,是(怕毁坏)土地庙的缘故。(说到)国家也有社鼠,国君左右的(坏人)便是。(他们)在朝廷里对国君隐瞒好的和坏的,(使国君是非不分);出了朝廷便在百姓面前卖弄权力。不杀掉他们,就要成为祸殃;杀他们,(他们)却被国君袒护着,像心腹般地对待他们,这种人也就是国家的社鼠啊

。”
四、(1)宰相,是跟我一起治理国家的人,却要把死亡转嫁给他,这不吉利。(2)百姓死了,我将给谁当国君呢?
五、李弘度时常慨叹得不到赏识提拔的机会(或:不被知遇)。殷扬州知道他家境贫寒,问他说:“你能否屈就(或:委屈心志),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李弘度回答说:“我为官不得志的慨叹,早已被上级知道了;走投无路的猿猴跑到林中,哪里还有闲暇(或:顾得上)选择栖身之树呢!”于是殷扬州授予李弘度剡县县令的官职。(得分点为:被遇、贫、屈志、不、上闻、穷、暇、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