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趋势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趋势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趋势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趋势 

吴先明 

经济评论 2000年第1期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走向繁荣。相继出现了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理论流派。70年代后期,折衷理论尝试对上述流派进行综合,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跨国公司一般理论。8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加深,跨国公司理论进一步走向深化,并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理论的新流派。对折衷范式的突破和新兴理论的崛起,标志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早期理论的成就 

 

60年代以前,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解释是以要素禀赋论为基础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国间资本丰裕程度的差异,资本短缺的国家利率高,资本丰裕的国家利率低,利率的差异导致了资本从资本丰裕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因此,传统的要素禀赋论既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也可以解释国际投资。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创立正是从批判上述理论入手的。1960年,斯蒂芬?海默(S.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挑战。海默收集了大量资料,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美国跨国投资企业主要是拥有生产经营优势的工业型跨国公司,而很少是具有金融优势的金融机构;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并不敏感;在美国跨国公司海外资产的构成中,一半以上的资产是由母公司出资形成的,另外相当一部分资产则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集的。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动,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理论以取代传统理论。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要建立跨国公司理论,必须摒弃传统理论的完全竞争假设。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并不具有市场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力,在那种世界里,根本不会产生跨国公司这种事物。因此,海默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理论前提,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垄断原理用于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分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和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了跨国企业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市场的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1)由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原因造成的产品市场的不完全;(2)由于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以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要素市场的不完全;(3)由于规模经济造成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市场的不完全性使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技术优势,包括生产秘密、管理组织技能和市场技能;二是工业组织优势,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寡占市场结构和行为;三是易于利用过剩的管理资源的优势;四是易于得到廉价资本和投资多样化的优势;五是易于得到特殊原材料的优势。正是存在垄断优势,跨国企业才能克服海外投资的附加成本,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确保海外投资活动有利可图。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经过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的大力宣扬和推崇,在西方经济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开山之作。在海默提出

垄断优势理论之后,大量的西方学者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其中不少学者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较为突出的有约翰逊(H.G.Johnson,1970)的核心资产论,凯夫斯(R.E.Caves,1971)的产品特异论和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1973)的寡占反应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Vernon)对早期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重要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认为,垄断优势理论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在出口、许可证和国外子公司生产之间的选择,其理论分析只停留在静态的阶段,应该将企业的垄断优势和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区位因素结合起来,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三个阶段:即产品的“崭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弗农认为,在产品的“崭新”阶段,由于产品的特异性或垄断优势,价格的需求弹性低,企业有选择在国内生产的倾向;在产品的“成熟”阶段,由于技术的扩散和竞争者的加入,成本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外直接投资比产品出口更为有利,因而企业倾向于到海外需求类型相同的地区投资设厂,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技术因素已退居次要地位,竞争的基础变成了价格竞争,因此企业倾向于把生产或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原来的发明国逐渐变成了产品的进口国。可见,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区位的特殊优势密切相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地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这一思路,对后来折衷理论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其合作出版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中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仍然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但分析方法和结论与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很不相同。它强调的不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何导致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而是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些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专利、专用技术、商标、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在进行知识产品的外部交易时,存在着泄密的危险和定价的困难,企业为了克服这些障碍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所以外部市场对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既是昂贵的,又是低效的。企业不得不以内部交易机制来取代外部市场,将知识产品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之下,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加以利用,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使企业的技术投资获得充分的报偿。内部化理论源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的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多厂企业的分析,而巴克利和卡森则将这一理论引入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领域。 

对早期跨国公司理论作出过一定贡献的还有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1977年,小岛清出版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他批评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和弗农的产品生产周期理论都是建立在垄断优势基础之上的,只能解释美国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他指出,现有的跨国公司理论忽略了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尤其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他运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原理分析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从而可以把东道国没有发挥的潜在优势挖掘出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从而创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因此,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可以建立在比较成本原理这一共同的基础之上。 

 

 

二、折衷范式的形成 

 

跨国公司理论到了70年代后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战后欧洲重建的完成和日本经济的崛起,国际直接投资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独霸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局面被打破,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迅速上升,逐步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格局。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国际生产的组织者和国际技术转让的提供者,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逐渐取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成为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理论的繁荣,从而为理论的综合创造了条件。 

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约翰?邓宁(J.H.Dunning)发表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进一步地对折衷理论进行阐述。邓宁认为,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是建立在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基础之上的,它们对各自国家特定时期的跨国公司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都不具有普遍意义。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基本是沿着4个方向发展的:一是从市场的不完全性出发,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优势的来源,如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二是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结合,说明投资和贸易相互影响的理论,如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三是以尚不成熟的区位理论为基础,研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的理论;四是以新厂商理论为基础,强调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对跨国公司行为影响的理论,如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邓宁认为,上述理论都只是对跨国公司行为作了部分的解释,不能成为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他强调,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以及向国外生产者发放许可证往往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不应将三者割裂开来。应该建立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以系统说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因和条件。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折衷理论,其意图是要集百家之长,熔众说于一炉,建立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 

邓宁把跨国公司拥有的优势分为三个方面的特定优势,用以系统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从而把自海默以来的跨国公司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结合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这三个方面的特定优势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谓所有权优势,是指跨国公司拥有的各种资产及其所有权形成的特定优势,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无论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或发放许可证均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比如技术、生产规模、商标、管理技能等;一是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比如交易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生产过程的一体化以及对销售市场和原材料的垄断等等。所谓内部化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将其拥有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加以内部使用而带来的特定优势。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邓宁把市场的不完全划分为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两种类型,结构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竞争壁垒、交易成本高昂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知识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生产和销售的有关知识和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所谓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上拥有的特定优势,它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两种类型。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比如低廉的劳动成本、广阔的销售市场、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获得原材料的便利等等;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不利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比如出口运输成本过高、贸易壁垒等等。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和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跨国公司是遍布全球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2)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

它方式来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3)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4)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邓宁的折衷理论由于几乎包容了跨国公司理论的各种流派而被称为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折衷理论的形成,标志着跨国公司理论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在随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折衷范式一直是分析跨国公司行为的基本框架,甚至可以说,至今尚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取代折衷理论而成为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但折衷理论仍然存在严重缺陷,它实际上只是关于跨国公司成因的理论,而对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缺乏深入的探讨;它的分析方法仍然是静态的,对3个优势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缺乏动态的分析;它分析的对象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而对于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显然缺乏解释力。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的力量。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跨国公司理论的创新,导致了对折衷范式的突破。在80年代到90年代将近20年的时间里,跨国公司理论进入了异常活跃和繁荣的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其中尤以投资发展水平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最具代表性。在 80年代初期,邓宁针对折衷理论缺乏动态分析的严重缺陷,提出了投资发展水平理论。投资发展水平理论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系。邓宁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对67个国家1967-1978年间的直接投资流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一国的直接投资流出量或流入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邓宁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减去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差额代表该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把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以下四个阶段:(1)人均GNP低于400美元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本国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因而不能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处于空白状态,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也因缺乏合适的投资条件而处于很低的水平,这一时期,国家的净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为负值。(2)人均GNP处于400~2000美元之间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有所扩大,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因而区位优势较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迅速增加;但由于这些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十分有限,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净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为负值。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3)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一部分企业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其速度超过了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都达到了较大的规模,但净流量仍为负值。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这一阶段。(4)人均GNP超过5000美元的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由于它们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来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为正值。由此可见,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它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弱,三优势的动态组合及其消长变化决定了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地位。 

80年代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崛起。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兴起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要回答的

核心问题是: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如何拥有竞争优势?在这一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有美国经济学家威尔士(LouisT.Wells)和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Lall)。威尔士用小规模技术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全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要。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在这种市场无法获得规模效益。所以,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利用其小规模生产技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拉奥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并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进行了改造、消化和创新,这种创新活动使引进的技术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条件和需求,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质量相适应,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所以,落后国家的企业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许多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外部因素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方面,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这一理论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要素分成两个方面,即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直接诱发要素是指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比如技术、资本、劳动力、管理和信息等要素,它们是诱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投资国的企业如果拥有这些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则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利用;如果投资国的企业只拥有部分生产要素的优势,而东道国拥有另一些生产要素的优势,这同样会诱发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东道国的生产要素。所谓间接诱发要素是指生产要素之外的政策和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投资国的鼓励性投资政策及其法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及其优惠政策,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革命的影响等方面。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今国际直接投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应建立在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基础之上。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诱发要素起主要作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间接诱发要素则起主要作用。 

跨国公司理论在90年代最重要的发展是战略管理理论的兴起。战略管理理论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90年代初期提出的,在随后的发展中,这一理论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波特认为,以往的跨国公司理论只注重对跨国公司成因的研究,解决的只是跨国公司存在机制的问题,而对于跨国公司的发展机制,尤其是对现有跨国公司的管理、国际竞争对跨国公司战略的影响等重要问题缺乏研究。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竞争环境与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调整及相互适应的过程。波特认为,跨国公司的各种职能可以用价值链的构成来描述,价值链是跨国企业组织和管理其国际一体化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值行为的方法。在价值增值活动中,有些是垂直和相继联系的,比如生产地点的选择、生产的装配、产品的运输、广告和销售、售后服务等;有些则是在任何时点或所有时点上发生的水平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财务、会计以及其它管理活动。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确定并开拓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和联系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战略是对不同活动的国际区位和对企业所控制的各类实体的一体化程度作出的选择。由于跨国公司对国际经济、技术和政策环境的重要变化作出的反应不同,可能的战略和结构选择的范围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总体的变动趋势是许多行业的跨国公司都倾向于采用更加一体化的策略和结构,公司的一些重要职能和责任在全球战略的驱动下可能被赋予某一子公司而不总是留在母公司内部;两个或更多的子公司可以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并通过公司的价值链将这类产品开发与整个公司的增殖活动联系起来,以实现企业全球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S.Hymer,(1976),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s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Investment,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Press. 

2.P.J.Buckley,(1990),ProblemsandDevelopmentsintheCoreTheoryofTransnationalBusines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FourthQuarter:657~65. 3.J.H.Dunning,(1993),TheTheoryof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London:Routledge. 4.J.H.Dunning,(1995),ReappraisingtheEclecticParadigminanAgeofAllianceCapitalism,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6(3):461~92. 

5.M.Porter,(1990),CompetitiveAdvantagesofNations,NewYork:FreePress. 

6.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1993-1998. 

7.[英]尼尔?胡德 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8.滕维藻等:《跨国公司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概要

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最近十多年,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全球范围内企业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向全球公司(GlobalCorporations)的转型。按照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定义,简要地说,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由母公司统筹决策和控制,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全球公司则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其跨国指数(海外资产、海外销售和海外雇员与总资产、总销售和总雇员的比例)超过50%。由于主要收入、主要资产均来自海外,全球公司发展战略、管理结构和理念文化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更注重全球,形成了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 从跨国经营向全球经营的战略转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全球范围内企业竞争的环境。冷战结束后两个对立的阵营不复存在,真正的全球市场开始出现。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他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迅速进入和占领正在形成的全球市场。他们吸纳整合全球各国或各地区的各种最优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原材料、技术、人才,打造全球产业链,以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战略调整之一,从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随着全球市场的出现,跨国公司首先把营销及服务网点撒向全球。随后把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新兴市场或者最适宜加工组装的地区。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应对别人的全球市场挑战,跨国公司都不得不根据全球市场制定全球战略,从而保持现有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全球经营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战略调整之二,打造全球产业链。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设置营销服务、制造组装、研发设计等中心,形成了全球产业链。随着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及90年代东欧和俄国经济体制转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这些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制造组装基地。在低成本国家建立制造基地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随着制造业务的转移,跨国公司也开始把研发设计业务向全球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出现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通过在全球范围设立营销服务、制造组装和研发设计中心,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间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因此,跨国公司建立全球产业链对于其参与全球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战略调整之三,通过外包吸纳整合全球人力资源。由于全球市场迅速形成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王家兴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王家兴 发表时间:2018-11-26T16:06:16.3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作者:王家兴 [导读]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与地区各类企业所面对的共同问题,这就迫切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管理,以良好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关键词: (惠州雷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与地区各类企业所面对的共同问题,这就迫切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管理,以良好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创新 引言: 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被证明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十分关注管理创新。 1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必要性 1.1 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来10年内,我国GDP每年可保持8%-10%的增长。但我国企业运行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大部分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定价能力有限。二是装备水平不太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能源资源消耗较大。三是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软实力较低。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大量的调整,做到企业管理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无论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2员工和顾客需求的变化 根据中国员工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工作因素中满意的选择排序是这样的:(1)有较多的锻炼成长机会占23%;(2)工作环境和氛围好占21% ;(3)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占17% ;(4)个人兴趣占15%;(5)薪资待遇好占14%;(6)领导重视占10%。可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员工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的最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了,现代企业中员工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价值实现,这也正符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分布理论。因此,现代企业不仅仅要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顾客的需求日新月异。开发一个新客户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要高得多;具有顾客忠诚度基础的企业发展速度比行业平均高得多;而顾客忠诚度的提升有赖于顾客的体验,而非产品的差异和价格的差异。顾客是具体的个人,而非归类后的人群。因此需要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服务,增加与客户的亲密性;实时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服务供应速度,服务的柔性此时就比较关键。在打造全新服务,提升顾客体验就成了众商家必争之战场,因为这是培养忠诚顾客,在变化市场中的生存之道。 1.3科技进步对企业提出巨大挑战 我国企业目前现状堪忧。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管理滞后、人员不稳定、内部组织结构不够紧凑、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要求我们及时发挥科技的支撑引导作用,逐步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可绿色发展的良性增长之路。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进步可以推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加企业的有效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成本,避免闲置资源浪费,还可以提高就业率,提高个体的经济实力对国家的贡献。 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给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企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技术的投资及应用,还要求企业要改进内部组织结构,削减管理层次,提高信息传送及反馈的速度;更新内部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2.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 2.1管理观念的创新 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因为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现代管理必须以观念创新、思想转变为先导,因为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多多少少都与守旧的观念有关,观念的落后是管理落后的主要根源。而且在创新活动中,各个部门的协作与集成是一个处理信息、依赖资源、相互影响与冲突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的一个因素处理不当,都将导致创新失败。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思想观念,特别是加快企业领导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知识型社会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密集的特征, 要求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而企业就要通过学习型的管理, 使这样的个人能够更有效地成为优秀的未来资源。 2.2管理决策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管理决策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信息准确全原则,可行性原则,对比优选的原则,集团决策原则。管理决策需要经过四项程序,一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二是调查预测、制订方案,三是综合评价、方案优选,四是实施反馈、修正完善。应当把时间和精力90%花在决策前的调研上,拍板只需要不到10%。现代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环境,企业必须运用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准确的信息系统。 2.3战略管理的创新 面临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管理已进入战略管理阶段。战略就是方向,定位就是选择,决策就是谋断。但也不得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当前跨国公司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约400家在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先后发布施行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电信、民航、银行、保险、以及外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上市公司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向外商转让、qfii等多项法规,进一步增强了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信心。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加快在中国的投资步伐,跨国公司新投资和增资项目大量增多,去年1-11月,经国家计委(或报经国务院)审批的大中型外商投资项目38个,总投资逾120亿美元。一批由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化工、能源、汽车、电子等资金、技术密集型大项目相继签约和开工建设,银行、保险、商业流通等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日趋活跃,新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加,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呈现良性发展势头。一、新的趋势和特点相比入世前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在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加工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如电子通信制造业,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70.9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5.1%,比1997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7.1%.该行业国际前10位的跨国公司中,已有8家在华投资设立了13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汽车行业中,上海大众、南京依维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增资,宝马、现代设立了新的合资项目,丰田、日产分别与一汽、二汽签署了全面的合资合作协议,本田计划在广州合资建立出口轿车基地。石油及石化行业中,西气东输、上海联合异氰酸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等,均为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数十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这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弥补了我国产业链中的空白,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产业聚集的区域,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2、随着入世后我国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迅速。2002年1-9月,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6%;实际外资金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约占我国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1/4.部分地区外商投资服务业的势头更加强劲,上海1-10月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增长了97%.表明入世后境外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日益活跃,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巨大潜力初步显现。2002年以来,金融、商业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商业分销领域,新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7家,其中连锁企业16家,原有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新设分店7家;银行领域,至9月底国内已设立外资银行分行147家,其中45家获准开展人民币业务,最近美国新侨投资参股深发展银行超过18%的股份;保险领域,继去年11月英国标准人寿等3家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后,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已达34家,设立的营业性机构约50家,近期汇丰集团出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保险10%的股份;证券领域,德国安联公司己获批准,率先在北京组建了合资证券管理公司。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跨国公司投资的目标,一些跨国公司已准备多年,随着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也是今后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之一。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二)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本地化经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开拓中国市场,纷纷来华投资,而中国的综合优势使众多跨国公司增强了“扎根”中国的信心,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推行全面的本地化经营策略。他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其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网络中几个核心部分都向中国进行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地化的进程。1、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快。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但是,从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确保市场份额等长期战略考虑,跨国公司仍纷纷将制造业的生产重心向我国转移,将中国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制造基地。如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bp公司等都已经开始实

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第二讲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 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概念。“战略”定义的2种方法: 1、规范法:从希腊语的军事首脑一词转化来的。 2、描述性定义:分为预谋战略与实际战略。 一、基于竞争优势的公司战略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戴维·贝赞可给出了公司战略管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公司战略经济学》)。该框架包括4个问题: ?1、企业边界(boundaries of the firm) ?2、市场与竞争分析(market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 ?3、竞争定位与动态调整(position and dynamics) ?4、内部组织(internal organzation)。 ?其中,2、3两个问题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而1、4两个方面则是企业组织理论,主要涉及企业的规模、组织以及激励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均涉及到企业的竞争问题,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框架。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轨迹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发展方向、长期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系统认识和统一行动。?企业战略具有三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竞争性。 ?企业的“战略管理”则是企业实施其战略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活动过程,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最早将战略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巴纳德(C.I.Barnard)。Barnard在他1938年发表的《经理的职能》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企业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但最早提出“企业战略管理”概念的却是安索夫(H.I.Ansoff)。1976年安索夫出版《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3个阶段 1、早期战略管理理论 2、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形成 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矩阵,(优势——劣势——机会 ——威胁矩阵) 3、战略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 二、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理论 (一)管理哲学与战略控制 珀尔穆特(H.V.Perlmutter) 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的价值体系、发展沿革、管理方法以及企业文化对公司战略控制有直接影响。 战略控制形式 跨国公司的战略控制形式 ?1、种族中心观:母国处于中心地位,母国的价值观念、管理实践优于国外,以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居占杰,社会主义研究,2004.6 【摘要题】跨国公司研究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趋势/影响/世界经济 【参考文献】 [1]经济日报.2002-10-10(16). [2]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M].联合国出版,1999. [3]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M].联合国出版,1999.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全球公司和跨国企业等。1974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作出了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的决议。跨国公司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跨越国界、在国外经营业务的企业组织。它是通过输出企业资本,在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企业成为它的子公司,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跨国公司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已具有跨国公司的雏形。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真正具备现代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工业垄断企业。当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国家,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三家:1865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克·拜耳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设一家制造苯胺的工厂;1866年,瑞典的阿佛列·诺贝尔公司在德国汉堡开办了一家炸药工厂;1867年,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个缝纫机装配厂。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早期的跨国公司。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跨国公司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跨国公司真正加速发展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6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有跨国公司7276家,受其控制的国外子公司27300家;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跨国公司的数量已增到1万多家,由其控制的国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已达10万家。而到1996年,跨国公司则增至4.4万家,受其控制的子公司则达28万家,其在全世界的雇员也增长到7000多万人。2001年跨国公司达6.5万家,有85万家子公司,年销售额19万亿美元。[1]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且拥有全球90%的技术转让份额。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是伴随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分工是跨国公司形成的条件;国际贸易是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资本的国际化运动与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形成的重要手段。在促使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系列新趋势: 第一,发展战略全球化。实施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国际市场的相互开放程度也在加大,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这将使跨国公司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容量,促使其展开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以充分实现规模效益。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也意味着跨国公司正面临着竞争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产品全球化和管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的外部压力和跨国公司的内在发展要求,使得跨国公司不得不实施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它迫使跨国公司逐渐改变以前那种单纯以利用国外廉价资源、抢占国际市场、转移相对落后的污染型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投资目标,要求跨国公司以全球为着眼点,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规划,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高价格销售,尽可能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和取得全球利润,以求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一些大型跨国公司

管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差别计件工资制 2 霍桑实验 3 非正式组织 二判断题 1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赫兹伯格。() 决策理论学派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建立某些问题的数学模型及精致的计算上。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三单选题 1作为总经理,你如何处理公司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 A 在全公司大会上严厉批评,要求不得继续活动 B 听之任之 C 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其发展 D 加以引导使之活动与公司目标一致 2“一件预计可能会出错的事情,往往一定会出错。一件事情出错,其他事情也跟着出错。这样的话揭示了()。 A 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一定要有果断且富有信心,否则就很难实现 B 制定计划应树立起权变的意识,问题出现时应立即制定出相应的应变计划 C 应变计划的制定是计划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应在计划过程中及早予以考虑,不能等到出现

问题时再仓促应对 D 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得到正确的结论 3泰罗对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 A 创建管理理论 B 进行了动作研究 C 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发展成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学科 D 使美国的工厂生产效率大幅度上升 4 甲、乙、丙三人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企业,主要开展装饰装修设计业务,但由于业务限制至今没有招聘员工。请问下述对该公司的判断哪一个正确?() A 目前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B 是一个正式组织,但公司内不会有非正式组织 C 是一个正式组织,同时公司内也可能有非正式组织 D 是一个正式组织,同时公司内肯定有非正式组织 5 按照法约尔的观点,企业的基本活动有几项?( A3 项B4 项C5 项D6 项 6 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会使人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的是下面位管理学家中的哪一位?() A 韦伯 B 法约尔 C 吉尔布雷斯 D 德鲁克 7马克斯?韦伯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A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B 提出了集权与分权的概念 C 提出了工资定额与标准化 D 提出了社会协作系统 8 通过霍桑实验,梅奥阐述了以下哪种学派的观点?( A 行为科学学派 B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C 人际关系学说 D 系统管理学派 9 以下关于霍桑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美国著名教授霍桑做的一次试验 B 美国著名教授在霍桑实验室做的一次试验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及其对策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及其对策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更多的跨国公司采用各种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战略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当时外商对中国的国内政策、法律、市场环境、消费习惯等都很不熟悉,缺乏在中国市场运作的经验,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法制环境、政策的稳定性、政府行政干预等存在顾虑,因而对投资持观望、试探、谨慎的态度,主要形成了以合资和合作方式为主的格局,以便充分地利用中方的人才等资源熟悉、了解当地市场信息。 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政策环境的改善以及对独资限制的减少,跨国公司也积累了在中国市场的经验,跨国公司已经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战略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

跨国公司通过不断变化自身的经营战略来积极面对和适应日益强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总体上看,这种调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华投资结构的调整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工业化的重心也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稳定的政局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度不断加大,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更加活跃。许多跨国公司开始把加工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还有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提供资金、设计标准、技术和管理,在中国投资零部件制造业,同时加大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将中国融入其全球经营网络。 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结构在过去20年里不断演变。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渐由传统的资源导向、资本导向,转变为知识创新导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投资重点,投资呈现高端化趋势。 2.把中国纳入其全球化经营网络和价值增链条之中 跨国公司新增的投资主要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技术、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石油化工和发电设备等。跨国公司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战略投资,对产业链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纵向投资并强化销售、售后服务网络以及培训中心的建设。同时把分散在中国的单个投资项目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资金、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并优化组合,产生整体效益。

跨国公司的战略分析

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启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大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资本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跨国公司已经屡见不鲜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不断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出巨大贡献,在“财富500强”中,目前已经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世界级跨国公司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在华投资。而后在华投资的几年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也遭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国公司也相应的调整了其在华的投资战略,由以前被动的、试探性的投资转为积极主动的战略规划。随着中国投资软硬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跨国公司开始较大规模地对华投资。外商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外商投资的结构和质量也不断优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加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在华本土化趋势加强,在华投资项目去向系统化,加大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趋向独资或合资控股的投资方式并积极开展并购。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外资 一、我国引进外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外资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据有关数据表明无论国际经济如何变化,FDI 流量如何波动,我国的FDI一直稳步增长。据统计,2016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同比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人民币(折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 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4家,同比增长2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2亿元人民币(折9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

孟祥民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科技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新变化: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经济权力从原来的集中于制造厂家向销售商和客户分散等等。这些变革极大地改变了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竞争规则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在上述经营环境巨变的情境下,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与管理改革,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著名跨国公司进行的战略调整和变革创新,有助于我国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 1、经营业务归核化-中国成为跨国公司非核心业务一个重要外包基地 二战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为了分散风险,曾普遍采用业务多元化经营战略。但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摊子过大或不熟悉非相关领域等,导致收益降低,甚至高负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企业又纷纷由多元化扩张向有竞争力的主营业务回归,实施归核化战略,其要旨是: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这是跨国公司在外部环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一种主动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核心主业、提高竞争力而实施的战略转移。可以预计,归核化将成为21世纪初各国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主导型战略。 最近值得注意的一个新趋势是,跨国公司在向中国转移制造业价值制的组装加工环节的基础上,开始把制造业价值链条中的服务环节,如战略咨询与管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转向中国,带剥了外资流向中国。中国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例如,英国汇丰银行在2002年把地区总部从香港转移到上海并把技术保障中心迁到深圳,把呼叫中心转移到广州和上海。摩托罗拉公司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给上海对外服务公司,为其进行销售团队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 2、职能与资源配置“全球化”——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网络的一个重要结点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为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有一种要超越一切民族和国家疆界的冲动和欲望。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并不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而是追求全球布点,扩大势力范围。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巨额资产、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将其触角己伸展至全球的各个角落,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它们的子公司以及分公司等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在经营管理上带有明显的“全球战略”特色,即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把各种职能行为-融资、研究开发、零部件生产、总装、会计、培训等等-安排到能最好地实现公司全盘策略的地方,并实行统一控制,这样创造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化分工。 对于实行全球战略的公司来说,已逐渐淡化了跨国公司总部区位概念和公司的民族身份。总部可以设在任何一个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只是作为一个连接网络内各线路的通信中心。全球化经营战略要求经营者具有宽广视野与胸怀,竭力使本公司融合在东道国里,如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麦克唐纳、福特、菲利浦、索尼等在世界范围中都愿淡化公司的民族身份,在决定投资战略时,他们优先考虑能否有效地利用其全球网络中的人才、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而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21 世纪的今天,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下,跨国公司正在经历全球性的经营战略调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世界的未来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成员之一的中国,能够及时把握住当代跨国公司最新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对于中国更多的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当代跨国公司的最新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理念日趋全球化、绿色化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推动下,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进行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的调整或转变,它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多中心网络型的全球经营。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决策者越来越以“地球村”作为公司的长远战略市场,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吸纳整合各种有形、无形的优质资源,金字塔式的、公司总部拥有绝对决策控制权的中心辐射等级制管理模式在转变为在全球若干重点国家或地区拥有地区总部的、多中心多结点式的全球网络管理模式,这种全球网络模式有利于跨国公司针对动态、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营环境迅速地做出相应地反应,以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集团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自己的分

公司,不断拓宽自己的市场。据调查显示,麦当劳现在已在美国各州建立了连锁店,在国外的业务迅速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余几个跨国集团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扎下了根。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渐渐淡化公司的母国国籍,民族中心文化潜移默化为全球多元文化,本土化观念日趋增强,整合地方文化特性于管理理念之中,寻求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的一个协同效应,这有利于吸纳与有效激励全球各地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加速促进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方向迈进,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随着全球人类作为一个“地球村”上的整体,正日趋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人类生存危机,当代跨国公司在寻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内的全球公司责任体系,推崇绿色管理,以期逐步改善全球经营环境,并给社会和公众留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促进公司全球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全球经营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二)生产经营体系日趋全球化、网络化 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短与拉近,全球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驱使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的同时,更加看重速度经济性与网络经济性。在遵循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思维模式和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优配置的原则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诸如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战略性外包等手段,跨国公司将经营重点转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最大的研发与营销服务环节,放弃或退出附加值低的某些制造组装环节,将其转移到全球新兴市场或最适合加工组装的国家、地区,并按照自己的

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跨国公司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面对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发展应采取的对策.......................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不断增加有力地带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进入全方位阶段,投资力度强化,投资项目系统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对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中国市场

一、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重点投资的主要是服装、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90年代初期以后,跨国公司多投资于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制药业、化工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科技产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又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新的投资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其投资的产业分布表现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大多数集中在那些集中度和规模效应较高的行业里,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根据技术水平划分行业的标准,截止2004年底,在统计的1204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属于低技术行业的有217家,属于中等技术行业的有684家,高技术行业的有303家。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对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对中国市场潜力和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呈现出大规模系统化现象。这种大规模系统化,既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对单个企业进行投资,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同时又表现为既投资于生产性项目,又大规模投资于融资、采购、保险、咨询、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更加重视其对外投资的全球市场整体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力度加大,研发机构数量增多。包括微软、通用汽车、英特尔、诺基亚、的世界著名跨国巨头在中国都建立有研发机构。在数量增多、额度加大的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形式也出现多样化趋势。目前主要有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与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或合资进行研发、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等形式。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含义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长期总体效益的优化,即在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在科学分析国际经营环境和自身经营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长远的谋略。全球战略是一个以变革为实质内容的概念。 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特征:全球性、长远性、纲领性、抗争性、风险性 3、全球战略决策具有如下性质: (1)决策对象复杂,没有经验(2)面对的问题突发性、难以预料 (3)决策的性质直接涉及公司的前途(4)评价困难,难以标准化 4、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2)有效地发挥经营活动的整体功能 (3)统一跨国公司内部职工的思想行动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基本内容 1、全球战略的基本结构 一项完整的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应该包括四个层次: (1)整个公司的全球总战略 (2)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经营战略 (3)子公司、分支机构层次的经营战略 (4)经营业务类别和产品类别的战略 从纵向进行分析,每种不同的战略都又都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战略思想(2)战略目标(3)战略对策 2、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思想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 (1)全球用户观念(2)全球竞争观念 (3)全球创新观念(4)全球时效观念(5)全球系统观念 2.影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因素 (1)符合发展现代商品济的要求 (2)要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要求 (3)要符合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组合的要求 3.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是指跨国公司在较长时期要达到的全球经营的总水平或预期效果。它是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全球战略思想的具体化、定量化。 3、全球战略目标的内容 (1)生产经营方向(2)用户和市场方向(3)自身的发展方向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docx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跨国公司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正进行着战略性的调整,正确认识企业跨国经营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及时地把握最新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指引方向。 (一)各大跨国公司实施国际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因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交换销售网络信息,一起生产等等。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可以广泛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利用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本、供应渠道以及营销网络等资源,从而来实现自身全球战略。通过联盟降低了风险,使得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二)技术发展中更强调研究和开发(R&D)技术发展一直以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跨国公司必须使本企业的技术要素在全球各地优化配置,以此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偏好,使得产品多样性,从而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同国家的科技技术资源,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使得技术利用最大化,从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新趋势———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市场,通过互联网,跨国公司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并可以通过它的

组织结构,接触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把原来不可能的市场转变为新市场,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并且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可以使得跨国公司内部资源能有效整合,连接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的下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 (一)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有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跃进,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事先没有制定详细的国际化战略和步骤,所以在海外扩展实战中,经常出现成本核算超支,最后造成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二)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能认识到风险,但是对具体何种风险,特别是在各个东道国具体的政Z 环境下,临时碰到的风险完全没有防范能力,还有不熟悉东道国法律制度,触犯法律,直接遏制了海外发展。 (三)政F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够中小企业实质是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主体,也是市场中最活跃的,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想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但是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政F政策偏向国企和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欠缺,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上,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四)国内企业缺乏行业协会协调导致内部竞争严重中国很多行业没有自己专门的行业协会,所以在国内导致竞争的无序性,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做指导,并且随着中国企业迈出国门,这种竞争延续到

跨国公司在华公司区位选择

跨国公司在华公司区位选择 【提要】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必须考虑区位的选择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区位才能达到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影响区位选择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如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价格及可获得性、关税、国家政策和非关税壁垒等等。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地区的区位选择展开论述。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区位选择 【研究的意义】一般来说,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约翰·费耶维舍(JohnFayerweather)教授认为:“尽管人们可以给跨国经营做出一个十分复杂的定义,但它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是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因此,跨国经营所特有的一些概念必须直接来自于与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的经营过程。”跨国公司是对外开放的一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正确.由于交通、电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好似变小了,各个国家在空间、时间上的距离缩小了,国际间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紧密,而且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任何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

开这种经济交流的形式,因此研究跨国公司在华公司区位选择对我国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文】区位因素是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投资决策时,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区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主要考虑一些如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价格及可获得性,关税、国家政策和非关税壁垒程度的高低等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到中国来建立分公司。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社会性质可以发现不光是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外资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开放,我国良好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属性、逐渐增强的科研实力和便捷的交通等也渐渐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来华建厂的重要原因。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于理解跨国公司理论及其行为将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就上述论点展开论述。 一、我国的鼓励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分公司 1999年9月,作为试点,北京市出台了《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若干规定》。然后,上海、广东等地陆续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2004年3月,商务部修订出台的《关于举办外商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将地区总部作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发展的高级阶段,明确将“地区总部”概念列入了《规定》,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提出了可遵循的规范。 中国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赋予地区总部可从事的经营范围上,具体而言,除了投资性公司可从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