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效应的文献综述

并购效应的文献综述
并购效应的文献综述

并购效应的文献综述

1.企业并购效应的理论分析

按企业的产业模式来划分,并购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三种类型。当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产品属于同一市场,称为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是基本的并购类型,在并购案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当并购企业的产品处在被并购企业的上游或下游时,是前后工序或生产与销售关系,称为纵向并购。其中,并购对象为投入要素或原材料的企业时,称为后向并购;并购对象为最终生产和销售企业时,称为前向并购。当并购与被并购企业分别处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的产品没有密切的替代关系,并购双方也没有显著的投入产出关系,那么称这种并购为混合并购。根据并购双方业务的相关性,混合并购又可分为相关混合并购和无关混合并购。

有关企业并购效应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围绕这三方面展开的。总结已有的理论成果,作者辨证的分析了这三种并购模式可能给并购公司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1. 1 横向并购效应的辨证分析

1. 1.1 横向并购的正效应

横向并购带来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一企业在一定限度内,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现象[4]。从资产的性质来看,横向并购是一种同质资产的叠加。在一定的条件下,横向并购能使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要素增加,从而引起规模收益的递增。具体而言,它主要体现在:①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在一定生产规模下,固定成本不随生产产量的变动而变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的产量达到较大程度,使得单位固定成本随之下降,从而产生较高的生产效率。石油化工行业有研究表明,建造第二个同类工厂的成本比建造第一个同类工厂的成本低34%,建造第三个同类工厂的成本比建造第二个同类工厂的成本低19%[5]。②专业效应。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用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的增加,使企业更多的实现大量的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③学习效应。学习效应是因经验和专业技术的积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企业的管理资源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横向并购方式,可以使这种来之不易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企业通过横向并购,一方面使优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向劣势企业传递;

另一方面并购双方可以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从而使技术和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进而降低了成本。④采购成本的降低。横向并购引起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造成所需原材料数量的增多,这就增强了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 1.2 横向并购的负效应

横向并购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规模不经济上。规模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性生产经营规模带来的效率与效益,而规模不经济则体现为随着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形成的单位成本提高、收益递减的现象。企业在横向并购时,如果盲目追求规模经济,超过适当规模的限度,就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一般说来,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①管理复杂性。当企业规模增长时,管理的复杂性和企业组织协调难度加大,特别是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时,由于管理技术和手段受现代科技水平的限制,在进行企业管理决策和战略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失控现象,从而影响组织管理的效率。②激励机制的弱化。企业规模过大,管理人员了解、监督、评价职工的劳动效率难度加大,造成员工的努力程度与企业业绩关联度减弱,使企业激励机制弱化,使管理措施和手段的效果降低。

③管理系统低效性。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所产生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损失就越大,往往造成管理层根据不完整甚至失真的信息作出决策,使管理的系统效率下降。④企业风险的增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灵活性降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机会成本。

1.2 纵向并购效应的辨证分析

1.2. 1 纵向并购的正效应

纵向并购的正效应主要体现为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新制度经济学指出,由于人的机会主义、理性有限和信息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某些资产具有较高的专用性程度使得市场交易的成本升高。交易成本一般包括:寻找和发生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合约的成本,监督合约履行的成本,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等等。

纵向并购是一种以内部组织替代市场交换的手段。企业通过纵向并购,能够有效地解决专业化分工引起的生产流程的分离,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种损耗和时间浪费,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纵向整合效应。具体说纵向整合效应体现在:①降低了搜寻过程的成本。企业并购后,通过纵向整合实现垂直一体化,将本企业正常

生产业务向两端延伸至销售、零部件自制和原材料供应,使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以及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降至最低,减少了市场所带来的交易成本。②降低了讨价还价成本。纵向整合使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同生产阶段建立了永久性联系,企业不需寻找供应者和销售商,通过内部交易即可使原材料、中间产品的供给得到保证,减少了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降低了采购成本、销售费用等讨价还价成本。③降低了履约成本。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订立合同对交易双方是一种承诺,虽然合同本身不能制止对合同条款的违约行为,但可以作为诉诸法律的凭据。因此,交易双方都在谈判和签订合同时强调契约的履行,并愿意为此自愿付出一定的监督和履约成本。而纵向整合使外部交易转换为企业内部供产或购销的过程,减少了监督合约履行的成本。④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由于合约不完备及信息不对称,因此市场交易有可能会发生道德风险。一般来说,合约不完备性一般源于事前而非事后,而战略失误的风险,不仅来自事前的不确定性,而且来自事后的不确定性。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一体化能克服合约的不完备性,其优势在于利用行政命令解决分歧的利益协调机制,运用有效的决策次序使企业在选择活动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作者认为,后向并购的效应在于降低现有和潜在的交易成本。而前向并购主要动机是将下游的投资机会内部化,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如某些农产品的加工系列即有此现象,如果下游的利润更高,投资机会更多,其前景超过一般经济利润水平,至少超过现有生产阶段的利润,就可能出现前向并购的行为。

1.2. 2 纵向并购的负效应

纵向并购带来的负效应主要是管理成本的上升。交易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外部成本,如果原来的交易双方合并成一个企业,那么原来的外部成本就内部化了,从而减少了交易费用。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管理成本升高的问题。因为纵向并购的协调方式避免的只是市场交易成本,组织内部的协调与管理也是有成本的,从而决定了纵向并购一体化对市场的替代存在某种限度。这种管理成本体现在:①内部激励与约束成本上升。内部化组织取代市场后,企业存在着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承担各自的成本和收益,在本能的竞争意识驱使下,交易者具有高度的动力去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益。而在纵向一体化组织内部,员工的目标不是追求一体化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以企业既定的奖惩标准为约束条件,力求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防止员工偷懒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对其进行监督,使监督成本提高。另

外,由于市场竞争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衡量部门绩效的困难,使得管理层难以了解内部部门及员工的表现是否达到了可以达到的最优状态,相应也给予部门负责人更大的活动范围,他们有可能从事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不相应的一些行为,如夸大费用、争夺权力等,造成代理成本的激励和监督成本增大。②加大了信息成本。在规模大、管理层次多的纵向一体化组织下,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和自上而下的决策传输常常会出现信息失真、决策迟缓等弊端,加之其中一些机会主义者故意扭曲信息以优化自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纵向并购的信息成本。③内部组织成本的上升。企业通过并购建立一定规模的组织结构后,要花费相当的代价和协调成本来促使企业组织内部管理交易及其经营的正常进行,尤其是组织内部交易的长期性,很容易将理性行为情感化,使人们对机会主义行为漠然化,致使“损公肥私”行为更加肆无忌惮,这必然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使内部组织活动的运行成本将越来越高昂,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绩效。

1. 3 混合并购效应的辨证分析

1.3.1 混合并购的正效应

混合并购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范围经济性上。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经济性。范围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多个业务可以共享剩余资源。由于特定投入有一定的最小规模,对生产一种产品而言,这种投入可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时,就能够使这种投入的成本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分摊,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产生范围经济。混合并购产生范围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上的有效组合。混合并购能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在各个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由于产品转换而带来的成本损失,从而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达到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要求。另外,如果企业现有的生产线存在剩余的生产能力,采取混合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资产和设备的利用率。②原材料应用上的有效组合。混合并购后的两个企业,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但很可能两者所用的某些原材料是一样的,而且其中之一所用的原材料的下脚料恰为另一家之所需,这样,企业内部交换的成本远低于市场交易的费用,也增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③市场组合效应。混合并购使得优势企业在接受目标公司有形资产的同时也接受了目标公司的无形资产,目标公司现有的商标品牌和销售网络可以为优势企业所用。反过来,目标公司的产品也可利用优势企业的商标品牌和销售网络,这样企业就获得了综合市场效益。④研究开发组合效应。研究开发一个主要特征是外溢

性,即研究开发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应用可能超出企业现有的经营范围。企业可以通过混合并购将技术产业化,从而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例如,SONY、PHILIPS等公司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在于,相关混合并购使企业能在更宽的生产领域平摊研究开发成本[6]。⑤无形资产组合效应。企业的商标、商誉、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它无须作结构和物理上的改造,可能只需花费很少的成本就可以从一种业务转移到另一种业务上去。比如企业在市场中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那么通过混合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在对同一品牌的其他商品进行广告宣传时,成本显然能够降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商标保护伞”,它可以有效减少单位有效信息的广告成本。另外,像管理能力、经营的技能、管理经验与专长等都具有通用性,通过混合并购可以有效提高此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混合并购还能起到降低经营风险的作用。混合并购产生的企业多角化经营有助于减少企业对现有业务的依赖。若将生产活动与不相关(或负相关)的收益联系起来,就会减少企业利润率的波动。萨缪尔森和史密斯曾用实证分析证明了企业规模越大,经济愈多样化,其利润率波动就愈小的情形[7]。这一理论启示优势企业,在选择目标公司的时候应考虑自身对风险收益的偏好程度,即选择一些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的公司作为并购对象,达到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相关多元化并购从根本上是追求范围经济。无关多元化并购实际上是追求财务经济,即通过新投资改善财务资源的配置,实现成本的节约。它的效应体现在:①分散经营风险:企业的投资分布在具有不同的技术、市场特征、顾客群体与竞争对手上,可以分散经营风险;②提高市场力量,实现对竞争对手的多点攻击;③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

1.3.2 混合并购的负效应

企业在实施混合并购时,如果盲目地进行经营领域的扩张,特别是进入一些非相关性的新领域,就有可能导致范围不经济。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①战略选择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在向不熟悉、与现有业务无关新领域扩展时,要承受着技术、业务、管理、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对新进入的行业不熟悉,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非相关业务中,会削弱企业原主营业务的发展、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②有可能造成企业负债率上升、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实施多元化战略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剩余资金,资金需求远大于供给,使企业发展时时处在资金不足的硬约束下。而企业的营运资金可分为权

益性资金(资本金)和债务性资金两大类。权益性资金积累的规模和速度受到收入水平、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投资者意愿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运用这类资金为企业提供巨额资金支持难度很大,也不易迅速见效,因此,企业往往依赖债务资金,然而高负债则往往容易导致高财务风险。

对企业并购不同模式的效应进行辨证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并购模式的选择实际上是收益与各种风险和成本博弈的结果。在并购过程中,诸如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产业的进入障碍等不确定性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并购成本的不可控,从而加大并购的风险。从并购战略实施的结果看,各种并购模式的选择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比如,横向并购虽然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如果企业盲目过分强调规模扩张,就有可能造成企业效率的下降,形成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而纵向并购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有可能引起管理成本的升高;混合并购在产生范围经济的同时,也有可能加大企业风险。可见企业选择并购模式时,既要考虑到短期成本,又要考虑到长期成本;既要考虑微观成本,又要考虑宏观成本。总之,企业应从总体发展战略出发,对成本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认真权衡。

2 企业并购效应实证研究的回顾

有关企业并购效应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归根到底围绕着三个问题:(1)并购是否创造价值?(2)并购为谁造价值?(3)并购如何创造价值?国外60~70年代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前两个问题,主要运用的是统计方法,尤其70年代的事件研究法(Event-based Analysis)成为并购效应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80年代之后,研究主要关注并购是如何创造价值,偏于小样本、个案的深度分析。本文将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整理并评述已有的对并购效应的实证研究。

2.1并购是否创造价值

早在60年代有关并购研究刚开始兴盛的时候,大多以微观经济学为研究背景的学者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并购是否能够为双方股东创造价值?”他们运用财务数据,对一些并购案例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并购企业来说,从并购获得的财务收益或者接近于零,或者为负。然而,根据Montgomery和Wilson(1986)的分析,应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并购的影响可能有如下弊端:(l)财务数据是历史数据,反应的是过去的绩效,而不是所期望的未来收益。(2)绝大多数的公开财务数据都是累加值,难以独立分开单个规模较小的事件的影响[8]。

到了70年代,金融经济学家试图将并购作为单个事件而分离出来,通过资本

(完整word版)企业并购文献综述总表

企业并购文献综述总表 作者时间文章名字视角理论方法 实证 结论(应用) 样本期 限 数量所用模型 贺虹吕凡2008.01 对并购协同 效应含义及 计算方法的 认识 协同效应 的含义及 计算方法 规范我国并购协同效应的计 算可以从企业价值评估 和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 着手,例如EVA、BSC、 DCF、股价收益评估、财 务数据等 朱宝宪吴亚君2004.09 企业协同效 应的计算 国内外协 同效应的 实证研究 中的计算 方法 规范协同效应的多种计算方 法发展较成熟的是在异 常累计基础上计算以及 从业绩改变角度着手衡 量,评价新模型和国内 的两种方法在计算的合 理性以及准确性上则需 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

夏新平宋光耀1999.03 企业并购中 协同效应的 计算 内部、外部 计算模型 对协同效 应的计算 规范两种模型各有利弊,不 能忽视企业的市场价值 及交易成本,必须使用 正确的折现率和恰当的 考察时间点,排除非并 购因素对净增加现金流 和股票交易价格的影 响。另外,对并购前后 的市盈率的变化还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 董运宝2006年并购的协同 效应分析并购协同 效应的概 念、内容 规范并购的协同效应包括 了经营、管理、财务、 无形资产及产业协同。 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 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健 全,组织管理方式落后,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并 购中,通过发挥协同效 应的作用加以改善。 2

张秋生周琳2003.06 企业并购协 同效应的研 究与发展 国内外协 同效应理 论研究 规范研究协同效应的微观运 作机理,应用价值评估 的理论与方法量化,结 合我国企业并购的实际 情况,实证检验若干影 响协同效应实现的关键 因素。 方芳闫晓彤2002年中国上市公 司并购绩效 与思考 上市公司 财务和会 计数据 核心 竞争 理论 实证2000年 发生并 购公司 的1999 年-2001 年的财 务数据 80 横向并 购:46 纵向并 购:10 混合并 购:24 对每个样本3年选 取9个指标:每股 现金流量、每股收 益、资产负债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销 售净利润率、总资 产报酬率、流动比 率、速动比率。 将指标按并购前一 年、并购当年、并 购后一年分别做因 子分析 横向并购的绩效明显优 于纵向和混合并购。并 购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 和产业整合手段正在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但 目前上市公司的并购过 程存在着很多问题 3

融资方面论文-文献综述

(一)国际上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和融资现状的研究综述 李集成(2012)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实施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其操作方式是通过政府定期拨款设立的基金作为融资担保,引导其他资金来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小企业投资公司”在对小企业和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刚开始的操作方式是由小企业管理局为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后改进为为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政府为其发行的长期债券进行担保的方式。经过40多年的运作,该计划充分体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价值,培养出了苹果、联邦快递等创新型企业。 以色列:以色列对企业的支持与美国相同点都是政府主导推动。但是以色列的操作方式与美国不同,以色列是先由政府拨款一亿美元成立YOZMA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民间资金设立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再由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对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给予资金支持,但其重点是创业企业的早期,投资的领域也限于在IT、医药、生物科学、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并且具有专利技术的创业企业。 韩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韩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支大学生优秀创业企业在金融和政策上等同于商业企业,并且在贷款方面更优惠于商业企业。韩国政府中小企业厅设立专门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创业基金,基金规模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2.5亿韩元到2009年增加到6亿韩元。在中小企业厅的带领下,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团体也纷纷跟进支持大学生创业。韩国一系列做法,使得韩国创业在1998年至2001年间,每年以一杯的速度迅猛发展。 英国:英国用减税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英国的做法与前面几个国家不同,其主要操作方式是针对私人股权投资的减税政策,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进行。比如2000年实施的《公司创业投资法规》中规定,在税收方面,资金投入未上市的小型高风险企业3年以上,则可享受投资额20%的税收地面,税收地面额再投资可以推迟纳税,在种种税收政策的鼓励下,英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在2000年的适合超过60亿英镑。每年大概提供38%的资金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 [1] (二)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和融资现状的研究综述 吴运霞(2006)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

企业并购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外对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文献综述 胡云枫M01114234 摘要:20世纪以来,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扩张和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有关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动因研究的文献做了总结与综述。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解释促成企业并购发生的影响因素。 1. 经营协同假说( operming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假定存在着规模经济, 并且在并购之前, 企业的经营活动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 包括横向降低成本费用的生产规模经济、纵向降低交易费用的规模经济和特定管理职能方面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对企业规模进行扩充和调整, 达到最佳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 这可能是对企业并购最经典的经济学答案。 2. 管理协同假说( management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 管理者作为一个团队被转移时, 能够将被收购公司的非效率性的组织资本与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资本结合从而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 3. 财务协同假说( finance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并购是将目标企业所在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内部化, 将企业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 由于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成本更低, 从而增加了财务协同,降低了融资风险。 4. 市场力量假说( market power hypothesis) 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首先, 通过并购同行业企业, 以减少竞争者, 扩大了优势企业的规模, 优势企业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其次, 即使不形成垄断, 由于并购扩大的规模效应也将成为市场进入的壁垒。 5. 战略动机假说( strategy motive hypothesis) 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在于通过并购活动实现多样化经营,企业并购可以通过实

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前言 资本结构对任何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而融资行为是资本结构理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融资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是一切投资发展活动的开始。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有所不同,这里将国学者对融资行为的研究进行整理并作了综述,以便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大致情况。 一、融资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是企业制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解释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动机及其所秉承的理论基础时,主要存在着两论,一是权衡融资理论;二是优序融资理论。 权衡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构造长期资本来源的组合时,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将按照事先测算的最佳资本结构来选择资金来源及配置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 优序融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即首先为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短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 在国,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正好相反。 二、我国上市企业融资模式概况 根据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外源融资为主。在外文融资中,主要偏向于股权融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源融资。英明(2005),利辉,立新,桂(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达80% 左右,而源融资比例不到20%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源融资比例平均为- 3.385% ,这意味着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

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TimesFinance2011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447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62011CumulativetyNO.447企业并购这一 经济现象由来已久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现象随着新技 术的出现、产业的更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制度的变革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并购高潮。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并购已成为各国资本运营的有效方式。我国现已加入WTO 这种经济现象势必对我国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差很远。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运用并购的手段来增强我国 企业的经营实力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目前相 当迫切的问题。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传统并购理论研究1.效率理论。目标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和并购实践一样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即225。协同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以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多元化协同效应。并狗实际上是寻求一种优势互补。横向、纵向、混合并购都能产生协同效应。2.交易费用理论。科斯1937提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是可以替代市场节约交易成本企业的最佳规模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企 业外部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并购实际上是企业意识到通 过并购可以将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行为从而

能节约交易费用时自然而然发生的。交易费用理论可较好地解释纵向并购发生的原因。3.代理成本理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 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不再是单独追求利润最大化。代理成本是詹森和麦克林1976提出的。二企业并购动因研究1.规模经济动机论。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规模经济。即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最佳产量规模。二是管理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研究开发实力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规模经济。2..战略动机论。战略驱动并购的原动力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 值的最大化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上升。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并购看成是企业追求利润 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在现实并购中管理层的并购决 策应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战略动机表现在一是能力转移动机。威斯通等认为兼并是为了转移或获得行业专署管理能力横向兼并或相关兼并转移或获得一般管理能力及财 务协同混合兼并。二是战略重组动机。通过兼并实现分散经营同时扩充管理技能。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在并购的战略动因中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和获取稳定的利润增长率等。3.协同动机论。一些经济学家 Arrow1975AlchainCraw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 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是如此,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方面的问题也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中小企业的巨大作用,更加促使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中小企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卓有成效。下面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国外研究现状 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和管理政策都早于我国,这些研究以及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显示中小企业都遇到了融资难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M)首次提出了现代资金结构理论即MM理论;70年代,权衡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MM理论的发展,考虑了税负效应与债务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把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到融资领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研究空前拓宽。在此期间,也出现其他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Jaffee和Modilian(1969)认为:银行的信贷供给曲线类似工业产品一样按标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决定。Dewatripant 和Maskin(1995)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中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导致了银行更趋于“大客户”的业务。Hodgman(1961)和Martinell(1997)认为中小企业多属“双短”企业即信贷历史较短与经营时间短的企业,企业信贷的历史信用不足,从而得出中小企业必然面临银行的信贷困难的问题。Berger and Udell(1998)提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不同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大小和资金需求量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外在基本因素。Jaffee and Russell(1976)认为,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得利率具有可塑性,这些利率水平不仅使银行能规避风险而且能赚取利润,只有这样才有益于各类企业的贷款融资。 上世纪70年代初,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经济学家,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在“不对称信息论”的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和温斯在1981年发表《不完备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论文,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解释了“信贷配给”现象,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这些学者认为,即使有政府的干预,信贷配给仍会作为一种供需中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从而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Mayers(1984)提出“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 financial order theory),其认为企业的融资决策是在综合各种因素如控制权的分散与财务成本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依次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即首先选择无交易成本的内源融资如经营利润的积累;其次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对于信息约束条件最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 一.引言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经取代新建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伴随着入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从广度上和深度上也迅速提升[3]。跨国并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并购,可以吸收更多的外资,弥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4],另外,它对于加强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效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也有一定作用[5]。但同时,在积极的作用外,它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更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对此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跨国公司已在彩管、微电机、小汽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纤电缆、橡胶、轮胎、啤酒、造纸、洗涤用品、医药等行业实际上取得垄断或控制地位。在计算机行业中,长城、四通、中环等外商投资或协议投资的项目中,外方均占有控股权。在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 家,且全部是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 位的大企业[6]。一些我们熟知的名族品牌,也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外国人的囊中物。众多的并购案例,更让我们认识到它对我国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近年来众多的并购案例,我们对并购的特点也可略探一二。周晓武[7]、李慧、张绍焱[8]、陈佳慧、黄群慧[9]都认为,从产业上来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

融资参考文献

Abstract: Folk financing has played what role in thedevelopment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Whe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face of "CreditDiscrimination", by what ways to obtain the required capital for development?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folk financing and private corporate funding requirements? Folk financing has what kind of impact on private enterprises debt financing?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financing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bank loans? We use 2006-2011 years listed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two citie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s samples, u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financing difficulty from the private channel to measure the folk financing.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financing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 total liabilities and bank loans, trying to make up for these shortcomings. First: the difficulty of folk financing for private enterprises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debt financing,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folk financing, private enterprises more easy to obtain funds from private, private enterprises debt more; Seco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folk financing, private enterprises debt financing are more, but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bank loans decreased. Key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Folk Financing; Bank Loans Ⅰ. Introduction Folk financing, also known as private lending, People's Bank of China considering that folk financing are with respect to the financial transactions by state-approved financial institution. Refers to the monetary value as the underlying funds transfer and the principal and interest payments between naturalpersons, enterprises and other economic entities(except financial). Kropp et al.considered that the state or government usually establish the central bank to regulate economic, those market outside of the regulation were defined as non-formal finance. Isaksson et al.believed that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s the financial activities of certai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arenot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Folk financ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has become a useful complement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financing methods, occupies a huge share of our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ccording to CICC research report estimates, Chinese private lending balances in the middle of the 2011, grow 38% compared to the same period, reached 3.8 tr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size of the shadow banking China loans (CICC estimates) of about 33%, equivalent to 7% of the total bank loan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private econom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forwar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conomy,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ut in our transition economy background, because the lack of institution, the legal system is notperfect, the financial service is backward, andlong-stand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Discrimination" and other reasons,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ame in a fair market competition position. Currently in debt financing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also have be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China's current financial system is still dominated bythe big four state banks, although 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banking industry, state-owned banks also began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market economy principles to credit decisions, but the government as the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banks, still dominates the bank credit resource allocation, leading to more bank credit resources allocation to the same ultimate controller and owner as government-ownedenterprises, private enterprises is difficult to obtain bank credit support..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关于企业并购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并购的文献综述 摘要 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企业并购的方方面面,本文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帮助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地去发掘和完善。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企业并购的动因。二、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三、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的选择。本文以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和原因展开,企业并购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各个文献视角不同,但都包括了企业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第二部分分析企业并购面临的风险,各文献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风险并试图提出一些防范风险的建议。第三部分围绕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的选择展开。 关键词:并购动机;风险分析;风险防范;会计方法 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目前我国经济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生活中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行业调整、企业洗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中国企业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就开始出现新动向,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企业并购对经济运行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想了解,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什么?各个时期的动因相同吗?企业并购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人们该如何防范?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又是如何选择的? 一企业并购的动机因 企业并购动因不尽相同。1997年,吴永林在《企业并购动因和目的析论》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并购的动机和原因。宏观来看:(一)企业并购是我国产业重组的需要(二)企业并购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三)企业并购是我国市场组织的需要(四)企业并购是我国科技进步的需要。微观上看,企业并购也有其内在的动机因素导致企业的并购冲动:(一)壮大企业(二)获得技术(三)强化竞争(四)优势互补。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全面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

融资租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融资租赁若干问题探讨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 200710113204 学生姓名刘俊君 指导教师岳森 日期 2011年4月29日

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项区别于传统租赁、分期付款销售和抵押贷款的新的交易形式,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的边缘行业,具有投资、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功能。 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融资租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成长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目前,在某些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04年,美国制造厂商80%以上的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美国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以租赁方式投入和购置的比率),自1984年以来一直高踞30%以上,最高达到38%。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设备融资租赁,美国的融资租赁业成交额约占世界融资租赁业的45%。根据日本融资租赁事业协会统计,2003年,日本融资租赁业交易额为73778亿同元,约合600多亿美元。融资租赁设备投资额65917亿日元,约合520亿美元,占民间设备投资额比例为8.7%。我国的融资租赁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然而,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并始终没有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社会各界对融资租赁的内涵认识不清、政府对融资租赁相关法律、会计、税收政策和监管体制的建设滞后、以及全行业范围的租金拖欠,使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几乎陷入了行业萎缩的境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正处于恢复发展的时期。截至2007年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取得金融租赁牌照,旗下金融租赁公司相继成立,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 2 国内外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大部分国外学者从融资租赁的成本分析、税收和折旧准则对融资租赁决策的影响等角度对融资租赁进行研究。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揭示,边际税率更高的企业更易采取融资租赁方式。Finucane(1988)的研究指出,税收因素并不

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引言 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差距大,在融资渠道方面差距尤为明显。现在,我国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满足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金融需求,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相对落后,据统计,在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到70%以上,贷款余额也占到了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7.8%。我国仅有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可以获得非常有限的市场金融支持,上市对于大多数开发商而言,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资金来源的单一和过度集中,是我国房地产业融资渠道的软肋。一旦银行信贷紧缩,大批白有资金不足的开发商将面临资金链崩断的危险。 2.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现状 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房地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属美国发展的时间最长,也最为成熟。因此,美国对REITs研究的文献也最多,涉及到有关REITs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整体的介绍、发展历史、政策变化对其影响到从定量的角度对RErrs的分红收益率(分红/股价)、净收益、经验所得资金乘数等盈利能力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股市的相关性等进行定量分析。 美国的REITs要求REITs将应税收入的90%以上分配给投资人,否则REITs就不能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考察1995-1996年间在REITs分红公告发布前和发布后的买卖报价价差,发现如果分红越高,买卖报价价差就会越小,反之,买卖报价差就会越大。因为如果投资者相信公司的管理者对该股票的相关信息知道得比他们多,他们就会倾向加大该股票的买卖报价差。可见,REds的高分红能消除信息不对称水平。 对于如何衡量REITs的价值,Richard Imperiale在其《房地产投资信托:投资组合管理的新策略》(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New strategies for Portfolio Management)一书中作了详尽的论述,该书是他对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了解和投资理念以及大量对业界顶尖专家的采访谈话的整理。 Steve Bergsman(2006)提出: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房地产板块的股票价格波动对整个股票市场的影响要高于其他行业板块的股票,但人们却认为房地产投资信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1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进行资本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许多规范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指引,这些都促使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历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84年7月,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形式,并购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该厂已处于连年亏损,几乎面临倒闭状态的企业,这是发生在中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它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先河。过去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并购活动,掀起了一股股来势凶猛的企业并购浪潮。但由于企业并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几十年,加之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资本运营的体系不完善,许多制约企业并购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与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动,尤其体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当中。但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主动进行并购活动。 第二,并购价值的评估方法陈旧。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良性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和收益法,它们被盲目地广泛使用,而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并购类型都适用这两种方法。重置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企业资产价值的静态度量,而没有考虑到企业资本未来的收益能力。重置成本其实评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而是当前资产的价值。同时,收益法在我国某些并购案例中也并不适用,因为使用收益法所需的部分行业参数中目前市场条件下很难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第三,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并购双方直接接触完成的,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并购发动、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都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尚处于缺位状态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使我国的企业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市场化、规范化。 .2研究意义 资本市场中并购事件无一不牵涉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产权的转移,能否成功转移都需要合理的定价来支撑,这使并购资产的定价机制也面临考验。能否合理地评估并购资产的价值,决定了交易价格对资产真实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决定了企业间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它还影响着资本市场能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中层出不究的并购案例,其并购的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各不相同,那么目标企业定价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所体现的评估方法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并购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运用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于不同的并购类型,着眼于研究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的并购类型下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试图在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上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从而体现了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对于今后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姓名:朱玉梅学号:js1002446 专业:财务管理班级:10金审财管4班指导教师:钟宜彬职称:讲师 二0一三年八月三十日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js100244610财管4班朱玉梅 【摘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处在一个非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其融资难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或地区更为复杂和具有其特殊性。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展开了研究,本文梳理了其中有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研究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融资环境

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而实体经济中最受冲击的正是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千万户,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白钦先、薛誉华认为,转轨时期,具有比较优势、差异性和多样化的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并适应要素享赋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赶超战略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其中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垢病。同时高正平指出,根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发现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为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乃至增强我国国民经济活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边红霞(2008)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直接融资渠道受阻严重;内源式融资是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非正式金融是中小企业资金的重要渠道。 李玉海(2006)经研究也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表现为:中小企业在融资中过分地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过于偏重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忽视其他的债务融资方式。 李志骥、封俊国(2006)等人通过对衡水市10县中小企业调查,发现县域中小企业以外源融资为主,占信贷总量的68.7%,内源融资占26.5%,是融资的重要来源。另外,多数研究表明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整体支持力度不够也是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客观事实。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Shape(1990)认为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自身信息透明度低,

跨国并购文献综述

海外并购文献综述 1、彭琳、王春雷.成长性视角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36-39. 海外并购“风险链”的防范和控制则是完善海外并购方式,实现企业成长效应最核心的问题。彭林提出海外并购的风险包括并购决策阶段、交易执行阶段和完成后整合发展阶段的风险。决策阶段包括双方环境风险和对象选择与估值风险,执行阶段包括市场风险跟财务风险,整合发展阶段包括经营风险与整合风险。降低风险的对策包括完善政治法律体系,并购对象选择与风险的规避,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双方资源整合。 2、袁天荣、杨宝.海外并购整合风险控制框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2):129-135. 文章构建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风险的全面控制框架,具体包括确定海外并购整合风险控制的目标与原则,进行整合风险要素体系细分及诱因识别研究,提出整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以及整合风险控制的“全要素观”、“全过程观”。作者将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风险划分为战略整合风险、经营业务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组织结构与管理整合风险六个方面,称之为“六分法”。 3、李湘玲.浅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J].企业导报,2012(7):35-36. 李湘玲在文章中提出,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是并购规模逐步扩大,数量不断增长;并购目的呈现多元化,也更为明确;并购手段与方式趋于多样化。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风险有准备阶段的战略选择风险、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实施阶段的估价风险、融资风险和经济技术风险,整合阶段的经营整合风险、管理整:11策包括提高风险估价的能力,人力资源整合与文化整合。 4、李哲.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7):34-35. 李哲在文章中指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主要是:从行业来看,资源类相关行业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标;从地区来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范围遍布全球,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亚洲、非洲是重点地区;从主题来看,国有企业是海外并购的主力军,金额上占有直接优势。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与整合风险。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主要是做好宣传沟通工作,熟悉国外并购法律环境,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并且注意并购后的整合。 5、全红蕾.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J].会计师,2014(1):11-12 本文力图在分析海外并购风险成因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规避与化解风险提供建议,以此来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全红蕾分析到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主要是由于边际产业扩张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寻求技术以及谋求品牌和国际市场。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遭遇的风险主要是因现金流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因品牌认同与接受程度不足而带来的经营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