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杂化膜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功能化;有机/无机杂化膜;界面聚合;超滤;反渗透;渗透汽化;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进展

1.简介

传统的有机膜具有柔韧性良好、透气性高、密度低的优点,但是它们的耐溶剂性、耐腐蚀、耐温度性都较差,而单纯的无机膜虽然强度高、耐腐蚀、耐溶剂、耐高温,但比较脆,不易加工,因而制备一种兼具有两者优点的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机-无机杂化膜在有机网络中引入无机质点,改善网络结构,增强了膜的机械性能,提高了热稳定性,改善和修饰膜的孔结构和分布,提高膜的渗透性和分离选择性。

2.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结构

有机-无机杂化膜按结构可分为3大类:(1)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共价键结合的杂化膜,图1;(2)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的杂化膜,图2,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在有机基质内分散着无机纳米微粒和在无机基质中添加纳米高分子微粒;(3)有机改性的陶瓷膜,图3。

谈纳米管自问世以来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将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复合从而提高聚合物3.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制备方法

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方法包括:溶液-凝胶法、纳米微粒与高分子直接共混法、原位聚合法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方法。

(1)溶胶-凝胶法(sol-gel)

溶胶-凝胶法是将无机前驱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通过水解、缩合反应生成粒子粒径为纳米级的溶胶,再经干燥转变为凝胶。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杂化膜内部有机和无机相易发生分离,不易得到均质膜。当无机组分均匀的分散在有机网络中,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时,易得到透明均质膜。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氢键也可以是化学键,组分间的化学键可以是M-C、M-O-Si-C或M-L(L为有机配体如多羟基配体,有机羧酸等)。引入化学键有两者方法:一是选用包含有功能性基团的烷氧基硅氧烷单体作为无机前驱体;二是加入偶联剂对有机高聚物进行改性,选用三官能团的硅氧烷,更易得到均质膜。

(2)共混法

该方法是高分子可以以溶液形式、乳业形式、熔融形式等与纳米无机微粒共混。共混法操作方便、工艺简单。用此方法得到的杂化膜中,纳米微粒空间分布参数难以确定,纳米微粒分布不均匀,易团聚,通过对纳米微粒做表面改性或加入增溶剂进行改性。Genne等人将粒径约为1微米的二氧化锆(ZrO2)掺入聚砜(PSF)中发现:当掺入少量ZrO2(10-20wt%)时,膜的表面形成小孔,渗透性很低;当ZrO2达到40%时,膜的表层形成均匀且高空隙率的结构,平均孔径约为10nm,但膜的渗透性依然不高;如果进一步增加ZrO2,膜的表层结构和孔隙率不变,但膜的渗透性随着无机组分含量的升高而增强。Wara等人在醋酸纤维素膜中加入陶瓷氧化铝(Al2O3)颗粒,虽然Al2O3的掺杂不影响表层的孔隙率,但是对膜的微孔结构有影响:当Al2O3含量较低时。在致密高聚物膜下形成了大孔(孔径约为15微米);但随着Al2O3含量增加,逐渐形成了均一的微孔网状结构。

4.有机-无机杂化膜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质子传导膜可以应用在许多能量技术设备上,如燃料电池、电解水、分离氢、传感器及其他电化学装置上。但是高分子质子传导膜热稳定性差、操作温度狭窄。Honma等人通过sol-gel法在70℃通氮气条件下制备了PEO分子量200-2000的PEO/SiO2杂化膜。杂化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低温湿条件下质子电导率较低,随温度的升高,电导率增加,在90℃达到10-3S/cm,160℃增湿条件下可得到10-4的质子电导率。加入十二烷基磷酸盐的杂化膜在10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电导性。在后来的研究中,Honma等通过sol-gel法制备了杂化聚电解质膜。首先通过异氰酸根偶联剂将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丁烷和烷氧基硅烷相连形成改性的杂化前驱体,在经过水解、缩合得到的有机-无机杂材料,同时在膜液中加入磷钨酸(PWA)和碳酸异丙酯(PC),从而制得杂化膜。对杂化膜进行加热处理发现当PWA和PC含量较高时,由PEO60值得的膜在140℃下分解,由PTMO250值得的膜有最好的耐酸耐热性。同时发现PTMO分子量越高热稳定性越差。当温度高于80℃,在增湿条件下,膜的电导率提高,在饱和湿度下可得到最大的电导率。

此外,有机-无机杂化膜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可以用在许多领域,包括分离气体、纳滤和超滤、分离金属离子、酶反应和涂料等方面。

的力学、电学及其它性能,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前景,尤其是将碳纳米管添加到高聚物中制备成膜,利用其独特的一维管状结构和超疏水能力,可以提高传统分离膜对复杂体系的

分离效果。获得到结构完整,性能优良的碳纳米管/聚合物分离膜,首先需要提高碳纳米管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通过对碳纳米管改性接枝活性基团,提高界面相容性可使整个体系保持稳定,发挥混合杂化膜中碳纳米管的独特性能。本论文针对上述目标,采用不同功能化方法提高原始碳纳米管的纯度、稳定性和分散性,然后将功能化的碳纳米管与几种聚合物材料分别进行复合,分别制备超滤、反渗透和渗透汽化膜,研究添加碳纳米管后膜分离性能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原始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的纯化及表面功能化。首先采用在硫酸/硝酸组成的混酸中超声处理以纯化碳纳米管。针对不同聚合物的结构特点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纯化碳纳米管进行功能化以提高成膜后的性能:一是利用5-异氰酸酯-异酞酰氯(5-isocyanato-isophthaloyl chloride, ICIC)与碳纳米管反应实现多壁碳纳米管表面酰氯化;二是利用丁二酸酐过氧化物(diisobutyryl peroxide)与碳纳米管反应实现碳纳米管表面的羧酸化。通过功能化改性后,

极大的提高了多壁碳纳米管在水中和各种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也显著提高其在各种聚合物基质中的分散能力和界面相容性。(2)碳纳米管/聚砜超滤杂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将表面酰氯化的碳纳米管与聚砜基质共混,采用相转化的方法制备得到表面孔径约为30 nm的超滤膜。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膜表面和截面结构;采用元素分析(XPS),红外光谱(IR)及接触角对膜表面的化学成分和亲疏水性分析。以纯水和聚乙二醇(PEG,分子量20000)为原料液分别测试超滤膜的通量和截留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加入改善了膜的微结构并提高了膜表面的亲水性,纯水通量由原来的40 L/m2-h上升到180 L/m2·h,分离性能得到显著增强。另外,通过对BSA蛋白质分子的静态吸附实验,证明加入碳纳米管的聚砜超滤膜可以有效降低蛋白质引起的膜污染。(3)碳纳米管/壳聚糖渗透汽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将表面羧酸化的碳纳米管与壳聚糖共混制备得到表面致密的渗透汽化复合膜。通过SEM和TEM观察到膜的形貌以及碳纳米管在壳聚糖中的分散状况;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比较了混有碳纳米管的壳聚糖复合膜和纯壳聚糖复合膜结构的差异。通过膜在乙醇和水中的溶胀实验,考察了膜中碳纳米管含量对乙醇和水在膜中溶解系数和扩散系数的影响,与Fick定律推导出的理论扩散系数进行比较,证实膜中的碳纳米管更有利于提高水分子的扩散速率。最后将膜应用与渗透汽化实验中,考察料液温度和碳纳米管含量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碳纳米管的混合膜可以降低分子穿透膜的活化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水通量和膜的总通量及其他分离性能。(4)碳纳米管/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首先考察界面聚合反应条件对以间苯二胺(MPD)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单体的反渗透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并经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膜制备条件。研究了向水相中添加相转移催化剂和小分子醇类后对反渗透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合理的解释了相转移催化剂和小分子醇作为水相添加剂能提高复合膜通量的原因。随后,将羧酸化的碳纳米管分散到MPD水溶液中制备得到碳纳米管/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SEM、TEM的表征结果证明:加入碳纳米管后膜表面比纯聚酰胺膜粗糙,而且加入碳纳米管后由于微相分离会造成膜的分离层出现微小的空隙,降低了膜表面的致密程度。另外,碳纳米管/聚酰胺复合膜的表面更亲水,表面的电负性也大于纯的聚酰胺复合膜。与纯聚酰胺复合膜分离性能相比,碳纳米管/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对纯水和盐溶液的渗透通量增加近一倍,同时,膜抗污染性和耐氧化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活性氯的耐受力提高到3000 ppm·h。综上所述,本论文所制备的含碳纳米管有机/无机复合膜比单纯的有机高分子膜在结构和性能上有明显提高,该膜制备方法为制备高性能杂化膜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分子水平上认识高分子膜、高分子-有机杂化膜、高分子-无机杂化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渗透物分子在这些膜内的扩散特性对设计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渗透蒸发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高苯基含量的聚甲基双苯基硅氧烷(PMPhS)、高分子-有机杂化膜(PDMS-杯芳烃(CA)、PDMS-环糊精(CD))、高分子-无机杂化膜(PDMS-石墨(CG)、PDMS-二氧化硅(SiO2))的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溶解度参数、高分子链运动性、自由体积)和渗透物分子(苯、水)在膜内的扩散性质。对于PMPhS膜,溶解度参数的计算结果显示随着膜中苯基含量的增加,PMPhS膜表现出更强的亲苯性。自由体积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苯基含量的增加,膜的自由体积分数减小,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链段的刚性增加所致。同时,苯的扩散系数较水分子的扩散系数的增加更为显著,因此苯基含量的增加能够同时强化硅橡胶膜对苯的吸附能力和苯在膜中的扩散速率,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对高分子-有机杂化膜,实验表明CA 引入PDMS后,膜的通量和分离因子表现出了“反常”的变化,即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同时在

1wt% CA含量时出现最低值,3wt% CA含量时出现最高值。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解释这种现象,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模拟结果表明,高分子链的运动性和自由体积与PDMS和CA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苯/水在无限稀释和饱和状态下的扩散系数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扩散系数的大小不仅与自由体积相关,还与扩散

分子和CA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将CD引入PDMS中,杂化膜的溶解度参数更接近苯分子,表现出更强的亲苯性。不同的环糊精含量会导致PDMS与环糊精超分子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并使得高分子链段运动性降低,膜的自由体积分数降低。苯和水分子在杂化膜内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苯和水分子在具有较大自由体积和较高高分子链运动性的膜中扩散系数较大。对高分子-无机杂化膜,将无机介质CG、SiO2加入PDMS,降低高分子PDMS高分子链间相互作用。无机介质对高分子链的运动性影响不大,但使杂化膜自由体积分数降低。苯和水分子在杂化膜内的扩散系数结果显示体积较小的水分子在膜内扩散速率远大于体积较大的苯分子。苯和水分子在杂化膜内扩散系数的差异主要来自不同表面基团的CG或SiO2对杂化膜膜内自由体积的影响所产生的。由于水分子可以渗透通过无机介质SiO2,而无法渗透通过无机介质CG,因此水分子在PDMS-SiO2杂化膜内的扩散系数大于PDMS-CG杂化膜醋酸是化学工业上需求量最大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之一,醋酸-水虽然不形成恒沸物,但是二者的相对挥发度不大,特别是在醋酸的含量高于80wt%时,两者的气.液相组成相近。若用传统的精馏的方法进行分离,将消耗大量的能量,长期以来醋酸-水体系的分离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渗透蒸发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对于混合物中低含量(小于20wt%)的物质的脱除,在经济上是非常有利的。由于醋酸水溶液的强酸性,常用的脱水材料,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碳酸酯、聚丙烯腈和海藻酸钠等,在醋酸脱水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能都不太理想。基于醋酸脱水的重要的工业意义,本论文首次以耐化学溶剂性能优异的亲油性材料酚酞侧基聚醚酮(PEK-C)为膜材料,通过对其进行改性,制备醋酸渗透蒸发脱水膜。利用X一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以及接触角分析等手段对膜的微观形态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膜的溶胀吸附、扩散以及渗透蒸发性能。利用浓硫酸对PEK-C进行磺化改性,有效地提高了膜的亲水性,通过控制磺化度可调节磺化聚芳醚酮(sPEK-C)的亲-憎水平衡,膜在醋酸水溶液中的抗溶胀性能良好。SPEK-C膜的渗透蒸发综合指数随着磺化度的增大而提高,当磺化度为0.75时,达到了极大值。利用该磺化度的膜进行醋酸渗透蒸发脱水,在进料水浓度为10wt%和进料温度为50℃,可得到通量和分离因子分别为248 gm-2h-1和103的优良性能。为了提高磺化聚芳醚酮(SPEK-C)的通量,利用对醋酸水溶液具有高通量的聚乙烯醇(PVA)与选择性高的磺化酚酞侧基聚芳醚酮(SPEK-C)共混制备了PVA/SPEK-C共混渗透蒸发膜。SEM 测试结果表明PVA和SPEK-C相容性很好,XRD结果表明,膜中高分子链之间的距离随着PVA的含量的增大而增大;研究了PVA的含量对膜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VA含量的增大,共混膜的通量随之增大,同时分离因子随之有所降低。在PVA的含量为40wt%时,膜的分离指数达到了极大值。当进料水浓度为10wt%和进料温度为50℃,通量和分离因子分别为492 gm-2h-1和59.3。利用高亲水性的硅钨酸(STA)(H4SiW12O40)填充交联PVA/ SPEK-C共混膜,制备了STA/PVA-SPEK-C无机-有机杂化膜,很好地解决了PVA/ SPEK-C膜的"trade-off”现象。渗透蒸发结果表明,通量随着STA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分离因子先是随着STA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在STA的含量为12wt%时达到极大值,然后,随着STA的含量的增大而减少。当STA的含量为12wt%时,膜的分离指数达到了极大值。当进料水浓度为10wt%和进料温度为50℃,通量和分离因子分别为597 gm-2h-1和70.3。利用PEK-C制备复合膜的支撑层,以戊二醛交联的SPEK-C和STA/PVA-SPEK-C为活性层,制备各种复合膜。研究均质膜与复合膜的渗透蒸发性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均质膜相比,复合膜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扫描电镜测试表明,利用共溶剂可提高

STA-PVA-SPEK-C-GA/PEK-C活性层与支撑层相容性;界面形态对膜的渗透蒸发性能有

很大的影响,采用水和二甲亚砜为共溶剂的膜的性能高于单一以二甲亚砜为溶剂的膜亲水性高分子渗透蒸发膜在水溶液中易溶胀,化学改性可有效提高其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和渗透选择性,但常以牺牲渗透通量为代价。本文以降低水溶液中高分子膜的溶胀、提高对水的渗透

性和渗透选择性为出发点,以硅氧烷前驱体为无机组分,制备了系列聚乙烯醇(PVA)/硅有机无机-杂化膜,用于乙醇渗透蒸发脱水。用实验和分子模拟考察乙醇水溶液溶胀PVA膜的结构和性能特点;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初选出合适的硅氧烷前驱体对PVA杂化改性,再用反相气相色谱法(IGC)进一步预测和验证所选材料的分离性能;最后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氧烷(APTEOS)和1,2-双(三乙氧基硅)乙烷(BTEE)为前驱体制备PVA/硅杂化膜,考察其物化结构、形貌、溶胀和分离性能。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表明溶胀使PVA链伸展、移动性增加,形成无选择性扩散通道,降低了PVA膜的选择性。溶胀膜中水分子主要位于PVA链上羟基周围的亲水区域,且大部分水分子形成水簇,而乙醇分子基本上都是单个分散在膜中。CnH2n+1Si(OH)3杂化有效降低PVA链的移动性、增加PVA的无定形区;烷基增大,CnH2n+1Si(OH)3杂化改性PVA膜的无定形区增加,且只增加膜中小尺寸自由体积孔穴。基于PVA/CnH2n+1Si(OH)3杂化膜分子模拟结果,选择了APTEOS和BTEE对PVA膜杂化改性,显著降低了PVA链的移动性,调整了PVA膜的微观结构。IGC研究表明APTEOS改性提高了PVA膜对水的渗透性、水/醇的吸附选择性和扩散选择性。制备了PVA/APTEOS、PVA/BTEE和PVA/PSS(由APTEOS合成的低分子量聚倍半硅氧烷)三种杂化膜,硅杂化都降低了水溶液中PVA膜的溶胀,低硅含量时提高了水的渗透性和渗透选择性。然而,硅杂化降低了PVA膜的亲水性,为提高亲水性制备了季铵化聚乙烯醇(q-PVA)膜,为降低其溶胀度,制备戊二醛交联q-PVA膜和APTEOS 杂化q-PVA膜。季铵化显著增强了PVA膜亲水性,q-PVA及其改性膜对水的渗透性和渗透选择性都高于PVA膜。研究表明PVA改性膜与水和乙醇的相互作用参数不仅受膜的亲水性影响,还受膜结构影响,且PVA改性膜的相互作用参数与吸附选择性和渗透选择性具有内在关系,为膜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有机或无机膜相比,有机—无机杂化膜具有优良的强度和柔韧性、成膜性能、热和化学稳定性等,并且能发展单一膜材料原先所没有的综合性能,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杂化离子交换膜可以将无机材料的优点引入有机离子交换膜中,应用于多种领域。其中,杂化阴离子交换膜在一些重要的应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进一步的发展很有潜力。杂化阴离子交换膜可以应用于多价离子的截留和贵重金属的回收、压力驱动液相分离、蛋白质分离、气体分离膜等领域,特别是应用于碱性膜燃料电池(AMFC)上。在AMFC领域,杂化阴离子交换膜的性能可以与相应的氟化聚合物膜相比,显示出优异的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电学性能。杂化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掺杂法、聚合物改性法、接枝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共聚法,它可以避免有机—无机相分离或降低相分离的程度、兼顾膜的强度和柔韧性、使有机-无机相之间的相对比例更容易调节、使离子交换基团更容易引入且更加稳定。因此,共聚法是本论文所采用的主要制备方法。本论文共包括七章。第一章是绪论,先对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和杂化膜作简要的介绍,然后对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发展、应用和制备进行了概括,再过渡到杂化阴离子交换膜的应用和发展,并重点介绍了它们的制备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论文的主要工作。由于共聚法具有特出的优点,第二章先制备了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三甲氧基硅丙酯)(poly(GMA-co-KH-570)。共聚物涂覆在陶瓷片上,随后进行开环反应和sol-gel反应;得到以陶瓷为支撑体的杂化阴离子交换膜。考察了聚合物成分对膜的亲水性、水通量、电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可以应用于压力驱动过程,如超滤和纳滤。为了制备可以应用于电驱动过程的杂化膜,第三章选用了柔韧性良好的聚乙二醇(PEO)作为改性材料。PEO经过封端和季铵化后,得到前驱体PEO-[Si(OCH3)3](+)。前驱体与荷电、不荷电的小分子烷氧基硅烷一同进行sol-gel 反应,得到无支撑体的杂化阴离子交换膜。膜均匀致密,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合适的电导率和优异的机械性能,有可能应用于AMFC上。第四章采用了共聚法,先制备了共聚物(氯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三甲氧基硅丙酯)(poly(VBC-co-KH-570)),共聚物进行季铵化,

同时和小分子烷氧基硅烷进行sol-gel反应后,得到杂化阴离子交换膜。膜平整致密、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较高的离子交换容量(IEC),但电导率偏低。膜有可能应用于AMFC上第五章以聚(2,6-二甲基-1,4-苯撑氧)(PPO)为原料,进行溴化、羟基化、季铵化,随后和烷氧基硅烷一同进行sol-gel反应,热处理后得到杂化阴离子交换膜。调节以上制备过程,得到两种不同系列杂化膜:(1)变化热处理时间和温度,可以对膜的亲水性、柔韧性、电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有效调节。合适的热处理条件(130℃4-6h)得到的膜具有较高的耐碱能力和热稳定性,以及可接受的电导率。总体上,杂化膜可以有可能应用于AMFC上;(2)选定一个优化的热处理条件(130℃5h),变化烷氧基硅烷的用量,探索无机相的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氧化硅含量可以提高膜的性能,相对于系列(1),膜的抗溶涨能力和电学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更加适合应用于AMFC上。以上膜制备过程中均涉及到sol-gel反应,为了探索sol-gel反应与膜性质之间的关系,在第六章中,

选用了poly(GMA-co-KH-570)进行了材料-制备过程-膜性能关系的研究。poly (GMA-co-KH-570)和荷电、不荷电小分子烷氧基硅烷一同进行sol-gel反应,制备了杂化阴离子交换膜。初步的研究表明,高分子量的共聚物不利于sol-gel反应的充分进行,制得的膜常不均匀。低分子量的共聚物可以制备出具有较高交联程度的膜、高度均相和柔韧的膜;膜的热稳定性受交联程度的影响,膜的电学性能主要受到荷电小分子烷氧基硅烷用量的影响基于离子交换膜的电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由于其独特的荷电特性,可以进行离子物系的分离分级,在实现一些新型的化学合成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消除了环境污染,在绿色化学和清洁化工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双极膜电渗析技术是在离子交换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集成了普通电渗析和双极膜的优点,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可以在不引入其他盐的情况下利用直流电场水解离产生H+和OH-(或醇解离产生CH3O-)。双极膜电渗析作为一种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清洁化工技术,在绿色化工生产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个技术面临着大众认识不足、工艺集成不足、难以进行数学模拟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本论文选取了双极膜电渗析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有机酸的生产为出发点,选择葡萄糖酸作为有机酸的代表,对双极膜电渗析法生产葡萄糖酸过程遇到的一些科学问题进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引入环境因子(a)和价格因子(β),比较了在这两种因子的影响下,双极膜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这两种工艺生产葡萄糖酸的成本。结果表明,当a < 0.21,β< 0.21时,离子交换法优于双极膜电渗析法;当0.21≤a≤0.76时,β≤0.76时,通过适当调节最佳的转化点,双极膜电渗析和离子交换的集成是最佳的选择;当a>0.76,β>0.76时,双极膜电渗析法优于离子交换法。(2)利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方法,选取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料液浓度作为影响因素,对双极膜电渗析法生产葡萄糖酸的过程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数学拟合和脊岭回归分析,得到双极膜电渗析法生产葡萄糖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流密度为

44.8mAcm-2;电解质浓度为0.12moldm-3;料液浓度为0.15moldm-3。对预测值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值和预测值高度吻合,显示了模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3)通过传统电渗析浓缩室和双极膜电渗析盐室的串联,进行了双极膜电渗析法和传统电渗析法的在线集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传统电渗析的浓缩作用以及电极反应,集成的工艺实现了非常高的电流效率和较低的能耗,集成工艺生产葡萄糖酸的成本低于单个双极膜电渗析法的成本。整个集成工艺不仅仅高效简洁,并且操作稳定。(4)通过Nernst-Planck方程、Donnan 平衡以及电中性的原则,对阳离子交换膜在1-2溶液中的浓度、电阻、电势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对模型的电阻分布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离子浓度在扩散层中的分布是受电流显著影响的;扩散层的电势也是受电流显著影响的,而Donnan电势是不受电流影响的;在低电流密度时,来自Donnan界面层的电阻是整个膜液系统最主要的电阻,而在高电流密度时,扩散层的电阻是最主要的电阻。模型的电阻和电化学阻抗谱测定的电阻

基本吻合,少许的偏差可能是来源于模型对扩散层中电对流的忽略。(5)基于单级膜的浓度、电阻、电势模型以及双极膜的水解离特性,对典型三隔室双极膜电渗析膜堆生产葡萄糖酸的能耗和成本进行了数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溶液电阻、扩散层的电阻和Donnan界面层的电阻是受电流显著影响的;扩散层的电阻是最主要的电阻,而Donnan界面层和膜的电阻可以忽略不计。双极膜电渗析生产葡萄糖酸过程的能耗是随电流的增加而增加的。通过国产双极膜的能耗验证试验,表明模型是高度精确地。研究成果必将有力地推动双极膜电渗析技术的进步,为我国有机酸生产的环境化和绿色化奠定科学与技术基础,对其他绿色与环境化工过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具有燃料廉价易得、储运方便、高效无污染等特点,作为便携式移动电源在通信、军事、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但是,DMFC面临两大主要难题:一是DMFC所用的质子交换膜阻醇性能较差,甲醇渗透严重;二是阳极催化剂对甲醇氧化活性低。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AMDMFC)采用了阴离子交换膜作为电解质,整个体系为碱性。在碱性介质中甲醇氧化速度比在酸性介质中要快,而且也不存在反应中间产物使电极催化剂中毒现象;在AMDMFC中,氢氧根基团与甲醇传递方向相反,可消除电渗析产生的甲醇渗透,从而可降低甲醇渗透速度。因此,AMDMFC能够克服DMFC的缺点。阴离子交换膜是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本文在新型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对膜在AMDMFC的应用进行了评估。聚乙烯醇(PVA)是优先透水材料,具有良好的阻醇性和成膜性。我们通过亲电取代反应,采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作为醚化剂,将季铵基团引入PVA主链,制备了季铵化聚乙烯醇(QAPVA)。添加戊二醛(GA)作为交联剂,制备了交联度不同的交联QAPVA膜。交联QAPVA膜的甲醇渗透率随交联度的增加而减少,优于Nafion117。由于QAPVA羟基收缩产生的尺度效应和羟基亲水性,使得QAPVA的甲醇渗透率随甲醇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制备了带有季铵基团的季铵化壳聚糖(HACC),将不同量的HACC与QAPVA混合,GA作为交联剂,制备了交联度不同、组成不同的两种系列的QAPVA/HACC共混膜。复合膜的甲醇渗透率在

5.68×10-7-4.42×10-6cm2·s-1,均小于Nafion117膜,且具有良好的电导率,膜的电导率为10-3-10-2S·cm-1。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物,通过溶胶-凝胶反应,制备了二氧化硅(SiO2)含量不同的QAPVA/SiO2有机-无机杂化膜。无机粒子的加入,不仅增强了膜的热稳定性,降低了甲醇渗透率,而且膜的电导率也增强。杂化膜的甲醇渗透率比Nafion117低一个数量级,电导率最高可达1.4×10-2S·cm-1。通过氯甲基化、季铵化、碱化等反应,制备了OH型季铵化酚酞型聚醚酮(QPEK-C)阴离子交换膜。QPEK-C 膜的热稳定性良好,抗氧化性能强,在3%H2O2溶液中浸泡1周,膜的质量和电导率变化较小。膜的阻醇性能良好,甲醇渗透率低于10-9mol·cm-2·min-1。但是由于接枝上去的季铵基团数量较少,使得膜的离子交换容量IEC仅为0.11mmol·g-1,电导率为1.6×10-3-1.4×10-2·c有机溶剂脱水是目前渗透蒸发膜分离技术重要的应用领域,针对目前大量应用的亲水聚合物膜稳定性较差,渗透通量小的弊端,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膜。该复合膜以陶瓷膜为载体,它不仅具有无机膜机械强度大、热稳定性好及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而且还具备有机聚合物膜选择性高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亲水性

渗透蒸发分离膜。这种亲水性有机-无机复合膜是以堇青石为基板,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或溶胶-凝胶方法在堇青石表面形成具有大量活性硅羟基的SiO2微孔膜,然后再通过表面的硅烷化反应和自由基接枝共聚反应制成的。硅烷化反应所用的偶联剂是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化在表面引入具有反应活性的双键,在自由基引发剂存在下,引发接枝亲水性丙烯酸或丙烯酰胺单体,合成了一类新型的亲水性陶瓷载体-高分子复合膜。论文用硅胶粒子和单晶硅片作为参照物,用FTIR,TGA,XPS,SEM,AFM表面接触角测定仪,椭偏激光仪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偶联和接枝反应的条件对复合膜性质的影响。复合膜的超薄分离层

是由共价接枝在无机膜上的聚合物链组成的。本文着重探讨了单体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接枝单体浓度的增加,膜表面的接枝率增加,接枝层厚度增加,膜的渗透通量减小,分离选择性增大。另外选择不同种类的单体,分离性质亦不同。复合膜的分离性质可通过改变单体种类或单体浓度在较宽的范围内设计调节。复合膜用于醇/水混合物的渗透蒸发分离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陶瓷载体-聚丙烯酸或聚丙烯酰胺复合膜用于有机水溶液的脱水有很高的渗透通量和选择性,如在30℃对95wt.%的乙醇水溶液进行处理时,其渗透通量达到0.64 kg.m-2h-1,渗透液中的水含量高于98%。是一种性能优异的亲水性渗透蒸发分离膜。聚丙烯酰胺复合膜对丙烯酸水溶液的分离中表现的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是聚合物膜所无法比拟的。论文同时研究了溶液浓度和操作温度的变化对膜的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膜的分离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论文首次在不含有机模板剂的

Na2O-SiO2-Al2O3-NaCl-H2O系统中,以堇青石为载体,以水玻璃和准一水软铝石为原料,用水热法合成了ANA沸石膜。研究水含m-1。

有机无机杂化膜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功能化;有机/无机杂化膜;界面聚合;超滤;反渗透;渗 透汽化;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进展 1. 简介 传统的有机膜具有柔韧性良好、透气性高、密度低的优点,但是它们的耐溶 剂性、耐腐蚀、耐温度性都较差,而单纯的无机膜虽然强度高、耐腐蚀、耐溶剂、 耐高温,但比较脆,不易加工,因而制备一种兼具有两者优点的膜是目前研究的 热点。有机-无机杂化膜在有机网络中引入无机质点,改善网络结构,增强了膜 的机械性能,提高了热稳定性,改善和修饰膜的孔结构和分布, 提高膜的渗透性 和分离选择性。 2.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结构 有机-无机杂化膜按结构可分为3大类:(1)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共价键结 合的杂化膜,图1; (2)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的杂化膜,图 2,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在有机基质内分散着无机纳米微粒和在无机基质中添加 纳米高分子微粒;(3)有机改性的陶瓷膜,图3 Orgaric monomers 图1有机相和无机相以共价键结合的杂化膜 or ol i g )mers ao^Dolymerizdtion or aandsTE^ion Irorgaric mderiai cur s )rs

图2冇机郴和无机相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的朵化服 图3有机改性的陶浇膜 谈纳米管自问世以来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备受关注。 将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复合从而提高聚合物 3.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制备方法 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方法包括:溶液-凝胶法、纳米微粒与高分子直接共 混法、原位聚合法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方法。 (1) 溶胶-凝胶法(sol-gel ) 溶胶-凝胶法是将无机前驱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通过水 解、缩合反应生成粒子粒径为纳米级的溶胶,再经干燥转变为凝胶。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杂化膜内部有机和无机相易发生分离,不易得到均质 膜。当无机组分均匀的分散在有机网络中, 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时,易 得到透明均质膜。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氢键也可以是化学键,组分间的化学键可 以是M-C 、M-0-Si-C 或M-L (L 为有机配体如多羟基配体,有机羧酸等)。引入 化学键有两者方法:一是选用包含有功能性基团的烷氧基硅氧烷单体作为无机前 驱体;二是加入偶联剂对有机高聚物进行改性, 选用三官能团的硅氧烷,更易得 到均质膜。 (2) 共混法 OH - OH -OH OH organic or biological entity pore inorganic matrix organic or biological entity dense or matrix embedding inorganic particle or crystal ceramic oxide surface pore wall modiHcation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grafting with polymers or coupling agents

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一种有机无机杂化复合薄膜

目的:尝试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一种有机/无机杂化复合薄膜,使得该薄膜具有快速光致变色的特性,期望能够在自然光的照射下产生多种颜色的变化,勇于信息储存等领域。 特点:(1)无机材料变色慢,但稳定性好;有机材料变色快,但稳定性差; (2)杂化复合后体现高变色效率、高稳定性、多色性? 方法:(1)将无机材料作为基体,提供变色用的空穴-电子对; (2)可考虑的无机材料包括TiO2、多酸、WO3、MoO3等,掺杂后能自然光辐照? (3)引入带有变色官能团的有机纳米颗粒,进行纳米及分子尺寸的杂化; (4)如何实现多色性?(引入对应不同波长的官能团) 1.《过渡金属-杂多酸-复合杂化-综述-70页》------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51 (2006) 810–879(1)WO3/MoO3:当MoO3含量为8%时光吸收提高十分明显; (2)WO3/TiO2:包括Ti、Nb、Ta、Zn、Zr、等都可以提高光吸收,其中Zr最明显; (3)MoO3/TiO2:效果一般,但出现了两个峰(570纳米、750纳米); (4)MoO3/TiO2壳-核结构、CdS/MoO3、CdS/WO3:可在可见光区域激发变色; (5)Ag/TiO2:控制银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可实现随入射光而改变的多色性; (6)无机/无机复合材料:颗粒纳米级相互接触时,能更加有效地形成电荷传输通路,有利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因此纳米级颗粒制备十分关键! (7)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材料:将有机(轻质、柔曲、通用)和无机(高强、热稳、耐蚀)性能结合;在二者之间搭建电子或质子的传输通路十分关键;杂化能提高光色性和恢复速度、减小包膜厚度等; (8)溶胶-凝胶法、自组装法等是最常用的方法; (9)分子水平的无机/有机杂化,要在分子内搭建电子传输通路;纳米水平的无机/有机杂化,则要在纳米颗粒之间搭建电子传输通道; (10)纳米级杂化:静电逐层自组装膜(高光色性、高响应、高回复);聚合物基体中镶嵌的杂化(可避免裂纹、提高膜层稳定性,引入超声振动可获得良好镶嵌颗粒分散);无机/有机复合基体中颗粒镶嵌的杂化;颗粒锚固于有机长链上的杂化;有机和无机成分的定向有序分层排列杂化; (11)目前的发展方向:发展新的体系以便能实现光学褪色而不需热褪色(光学存储);发展多色纳米半导体材料;提高光响应时间(信息存储、数据显示、光信号处理、化学开关等,杂化材料在这方面应该更有优势)。 2.《无机-有机杂化光色材料进展》-16页------Chem. Commun., 2010, 46, 361–376 | 361 (1)典型有三芳基甲烷材料:二芳基乙烯(diarylethenes), dithienylethene, 螺吡喃(spiropyrans), 螺恶嗪(spirooxazines), 苯并吡喃(又称为色烯chromenes), 俘精酸酐(fulgides), 偶氮化合物(azo compounds), 多环芳香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anils, 多环醌类化合物(polycyclic quinones), 紫碱(viologens), 三芳基甲烷(triarylmethanes)

第三节 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

第三节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

(1)通过调节体系的pH值,使纳米微粒表面原子发生质子化或去质 子化使微粒带上电荷。如FeO、Fe 2O 3 、Fe 3 O 4 @SiO 2 、 Ag@SiO 2 、MoO(纳米簇)、石墨氧化物、黏土板 (2)控制形成微粒的阴、阳离子的化学计量比偏离1:1,这种方法适 用于沉淀溶度积较大的沉淀体系。如表面带有负电荷的水溶性PbI2纳米微粒 (3)通过吸附带有电荷的小分子使微粒表面带有电荷。如Au、Ag、 CdS等 (4)使用双官能团分子修饰微粒表面,其中一个官能基团与纳米微 粒表面结合为微粒提供稳定性,而另一个指向周围介质的官能基团为微粒提供表面电荷。如CdS、CdSe、CdTe、HgTe等纳米微粒表面修饰上电荷。 如何使纳米微粒表面带有电荷

Nanorainbows: Graded Semiconductor Films from Quantum Dots J. Am. Chem. Soc. 2001, 123, 7738-7739 The graded NP films were assembled using four different CdTe dispersions with luminescence maxima at 495– 505 (green), 530–545(yellow), 570– 585(orange), and 605–620 nm(red) . Layer-by-layer assembly was carried out on glass and plastic substrates and typically 5–10 CdTe NP bilayers of each of four luminescent colors were deposited. 三基色:red, green , blue

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硕士学位

分类号:_________ UDC:_________ 盲审代码:_________ 密级:_________ 硕士学位论文 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 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 学科、专业: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物理有机化学 完成日期:2008 3.10

X X 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XX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X X 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XX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XX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XX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 日

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 二维有序超薄的有机-无机杂化膜在光学、微电子学以及分子敏感元器件等方面的应用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分子水平设计及合成具有功能性的有机-无机复合超薄膜是当代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之一。本论文利用Langmuir-Blodgett (LB) 膜技术及自组装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超薄膜,并应用于修饰电极的制备、贵重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以及生物分子和手性分子的光电识别,具体的研究结果有: 1. 利用LB膜技术制备出了一系列有机-无机纳米杂化膜,如clay/[(phen)2(dC18-bpy)]2+(简写为Clay-Ru) 和TiO2/[Ru(phen)2 (dC18- bpy)]2+ (简写为TiO2-Ru) (phen=1,10-phenanthro-line,dC18bpy = 4,4’- dioctadecyl-2,2’-bipyridyl)等。AFM观察发现沉积在玻璃等基材表面的有机-无机杂化膜具有特征的片状结构,其纳米单层杂化膜的平均厚度为3.4 ± 0.5 nm。 2. 探讨了纳米单层Clay-Ru杂化膜修饰电极的界面电子传递机理。通过研究Clay-Ru 纳米单层杂化膜修饰的ITO电极对DNA的主要成份之一,guanosine 5’- monophosphate(GMP)的光电催化氧化行为,实验结果发现:(a) 紧密排列于ITO 电极表面的非电活性粘土的加入降低了电极的电化学活性,但有效提高了电极的稳定性和光催化氧化

最新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硕士学位

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硕士学 位

分类号:_________ UDC:_________ 盲审代码:_________ 密级:_________ 硕士学位论文 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 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 学科、专业: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物理有机化学 完成日期: 2008 3.10

X X 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XX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X X 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XX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XX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XX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 二维有序超薄的有机-无机杂化膜在光学、微电子学以及分子敏感元器件等方面的应用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分子水平设计及合成具有功能性的有机-无机复合超薄膜是当代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之一。本论文利用Langmuir-Blodgett (LB) 膜技术及自组装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催化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超薄膜,并应用于修饰电极的制备、贵重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以及生物分子和手性分子的光电识别,具体的研究结果有: 1. 利用LB膜技术制备出了一系列有机-无机纳米杂化膜,如 clay/[(phen)2(dC18-bpy)]2+ (简写为Clay-Ru) 和TiO2/[Ru(phen)2 (dC18- bpy)]2+ (简写为TiO2-Ru) (phen=1,10-phenanthro-line,dC18bpy = 4,4’- dioctadecyl-2,2’-bipyridyl)等。AFM观察发现沉积在玻璃等基材表面的有机-无机杂化膜具有特征的片状结构,其纳米单层杂化膜的平均厚度为3.4 ± 0.5 nm。 2. 探讨了纳米单层Clay-Ru杂化膜修饰电极的界面电子传递机理。通过研究Clay-Ru 纳米单层杂化膜修饰的ITO电极对DNA的主要成份之一,guanosine 5’- monophosphate(GMP)的光电催化氧化行为,实验结果发现:(a) 紧密排列于ITO 电极表面的非电活性粘土的加入降低了电极的电化学活性,但有效提高了电极的稳定性和光催化氧化

有机-无机杂化膜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进展 1.简介 传统的有机膜具有柔韧性良好、透气性高、密度低的优点,但是它们的耐溶剂性、耐腐蚀、耐温度性都较差,而单纯的无机膜虽然强度高、耐腐蚀、耐溶剂、耐高温,但比较脆,不易加工,因而制备一种兼具有两者优点的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机-无机杂化膜在有机网络中引入无机质点,改善网络结构,增强了膜的机械性能,提高了热稳定性,改善和修饰膜的孔结构和分布,提高膜的渗透性和分离选择性。 2.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结构 有机-无机杂化膜按结构可分为3大类:(1)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共价键结合的杂化膜,图1;(2)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的杂化膜,图2,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在有机基质内分散着无机纳米微粒和在无机基质中添加纳米高分子微粒;(3)有机改性的陶瓷膜,图3。

3.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制备方法 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方法包括:溶液-凝胶法、纳米微粒与高分子直接共混法、原位聚合法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方法。 (1)溶胶-凝胶法(sol-gel) 溶胶-凝胶法是将无机前驱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通过水解、缩合反应生成粒子粒径为纳米级的溶胶,再经干燥转变为凝胶。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杂化膜内部有机和无机相易发生分离,不易得到均质膜。当无机组分均匀的分散在有机网络中,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时,易得到透明均质膜。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氢键也可以是化学键,组分间的化学键可以是M-C、M-O-Si-C或M-L(L为有机配体如多羟基配体,有机羧酸等)。引入化学键有两者方法:一是选用包含有功能性基团的烷氧基硅氧烷单体作为无机前驱体;二是加入偶联剂对有机高聚物进行改性,选用三官能团的硅氧烷,更易得到均质膜。 (2)共混法 该方法是高分子可以以溶液形式、乳业形式、熔融形式等与纳米无机微粒共混。共混法操作方便、工艺简单。用此方法得到的杂化膜中,纳米微粒空间分布参数难以确定,纳米微粒分布不均匀,易团聚,通过对纳米微粒做表面改性或加入增溶剂进行改性。Genne等人将粒径约为1微米的二氧化锆(ZrO2)掺入聚砜(PSF)中发现:当掺入少量ZrO2(10-20wt%)时,膜的表面形成小孔,渗透性很低;当ZrO2达到40%时,膜的表层形成均匀且高空隙率的结构,平均孔径约为10nm,但膜的渗透性依然不高;如果进一步增加ZrO2,膜的表层结构和孔隙率不变,但膜的渗透性随着无机组分含量的升高而增强。Wara等人在醋酸纤维素膜中加入陶瓷氧化铝(Al2O3)颗粒,虽然Al2O3的掺杂不影响表层的孔隙率,但是对膜的微孔结构有影响:当Al2O3含量较低时。在致密高聚物膜下形成了大孔(孔径约为15微米);但随着Al2O3含量增加,逐渐形成了均一的微孔网状结构。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一、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定义 复合材料是指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有机、无机相的物质以物理方式结合而成,撷取各组成成分的优点,以构成需要之结构材。往往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为增强体组合而成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高聚物基复合材料PMC S最先得到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工业、民用、航天航空、生态、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1]。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即用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而成的全新材料。复合后的新材料具有有机、无机材料的各自优点,并且可以在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赋予材料许多优异的性能,正在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正不断见诸报道[2,3]。 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特点 复合材料中以纤维增强材料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其特点是比重小、比强度和比模量大。例如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的材料,其比强度和比模量均比钢和铝合金大数倍,还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减摩耐磨、自润滑、耐热、耐疲劳、耐蠕变、消声、电绝缘等性能。石墨纤维与树脂复合可得到膨胀系数几乎等于零的材料。纤维增强材料的另一个特点是各向异性,因此可按制件不同部位的强度要求设计纤维的排列。以碳纤维和碳化硅纤维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在500℃时仍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和模量。碳化硅纤维与钛复合,不但钛的耐热性提高,且耐磨损,可用作发动机风扇叶片。碳化硅纤维与陶瓷复合,使用温度可达1500℃,比超合金涡轮叶片的使用温度(1100℃)高得多。碳纤维增强碳、石墨纤维增强碳或石墨纤维增强石墨,构成耐烧蚀材料,已用于航天器、火箭导弹和原子能反应堆中。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用于汽车和飞机可减轻重量、提高速度、节约能源。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制成的复合材料片弹簧,其刚度和承载能力与重量大5倍多的钢片弹簧相当。 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应用 1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类新垫复合材料,它是指一种或多种组分以纳米量级的微粒,即接近分子水平的微粒复合于基质中构成一种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分散相尺寸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区域,将给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带来特殊的变化,正日益受到关注.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该类材料研究的种类已经涉及到无机物、有机物和非晶态材料等.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综合了有机物和无机物各自的优点,并且可以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赋予材料许多优异的性能,正在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技术 最先制得的纳米复合材料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如金属、非金属.陶瓷和石英玻璃等.目前,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种类已涉及到有机物和非晶态材料等.各

杂化纳米材料

材料的制备与技术 姓名:李菁 学号:20134209204

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绍及研究进展 摘要: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由于小尺寸和兼具有机、无机材料的各种优良性质, 在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潜质。本文对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简介,制备方法,表征方法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说明。 有机一无机杂化材料(OIHMs)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发展的新的边缘研究领域。它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介观物理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渗透交叉的结果,这种杂化材料综合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纳米材料的优良特性,已在高技术领域如纤维光学、波导、非线性光学、微电子印刷电路等方面得到应用,也将在低密度、高强度、高韧性材料,光电传感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得到应用。OIHMs系指有机和无机材料在纳米级的杂化。包括在有机基质上分散无机纳米粒子和在无机材料中添加(通常为纳米材料)纳米级有机物。该种材料综合了无机、有机和纳米材料的特性,正成为一个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1]。这种材料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无机网络中引入有机相增加其柔韧性,赋予无机材料新的性能;②在有机聚合物中引入无机相提高其强度、模量、耐磨性等;③制备性能独特的新型材料,如热塑性材料等。[2]1.杂化纳米材料的基本简介 杂化纳米材料是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造的。溶胶-凝胶技术是指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固化,再经热处理而得到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方法。 呈玻璃态。20世纪30~70年代,化19世纪中叶,正硅酸乙酯水解形成的SiO 2 学家、矿物学家、陶瓷学家、玻璃学家等分别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出了各自的研究对象,核化学家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核燃料,避免了危险粉尘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是溶胶-凝胶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发展了胶体溶胶-凝胶过程、无机聚合物溶胶-凝胶过程、复合溶胶-凝胶过程等3种主要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了许多可工业化的溶胶-凝胶前驱体,不仅有无机前驱体,也有大量的有机前驱体。主要用于制备粉体材料、薄膜材料、块体材料、纤维材料等。用溶胶-凝胶技术将有机功能分子或聚合物掺入到无机网络中,可克服陶瓷、玻璃的缺陷,

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

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 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基础,由于这些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消耗殆尽。另外,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浓度在大气中快速增加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气候,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南北极的冰川融化。在这种情况下,光伏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光伏太阳能电池可以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并且不释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它能够提供清洁电能。同时,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需成本,分布均匀。无机太阳能电池具有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但是由于其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限制了它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以有机聚合物材料为活性层,具有材料来源广泛、重量轻、制备工艺简单、可大面积成膜、柔性等优点而成为人们近年来关注的热点。本实验所研究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类基于光诱导效应,以共轭聚合物和无机半导体材料的复合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本实验重点对有机溶液PEDOT:PSS加入DMSO、异丙醇等物质的掺杂改性问题和硅片表面的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并尽量简化其制作工艺,期望能够探索出PEDOT:PSS溶液与其他溶液的最佳配比以及使硅片表面与有机溶液的结合性增强的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关键词: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PEDOT:PSS;溶液配比;表面处理 一、绪论 1.1实验背景 自从两次工业革命以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相机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飞速增长。特别是20世纪以来,能源需求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目前人类一直广泛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其有限的储量与人类无限的需求之间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预计最多还能使用一个世纪。除此之外,此类能源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温室效应,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构成巨大挑战。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控制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

?成果简介? 本文于!""#年#月$%日收到& 无机! 有机杂化材料控制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陈 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北京$""’% )[关键词]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合成化学,晶体工程传统的无机( 有机杂化材料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有机(无机层状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掺杂无机粉末复合材料和功能有机分子修饰的无机材料等。随着配位聚合物晶体工程自上世纪)"年代的兴起,以无机基团(如金属离子、簇合物其他纳米簇)和有机桥连配体为分子建筑块构筑的无机(有机聚集体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已经成为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发展方向之一。由于有机组分(配体)的引入,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具有与传统纯无机材料不同的特性。金属离子的存在,可以为这类材料提供各种潜在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氧化还原性、磁性、光学性能、吸附性能、反应性能等。同时,与传统无机材料不同,这些杂化材料比较容易通过引入不同有机配体或者对配体的修饰,达到设计、剪裁杂化材料的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目的,甚至可以调控杂化材料的对称性和手性。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可以兼具有机及无机功能基团各自的性质和功能,容易通过结构调控来实现性能调控和优化,而且其物理化学稳定性能等明显优于有机材料。因此,化学家们首先以金属离子作为组装基元,通过金属(桥连配体间的配位作用自组装成零至三维有序结构的配位聚合物,这些化合物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分子拓扑结构,而且初步表明它们在吸附分离与催化、光电子与磁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若干科学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例如,无机(有机多孔杂化材料,尤其是配位聚合物材料方面的研究,很多工作还停留在合成与结构表征方面。相反,性质性能研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而在可控合成与定向组装方法方面,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积累,才能通过合理分子设计和合理合成的方法, 达到获得特定结构、特定功能的杂化材料的目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控制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项目批准号:!"$*$"!" )以分子设计与剪裁为基础,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和高温固相合成等方法,着重开展新反应、可控合成与定向组装方面的研究,并实现杂化材料的发光、磁性、导电(半导体)、非线性光学等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多孔结构与分子吸附、交换等性质,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新反应、反应机理研究与光电杂化材料合成 考虑到一些难溶、稳定的光电功能配合物在常规溶液合成方法中难以进行,开辟新的合成方法以制备新型光电功能配合物材料成为当前杂化材料化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溶剂热法(包括水热法,下同)是在密闭体系、有一定的压力和较高温度下的反应过程,它源于模拟矿物生成的研究,随后被用于纯粹无机材料的制备。尽管溶剂热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难以监测,俗称“黑箱”反应,不过,由于其反应条件比较普通溶液法激烈,反应产物往往更加稳定,有利于材料的稳定性。 溶剂热法在配位聚合物等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方面开展得比较晚,不论反应规律性、产物结构与功能控制等均属有待深入研究的前沿课题。该项目不仅成功地建立了系列特定体系杂化材料的合成方法,而且发现系列溶剂热条件下金属/配体反应,并应用于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例如:发现二联吡啶类配体等有机物在水热条件下的不对称羟基化反应,在结构化学层次上证明了可以解释多二联吡啶配合物反应机理的共价水合物机理。所获 第%期 中国科学基金 !)+

有机无机杂化膜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功能化;有机/无机杂化膜;界面聚合;超滤;反渗透;渗透汽化;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进展 1.简介 传统的有机膜具有柔韧性良好、透气性高、密度低的优点,但是它们的耐溶剂性、耐腐蚀、耐温度性都较差,而单纯的无机膜虽然强度高、耐腐蚀、耐溶剂、耐高温,但比较脆,不易加工,因而制备一种兼具有两者优点的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机-无机杂化膜在有机网络中引入无机质点,改善网络结构,增强了膜的机械性能,提高了热稳定性,改善和修饰膜的孔结构和分布,提高膜的渗透性和分离选择性。 2.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结构 有机-无机杂化膜按结构可分为3大类:(1)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共价键结合的杂化膜,图1;(2)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的杂化膜,图2,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在有机基质内分散着无机纳米微粒和在无机基质中添加纳米高分子微粒;(3)有机改性的陶瓷膜,图3。

谈纳米管自问世以来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将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复合从而提高聚合物3.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制备方法 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方法包括:溶液-凝胶法、纳米微粒与高分子直接共混法、原位聚合法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方法。 (1)溶胶-凝胶法(sol-gel) 溶胶-凝胶法是将无机前驱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通过水解、缩合反应生成粒子粒径为纳米级的溶胶,再经干燥转变为凝胶。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杂化膜内部有机和无机相易发生分离,不易得到均质膜。当无机组分均匀的分散在有机网络中,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时,易得到透明均质膜。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氢键也可以是化学键,组分间的化学键可以是M-C、M-O-Si-C或M-L(L为有机配体如多羟基配体,有机羧酸等)。引入化学键有两者方法:一是选用包含有功能性基团的烷氧基硅氧烷单体作为无机前驱体;二是加入偶联剂对有机高聚物进行改性,选用三官能团的硅氧烷,更易得到均质膜。 (2)共混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