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主要概念: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完形质: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征,如曲调、风格等。

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意境: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问题与讨论

1、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

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审美之情,不仅咏唱日月星辰、赞颂田园山水,也欣赏花、鸟、虫、鱼、树、石、江、河……因为它们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和有序,而且在与人的生活联系中被人格化了,赋予了人的意义。(举例)a.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b.人们用瘦、皱、透、漏、清、丑、顽和拙来对石头品评鉴赏。

c.枯叶蝶

d.花卉

e.蜻蜓、蜜蜂的复眼

f.鱼类

结论:正如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所指出:自然界中动植物形体上特有的图案向人们表明,有机体呈现出的可见图案必定是有其用处的。同理可证,有机体呈现出的结构也是有其用处的。

2、人工形态中,材料、结构、形式与功能之间是怎样关联和互动的?

任何人工产品都是由各种材料按照相应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的系统,以实现特定的功能。其中,材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结构是产品内部不同材料的组合方式,形式是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则是产品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对人的一定效用。

3、完形理论和人的感知特性包括哪些内容?

完形理论,是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用来阐释审美经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理。其要旨是,人的心理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即当人们在知觉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这种内在紧张力会促进人的大脑紧张的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在平衡。譬如,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往往会被自动地补足或“完结”,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集中地体现在审美活动里。我国传统绘画借一芽绘春光如海,画一叶荷写秋意如杀,露一爪显云海神龙,流片霞呈天宇空阔,都不自觉地暗合了完形理论的原理。

人的感受性是通过感知觉的感知来实现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的模式包括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时间模式包括三种作用,即累积作用、融合作用、适应现象。空间模式也包括三种作用,即空间的累积和扩散、空间融合、同时对比。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整体性、恒常性、空间异向性等。

4、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与艺术对象之间有何区别?

德国美学家本泽曾经把物质对象区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与艺术对象。对这四者的界定通过固有性、确定性和预期性这三种特性。所谓固有性,是指自然天成的;所谓确定性是指依据某种客观规律来制作和发挥效用的;所谓预期性是指事先对其功能效用有明确预期和规划。自然对象是天然固有的,而其它对象则是由人工制作的;技术对象是依据自然规律构筑的,其技术制作和功能发挥具有确定性,同时它又是按计划目标制作的,具有预期性;设计对象同样是按计划目标制作的,也具有预期性,然而他与设计对象的区别之一在于具有不可重复性,此外还具有非预期性,往往诉诸于直觉和灵感,这也是它与技术对象和设计对象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设计对象的特征处于技术对象和艺术对象之间。

5、在功能形态中几何造型与有机造型各有什么优劣?

产品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产品是依据功能造型的,所以它属于功能形态。英国艺术评论家里德认为,艺术是商业因素,最富艺术性的产品将赢得市场。他把纯艺术称为人文主义艺术,而把工业设计称为抽象艺术,是通过产品本身的造型来提高产品的审美感染力的,而产品造型主要是利用几何体来构筑的。

几何造型具有抽象性,简洁性。然而,如人们对雅典巴特农神庙的测量所发现,它是与严格的比例故意有所偏离的,由此产生出更好的艺术效果。里德也同样认为,完全遵循比例原则就会使艺术缺乏生气。而生气正是有机造型的优点。

6、当代产品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一般有什么趋向?

当代产品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一般存在三种不同的趋向。其一是返璞归真;其二是逼肖自然;其三是“舍弃质感突出形式”。(每点自己充实)

第一章功能转化论

主要概念: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需要: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应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审美价值: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做出的否定。

实践活动:人的由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过程。

问题与讨论

1.对人的需要如何加以划分,它对设计有何启示?

关于人的需要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划分:

首先,根据其发展的过程,可将人的需要划分为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性需要作为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便属于天然性需要。它们是以本能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人的需要却纳入了社会的人的尺度。同样是渴,在正常环境下正常人不会去和脏水;同样是饥饿,动物的充饥方式与人的进食也决然不同。社会性需要便是在天然性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由此,便“饮食”不仅仅是为充饥,也是美食;“男女”不只是性交,而成为配偶、情爱等。在这里,天然性需要一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性需要之中,并从属于社会性需要。

其次,从其社会功能上,可以将需要划分为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需要。前者包括衣食住行等,它们是与人的生理和物质活动相关联的需要;后者是以真善美为核心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联的需要,如认知的、审美的、社会交往的需要。一定物质性需要的满足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第一种历史活动便是从事生产满足生存需要的资料,这便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的精神性需要表明,人是具有意识活动能力的,从而才有理想,有情怀,有创造性。精神需要具有渗透性,它不仅表现在人的独立的精神活动中,而且也融合在物质活动中,精神需要的满足,比物质需要的满足更复杂、更困难。

再者,从其存在状态上,可将需要区分成现实性的和潜在性的。现实性需要是已经存在的且有具体指向性的需要,而潜在性需要则是虽有或缺性感觉但并无具体指向的需要。由于没有具体的对象性,所以这种需要还不具有现实性,而只是一种潜在状态的存在。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出现后,这种潜在需要才能转化为现实性需要。由于设计师带有规划性质的创造性活动,它的目标是指向未来的,所以它的着重点在于不断满足人的潜在性需要。也就是说,设计不是跟在市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为满足人的潜在需要提供具体对象,从而开拓和创造市场。

此外对于人的需要,还可以作出不同层次的划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论。他最初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以下五个层次:即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里需要层次出现的先后,表明较低的需要时优先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但是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如安全感的满足至多使人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而爱的满足却使人心醉神迷。这一需要层次的划分,后来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重大调整,变为六个层次:其一为生物需要,包括安全需要,即对饥、渴、性、休息和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即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上述两项反映了对于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其四为认知的需要,即求得对于事物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其五为审美的需要,即对于秩序感、和谐和美感的需要;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发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分类一览表

分类原则类别特征

依发展过程分天然性需要以本能的形式出现

社会性需要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

依功能类型分物质性需要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生存为主

精神性需要以真善美为追求的价值目标

依存在状态分现实性需要有具体指向和目标对象

潜在性需要指向未来,需通过设计创新来满足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受尊重需要

归属需要

生理防护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图示

上述理论说明,人的需要具有一种层次递进的性质,当某种一旦得到满足,它就停止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组织作用,从而不再成为一种行为的推动力。然而,它忽视了人的意识具有反作用,人的价值观无疑对人的不同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调节作用。

毫无疑问,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但是我们这里所关注的是,在人的物质消费过程中所存在的精神需要,也就是具体表现在产品使用和外观方面的精神内容,即认知和审美需要。

2、什么说人的需要时设计灵感的源泉?

产品的实用功能是最基本的,认知功能是与实用功能的联系中产生的,而审美功能又是建立在与实用相关联的合目的性和与认知相关联的合规律性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这种功能转化的原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揭示出产品的审美价值赖以形成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具体机制,并为审美创造指明途径。因为社会需求是动态发展的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将朦胧的社会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功能目标,便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3、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分化出来的?

任何有机体的生存都要与外界发生物质的、能量的合信息的交换,因此必然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对外界的依赖性,就有机体自身而言便构成一种需要。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具有质的不同。动物的需要是自然性过程,它具有一定的恒常性,并且在环境的强制下形成它的适应性。然而“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所创造的。人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需要本身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扩大。人类的需要不仅有共同性的一面,即人的生理性和社会性的需要;而且还有个体特性的一面,它根据个体的性格和文化特征而有所不同。

人的需要反映着人的本性。也就是说,由于人存在着各种需要,才使人们产生了饮食和男女关系,产生了社会物质生产的分工以及各种交换关系。各种活动都是由需要所产生,由需要所推动。需要成为推动人们活动的终极原因。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和这种满足方式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的需要便不断随着社会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而向前发展。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正是人的本质的日益充实,所以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源。

人的需要表现以下特点:

第一,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也就是说需要总是对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对象可能是一定的人或物,也可能是某种活动或其结果。人的睡眠虽然是非对象化的过程,但它的完成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它也是指向一定对象的。当人的需要只表现为一种机体的缺乏状态时,人的活动还无法形成具体的指向,它只能引起相应的生理机能和运动区的兴奋;当人遇到符合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对人的活动产生指引和调节作用,而形成人的行为动机。

第二,一般的需要都有周而复始的周期性,从饮食男女到四季着装,经过不同间隔会重复出现;从求知到审美,会随着情境的开展而不断出现。需要的不断重复,是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使需要的内容不断丰富起来。

第三,需要时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满足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起来。人的需要无论在对象内容和范围上,还是在满足方式上都与动物的需要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人的需要更加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四,人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特征,这使得对于人们需要的把握有了共同的依据。这种共性的形成首先在于人的生理结构和机能是相同的,构成大体相近的生理需要。其次人们具有类似的心理结构并受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所支配,此外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这些共同的基本需要世代相传也会变成一种新的本能需要

4、为什么说审美需要具有渗透性,它反映在人的多种活动中?

感觉和认知是人的需要和欲望得以满足的精神前提。

人的情绪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

审美需要的产生是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从本能的欲望过度到审美需要,既是一个社会性的历史过程,也是个体性的情感过程。人的审美需要是在摆脱了直接的生存困扰和物质欲求的前提下形成的,它成为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确证。

人的审美需要,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的精神活动来获得满足,如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它也融合和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活动中,在获得某种物质或功能满足的同时,也会追求在审美上的满足。

5、在产品设计的历史中,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

产品审美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对产品形式的创造,那么这些千姿百态的造型是如何取得的呢?我们可以从那些形式因素的背后发现一条从实用逐步向认知和审美转化的轨迹。

例子: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建筑的发展

6、工艺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作为一种尺度,价值反映了人的需要与外在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由于人有不同的需要,所以对象对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关系。产品的实用功能可以满足人的生理的或物质的需要,对人来说是一种功利价值。产品的审美功能则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人来说便是审美价值,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产品的美。

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第二章文化整合论

主要概念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生存式样的系统,它与自然相区分,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

生态系统:指有机物体与其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问题与讨论

1、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

我国学者司马云杰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将其界定为“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对这一定义的说明,包括以下四个要点:其一说明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以区别于自然天成的,自然物只有经过人的加工成为人和社会的对象时,才能算作文化现象。其二文化作为一种特质,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单位,它的独特性在于他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这是一种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当设计制作出一种新型汽车时,它具有文化意

义;而在重复生产或仿造同一汽车时,则不具有文化意义。其三特质是文化的最小独立单位,而一般文化都是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因此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概念,它包含各种特质的相互关联和总和。其四文化是以不同形态存在的,任何文化都处于一种形态之中。

文化所具有的一些基本性质。首先,文化实质上就是“文化”。其次,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总之,文化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题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成果和过程。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有助于人的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便是文化的理想和终极价值所在。

2、何谓文化整合?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

文化整合就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不同文化杂处一起,一种文化的价值为另一种文化所或缺失时,它的这种价值就会被另一种文化所吸收,由此使其内容和形式也产生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文化整合是不同于文化重组,即原来性质不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各异的文化,经过各种相互冲突之后,逐渐接近,彼此协调,他们在内容与形式、功能和价值目标的取向上不断修正,为共同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渐渐融合,组成新的文化体系。

3、何谓生态设计,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

人类通过建造人工自然的活动及其结果,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对人工自然的创造一方面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符合人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以天然的自然为依托并受它的条件的制约。生态设计便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对人工自然进行生态优化的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着重于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使产品降低消耗,防止对外界的污染,以构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4、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人们购买商品是从一定效用出发的,这种效用便是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可以发挥多种功能。首先,价格具有传导市场信息的作用。商品价格既然受供求状况的影响,人们便可以从价格的变化中看出商品相对稀缺的程度。其二,价格可以发挥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价格的变动直接引起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变化。其三,价格起着控制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从而使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在交易市场上市场需求往往代表着不同利益的各种角色进行进行竞争而产生的综合效应。这种效应会引起各种市场假象,市场可能造成扼杀文化创造的现象。

5、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人们购买商品是出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然而,在完成商品交换之前,人们购买商品的直接因素是消费者本人依据对商品的直观印象作出的评价。这种直观印象离不开商品的形象特征和美。因此,要使商品的美成为促进商品流通的功能承担者,就要使它成为整个商品使用价值的展示和承诺。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主要概念形式美: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涵的审美价值

技术美: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功能美:实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

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生态美: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问题与讨论

1、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

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对特定形式产生共鸣,说明人们具有一定的形式感,他可以通过对形式因素的感知产生特定的审美经验。形式感构成了人的审美感的基础,它是人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

2、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

技术美就是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技术美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审美要素。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

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特征。其四,审美在和谐。其五,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3、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合目的性的观照,这是否是矛盾的?

对于美感的直观性质和美的社会功利性,鲁迅先生曾经做过肯定。他说:“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底愉快的根抵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这一问题,李泽厚把它概括为“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即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美感的社会功利性与个体心理的直觉性的并存,说明审美活动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反应方式。人的各种情感表现,虽然有他的生物根源和生理基础,但也都积淀了理性的东西,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在这里,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为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这便是审美心理的形成过程。他使审美判断的价值主体由个体转化为人类,正如希勒所说是个人同时又作为人类的代表来进行审美的。李泽厚先生将这一过程称为积淀。无疑,这是一种个体习得的社会化过程。例如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渐习得的,由此人们对于节奏、比例、对称或多样统一会产生审美愉悦。这种形式美构成了社会生活和环境的秩序感。它为社会带来明显的功利效果。这里便体现了美感的二重性,即主观直觉的非功利性与客观的社会功利性的并存。

4、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

艺术因素是构成设计的重要内容,然而产品和环境的设计却要将艺术因素融入物质生产领域。从而创造更具艺术韵味和精神内涵的现实生活。对艺术美的感受离不开艺术形象和艺术媒介。艺术作品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具有直观性或可感性,艺术形象是感性具体的,形象所具有的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家要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材料进行艺术生产,因此,每一种艺术都有它自身的物质载体,物质媒介的这种特定性质决定了艺术所运用的只能是同质媒介。造型艺术中有五种形象的构成要素。这就是线条、形的组合、空间、光影和色彩。另外,设计师重视对于艺术抽象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5、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

设计从根本上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控制和治理目前存在的各种污染,而且要彻底改变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尽可能节约资源,并把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产品,做到循环使用,以彻底减少和摆脱废弃物的污染,从而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内在地统一起来,使生态设计成为环境和产品设计领域的侧重点之一。

第五章符号表现论

主要概念

符号:以某种媒介来指称或表现另一事物的信息载体。

语构学:符号学中研究符号之间结构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它所指涉对象的关系(即意义)的学科。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或环境关系的学科。

传播:信息由发送到接受的过程,有不同模式和多种组成要素。

问题与讨论

1、影响信息(或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要实现文化传播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其一是所传播的文化必须具有共享性,只有当人们对传播的对象有一定的认同或理解时,才能发挥传播的效果。其二是传播关系的建立,任何传播都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完成的,因此要建立起连接双方的渠道,一般的传播并不限于两个人之间。而往往形成一个社会关系网。其三是传播媒介的应用,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所使用的载体,它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表示各种传播手段的总和。其四是传播方式的选择,不同的传播过程有不同的模式,如广播是单向的,电讯电话则是双向的,广告是横向的,文化传递则是自上而下垂直式的。选择好传播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2、符号与信息的区别何在?符号种类怎样划分?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持有的,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动物对于信号刺激可以作出极其灵敏的反应,例如一条狗不仅对主人的声音甚至对其主人的行为变化以及面部表情都能辨认出来,但这只是建立在条件反射

基础上的行为,而与符号现象无关。信号是生物物理的存在世界,而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的世界。

从符号媒介如何表征对象的角度,可以在对象指涉方面将符号分为以下三种下位符号:图像符号、标示符号、象征符号。此外从符号媒介的性质上可以区分下列三种下位符号:性质符号、单一符号、规则符号。从符号的解释关联中可以区分下列三种下位符号:名辞符号、命题符号、论证符号。

3、产品语言作为一种形象化符号,如何表现它的意义?

产品语言作为一种表象符号,不仅具有认识功能,而且也以它的形象特征和意义蕴含而具有审美功能。一种产品上所使用的产品语言,它的每一个符号构成都应该从属于这一确定的符号系统,使整个符号序列保持其内在的同调性。同调性是指符号在风格特征和表现方式上彼此接近,这样才能保持产品造型的格调统一和完整性。如果在一个产品上引入形成类型和风格不同的符号元素,就会使人们产生认知的混乱和语义的误读。如何使产品语言具有良好的可理解性,以便于人们的学习和标记,对勒维提出了一种“MAY A”阈限,即Most Advanced Y et Acceptable(最先进而又可接受)。这一概念对于产品语言的创新和变化提出了一种规范。产品造型的新异性或产品语言的变化程度要以人们能够接受为限度,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一个环境或一件产品,应该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信息,以便于人们的活动。构成产品语言的方法,可以依照完形心理学提供的形态规律,产品的整体形象,作为一种本体符号,具有功能相近产品的类型化特征;同时作为一种复合的图像符号,又会引发人们的不同联想。产品色彩的运用也可以发挥符号功能,根据任的感知特性,设计师应首先处理好产品与感知记忆最关联的部位。图像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不能脱离产品的功能目的。

4、从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视角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哪些规范和要求?

符号学可以划分为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领域。

语构学规范可以概括为:(1)把握各种数学质的特征,发挥形式美的作用:其中算术质(节奏、比例、韵律)、几何质(景深、位置关系)、拓扑质(多样性、立体感和形式感)。(2)完形规律的运用:主义图形的闭合、相似和对称以及连续性效果,以独特性构成完形。(3)注意结构要素在坐标系中的状态:可利用水平、垂直或倾斜而取稳定的、突出的或动态的感觉,并保持重心位置适当。(4)在几何关系变换的基础上取得秩序感,处理好秩序与复杂性的关系。(5)注意造型形态的单义性和多义性。(6)处理好造型与环境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具有主导性或中立性,其指向可发散或集中。

语义学规范可以概括为:(1)产品语言的可理解性:应具有同调性、无认知障碍并易于学习识记。此外,与文化背景相关的语义内容也应具有可认知性质。(2)传达方式的内在性:首先要能以隐含的或外显的方式传达出产品的存在性、生产厂家及质量等的信息,其次对产品功能意义和使用方式给以直观的呈示。(3)造型具有完形张力和简洁性:使其形象鲜明,具有独特性,并能引发一定联想,其指向可以是集中的或发散的。(4)通过形态转换取得审美表现力:体现人文价值,并将物质要素转化为情感符号同时强化秩序感。(5)造型应具有时代的适应性:使它与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相适应,以带动生活时尚的发展。同时可依据产品的整体印象来判断它对市场的适应程度。(6)保持必要的信息冗余度:使造型传达的语义信息量大于所需的基本信息量,保证在干扰和损耗的情况下能够辨认。

语用学造型规范可概括为:(1)以人为中心的尺度适应性:它表现在与人的直接或间接联系上,以及对社会普遍的及针对个人的尺度关系。(2)空间视觉效果:造型应考虑到背景、辐照和视觉后像的影响,以便使产品适应不同环境条件。(3)造型的整体性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整体布局中使强对比出于中心或用补偿对比加强整体效果。各构件之间保持整体的相关性。(4)运动的适应性:应考虑重心位置等对人在使用产品中的影响,以保持产品的稳定性。(5)设计的工艺可行性:所用材料和工艺应与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相适应性,这是产品经济可行的必要条件。(6)产品类型及市场前景:根据产品类型特征选择造型款式并顾及市场接受程度。

5、运用符号学原理来分析不同的标志和广告的设计。

(从分类和传播四要素来分析)

第六章风格变迁论

主要概念

风格:设计师创作个性的表现,它是产品的形象体系及其表现手法在结构上的统一。

装饰:外在于产品功能结构的形式因素,用以满足人的精神和审美需要。

线性造型:以线条的律动和情感性表现为主要特征的造型。

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付账等的设计。

虚与实:中国传统器物风格范畴之一,指空间与实体的相互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实体感

问题与讨论

1、为什么说风格的形成是设计师走向成熟的表现?

产品的风格是产品设计师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在设计实践中的体现。风格是对形式的抽象,当一种类型的产品构成一定的审美形象时,它的相对稳定的形式特征便升华为一种风格。相对稳定的设计形式即风格的形成即表明设计师走向成熟。风格是设计文化中高层次的问题,构成了设计美学中一个特有的范畴。

2、不同时代、民族和地域特点对产品或建筑风格的变迁有什么影响?

造成风格变迁的原因很多,如社会、经济等因素都有影响。但豪塞尔认为,对于任何趣味或风格的根本变化来说,具有新的艺术趣味的某个社会阶层的兴趣才是主要的条件。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和地域趣味会有不同,对风格变迁当然会影响。(例)

3、对中国传统器物的风格研究形成了哪些范畴?

我国传统器物风格特征,不能不受整个民族审美观念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因此它表现出相类似的特点。中国传统器物的风格主要形成了这些范畴:虚与实(有与无)、巧与拙、雅与俗和浓与淡等。

4、为什么说装饰变革可以成为风格变革的先锋?

装饰的起源及其美感的产生,开始时总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功利需求和巫术活动密切交织在一起的。虽然曾经有人提出“装饰即罪恶”的观点,但现代生活用品往往缺少不了一定的装饰性要素。产品通过装饰效果会使造型更加充满活力和趣味,从而激发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兴味。装饰是最古老的艺术传统,它根源于人的精神生活和审美心理的需要,是外在于产品功能结构的。装饰的作用是发挥艺术美的一个特殊领地。因此,装饰成了人们占有和把握空间的一种符号媒介,也成为环境和产品设计实现风格化的一种手段,装饰变革往往会成为风格变革的先锋。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设计美学

什么是功能主义?怎样评价设计中的功能主义?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1、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功能与形式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功能与形式密切相连。一个合理地表达了内在结构或适当地表现了功能的形式应当是一个美的形式,这就是中国古代就提倡的“美善相乐”的思想。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 德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赋予人么所希冀的美好品德操守。玉因质地坚硬、温和润泽,成为君子有德的象征。如孔子就曾经说过“君子比德于玉”。 宫廷风格 阶级分化使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掌握着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等级制的客观存在使他们可以合法化地最大限度获得为自己和利益集团满足实用需求与审美需要的各类产品。由此,贵族阶层的设计观念和追求华美的工艺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设计风格和审美倾向,从而形成长期影响古代设计思想的所谓的“宫廷风格”。 宫廷风格所反映的不仅在服饰上,在其他各类设计活动中都有体现,与此相对应的即是民间风格。宫廷风格是民间风格的升华和提炼。 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fve Bell,1881—1964)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35——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

浅谈设计美学

浅谈设计美学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 的概念: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 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设 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 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设计是把某种计划、 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 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 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 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设计美学(问答题)

设计美学(问答题)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 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设计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美学发展史,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基本范畴); 2)设计者(研究设计者的价值和职责); 3)设计的道德(研究设计的社会作用的道德价值)。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答:1)功能性。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功能性是设计之美的基础。 2)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质功能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必然带有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特性。 3)技术性。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产品物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托。 4)商业性。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原则正在把设计演变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活动。

《设计美学》第六章讲义

设计美学》第六章讲义 主要概念: 1.风格:设计师创作个性的表现,他是产品的形象体系及其表现手法在结构上的统一。 2.装饰:外在于产品功能结构的形式因素,用以满足人的精神和审美需要。 3.线性造型:以线条的律动和情感性表现为主要特征的造型。 4.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装等的设计。 5.虚与实:中国传统器物风格范畴之一,指空间与实体的互动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实体感。 二问答题: 1产品的风格的形成具有哪些特征?答:产品的风格是产品设计师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在设计实践中的体现,它既是创造主体的主体性表征,也反映出不同类型产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所以可以将产品的设计风格界定为产品的形象体系及其表现手法在结构上的统一,它通过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表现出来,并且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产品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或民族特征。 2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美学著作是《文心雕龙》,该书作者是南朝梁代文论家刘勰。他在《体性》篇一开头便指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文苑波诡者矣。”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答:这里他首先说明,文艺创作是人的思想情感活动的外观过程,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了内外关系。 其次,这种内外关系由隐以至显和因内而符外,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由此形成的作品风格。再者,他指出创作个性的构成因素包括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其中才和气是情性所铄,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与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 最后指出,作家的创作个性按照由隐以至显和因内而符外的艺术规律,便形成了无限多样的不同艺术风格。 3文艺美学著作《文心雕龙》中的《体性》篇、《定势》篇、《时序》篇分别阐述了什么风格理论? 答:《体性》篇阐述的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即风格的主体因 素。《定势》篇提出了体势的概念,指出制约风格的外在因 素。 《时序》篇论述了时代风格的问题,说明不同时代的作者表现出他那特定时代的风格特 征,这是因为作家的思想感情受时代的影响,而这种思想情感在作者的笔下就成为不同风格的作品。 4简答西晋时陆机在《文赋》中做过对不同文体风格特征的十种概括. 答:“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lei )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点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设计美学论文#精选、

设计美学 摘要: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和基本的范畴,本文将从分析具有设计美力量的作品开始,详细介绍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设计美带给人们的审美心理及对设计需注重细节等进行深度的设计审美鉴赏。 关键字:设计美学设计美感审美心理环保细节设计 1.什么是设计美学,举一例体现设计美学力量的设计作品(设计给产品带来的直观好处,数据) 15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设计美学的核心与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例如:“PH”灯这一设计,早在1925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便作为与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世纪性建筑“新精神馆”齐名的杰出设计而获得了金牌,并且至今仍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PH灯设计师保罗汉宁森(PoulHenningsen,1894-1967)名字简称为PH,按照他的照明理论,照明应当遮住直接从光源发射的强光,这种遮盖面积要相对大一些,以创造出一种美丽、柔和的阴影效果,覆盖在室内的大小物体上,还应利用一种相对向下的光线分布,产生一种闭合建筑空间的效果。所以他设计的PH灯具具有如下的的重要特征:1.所有的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 2.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 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PH灯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PH”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匀的效果,从而有效消除了一般灯具所具有的阴影,并对白炽灯光谱进行了有益的补偿,以创造更适宜的光色。而且,灯罩的阻隔在客观上避免了光源眩光对眼睛的刺激。经过分散的光源缓解了与黑暗背景的过度反差,更有利于视觉的舒适。在这里,科学自觉地充当了诠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渠道。另一方面,灯罩优美典雅的造型设计,如流畅飘逸的线条、错综而简洁的变化、柔和而丰富的光色使整个设计洋溢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同时,其造型设计适合于用经济的材料来满足必要的功能,从而使它们有利于进行批量生产。可以说,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促进了“PH”灯具在世界范围的经久不衰。其成功充分说明了:艺术与科学从分离到靠近,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两个学科各自发展的需要。对于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设计来说,其中的意义显而易见。 2.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5 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设计美的体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其达到的是一种静态效果。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其中,功能美又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造型美包括形态美与色彩美;材料美包括肌理美和材质美。 3.举出具有设计美的构成要素的具体作品,他们都具备哪些设计美,至少一例 10 例如:唐代曲辕犁 1在功能性方面,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唐代曲辕犁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唐代曲辕犁的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

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对话和学习——关于Satind er E Gill的美学设计案例研究 来源:社会学系,兰开斯特大学,兰开斯特,英国 摘要:本文所讲述的知识概念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概念。共享的做法涉及到实践分享。这种经验共享的必要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表明在基于对话和学习的参考下,参与设计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做法和建议。本文讨论和研究的对象是景观设计。为了在分享实用知识方面更加凸显活动参与性的重要(不论通过语言还是肢体),一项研究正在他们的共同合作下进行(比如审美)。 关键字:审美美学设计交流分布式学徒知识体现学习实践参与实用知识 一、引言 这组景观设计是设计实践的一个范例,其包含探索性的做法,以揭示特定合作的设计。在参与未来的时间过程中,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参与设计是和一些基本问题相关的,比如民主(Cf. Ehn , 1988; Cooley, 1987),从事的活动(Suchman,1987, Hughes et al. in press)以及合作设计辩证法和合作分析(Mogensen, 1995)。在实施设计实践后,其内在的思想往往反映在景观建筑上,本文论述了有关问题的处理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另一个层面来对这些讨论和研究。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来参与设计(Gill, 1996; Cooley, 1987),以及如何在项目建筑设计的情况下使景观分布在执业活动跨越地理距离,或者解决因知识结构而产生分歧(Gill, 1995),是团队内部磨合度提高。本文建议,在发生这种情况时,知识的代表并不了解,并力求表现出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经验知识的共享。该方法是根据我的媒体设计研究博士学位工作所提出来的,认为如何进行审美交涉的实践(例如知识)是可以共享。 参与学习看作是体现了对话和共享的实践中的学习,对话是需要信任和同情,使价值(例如审美价值),来增加他们参与对话的知识。知识背景下的信任和同情方面的转移将明显成为各项研究的重点。所以可以说,参与设计是有助于对话和实践学习今后的发展。 第二个景观设计对于在建筑倾斜角度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其在建筑审美价值视域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伟大意义,并引发了起草和景观畅销拟议变动。 对话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口头或书面沟通,而且由于涉及的肢体语言和身体所在的物理(如工具为基础)环境。后者与其最相关的一个领域就是视觉和形体,例如建筑景观。 本文讨论了企业在这园林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基地分布的技巧。这是不难传播信息,但它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涉及到分享知识的分布。分享知识体现共享的做法。同样,审美价值共享是共同的做法(Johannessen,1981)。有需要获得更深的理解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实践的审美,以了解如何分享知识的审美价值,而且成功地采取执业地点的分布式网络。会发生什么事的具体做法是不共享?正是在这里,参与设计面临的挑战,发展手段的做法,由于多种通信技术手段知识,美学价值可能被共享的基地(社区横跨几乎分布式知识网络)媒体。对于我们研究成果而言,在理论上实现这一目标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 二、专业知识及其表现 能够参与设计,即创造出过去与现在,将来的使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一个有能力从事者对话其他参与者来分享经验。这种对话涉及学习,使所有参与者的知识转嫁和吸收其余成员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核心是收购过程/吸收的做法以了解产品知识。通过代表,我的意思是,互动与物理(物质世界的工具可能是口头语言,身体,如钢笔,光桌等),和[建设的素描]物理(如颜色,地图,示意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计划,功能描述草图,照片,书面文件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来定义了内容和背景。共享的做法是,学习和创造共同的意见。 在这方面的提出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传统知识,认为它具有作为一个实体,可

设计美学XX

1.设计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 创造性活动中美学规律的学问,就是一门 研究如何使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化 和宜人的新兴学科。 2.如何理解迪扎因(Design)? ①Design是 一种融合了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技术美 与艺术美的创造性设计活动,设计从本质 意义上理解,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设 计,甚至包括了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娱 乐方式、交通方式等设计②迪扎因大致包 含四层基本涵义:一是一种造物手段,利 用现有科技文明成果,促使人类改变自身 环境的必要手段。二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新 领域和新的审美形式。三是一种新的创造 性审美活动。四最终结果必然呈现为物化 的形态。③Design三方面鲜明特点:1设 计与生产制作的分工,设计师作为一项职 业的诞生2强调没有既定模式的开发性 设计3功能与造型的一致性。 3.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发展历程似乎又在 走一种新轮回,农耕文明设计发展历程似 乎又在走一种融为一体,工业文明设计与 制造相分离。 4.工业革命为设计创造新的技术环境表现 在三个方面:①工业革命促使了设计和制 造的分工。②标准化、批量化和机械化的 大生产方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生产主导 方式③举世瞩目的科技文明把世界万事 万物都改变,总之,人们有可能利用比手 工艺时代更强有力的能源和动力来达到 自己设计目的,为设计产品提供更大自 由,因工业产品的艺术品格问题时时充满 着矛盾。 5.工业设计:(广义)以工业大生产为背景 的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两者自觉结合,包 括工业设计创造性活动设计出来的工业 产品,和为实施这种设计而创造出来新型 设施,环境以及整体上活动的组织。(狭 义)即工业产品设计又称为“工业造型设 计”“工业设计”“工业艺术造型设计”等。 6.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或称环境艺术设计。 两种:①广义的环境设计,包括建筑及园 林设计,还包括室内设计②狭义的环境设 计,主要指区域环境设计(也属广义的环 境设计范围),例住宅群设计、旅游风景 区设计、纪念性区域设计、文化区设计等。 7.园林设计:“设”者,陈设,设置;“计” 者,计谋,策略之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 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 地形(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 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 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地。 8.视觉传达设计:或称视觉信息传达设计、 视觉信息传播设计、形象推广设计。目前 这一设计形态的对象还不大统一,对于什 么是视觉传达设计存在许多争议。视觉传 达设计也许可以大致上划定是指以现代 公共信息传播为宗旨的视觉造型设计。当 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来到一起共享某种信 息时,传播行为和传播关系发生了。按具 体传播方式不同,视觉传达设计一般可分 为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和其他视觉传达设 计。而一种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宽泛理解, 将装潢设计,广告设计等都列于其名下。 9.人类通过造物实践使自然人化。所谓自然 人化,就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使外在自然 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人化”,内在自然的 人化,是指人本身的情感、需要、感知以 至器官的人化。 10.内在自然人化三个领域:①认识领域,主 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意志领域,主 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能力③情感领 域,主要培养人的美感情操审美能力 11.原始积淀和艺术积淀对形式美感意义: ①什么是美感的原始积淀?人类利用和 创造石器,在这一系列合规律性活动中, 培养人对自然秩序的领悟、想象、情感和 理解。当通过自身的自觉实践达到目的 时,就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这即可能是 美感的原始积淀②原始积淀促进了形式 美感产生、丰富和发展,在劳动生产中, 在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的创造和使用过程 中,人类既产生了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实 用感,积累了从属于实用感的形式感—主 要是形体感和节奏感。总之,在原始的积 淀中形成了审美的心理结构。人们在主体 能动活动中感自己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 的合一对规律性的把握,对自然秩序感受 产生审美愉快。 12.艺术积淀三个过程:①从再现到表现,远 古器物图形都经过写实、变形、抽象,直 至符号化过程②从表现到装饰。表现性的 图形经不断抽象成了有意味的形式。有意 味的形式看多了,普遍化以后,就逐渐演 变成装饰美成为形式美③从再现到表现 直至装饰,又从装饰转向再现。艺术发展 始终遵循着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当艺术 变成一种纯审美或纯粹的形式美,艺术本 身就会走向衰亡。从再现到装饰,从装饰 又回到再现的过程,是形式美积淀过程, 是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数字方程式不断 丰富,人类内在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 13.宗教文化集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 化三位于一身,具有强大包容性。 14.苏格拉底美学贡献观点:①试图在目的论 和道德学基础上思考美学和艺术问题,提 出真善美统一的观点,②没有把美和善两 个不同概念区分开来,对美的本质的讨论 未得出一个明确结论,在西方美学史上第 一次严肃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具有非 凡意义,意味着美这个词已开始从日常的 评价意义上升为独立美学范畴,美不再只 有美好的意思,而且进入了普遍本质的层 面,成了一切美的事物共同性质和根源。 15.柏拉图美学理念:柏拉图生于雅典最具有 名望的家族,父母为雅典著名政治家的后 裔。他是希腊古典时期雅典最著名哲学家 之一,著作中,第一次把美和艺术的概念 纳入严谨的哲学体系,以哲学对话的形 式,在不同观点对立和争辩中进行探索。 16.理念说柏拉图美学的基石和归宿,柏拉图 着重从理念说角度论述美的理念的特征, 强调美是绝对的、统一的和永恒不变的。 17.亚里士多德美学观点:①如果说理念论是 柏拉图美学的基石与归宿,那么对理念说 的批判是亚里士多德美学的起点②理念 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割裂个别与一般、普 遍与特殊的关系,把一般和普遍看作是超 越于个别和特殊之上的东西,从而流于空 谈③美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美在于 事物形式的有机整一性,美是事物的、可 以感知的感性性质。 18.鲍姆嘉通是德国启蒙美学的真正创立者, 因此获得美学之父的称号 19.崇高:在美学上是指具有博大、雄伟、壮 观或悲壮等属性的审美对象,可以是物质 形式的,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的,或者是二 者兼有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形成的包括 惊喜、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 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情感反应。 20.中和:是中国美学的特有术语,基本特征 是协调和谐,刚柔相济,安宁平和,体现 “中庸之道”。 21.拨尔而怒:指刚健奋发,表现出奴隶制社 会上升时期社会风貌和趣味。 22.哲学观对设计观的影响:①中国古代哲学 家认为人是宇宙大化一部分,人同世间万 物一样是从大自然中产生出来的,整个天 地自然是一个包含人类自身内在的、充满 着勃勃生机的、不断变化流动的、生生不 息的过程②这样一种哲学观直接影响设 计观,这种设计观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从 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器物的设计,把人 们所制造的各种器皿和物品看作是整个 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产物,因传统哲学强 调天人合一,人要效法天地,与天地自然 共生存,遵从自然规律。这种宇宙自然观 及对自然的价值观,使人们在设计中要考 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整体关系。 23.普金—19世纪上半叶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种种观念的先驱。是英国建筑师、作家、 理论家和文物工作者,英国天主教复兴运 动和哥特复兴建筑风格的代表人物,对哥 特式建筑风格尤为推崇,始终是哥特风格 倡导者。 24.普金建筑设计定理:①建筑必须便利生 活,讲究结构,合乎时宜,否则就没有任 何特色可言②所有的装饰物必须使建筑 的基本结构更加丰富。 25.罗斯金—英国著名作家、政治家、艺术理 论家,技术美学思想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的积极倡导者。对现代设计美学的主要贡 献:提出了艺术工业问题,认为工业艺术, 日常生活用品艺术是艺术大厦的基石。但 艺术品不能通过机器生产,把设计和操作 重新结合,恢复和提高大众追求,提高大 众的鉴赏力。 26.莫里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工艺美术家, 是英国手工艺运动的实践者和近代欧洲 设计艺术的奠基人。 27.工业美结构要素:罗拉对工业美提出一种 结构分析理论:功能的结构、材料的结构、 机体的结构、形式的结构、环境的结构。 28.包豪斯的主要理论原理:1)废除传统的 形式和产品外加装饰,主张形式依随功 能,尊重结构自身的逻辑,强调几何造型 的单纯明快,促进标准化并考虑产业因 素,这些原则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理论, 2)它从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看到了 产品审美形态的决定性基础,并主张使产 品的审美特性寓于技术的目的性形式之 中,达到实用,经济,美观。 29.包豪斯的审美设计观:1)主张实现审美 与实用、功能的新统一,2)包豪斯实行 双轨式教学,设计课由造型教师与技术教 师共同教授,使学生避免了对艺术造型和 技术原理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培养出来的 学生具有审美与技术的双重才能,3)形 成了构成主义的工业设计风格特征,注重 对新材料、新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废除外加的装饰,追求产品的功能价值及 审美的结构和单纯明快的风格,可以说是 真正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起点,4)确定了 建筑上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30.包豪斯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1)接受艺 术的新潮,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用到建筑 和工艺品设计上2)注重实用,把功能作 为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3)按照 现代材料和结构的特点,从结构和设计方 面加以谋划,以达到艺术效果,实现功能 和艺术的统一。 31.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是后现代 追求人情化、个性化三种主要设计方法。 32.文丘里、斯特恩、詹克斯三位大师级人物, 构建起了后现代建筑理论框架。 33.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意大利 极端设计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埃托*索特萨 斯成为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运动颇具影响 的发言人。是设计界的特立独行者(索特 萨斯)(用比拟的方法设计了(“机器人书 架”、)(曼迪尼、)(布兰兹)称为意大利 激进艺术设计的“(三驾马车”。) 34.追寻高技术倾向设计的起因,源于20世 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和20世纪50年 代后期的阿齐格兰姆派的结构美学思想。 35.如何理解高技派?高技派定义:(广义) 指那些使用和表现了当代最高强、最先进 的来到达各种设计,生态使用要求的建 筑。(狭义)亦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 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 以炫耀,尚称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 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 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 36.高技派的设计理念:技术乐观主义 37.极少主义风格: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 盛的一个设计风格,渊源可以追溯到密斯 *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是对密斯*凡*德罗设计思想的极端发挥。 38.极少主义风格的特征:1)用一种简单到 无以复加的方式,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风 格,主张维护产品设计的固有要素,提倡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原则,2)主张纯 粹的线条与形式、整洁无装饰的外表和理 性化格子形式的追求。 39.美是什么和美的本质理解?美是美学界 的哥德巴赫猜想,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 从古至今对美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与阐述,他们从审美对象的形式、从审美 对象对人的功利、从客体的特性、从主体 的审美感受等反面研究,对美赋予了不同 的定义。1)李泽厚关于美三层含义的论 述:第一层,审美对象,第二层,审美性 质,第三层,美的本质和美的根源。2)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①美与原始的 巫术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②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并受到社 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类的审美活动是 一种社会现象。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感性显现。人类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 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是劳 动创造了美的根源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 践中。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把原始的自 然改造成人化的自然。一方面把自身的自 然改造成具有知、意、情的人化了的内在 自然。只有当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实践过程 及其成品中感性地显现出来,得到人们的 关照,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愉悦的时候,人 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才能形成。 40.美在今天有三种含义:①表示感官愉悦的 强形式,是羊大则美的沿袭和引申②表示 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是羊人为美、美善合 一的延续③专指审美对象,指使你产生审 美愉悦的事物、对象。 41.美感属于内在自然的人化,可分为感官的 人化和情感的人化两方面。 42.设计美本质特征?功能性特征、社会性特 征、形象性特征、变异性特征。美是美学 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诸多学者从不同角 度,从古至今对美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与阐述,从审美对象的形式、从审美对 象对人的功利、从客体特性、从主体的审 美感受等反面研究,对美赋予不同定义。 43.如何理解设计美学①从本质意义上讲,设 计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人自身的生存 环境加美化的宜人化的新兴学科是设计 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设计美学是把美学原 理应用到设计艺术(包括艺术设计,工业 设计)之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是一 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活动中美学 的规律的学问。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 距离②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材料美要素、 结构美要素、形式美要素、功能美要素。 44.设计美学是设计学分支,是设计学基础学 科,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最基本范 畴。 45.研究人体工程学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劳动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人的身 心健康全面发展 46.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 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 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的交互作用 着的各组成部分(效率,健康,安全,舒 适),在工作条件下,在家庭中,在休假 的环境里,如何达到最优化的问题。 47.设计活动的基本环节:一、孕育与准备的 过程,二、构思与创造过程,三、验证过 程,四、设计提交过程,五、组织生产过 程,六、市场化过程。 48.材料形成一定的结构通过三种方式来表 现:①是所谓“塑造”方式。②“筑构”。 ③“平面构成”。 49.博克的美学观点:1)美是物体中能引起 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些性质2)美的原因不 在比例、适宜或效用3)美的事物的特征 (美的真正原因):小、光滑、逐渐变化、 不漏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 等。这些美所依存的特质不由主观任性而 改变4)松弛舒畅是美所特有的效果5) 崇高与美的比较。 50.结构表现形式:①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工 业设计应运而生,改变了人们一味模仿传 统工艺结构的旧习,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寻 找新的结构形式②裸露结构表现法是现 代设计常用的结构表现形式③隐藏结构 法则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产品的常用手法。 51.产品结构的特征:①产品结构的层次性。 指的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结构都有若干不 同的层次,而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又有它自 身赖以组成的材料②产品结构的有序性。 指的是任何产品的结构都是合目的性和 合规律性的统一③产品结构的稳定性。指 的是产品作为有序的整体,无论属于一种 静态结构或动态结构,它的各种材料之间 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52.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美 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 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 美主体所反映的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 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 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53.设计美感本质特征:①设计美感的直接功 利性②设计美感的形象直观性③**的想 象创造性④**的情感愉悦性。 54.在设计美的创造中,精神能量必须转化成 现实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存在。设计美 感的情感愉悦,既包含了(艺术审美)情 感愉悦性的形式体会,又包含了(科学审 美)情感愉悦性的理性价值。 55.设计美感心理因素:①设计审美感知②设 计审美想象③**情感④**理解。 56.造物生产与艺术创作的情感体验存在两 反面差异:①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个人的激 情、情感意味,渗透在作品中,构成作品 的核心,成为感染欣赏者的内动力和根 源,而技术美中所蕴藏的情感,则是凝练 在产品上的,相对抽象的社会情感②在艺 术美的创造中,情感常常成为艺术创作的 催媒剂,而技术美的创造,精神能量转化 成物质能量,情感本身无法直接熔铸到产 品中去。艺术创作为我,造物生产为他。 57.设计活动基本环节:①孕育与准备过程。 ②构思与创造过程。③验证过程。④设计 提交过程。⑤组织生产过程。⑥市场化过 58.农耕文明的手工艺设计与制作融为一体, 工业文明设计与制造相分离。 59.感官的人化,哲学上讲,就是马克思所说 的感性的功利性的消失,或者说感性的非 功利性的呈现。 60.瓦特发明蒸汽机大机器批量产品出现为 界限,划分手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61.狞厉的美:看起来狞厉可畏,却积淀着深 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与无可阻挡 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构成了崇高的 美,李泽厚将这种威吓概括为青铜艺术的 狞厉的美。 62.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局限性:过于强调 形式的简化,突出材料和功能的表现,容 易忽视产品与人的情感的和谐、交融,及 对优秀传统的继承,由此,引起了后现代 主义的强烈指责。 63.老子:“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艺术设计与美学

艺术设计与美学刘子川考试大纲 艺术设计与美学 每章重点 作者:刘子川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现代设计与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设计”的诞生;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了解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本章重点:设计美学的界定和特性。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美学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 2、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3、设计美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三)设计美学的界定。 四、考核要求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

1. 识记:现代科学观的建立、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总景观。 2. 领会:基于机器文明的现代艺术。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诞生的综合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l. 领会: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点。 2.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稳定性和地域性。 3. 综合应用:他们各自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现代设计美术的界定 1. 识记: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 2. 领会:现代设计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和类别。 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掌握现代设计诞生的过程;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掌握功能主义的形成;对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阐述,使学生了解到功能主义在欧洲的具体体现;对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在美国不同的体现。 本章重点:现代设计的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 本章难点:这两大体系产生的环境以及对世界设计发展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