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 2008, 16 (5): 417–425 d oi: 10.3724/SP.J.1003.2008.08215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宁淑萍1, 3颜海飞1郝 刚2葛学军1*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州 510650)

2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642)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要: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已成为近5年来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 即通过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 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所采用的标准片段是线粒体COI 基因中约650 bp长的一段。然而在植物中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目前尚处于对所提议的各片段比较和评价阶段, 还未获得一致的标准片段。由于植物中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较慢, 因此条形码片段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 被提议的编码基因片段主要有rpoB, rpoC1, matK, rbcL, UPA, 非编码区片段有trnH-psbA, atpF-atpH, psbK-psbI, 此外还有核基因ITS。已有的研究表明以上任何一个单片段都不足以区分所有植物物种, 因而不同的研究组相继提出了不同的片段组合方案, 目前被广泛讨论的组合主要有5种。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序列的优点、标准、工作流程、分析方法和存在的争议, 重点论述了植物条形码研究中被提议的各序列片段和组合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物种识别, 分析方法, 条形码评价

Current advances of DNA barcoding study in plants

Shuping Ning1, 3, Haifei Yan1, Gang Hao2, Xuejun Ge1*

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Abstract: DNA barcoding has become one of hotspots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t is a method of rapid and 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using a short, standardized DNA region.

DNA barcoding is now well established for animals, using a por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COI or cox1) as the standard universal barcode. However, in plants, progress has been ham-pered by slow substitution rates in mitochondrial DNA. A number of different chloroplast reg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bate, but little consensus regarding region choice for DNA barcod-ing land plants. Direct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barcoding regions is now a priority to enable a standard barcoding solution to be agreed in plants. The proposed chloroplast barcoding regions mainly in-clude five coding (rpoB, rpoC1, matK, rbcL, UPA) and three non-coding (trnH-psbA, atpF-atpH, psbK-psbI) regions. In addition, nrITS is also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 plant barcode. Limited by the universality and re-solvability of single barcoding region, five combinations of these regions are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the advance of these barcoding regions, both their universality of primers and resolving power are reviewed. The advantages, standards, workflow and existent dispute of DNA barcoding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DNA barcoding,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methods, barcoding evaluation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利用一个或少数几个DNA片段对地球上现有物种进行识别和鉴

——————————————————

收稿日期: 2008-08-23; 接受日期: 2008-09-18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 植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台建设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xjge@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

418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6卷

定(Kress et al., 2005)的一项新技术, 是近年来进展最迅速的学科前沿之一。虽然十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经采用小的基因片段对病毒、细菌、原生生物等缺乏足够形态特征的类群进行识别(Niesters et al., 1993; Pace, 1997; Allander et al., 2001; Hamels et al., 2001), 在一些多细胞真核生物的研究中也有应用(Brown et al., 1999; Doukakis et al., 1999; Jackson et al., 1999; Vincent et al., 2000; Wells et al., 2001; Wells & Sperling, 2001), 但20世纪末该技术并未扩展至整个生物界。真正将条形码技术引入生物界并提出“DNA条形码”概念的是加拿大University of Guelph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Paul Hebert。Hebert等(2003a)选取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COI)的一段序列在动物界不同分类水平上(门、目、种)进行分析, 发现无论在哪个分类水平上该基因都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从而提出建立以一段650 bp长的COI基因序列为基础的条形码识别方法。大量研究结果证明了COI条形码对动物物种的识别和鉴定切实可行(如: Hebert et al., 2003b, 2004; Hajibabaei et al., 2006; Yoo et al., 2006; Yancy et al., 2008)。截至2008年3月, 在DNA条形码数据库中已经收录了来自50,039种生物的363,584条序列, 其中来自13,761种生物的136,338条序列符合DNA条形码标准。这些物种中, 98%以上来自动物界(其中昆虫纲最多, 达65%以上) (Frézal & Leblois, 2008)。

生物条形码联盟(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 CBOL)在题为Barcoding Life: Ten Reasons的小册子中清楚地阐述了DNA条形码的优点(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barcode/)。概括起来有: (1)不受个体形态特征限制。采用一小块或一小片材料识别一个物种, 即使样本受损也不会影响识别结果。(2)不受个体发育阶段影响。有些物种在不同发育时期有明显差异, 不容易识别, 但其条形码不会发生变化。(3)对于分类学中难以区分的类群, 采用DNA条形码可以抛开形态相似的假象, 从基因水平上提供一种分类依据。(4)核苷酸序列组成的数据库可以被视为数字化的数据库, 提供明确的信息, 不仅弥补了形态描述的不足, 而且可以加快已知物种的识别速度, 同时便于新物种的发现, 将会使分类学科的发展更加快速和深入。(5)如果设想的条形码扫描仪可以实现, 将会减少对传统分类学人力和物力的需求, 会更有益于分类学家缺乏的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理想的DNA条形码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 在种间有明显的遗传变异和分化, 同时种内变异足够小; (2) 片段足够短, 便于一个反应完成测序工作, 而且便于DNA提取和PCR扩增, 尤其是对存在DNA降解的材料(如: 保存已久的腊叶标本、处理过的民间药材); (3) 存在保守区域, 便于设计通用引物。

DNA条形码在动物中采用线粒体基因, 而植物中至今尚未获得广泛认同的条形码标准片段, 当前工作重点依然是选择合适的片段并对其进行评价(Pennisi, 2007; Kress & Erickson, 2008)。本文综述了植物DNA条形码研究中被提议的序列片段和研究现状, 以及目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以期能使国内植物学工作者对此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1植物条形码研究中的候选片段

在植物中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较慢, 遗传分化小, 因此动物中的标准片段COI不适用于植物; (2)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片段变异较小, 不适合用作条形码片段(Chase et al., 2005; Kress et al., 2005)。由于核基因组通常具有多拷贝的特性, 且物种内变异较大, 引物通用性差, 并且扩增时对模板DNA的质量要求高, 不适用于存在DNA降解的材料(Kress et al., 2005), 因此, 植物中最可能的条形码还是从叶绿体基因组中选择(Chase et al., 2005; Cowan et al., 2006)。虽然叶绿体基因相对保守, 但仍然包含许多变异区域, 同时叶绿体基因组有其自身的优势: 单亲遗传避免了基因重组; 植物个体中均有大量的叶绿体, 即使DNA高度降解也容易扩增。

生物条形码联盟(CBOL)最初建议的植物条形码片段均为叶绿体片段: matK, rpoC1, rpoB, accD, nhdJ和YCF5。但因为后3个片段在一些主要的植物类群中有缺失, 如YCF5在苔藓类植物中缺失, accD 在禾本科植物中缺失, 而ndhJ在松属植物中缺失, 在部分兰花中变短或功能丧失, 因此它们在第二阶段的更新中已被排除(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barco- ding/)。此外, 一些研究者也建议了其他的片段, 例如: Kress等(2005)建议ITS和trnH-psbA两个片段,

第5期宁淑萍等: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419

Chase等(2005)和Newmaster等(2006)建议rbcL。更多的信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网站查询: www.barcoding.si. edu、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http://phe.rockefeller. edu/BarcodeConference/、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barco-ding/。

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靠某一个片段不太可能对所有的植物物种进行准确鉴定, 研究者又相继提出了不同的片段组合方案。片段组合的观点最早在Kress等(2005)的文中有所提及, 他们预测ITS + trnH-psbA将是被子植物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组合, 但并未做分析。2007年Chase等明确提出两套组合方案: rpoC1 + rpoB + matK和rpoC1+ matK + trnH-psbA。同年Kress和Erickson (2007)又提出使用rbcL + trnH-psbA对陆生植物进行识别和鉴定。2007年9月在台北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生物条形码大会上韩国植物学家Ki-Joong Kim等提出matK + atpF-atpH + psbK-psbI和matK+ atpF-atpH + trnH-psbA两个组合(Pennisi, 2007; www.dnabarcodes-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以上5种被提议的植物条形码组合方案构成了当前广泛讨论和评价的内容。在这些叶绿体片段中, rpoB, rpoC, rbcL、matK是编码区片段, trnH-psbA, atpF-atpH和psbK-psbI是非编码区片段。

2各条形码片段和组合方案的应用现状

究竟哪些片段或组合在植物条形码研究中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还没有一致意见。对片段的选择和评价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引物的通用性; (2)物种内部的变异程度; (3)区分物种的能力;

(4)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和应用(Kress & Erickson, 2008)。以此为标准, 以下就每个片段及组合分别进行介绍。

2.1单片段情况

2.1.1 matK

相对于其他编码区片段, matK片段进化速率快, 但不同分支类群间很难进行扩增和测序, 因此其作为条形码最主要的争议是引物通用性差(Chase et al., 2007; Hollingsworth, 2008), 不同类群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引物。使用生物条形码联盟植物工作组(Plant Working Group of the 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 PWG-CBOL)建议的matK引物, Sass等(2007)未能在苏铁目中得到理想的扩增效果; Kress 和Erickson (2007)对48属96个物种检测的扩增成功率仅为39.3%; Newmaster等(2008)在肉豆蔻科内毛楠属(Compsoneura)8个物种中的扩增同样失败。即使使用了10对该片段的不同引物, Fazekas等(2008)在32属92种251个个体中仅获得87.6%的扩增成功率。近些年, 该工作组和Ki-Joong Kim投入了相当多的工作开发该片段的通用引物, 但至今未取得理想的结果(Fazekas et al., 2008)。这一片段已有的部分引物序列见表1。

与上述结果截然不同的是, Lahaye等(2008b)采用matK的390F/1326R引物(见表1)在所研究的1,667个植物材料中得到100%的扩增率, 并且单独使用matK或与trnH-psbA组合使用都可以正确识别90%以上物种。最近, Lahaye等(2008a)又再次强调matK 可以作为单个片段应用于植物条形码, 而对于疑难类群再针对性地增加片段。但是, 该实验设计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结论也有待商榷, 例如: 他们所分析的材料96%是兰科植物, 不能说明其他科的情况(Kress & Erickson, 2008); 有些物种缺乏重复个体, 而且没有包含同属内关系最近的姊妹种(Hollingsworth, 2008), 如果材料是姊妹种, 识别率可能会降低(Lahaye et al., 2008b)。最近, Fazekas等(2008)采用Lahaye等介绍的390F/1326R引物获得的扩增成功率低于50%。我们使用该对引物在不同科、属间的扩增效果也不理想(待发表)。因此matK的引物通用性和鉴定效果还有待更多的实验数据检验, 开发广泛适用于植物各类群的通用引物是matK的一个工作重点。

2.1.2 trnH-psbA

trnH-psbA片段是进化速率最快的叶绿体间隔区之一, 片段两端存在75 bp的保守序列, 便于设计通用引物(Shaw et al., 2005)。该片段引物(表1)通用性较好, 扩增成功率较高(Kress et al., 2005; Kress & Erickson, 2007; Fazekas et al., 2008; Lahaye et al., 2008a, b; Newmaster et al., 2008), 并且平均长度较短(大多数在450 bp左右), 有利于对降解材料的扩增(Shaw et al., 2005)。但该片段中普遍存在插入/缺失事件, 甚至在近缘种间也存在(Aldrich et al., 1988), 从而导致了不同植物间片段长度变异较大。在Kress等(2005)分析的53科80属99种植物中, trnH-psbA扩增长度为247–1,221 bp, 间隔区(排除了引物结合区和外显子侧翼区)为119–1,094 bp, 其中

420 生 物 多 样 性 Biodiversity Science 第16卷

表1 当前常用的部分条形码片段的引物序列

Table 1 Different primers for several plant barcoding regions

Gene Primer Direction Sequence 5′→3′ 2.1 f CCTATCCATCTGGAAATCTTAG

2.1a f ATCCATCTGGAAATCTTAGTTC 5 r GTTCTAGCACAAGAAAGTCG

3.2 r CTTCCTCTGTAAAGAATTC 2.1-Myristicaceae f CCTATCCATCTGGATATCTTGG 5-Myristicaceae r GTTCTAGCACACGAAAATCG 390F f CGATCTATTCATTCAATATTTC 1326R r TCTAGCACACGAAAGTCGAAGT F ATCCATCTGGAAATCTTAGTTC

Angiosperms-KIM r GTTCTAGCACAAGAAAGTCG

f CRATCWATTCATTCAATATT

Plants-KIM r CGTACAGTACTTTTGTGTTT

f AATATCCAAATACCAAATCC

matK matK_Kew r ACCCAGTCCATCTGGAAATCTTGGTTC

psbA3 f GTTATGCATGAACGTAATGCTC

trnH-psbA trnH-05 r CGCGCATGGTGGATTCACAATCC

f ATGTCACCACAAACAGAGACTAAAGC

r GTYAAATCAAGTCCACCYCG f ATGTCACCACAAACAGAGACTAAAGC rbcL-a r CTTCTGCTACAAATAAGAATCGATCTC

atpF ACTCGCACACACTCCCTTTCC

atpF-atpH_KIM atpH GCTTTTATGGAAGCTTTAACAAT

psbK TTAGCCTTTGTTTGGCAAG

psbK-psbI_KIM psbI AGAGTTTGAGAGTAAGCAT

92%的物种扩增所得的片段长度为340–660 bp, 而且均具有独特的间隔区序列, 符合理想的条形码标准。Kress 和Erickson (2007)采用9个候选片段 (rpoB 、rpoC1、matK 、trnH-psbA 、rbcL 、ITS 、accD 、nhdJ 和YCF5)比较分析了39目43科48属的96个种(包括海藻、苔藓和地钱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Fazekas 等(2008)采用另外9个相似的片段(rpoB 、rpoC1、matK 、trnH-psbA 、rbcL 、ITS1、UPA 、atpF-atpH 和psbK-psbI )对32属92种251个植物个体进行了分析, 结果均表明所有片段中trnH-psbA 在扩增成功率和物种识别率方面表现是最好的。

区分近缘或近期分化的物种是任何DNA 条形码面临的一个挑战(Newmaster et al., 2008)。肉豆蔻科是被子植物中一个古老的类群, 但又包含了一些近期分化的物种。在Newmaster 等(2008)对该科内毛楠属开展的研究中, 只有trnH-psbA 可以在每个种产生特异片段, 并能成功识别70%的种。Lahaye 等(2008b)使用该片段对兰科植物进行鉴定, 识别率达90%以上。这些结果说明trnH-psbA 对近缘种也有较好的识别。不过在某些类群中, 如伞形科独活属(Heracleum )和禾本科甜茅属(Glyceria ), trnH-psbA

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变异以识别物种(Whipple et al., 2007; Logacheva et al., 2008)。

目前使用trnH-psbA 最大的困难是非同属物种间的比对, 主要是由插入/缺失过多所引起 (Kress et al ., 2005; Lahaye et al., 2008b)。然而, 比对容易与否并不是条形码必需的条件, 一旦建立恰当的条形码数据分析方法, 插入/缺失还将会增加物种识别所需要的信息(Kress et al., 2005)。在现阶段研究中, 比对可以先在同属种间进行, 之后再对所有物种进行比对, 并且尽量增加插入/缺失以保证同属种的同源性(Lahaye et al., 2008a)。比较已有的多数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trnH-psbA 是非常有用的条形码片段之一, 即便不能单独使用, 也将可以成为组合方案中的一部分。 2.1.3 rbcL

由于在GenBank 中有大量的rbcL 序列数据, 并且其具有通用、易扩增、易比对的特点, rbcL 被提议作为条形码片段。但是rbcL 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种以上水平, 物种水平上通常变异不够大(Kress & Erickson, 2007; Sass et al., 2007; Fazekas et al., 2008; Lahaye et al., 2008b; Newmaster et al., 2008)。通过使

第5期宁淑萍等: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421

用距离法对GenBank中大约10,300条长度大于1,000 bp的rbcL序列进行比较分析, Newmaster等(2006)发现尽管rbcL不能识别全部物种, 但可以区分不少同属植物。因此, 几位研究者都曾建议将rbcL与另外一个或多个片段组合使用。此外, rbcL的整体长度较长(至少1,300 bp), 需要使用4个引物并进行双向测序才能完成整个基因的测序(Kress et al., 2005), 但理想的条形码要求片段长度较短, 因此有些研究仅选取其中一段进行扩增, 如rbcL-a (Kress & Erick-son, 2007)。虽然该片段的引物通用性相对较好, 但也并不是对所有植物类群都适用。我们采用Kress 和Erickson(2007)介绍的rbcL-a引物扩增后发现, 不同科、属间的扩增成功率存在很大差异(待发表)。

2.1.4 nrITS

核基因组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广泛分布于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除蕨类植物外)和真菌中, 是系统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片段之一, 在GenBank中也积累了大量数据。Kress等(2005)最早将其视为植物条形码候选片段。组成该片段的不同部分(ITS1、ITS2和5.8S)序列变异差别较大, 5.8S最为保守, ITS1的识别效果好于ITS2 (Chase et al., 2005)。Kress 和Erickson(2007)的研究中, ITS1在成功扩增的材料中可以达到81.5%的正确识别率, 但该片段的扩增成功率仅为60.4%, 分析所有研究材料时正确识别率就下降为45.8%。因此扩增成功率是ITS作为条形码应用的一个限制因素。除此以外, 仍有下列原因导致ITS在一些类群中不适合作植物条形码: (1)其长度变异大, 多数物种扩增片段长度超过1,100 bp, 需要使用中间引物才能扩增获得整个基因; (2)存在长的poly-G、poly-C和poly-A, 导致测序和序列分析困难(Sass et al., 2007); (3)核基因本身存在多拷贝的特性, 在种内序列变异较大, 进一步降低了该片段作为条形码的应用性(Kress & Erickson, 2007)。

除ITS外, 研究者们也考虑过系统学研究中表现较好的一些低拷贝核基因以及它们的内含子, 但由于缺乏通用引物最终被排除作为条形码片段的可能性(Kress et al., 2005)。

2.1.5其他片段

Taberlet等(2007)设计了扩增trnL内含子及部分P6 loop片段的引物。这两个片段具有引物保守、容易扩增等优点, 但最大的弱点是进化速率过慢, 在物种水平上识别率较低(Chase et al., 2007; Taberlet et al., 2007; Kress & Erickson, 2007)。Presting (2006)提议将UPA片段(Universal Plastid Amplicon)作为光合作用植物的条形码, 已有研究表明该片段在海藻中存在一定变异, 但在陆生植物内没有显著变异(Sass et al., 2007; Fazekas et al., 2008; Newmaster et al., 2008)。另外, 在多数研究中rpoB和rpoC1也容易扩增, 虽然Chase等(2007)认为rpoC1片段的识别率较高, 他们提出的两个组合中均包含了该片段, 但多数实验数据显示rpoB和rpoC1序列相对保守, 变异较小。

以上各片段的更多引物序列可参见Fazekas等(2008)。

2.2 多片段组合情况

在植物中很难找到像动物中COI一样通用的单个片段, 即便找到“完美”的植物条形码, 靠单亲遗传的一个片段来区分杂交种或存在基因渗透的类群也会存在问题(Newmaster et al., 2006)。多数研究结果也显示, 采用单片段的识别率很低, 不能达到条形码的要求(Kress & Erickson, 2007; Sass et al., 2007; Newmaster et al., 2008; Fazekas et al., 2008), 因此筛选植物条形码不能仅关注单个片段, 必要时应增加片段。Chase等(2005)用交通灯法(traffic light approach)详细论述了植物中筛选DNA条形码的方法: 首先用单亲的叶绿体条形码进行初步分析, 能被准确鉴定的物种用绿灯(green light)表示; 若部分鉴定存在问题, 用黄灯(yellow light)表示, 由使用者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精确识别; 如果识别非常不精确则用红灯(red light)表示, 使用者需要进一步精确识别。Newmaster等(2006)以等级(tier)分类的观点支持这一方法: 首先找一个核心(core)片段作为第一级分类标准, 然后再根据不同类群选择不同片段作为第二级标准进一步分析。不同植物类群间进化速率差异较大, 理想的片段组合应该能够检测出多重水平的差异(Newmaster et al., 2008)。到目前为止, 主要提出的片段组合有以下几种: 2.2.1 rpoC1 + rpoB + matK或rpoC1 + matK+trnH- psbA

这两套组合方案由Chase等在2007年提出, 是由相对保守的编码基因(rpoC1和rpoB)加进化相对较快的编码基因(matK)或非编码区(trnH-psbA)组成。rpoC1和rpoB引物通用性好, 扩增成功率高, 虽然进化较慢, 但也能区分相当数量的物种; matK序

422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6卷

列变异较大, 能够提供更多的识别。不过matK引物的通用性有待加强。另一个组合中保守的rpoB和长度一定的matK可以保证物种间进行广泛的比较, 加上高度变异的trnH-psbA就可以识别更多的物种。不过, 如前所述trnH-psbA的特性使得应用该组合时需要进一步发展序列分析策略。但在其他研究中, 这两个组合方案的识别效果并不理想(Sass et al., 2007; Fazekas et al., 2008), 其中rpoC1 + rpoB + matK的识别率还要低于rpoC1+ matK + trnH-psbA。因此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来检测这两个组合的应用前景。

2.2.2 rbcL + trnH-psbA

该组合由Kress和Erickson于2007年提出, 他们选取了rbcL的一段rbcL-a。编码片段rbcL虽然变异较小但通用性好, 可以用作第一级分类的核心片段将一个未知样品锚定到科、属, 甚至是种, 不能被识别的样品则采用高变异的trnH-psbA进一步细分, 因此该组合尤其适用于被子植物中物种丰富的属。在Kress和Erickson(2007)所分析的48属96个物种中, trnH-psbA分别与rpoC1、rpoB2或rbcL-a的组合均拥有最高的通用性和物种识别能力(88%), 但rbcL被证明在陆生植物中很容易扩增, 而且能够在属和科水平上识别材料, 因此被认为是与trnH-psbA组合使用的最佳选择。Fazekas等(2008)认为条形码的识别能力与组合片段的数目相关, 虽然当采用4个片段时正确识别率达到最大值, 但rbcL + trnH-psbA是扩增和物种识别效果最好的两片段组合, 对物种的正确识别率(64%)与三片段组合的结果相近。

2.2.3 matK + atpF-atpH + psbK-psbI或matK + atpF-atpH + trnH-psbA

Kim等2007年(Pennisi, 2007; www.dnabar-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在第二届国际生物条形码大会上提出这两种组合。Lahaye等(2008a)采用18科31种101个植物个体检测了新提出的这两个片段组合, 结果显示psbK-psbI和atpF-atpH的成功率较高,分别为98%和93.1%,当采用以上两种片段组合时,成功率均达到100%。在物种识别方面,采用UPGMA聚类法,matK + atpF-atpH + psbK-psbI和matK + atpF-atpH + trnH-psbA在物种单系性分辨率上分别为93.1%和89.3%。在Fazekas等(2008)对32属92种251个植物个体的分析中, psbK-psbI的扩增成功率仅有79%, 而atpF-atpH达到88%, 主要是在非种子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中扩增失败。在成功扩增的个体中, 单独使用psbK-psbI和atpF-atpH识别物种的正确率分别仅为44%和45%。matK + atpF-联单atpH + psbK -psbI是正确识别率最高(69%)的三片段组合。虽然所检测的各片段效果相近, 没有出现特别理想的片段或组合, 但综合扩增成功率和物种识别率两方面表现, Fazekas等建议多片段联合时, 编码片段在rbcL, rpoB, matK中选择, 而非编码片段则在trnH-psbA和atpF-atpH中选择。

综上所述, 植物条形码需要采用多个片段组合。片段组合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种内变异带来的影响, 同时减少种内和种间变异的重叠(Newmaster et al., 2006)。多片段组合应该由进化速率快慢不同的片段组成, 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区组合是较好的选择。当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matK和trnH-psbA这两个片段参与组合, 而第三个片段将可能是Kim等提出的atpF-atpH或psbK-psbI片段(Pennisi, 2007)。此外, 片段组合后分析应该分步进行, 编码基因受选择压力大, 变异通常较小但通用性好, 应该先用编码基因锚定到科或属, 再用变异更大的片段(编码或非编码的)区分到种。但是多数论文都是将不同片段的序列直接拼接进行分析, 序列演化速率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物种的正确识别率。因此,片段组合的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3 DNA条形码的工作流程及分析方法

3.1 DNA条形码的工作流程

DNA条形码的工作流程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操作相似, 主要有以下步骤: (1)采集所需样品并提取DNA; (2)设计和合成通用引物; (3)进行PCR扩增, 筛选引物, 优化反应条件; (4)测序; (5)序列编辑、人工校正; (6)结果分析; (7)提交结果到相关数据库。

目前DNA条形码技术(工作流程)在植物中尚处于评估阶段, 但当该技术取得一致标准并完善后, 会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来保存所得到的条形码序列, 届时将会对所提交的信息做出一定要求。目前只有动物的相关数据库Barcode of Life Database (BOLD)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Ratnasingham和Hebert (2007)明确指出提交动物条形码序列应包含以下信息: (1)物种名称; (2)凭证标本信息(目录号和馆藏号); (3)采集号(采集人、采集日期和GPS定位地点);

(4)标本鉴定人; (5) COI序列至少500 bp; (6) 用于

第5期宁淑萍等: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423

PCR扩增的引物; (7) 序列峰图。植物条形码数据库信息也可以参照此标准进行, 并要求配有照片, 以及采集地、形态特征等有关信息的文字描述。

3.2 DNA条形码的分析方法

在动物COI片段研究中, 所用到的分析方法比较简单。首先进行序列比对和人工校正, 剪去序列两端不可靠的碱基序列, 之后, 通过MEGA或PAUP 计算种内和种间的Kimura-2-parameter distance (K2P)距离; 再根据距离计算结果建立Neighbour-joining tree (NJ树)。在数据较多的时候, 还可以进行多元尺度分析, 以图的形式更直观地反映物种水平的分辨效果(Hebert et al., 2003a)。由于植物条形码研究还处于对片段的评价阶段, 分析方法与动物中已成熟的方法有所不同。主要分析内容和步骤如下:

(1) 序列比对和人工校正, 与动物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相同。

(2) 遗传距离计算: 种间距离通常采用pairwise uncorrected p-distance (Newmaster et al., 2008)或Kimura-2-parameter distance (K2P) (Meyer & Paulay, 2005; Lahaye et al., 2008a, b)模型计算。K2P是距离值很小时的最佳模型(Hebert et al., 2003a), 也是生物条形码联盟(CBOL)推荐使用的距离计算模型(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

种内距离通常采用3种参数表示(Meyer & Pau-lay, 2005; Lahaye et al., 2008a, b): K2P 距离(K2P distance), 平均θ值和平均溯祖度(average coalescent depth)。其中平均θ值是指每个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平均K2P距离, 目的是消除不同物种因采样个体数不均引起的偏差; 平均溯祖度是指物种内所有个体间最大的K2P距离, 用以反映种内最大变异范围。K2P距离可以通过MEGA或PAUP计算, 在此基础上计算其余两个参数。究竟种内应该选用多少个体?Meyer和Paulay(2005)对此进行了分析, 通过比较选用2、5、10个个体时的种内遗传距离, 发现平均溯祖度随着采样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由0.0049(n≥2), 到0.0057(n≥5), 再到0.0070(n≥10)。其他两个参数也有此特征, 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增加物种内的取样个体数。然而, 考虑到研究成本, 现在通常认为每个物种内不超过10个个体, 并最好包括5个不同居群。

当前植物条形码研究需要对各个片段的效果进行评估, 因此需要对不同片段在种内和种间的变异情况进行比较, 通常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s 进行检验。此项操作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在PERL或R软件等统计分析软件中进行, 也可以通过网上的程序执行运算(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lowry/ wilcoxon.html)。Newmaster等(2008)采用SPSS软件进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 其目的与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s相同。

(3)系统学分析: 条形码分析中通常采用标准的分子系统学方法(比如NJ、UPGMA、ML、MP、Bayes)建立多种系统树。然而, 建树的目的并不是利用条形码重建系统发育树, 而是为了检验每个物种的单系性, 即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能否紧密聚类到一起。不同的建树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效果, Lahaye等(2008b)对以上几种系统树进行了比较, 最终认为MP树和UPGMA树得到的物种正确识别率最高, 因此在他们最新的论文中只选用了这两种分析方法。但MP树所需要的运算时间长, 未必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的数据计算。不同方法的运算时间差别很大, 而且适用的条件不同, 在使用时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结果相差不大时应该选择最简单的树, 如NJ树, 这样才能达到条形码快速简便的效果。

(4) barcoding gap检验: 理想条形码检测到的同属内种间遗传变异应明显大于种内遗传变异, 并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形成一个明显的间隔区, 称作barcoding gap (Meyer & Paulay, 2005; Lahaye et al., 2008a, b)。barcoding gap是评价DNA条形码理想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现阶段评价各片段时通常会进行barcoding gap检验。该检验实际上是用柱形图呈现种间、种内的遗传距离的分布频度, 采用Meier等(2006)开发的TaxonDNA软件结合一般的统计软件来完成。理想状况下, 柱形图上的种内变异集中在数值较小一侧, 而种间距离集中在数值较高一侧。

以上是当前植物条形码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文献中还有一些其他分析方法, 如: 相似法的BLAST、诊断法的DNA-BAR/DEGENBAR、多元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等, 但均未被广泛应用。

4存在的争议和发展趋势

自提出DNA条形码概念以来, 大量生物学从业者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但也有部分专家持怀疑和反

424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6卷

对态度。反对者往往强调如此短片段的DNA条形码不能提供物种水平上的可靠信息(Mallet & Will-mott, 2003), 完全依靠遗传分化会导致错误的识别。另外, 对此方法的价值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新技术会削弱或者取代、而非增强传统的以形态为基础的分类方法(Kress et al., 2005)。无论是对动物还是植物的条形码研究最大的争议都是该方法能否适用于近缘和近期分化的物种, 这也是DNA条形码研究的难点。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类群可能应采用更多的分子标记(如SNP, SSR, AFLP等)来解决, 而不是局限于少量片段的序列。

由于各片段(尤其是多片段的组合选择)在不同类群中的应用效果不同, 目前尚未获得一致的植物条形码标准片段, 因此, 当前的研究热点仍然是选择和评价可能的条形码片段, 进行更大规模的分析和整体评价。另外, 植物条形码的分析方法也不够成熟, 需要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发展开发出适合多片段和针对某些特殊片段(如trnH-psbA)的分析方法。正如林奈双名法为物种建立了一个形态特征的小型标签, 短的特征DNA序列构成了一个物种基因组的小型标签(Hollingsworth, 2008)。尽管还存在争议, 但DNA条形码已经在动物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植物中的研究也正在快速开展, 这将有助于非分类学专业工作者对有关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DNA 条形码不能取代传统的分类学, 但作为数字信息DNA序列, 其准确性、丰富性以及独一无二的可重复性将使该技术成为分类学家有用的工具(Schindel & Miller, 2005)。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测序反应将会更快速、更便宜, 有利于构建更完整的公共序列数据库, 最终将使DNA条形码这一快捷、高效的技术越来越实用。

致谢: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对本项目的进行给予了很大帮助, 并对论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Aldrich JBW, Cherney E, Merlin LC (1988) The role of inser-tions/deletion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genic region between psbA and trnH in the chloroplast genome. Cur-rent Genetics, 14, 137–146.

Allander T, Emerson SU, Engle RE, Purcell RH, Bukh J (2001)

A virus discovery method incorporating DNase treat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bovine par-

vovirus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98, 11609–11614.

Brown B, Emberson RM, Paterson AM (1999) Mitochondrial COI and II provide useful markers for Weiseana (Lepi-

doptera, Hepialida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Bulletin of En-

tomological Research, 89, 287–294.

Chase MW, Cowan RS, Hollingsworth PM, van den Berg C, Madrinan S, Petersen G, Seberg O, Jorgsensen T, Cam-

eron KM, Carine M, Pedersen N, Hedderson TAJ, Conrad F, Salazar GA, Richardson JE, Hollingsworth ML, Barra-

clough TG, Kelly L, Wilkinson M (2007) A proposal for a standardised protocol to barcode all land plants. Taxon, 56, 295–299.

Chase MW, Salamin N, Wilkinson M, Dunwell JM, Kesana-kurthi RP, Haidar N, Savolainen V (2005) Land plants and DNA barcodes: short-term and long-term goals. Philoso-

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0, 1889–1895.

Cowan RS, Chase MW, Kress WJ, Savolainen V (2006) 300,000 species to identify: problems, progress, and pros-

pects in DNA barcoding of land plants. Taxon, 55, 611–616.

Doukakis P, Birstein VJ, Ruban GI, Desalle R (1999)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among subspecies of two Eurasian sturgeon species, Acipenser baerii and A. stellatus. Mo-

lecular Ecology, 8, S117–S127.

Fazekas AJ, Burgess KS, Kesanakurti PR, Graham SW, New-master SG, Husband BC, Percy DM, Hajibabaei M, Bar-

rett SCH (2008) Multiple multilocus DNA barcodes from the plastid genome discriminate plant species equally well.

PloS One, 3, e2802.

Frézal L, Leblois R (2008) Four years of DNA barcoding: cur-rent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

lution, 8, 727–736.

Hajibabaei M, Janzen DH, Burns JM, Hallwachs W, Hebert PDN (2006) DNA barcodes distinguish species of tropical Lepidopter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3, 968–971.

Hamels S, Gala JL, Dufour S, Vannuffel P, Zammatteo N, Remacle J (2001) Consensus PCR and microarray for di-

agnosis of the genus Staphylococcus, species, and methi-

cillin resistance. Biotechniques, 31, 1364–1372.

Hebert PDN, Cywinska A, Ball SL, deWaard JR (2003a)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 Proceed-

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0, 313–321.

Hebert PDN, Ratnasingham S, deWaard JR (2003b) Barcoding animal life: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divergences among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0, S96–S99.

Hebert PDN, Stoeckle MY, Zemlak TS, Francis CM (2004) Identification of birds through DNA barcodes. Plos Biol-

ogy, 2, 1657–1663.

Hollingsworth PM (2008) DNA barcoding plants in biodiver-sity hot spots: Progress and outstanding questions. Hered-

第5期宁淑萍等: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425

ity, 101, 1–2.

Jackson RB, Moore LA, Hoffmann WA, Pockman WT, Linder CR (1999) Ecosystem rooting depth determined with caves and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96, 11387–11392.

Kress WJ, Erickson DL (2007) A two-locus global DNA bar-code for land plants: the coding rbcL gene complements

the non-coding trnH-psbA spacer region. PloS One, 2,

e508.

Kress WJ, Erickson DL (2008) DNA barcodes: Genes,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5, 2761–2762.

Kress WJ, Wurdack KJ, Zimmer EA, Weigt LA, Janzen DH (2005) Use of DNA barcodes to identify flowering pla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2, 8369–8374.

Lahaye R, Savolainen V, Duthoit S, Maurin O, Bank Mvd (2008a) A test of psbK-psbI and atpF-atpH as potential

plant DNA barcodes using the flora of the Kruger National

Park as a model system (South Africa). Available from

Nature Precedings,

12008.11896.10101>.

Lahaye R, van der Bank M, Bogarin D, Warner J, Pupulin F, Gigot G, Maurin O, Duthoit S, barraclough TG, Vincent S

(2008b) DNA barcoding the floras of biodiversity hot-

spo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5, 2923–2928.

Logacheva MD, Valiejo-Roman CM, Pimenov MG (2008) ITS phylogeny of West Asian Heracleum species and related

taxa of Umbelliferae-Tordylieae W.D.J. Koch, with notes

on evolution of their psbA-trnH sequences. Plant Sys-

tematics and Evolution, 270, 139–157.

Mallet J, Willmott K (2003) Taxonomy: renaissance or Tower of Babel?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8, 57–59. Meier RS, Kwong S, Vaidya G, Ng PKL (2006) DNA barcod-ing and taxonomy in Diptera: A tale of high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low identification success. Systematic Bi-

ology, 55, 715–728.

Meyer CP, Paulay G (2005) DNA barcoding: Error rat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ampling. PloS Biology, 3, 2229–2238. Newmaster SG, Fazekas AJ, Ragupathy S (2006) DNA bar-coding in land plants: evaluation of rbcL in a multigene

tiered approach.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84,

335–341.

Newmaster SG, Fazekas AJ, Steeves RAD, Janovec J (2008) Testing candidate plant barcode regions in the Myristica-

ceae.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8, 480–490.

Niesters HG, Goessens WH, Meis JF, Quint WG (1993) Rapi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identification assays for

Candida species.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31,

904–910.

Pace NR (1997) A molecular view of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 biosphere. Science, 276, 734–740.

Pennisi E (2007) Wanted: A barcode for plants. Science, 318, 190–191.

Presting GG (2006) Identification of conserved regions in the plastid genome: implications for DNA barcoding and bio-

logical func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84,

1434–1443.

Ratnasingham S, Hebert PDN (2007) Bold: the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 Molecular Ecology Notes, 7, 355–364.

Sass C, Little DP, Stevenson DW, Specht CD (2007) DNA barcoding in the cycadales: testing the potential of pro-

posed barcoding marker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cy-

cads. PloS One, 2, e1154.

Schindel DE, Miller SE (2005) DNA barcoding a useful tool for taxonomists. Nature, 435, 17.

Shaw J, Lickey EB, Beck JT, Farmer SB, Liu WS, Miller J, Siripun KC, Winder CT, Schilling EE, Small RL (2005) 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 II. Relative utility of 21 non-

coding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s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2, 142–166. Taberlet P, Coissac E, Pompanon F, Gielly L, Miquel C, Valentini A, Vermat T, Corthier G, Brochmann C, Willer-

slev E (2007) Power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hloroplast trnL (UAA) intron for plant DNA barcoding. Nucleic Ac-

ids Research, 35, 8.

Vincent S, Vian JM, Carlotti MP (2000) Partial sequencing of the cytochrome oxydase b subunit gene I: A to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European species of blow flies for post-

mortem interval estimatio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45, 820–823.

Wells JD, Pape T, Sperling FAH (2001) DNA-based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forensically important sarcophagidae (Diptera).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46,

1098–1102.

Wells JD, Sperling FAH (2001) DNA-based identification of forensically important Chrysomyinae(Diptera: Cal-

liphoridae).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120, 110–115. Whipple IG, Barkworth ME, Bushman BS (2007)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the taxonomy of Glyceria (Poaceae: Meliceae) in North America.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4, 551–557.

Yancy HF, Zemlak TS, Mason JA, Washington JD, Tenge BJ, Nguyen NLT, Barnett JD, Savary WE, Hill WE, Moore MM, Fry FS, Randolph SC, Rogers PL, Hebert PDN (2008) Potential use of DNA barcodes in regulatory sci-

ence: Applications of the regulatory fish encyclopedia.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71, 210–217.

Yoo HS, Eah JY, Kim JS, Kim YJ, Min MS, Paek WK, Lee H, Kim CB (2006) DNA barcoding Korean birds. Molecules

and Cells, 22, 323–327.

(责任编辑: 周玉荣)

条形码与二维码的优缺点分析

条形码与二维码的优缺点分析 什么是条形码? 条形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许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条形码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诞生的,它是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新型技术。它的种类包括有:EAN码,UPC码,UCC/EAN-128码,交叉25码,39码,以及库德巴码。各种不同种类的 UPC-E码 条形码的发展历程 最早被打上条形码的产品是箭牌口香糖。条形码技术最早产生在风声鹤唳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于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的实验室里。一位名叫约翰·科芒德(John Kermode)性格古怪的发明家“异想天开”地想对邮政单据实现自动分检,那时候对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每一个设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条码标记,条码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邮政编码。为此科芒德发明了最早的条码标识,设计方案非常的简单(注:这种方法称为模块比较法),即一个“条”表示数字“1”,二个“条”表示数字“2”,以次类推。然后,他又发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组成的条码识读设备:一个扫描器(能够发射光并接收反射光);一个测定反射信号条和空的方法,即边缘定位线圈;和使用测定结果的方法,即译码器。 此后不久,随着LED(发光二极管)、微处理器和激光二极管的不断发展,迎来了新的标识符号(象征学)和其应用的大爆炸,人们称之为“条码工业”。今天很少能找到没有直接接触过即快又准的条形码技术的公司或个人。由于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被开发,用不了多久条形码就会像灯泡和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普及,将会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 条形码的的运作原理 识别原理 要将按照一定规则编译出来的条形码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需要经历扫描和译码两个过程。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光的类型决定的,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波长的可见光,黑色物体则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所以当条形码扫描器光源发出的光在条形码上反射后,反射光照射到条码扫描器内部的光电转换器上,光电转换器根据强弱不同的反射光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根据原理的差异,扫描器可以分为光笔、红光CCD、激光、影像四种。电

商品学论文-条形码在商场中的应用分析

条形码在商场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条形码,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它在商场中的运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购物生活,由于它的功能的强大,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社会在逐步更加充分的开发条形码的作用和功能。本论文通过介绍条形码的内容、功能、作用等,进一步阐述条形码在现代的商业社会,特别是一些大型商场的广泛作用。)正文:所谓的条形码,在一些商场里面随处可见,许多的超市,你会发现里面的商品,每件上面都贴有由一排黑色线条组成的标签,这就是条形码。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条形码上的线条有宽、有窄;黑线条之间是空白,空白也是有宽、有窄。 正式的说,条形码是一门技术,通过查找资料,我们知道,条形码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商业、邮政、图书管理、仓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交通等领域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准确度高、成本低、可靠性强等优点,在当今的自动识别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条形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标记,“条”指对光线反射率较低的部分,“空”指对光线反射率较高的部分,这些条和空组成的数据表达一定的信息,并能够用特定的设备识读,转换成与计算机兼容的二进制和十进制信息。通常对于每一种物品,它的编码是唯一的,对于普通的一维条形码来说,还要通过数据库建立条形码与商品信息的对应关系,当条形码的数据传到计算机上时,由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操作和处理。因此,普通的一维条形码在使用过程中仅作为识别信息,它的意义是通过在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信息而实现的。 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到条形码技术有如下优点:1、输入速度快:与键盘输入相比,条形码输入的速度是键盘输入的5倍,并且能实现"即时数据输入"。2,可靠性高:键盘输入数据出错率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出错率为万分之一,而采用条形码技术误码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3、采集信息量大:利用传统的一维条形码一次可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二维条形码更可以携带数千个字符的信息,并有一定的自动纠错能力。 4、灵活实用:条形码标识既可以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识别设备组成一个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1. 背景 中药材存在多基原物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鉴于传统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保证中药材临床应用安全、准确、有效,有必要增加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 2. 定义及原理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DNA序列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四种碱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一定长度DNA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是以ITS2为主体条形码序列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体系,其中植物类中药材选用ITS2为主体序列,psbA-trnH为辅助序列,动物类中药材采用COI为主体序列,ITS2为辅助序列,符合中药材鉴定简单、精确的特点,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能够实现对中药材及其基原物种的准确鉴定。本指导原则用于规范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为其应用提供指导。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药材(包括药材、药材粉末及部分药材饮片)及基原物种的鉴定。4. 方法流程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主要包括供试品处理、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及结果判定,以下内容详细说明各流程中的主要原理及注意事项。1)供试品处理 除特殊标明外,药材使用75%乙醇擦洗表面后晾干,称取10-100 mg备用。具体见各药材项下。 2)DNA提取 DNA的提取包括破碎细胞壁、释放DNA,DNA的分离和纯化,DNA的浓缩、沉淀与洗涤等基本步骤,目前常用试剂盒法,包括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和动物组织/细胞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由于植物类中药材种类繁多,可根据所研究中药材的具体情况对提取方法加

我国期刊条形码分析及使用

我国期刊条形码分析及使用

“=L1+J1+H1+F1+D1+B 1”(相当于奇数位之和),在A4单元格中输入 “=A2+A3”,之后,通过人工计算,用10减去A4单元格数字的个位,即得校验码C的值(见图1,由于此时E1,F1,G1,H1,I1,J1,K1,L1,M1还没有输入具体数字,所以A2,A3,A4单元显示是错误的)。 以2012年出版的《出版科学》为例,将 D1D2D3D4D5D6D7分别用1009585代替,Y1Y2 用12代替,结果如图2所示,计算结果为94,用10减去94的个位数4,即得到的校验码为6,因此《出版科学》2012年全年的主代码为:9771009585126。 图1 条码主码中校验码计算示意图图2 以《出版科学》2012年的条码主码的校验码计算为例 1.2 附加码 附加码S1S2表示连续出版物的系列号,即周或月份的序数。附加码S1S2的取值见表2中的第2列。 表2 附加码S1S2的取值 标准中的笔者建议 出版周期S1S2 备注S1S2 备注 周刊01~53 用出版周的序数 表示01,02,……52 周刊,全年刊期 52期 旬刊01~36 用出版旬的序数 表示01,02,……, 36 旬刊,全年刊期 36期 双周刊02,04,06~52或 01~03~05~53 用出版周的序数 表示 01,02,……, 26 双周刊,全年刊 期26期 半月刊01~24 用出版半月的序 数表示01,02,……, 24 半月刊,全年刊 期24期

《期刊出版形式规范》规定:“期刊条码的附加码应与期刊出版的刊期和(或)出版的年份、月份或期号保持一致”。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期刊出版月份不固定,例如,有的双月刊逢单月出版则附加码分别表示为(01,03,05,07,09,11),逢双月出版则分别为02,04,06,08,10,12,这样在阅读附加码时,还必须结合刊期才能断定是第几期,不具有唯一性。季刊的情况更麻烦,要分3种情况,季头,季中,季末则有3 种表示方式:(01,04,07,10),(02,05,08,11),(03,06,09,12)。所以,笔者建议,采用期刊的刊期作为附加码,去掉《期刊出版形式规范》中的期刊条码的附加码应与期刊出版年份、月份保持一致的规定。具体见表2中的第4列。例如对于双月刊来说,今后不管是逢单月出还是逢双月出,附加码都是唯一的,因为采用期次作为附加码,刊期为双月刊的期刊一年出版6期,提供的附加码就是01,02,……,06这6组数字。南红梅等[3]也撰文建议采 取这种作法,这样,期刊条码中的附加码就具有了唯一性,便于各编辑部选择。 由于《出版科学》是双月刊,所以2012年各期的附加码分别是:01,02,

DNA条形码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近几年国际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即通过使用短标准核酸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采用线粒体COI基因中650bp片段,在植物中条形码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此外还有核基因ITS等。虽然DNA条形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是一种简便、高效、准确的物种鉴定技术。本文简略的概述了DNA条形码的主要研究方法,开发应用以及面对的困难和争议,并展望该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DNA条形码,物种鉴定,分类 引言 科学准确的鉴别区分物种是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自瑞典植物学分类家Carolus Linnaeus建立双名法命名体系以来,虽然已经鉴定出大约一百七十万种生物,但是地球生物种类繁多,已鉴定分类的物种斤占生物总数约15%,人类仍然没有认识鉴定的物种占大多数,尤其是深海,原始丛林中的物种。 传统生物分类法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比较解剖学等,在形态特征显著的脊椎动物,高等植物,昆虫等生物类群中应用效果较好,对形态差异较小的微小生物则差强人意,此外许多生物的形态容易受环境及生理时期影响,会导致分类产生误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以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与日俱增,特别是PCR技术、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利用DNA 蕴藏的信息对系统发育学的快速发展,并应用至生物分类学研究。 条形码技术是现代零售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在零售业的商品管理与销售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生物分类学家从中得到启示,DNA分子一级结构上的线性核苷酸序列可以建立类似的生物条形码,应用于快速鉴别生物。基于此,加拿大Guelph大学教授Hebert等(2003a)首次提出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

DNA条形码技术

D N A条形码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DNA条形码技术 一、DNA条形码 1、定义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指生物体内能够代表该物种的、标准的、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 2、特点 理想的DNA barcoding应当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足够的变异性以区分不同的物种,同时具有相对的保守性;(2)必须是一段标准的DNA区来尽可能鉴别不同的分类群;(3)目标DNA区应当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信息以定位物种在分类系统(科、属等)中的位置;(4)应该是高度保守的引物设计区以便于通用引物的设计;(5)目标DNA区应该足够的短以便于有部分降解的DNA的扩增… 。 DNA barcoding作为生物“种水平species—level”鉴定的工具引人注目。Genbank数据库中CO I序列正在快速增加。Min等分析了CO I序列及其来源基因组核苷酸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849个CO I基因的5 端的DNA barcoding 序列令人惊奇地准确地代表了其来源完整线粒体基因mtDNA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说对于未测序的基因组,从DNA barcoding能快速预知完整基因组的组成。 3、优点 (1)以DNA序列为检测对象,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会改变。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即经过加工,形态发生变化,而DNA序列信息不会改变,较之传统的方法,扩大了检测样本范围;同时样本部分受损也不会影响识别结果。(2)可进行非专家物种鉴定。该技术是机械重复的,只要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方案,经过简单培训的技术员即可操作。 (3)准确性高。特定的物种具有特定的DNA序列信息,而形态学鉴别特征会因趋同和变异导致物种的鉴定误差。

条形码的识别图像处理报告解析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图像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条形码识别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分数:

目录 一、设计任务及要求 (3) 二、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案 (3) 2.1、条码译码原理 (3) 2.2条码译码方案 (4) 三、设计步骤与结果 (10) 3.1设计步骤 (10) 3.2结果分析 (11) 四、课程设计总结 (15) 五、心得体会 (15) 六、参考文献 (16) 附录一、源程序 (17) 附录二、成绩评定表 (25)

一、设计任务及要求 本课程设计研究的是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EAN-13条形码识别算法,通过工具平台MATLAB 实现。其中图像处理部分是条码识别重要的前期工作,利用MATLAB 强大的图象处理工具箱实现图像的读入、加噪仿真、滤波、二值化处理等工作,最终得到高质量的二值化图像。条码识别就是在二值图像的基础上实现,二值图像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条码能否正确识读。 二、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案 2.1、条码译码原理: 如图1-1所示是EAN-13条码的一个字符。条、空宽度的定义如下:图中1C 、 2C 、3C 、4C 表示每个字符中四个相邻条、空的宽度,T 表示一个字符的宽度。 图1-1 EAN-13条码宽度的定义 设一个字符中单位模块的宽度为n ,则单位模块的宽度: n=T /7 T=1C +2C +3C +4C 由于条码条、空宽度1C 、2C 、3C 、4C 已知,设条码条、空分别占单位模块的个数为i m ,则: i m =i C /n(其中i 取1、2、3、4) 因此,由mi 可知道条码的编码。例如: (1)若1m =2、2m =2、3m =2、4m =1; 条码的排列为条-空-条-空,则可知条码编码为1100110,是右侧偶性字符1;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版)中的应用复习课程

中药材D N 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分析》 课程论文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应用 药学(药物分析方向)2012级 指导教师:高晓霞 2015 年 11月

摘要:中药材存在多基原物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鉴于传统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保证中药材临床应用安全、准确、有效,有必要增加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如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深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了乌梢蛇饮片、蕲蛇饮片、川贝母药材的DNA分子鉴定方法,而《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了“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假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这标志着中药材的分子鉴定由实验室科研层面进入国家标准的应用层面。 关键词:中药材;DNA;鉴定;指导原则 一、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1] 1.1定义及原理 该鉴定方法主要适用于中药材(包括药材、药材粉末及部分药材饮片)及基原物种的鉴定。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DNA序列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4种碱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一定长度DNA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通过对大样本量中药材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建立以ITS2为核心,psbA-trnH为辅的植物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和以COI为主、ITS2为辅的动物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 1.2方法与步骤

中国条形码技术市场的发展分析

中国条形码技术市场的发展前沿动态 导读:在当今条形码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被开发,用不了多久条形码就会象灯泡和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普及,将会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 条形码技术诞生有一个故事由来,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Westinghouse实验室里。一位名叫John Kermode性格古怪的发明家“异想天开”地想对邮政单据实现自动分检,那时候对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每一个设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 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条码标记,条码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邮政编码。Kermode发明的条码标识,设计方案非常简单,即一个“条”表示数字“1”,二个“条”表示数字“2”,以次类推。然后,他又发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组成的条码识读设备:一个扫描器(能够发射光并接收反射光);一个测定反射信号条和空的方法,即边缘定位线圈;和使用测定结果的方法,即译码器。 Kermode的扫描器利用当时新发明的光电池来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来的是强信号,“条”反射回来的是弱信号。与当今高速度的电子元气件应用不同的是,Kermode利用磁性线圈来测定“条”和“空”。就象一个小孩将电线与电池连接再绕在一颗钉子上来夹纸。Kermode 用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在接收到“空”的信号的时候吸引一个开关,在接收到“条”的信号的时候,释放开关并接通电路。因此,最早的条码阅读器噪音很大。开关由一系列的继电器控制,“开”和“关”由打印在信封上“条”的数量决定。通过这种方法,条码符号直接对信件进行分检。

直到1949年的专利文献中才第一次有了Norm Woodland和Bernard Silver发明的全方位条形码符号的记载,后来到了1970年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开发出“二维码”之后,才有了价格适于销售的二维矩阵条码的打印和识读设备。那时二维矩阵条形码用于报社排版过程的自动化。 此后不久,随着LED(发光二极管)、微处理器和激光二极管的不断发展,迎来了新的标识符号(象征学)和其应用的大爆炸,人们称之为“条码工业”。今天做条形码的企业琳琅满目,如何选择有保障的条形码企业是每一个想买条形码客户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在中国有10个比较出名的企业,鹭源条码科技网居其中之一,有周到的售前咨询,售后技术支持,以强硬的服务诚信确保客户的利益,有将近10年的经验技术做后盾。 在当今条形码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被开发,用不了多久条形码就会象灯泡和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普及,将会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简介

植物DNA条形码 摘要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标准的、具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在物种内的特异性和种间的多样性而创建的一种新的生物身份识别系统, 从而实现对物种的快速自动鉴定。尽管这一技术在理论上和具体应用上仍存在很多争论, 但DNA条形码概念自2003年由加拿大分类学家Paul Hebert首次提出后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所采用的标准片段是线粒体COl基因中约650 bp长的一段。然而在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尚处于对所提议的各片段比较和评价阶段,还未获得一致的标准片段。由于植物中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较慢,因此条形码片段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被提议的编码基因片段主要有rpoB,rpoC1,matK,rbcL,UPA,非编码区片段有trnH-psbA,atpF-atpH,psbK-psbl,此外还有核基因ITS。 关键词DNA条形码,物种识别,ITS, matK, 形态分类学,植物DNA条形码, rbcL, trnH-psbA,DNA barcoding,DNA barcode,plant DNA barcoding 期刊或会议 生命条形码联盟(CBOL):由研究条形码的学者、专家所组成的国际性组织。2008年2月在昆明召开“中国生命条形码研究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十余名国外顶级专家以及国内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知名学者,就DNA条形码的研究技术、策略和进展以及条形码管理发表演讲。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科技部领导和近150名国内外专业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2009年,为了明确中国生命条形码研究的发展战略,部署与生命条形码相关的各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承办的“生命条码联盟(CBOL,the 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中国会议”近日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建立国内的生命条形码合作平台,保持独立性并体现特色,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国际进行接轨合作。大会旨在引进国际上生命条形码发展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成功经验,扩大与世界各国在生命条形码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并指导我国生命条形码发展进程。 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简称PLoS)是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把世界上科学和医学的文献作为免费资源向公众开放。2003年,PLoS作出一个非营利科学医学发布的决定,为科学家和医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其中会发布他们最重要的作品。在这个开放资源的模式下,PLoS期刊直接在网上可以看到,免费使用,之后再发布或使用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按创作共享注明出处授权条款的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即可。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分子生物学期刊

解析商品条形码

解析商品条形码 商品条形码是指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识,用以表示一定的商品信息的符号。其中条为深色、空为纳色,用于条形码识读设备的扫描识读。其对应字符由一组阿拉伯数字组成,供人们直接识读或经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数据运用。这一组条空和相应的字符所表示的信息是相同的。 条形码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开展和应用而降生的,它是集编码、印刷、辨认、数据采集和处置于一身的新型技术。 运用条形码扫描是今后市场流通的大趋向。为了使商品可以在全世界自在、普遍地流通,企业无论是设计制造,申请注册还是运用商品条形码,都必需遵照商品条形码管理的有关规则。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码制有ENA条形码、UPC条形码、二五条形码、穿插二五条形码、库德巴条形码、三九条形码和128条形码等,而商品上最常运用的就是EAN商品条形码。 EAN商品条形码亦称通用商品条形码,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通用于世界各地,是目前国际上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商品条形码。我国目前在国内推行运用的也是这种商品条形码。EAN商品条形码分为EAN-13(规范版)和EAN-8(缩短版)两种。 EAN-13通用商品条形码普通由前缀局部、制造厂商代码、商品代码和校验码组成。商品条形码中的前缀码是用来标识国度或地域的代码,赋码权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如00-09代表美国、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2代表中国大陆,471代表我国台湾地域,489代表香港特区。制造厂商代码的赋权在各个国度或地域的物品编码组织,我国由国度物品编码中心赋予制造厂商代码。商品代码是用来标识商品的代码,赋码权由产品消费企业本人行使,消费企业依照规则条件本人决议在本人的何种商品上运用哪些阿拉伯数字为商品条形码。商品条形码最后用1位校验码来校验商品条形码中左起第l-12数字代码的正确性。 商品条形码的编码遵照独一性准绳,以保证商品条形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反复,即一个商品项目只能有一个代码,或者说一个代码只能标识一种商品项目。不同规格、不同包装、不同种类、不同价钱、不同颜色的商品只能运用不同的商品代码。 商品条形码的规范尺寸是37.29mmx26.26mm,放大倍率是0.8-2.0。当印刷面积允许时,应选择1.0倍率以上的条形码,以满足识读请求。放大倍数越小的条形码,印刷精度请求越高,当印刷精度不能满足请求时,易形成条形码识读艰难。 由于条形码的识读是经过条形码的条和空的颜色比照度来完成的,普通状况下,只需可以满足比照度(PCS值)的请求的颜色即可运用。通常采用淡色作空的颜色,如白色、橙色、黄色等,采用深色作条的颜色,如黑色、暗绿色、深棕色等。最好的颜色搭配是黑条白空。依据条形码检测的理论经历,红色、金色、浅黄色不宜作条的颜色,透明、金色不能作空的颜色。 EAN-8商品条形码是指用于标识的数字代码为8位的商品条形码,由7位数字表示的商品项目代码和1位数字表示的校验符组成。 商品条形码的降生极大中央便了商品流通,现代社会已离不开商品条形码。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万种产品运用了国际通用的商品条形码。我国参加世贸组织后,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必将博得更多的活动空间。要与国际惯例接轨,顺应国际经贸的需求,企业更不能慢待商品条形码。 信息来源:条码设备网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detail/75-3605.html

DNA条码

DAN条码的应用及前景 摘要:DNA条形码技术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本文就DNA条码技术在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中的应用,用该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及其DNA条码技术的背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DNA 条形码技术;背景;物种鉴定;生物多样性保护 DNA条形码技术是运用来自生物体基因组适当部分的一段短的核苷酸序列对物种进行种级水平鉴定,DNA条形码技术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DNA片断其变异速率必须足够的慢从而使种内变异最小,同时也要求充分的快来显示种间变异,同时它必须相对容易得到,人或缺失尽量的少,使序列的对比更容.理想中的DNA条码技术应符合下列标准:(1).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作为条码的DNA序列一致,而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差异;(2).应该是标准化的,即同分类群使用相同的DNA片断作为条码;(3).条码DNA片断应包含足够的系统发育信息,以便很容易将未知的或尚未“编条码”物种划入其分类等级(属,科等)中;(4).应该非常稳健,有高度保守的引物区和高可靠性的DNA扩增和测序;(5) 条码DNA片断应该足够的短,以便允

许降解的DNA 的扩增.因此,理想的DNA条码标记应具有差异的,标准化的,含有系统发育信息,极度稳健并且短的等特性,不但这样的一个理想的DNA标记尚未被发现,或许,根本存在?.用于动物和真菌的分子条形码技术的DNA片段——线粒体eoxl基因(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在陆地植物中高度保守,因此不适合作为植物的DNA条码.事实上,在植物中所有的线粒体基因进化速度都太慢,以至于不能精确的鉴别物种,因此它没有被选作植物的DNA条形码技术.核基因组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通常使用I TS 序列,但核基因组高拷贝区复杂的一致性进化和旁系同源等性质,影响了该片断在某些类群的植物中的运用.在比较了7个主要候选质体DNA片断(at pF —at pH 间隔区,mat K基因,r b c L基因,r poB基因,r poC1基因,psbK—psbI间隔区,和t r nH—ps b A 间隔区)的性能后,CBOL推荐r b c L.mat K两个片断的联合作为植物条形码.通过对通用性、序列质量、分辨率和成本之间复杂的权衡后,这种提议可能是目前最务实的方案.[1]以2个位点r b c L—mat K为核心的条码为运用DNA序列数据鉴定物种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从而有助于发现陆地植物中更多的物种.选择了合适的用于分析的DNA 区段以后,必须

植物DNA条形码序列筛选与鉴定研究

植物DNA条形码序列筛选与鉴定研究 DNA条形码是指用短的、标准的DNA序列作为物种标记来鉴定物种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传统形态学分类的有效补充。目前,植物类群中DNA条形码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筛选候选片段、进而确定通用条形码是当前植物条形码研究的首要任务。 为了评估候选条形码在植物中的通用性,本文选取了植物主要类群之一裸子植物门作为取样对象进行研究。此外,由于DNA条形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属内物种水平,因此本文还专门针对被子植物门中蔷薇科和大戟科两个具体类群进行小范围研究,进而加快植物标准DNA条形码的确定,促进植物完整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 综合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扩增效率、种内种间遗传距离、"DNA barcoding gap"和物种鉴定能力四个筛选标准,本文评估了七个DNA 片段(psbA-trnH, rbcL, matK, rpoB, rpoCl,ITS和ITS2)对裸子植物鉴定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ITS2是所选片段中最适合鉴定裸子植物的条形码。 为了进一步验证ITS2对裸子植物的鉴定能力,我们扩大了样本范围对其进行评估。对于涵盖12科80属502种的888个样本,ITS2的正确鉴定效率在种水平和属水平分别达到73%和98%。 (2)以蔷薇科植物为研究对象,本文分别对四个DNA片段(rbcL, matK, rpoCl 和ITS2)的扩增成功率、遗传距离差异、"DNA barcoding gap"和物种鉴定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ITS2是所评估DNA片段中最有潜力的DNA条形码。 为了进一步检验ITS2对蔷薇科植物鉴定的有效性,本文基于一个更大的样

中国动物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

中国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数据库 [摘要]课题组联合相关研究者开展动物药材DNA 条 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并结合分析GenBank 序列,采用BLAST 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和Barcoding Gap 检验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构建了中国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数 据库。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组成, 包含800 余种动物药材和大量动物药材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中国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数据库可以通过中药材DNA 条形码鉴定系统 (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 )进行网络访问并实现未知动物样本的DNA 条形码鉴定。该研究首次构建统一的 中国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数据库,对动物药材鉴定、资源 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药材;数据库;COI ;鉴定 DNA 条形码技术是动物药材鉴定的新工具[1] ,国家药典委员会已讨论通过在《中国药典》增补本中列入中药材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2] 。本课题组联合相关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工作。 鄢丹等对包含羚羊角、鹿角的传统角类药材进行DNA 条形 码研究[3]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濒危动物药材的贸易监控和替代品寻找策略[4] 。张辉等对《中国药典》45 种动物药材及

其混伪品进行 DNA 条形码研究, 结果表明 45 种动物药材的 正品来源与其混伪品均可相互区分 [5] 。崔丽娜等利用 COI 序列对金钱白花蛇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 DNA 条形码鉴别研 究,结果表明, 金钱白花蛇 COI 序列可以明确地与混伪品区 分开[6] 。胡嵘等对海马、海龙及其混伪品共 14 个种 20 份样 品的 COI 条形码序列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运用 COI 序列能够 准确鉴定海马、海龙的基原动物及其混伪品 [7] 。此外,还开 展了龟甲、鳖甲、鹿茸以及蛤壳等的 DNA 条形码研究工作 [8-11] 。动物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工作的大量开展,为 构建中国动物药材 DNA 条形码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DNA 条形码数据库不仅是存储样品信息和 DNA 条形码 序列的工具,而且是 DNA 条形码研究和物种鉴定分析的生 物信息学平台,对推动 DNA 条形码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第一个国际 DNA 条形码数据系统( BOLD ) 命条形码联盟( CBOL )于 2007 年建立 [13] 。此外 Barcode of Life Campaign ( FISH-BOL , 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 ), Lepidoptera Barcode of Life ( 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 ), Mammalia Barcode of Life Campaign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92671.html,/ )。此外,邵鹏柱等初步构建 了传统药物 DNA 条形码数据库( http : //137.189.42.34/mherbsdb/ ),包含 1 661 个物种, 36 679 条序 由国际生 还有多个针对特定动物类群的条形码数据库,如: Fish

条形码背景详细分析

条形码背景详细分析:条形码在国际上如今被统称条码,条码的形成是将多条粗细不等的黑线与空白处相结而组成,同时按照编码规则统一排列,人们常见的条形码是由黑条(黑色线条部分)与白条(白色的空白部分)排列而成的平行线图案,条形码输出的内容含盖商品的生产国家,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类别,邮件起止地点,日期等许多信息,因此条码在商品领域、邮政管理、银行系统、食品安全及图书管理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条形码是由前缀部分,生产制造厂商代码,各类商品代码及校验代码组合而成,条码中前缀码代表国家或地区代码,赋码权在国际物品如下:00-09代表美国,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5代表中国陆地、471代表中国台湾、489代表香港特区。厂商代码是由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编码组织管理,商品条码最后用1位校验来校对商品条码的正确性,通过条形码识读设备的扫出商品的详细信息,或者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同样可以显示字符所表示的信息。 条形码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流通的大趋势,只要商品进入商场、超市、集各大卖场,均需要通过条码扫描来获取商品的各种信息。条码的设计制作、使用、流通,必需通过商品条码管理部门申请注册后方可正常流通使用。 条码应用领域:零售业、物流、食品、医疗卫生、服装、建材、汽配等等身份识别。 条码识别原理介绍: 大家都知道白色物体能够反射各种波长的可见光,而黑色物体则可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如想将条码转换成有意义及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就需要通过扫描及译码这两个过程才能得到。当条形码扫描器光源发出的光在条码上反射后会将所照射到的条码扫描器内部的光电转换到计算机上,随后会显示出相应的电信号,输出到条码扫描器的放大电路增强信号之后,会送到整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白条与黑条的宽度不同,相应的电信号持续时间也会差异,译码器通过测量脉冲数字电信号0与1数字来判别白条的数目,0与1信号持续的时间来判别条与空的宽度,此时得到的数据仍然是杂乱无章的,条码所包含的信息是需要根据对应的编码规则。将符号信息转换成数字或字符信息。最终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与管理,随后物品的详细信息将被识别。 条码的优越性: 1、真实可靠性强 条码的读取准确率远远超过人工的记录水平,据了解平均每15000个字符才会有一个错误发生。 2、操作效率高 条码扫描器读取信息速度相当快,大约每秒40个字符。 3、低成本 条码与其它的自动化识别技术相对比较,它仅仅只需要一小张贴纸与相对构造成简单的光学

条形码码制解析大全

条形码类型及常见条形码介绍 条码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条码系统是由条码符号设计,制作及扫描阅读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条码卡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两种。一维码比较常用,如日常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就是一维码。它的信息存储量小,仅能存储一个代号,使用时通过这个代号调取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二维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信息,包括文字、图象、指纹、签名等,并可脱离计算机使用。 条码种类很多,常见的大概有二十多种码制,其中包括: Code39码(标准39码)、Codabar码(库德巴码)、Code25码(标准25码)、ITF25码(交叉25码)、Matrix25码(矩阵25码)、UPC-A码、UPC-E码、EAN-13码(EAN-13国际商品条码)、EAN-8码(EAN-8国际商品条码)、中国邮政码(矩阵25码的一种变体)、Code-B码、

MSI码、Code11码、Code93码、ISBN码、ISSN码、Code128码(Code128码,包括EAN128码)、Code39EMS(EMS专用的39码)等一维条码和PDF417等二维条码。 目前,国际广泛使用的条码种类有: EAN、UPC码——商品条码,用于在世界范围内唯一标识一种商品。我们在超市中最常见的就是EAN和UPC条码。 其中,EAN码是当今世界上广为使用的商品条码,已成为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基础;UPC码主要为美国和加拿大使用; Code39码——因其可采用数字与字母共同组成的方式而在各行业内部管理上被广泛使用 ITF25码——在物流管理中应用较多 Codebar码——多用于血库,图书馆和照像馆的业务中 另还有Code93码,Code128码等。 除以上列举的一维条码外,二维条码也已经在迅速发展,并在许多领域找到了应用。 编码字符集 ①数字型数据(数字0~9); ②字母数字型数据(数字0~9;大写字母A~Z;9个其他字符:space,$,%,*,+,-,.,/,:); ③8位字节型数据; ④日本汉字字符;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5年版 本法用于中药材(包括药材及部分饮片)及基原物种的鉴定。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不同物种的DNA序列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四种碱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对某一特定DNA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即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通常是以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①为主体条形码序列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体系,其中植物类中药材选用ITS2/ITS为主体序列,以叶绿体psbA-trnH②为辅助序列,动物类中药材采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③为主体序列,ITS2为辅助序列。 一、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仪器有电子天平、离心机、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仪、电泳仪和测序仪。 DNA序列测定用测序仪,是一台具有自动灌胶、自动进样、自动数据收集分析等全自动电脑控制的测定DNA片段中碱基顺序或大小,以及定量用精密仪器。测序方法主要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又称Sanger法。4种双脱氧核苷酸(ddNTP)的碱基分别用不同的荧光进行标记,在通过毛细管时,不同长度的DNA片段上的4种荧光基团被激光激发,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被电荷耦合元件图像传感器(charge-coupled device,CCD)检测系统识别,并直接翻译成DNA 序列,获得供试品的峰图文件和序列文件。 二、测定步骤 本法主要包括供试品处理、DNA提取、DNA条形码序列PCR扩增、电泳检测和序列测定、序列拼接及结果判定,主要步骤如下。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重点

《中药制剂分析》 课程论文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 (2015年版中的应用 药学(药物分析方向 2012级 指导教师:高晓霞 2015 年 11月 摘要:中药材存在多基原物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鉴于传统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保证中药材临床应用安全、准确、有效, 有必要增加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如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深入。《中国药典》 2010年版收载了乌梢蛇饮片、蕲蛇饮片、川贝母药材的 DNA 分子鉴定方法,而《中国药典》 2015年版收载了“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 ,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公认的相对较短的 DNA 序列来进行物种假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这标志着中药材的分子鉴定由实验室科研层面进入国家标准的应用层面。

关键词:中药材; DNA ;鉴定;指导原则 一、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1] 1.1定义及原理 该鉴定方法主要适用于中药材 (包括药材、药材粉末及部分药材饮片及基原 物种的鉴定。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 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 DNA 序列是由腺嘌呤 (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4种碱 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一定长度 DNA 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通过对大样本量中药材进行 DNA 条形 码分子鉴定研究, 建立以 ITS2为核心, psbA-trnH 为辅的植物类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体系和以 COI 为主、 ITS2为辅的动物类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体系。 1.2方法与步骤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主要包括供试品处理、 DNA 提取、 PCR 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及结果判定,以下内容详细说明各流程中的主要原理及注意事项。 1.2.1 供试品处理除特殊标明外, 药材使用 75%乙醇擦洗表面后晾干, 称取 10~100 Mg 2+备用。 1.2.2 DNA提取 DNA的提取包括破碎细胞壁、释放 DNA , DNA 的分离和纯化, DNA 的浓缩、沉淀与洗涤等基本步骤, 目前常用试剂盒法, 包括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和动物组织 /细胞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 由于植物类中药材种类繁多, 可根据所研究中药材的具体情况对提取方法加以改进。植物细胞内含有大量次生代谢产物,如多糖、多酚等,这些物质在提取 DNA 的过程中与 DNA 共沉淀, 形成黏稠的胶状物难以溶解或产生褐变, 严重影响 DNA 提取的产量与质量, 以及后

DNA条形码技术

DNA条形码技术 一、DNA条形码 1、定义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指生物体内能够代表该物种的、标准的、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 2、特点 同的物种,同时具有相对的保守性;(2)必须是一段标准的DNA区来尽可能鉴别不同的分类群;(3)目标DNA区应当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信息以定位物种在分类 计;(5)目标DNA区应该足够的短以便于有部分降解的DNA的扩增… 。 DNA barcoding作为生物“种水平species—level”鉴定的工具引人注目。 信息,也就是说对于未测序的基因组,从DNA barcoding能快速预知完整基因组的组成。 3、优点 (1)以DNA序列为检测对象,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会改变。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即经过加工,形态发生变化,而DNA序列信息不会改变,较之传统的方法,扩大了检测样本范围;同时样本部分受损也不会影响识别结果。(2)可进行非专家物种鉴定。该技术是机械重复的,只要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方案,经过简单培训的技术员即可操作。 (3)准确性高。特定的物种具有特定的DNA序列信息,而形态学鉴别特征会因趋同和变异导致物种的鉴定误差。

(4)通过建立DNA条形码数据库,可以一次性快速鉴定大量样本。分类学家新的研究成果将不断地加入数据库,成为永久性资料,从而推动分类学更加快速深入地发展。 4、运用 DNA条形码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个或一些短的DNA基因片段作为条形码来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识别的技术。 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增强人类监测、了解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能力,其在生命科学、法医学、流行病学,以及医药、食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DNA条形码技术不仅会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分类学研究,更会加速微生物资源的保藏、鉴定工作,推动微生物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