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先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台湾位于中国的大陆架上。其次,从民族构成上来看,台湾人和大陆人拥有共同的祖先。第三,中国最早发现台湾并对其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第四,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二)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结果。台湾问题的形成起因虽然是国共内战的结果,但问题的复杂化、长期化却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了对抗社会主义力量,使蒋介石政权成为美国在亚洲战略上重要的一环。曾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了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地变化,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美国含蓄地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宣布与台湾当局“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并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1979年4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对台湾进行安抚。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1995年,允许李登辉访美,中美关系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点。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在上海,克林顿总统宣布了美国对台政策“三不原则”。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明显提升了对台关系。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台湾领导人“过境”美国时的接待规格。第二,全面加强了美台的军事关系。第三,明确表示美国将出兵介入台海冲突。第三,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问题。2003年以后,美国加大了反台独力度。美国一直在海峡两岸实行“双轨政策”,竭力维持海峡两岸不战、不统、不独的状态,最大程度地谋取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美国的一贯做法。

三、台湾当局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变迁1、蒋介石(1949-1975)时期:坚守一个中国2、蒋经国(1978-1988):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3、李登辉(1988-2000年):逐渐放弃一个中国政策6、陈水扁(2000.5至今):公开走向台独

四、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武力解放台湾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和平解放台湾第三阶段:(70年代末至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实施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点声明。“叶九条”,它是对党的新时期对台方针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标志“一国两制”构想萌芽。1982年1月,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设想,简称“邓六条”。从“叶九条”到“邓六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逐步完备,明确、系统化,成为了新时期中国对台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包括四个基本点:第一,一个中国。第二,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第四,和平谈判。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两会领导人于1993年4月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并签署了几项涉及保护两岸同胞正当权益的协议。江泽民总书记于

1995年1月30日发表了一个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提出八项看法和主张。江八点的提出,是继1979年叶剑英发表对台讲话(叶九条)后的又一次重要声明,推动了中国统一进程,在海峡两岸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中国政府对台政策:胡四点(中国对台政策新思维)2005年3月4日,根据台湾岛内活动日益猖獗的台独势力,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胡四点”说明中国现在在对台政策上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硬的方面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软的方面则不分蓝绿背景,什么人都可以平等协商、共议统一,是新时期指导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该法共有十条内容,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表明打击“台独”分裂、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坚定决心,充分体现大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坚定立场。

五、台湾问题前途展望

自2005年“胡四点”出台,中国实施新的对台政策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台独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有力遏止,大陆重新取得了对台问题的主动权。首先,连战、宋楚愈相继访问大陆,两岸紧张局势缓和。其次,两岸民间和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最后,中美达成反“台独”共识。我们的对策:首先,坚持和平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其次,先发展后统一,以发展促统一。第三,争取台湾民意的支持。

德国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情况不同,没有可比性。台湾问题不能套用德国模式解决。

首先,两者形成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其次,两者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不同。再次,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

因此,德国问题与台湾问题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效法、照搬“两德模式”解决台湾问题。未来中国统一的模式应由海峡两岸根据中国的国情经过充分的协商谈判来选择。

补充网上文摘:

十七大关于台湾问题论述

总体上看,十七大报告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

一、关于对台方针:

无论十六大还是十七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八项主张”的对台方针没有变化,这也不能变化。但措辞上有微妙差别。

十六大:“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十七大:“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前者是“坚持”,后者是“遵循”,柔和多了!一方面这是我党的主张(对方尚未接受),如果“坚持”就有点强加于人的味道,有“霸道”的感觉,而“遵循”呢,那就是说,不管别人什么态度,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就是按这个办,只要不违背,可以灵活进行。

二、关于台海问题的判断和操作内容

十六大:“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在说服台湾人民上,缺乏必要的力度和可信度),必须在“一个中国”前提下,通过“和平统一谈判”(目标太直接,不易被接受),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缺乏实际操作的内容)。十七大:“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便于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接受和理解),要求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好、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人情味很浓),在“一个中国”前提下,通过“交流对话、协商谈判”(气氛相对缓和),“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和平发展框架”(有了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

三、关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十六大:“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这话有点“大而化之”,真正的感召力不强)。十七大:“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应该说,十七大的报告用词,克服了“硬梆梆”的问题,显得入情入理,在人文的角度上更容易被台湾人民接受,也更有历史和文化感。“两个凡是”体现了我们最大的诚意,让人无可挑剔。目的是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从而具备复兴的基础,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提统一问题,当然统一是复兴的前提。但用“复兴”感召力要强得多。

四、关于反对“”分裂势力

十六大:“台湾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不得人心”(判断有点牵强,实际上“入联”也好,“返联”也罢,在台湾是有相当市场的,两者的拥护者加起来据说超过60%,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不得人心,未必就不得台湾人的…人心?,因此容易被台湾人民抵触)十七大:“当前,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时要求“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分裂活动”。可以看出,十七大报告的手法高明的多,很客观的指出分裂活动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两岸同胞共同来反对和遏制,当然,如果两岸同胞的遏制和反对都不起作用而引发更大的问题,比如我被迫使用武力,那就是因为“台独”势力不顾“两岸人民的反对”,“一意孤行”酿成的恶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