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

血友病
血友病

FⅨ因子在血友病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血友病B一直以来都是危害人类的一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儿童期有严重出血倾向,但到青春期后自发出血减轻。本型亦多采用输血浆或浓缩血浆制剂治疗,将第Ⅸ因子活性提高到25%以上即有疗效。但是血液制品污染问题和长期使用的抗性问题,使得血液治疗不理想。产前诊断是防止本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近年,我国薜京伦等在Ⅸ因子缺乏症的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有望在临床取得长期稳定疗效。本文主要简述的是我国在血友病B 的生物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情况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基因治疗血友病遗传

血友病B 是一个较晚发现的血友病类型。与经典的血友病A 比, 血友病B 发病率更低(1/50000 男性)。通常来讲症状也较轻一些。它是由于缺乏凝血因子FⅨ所导致的。 F Ⅸ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Xq27.1-q27.2, 疾病为X 连锁的隐性遗传病。FⅨ因子比FⅧ因子稳定, 所以通常是用鲜血和新鲜血浆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并且用药的次数也较少。

完整hFⅨ基因长约48 kb, 由8个外显子及7 个内含子组成, cDNA 编码区长约1.4 kb。在生理情况下, hFⅨ在肝细胞中表达并分泌到血液中, 成熟的hFⅨ蛋白由4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经过一系列翻译后修饰, 尤其是其中Glu 残基的羧基化,为凝血活性所必需.FⅨ分泌

后很容易进入血液系统并发挥作用。人体FⅨ的正常水平为5 μg/mL. 通常来说, 血浆FⅨ浓度达到正常1%就可以减轻症状, 达到5%就可以基本防止日常生活中的出血现象, 而达到25%则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活动。但是第一个血友病B 病人是死于AIDS的,所以输血提供血浆FⅨ不是万全之策,同时最大问题是血液制品污染问题和长期使用的抗性问题。近年来有报道利用转基因动物和生物乳腺反应器,由于面临转基因动物和生物乳腺反应器成本与安全性问题的困惑, 用细胞表达重组hFⅨ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因此,基因治疗和重组蛋白制剂可能是一个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IX 因子基因的启动区有一系列肝细胞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这就决定了它只能在肝细胞被激活,目前的遗传病基因治疗通常是以cDNA 或微小基因形式提供有功能的外源基因, 随机整合到人类染色体的基因组上, 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我们已经在离体细胞中表达hFⅨ[12,14],随后, hFⅨ在多种表达体系和细胞都得到了有效表达, 并且发现使

用人源元件和含有人工假内含子的mini 基因表达框架可以提高hFⅨ的表达,反转录病毒载体目前最为有效的载体系统, 利用反转录可高效表达。将带有内源内含子的人凝血IX 因子cDNA( hFIX 小基因) 构建到不含腺病毒基因而只带有反向末端重复顺序( ITR) 和包装信号ψ等顺式元件的微小腺病毒( mini adenovirus) 载体GT2073 上, 得到载体GTi IX。将该载体与带有lacZ 报告基因的微小腺病毒载体pRP1001 分别转移入腺病毒包装细胞293Cre4 中, 随后再转染辅助

病毒AdLC8, 从而包装出微小腺病毒AdGTi IX 和AdRP1001。经超离心纯化后对两种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 病毒颗粒浓度分别为2.4×1012 / ml 和2.2 ×1012/ ml, 辅助病毒所占比例均小于0.8%; 用AdRP1001 以感染复数( MOI) 为50的比例转染3T3 细胞, X- gal 染色后发现细胞蓝染率在90%以上; 用AdGTi IX 以MOI= 50 的比例转染3T3 细胞, ELISA 结果表明, 其瞬时表达为1.4μg / 106细胞·24h。此结果显示出该载体系统在血友病B 基因治疗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为进一步的动物试验及免疫原性研究等临床前研究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将这种微小腺病毒载体系统应用于人凝血IX 因子的离体细胞表

达研究, 取得的结果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于腺病毒载体系统应用于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B 的基因治疗研究具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有报道用人凝血因子基因直接整合到基因中,将分别带有报告基因lacZ 和人凝血因子cDNA 的兔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直接注射到兔肌肉组织后, 皮肤成纤维细胞可以长期存活并持续表达外源

基因.其中半乳糖苷酶表达至少持续3 个月, 人凝血因子蛋白表达持续1 个月.

随机整合存在影响基因稳定表达及安全性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如表达不稳定、潜在的致畸性和致癌性等, 如果在hF 的调控区作一些改变, 使得hFⅨ的表达由肝细胞特异性转变为组成型表达, 那么就可以在基因的原位进行修饰, 避免外源基因随机插人引起的各种

缺陷.

同源重组的基因治疗可以准确修复致病基因,且不会引起任何插入外源基因而造成安全性问题, 以达到长期表达, 永久纠正的基因治疗目的。在基因打靶过程中,同源重组的比率大大低于随机整合的概率。因此, 提高同源重组的频率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利用调控区的原位纠正, 可以定点基因治疗这些患者。

参考文献:

1、薛京伦, 卢大儒, 周洁民等 .成纤维细胞基因治疗血友病B 的临床I期试验.中国科学, B辑 ,1993,23(1)53-60

2、戴一凡, 刘坚, 邱信芳, 等. 人凝血因子Ⅸ基因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的转移及表达. 科学通报, 1989, 34: 932—932.

3、高啸波, 侍鼎, 王飞, 卢大儒, 邱信芳, 薛京伦.微小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凝血IX 因子小基因的离体表达 .病毒学报,第16 卷第4 期 2000.12

4、王宏伟,杨晓青,邢永娜,卢大儒,邱信芳,薛京伦.皮肤成纤维细胞肌内注射表达外源基因的可行性.中国科学( C辑),第28 卷4期,1998.8

5、杨晓青,王飞,王颖,卢大儒,邱信芳,薛京伦. 通过启动子同源重组研究人凝血因子Ⅸ的组成型表达. 中国科学(C 缉),第30卷第5期, 2000.10

6、王平, 戴一凡, 邱信芳, 等. 人类巨细胞病毒启动子控制的人Ⅸ因子cDNA 在人体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科学通报, 1991, 36:1021—1021

血友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血友病论坛?血友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秋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学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鸿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孙 竞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华宝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吴竞生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陈丽霞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张心声 山东省血液中心 钟小红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血友病(hemop hilia)是一组性联隐性遗传的出血病。其临床上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 陷症)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陷症)两型,分别由凝血因子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 变所致。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000;所有 血友病男性患者中,血友病A约占80%~85%,血友病B约占15%~2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 其罕见。 临床上,血友病以关节、肌肉、内脏和深部组织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为特征。该病 患者的身心健康终生受到疾病的摧残和折磨,求学、就业,家庭、婚姻、经济来源和社会活动因病 而受到困扰和挫折。血友病患者属社会弱势群体,应受到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等全社会的关 爱和扶持。作为医护人员,要“尽心、尽力、尽责任”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排忧解难,应熟练掌握血友 病的基础知识和规范化诊治手段,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本《共识》包括血友病的规范化诊断、替代治疗、围手术期处理、抑制物的诊治、辅助治疗、预 防治疗、康复/物理治疗、护理和教育及凝血因子制品简介等内容。着重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适 当参考国外资料,在诺和诺德血友病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由国内部分血友病专家分工撰写、集 体修订和反复定凿,最后达成共识,仅供国内同行参考使用。限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不足,文中 难免有缺点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逐渐修改、充实 和完善。着重声明,本《共识》不负法律责任。 编写者  2008年9月

血友病专题分析报告

血友病专题分析报告

前言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治疗方案在过去50年几乎没有改变。然而,近十年来,在治疗血友病的选择上出现了爆炸式的创新,2017年11月罗氏研发的双抗Emicizumab获得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治疗甲型血友病的非因子类药品,不仅满足了体内有抑制物产生患者的治疗需求,而且给药频次降至每周一次,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此外,在研的新途径疗法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呈现未有之变局,如Anti-TFPI、Anti-ATIII siRNA、Anti-APC、基因疗法等多个新治疗途径的药品处于临床后期,未来上市后有望解决现有临床治疗的痛点,让血友病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大幅提升临床上对血友病患者的护理标准。 目前,全球血友病用药市场近百亿美元,近年来伴随着新型医疗法的不断涌出,有望解决临床上大量的未满足需求,未来市场潜力较大,因此受到了资本的追捧,并购事件不断,例如2018年1月赛诺菲以116亿美元对价收购专注于血友病和其他罕见血液疾病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Bioverativ,这笔交易使其获得了两种血友病药物,分别是用于A型血友病的Eloctate和用于B型血友病的Alprolix,以及有望大幅延长FⅧ半衰期的在研品种BIVV001 (rFVIIIFc-VWF-XTEN);2018年5月武田制药以460亿英镑(约6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血友病用药龙头Shire;2019年2月罗氏公告拟以43亿美元现金收购Spark Therapeutics基因疗法公司,目前仍处于监管审查中,交易尚未完成。反观国内,由于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等原因,我国凝血因子人均用量较全球水平差距较大,且用药习惯较为落后,根据WFH估算我国采取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18岁以下患者采用预防用药的比例仅为3%,成年人采用预防性用药的比例仅为1%,临床上存在着较大的未满足需求。伴随着国内采浆量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一、定义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前者表现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表现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 二、流行病学 血友病的发病率无明显种族和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血友病A占血友病患者80%~85%,血友病B占15%~20%。 由于医疗条件等各方面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1986至1989年在全国24个省市的37个地区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血友病患病率为2.73/10万。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1.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 3.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出血;重型患者自幼即有出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4.分型:根据FⅧ或FⅨ的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表1)。 表1 血友病A/B临床分型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出血时间等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重型血友病患者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正常。 3.确诊试验:确诊血友病依赖于FⅧ活性(FⅧ∶C)、FⅨ∶C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测定。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缺乏,VWF∶Ag正常,FⅧ∶C/VWF∶Ag比值明显降低。血友病B患者FⅨ∶C 减低或缺乏。 4.抑制物检测:若出现治疗效果不如既往,应该考虑患者可能产生了抑制物,应进行凝血因子抑制物滴度测定。有条件的患者应该在开始接受凝血因子治疗后的前50个暴露日定期检测抑制物。此外,患者接受手术前必须检测抑制物。 (1)抑制物筛选:

基因诊断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应用

基因诊断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应用 【摘要】基因诊断是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在DNA或RNA水平上对某一基因进行突变分析,从而对特定疾病进行诊断。基因诊断因其直接诊断性、高特异性、灵敏性、早期诊断性弥补了表型诊断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基因诊断方法如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及相关技术、DNA序列测定、DNA芯片、连锁分析等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基因诊断;单基因遗传病;分子诊断;血友病 1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又称DNA诊断或分子诊断,通过从体内提取样本用基因检测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检测病原体基因型,进而判断是否有基因异常或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DNA水平检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缺陷。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针对已确诊或拟诊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根据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手段检查被检个体相关基因的异常,确定隐形携带者状态及在症状出现前的疾病易感性等,从而达到临床确诊的目的。因此,基因诊断迅速在临床诊断领域特别在遗传病研究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的基因诊断方法主要有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及相关技术、DNA序列测定、DNA芯片、连锁分析等。 2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单个基因异常导致且以孟德尔方式遗传的疾病,是我国常见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较为常见且研究较多的有血友病、苯丙酮尿症(PKU)、肝豆状核变性、地中海贫血等等。除部分单基因遗传病可通过手术加以矫正外,绝大部分遗传病是致死、致残、致畸性疾病,且目前均无法治疗,进行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是避免致死、致残、致畸性疾病胎儿出生的重要手段。 3基因诊断的应用 3.1在B型血友病中的应用 血友病B(hemophilia B)是因凝血因子Ⅸ(FlX)基因缺陷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30000,散发率可达患者总数的30%-50%[1]由于目前还不能根治,对于携带者和高危胎儿进行基因诊断非常必要。血友病B基因缺陷类型十分繁多,基因缺陷包括缺失、插入和点突变,其中80%左右为单个碱基突变[2]。目前已发现的突变位点中,除了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的突变外,还发现不少的CpG区、剪切位点的突变[3]。常用于血友病B连锁分析的方法有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

血友病

1 血液病的分子生物学检查及其应用 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主要包括PCR技术、DNA测序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转基因技术及基因芯片(DNA-chip)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在血液学检验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应用于血液病基因分析、基因诊断、白血病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微小留病检测等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血液病的基因表达和治疗、细胞之间和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特异的血液病基因或融合基因的检测及应用将成为当代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本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血液分子生物学技术。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Southern印迹杂交 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tion)是一种常用的分析DNA结构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其原理是将待测的基因组DNA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凝胶经碱处理使DNA变性,再将其从凝胶中印迹到硝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膜上,以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DNA探针与固相支持体上的DNA杂交,根据探针的标记特性用相应方法显示杂交条带,对待测DNA进行分析。 (二)Northern印迹杂交 Northerm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 hybridition)和Southern印迹杂交的过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靶核酸是RNA而不是DNA。待测RNA经变性及琼脂糖电泳分离后,按大小不同而相互分开,随后将其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膜上,然后用DNA或RNA探针杂交,按探针的标记特性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对待测RNA进行分析。 (三)核酸原位杂交 以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DNA或RNA探针在组织、细胞及染色体上与其相关的核酸序列杂交,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tion)。原位杂交的原理是应用核酸探针与组织或细胞中的核酸按碱基配对原则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杂交体,然后应用组织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内定位或基因表达的检测技术。此项技术是在保持细胞,甚至单个染色体形态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通常用于检测染色体的异常改变、肿瘤致病基因和肿瘤微小留病的检测等。 二、聚合酶链反应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于1985年由美国Mullis等建立。PCR技术使体外扩增核酸片段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够在几小时内从试管中获得大量特异核酸片段。由于核酸是生物体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因此能够迅速获得大量特异核酸片段的PCR技术给生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手段带来了革性的变化。该技术已经与DNA克隆、DNA 重组和DNA测序等技术一样成为血液分子生物学一项不可缺少的工具。PCR技术的重要性在于能在体外快速、高效地从复杂DNA中特异地扩增目标DNA。其主要优点是:①快速简便,设备要求低,一般扩增几小时即可完成。②高度敏感,样本量极小,甚至能用单个细胞进行基因分析,大大提高了基因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③样品适应范围广。④PCR产物的分析主要采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大大推动了非放射性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便于推广。 (一)PCR技术的原理和反应过程 PCR是一种在试管中进行的DNA复制反应,基本原理与细胞内DNA的复制相似。是一种模拟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要点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要点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F)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F)缺乏,分别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近两年来,各种长效凝血因子产品和非因子类产品相继问世,部分产品已经在我国上市。因此,有必要对于过去的共识/指南进行更新。 一、治疗原则 血友病患者应该在血友病中心接受综合关怀团队的诊疗与随访。急性出血时应及早到附近的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者在家庭进行自我注射。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远期残疾,并显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家庭治疗必须由血友病中心的专业人员密切监管,且只有在患者及其家属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后才能开始进行。 血友病患者应避免肌肉注射和外伤。原则上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及所有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若有出血应及时给予足量的替代治疗,进行手术或者其他创伤性操作时,应进行充分的替代治疗。二、替代治疗的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 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F制剂,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等。每输注1IU/kg体重的F可使体内F活性(FC)提高2%。F在体内的半衰期约8~12h,要使体内F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8~12h输注1次。 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凝血酶原复合

物(PCC),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等。每输注1IU/kg体重的F 可使体内F活性(FC)提高1%,F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 18~24h,要使体内 F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天输注1次。 三、替代治疗的实施 (一)按需治疗和围手术期替代治疗 按需治疗是指有明显出血时给予的替代治疗,目的在于及时止血。及时充分的按需治疗不仅可以及时止血止痛,更可阻止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的发展。围手术期替代治疗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进行的替代治疗,目的在于保证血友病患者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手术后的顺利康复。具体替代治疗方案见表1和表2。 (二)预防治疗 预防治疗是指为了防止出血而定期给予的规律性替代治疗,是以维持正常关节和肌肉功能为目标的治疗,通常分为以下三种: (1)初级预防治疗: (2)次级预防治疗: (3)三级预防治疗: 我们建议在发生第一次关节出血或者严重肌肉出血或颅内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出血即应开始预防治疗关于预防治疗,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案。最低剂量为英国1976年在血友病A中使用12IU/kg,每周1次。 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目前仍普遍采用的是以下低剂量方案:血友病A:F制剂10IU/kg体重每周2~3次;血友病 B:F制剂 20IU/kg 体重每周1 次。非因子类产品的上市彻底改变了血友病 A 替代治疗模式。

基因诊断在遗传病检测中应用

基因诊断在遗传病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发现人类遗传性疾病有3 000多种,如果仅依靠以往的染色体分析技术或对基因产物与代谢物的测定,我们只能对其中为数极少的一部分疾病在发病前或产前进行诊断。因为许多基因的表达有时相性和组织特异性(如有些基因在胎儿早期并不表达、苯丙氨酸羟化酶只在肝组织中表达)。用常规的方法采集的胎儿标本或其他人体材料,常常不能测出这些基因的产物或代谢产物。 然而,作为构成机体基本单位的细胞,无论其来自何种器官或组织,它们的基因组成却是完全一致的;虽然在某些特异化的组织细胞中某些基因并不表达,但那些基因的突变却存在于一切细胞之中。如果采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进行监测,在个体发育的任何阶段,以任何一种有核细胞为检材,基因的缺陷都能被监测出来。 这就是近十几年来飞速发展的重组DNA技术给遗传病的早期(症状前和出生前)诊断带来的福音。重组DNA 技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类遗传病分子病理学的知识,而且同时也提供了从DNA水平对遗传病进行基因诊断的手段。自从1978年发现第一个限制酶切位点多态性并应用于遗传病(镰形细胞贫血)的基因诊断以后,能够进行基因诊断的病种不断增加,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造成基因突变的原因很多,有自发的也有外界理化因素的影响。从DNA序列改变的角度来看,不外乎单核苷酸的取代和DNA片段的插入或缺失两大类型。所产生的后果取决于突变发生的位置和性质,只要影响了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遗传性疾病。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表1 基因突变及效应一览表 DNA序列的改变突变发生的部位mRNA水平的表现基因产物的改变举例 1.大片段缺失或插入 整个基因缺如缺如α地中海盆血 基因片段异常功能缺陷DMD、BMD 2.少数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 外显子与内含子接界拼接异常缺如 3的整数倍外显子缩短或延长异常(氨基酸缺失或插入)Hb Leiden 非3的整数倍外显子缩短或延长异常(移码突变)β地中海盆血 3.单核苷酸取代 启动子减少减少β地中海盆血 剪接信号剪接异常缺如β地中海盆血 PolyA信号不稳定减少β地中海盆血 密码子中性突变正常 密码子错义突变氨基酸取代异常血红蛋白 密码子或内含子剪接异常缺如或移码突变β地中海盆血 密码子无义突变肽链提前终止β地中海盆血 终止密码肽链延长,量减少Hb Canstant spring 起始密码β地中海盆血缺如β地中海盆血 二、遗传病基因诊断的途径 在了解了基因突变的各种类型之后,对应用何种方法来诊断它们便很容易理解了。例如某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缺失造成的,可通过监测受检者是否缺失该基因来直接判断其基因型。如果某遗传病是核苷酸取代造成的点突变,便可以通过监测该突变的方法(ASO探针或酶切位点监测)来进行诊断。如果致病突变或病

【最新】世界血友病日活动总结范文

【最新】世界血友病日活动总结范文 _年4月_日是第28个世界血友病日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朝阳区政协.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FESCO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有爱有未来外企志愿行动.BTV>.BTV北京京视体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新浪微公益.优酷公益联合发起了 _年世界血友病日系列活动. 4月6日,在全国血友病协作组及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的支持下, _年世界血友病日系列活动发布会暨_世界血友病日_公益话题传播启动仪式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卫计委的领导.全国血友病协作组专家阮长耿教授.赵永强教授.杨仁池教授.李晓静教授以及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理事长关涛等众多权威医疗专家出席了活动.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障碍性疾病,是因人体部分或全部缺乏某种凝血因子导致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出血,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并导致残疾.而发生在关键部位的出血,如颅内出血.喉部出血.内脏出血等还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为了让血友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在发布会上,活动主办方宣布全面启动HTC中心公益筛查项目,旨在为疑似新血友病患者提供免费的凝血因子检测服务,确诊是否患有血友病;同时为已确诊的血友病患者提供免费的病毒筛查以及关节检测及评估服务,以便提前采取治疗措施.项目将会覆盖全国共43家血友病诊疗中心,可惠及血友病患者超过6,000人次. 为促进血友病医疗水平的发展,发布会现场还举办了专家讲座,众多权威专家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阮长耿教授在会议中强调: 目前国内血友病患者的诊疗率低.致残率高,主要的原因是对血友病缺乏认识,很多患者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另外,血友病相对少见,很多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相应的认识,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杨仁池教授补充强调: 血友病患者需要跨学科的专业医护队伍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而很多医院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血友病诊疗困难的主要原因.另外,血友病需要终身治疗,医疗费用高,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充分治疗. 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理事长关涛也是一位血友病患者,长期致力于

血友病A临床路径

血友病A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血友病A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血友病A(ICD-10:D66.x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血友病》(杨仁池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患者几乎均为男性(女性患者为纯合子,极罕见),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性联隐性遗传规律。 2.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及内脏出血,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为其特点,但也可自发性出血。反复出血可见关节畸形和假肿瘤。 3.实验室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能被正常新鲜血浆及吸附血浆纠正。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出血时间,血块收缩:建议根据条件选择性做)

(2)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减少,FⅧ:C>5–40%为轻型,1–5%为中型,≤1%为重型。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正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血友病》(杨仁池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血友病治疗指南(英国血友病中心医师组织,Haemophilia,2008)、《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局部止血措施和注意事项:包括制动、局部压迫包扎和放置冰袋、局部用止血粉、凝血酶或明胶海绵贴敷等。口腔出血可含服氨加环酸。避免肌肉注射、外伤和手术,如必须手术,需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及所有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2.替代疗法: (1)因子Ⅷ制剂:首选血浆源性因子Ⅷ制剂。因子Ⅷ半衰期8–12小时,常需每日输注2次(首次输注后2-4小时需重复,后8-12小时重复)。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为人工合成,病毒等病原污染的可能性更低,有条件者可选用。 (2)冷沉淀物:含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因子Ⅷ较新鲜血浆高5–10倍,用于无条件使用因子Ⅷ制剂者。 (3)新鲜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含所有的凝血因子等血浆蛋白,仅用于无条件使用因子Ⅷ制剂和冷沉淀者。

血友病治疗

综合治疗的内容 血友病的综合治疗是血友病的最佳治疗,不仅包括血友病 的替代治疗(专业医生的治疗和家庭治疗)、药物治疗,还包括出血的预防、止血后的功能恢复锻炼、如何解决所遇到的诸如学习和就业等的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 4.1替代治疗仍然是目前血友病最有效的止血措施。4.1.1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 (1)血浆冷沉淀:冷沉淀是从献血者全血分离的FFP制 备的,未经病毒灭活及FV!含量不稳定已被发达国家弃用,但仍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患者使用,适用于无浓缩物条件的轻、中型血友病A患者。 (2)新鲜冰冻血浆:适合无浓缩条件时轻、中型血友病A 的治疗。重型血友病A患者、大出血患者或手术患者不能单纯应用新鲜冰冻治疗出血。 (3)中纯度凝血因子FW浓缩制剂:适用于中型或重型血 友病A患者。该制品的优点是经过病毒灭活,纯度高,便于存放。 (4)高纯度凝血因子FVl浓缩制剂:适用于重型血友病A。 该制剂的优点是改进溶解性,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同种凝集素,对患者很少有免疫作用,输血后病毒感染率大大降低。 (5)重组凝血因子Ⅷ浓缩制剂:该制品不受病毒污染,避 免了血液制品相关疾病(如HIV感染、输血后肝炎等)的发生,

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作用。国外研究显示,采用rFⅧ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预防严重血友病A患儿关节损伤,降低其关节和其他部位出血发生一o。 4.1.2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 (1)血浆:一般不适用于血友病B,仅用于无浓缩物时。 (2)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PCC):是目前国内血友病B 万方数据·90· 替代治疗的主要制品,但PCC治疗血友病并不十分理想,因其含有多种其他凝血闪子,有增加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 (3)高纯度FⅨ制剂:国外目前广泛使用。许多研究证实, 高纯度FⅨ制刺疗效高,无病毒、血栓危险,无抑制物的血友病B患者,应首选纯化的FIX制品。 4.2药物辅助治疗 4.2.1 l-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 VP) 是治疗轻型 血友病A出血的首选药物,町避免替代治疗所致相关疾病的 发生(如肝炎、HIV或抑制物产生),但对血友病B无效。常见的副作用可引起水潴留、低钠血症‘10,11]。 4.2.2抗纤溶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抗纤溶药物有氨基乙酸和 氨甲环酸等。此类药物对口腔、舌、扁桃体、咽喉部的出血及拔牙引起的出血有效,但对关节腔、深部肌肉和内脏出血疗效较差,血尿,肾功能不全出现时禁用。 4.2.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减少出血,加速血肿吸收,减轻关

我国血友病人数10万左右 应及早进行按需治疗

我国血友病人数10万左右应及早进行按需治疗 11日,世界血友病日公益纪念活动相互支撑共建家园在京举办。会上,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表示:按照血友病的发病率为5~10/10万估算,预计目前我国的血友病患者人数达10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因病致残。为了保护关节避免残疾,建议血友病患者及早进行按需治疗。据了解,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的创伤后或自发性出血。由于先天缺乏凝血因子,仅靠自身机能出血难以控制,严重情形下甚至有性命之忧。当面临关节出血时,患者通常会伴随一种出血预感,早期产生灼热感或针刺感,随后出现关节僵硬、疼痛、血肿;而这种血肿可能会引发组织坏死、外周神经病变、关节畸形等,致关节不能负重,最终导致正常活动受限制。阮长耿指出: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进行凝血因子补充,使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浓度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从而实现止血。而且,一旦发生出血,患者必须早期及时补充足量凝血因子。此外,这种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贵在坚持,无论患者接受按需治疗方案还是预防治疗方案,都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下去。若患者接受按需治疗,应当遵照医嘱尽早止血,越快止血对关节的损伤就越小。会上,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赵永强说:血友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持续性的规范治疗,儿童期是血友病治疗的黄金时期,因此患者家属应在患儿幼年时期即向患者传递血友病早期治疗及护理的知识,保护好关节。血友病的治疗伴随终生,患者每年需承担很高的治疗费用,很多血友病患者因病致穷,不能做到尽早治疗,造成关节损伤,最终

导致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鉴于此,中华慈善总会联合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自2009年起,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救助血友病儿童的活动,旨在为2至18周岁的中重度血友病患者提供援助,以减少关节损伤,避免残疾,提高其生命质量。本次活动旨在呼吁政府、慈善、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助力血友病患者规范治疗,帮助他们保护关节,提升生活质量。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是人体内一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主要的凝血因子有十三种,常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II….XIII(即凝血因子一、二…至十三)。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从而引起出血性疾病。 疾病分类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种类之不同,可分为:(1). 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八(即Ⅷ)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友病,约占血友病人数的80%-85%,在某些高发地区甚至更高。(2). 乙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九(即IX)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B,临床较甲型血友病少见,约占血友病人数的15%左右。(3). 丙型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十一(即Ⅺ缺乏,国外又称作Rosenthal综合征)。Ⅺ缺乏症在我国极为少见。(4).获得性血友病(即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常由于自身因素导致某些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或活性降低,如获得性凝血因子八(Ⅷ)缺乏症,常由于自身产生Ⅷ因子抗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获得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友病A、B均属于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而丙型血友病(遗传性Ⅺ缺乏症)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在我国多数为甲型血友病为主,致病基因位于女性X 染色体上,也就是女性携带基因,导致下一代男性发病,而下一代女性均为正常人。所以,血友病患者常有家族史,常见的遗传模式是:女性从上一代获得发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然后遗传给下一代男性,也称“隔代遗传”。 临床表现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能自发停止;从而在外伤、手术时常出血不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出血关节、肌肉等出血,导致严重的关节肿胀及肌肉缺血坏死,长期发作可以影响骨关节的生长发育,导致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以致四肢(主要为下肢)活动困难,严重者不能行走。血友病的出血特点为:(1)出血不止:多为轻度外伤、小手术后;(2)与生俱来,伴随终身;(3)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4)负重关节膝、踝关节等反复出血甚为突出,最终可致关节畸形,可伴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萎缩(血友病关节)。(5)出血的轻重与血发病类型及相关因子缺乏程度有关。以甲型血友病为例,根据血浆Ⅷ的活性(即Ⅷ凝血活性,正常人为100%),可将甲型血友病分为4型,见下表:甲型血友病严重程度分型 分型Ⅷ活性(%) 临床出血特点 重型<1 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关节畸形,假肿瘤;可有咯血,呕血,颅内出血

英国王室血友病改变俄国历史2015

英国王室血友病改变俄国历史 最新研究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折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后代的“被诅咒的血”,可能是一种严重的b型血友病。科学家还通过dna检测确认,这一遗传病被传到了俄国末代沙皇的皇太子身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20世纪的俄国历史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维多利亚女王是“传染源” 英国王室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深受血友病的困扰,而这个病症的源头就是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以将血友病带入欧洲王室而闻名,由于她的父系和母系祖先都没有血友病遗传史,因此科学家推测在维多利亚身上发生了基因突变而成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维多利亚女王的儿女同欧洲各国王室进行联姻,将血友病传染给了欧洲许多王室家族。 美国《科学》杂志曾特别提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儿子阿列克谢皇太子,称正是英国王室将血友病遗传给了俄国罗曼诺夫家族,阿列克谢的血友病就是他的母亲———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遗传给他的,而亚历山德拉则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 亚历山德拉皇后的哥哥以及舅舅都死于血友病,病源还经由维多利亚女王其他女儿传给了西班牙和普鲁士王室家族。王室家族血友病的扩散在君主立宪制国家未发生大的动荡,然而,在以专制着称的沙皇俄国,皇太子的血友病使20世纪俄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棍”用催眠术治疗血友病? 据说,在亚历山德拉和俄国皇储尼古拉订婚时,德皇威廉二世异常开心,他认为这样可以把血友病的基因带入俄国皇室。婚后,亚历山德拉一连生下4个无法继承皇位的女儿。1904年8月,尼古拉二世唯一的儿子终于诞生,这个新生的幼儿阿列克谢马上被立为皇太子。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阿列克谢就被查出患有血友病。这种疾病在20世纪初被视为是致命的疾病,作为帝国唯一的法定继承人,这个消息被视为“国家机密”,严密封锁。 沙皇遍寻名医均无效果。1905年,沙皇宠臣推荐了拉斯普京。拉斯普京是一个很神秘且争议很大的人物,他凭着散播预言和施展“绝活”,逐渐在俄国上层享有“声誉”。不知怎么回事,尽管皇家御医预测皇太子活不长,但拉斯普京竟然使阿列克谢的病症大有缓解。阿列克谢每次病情发作,拉斯普京都能使皇太子的病情有所好转。 对于拉斯普京如何治疗阿列克谢皇太子,现今仍然争议不断,有人认为他擅长催眠术,使皇太子能暂时忘却痛苦。1912年,沙皇一家外出旅行时,阿列克谢病情突然恶化,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亚历山德拉皇后马上向远在西伯利亚的拉斯普京发出求救电报。拉斯普京的回复只有短短几行字:皇太子的病情正处在最糟糕的时刻,应该让医生们远离他,他会自行恢复。想不到的是,医生离开后,皇太子真的就逐渐恢复了。此后,沙皇一家更器重拉斯普京,这种依赖性使拉斯普京的政治权力极度膨胀,并最终将沙皇制度推向末路。 “罪恶的沙皇政权”代表 拉斯普京能够自由进出宫廷,他见面称尼古拉二世为“爸爸”、亚历山德拉皇后为“妈妈”,沙皇夫妇一点也不见怪。相反,尼古拉二世认为拉斯普京是“圣人”,亚历山德拉皇后则几乎完全听从他的摆布。沙皇一家人认为他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渐渐地,沙皇俄国内政

甲型血友病的研究与诊断

甲型血友病的研究与诊断 摘要:A型血友病又称甲型血友病,是一种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Ⅷ的缺乏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疾病,是血友病众多类型之一。本文将甲型血友病的基因突变情况,常规诊断方法以及最新诊断进展进行了专门的阐述和介绍,并对将来治愈此种病症的展望做了一些科学的探讨。 关键词:甲型血友病;发病机制;诊断方法;诊断进展;治疗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 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血友病类型包括甲型血友病(A)、乙型血友病(B)、丙型血友病(因子XI缺乏症)及VWF因子缺乏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四种类型。而甲型血友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疾病,约占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的85%,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达1/5000—10000[1]。患者常出现自发性或处伤性出血不止,重者致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根治方法[2]。因此研究此种血友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及降低其发病率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1、甲型血友病的基因突变情况 1.1 发病机制 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所致,其基因定位于Xq28,基因跨度超过186kb,由26个外显子(占9kb)及25个内含子(占177kb)组成,编码2351个氨基酸[3]。已发现约300多种基因突变,基因型与表型密切相关。点突变,小的基因缺失引起轻度FⅧ缺乏。终止密码子,大的基因缺失,插入,移位,无义突变往往引起严重的FⅧ缺乏和临床表型[4]。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Ⅷ基因第1号内含子倒位、第22号内含子倒位是导致重型血友病A的常见原因,已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对该倒位的关注,这是近些年来研究血友病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进展[5]。 1.2临床症状 甲型血友病以出血倾向为其主要表现,其特点是延迟、持久的、缓慢的渗血,急性大出血甚为少见。出血诱因常为轻度外伤,小手术(包括拨牙等)及注射等。手术后延迟性出血甚至可危及生命。以皮肤、黏膜和肌肉出血为最常见,关节腔出血次之,内脏出血少见,但发生后较为严重。 2、诊断方法 2.1 直接基因诊断 直接基因诊断就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检测FⅧ致病基因的缺陷。包括直接测序(DS)、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长距离PCR(LD—PCR)。 2.2 间接基因诊断 约70%一80%血友病A的FⅧ基因突变呈高度异质性,完全靠直接基因诊断查找其基因突变,工作量大。间接诊断利用致病基因内外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作为特异分子遗传标志物,通过家系成员间的连锁关系确定血友病基因的

关于印发新增血友病等四种门诊特殊慢性病诊断标准和诊断汇编

附件1 自治区区级单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新增血友病等四种门诊特殊慢性病诊断标准 一、血友病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出血表现:出血是血友病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以自发性、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或创伤、手术后严重出血多见。出血部位常见于负重的大关节(如膝、肘、踝、腕、髂、肩等)和肌肉/软组织(腰方肌、上肢肌、下肢肌等)、内脏(如腹腔内、腹膜后、泌尿、消化、呼吸道等)、皮肤、黏膜(如皮肤淤血、鼻出血、口腔出血、牙龈出血等)。致命性出血有颅内出血、神经系统出血、咽颈部出血和无准备的创伤、手术出血等。 (二)检查: 1.筛查试验:首选检查为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2-38s),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0-14s)。APTT延长而PT 正常,则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但APTT延长不能鉴别血友病A和B,患者其他检测如血小板(PLT,100-300×109)计数、凝血酶时间(TT,9-14s)、出血时间(BT)、纤维蛋白原(Fg,2~4g/L)含量等均正常。 2.确诊试验:测定血浆FⅧ:C(60-150%),辅以FⅧ抗原(FⅧ:Ag)可确诊血友病A;测定血浆FⅨ:C(60-150%),辅以FⅨ抗原(FⅨ:Ag)可确诊血友病B。若患者的FⅧ:C/FⅨ:C

或FⅧ:Ag/ FⅨ:Ag同时减低,提示FⅧ/FⅨ蛋白合成和分泌减少;若其FⅧ:C/FⅨ:C减低而FⅧ:Ag/ FⅨ:Ag正常,则提示F Ⅷ/FⅨ相应的分子功能异常。 3.鉴别试验:血友病A须与血管性血友病和获得性血友病相鉴别。 【建档资料】 1.病史资料(含门诊病历及住院病历); 2.血常规、铁蛋白(必要时)、凝血功能检验单; 3.FⅧ:C因子、FⅨ:C因子检测; 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测定。 二、阿尔茨海默病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症状:缓慢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尤以情景记忆障碍(特别是近事遗忘)为主;伴不同程度精神行为症状(妄想、幻觉、情感障碍、攻击行为、活动异常、饮食障碍、生物节律改变等);逐渐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以上方法用谵妄式其他严重精神疾病来解释的症状。 2.体征:记忆力、理解力、计算力、定向力减退等。 3.病史一年以上以及使用该病药物的记录。 (二)检查: 1.头颅CT或核磁提示脑萎缩; 2.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简明心理状况测验(MMSE)检查:总分30分,识别痴呆的划界为文盲组≤17,小学组≤20,中学或

最新高二生物-什么是血友病 精品

什么是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先天性血液凝固异常的出血疾病,原因是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一群在血液中可以帮助血液凝固的蛋白质,主要有十三种。如果缺乏其中某一种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 血友病患者受伤时出血的速度并不会比正常人快,但有血液不容易凝固的问题,皮肤表皮的小割伤,并不致于发生严重问题,但如果是深部割伤时,就可能会产生出血不止的情况。血友病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男性,以目前医疗技术无法治愈,必须终生输注凝血因子治疗。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种类之不同,可分为: A型血友病:缺乏第八凝血因子。 B型血友病:缺乏第九凝血因子。 C型血友病:缺乏第十一凝血因子。 其中A型约占80%~85%,B型约占15%~20%,C型血友病患者较少见且症状轻微属于个体隐性遗传,男女均会出现症状。另外尚有后天性血友病患。 血友病依其血液中凝血因子浓度的高低可分为: 轻度:凝血因子浓度5%~30%之间 中度:凝血因子浓度1%~5%之间 重度:凝血因子浓度<1% 血友病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度血友病患者只有在严重创伤或手术时才会有出血的问题。中度血友病患者较不常出血,也许一个月出血一次,出血通常是遭受创伤,也有部份患者可能自发性出血。重度血友病患者时常会发生肌肉或关节出血,他们可能每个礼拜出血一至二次,出血通常是自发性的,那表示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但还是会发生出血。

附:血友病的历史 血友病“Hemophilia”,源自希腊字,原意是“love of blood; 喜爱血液”并不是好的名词。根据Brinkhouse的考据,Hemophilia这名词于1828年为Schonlein的学生Hopf首先使用,但是Hemorrhaephilia,“The love of hemorrhage; 爱出血病”才是正确的用词。在1832~1854年之间,两词似可通用,也可能前者是后者的省略字。现代看来“Hemophilia;血友病”的用词是将错就错,但所指为何大家都明白。 以下利用编年的方式简单叙述血友病的历史 在古老的埃及草纸上首度提及 第二世纪:犹太的塔木德经中提及其遗传特性 第十世纪:血友病在西班牙摩尔医师手册中叙述 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后代及俄国沙皇家族中皆有人罹患。 1818年:J. Otto 描述此病为一种发生于男性的遗传性出血疾病,且遗传自健康的母亲。 1832年:J. L. Sch?nlein 确认出血时输血的疗效 1840年:S. Lane 在一个患有血友病的男孩身上施行了第一个成功的手术后输血 1911年:Addis 发现正常人的血液可以校正血友病病人血液凝固时间太长的缺陷 1914年:A. Hustin 使用柠檬酸钠来预防血液收集后凝固 1924年:R. Feissly 从血液中分离出红血球 1930年代:出血时经常用输注全血来治疗 1937年:F. H. L. Taylor 发现正常人血浆中可用来校正血友病病人血液凝固时间的物质为一种球蛋白物质(globulin substance),此球蛋白物质于1946年被进一步纯化后称之为“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 Globulin; AHG)” 1950年代:至少两种血友病的形式被发现,分别称为A型与B型 1952年:Biggs 等人描述来自七个不同家庭的病例,其症状类似血友病只发生于男性,但又与传统血友病不同,他们用第一个病人的姓氏来为此病命名,称之为“克里斯姆斯病(Chrismas disease)”,即后来所熟知的血友病B型(Hemophilia B) 1959年:J. G. Pool 发展出一种冷冻沉淀的方法以达到更高的第八因子浓度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定义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1]。 二、流行病学 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 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所有血友病患者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占15%~2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1986至1989年期间在全国24个省的37个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 2.73/100 000人口[1]。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根据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2](表1)。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重型患者自幼可有自发性出

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表1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分型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正常、出血时间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重型血友病患者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正常。 3.确诊试验:确诊血友病有赖于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测定。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缺乏,VWF∶Ag正常,FⅧ∶C/VWF∶Ag明显降低。血友病B 患者FⅨ∶C减低或缺乏。 4.抑制物检测:若患者治疗效果不如既往,应检测凝血因子抑制物。对于儿童患者,建议在首次接受凝血因子产品后的前20个暴露日每5个暴露日检测1次,在21~50个暴露日内每10个暴露日检测1次,此后每年至少检测2次,直至150个暴露日[3]。此外,患者接受手术前必须检测抑制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