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机械原理笔记

(完整版)机械原理笔记
(完整版)机械原理笔记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1 研究机构的目的

目的:1、探讨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3、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1.2 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点、线、面称为运动副元素)

低副:面接触的运动副(转动副、移动副),高副: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注:低副具有两个约束,高副具有一个约束

2、自由度:构件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或确定构件位置的独立参变量的数目)

3、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成的系统。其中闭链:每个构件至少包含两个运动副元素,因而够成封闭系统;开链:有的构件只包含一个运动副元素。

4、机构:若运动链中出现机架的构件。机构包括原动件、从动件、机架。

1.3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机构运动简图: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机构示意图:不按精确比例绘制。

2、绘图步骤:判断运动副类型,确定位置;合理选择视图,定比例μl;绘图(机架、主动件、从动件)

1.4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机构的自由度:机构中各活动构件相对于机架的所能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F=3n - 2p L - p H(n指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p L指机构中低副的数目,p H指机构中高副的数目)

自由度、原动件数目与机构运动特性的关系:

1):F≤0时,机构蜕化成刚性桁架,构件间不可能产生相对运动

2):F > 0时,原动件数等于F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原动件数小于机构自由度时,机构运动不确定; 原动件数大于机构自由度,机构遭到破坏。

2、计算自由度时注意的情况

1)复合铰链:m个构件汇成的复合铰链包含m-1个转动副(必须是转动副,不能多个构件汇交在一起就构成复合铰链,注意滑块和盘类构件齿轮容易漏掉,另外机架也是构件。

2) 局部自由度:指某些构件(如滚子)所产生的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局部运动的自

由度。解决方法:将该构件焊成一体,再计算。

3)虚约束:指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注:计算时应将虚约束去掉。

虚约束作用:虽不影响机构的运动,但可以增加构件的刚性。

注:平面机构的常见虚约束:(1)不同构件上两点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若在两

点间加上一个构件和两个运动副;类似的,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为一直线时,若

在该点铰接一个滑块并使其导路与该直线重合,将引进一个虚约束。(2)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其导路相互平行,这时只有一个移动副起约束作用,其余移动副都是虚约束。(3)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其轴线相互重合,这时只有一个转动副起约束作用。(4)完全对称的构件注:如果加工误差太大就会使虚约束变为实际约束。

1.5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1、高副低代:在平面机构中用低副(转动副或移动副)代替高副的方法。

条件要求: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必须相同

方法:用两个转动副和一个构件代替一个高副,这两个转动副分别位于高副两轮廓接触

点的曲率中心。特例:(1)两轮廓之一为直线,因直线曲率中心位于无穷远则演化为移

动副(2)若两轮廓之一为一点,因点的曲率半径为零,所以曲率中心与该点重合

2、杆组:不能再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由p L=3/2 n(n=2,4,6…p L=3,6,9…)

3、杆组的级别:由杆组中包含的最高级别封闭多边形来确定的。Ⅱ级杆组由两个构件和3

个低副组成的(有五种不同的形式),Ⅲ级杆组由4个构件和6个低副组成的,把由机架和原动件组成的机构称为Ⅰ级杆组

注:按照杆组的概念,任何机构都可看成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

去的方法组成

4、结构分析:1)先除去虚约束和局部自由度,并高副低代,用箭头标出原动件

2)从远离原动件的处开始拆杆组(先试拆Ⅱ级杆,如不能,再拆Ⅲ级杆等) 3)接着在剩余的机构中重复(2)的步骤

注:剩余机构不允许出现只属于一个构件的运动副和只有一个运动副的构件

(原动件除外),因为前者将导入虚约束,而后者则产生局部自由度。

5、机构的级别:所拆的杆组的最高级别即为机构的级别。

注意:对于同一机构,取不同构件作为原动件时,可能拆分的结果不同,利用此性质可以变换机构级别,用低级机构代替高级机构。

6、增加自由度的方法:在适当位置添加一个构件和一个低副或用一个高副去代替一个低副。

7、含有齿轮副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齿轮中心被约束:计一个高副;齿轮中心未被约束:

计一个低副。

例如:图(a)F=3×5-2×6-1×2=1

图(b)F=3×5-2×7-1×0=1

8、高副低代如图: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2.1 研究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1、目的:确定构件的行程或机壳的轮廓;确定机械的工作条件;确定惯性力

2、方法:①图解法:速度瞬心法、相对图解法②解析法③实验法

2.2 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1、速度瞬心:两构件作相对运动时,其相对速度为零时的重合点称为速度瞬心,简称瞬心。

也就是两构件在该瞬时具有相同绝对速度的重合点。

绝对瞬心:两构件之一是静止构件;相对瞬心:两构件都运动

注:两构件在任一瞬时的相对运动都可看成绕瞬心的相对运动。

2、机构瞬心的数目:N =K(K-1)/2

3、瞬心的求法:

①定义法:(1)若两构件1、2以转动副相联接,则瞬心P12位于转动副的中心

(2)若两构件1、2以移动副相联接,则瞬心P12位于垂直于导路线

方向的无穷远处

(3)若两构件1、2以高副相联接,若在接触点M处作纯滚动,则接触点M就是它

们的瞬心;若在接触点M处有相对滑动,则瞬心位于过接触点M的公法线上

②三心定理法:指作平面运动的三个构件共有三个瞬心,这三个瞬心必在一条直线上

4、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①铰链四杆机构:

注:两构件的角速度与其绝对速度瞬心至相对速度瞬心的距离成反比,

P34和P14的同一侧,因此W1和W3的方向相同;在之间时,方向相反。

②凸轮机构:

③曲柄滑块机构:

④滑动兼滚动接触的高副机构:w2/w3=P31P32/P21P32

注:角速度与连心线被轮廓接触点公法线所分割的两线段长度成反比。

2.3用相对方程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1、同一构件上点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求法:(法向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矢量都用虚线表示)

34

13

3

14

13

1

13

1

3

31

;P

P

P

P

v

i

l

l

P

ω

μ

ω

μ

ω

ω

=

=

=

34

13

14

13

1

3

31P

P

P

P

i=

=

ω

ω

12

11312

1

P l

v P P

ωμ

=?

构件:

12

11312

1

P l

v P P

ωμ

=?

构件:

12

2

2

P

v v

=

构件:

13

14

1

313

P

P

v

v

l

P

μ

ω?

=

=

注:(1)求E点速度时,必须通过E对C和E 对B的两个相对速度矢量方程式联立求解。

(2)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只适用于同一构件上的各点,而不能应用于机构的不同构件上各点

(3)对三级机构运动分析时,要借助特殊点(阿苏尔点)对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阿苏尔点:任选两个两副构件,分别作该两构件的两个运动副中心连线,其交点就是特殊点(3个均取在三副构件上)

2、组成移动副的两构件上重合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注意:(1)哥氏加速度方向是相对速度沿W的转动方向转90度

(2)例1中使用了扩大构件法,尽可能选择运动已知或运动方向已知的点为重合点。

(3)所求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只是在这一机构位置时满足要求的点。

(4)一个具有确定运动的机构,其速度图的形状与原动件的速度大小无关,即改变原动件的速度时,速度多边形不变,但加速度多边形无此特性。

(5)速度瞬心法只能求速度而不能求加速度。

(6)求构件上任一点的速度,可先求出运动副处点的速度,再用速度影像求该点速度,加速度同上。(书:例题2-2)

2.4 用解析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1、解析法:先建立机构的位置方程,然后将位置方程对时间求导得速度方程和加速度方程。

2、常用的解析法:矢量法,复数矢量法,矩阵法(前两种用于二级机构求解,可直接求出所需的运动参数或表达式;矩阵法适用于计算机求解;三级机构需用数值逼近的方法求解)2.5 运动线图

1、运动线图:指一系列位置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或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对时间

或原动件转角列成的表或画成的图。

注:(1)已知位移线图,可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微分或图解微分直接作出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线图

(2)已知加速度线图,可用数字积分或图解积分直接得出相应的速度和位移线图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3.1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1.平面连杆机构特点:优点:1)各构件以低副相连,压强小,易于润滑,磨损小;2)能由本身几何形状保持接触;3)制造方便,精度高;4)构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多样的运

动轨迹。缺点:1)机构复杂,传动积累误差较大(只能近似实现给定的运动规律;2)设计计算比较复杂;3)作复杂运动和往复运动的构件的惯性力难以平衡,常用于速度较低的场合。

2.三类基本问题:1. 实现构件的给定位置(亦称实现刚体导引)2.实现已知的运动规律

3.实现已知的运动轨迹

3.运动设计的方法:1.图解法;2.解析法;3.图谱法;

4.实验模型法

3.2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

1.铰链四杆机构:所有运动副均为转动副的平面四杆机构称为铰链四杆机构,其它

型式的平面四杆机构都可以看成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

构成:机架,连架杆(曲柄、摇杆)、连杆;组成转动副的两构件能作整周相对转动该转动副称为整转副,否则为摆动副。按照两连架杆的运动形式的不同,可将铰链四杆机构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三种类型。

注:(1)曲柄所联接的两个转动副均为整转副,而摇杆所联接的两个转动副均为摆动副。

(2)倒置机构:通过转换机架而得的机构。依据是机构中任意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

不因其中哪个构件是固定件而改变。

2. 转动副转化成移动副的演化

3.偏心轮机构:若将转动副B的半径扩大到比曲柄AB的长度还要大,则曲柄滑块机构转化为偏心轮机构。(扩大转动副)

注:在含曲柄的机构中,若曲柄的长度很短,在柄状曲柄两端装设两个转动副存在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故常常设计成偏心轮机构。

4、取不同构件作机架:

5.各种不同的平面四杆机构都是通过“改换机架、转动副转化为移动副及改变移动副结构

等演化而成的。

3.3 平面四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

1.杆长之和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的长度之和。

2.转动副为整转副的充分必要条件:组成该转动副的两个构件中必有一个为最短杆,且四个

构件的长度满足杆长之和条件。

3. 四杆铰链运动链成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 特例:若两个构件长度相等且均为最短时:

(1)若另外两个构件长度不等,则不存在整转副 (2)若另两个构件长度相等,则当两最短构件相

时有三个整转副,相对时有四个整转副。

注:成为曲柄滑块机构的条件为:

b e a ≤+

(其中e 偏心距离)

4. 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从动件快行程平均速度/从动件慢行程平均速度 (K 大于等于1) 极位夹角θ:当摇杆处于两极限位置时,对应的曲柄位置线所夹的角。范围:[0,180)

(当AB 与BC 两次共线时,输出件CD 处于两极限位置。)

θ

θ??-+=

===οο180180212112t t v v K 11180+-=K

K ο

θ 5、急回特性:从动件正反两个行程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注:1、平面四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的条件:(1)原动件作等速整周转动;(2)输出件作往

复运动;(3)0≠θ

2、有急回特性的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摆动导杆机构以及具有曲柄

的多杆机构。 无急回特性的机构:正弦机构、对心曲柄滑块机构 6. 根据K 及从动件慢行程摆动方向与曲柄转向的异同,曲柄摇杆机构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①I 型曲柄摇杆机构:K>1 θ>0, 摇杆慢行程摆动方向与曲柄转向相同。尺寸条件: 结构特征:A 、D 位于C1、C2两点所在直线的同侧

②II 型曲柄摇杆机构:K>1 θ>0, 摇杆慢行程摆动方向与曲柄转向相反。尺寸条件: 结构特征:A 、D 位于C1、C2两点所在直线的异侧 ③III 型曲柄摇杆机构:K=1 θ=0, 摇杆无急回特性,尺寸条件: 结构特征:A 、C1、C2三点共线

7. 压力角α:在不计摩擦力、重力、惯性力的条件下,机构中驱使输出件运动的力的方向线与输出件上受力点的速度方向线所夹的锐角。传动角γ:压力角的余角。 注: ① α越小,传力越好;γ越大,传力越好。[]γγ≥min

2222c b d a +<+2222c b d a +>+2222c b d a +=+

② 指连杆与从动件的夹角

③四杆机构的最小传动角位置: I型曲柄摇杆机构出现在曲柄与机架重叠共线位置,

II型曲柄摇杆机构出现在拉直共线位置,III型曲柄摇杆机构拉直与重叠共线位置

8. 死点位置:曲柄摇杆机构中取摇杆为主动件时,当曲柄与连杆共线时,连杆对从动件曲柄的作用力通过转动中心A,传动角为零,力矩为零,称为死点位置。

注意:一般要避免死点,但有时也可利用死点:当工件被夹紧后,

BCD成一直线,机构处于死点位置,即使工件的反力很大,夹具也

不会自动松脱,该例为利用死点位置的自锁特性来实现工作要求的。

3.4 实现连杆给定位置的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

①连杆位置用铰链中心B、C表示:

②连杆位置用连杆平面上任意两点表示:转换机架法

3.5 实现已知运动规律的平面连杆机构运动设计

1.按连架杆对应位移设计四杆机构:①求解两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问题的“刚化反转法”:如果把机构的第i个位置AiBiCiDi看成一刚体(即刚化),并绕点D转过(- 1i)角度(即反转),使输出连架杆CiD与C1D重合,称之为“刚化反转法”。

②给定两连架杆上三对对应位置的设计:

注意:在工程实际中AB杆长度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改变B点的位置其解也随之改变,故实际连架杆三组对应位置的设计问题也有无穷多个解。可减少作图线条,仅将DB的B点转动相应的角度得出B点。

2.已知两连架杆的两组对应位移,设计实现此运动要求的含一个移动副四杆机:

3.按给定的从动件的行程和K设计四杆机构:

步骤:由k计算极位夹角θ;任选固定铰链中心D ,由l4和ψ作出摇杆

的两极限位置C1D和C2D;连接C1和C2 过C1、C2作与C1C2成

∠C1C2N=90-θ的直线C1O、C2O,得交点O;以O为圆心OC1为半径作圆,

在圆弧上任选一点A作为固定铰链中心;以A为圆心,AC2为半径作圆弧交

AC1于E,平分EC1,得曲柄长度l2.再以A为圆心,为l2半径作圆交AC1和

AC2的延长线于B1,B2.B1C1=l3

注意:见书97、98页

3.6 实现已知运动轨迹的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

1.图谱法

2.罗培兹定理:铰链四杆机构连杆上任一点的轨迹可以由三个不同的铰链四杆机构来实现。补充:四杆机构设计的条件:(见右上图)

第四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4.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1、凸轮机构的特点:凸轮机构是一种结构简单、紧凑的机构,具有很少的活动构件,占据空间小。优点: 对于任意要求的从动件规律,都可以毫无困难地设计出凸轮廓线来实现。缺点:高副接触,易磨损,只适用于传力不大的场合;凸轮轮廓加工比较困难;从动件的行程不能过大

2、应用:实现无特定运动规律要求的工作行程;实现有特定运动规律要求的工作行程;实现对运动和动力特性有特殊要求的工作行程;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

3、凸轮机构的组成:凸轮、从动件、机架三个构件组成

4、分类:①:按凸轮的形状: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圆柱凸轮(前两个平面运动,圆柱凸轮属于空间凸轮机构)②:按从动件的型式分:尖底从动件、滚子从动件、平底从动件(按机架的运动形式分为往复直线运动的直动从动件和往复摆动的摆动从动件) ③按凸轮与从动件维持接触(锁合)的方式分:力锁合(重力、弹簧力)、几何锁合 4.2 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1、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

基圆:指以凸轮轮廓曲线最小失径r 0为半径的圆

从动件运动线图:指通过微分可以作出的从动件速度线图和加速度线图。

2、按照从动件在一个循环中是否需要停歇及停在何处等,可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位移曲线分成如下四种类型:

(1)升-停-回-停型(RDRD 型) (2)升-回-停型(RRD 型) (3)升-停-回型(RDR 型) (4)升-回型(RR 型)

2

速度:?

d ds 叫类速度 )(?f S =

加速度: 其中22?d s d 叫类加速度 跃动度: 其中33?d s d 叫类跃动度 3、多项式运动规律:位移曲线的一般形式: 速度:

加速度:

跃动度:

注意:式中ω为凸轮的转角(rad );c0,c1,c2,….cn 为n+1个待定系数。

① 这n+1个系数可以根据对运动规律所提的n+1个边界条件确定 ② 对从动件的运动提的要求越多,相应多项式的方次n 越高 ③ 一般取n 为1、2、5

(1) n=1的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 其推程的边界条件为:0=? 0=s ,Φ=? h s = 推程的运动方程:Φ=/?h s ,Φ=/ωh v ,0=a 注:从动件在运动起始位置和终止两瞬时的加速度在理论上由零值突 变为无穷大,惯性力也为无穷大。由此的冲击称为刚性冲击。适用 于低速轻载。

(2)n=2的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2210??c c c s ++=, ω?ω212c c v +=,222ωc a =

推程等加速运动的边界条件为:0=? 0=s v = 0 ; ,2/Φ=?2/h s = 推程等加速运动的方程式为:222?Φ=

h s ?ω24Φ=h v 2

2

4ωΦ

=h a 注:在运动规律推程的始末点和前后半程的交接处,加速度为

有限值,这种由于加速度发生有限值突变而引起的冲击称为 柔性冲击。适用于中速轻载

(3)n ≥3 的高次多项式运动规律:

适当增加多项式的幂次,就有可能获得性能良好的运动 规律。但幂次越高,要求的加工精度也愈高。 (4)简谐运动(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推程阶段运动方程:)]cos(1[2?πΦ-=h s ,)sin(2?π

ωπΦ

Φ=h v ,)cos(22

22?πωπΦΦ=h a 注:该运动规律在推程的开始和终止瞬时,从动件的加速度

仍有突变,故存在柔性冲击,适用于中速中载

222?ω??d s d dt d d dv dt dv a =?==333?

ω??d s d dt d d da dt da j =?==n

n c c c c c s ????+???++++=332210)

432(1342321-+???++++=n n nc c c c c v ????ω)

)1(1262(224322--+???+++=n n c n n c c c a ???ω))2)(1(246(3433---+???++=n n c n n n c c j ??ω?10c c s +=ω1c v =0=a

(5)摆线运动(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推程阶段的正弦加速度方程为:)2sin(2?ππ?Φ

-Φ=

h h s )]2cos(1[?πωΦ-Φ=h v )2sin(222?πωπΦ

Φ=h a

注:这种运动规律的速度及加速度曲线都是连续的,没有任何突

变,因而既没有刚性冲击、又没有柔性冲击,可适用于高速轻载。 注意:

在选择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时,除了要考虑刚性冲击和柔性冲击以 外,还要对各种运动规律所具有的最大速度vmax (动量)和最大 加速度amax (影响惯性力)及其影响加以比较。

4、组合运动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运动特性,还可以将以上各种 运动规律组合起来加以应用,组合时应遵循的原则:

(1) 对于中、低速运动的凸轮机构,要求从动件的位移曲线在 衔接处相切,以保证速度曲线的连续,即要求在衔接处的位 移和速度应分别相等。

(2) 对于中、高速运动的凸轮机构,要求从动件的速度曲线在 衔接处相切,以保证加速度曲线连续,即要求在衔接处的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应分别相等。 5、修正梯形组合运动规律:

4.3 按给定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曲线——作图法

1、设计原理:已知从动件的运动规律[s =s(?)、v=v(?)、a=a(?)]及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如r 0、e )及转向,求凸轮轮廓曲线上点的坐标值或作出凸轮的轮廓曲线。

2、反转法原理:给正在运动着的整个凸轮机构加上一个与凸轮角速度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 ω),这样,各构件的相对运关系并不改变,但原来以角速度ω转动的凸轮将处于静止状态;机架(从动件的导路)则以( - ω)的角速度围绕凸轮原来的转动轴线转动;而从动件一方面随机架转动,另一方面又按照给定的运动规律相对机架作往复运动。

①尖顶直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②滚子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③平底移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与上面相仿,先取平底与导路的交点B0为参考点,把它看做尖底,用反转法求出一系列的得B1、B2…,其次过这些点画一系列平底得一直线族;最后将此直线族的包络线,即得到凸轮实际的轮廓线。(注意:①为了保证所有位置的平底都

能与轮廓相切,平底左右两侧的宽度必须分别大于导路至左右最远切点的距离b’和b”②对于平底直动从动件,无论导路对心还是偏置,无论取哪一点为参考点,得出的直线族和凸轮实际轮廓曲线都是一样的。)

⑤圆柱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4.4 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解析法)1、理论基础:

①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

4.5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1、压力角α:接触点法线与从动件上力作用点速度方向所夹的锐角。(凸轮作用于从动件的驱动力F是沿法线方向传递的,可分解为沿从动件运动方向的有用力和使从动件紧压导路的有害分力)

注:①机构自锁:当α超过一定数值摩擦阻力将超过有用分力,此时无论驱动力多大都不能推动从动件。出现自锁时的压力角称为极限压力角

②许用压力角:αmax≤[α],对于移动从动件:[α]=30o-38o;对于摆动从动件:

[α]=40o-45o(对于力锁合式凸轮机构,不是由凸轮驱动的,所以不会出现自锁,

回程压力角可以取得很大,可在70o-80o之间选取)

2、按许用压力角确定凸轮回转中心位置和基圆半径:

①直动移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②摆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③滚子半径的确定:

④平底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的基圆半径和平底长度的确定:

第五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5.1 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1、齿轮的应用:用于传递空间任意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

2、按照一对齿轮传动的角速比是否恒定分为:(1)圆形齿轮机构(固定);

(2)非圆齿轮机构(变化的)

3、分类:①平面齿轮机构:用于传递两平行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分为:直齿圆柱齿轮机构、斜齿圆柱齿轮、人字齿圆柱齿轮 曲线齿圆柱齿轮机构

②空间齿轮机构:用来传递两相交轴或交错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分为:圆锥齿轮机构、交错轴斜齿轮机构、蜗杆机构、准双曲齿轮机构

5、齿轮机构传动的特点:优点:传动比稳定,传动效率高;缺点: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较高,不适用于两轴间距离较大的传动

6、齿轮机构设计的内容:①齿轮齿廓形状的设计;②单个齿轮的基本尺寸设计

③一对齿轮传动设计

5.2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1. 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两齿廓在任一瞬时角速度之比(设点p

是两齿轮廓在点

K 接触时的相对速度瞬心)

注:两轮的瞬时传动比与瞬时接触点的公法线把连心线分成的两段线段成反比。

2、平面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在啮合传动的任一瞬时,两轮齿廓曲线在相应接触点的公法线必须通过按给定传动比确定的该瞬时的节点。

注:定点p 称为节点,以o1和o2为圆心,过节点p 所作的两相切圆称为节圆,其半径用r1’和r2’表示。一对齿轮齿廓的啮合过程相当于一对节圆的纯滚动。

3、齿廓曲线的选择:对于定传动比的齿轮机构,目前仅有渐开线、摆线及变态摆线等少数

几种,其中渐开线较为常用。 5.3 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

1.圆的渐开线的形成:当直线沿一圆周作相切纯滚动时,直线上任一点在与 该圆的平面上的轨迹弧AK ,称为该圆的渐开线。该圆为基圆,半径为r b , 该直线为发生线,k θ为展角

1122P v O P O P ωω=?=?121221O P

i O P ωω==1221/i r r ''=

2、渐开线的性质:①线段NK = 弧长AN ②渐开线上任意一点的法线必切于基圆,与基圆的切点N为渐开线在K点的曲率中心,而线段NK是渐开线在点K处的曲率半径,起始处曲率半径为0。③渐开线的形状取决于基圆的大小,当基圆半径为无穷大时,其渐开线为垂直于NK的直线④基圆内无渐开线

3、渐开线方程:

注:inv αk为渐开线函数

4、渐开线上点K的压力角:一对齿廓相互啮合时,齿轮上接触点K所受到的正

压力方向与受力点速度方向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齿轮齿廓在该点的压力角。

5、渐开线齿廓能满足定传动比的要求:

6、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1)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线是直线(啮合线、齿廓接触点的公法

线及两基圆的一条内公切线三线重合)(2)啮合角不变,是随中心距而定的常数(啮合角:

过节点所作的两节圆的内公切线(t-t)与两齿廓接触点的公法线所夹的锐角。用α'表示,啮

合角在数值上等于节圆上的压力角)

(3)渐开线齿廓啮合具有可分性:当两齿轮制成后,基圆半径便已确定,

以不同的中心距(a或a')安装这对齿轮,其传动比不会改变。

5.4 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1、齿轮各部分名称:

2、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①齿数z;②模数m(人为地把 m=p/π规定为简单的有理数,

该比值称为模数m,单位:mm);③分度圆压力角α,它为标准值,国标规定压力角的标准

值为α=20°(由得基圆直径:

④齿顶高系数ha*和顶隙系数c*:h a=h a*m h f=(h a*+c*)m

注:标准值:h a*=1, h a*=0.25;非标准的短齿:h a*=0.8,c*=0.3

说明:①分度圆是齿轮上一个人为地约定的齿轮计算的基准圆。规定分度圆上的模数标准

值,模数的标准系列见GB1357-87,分度圆上的参数分别用d、r、 m、p、 s、 e及α表示。

②齿数,模数,压力角是决定渐开线形状的三个基本参数。

3、标准直齿轮的几何尺寸:标准齿轮指具有标准的模数、压力角、标准的齿顶高(ha)、齿

k

b

k r

r

=

α

cos

'

1

'

2

1

2

2

1

12r

r

p

o

p

o

i=

=

=

ω

ω

2

2

1

1

cos

r

r

r

r

b

b

'

=

'

='α

1

2

1

2

2

1

12'

'

b

b

r

r

p

o

p

o

i=

'

=

'

=

'

ω

ω

,

d mz p m

π

==

k

b

k d

d

=

α

cos

α

αcos

cos mz

d

d

b

=

=

根高(hf) ,同时分度圆上的齿厚(S)等于齿槽宽(e)的齿轮。

内齿轮:①内齿轮的轮齿是内凹的,其齿厚和齿槽宽分别对应于外齿轮的齿槽宽和齿厚;②内齿轮的齿顶圆小于分度圆,而齿根圆大于分度圆;③为了正确啮合,内齿轮的齿根圆必须大于基圆;

4、标准齿条的特点:①同侧齿廓为互相平行的直线。 ②凡与齿条分度线平行的任一直线上的齿距和模数都 等于分度线(不是圆)上的齿距和模数。③齿条齿廓上 各点的压力角均相等,且数值上等于齿条齿形角。

5、任意圆上的齿厚:

5.5 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传动

1、B 1B 2为实际啮合线(B2为一对齿开始啮合点,B1为开始分离点),N 1N 2为理论啮合线。注:B2是齿顶圆与啮合线N1N2的交点,当齿高增大时,实际啮合线B 1B 2向外延伸,但因为基圆内没有渐开线,所以不会超过N 1N 2

2、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

两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必须分别相等。

注:法向齿距与基圆齿距相等,可得

3、齿轮传动的无侧隙啮合条件:一齿轮轮齿的节圆齿厚必须等于另一齿轮节圆齿槽宽。

4、标准齿轮的安装:一对模数、压力角均相等的标准齿轮,分度圆相切的安装。 注:(1)标准安装的齿轮实现无侧隙啮合。(2)标准中心距: 1

212m m m ααα==?∴?==?2211cos cos απαπm m p b ==12()

2m

a z z =

+

(3) 非标准安装:其中心距大于标准安装中心距。

(4) 顶隙:

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中,一个齿轮的齿根圆与另一个齿轮的齿顶圆之间在连

心线上度量的距离,用C 表示。c=c* m 5、渐开线齿轮连续传动的条件:B 1B 2 ≥ Pb ,重合度(或重叠系数)a ε: 实际应用中:

[]

a a εε≥,

[]a ε:许用重合度

6、重合度与基本参数的关系:

注:重合度的物理意义:表明同时参加啮合的轮齿对数的多少,如a ε=1表示只有一对齿啮合,a ε=2表示始终有两对齿同时啮合,a ε不为整数时分为双齿啮合区和单齿啮合区。a ε值越大,啮合时间越长,承载能力和传动的平稳性都有提高,它与模数无关,随齿数Z 的增大而增大。

5.6 渐开线齿廓的展成加工及根切现象

1、齿轮的加工方法:仿形法,展成法(应用广泛)

2、展成法切削加工原理:①齿轮插刀切制齿轮②齿条插刀切制齿轮③滚刀切制齿轮

3、标准齿条形刀具切制标准齿轮:刀具仅比标准齿条在齿顶部高出c*m 一段,其余部分一样齿条刀中线与齿轮坯分度圆相切纯滚动。这样切出轮必为标准齿轮

4、渐开线齿廓的根切现象:用范成法切制齿轮时,有时刀具会把轮齿根部已切制好的渐开线齿廓再切去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齿廓根切,产生的原因当刀具齿顶 线与啮合线的交点超过啮合极限点N 之外,便将根部已切制出的渐开线 齿廓再切去一部分

6

与啮合线的交点B2不超过啮合极限点N,即: 标准正常齿:Zmin=17 5.7 变位齿轮

1、变位的目的:1)z <zmin 时;2)小齿轮强度低于大齿轮,磨损又比 大齿轮严重;3)a ’≠a

2、齿轮的变位:改变刀具与轮坯径向相对位置,使刀具中线不与齿轮分度圆相切加工齿轮的方法,称为径向变位法。

3、变位齿轮的切制:齿条刀中线相对被切齿轮分度圆可能有三种情况(X 为径向变位系数)

12

1a b

B B P ε=≥1111

11cos ()2a B P B N PN mz tg tg ααα=-'=-P B P B B B 2

121+=c o s b P m πα

=222cos ()2a mz B P tg tg ααα'=-[

]

1211221

()()2a a a n B B z tg tg z tg tg P ε

αα

α

α

π

''==-+-NM

m h a ≤*

2

2sin sin sin 2mz NM PN r ααα===*22sin a h z α∴≥

4、最小变位系数:同一把齿条刀切出齿数相同的标准齿轮、正变位及负变位齿轮的轮齿,

5 6、变位齿轮的基本尺寸:①齿厚:②齿根圆:齿根高 齿根圆直径:

③齿顶圆:变位齿轮的齿顶高仅决定于轮坯顶圆的大小,如果为了保证全齿高为标准值

(2ha+c*)m ,则正变位齿轮: 负变位齿轮: 齿顶圆直径:

5.9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1、

齿廓曲面的形成:(1)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齿面的形成:当发生面沿基圆柱作纯滚动时,若平行于齿轮的轴线的直线kk ‘在空间的轨迹为直齿圆柱齿轮的齿面。(2)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齿面的形成:发生面沿基圆柱作纯滚动时,而若与基圆柱母线成一夹角βb 的直线在空间的轨迹则为斜齿圆柱齿轮的渐开螺旋面。

2、螺旋角:在基圆柱上的螺旋线的切线与基圆柱母线的夹角,用βb 表示。

注:分度圆柱面上的螺旋角简称螺旋角,用β表示,不同圆柱面上的螺旋角不相等。 3、啮合特点:一对斜齿轮啮合时,齿面上的接触线由短变长,再由长变短,减少了传动时的冲击和噪音,提高了传动平稳性,故斜齿轮适用于重载高速传动。

4、斜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分为法面

,分别用角标n 、t 、x 区别。 5、端面参数与法面参数的关系: ① ②压力角:ab

ac

t tg =α,b a c

a tg n '''=α,

③齿顶高系数及顶隙系数:都是相等的,故有:

④螺旋角β:tg β=πd/p z ( p z 为螺线的导程),tg βb =πd b /p z ,

tg βb = tg d b

d β=tg βcos t α

注意: ①由于刀具齿形的法面参数为标准值,所以斜齿轮的法面参数取标准值; ②由于端面的几何尺寸关系与直齿轮相同,所以计算基本尺寸时,必须把

法面参数转算为端面参数。

()

**f a h m h c x =+-2f f d mz h =-*a a h h m x m

=+2a a d mz h =+******()()a at t an n f at t t an n n h h m h m h h c m h c m ?==??=+=+??

6、平行轴斜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①

互相啮合两齿轮的模数相等和两齿轮的压力角相等 ②两外啮合齿轮的螺旋角大小相等,旋向相反,即 7、重合度: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其在啮合线上的长度比直齿圆柱齿轮增加了btg β。

总重合度为: 纵向重合度: αε为端面重合度 注:可见斜齿轮的重合度随螺旋角β和齿宽b 的增大而增大,可以达到很大的值。

8.斜齿圆柱齿轮的当量齿数:在研究斜齿轮法面齿形时,可以虚拟一个与 斜齿轮的法面齿形相当的直齿轮,称这个虚拟的直齿轮为该斜齿的当量齿轮, 其齿数则称为当量齿数,用Zv 表示。 9.(1)端面参数代入相应的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尺寸计算公式中:

(2)将由法面参数求得的端面参数表达式代入基本尺寸计算公式中:

注意:在斜齿轮的传动时,可通过改变螺旋角的方法来凑中心距,不必采用变位的方法 10、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①在传动中,其轮齿逐 渐进入和逐渐脱开啮合, 传动平稳,冲击和噪声小;②重合度大,故承载能力高,运动平稳,适用于高速传动;③不产生根切的最小齿数比直齿轮少,故结构紧凑; ④斜齿轮在工作时有轴向推力Fa ,且随β增大而增大 5.11 蜗杆机构

1、分类:按蜗杆形状分(1)圆柱蜗杆传动(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圆弧圆柱蜗杆传动)

(2)环面蜗杆传动 (3)锥面蜗杆传动

2、圆柱蜗杆可分为:(a )阿基米德蜗杆(ZA 蜗杆):阿基米德蜗杆和蜗轮在中间平面上是直齿条和渐开线齿轮的啮合,在无需磨削加工的情况下广泛应用。(b )渐开线蜗杆(ZI 蜗杆):渐开线蜗杆的端面齿廓为渐开线,与蜗杆基圆柱相切的截面,齿廓是直线。可用平面砂轮来磨,需要专用机床。(c )法向直廓蜗杆(ZN 蜗杆):法向直廓蜗杆的导程角很大,加工时最好使刀具的切削平面在垂直于齿槽中点螺旋线的法平面内。磨削是用直母线的砂轮在普通螺纹磨床上进行。

3、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① 模数:蜗杆—轴向模数m x ;蜗轮—端面模数m t 压力角 ②压力角: ?=20α ③蜗杆头数Z1和蜗轮齿数Z2: Z1范围:1 - 4 分度或 求自锁时,取小。否则,取大;

要求自锁 z 1 = 1 ,提高效率时取 z 1 > 1;

z 2 = iZ 1=28—80,

避免根切,取最小值为26。④导程角γ:

⑤蜗杆分度圆直径d1和蜗杆直径系数q :

⑥蜗杆蜗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其余几何尺寸的计算参照直齿轮,只是取ha*=1,c*=0.2

n

n n m m m ==21

t

n n ααα==2112ββ=-βαγεεε+=t

t m btg p btg πββεβ==

22

2(/2cos )/2

2cos a d b d d βρβ

===2232cos cos cos v n n

t n d

Z m m m z z m ρβββ====t b d d αcos =t t tb m p απcos =z m d t =t t m p π=例如:z m z m d n

t β

cos ==,βππcos n t t m m p ==ββ33min min cos 17cos ==v z z 1111x z p z m tg d d γπ==1

1z m

d tg γ

=1d mq =m d q 1=22d mz =)

(2

1

)(21221z q m d d a +=+=

03137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选择题

1.在星型局域网结构中,连接文件服务器与工作站的设备是()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器 C、路由器 D、集线器 2.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3.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4.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解决计算机之间通信问题是在() A、网络接口层 B、网际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5.在中继系统中,中继器处于()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高层 6.规定了信号的电平、脉宽、允许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最大传输距离的物理层特性是( ) A.机械特性 B.电气特性 C.功能特性 D.规程特性 7.PPP协议提供的3类功能分别是:成帧、链路控制和( ) A.通信控制 B.网络控制 C.存储控制 D.安全控制 8.路由选择包括的两个基本操作分别为( ) A.最佳路径的判定和网内信息包的传送 B.可能路径的判定和网间信息包的传送 C.最优选择算法和网内信息包的传送 D.最佳路径的判定和网间信息包的传送 9. 路由信息协议(RIP)使用的路由算法是( ) A.最短路由选择算法 B.扩散法 C.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D.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10. 在Internet中,路由器的路由表通常包含( ) A.目的网络和到达该网络的完整路径 B.所有目的主机和到达该主机的完整路径 C.目的网络和到达该网络的下一个路由器的IP地址 D.互联网中所有路由器的地址 11.TCP段结构中,端口地址的长度为 ( ) A.8比特 B.16比特 C.24比特 D.32比特 12.在TCP/IP协议的传输层将数据传送给用户应用进程所使用的地址形式是( ) A.IP地址 B.MAC地址 C.端口号 D.socket地址 13.如果两台主机在同一子网内,则它们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 ) A.“与”操作,结果相同 B.“或”操作,结果相同 C.“与非”操作,结果相同 D.“异或”操作,结果相同 14.下列关于网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最新计算机网络考研笔记

一、概述 1.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 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 共享性: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2. 因特网概述 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 网络把很多计算机连在一起,因特网把很多网络连在一起 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结构的因特网 因特网的标准化 因特网草案 建议标准 草案标准 因特网标准 3. 因特网的组成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 端系统(主机)进程之间通信的方式 客户/服务器(C/S)方式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对等连接(P2P)方式 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转发收到的分组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线路的传输效率低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报文:要发送的整块数据 首部(包头):报文划分成更小的数据块,数据块前面加上的必要的控制信息 分组(包):首部 + 数据段 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问题:一定的时延,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一定的开销主机: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 4.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不同作用范围: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个人区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 不同使用者: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知识点复习总结汇编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不同进位计数制计数方法、不同进位制数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数和字符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简单的算术运算以及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下边将本章的知识点作了归类,图1为本章的知识要点图,图1.2为计算机系统组成的示意图。 本章知识要点 数制 二进制数(B) 八进制数(Q) 十六进制数(H) 十进制数(D) B) 码制 带符号数编码 奇偶校验码 字符编码 原码 反码 补码 ASCII码 BCD码 压缩BCD码 非压缩BCD码计算机系统组成 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 主机 外部设备 中央处理器(CPU) 半导体存储器 控制器 运算器 ROM RAM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软件 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操作系统:如DOS、Windows、Unix、Linux等 其他系统软件 用户应用软件 其他应用软件 各种计算机语言处理软件:如汇编、解释、编译等软件

第二章8086微处理器 本章要从应用角度上理解8086CPU的内部组成、编程结构、引脚信号功能、最小工作模式的系统配置、8086的存储器组织、基本时序等概念。下面这一章知识的结构图。 本章知识要点 Intel 8086微处理器 时钟发生器(8284) 地址锁存器(74LS373、8282) 存储器组织 存储器逻辑分段 存储器分体 三总线(DB、AB、CB) 时序 时钟周期(T状态) 基本读总线周期 系统配置 (最小模式) 8086CPU 数据收发器(8286、74LS245) 逻辑地址物理地址 奇地址存储体(BHE) 偶地址存储体(A0) 总线周期指令周期 基本写总线周期 中断响应时序 内部组成 执行单元EU(AX、BX、CX、DX、SP、BP、SI、DI、标志寄存器) 总线接口单元BIU(CS、DS、SS、ES、IP) 地址/数据 控制 负责地址BHE/S7、ALE 引脚功能(最小模式)地址/状态 数据允许和收发DEN、DT/R 负责读写RD、WR、M/IO 负责中断INTR、NMI、INTA 负责总线HOLD、HLDA 协调CLK、READY、TEST 模式选择MN/MX=5V

完整版机械原理笔记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1研究机构的目的 目的:1、探讨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3、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1.2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点、线、面称为运 动副元素) 低副:面接触的运动副(转动副、移动副),高副: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注:低副具有两个约束,高副具有一个约束 2、自由度:构件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或确定构件位置的独立参变量的数目) 3、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成的系统。其中闭链:每个构件至少包含两个 运动副元素,因而够成封闭系统;开链:有的构件只包含一个运动副元素。 4、机构:若运动链中出现机架的构件。机构包括原动件、从动件、机架。 1.3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机构运动简图: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机构示意图:不按精确比例绘制。 2、绘图步骤:判断运动副类型,确定位置;合理选择视图,定比例讥绘图(机架、主动件、从动件) 1.4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机构的自由度:机构中各活动构件相对于机架的所能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F=3n - 2p L - p H (n指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p L指机构中低副的数目,p H指机构中高 副的数目) 自由度、原动件数目与机构运动特性的关系: 1):F W 0时,机构蜕化成刚性桁架,构件间不可能产生相对运动 2):F > 0时,原动件数等于F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原动件数小于机构自由度时,机构运动不确定;原动件数大于机构自由度,机构遭到破坏。 2、计算自由度时注意的情况 1 )复合铰链:m个构件汇成的复合铰链包含m-1个转动副(必须是转动副,不能多个构件汇交在一起就构成复合铰链,注意滑块和盘类构件齿轮容易漏掉,另外机架也是构件。 2)局部自由度:指某些构件(如滚子)所产生的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局部运动的自由度。解决方法:将该构件焊成一体,再计算。 3)虚约束:指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注:计算时应将虚约束去掉。 虚约束作用:虽不影响机构的运动,但可以增加构件的刚性。 注:平面机构的常见虚约束:(1)不同构件上两点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若在两 点间加上一个构件和两个运动副;类似的,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为一直线时,若 在该点铰接一个滑块并使其导路与该直线重合,将引进一个虚约束。(2)两构件构成 多个移动副且其导路相互平行,这时只有一个移动副起约束作用,其余移动副都是虚 约束。(3)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其轴线相互重合,这时只有一个转动副起约束作 用。(4)完全对称的构件注:如果加工误差太大就会使虚约束变为实际约束。 1.5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1、高副低代:在平面机构中用低副(转动副或移动副)代替高副的方法。 条件要求: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必须相同

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

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 作者:Christopher Leidigh 第 101号白皮书

摘要 安全事故的数量每一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安全威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采取安全措施来保护网络。如今,为了安全地部署和管理网络,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数据中心专家都需要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本白皮书阐述了网络系统的基本安全知识,包括防火墙、网络拓扑和安全协议等。此外,还给出了最佳方案,向读者介绍了在保护网络安全中某些比较关键的方面。

简介 要保护现代商业网络和 IT 基础设施的安全,不仅需要端对端的方法,还必须充分了解网络中所存在的弱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虽然这些知识并不足以阻挡住所有网络入侵或系统攻击企图,但可以使网络工程师排除某些常见问题,大量减少潜在的危害并迅速检测出安全性漏洞。随着攻击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步骤来确保安全性。图 1 显示了历年来安全事故次数的显著上升趋势,数据取自 CERT? Coordination Center (一家互联网安全专业技术中心)。 图 1 – 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次数 –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178937.html, 本白皮书除介绍安全基础知识之外,还提供了一些有关网络、计算机主机和网络基础设施元素的最佳方案。由于不存在“确保安全的唯一方法”,因此,哪些措施最为合适要由读者/工程人员自己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 1998-2003 b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年份 报告的安全事故次数 82,094 55,100 21,756 9,859 3,734 2,134 2,573 2,412 2,340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90,00085,00080,000 75,000 70,00065,00055,000 50,000 60,00045,00040,00030,000 25,000 35,00020,00015,0005,000 10,000100,000 95,000

(考研复试)计算机网络笔记

1:三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 2:网络的功能:连通性,共享 3:网络发展3阶段:arpanet,三级结构因特网(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的计算机网络,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多层次ISP因特网。 4:因特网从工作方式上: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核心部分(联通和交换作用)。边缘部分的的各个主机的程序直接运行的通信方式主要有C/S客户服务器和P2P对等方式。客户:主动向服务器发起通信,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服务器一直运行等待客户程序。P2P就是两个主机不分服务器和客户机,只要建立连接就可以通信。核心部分向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 5:电路交换:电话机用,主叫和被叫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一直占用端到端的资源,建立连接,通话,释放链接,传输效率低,适合传送大量的数据以淡化连接时间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划分为等长的数据段,加上首部,首部中包含源地址,目的地址,序号等,各个分组通过不同的物理链路到达目的地,不先建立连接就可以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缺点:控制信息造成开销,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为单位,存储转发。 6: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局域网

7:性能指标:速率带宽(两点之间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吞吐量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 利用率 8:协议三要素:语法(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语义(需要发出何种信息,何种响应,完成何种动作)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说明) 9:分层的好处: (1)各层之间独立,某层不需要下层的实现,只需要知道借口。 (2)灵活性好,某一层发生变化,只要接口不变,其他层不改变 (3)结构上分开,各层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 (4)易于实现和维护 通常各层要完成的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装,复用分用,连接建立和释放。 10;OSI七层,TCP/IP 4层 11: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表示层:为不同的进程的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并定义交换数据的表示形式。 会话层:维护两个会话实体之间的连接。 运输层:负责向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服务。有传输控制协议TCP 用户数据报UDP,一个主机有多个进程,所以有复

微机原理知识点汇总

微机原理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微机原理复习总结 第1章基础知识 ?计算机中的数制 ?BCD码 与二进制数11001011B等值的压缩型BCD码是11001011B。 F 第2章微型计算机概论 ?计算机硬件体系的基本结构 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基本上还是经典的冯·诺依曼结构,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个基本部分组成。 ?计算机工作原理 1.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个基本部分组成。 2.数据和指令以二进制代码形式不加区分地存放在存储器重,地址码也以二进制形式;计算机自动区 分指令和数据。 3.编号程序事先存入存储器。 ?微型计算机系统 是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再配以相应的外围设备、电源、辅助电路和控制微型计算机工作的软件而构成的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总线系统 数据总线 DB(双向)、控制总线CB(双向)、地址总线AB(单向); ?8086CPU结构 包括总线接口部分BIU和执行部分EU BIU负责CPU与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包括取指令、存储器读写、和I/O读写等操作。 EU部分负责指令的执行。 ?存储器的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 物理地址=段地址后加4个0(B)+偏移地址=段地址×10(十六进制)+偏移地址 逻辑段: 1). 可开始于任何地方只要满足最低位为0H即可 2). 非物理划分 3). 两段可以覆盖 1、8086为16位CPU,说明(A ) A. 8086 CPU内有16条数据线 B. 8086 CPU内有16个寄存器 C. 8086 CPU内有16条地址线 D. 8086 CPU内有16条控制线 解析:8086有16根数据线,20根地址线; 2、指令指针寄存器IP的作用是(A ) A. 保存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所在的位置 B. 保存CPU要访问的内存单元地址 C. 保存运算器运算结果内容 D. 保存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3、8086 CPU中,由逻辑地址形成存储器物理地址的方法是(B ) A. 段基址+偏移地址 B. 段基址左移4位+偏移地址 C. 段基址*16H+偏移地址 D. 段基址*10+偏移地址 4、8086系统中,若某存储器单元的物理地址为2ABCDH,且该存储单元所在的段基址为2A12H,则该

《机械原理》笔记

& 《机械原理》*号内容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什么是机器、机构 机器的三特征:1)由一系列的运动单元体所组成。 2)各运动单元体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 3)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以代替或减轻人们的劳动。 具有以上1、2两个特征的实体称为机构。 构件——由一个或多个零件连接而成的运动单元体。 零件——机器中的制造单元体。 第二节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及其方法 机构分析:对已知机构的结构和各种特性进行分析。 机构综合:根据工艺要求来确定机构的结构形式、尺寸参数及某些动力学参数。机构综合的内容: 1.机构的结构综合2.机构的尺度综合3.机构的动力学综合。 机构的结构综合: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规律。 机构的尺度综合(或运动学综合):研究已知机构如何按给定的运动要求确定其尺寸参数.概括为四类: ?

(1)刚体导引:当机构的原动件做简单运动时,要求刚体连续地变换其位置。(2)函数变换:使机构某从动件的运动参数为原动件运动参数的给定函数。(3)轨迹复演:使连杆上某点的轨迹能近似地与给定曲线复合。 (4)瞬时运动量约束:按构件在某些特定位置时的运动量来设计机构的结构参数。准点——符合预定条件的几个位置。 只要求几个位置处符合给定条件的机构综合方法称为准点法。 减小结构误差的途径是:合理确定准点的分布。可按契比谢夫零值公式配置准点。 第三节学习本课的方法1.注意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之间的联系2. 用 工程观点学习理论与基本方法| 3.注意加强感性认识和实践性环节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概述 构成机构的基本要素——构件运动副运动链 运动副:两构件间直接接触且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约束--- 对构件间运动的限制。 运动副元素—运动副参加接触的部分。空间运动副和约束的关系。 平面机构中只有Ⅳ级副和Ⅴ级副。(为什么)低副---副元素为面接触(如移动副、转动副); 高副----副元素为点(线)接触。 ) 运动链---构件由运动副连接而成的系统。 机构—选定机架,给相应的原动件,其余构件作确定运动的运动链。 第二节平面机构自由度 机构自由度——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所必须的独立运动参数的数目。高副提供一个约束,低副提供两个约束。机构的自由度为:F=3n-(2p l+p h)。(各符号的意义)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1, F>0;2, F=原动件数。 (F原动件数、F原动件数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主动件—机构中传入驱动力(矩)的构件。 原动件——运动规律已知的构件。其余的活动构件统称从动件。 》 输出构件——输出运动或动力的从动件 复合铰链——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同轴线的转动副,其转动副个数等于构件数减1。 局部自由度——与机构整体运动无关的自由度。 虚约束——对运动不起实际限制作用的约束。 第三节机构的组成 F=0的不可再拆分的最简单的运动链——基本杆组。 机构的组成原理——由若干基本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构成机构。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网络由多个互连的结点组成,结点之间要不断地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每个结点就必须遵守一整套合理而严谨的结构化管理体系.计算机网络就是按照高度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功能分层原理来实现的,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概念 网络体系和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Network Architecture):是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之间的接口及服务.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用分层研究方法定义的网络各层的功能,各层协议和接口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的网络结构可以从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组织和网络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网络组织是从网络的物理结构和网络的实现两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配置是从网络应用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的布局,硬件,软件和和通信线路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让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最早是由IBM公司在1974年提出的,名为SNA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结构化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容易处理的子问题,然后加以解决. 层次结构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分成层次分明的一组组容易处理的子问题,各层执行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计算机网络结构采用结构化层次模型,有如下优点: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即不需要知道低层的结构,只要知道是通过层间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灵活性好,是指只要接口不变就不会因层的变化(甚至是取消该层)而变化 各层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而不影响其他层 有利于促进标准化,是因为每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都已经有了精确的说明 网络协议 协议(Protocol) 网络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存在各种差异,为了保证相互通信及双方能够正确地接收信息,必须事先形成一种约定,即网络协议. 协议:是为实现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交换规则(或称时序/定时关系) 注:通信协议的特点是:层次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体(Entity) 实体:是通信时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软硬件设施 接口(Interface) 接口:是指网络分层结构中各相邻层之间的通信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OSI/RM参考模型 基本概述 为了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就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否则异种计算机就无法连接成网络,这种共同遵循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就是国际标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即OSI/RM. ISO 发布的最著名的ISO标准是ISO/IEC 7498,又称为X.200建议,将OSI/RM依据网络的整个功能划分成7个层次,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interconnection), 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和应用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 分层原则 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分层原则如下:

计算机网络技术笔记整理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试笔记整理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经历四小阶段它们是取代关系)、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在1983年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 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 ChinaGBN)) 2、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 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 3、计算机的公共配置:CPU、内存(RAM)、高速缓存(Cache)、硬盘、光驱、显示器(CRT、LCD)、操作系统(OS) 4、计算机的指标:位数指CPU寄存器中能够保存数据的位数、速度(MIPS、MFLOPS)指CPU每秒钟处理的指令数通常用主频来表示CPU的处理速度、容量(B、KB、MB、GB、TB)、数据传输率(Bps)、版本和可靠性(MTBF、 MTTR)。 5、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人工智能、网络应用。(补充实例) 6、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具有原子特性(芯片、板卡、设备、网络)与软件系统具有比特特性。且它们具有 同步性。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 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RISC和CISC技术(技术特点 10个请看书P8) 8、安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安腾是64位芯片,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安腾采用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IC)技 术 9、主机板与插卡的组成: (1) 主机板简称主板(mainboard)或母板(motherboard)。由5部分组成(CPU、存储器、总线、插槽和电源)与 主板的分类

机械原理笔记 (2)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研究机构的目的 目的:1、探讨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3、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点、线、面称为运动副元素) 低副:面接触的运动副(转动副、移动副),高副: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注:低副具有两个约束,高副具有一个约束 2、自由度:构件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或确定构件位置的独立参变量的数目) 3、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成的系统。其中闭链:每个构件至少包含两个运动副元素,因而够成封闭系统;开链:有的构件只包含一个运动副元素。 4、机构:若运动链中出现机架的构件。机构包括原动件、从动件、机架。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机构运动简图: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各

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机构示意图:不按精确比例绘制。 2、绘图步骤:判断运动副类型,确定位置;合理选择视图,定比例μl;绘图(机架、主动件、从动件)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机构的自由度:机构中各活动构件相对于机架的所能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F=3n - 2p L - p H (n指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p L指机构中低副的数目,p H指机构中高副的数目) 自由度、原动件数目与机构运动特性的关系: 1):F≤0时,机构蜕化成刚性桁架,构件间不可能产生相对运动 2):F > 0时,原动件数等于F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原动件数小于机构自由度时,机构运动不确定; 原动件数大于机构自由度,机构遭到破坏。 2、计算自由度时注意的情况 1)复合铰链:m个构件汇成的复合铰链包含m-1个转动副(必须是转动副,不能多个构件汇交在一起就构成复合铰链,注意滑块和盘类构件齿轮容易漏掉,另外机架也是构件。 2) 局部自由度:指某些构件(如滚子)所产生的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局部运动的 自由度。解决方法:将该构件焊成一体,再计算。 3)虚约束:指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注:计算时应将虚约束去掉。

(完整word版)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_一看就懂

5.4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1986年由Rinehart和 McCl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 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 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 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 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 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 构包括输入层(input)、隐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如图5.2所示)。 5.4.1 BP神经元 图5.3给出了第j个基本BP神经元(节点),它只模仿了生物神经元所具有的三个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加权、求和与转移。其中x 1、x 2 …x i …x n 分别代表来自神经元1、2…i…n 的输入;w j1、w j2 …w ji …w jn 则分别表示神经元1、2…i…n与第j个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即权 值;b j 为阈值;f(·)为传递函数;y j 为第j个神经元的输出。 第j个神经元的净输入值为: (5.12) 其中: 若视,,即令及包括及,则

于是节点j的净输入可表示为: (5.13)净输入通过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f (·)后,便得到第j个神经元的输出: (5.14) 式中f(·)是单调上升函数,而且必须是有界函数,因为细胞传递的信号不可能无限增加,必有一最大值。 5.4.2 BP网络 BP算法由数据流的前向计算(正向传播)和误差信号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构成。正向传播时,传播方向为输入层→隐层→输出层,每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若在输出层得不到期望的输出,则转向误差信号的反向传播流程。通过这两个过程的交替进行,在权向量空间执行误差函数梯度下降策略,动态迭代搜索一组权向量,使网络误差函数达到最小值,从而完成信息提取和记忆过程。 设 BP网络的输入层有n个节点,隐层有q个节点,输出层有m个节点,输入层与隐层之间的权值为,隐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为,如图5.4所示。隐层的传递函数为f (·), 1 (·),则隐层节点的输出为(将阈值写入求和项中): 输出层的传递函数为f 2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概论 Internet :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 特定计算机网路,它采用TCP/IP协议族。 1、因特网: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说: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的计算设备(主机= 端系统,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运行网络应用);从分布式应用提供服务的联网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使能分布式应用,提供给应用 通信服务。 2、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 在报文传输和 / 或接受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一组控制数据通信

的规则。 3、网络组成:网络边缘(应用与主机)、网络核心(路由器,网络的网络), 接入网。 4、网络边缘:面向连接服务——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可靠 的,有序的字节流数据传送(丢包:确认和重传),采用流控制(发送方 不能过载接收方),拥塞控制(当网络拥塞时发送方“降低发送速率”)。 5、网络边缘:无连接服务——UDP( User Data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无 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送,无流控,无拥塞控制。 6、网络核心: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和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 7、电路交换:为“呼叫”预留端到端资源,在电路交换网络中,沿着端系统 通信路径,为端系统之间通信所提供的资源在(缓存、链路传输速率) 在通信会话期间会被预留。(非共享)。将链路带宽划分为“片”,FDM 和TDM。 8、 FDM(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多路复用,该链路在连接期 间为每条连接专用一个频段。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时间被划分为固定区间的帧,并且每帧又被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 隙,一个时隙可用于传输该连接。 9、分组交换(统计多路复用statistical multiplexing ):每个端到端数据划分为 分组,分组交换使用按需的方式分配链路。 10、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对比:分组交换允许更多的用户使用网络;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知识点总结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习参考资料 教师:万显荣 复习资料说明: 1、标有红色星号“ ”的内容为重点内容 3、本资料末尾附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综合练习题与答案错误修正”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综合练习题与答案中不作要求的部分”,请注意查看。 第一章概述 一、计算机中的数制 1、无符号数的表示方法: (1)十进制计数的表示法 特点:以十为底,逢十进一; 共有0-9十个数字符号。 (2)二进制计数表示方法: 特点:以2为底,逢2进位; 只有0和1两个符号。 (3)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法: 特点:以16为底,逢16进位; 有0--9及A—F(表示10~15)共16个数字符号。 2、各种数制之间的转换 (1)非十进制数到十进制数的转换 按相应进位计数制的权表达式展开,再按十进制求和。(见书本1.2.3,1.2.4)(2)十进制数制转换为二进制数制 ●十进制→二进制的转换: 整数部分:除2取余; 小数部分:乘2取整。 ●十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 整数部分:除16取余; 小数部分:乘16取整。 以小数点为起点求得整数和小数的各个位。 (3)二进制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1位十六进制数 3、无符号数二进制的运算(见教材P5) 4、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 特点:按位运算,无进借位 (1)与运算 只有A、B变量皆为1时,与运算的结果就是1 (2)或运算 A、B变量中,只要有一个为1,或运算的结果就是1 (3)非运算 (4)异或运算 A、B两个变量只要不同,异或运算的结果就是1 二、计算机中的码制(重点 ) 1、对于符号数,机器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原码、反码和补码三种。数X的原码记作[X]原,反码记作[X]反,补码记作[X]补。

机械原理笔记

机械原理自我总结及之前笔记遗漏的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学什么:研究对象是机械(机器和机构的总称),重点研究对象是机构。 为何学:学习设计机构,巧妙地应用机构。现代机械与机械原理内容密不可分。 如何学:具有理论系统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建立工程观念。具有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器运动的观点:任何机器都是由若干个构件组合而成的。 机架也是一个构件。 运动副中的自由度f和约束度s的关系:f=6-s 点接触或线接触为高副,面接触为低 副。 类似于螺旋副的运动副,转动和移动运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螺旋引入约束,所以不是Ⅳ级副,而是Ⅴ级副。 具有固定构件的运动链就变成了机构。同一运动链当取不同构件为机架的时候可以获得不同的机构的类型。 机械原理课程体系就是从工作原理入手,然后研究性能和设计问题。 运动简图绘制时,有些齿轮和曲轴是同一构件,需要用焊接号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才能表达成同一构件。 阻力最小定律:机构优先沿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转动副的摩擦一般小于移动副的摩擦。此定律可以增加机构的灵巧性和运动的自适应性。 计算运动副数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是否是复合铰链,注意是否是同一运动副(转动副轴线重合,移动副移动方向平行,平面高副接触点公法线重合),注意是否是复合高副。 计算自由度时,要除去局部自由度、虚约束。常发生虚约束的情况:轨迹重合、距离恒定不变、结构重复。 平面机构组成时,不能将同一杆组的各个外接运动副接于同一构件上,否则起不到增加杆组的作用。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较常用图解分析,要求方法方便、快捷、直观。对于简单的机构,用速度瞬心法作其速度图解分析十分方便快捷。 结构复杂的机构的话,就采用综合法。 采用速度瞬心法时,待求的瞬心位置在两条下脚标中去掉公共号剩下的两个数字组合恰好和速度瞬心相同的延长线上的交点。就比如说,速度瞬心P13在线段P12P23的延长线与线段P14P34的延长线的交点处。 利用瞬心法求解时,相对瞬心P24在两绝对瞬心P12、P14的延长线上时,与同向相对瞬心P24在两绝对瞬心P12、P14之间时,与向。 利用好速度瞬心对求解关于速度问题十分关键。 解析法关键是建立封闭矢量位置方程,然后对x轴、y轴分别投影,再然后求导得到速度及加速度,进而完成机构 的分析。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第四章 对于高速及重型机械,因其惯性力很大,所以不可忽略惯性力。这时采用动态静力分析。设计新的机械时,先分 析,后设计,再改正,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满足设计为止。 在机构考虑惯性力作动态静力分析的时候,对构件来说,要用总惯性力来描述。 动代换中代换点K点位置不能任意选择,对工程上计算带来不便,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以采用静代换。我们在 学习时是采用理论方法解决问题,而实际工程上允许存在误差,此误差能为一般工程所接受,故理论学习时无需过 度追求精确。 计算转动副摩擦力时,总力的方向是:总力对轴心之矩的方向与相对角速度的方向相。 轴端常做成空心的,是因为由压强规律得知,轴端中心部分的压强非常大,极易压溃。 一般来说,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所以在工程上机构力分析通常只考虑滑动摩擦力。 基本杆组都满足静定条件,也就是可解。 对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就是把惯性力视为一般外力加于相应的构件上,再按静力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串联机组功率传递的特点:前一机器的输出功率即后一台机器的输入功率。只要串联机组任一机器的效率很低,就 会使整个机组的效率极低。

计算机网络基础原理

第一单元,计算机网络基础原理x 1.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 D ) //确定 A、连接计算机与终端设备 B、连接通讯设备与通讯线路 C、连接网络用户 D、共享资源与管理用户 2、计算机网络应具有以下哪几个特征( D ) //确定 a、网络上个计算机在地理上就是分散的 b、各计算机具有独立功能 c、按照网络协议互相通讯 d、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 A、a c B、b d C、a b c D、a b c d 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 D ) //确定 A、互联 B、开放 C、共享 D、以上都就是 4、世界上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就是( D ); //确定 A、ALOHA B、ALTOALOHA C、Ethernet D、ARPANET 5、Internet的前身就是( A ) //确定 A、ARPANET B、ALOHA(无线电计算机通信网) C、Ethernet D、Intranet 6、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 B ) 结合的产物//确定 a、硬件 b、计算机技术 c、软件 d、通讯技术 A、a与b B、b与d C、a与c D、c与d 7、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信号就是( C ) ; //不确定 a、数字信号 b、模拟信号 A、只有a B、只有b C、a与b D、都不就是 8、计算机网络中信号的传输方式就是( D ); //确定 a、基带传输 b、窄带传输 c、宽带传输 A、只有a B 、只有b C、a与b D、a与c 9、主要用于数字信号传输的信号方式就是( A ) //确定 a、基带传输 b、宽带传输 A、a B、b C、a与b D、都不就是 10、使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的信号方式就是( B ) //确定 a、基带传输 b、宽带传输 A、a B、b C、a与b D、都不就是 11、具有一定编码,格式与位长要求的数字信号被称为( A ); //不确定 A、数据信息 B、基带 C、宽带 D、串行 12,( C )就是指比音频带宽更宽的频带; //确定 A、数据信息 B、基带 C、宽带 D、串行 13、( D )传送就就是以字符为单位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传送。//不确定 A、数字信息 B、基带 C、宽带 D、串行 14、局域网的工作范围就是( C ); //确定 A、几公里~几十公里 B、几米~几百米 C、几米~几公里 D、几十公里~几百公里 15、局域网的数据传送率一般为( D ); //确定 A、几Kbps~几十Kbps B、几十Kbps~几百Kbps C、几Mbps~几十Mbps D、几十Mbps~几百Mbps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概论 Internet :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路,它采用TCP/IP 协议族。 1、 因特网: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说: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的计算设备(主机= 端系统,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 ,运行网络应用);从分布式应用提供服务的联网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使能分布式应用,提供给应用通信服务。 2、 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 在报文传输和/或接受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 一组控制数据通信

的规则。 3、网络组成:网络边缘(应用与主机)、网络核心(路由器,网络的网络), 接入网。 4、网络边缘:面向连接服务——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可靠 的,有序的字节流数据传送(丢包:确认和重传),采用流控制(发送方不能过载接收方),拥塞控制(当网络拥塞时发送方“降低发送速率”)。 5、网络边缘:无连接服务——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送,无流控,无拥塞控制。 6、网络核心: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和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7、电路交换:为“呼叫”预留端到端资源,在电路交换网络中,沿着端系统 通信路径,为端系统之间通信所提供的资源在(缓存、链路传输速率)在通信会话期间会被预留。(非共享)。将链路带宽划分为“片”,FDM和TDM。 8、FDM(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频分多路复用,该链路在连接期 间为每条连接专用一个频段。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多路复用,时间被划分为固定区间的帧,并且每帧又被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隙,一个时隙可用于传输该连接。 9、分组交换(统计多路复用statistical multiplexing):每个端到端数据划分 为分组,分组交换使用按需的方式分配链路。 10、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对比:分组交换允许更多的用户使用网络;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知识点总结材料整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章概述 一、计算机中的数制 1、无符号数的表示方法: (1)十进制计数的表示法 特点:以十为底,逢十进一; 共有0-9十个数字符号。 (2)二进制计数表示方法: 特点:以2为底,逢2进位; 只有0和1两个符号。 (3)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法: 特点:以16为底,逢16进位; 有0--9及A—F(表示10~15)共16个数字符号。 2、各种数制之间的转换 (1)非十进制数到十进制数的转换 按相应进位计数制的权表达式展开,再按十进制求和。(见书本1.2.3,1.2.4)(2)十进制数制转换为二进制数制 ●十进制→二进制的转换: 整数部分:除2取余; 小数部分:乘2取整。 ●十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 整数部分:除16取余; 小数部分:乘16取整。 以小数点为起点求得整数和小数的各个位。 (3)二进制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1位十六进制数 3、无符号数二进制的运算(见教材P5) 4、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 特点:按位运算,无进借位 (1)与运算 只有A、B变量皆为1时,与运算的结果就是1 (2)或运算 A、B变量中,只要有一个为1,或运算的结果就是1 (3)非运算 (4)异或运算 A、B两个变量只要不同,异或运算的结果就是1 二、计算机中的码制 1、对于符号数,机器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原码、反码和补码三种。数X的原码记作[X]原,反码记作[X]反,补码记作[X]补。

注意:对正数,三种表示法均相同。 它们的差别在于对负数的表示。 (1)原码 定义: 符号位:0表示正,1表示负; 数值位:真值的绝对值。 注意:数0的原码不唯一 (2)反码 定义: 若X>0 ,则[X]反=[X]原 若X<0,则[X]反= 对应原码的符号位不变,数值部分按位求反 注意:数0的反码也不唯一 (3)补码 定义: 若X>0,则[X]补= [X]反= [X]原 若X<0,则[X]补= [X]反+1 注意:机器字长为8时,数0的补码唯一,同为00000000 2、8位二进制的表示围: 原码:-127~+127 反码:-127~+127 补码:-128~+127 3、特殊数10000000 ●该数在原码中定义为:-0 ●在反码中定义为:-127 ●在补码中定义为:-128 ●对无符号数:(10000000)2= 128 三、信息的编码 1、十进制数的二进制数编码 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位十进制数。有两种表示法:压缩BCD码和非压缩BCD码。(1)压缩BCD码的每一位用4位二进制表示,0000~1001表示0~9,一个字节表示两位十进制数。 (2)非压缩BCD码用一个字节表示一位十进制数,高4位总是0000,低4位的0000~1001表示0~9 2、字符的编码 计算机采用7位二进制代码对字符进行编码 (1)数字0~9的编码是0110000~0111001,它们的高3位均是011,后4位正好与其对应的二进制代码(BCD码)相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