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

我国素称家教古国,家庭教育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均发挥了重大影响。今天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其精华,对于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和加强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就《颜氏家训》中的《教子》、《勉学》等文章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做简单的论述评析,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其中精华,以推进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和发展。

一、早期教育思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人自出生以至整个幼年时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颜之推提出了对幼儿进行早期家庭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提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所以,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幼儿的教育应自幼儿能感知外界事物时便开始进行,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甚至提出要实施胎教。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他认为早期教育要从胎教开始,如果做不到胎教,也要从婴儿能认识外界的人与事的时候开始进行教育,该做的就引导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要让孩子去做,这样的教育效果最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早期教育在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近几年随着早期教育理论及其有关知识的普及,早期家庭教育在我国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无视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盲目进行所谓早期教育的不良倾向,突出的是对孩子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性培养”,忽视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无视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轻视其体质和品德的健康发展。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早期教育应该包括品德与性格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兴趣爱好的养成、审美能力的发展诸多方面。因此,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从心理因素的整体性和个体发展的系统性来组织,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并且强调早期教育从婴幼儿开始是因为以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情况看是完全可能的。在儿童生活的头三年,不仅感觉能力好,而且语言能力、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品质都已经逐步发展起来,这些为早期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发展基础。但这并不等于说任何难度的知识都可以教给儿童,教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都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实学教育思想

颜之推出身于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早年得到家授儒学的熏陶,奠定了他一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他十九岁任湘东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后入周,为御史上士。他一生遭遇三次亡国之变,历任四朝之官,亲眼目睹当时的氏族子弟依仗门第、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知识浅薄、体质衰弱的现象,深感痛心和气愤,加之自身的坎坷经历,所以非常重视子女的自立教育,反对依赖父母。在他看来,学习一技之长乃是自立的前提和根本,至于如何才能

具备一技之长,则必须通过实学教育。颜之推认为当时的士大夫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的人缺乏做事的实际能力。他强调教育不应该培养清谈家,也不应该培养章句之士,更不应该培养不学无术的庸碌之辈,而应该培养“应世经务” 的国之实用之才。这种“国用之才” 大体包括六个方面的人才:通晓政治理论,善于处理国家大事的“朝廷之臣”;具备高度学术素养的“文史之臣”;智勇双全,善于作战的“军旅之臣”;熟悉民情而又廉洁爱民的“藩屏之臣”;出使不辱君命,从容应变的“使命之臣”;精通土木建筑之事的“兴造之臣”。总而言之,从政治家到建筑工程人员都应该培养,这些人才专精一职,具备“应世经务” 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因此,他的“实学” 教育的目的是“行道以利世”、“事君以利社稷”,即通过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经世致用” 的人才。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目的,他认为必须“德艺周厚”。他反对儒生“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他主张读书不仅限于《五经》,应兼及“百家”,并学习农、工、商贾等各种技艺知识,以及书、画、数、医、琴、棋、射、投壶等杂艺。他认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实用意义。他还主张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主张“涉务”,反对脱离社会实际事物,主张增广生活经验,注意经世致用的知识,这些“实学”思想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疼爱有度,不可溺爱

在对待子女的教育的态度上,颜之推认为“凡人不能教子女着,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自古以来,人们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爱的度上很少有把握好的,以至溺爱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对孩子成长不负责的。只有摆在长远的高度上对待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爱孩子。近期得知,上海成立了一所“西点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学生犯了错误,就要受到轻重不同的惩罚,最重者要挨“鞭打”,当然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打。这并非是主张实行“鞭打”教育,而是要在教育中应保持一种严的态度。“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目前的许多家庭中都在对待孩子上局限于单纯的慈爱,有失于严。三国时期益州郡主刘璋过于宽厚懦弱,致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备得益州后,命诸葛亮定拟治国条例,刑法颇重。有人问其原因,孔明分析了现状,认为“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慈与严结合,恩与威并重对教育子女来说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必须将爱子和教子紧密结合起来,就是其严慈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颜氏家训》指出,爱子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爱子不教子,或将爱发展到溺爱娇惯的地步,则是非常错误的。《颜氏家训》主张,在孩子面前,父母应当既有爱心又要庄重严肃,《颜氏家训》还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棍棒式的强制性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

四、教爱结合,以身示教

强调教爱结合,以身示教是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特点。在教子与爱子问题上,颜之推主张宽严结合,教爱并重,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颜之推认为

家庭教育应当严格要求,勤于督导,不能一味溺爱与放纵,父母在子女面前应当庄严,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如果饮食、言论、行为,让孩子任性放纵,做错事应该训诫却反而奖励,说错话应该斥责却反而置之一笑,等到孩子有了知识,也认为应该如此,结果铸成大错,悔之莫及。于是,“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首先,必须爱孩子。爱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这已被心理学实验所证实。许多调查表明,爱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缺乏将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和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所以,父母必须给孩子以爱,一种真挚而无私的爱,这是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所必需。其次,必须爱在教育中。所谓爱在教育中,就是颜之推所说的宽严结合,“宽” 是指家长对子女要真正关心爱护,对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缺点错误,对他们在行动上某些反常行为,要有宽容态度,不是见到错误就批评指责,而应该帮助孩子分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克服途径和办法;“严” 是指对子女的行为、想法要细心观察,密切注意,随时掌握其情况和变化,严格管理,控制不良行为的产生,引导其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宽是严的基础,严是宽的继续,无宽不能容人,无严难以立威。当前一些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娇纵放任,这样只能造成孩子的贪婪、任性,形成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因此,必须给孩子以正确的爱,在爱中教,在教中爱,理解和尊重是爱的基础。作为家长要理解、尊重孩子,让儿童认识到行为的限度,使之掌握在这种限度之内行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要特别注重以身示教。颜之推认为,早期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重要的不在于长篇说教,而在于以身示教,发挥榜样作用。家庭教育主要通过父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来进行,同时还通过家风、家教使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他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少年儿童“神情未定”,身心正处于发展之中,可塑性强,极容易被熏染。孩子出生以后,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子女常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和态度都会深刻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灵,这种有形无形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所以说,家庭教育,一方面是家庭中长者对幼者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家长的自我教育问题。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利的方法。”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有感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有感 自从读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后,感慨挺多的,方才发现我们教育孩子的诸多错误的地方。我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这本书拜读晚了,以前对于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太随意了,现在我也深知教育孩子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科学学问。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父母,家庭教育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 在《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所提及的很多方面的内容,放在当今社会依然实用,不愧是一本被奉为经典的家庭教育类好书。此书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以及贴近生活的实际经历,不仅介绍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而且列出了若干的教诲原则与办法。全书共十三章,从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和原则;普通教诲法;卫生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任务,任务就是游戏;告诉你为什么孩子怕和哭;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怎样责罚儿童;怎样使孩子的精力格外充沛、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等十三个方面探讨了生命生长的历程、以及父母的职责、儿童的养育。她还在这本书中对于“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进行了五次阐述,书中具备了很多的精辟见地和育子的实践经历。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从一个经历过这些的人的视觉,在生活中,结合其他父母的经历以及经验来谈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停止教育,十分实在牢靠。书中罗列了大量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案例,显而易见的是想通过不同案例的展现,去震动父母去思考——好父母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作者没有向我们长篇累牍的介绍开发孩子如何智力、怎样培育孩子技艺、照顾孩子生活的好方法,而是不断的提醒我们,孩子是一团体,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想法不成熟、他们的情感很依赖,但他们和大人一样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关爱。在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后,父母应该怎样帮助他们生长,解答他们的困惑。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关爱自己,审视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让他关爱家人、同学以及其他需要关心和爱护的人,学会正确评价他人,要用积极、主动、开朗的心态面对一切。 如今的小小大人们聪明,活泼,也很大方,同时好胜性强,自信心也很强,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当他们真正的面对困难以及挫折的时候,往往显得那么无助和束手无策。现今社会,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

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 作者:佚名点击数:510 更新日期:2006-10-13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在此感谢本文作者。 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 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他认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关键词:朱熹德育明人伦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百余卷,著述何止等身!非专业人士恐怕毕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触其宏富著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谈研究,对朱熹思想的发掘须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断的努力。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说一点浅见,也只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甚至谬误处,期待读者和专家批评。 一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马扬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人文系学前教育专业2009级二班200903054 指导教师:李慧霞 内容摘要:颜之推是南北朝隋初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的《颜氏家训》这一著作当中.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早教;启示;心理健康 颜之推(公元531-595年),字介,祖籍为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是梁朝建业(今南京市)人.他一生遭遇坎坷,他自称“身经三代之悲,一身而三化”.虽然他生逢乱世,但是他生于士族官僚家庭,而且早年曾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熏陶.他有感于当时的世风败坏,道德沦丧,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他著成了《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有二十多篇,其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例宏大严整,理论系统深博,此书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一、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提倡早教 颜之推提倡家庭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他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他认为如果普通家庭不能从胎教开始,那么也应该从婴幼儿开始就进行教育,因为教育的越早越好,他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在孩子刚刚懂得看别人脸色,识别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那么让他做他就做,不让他做他就不做.颜之推还认为:婴幼儿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因为幼儿时期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可塑性大,所以早期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颜之推以自己的学习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说:勿七岁时,

诵《灵光颠覆》,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置荒芜矣.年龄越小受到的影响越深刻,甚至会影响一生.早期教育,至关重要. (二)主张爱交结合 颜之推主张女子不可无教而有爱,如果父母无教而有爱,反而会导致饮食为食,恣其所欲,亦戒翻奖,应词反笑,至有识知,违法当尔.也就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任其为所欲为,该训诫的时候则奖励,斥责的时候则一笑了之,等子女长大以后,则以为按照道理本应该这样的结果,父母即使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所以他强调对子女要从严教育而又不失慈爱,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无畏而生孝矣.父母对待子女,既要威严而又不失慈爱,那么子女也会对父母孝顺.他也强调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偏爱溺爱他们,父母要均爱.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予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龟明鉴也.在这段话中讲了由于父母不能均爱,而导致子女落得个不好的下场的例子,例如,共叔段母亲的溺爱造成了他的死;赵王如意由于父亲的宠爱导致了他的被杀. (三)重视环境和师友的影响 颜之推重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所以他认为子女也一定要谨慎的结交师友,以免误入歧途.因为他们处在幼小的时期,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很大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或者和什么样的人交往,那么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他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重渍陶然,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以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室,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为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四)重视规范的语言教育 颜之推重视子女的语言教育,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很重要,而且他强调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父母负有重要的责任.他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几罪矣.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要进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现代教育引言: 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对于

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正文: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曾国藩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曾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习惯的继承 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深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中国妇女报》2005年2月19日的一篇文章报道,题目是《幼儿身心发展亮红灯》,天津市医药学专家协会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天津市3到6岁儿童进行抽烟调查发现:近一半儿童存在身心发展欠缺。调查设置了动作、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 成为家长很容易,只要孩子一出生,我们便自然成为家长了。然而,要做个称职的好家长却很不容易,做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就更难。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石。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幼儿教养态度 家长要有以下几种教养态度: (一)“沉下去”的态度 幼儿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人的基础教育,绝不是进名牌学校的升学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眼光超前地放到了将来的考试竞争上,即使是进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在家长眼里也绝不会等闲视之。幼儿园希望进来的孩子更聪明,于是有的幼儿园的入学登记就演变成了一种选拔,此时似乎就有了优劣之分;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出来,要盖过其他孩子。这两种态度的指导思想,都是把孩子往上“拎”,而不是往下“沉”。比较而言,“沉”下去的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实质,眼

光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素养,而不是从小就把他们往“考试机器”的道路上赶。对儿童的培养,往往沉得越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越大。 (二)坚持的态度 所谓的坚持,是指态度的一贯性。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看到孩子出现的倾向较难以改变时,他们就放弃了矫正的努力。带孩子是一项很重要,也很难的工作,坚持是必需的。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和孩子亲热一番,没有时间就远离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于情感培养不利,而且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生的财富,我们岂可不要?而这笔财富就在家长的坚持中得到—坚持科学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法。 (三)开放的态度 儿童的成长有开放的内在要求。但许多家长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比如,对幼儿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倾向为按部就班,甚至对孩子的限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只有一个,放手不起。其实相反,科学的开放最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开放,孩子就心胸开阔,有助于今后的眼光远大、思维活跃;家长在学习上的开放,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融,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有益于孩子的学习效能;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放,有益于孩子的落落大方,具有社会人的品质…… (四)快乐的态度 快乐是儿童最需要的财富。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快乐起来。从深层次来说,快乐是一种品质。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 (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 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 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述 曹清张慧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即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中国 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反映 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受重视 的原因,施教内容、方法及特点等,有助于指导我们当今的家 庭教育,且其中的优秀教育方法依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存 在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特点意义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 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 互影响。[1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 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 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深 刻而久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原因 (一)政治基础——孩子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 巾国古代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重视.从文字记载上看,约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诸侯国互相吞并,而争雄称霸的主要条件是实行“耕战政策”,

富国强兵。[2]此时劳动力和兵源就成为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对 孩子的重视即表现为“慈幼”思想,以及对其进行教育。 另外,中国古代的官学其存在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关系 紧密相连。王朝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使官学处于不稳定状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状况普遍存在。与其相比,家庭教育 更为稳定,其不拘泥场地,教育方式激动灵活,执教与受教者 的亲属关系保证了双方长期紧密的联系。川 (二)文化基础——视“齐家”为治国的根本之道。 《周易·家人》这一卦的卦辞中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国 的作用,其中提到“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学》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即是修身的目标。又是 治国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确立 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相辅相成、不可 分割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家庭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世袭家传。 春秋战国之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自给自足式的家庭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有主导地 位。因此,特别是在科技、传统手工作坊之类的家庭中,家庭教 育是一种家庭谋生手段的传递与继承。管子就曾指出:“其父 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因而得出结论:“故 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第X 页共X 页---------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想;启示;心理健康论文摘要:颜之推是南北朝隋初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的《颜氏家训》这一著作当中,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颜之推,字介,祖籍为琅琊人,是梁朝建业人。他一生遭遇坎坷,他自称“身经三代之悲,一身而三化”。虽然他生逢乱世,但是他生于士族官僚家庭,而且早年曾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熏陶。他有感于当时的世风败坏,道德沦丧,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他著成了《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有二十多篇,其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例宏大严整,理论系统深博,此书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一、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提倡早教颜之推提倡家庭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他说: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他认为如果普通家庭不能从胎教开始,那么也应该从婴幼儿就开始进行教育,因为教育的越早越好,他说: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在孩子刚刚懂得看人的脸色,识别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那么让他做他就做,不让他做他就不做。颜之推还认为: 婴幼儿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因为婴幼儿时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可塑性大,所以早期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颜之推以自己的学习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说: “勿七岁时,诵《灵光颠覆》,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年龄越小受到的影响越深刻,甚至会影

家庭教育理念 、方式

一位老师用20年的从教经验换来对年轻父母的20条忠告 1、上帝是公平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对孩子小时候付出的越多、教育的越理性、越科学,孩子大的时候你付出的就会越小,你将越省心,越有成就感。 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条真理。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科学的计划、正确的指导、理性的措施,父母要做好表率。孩子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将带有你们的影子,因为孩子小时候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 3、父母不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毁掉你的事业。不要为了自己的休息娱乐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否则孩子长大后你将无快乐可言,你将拥有更多的愁苦、恼怒和无奈。 4、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孩子年幼无知,动手打父母、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娘时,我们千万不要高兴,更不能认为孩子长本事了,这时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要尊敬老人。否则,孩子会认为打人是赢得家长高兴的方式,是自己获得价值感的途径,这样是非观念就混乱了,长大后他就很可能动手打你了,诸如此类,我们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5、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过时,更不能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不愉快倾泻到孩子身上。否则你的暴力倾向会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注意:这里强调的不要“动不动”,但并非是不能打,关键要把握住什么时候打?打得目的是什么?如何打?对于有些极端的错误,不用极端的举措,孩子容易忘记。必要的惩戒是必须的。有些出了很大问题的孩子,家长还在强调“我从小就没动过他一指头”,显然是犯了纵容的错误。) 6、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要随意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孩子越小,你的话越有可信度,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你的话奉为圭臬(gu īniè标尺、准则的意思),否则你的孩子将失去自信和活力,将会失去应对未来挫折的勇气,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7、千万不要过分一味地迁就孩子,溺爱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小时候我对他好,他长大后就会对我好,这是极大错误。因为你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将缺乏感恩之心。长大后,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你的痛苦就开始了。 8、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不要带着孩子不停地乱串,否则孩子上学后将面临困难。因为学习首先要坐得住。 9、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第一,三岁以前,这是孩子语言、思维、行为方式、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第二,小学一、二年级,这是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自我意识养成的关键期。第三,青春期。这个时段,孩子的变化十分巨大,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在这一时段变得让你无措手足,他(她)可能会做出很多傻事,甚至变坏。 10、年轻夫妻不要动不动吵架,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打架,否则,家庭这个安全的港湾将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而这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09教31 聂晨晨 09093051摘要: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时刻影响着儿童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儿童,身心健康,父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刚开始我以为他是个女的,后来听老师介绍才知道是男的)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最早的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最早的幼儿教育思想。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陈鹤琴有一句名言就是:“我爱儿童,儿童爱我”,我们老师说了,他花了毕生的心血研究儿童,热爱儿童,最后很有信心的说出这句话是很让人佩服的。陈鹤琴先生有如下的几个观点: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学前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儿童教育。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活校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三、建立了幼儿园课程理论。五指活动,单元课程,游戏教学。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我读了《家庭教育》,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一点理解。陈鹤琴先生提倡“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说明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行为总是会受到遗传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正确引导。因此他对父母的教育提出了以下建议: 1、父母要尊重孩子。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也就是说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孩子,而应相互尊重。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子女的尊重上,教育应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上,因为孩子有孩子的意志,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才会尊重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2、父母步调要一致。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做法,也就是说父母要“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3、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陈鹤琴认为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都听其自便,百依百顺,甚至对小孩打骂长辈或危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加禁止。所以陈鹤琴反复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 “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多数政治家的习惯。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把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比做一个立方体的翻转,只是换个面而已,其外表与内涵还是一如既往。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极少有革命性的创新举动,而是效仿前人,依样画葫芦。到了近代,某些政治家的习惯还是没有改,上演了“复辟”、“称帝”的闹剧。而历代改革者也很难越过“托古改制”这条思想鸿沟。改革者或被贬官,或被罢职,或被杀头,而且以最后一种结局居多。我们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非常严重。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愚民政策不无关系,其主张“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届朝代的改革运动,仿佛只有改革者再摇旗呐喊,而很少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会令人想起一幅图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被处以极刑,京城里的人对此事大多持观望态度:京城以外得百姓也只是把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与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市警钟长鸣,巴黎市民武装起义保卫革命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认为培养理想的公民必须高度重视音乐与体育,音乐可以使人文雅,体育可以使人强悍。而儒家思想则提倡“文”,贬低“野”,对人才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思想束缚,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这一怪思

朱熹德育思想浅论

朱熹德育思想浅论 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 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他认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关键词:朱熹德育明人伦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百余卷,著述何止等身!非专业人士恐怕毕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触其宏富著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谈研究,对朱熹思想的发掘须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断的努力。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说一点浅见,也只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甚至谬误处,期待读者和专家批评。一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

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docx

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我国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如“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等故事。而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贡献尤为重要,他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以自己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经历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有独到见解的教育主张。他为教育子孙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也是中华传统教育文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早施教,推崇胎教 颜之推及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家长应该抓紧时机,及早地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并且越早越好,甚至到胎教。颜之推说:“当及婴稚,时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为何在“当及婴稚”要实施教育呢?他认为一是由于这是人的可塑性大。二是幼童时期,精神专注,教育效果好。他又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就是说幼年时期心灵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影响,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等到长大成人,思虑懒散的时候才去教育,那就丧失了教育的关键时期。颜之推的这种观点与我们当前所强调的早期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二、严慈结合 颜之推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如何教子与爱子。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教育和爱护巧妙地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往往只爱无教,或只教无爱,最终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良后果。对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他主张“有教有爱,反对溺爱,提倡体罚”。在他的主张里,“有教有爱”与“反对溺爱”在当代社会仍然实用,但是他“提倡体罚”对现在的父母已经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而现在的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人,他们不再相信“黄金棍下出好人”的传言。因此,颜之推在这一点上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三、均爱无偏

家庭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考试说明: 1.考试形式:一纸开卷 2.考试题型: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分析题(每题24分,共24分) 3.考试时间:6月30日16:30-18:00 《家庭教育学》期末综合练习 (复习以此份练习为依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再参考四次作业的内 容)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P5 2、家风:指一个家庭在多少代的蕃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传统。P122 3、家庭结构:是家庭诸分子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P147 4、家庭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家庭中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包括家庭生活观念、家庭生活活动和家庭生活条件三个基本要素。P158 6、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家长在对子女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P236 7、直接暗示:是把家长的意图直接提供给子女,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理解、领会。P259 8、间接暗示:是借助于人的行为或其他媒介,将家长的意图和对子女的要求、期望,间接地提供给子女,使子女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P259 9、反暗示:是利用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应的一种暗示。P260 10、自然后果惩罚:是自作自受的一种惩罚手段,也即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错误。P256 11、低常儿童: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P351 12、超常儿童:智力发展或某种才能显著超过同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

家庭教育理念

[标签:标题] 篇一:十个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理念 十个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保护教育,维护权益。 2、正人先正己,育子当育心。 3、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做人,特别是做人格健全的人。 4、为国教子,以德为先,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5、世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 6、使孩子发挥最大潜能的方法,就是赞赏和鼓励。 7、关爱不溺爱,培养不苛求,帮助不包办,交流不指责。 8、优点要鼓励,缺点少重复,以优点改缺点,教育才正点。 9、尊重是家庭教育的根基,尊重才能了解,了解才能信任,信任才能教育,教育才能成才。 10、亲子和谐,快乐育人;亲子互动,共同进步。十句孩子最喜欢的家庭教育用语 1、孩子,我爱你! 2、我们相信你能行! 3、你太棒了! 4、别难过,下次再努力,你一定会做得更好! 5、谢谢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6、孩子,对不起,这件事我错怪你了。 7、我为有你这样的好孩子而骄傲。 8、你的想法很独特,再深入思考一下,提出更妙的创意! 9、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10、犯了错误不怕,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只要明白错在哪儿,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十句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庭教育用语 1、你真笨!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长个猪脑子,什么事都做不好! 4、你这辈子算没出息了! 5、人家孩子都能学得那么好,你为什么就不行! 6、你把我们的脸都丢光了,这么不争气,让家长都抬不起头来! 7、我求求你,别玩了,快学习吧! 8、我真后悔,生了个你这么不争气的孩子! 9、算了吧,别异想天开啦,你不是那块料! 10、滚! 篇二:树立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树立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段新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