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物疫苗研究进展及运用情况分析

全球动物疫苗研究进展及运用情况分析
全球动物疫苗研究进展及运用情况分析

一、基因工程疫苗

1、重组活载体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得较多,如用鸡痘病毒作为载体,表达成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就有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狂犬病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艾美尔球虫等。2005年12月24日,农业部在北京宣布,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并正式批准生产,这使得我国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方面继续走在世界前列。https://www.360docs.net/doc/d23555421.html,

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已经制成并用于生产的主要有口蹄疫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用于预防仔猪和犊牛下痢的大肠杆菌菌毛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3、基因缺失疫苗。目前已有多种基因缺失疫苗问世,如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霍乱弧菌基因缺失疫苗、大肠杆菌基因缺失疫苗等。二、核酸疫苗https://www.360docs.net/doc/d23555421.html,

核酸疫苗(nucleic vaccine)又名基因疫苗(gene vaccine)或DNA疫苗(DNA vaccine),是一种或多种抗原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上,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直接注入到体内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因此也有人称之为DNA免疫。l995年,WHO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将其统一命名为核酸疫苗。它所合成的抗原蛋白类似于亚单位疫苗,区别只在于核酸疫苗的抗原蛋白是在免疫对象体内产生的。研究发现,对肌肉直接进行DNA注射能够得到表达的蛋白产物,并指出这可能为发展疫苗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学者将携带流感病毒核心蛋白编码基因的

质粒注入小鼠肌肉,使小鼠产生了对多种流感病毒的免疫保护,开辟了基因疫苗研究的新时代。目前已有多种分别针对艾滋病、流感、癌症等疾病的基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针对狂犬病、猪瘟、麻疹和过敏等各种疾病的基因疫苗研究也在进行中[10]。

基因疫苗与重组亚单位疫苗一样,都是利用单一蛋白质抗原分子来诱导免疫反应,因此首先要明确编码具有免疫活性的特定抗原的DNA;其次是选择合适的质粒载体,虽然病毒载体曾经被用作抗原因载体,但无沦是用腺病毒载体还是逆转录病毒载体,总体上达到的免疫效果都不如用质粒载体。而且,细菌质粒本身没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这对保证质粒在体内长期稳定地表达有重要意义。核酸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常用的质粒载体启动子多为来源于病毒基因组的巨细胞病毒(CMV)早期启动子,具有很强的转录激活作用;另外,疫苗DNA中还可包含一些合适的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免疫激活序列及多聚腺苷酸信号等。https://www.360docs.net/doc/d23555421.html,

基因疫苗导人动物体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注射、粒子轰击技术和口服、鼻内滴注等[11]。核酸疫苗能引起多种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细胞毒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辅助T细胞反应。

核酸疫苗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疫苗,它以其独特的优点吸引着人们:(1)抗原合成和递呈过程与病原的自然感染相似,通过MHC Ⅰ类和Ⅱ类分子直接递呈免疫系统。特别是特异性CD8+淋巴细胞(CTL)的免疫反应,这是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不能比拟的;(2)免疫原的单一性,只有编码所需抗原基因导入细胞得到表达,载体本身没

有抗原性。而重组的病毒活载体疫苗除了目的基因表达外,还有庞大而复杂的免疫蛋白;(3)易于构建和制备,稳定性好,成本低廉,适于规模化生产。但其潜在的危险性也非常令人担忧[8]:(1)被注射的、可由宿主吸收的DNA有可能被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并引起插入突变。在理论上,外源DNA引人体内敏感细胞中可能通过插入活化致癌基因,插入激活宿主细胞原致癌基因或插入灭活抑制基因引起肿瘤细胞形成.尽管这种概率很低;(2)外源抗原的长期表达可能导致不利的免疫病理反应;(3)使用编码细胞因子或协同刺激分子的基因可能具有额外的危害;(4)有可能形成针对注射DNA的抗体和出现不利的自身免疫紊乱;(5)所表达的抗原可能产生意外的生物活性。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是研究核酸疫苗的焦点。

三、合成多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synthetical peptide vaccine)也成为表位疫苗(epitope vaccine),是用化学合成法人工合成类似于抗原决定簇的小肽(约20~40个氨基酸)。合成肽疫苗分子是由多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T细胞抗原表位共同组成的,大多需与一个载体骨架分子相耦联。合成肽疫苗的研究最早始于口蹄疫病毒(FMDV)合成肽疫苗,主要集中在FMDV 的单独B细胞抗原表位或与T细胞抗原表位结合而制备的合成肽疫苗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未获得一种具有理想保护作用的合成肽疫苗。分析合成肽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1)疫苗缺乏足够的免疫原性,很难如蛋白质抗原那样诱导集体的多种免疫反应;(2) 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很难发挥协同作用;(3)缺乏足够

多的B细胞抗原表位的刺激。针对提高合成肽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了许多研究,如独特型肽疫苗、热休克蛋白—肽复合体疫苗等。一般来说单独的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原性较弱,所以通常要与载体偶联,或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进行免疫,还可以与细胞因子一起作用,以提高免疫原性。试验证明,热休克蛋白—肽复合体可以诱发很强的细胞反应,有持续时间较长,又有记忆功能且不需要佐剂等优点。

目前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狂犬病病毒、人脊髓灰质炎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吁肠孤病毒以及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的抗独特型抗体的研究较为活跃,其中针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呼肠孤病毒S1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在实验动物上已证明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针对仙台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受体的抗独特型抗体可以在小鼠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并能保护小鼠抵抗病毒攻击。与传统的疫苗相比,由于抗独特型抗体较天然的病毒抗原免疫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低.故抗独特型抗体在应用时、也需要与一定的载体如钥孔虫戚血蓝蛋白或LPS进行偶联,或交联后附以佐剂并采用适当的剂量进行免疫。此外、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制造方法较为复杂、有异种蛋白副反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在应用到实际之前尚需做很多工作,但具有传统疫苗不能取代的作用[13]。

四、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抗独特型疫苗(anti-idiotypic vaccine)免疫调节网络学说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抗独特型抗体可以模拟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与抗原特异

性抗体具有同等效应的抗体,由此制成的疫苗称为抗独特型疫苗或内影像疫苗(internal image vaccine)。

抗独特型疫苗的有许多优点:

(1)可以不接触活的病原微生物及其组成成份,因而很安全;

(2)用杂交瘤细胞在体外产生大量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比较容易,花费小,生产周期短.浓缩纯化简单便;

(3)抗独特型疫苗较非活化病毒能诱导更多的活性T、B细胞反应;

(4)抗独特型疫苗对新生儿有特别价值;

(5)抗独特型疫苗仅启动其携带内影像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反应;

(6)能模仿选择性抗原决定簇使其被工程化。

同时,独特型疫苗也存在的许多问题:

(1)最困难的是在很多可能的抗独特型抗体中选择特异的抗独特型抗体;

(2)很难预抗独特型疫苗产生免疫反应或免疫耐受;

(3)抗独特型抗体是异种蛋白,重复免疫人可致血清病;

(4)抗独特型疫苗免疫还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

(5)由于抗独特型网络的复杂性,当一些抗独特型抗体活化保护性免疫时,另一些抗独特型抗体可能启动病理性反应。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工作用抗独特型抗体制作的实验室疫苗,接种动物能抵抗病原的感染,如伪狂犬病病毒、牛疱疹病毒-Ⅰ、新城疫病毒和弓形虫等[16]。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达到临床使用的研究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五、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

这类疫苗含有病毒和抗体两种成分,虽然作用机制和方式还不太清楚,但免疫确实可靠,且安全性好。这类疫苗曾经使用的有猪瘟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用于猪瘟、牛病毒性腹泻、鸡法氏囊病的免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研制成功了鸡新城疫——抗体复合物疫苗。

六、转基因植物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是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机体免疫机理相结合,生产出能使机体获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动物试验已证实,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原蛋白经纯化后仍保留了免疫学活性,注射入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用转基因植物组织饲喂动物,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原递呈到动物的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被其表面特异受体特别是M细胞所识别,产生黏膜和体液免疫应答。

目前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有两种表达系统,一是稳定的整合表达系统,把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并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整合了外源基因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生长成新的植株,这些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可表达出疫苗抗原,并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子代,形成表达疫苗的植物品系。二是瞬时表达系统,主要是利用重组植物病毒为载体将编码疫苗抗原的基因插入植物病毒基因组中,再用此重组病毒感染植物,抗原基因随病毒在植物体内复制、装配而得以高效表达。由于每个寄主植株都要接种病毒载体,

所以瞬时表达不易起始,但可获得高产量的外源蛋白质。该类疫苗可按剂量食用以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所以,这类疫苗又称为食用疫苗。用转基因植物已成功表达大肠杆菌热不稳定毒素B亚单位(LTB)、霍乱弧菌肠毒素B亚单位(CT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目前,用转基因植物已成功表达大肠杆菌热不稳定毒素B亚单位(LTB)、霍乱弧菌肠毒素B亚单位(CT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兔出血症病毒VP60蛋白、口蹄疫病毒VP1蛋白、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 蛋白、狂犬病病毒G蛋白和呼吸道合胞体病毒G蛋白、F蛋白等。此外,寄生虫的抗原如疟原虫抗原,亦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动物试验表明,表达的抗原均能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并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七、T细胞疫苗

T细胞疫苗是指将T细胞或体外T细胞表位多肽刺激产生的T细胞作为疫苗接种,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疾病。但将依据MHC-I类分子特异的多肽结合基序(MHC binding motif)合成的多肽,在体外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则是近几年的新思维、新设想。它将T细胞从过去应用为靶细胞转变成效应细胞,为T细胞疫苗的概念增添了新的内涵。T细胞疫苗是用多肽在体外诱导产生特异性CTL,后者被克隆、扩增、筛选和鉴定后,仅将MHC-I类限制的CD8+T细胞输入机体,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产生,从而解决了多肽疫苗存在的上述问题,而且直接回输CTL,可以人为地控制CTL的强度,避免其过度,导致大量受染肝细胞死亡,也可

避免其过低,无清除病毒作用。

T细胞受体(TCR)疫苗是用TCR代替自身反应性T细胞进行接种,动物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免疫效应。TCR疫苗是T细胞疫苗的深化,也属于多肽疫苗。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和抗移植排斥反应中有独到的优越性。

动物防疫知识.

动物防疫知识 一、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概念 1、动物疫病是指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动物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做动物传染病。 3、寄生虫病,由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一定的部位而引起的疾病,叫做寄生虫病。 4、动物防疫,把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等综合性技术措施称动物防疫。 (二)动物疫病的发生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没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 2、适宜的传染途径 病原微生物通过适宜的途径侵入到动物适宜的部位使动物感染。如果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体的部位不适宜,也不能引起传染病。如破伤风必须是破伤风梭菌经外伤侵入动物体,并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才能引起动物发病。 3、动物对某种疫病具有易感性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叫易感性。因此,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到对其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内时才能引起疫病的发生。 动物的易感性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不同,如炭疽杆菌羊最易感染,感染后表现最急性死亡;牛马次之;而猪则表现慢性经过,临床很难发现;狗、猫易感性更低。同一种动物,不同年龄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不同,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易感性也不一致,个体营养状况差的动物,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4、适宜的外界环境因素 ①对动物抗病能力的影响:如每年早春季节,青黄不接,饲料缺乏,动物消瘦,抗病能力下降,寄生在牛羊胆管内的双腔吸虫迅速发育繁殖,对牛羊危害增强,易引起死亡。 ②对病原微生物生命力、毒力的影响:如冬季气温低,利于病毒的生存,易发生病毒性传染病。 ③对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生命力、分布的影响:蚊子能传播多种疫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受季节的影响,炎热的夏季传播的机会增多。 (三)动物疫病流行的特点 ①散发性: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只有零星病例以散发在形式发生,如破伤风。 ②地方性流行病:发病数量较多,范围不广,常限于一个地区(如县、乡内),如巴氏杆菌病。 ③流行性:发病数量多,在较短时间内可传播到几个乡、县甚至几个省,如猪瘟。 ④大流行性:发病数量很多,范围非常广泛,可传播到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如口蹄疫。 ⑤爆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同类动物发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二、消毒技术 (一)、消毒的概念 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不至于引起疾病的数量,一般以杀灭或清除率达到90%为合格。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HPV疫苗的研究进展

HPV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子宫颈癌是引起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颈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HPV疫苗在预防和治疗子宫颈癌方面备受关注,关于HPV疫苗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HPV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子宫颈癌;HPV疫苗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Zhang Ting(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of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Abstract: Cervical cancer is the second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women, many studies confirm that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In recent years, HPV vaccines get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s of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ogress HPV vaccine researching. Key Words: human papilloma virus; cervical cancer; HPV vaccine 宫颈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2位恶性肿瘤,每年大约死亡50万人。在西方发达国家,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有效实施使该病的死亡人数急剧下降[1],但在那些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宫颈癌不仅相当常见,而且多为晚期,预后很差。流行病学以及病毒学资料已经证实,HPV 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内在联系[2]。分子生物学及免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及其在动物模型中对HPV疫苗研究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HPV(human papilloma virus,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在治疗宫颈癌方面的研究。 1 HPV的地域分布及感染特点 1.1 HPV是含有大约8000个碱基对的双链DNA病毒,并按照其致癌特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HPV16,18,52,33,45,39等均属高危型,它们与CIN2级与CIN3级密切相关,其中HPV16和18与71%的宫颈癌有关 [3]。HPV16是在所有国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其他类型的HPV的患病率因地理位置的差别而有所差异,如HPV45在非洲西部常见,而HPV39多见于非洲中部及南部。相同基因型的HPV中存在多样的基因组型是与史前时代种族分离进化相关的,这些变异体之间的区别是在其DNA内容物的1%~5%。在墨西哥的人口中HPV16变异体数量和美国、印第安地区相比,比预期的高出很多,相反,HPV18变异体在欧 洲比在非洲常见。 1.2 HPV感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病毒的自发清除以及多类型HPV联合感染常见。已有证据表明,在性活跃人群中,HPV感染是常见并且短暂的,只有那些长期感染高危型HPV的病人才有罹患宫颈癌的危险,这是因为HPV感染及宫颈癌前病变有较高的自愈能力。目前,已 有一些研究,其目的在于观察HPV感染的自然病程和自发清除率。一项加拿大的调查中发现,HPV16的24个月累计感染率最高(12%),感染时间最长(平均持续18.3个月),其次是HPV31(平均感染14.6个月)。一项哥伦比亚研究显示,与其他HPV类型相比,HPV16及其相关基因型(31,33,35,52,58)具有较低的清除率。另有资料显示,非欧洲的HPV16变异体的自发清除率较低,并因此表现出了更强的致癌性。 2 HPV预防性疫苗及其临床试验成果、前景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 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 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 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 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影响海.病原: 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 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机械损伤: 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 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夺取营养:

动物疫苗的种类及其一般特点

常用动物疫苗的种类及其一般特点 1、弱毒疫苗。是对微生物的自然强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和生物的连续继代,使其对原宿主动物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轻微的亚临床反应,但仍保存良好的免疫原性的毒株或从自然界筛选的自然弱毒株,制备的疫苗。弱毒活疫苗的优点是免疫效果好,免疫力坚强,免疫期长,对种母代接种可使仔代获得被动免疫。缺点是存在散毒和造成新疫源的问题。 2、灭活疫苗。又称死苗,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微生物,使其丧失感染性或毒性而保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灭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不返祖,不返强,便于储存运输,对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不敏感,易制成联苗和多价苗。缺点是不易产生局部粘膜免疫,引起细胞介导免疫能力较弱,用量大成本高,免疫途径必须注射,需免疫佐剂来增强免疫应答,产生保护力慢,2——3周后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保护力。 3、代谢产物疫苗。是用细菌的代谢产物如毒素、酶等制成的疫苗,如破伤风毒素、白喉毒素和肉毒素等经福尔马林处理后成为毒素,类毒素是广泛应用的代谢产物疫苗。 4、亚单位疫苗。是用微生物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去除其无效物质,提取其有效抗原部分(如细菌荚膜、鞭毛,病毒衣壳蛋白等),制备的疫苗(如猪大肠杆菌菌毛疫苗)。

5、活载体疫苗。应用动物病毒弱毒或无毒株如痘苗病毒、疮疹病毒、腺病毒等作为载体,插入外源免疫抗原基因构建重组活病毒载体,转染病毒细胞而制备的疫苗。 6、基因缺失苗。应用基因操作,将病原细胞或病毒中与致病性有关物质的基因序列除去或失活,使之成为无毒株或弱毒株,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用这种无毒株或弱毒株作成的疫苗为基因缺失苗。 7、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一种微生物中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所制备的疫苗称为单价疫苗。单价苗对相应的单一血清型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能。 8、多价疫苗。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多价疫苗能使免疫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 9、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根据病性特点,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配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可以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上午现场调查 给药方法操作: 泼洒法 挂袋挂篓 口服法鱼苗鱼种检查 成鱼检查 收集 锥体虫并染 色 染色: 锚头鳋、 中华鳋、 鲺 考试 下午鱼类甲壳动物病及 其病原体的观察 收集锚头鳋、中华鳋等 成鱼检查 收集车轮虫、锚 头鳋、中华鳋、 鱼虱等 收集车轮虫 并染色 染色交寄生虫染 色切片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A.谁的酸碱度(pH)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有机质多氢离子浓度微偏高 (pH偏低),易发生水霉病。酸性水也常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在氢离子浓度较低(pH较高)的盐碱养殖水体,水温较低时易大量繁殖三毛金藻,分泌毒素,致使池鱼中毒死亡。 B.溶解氧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疾病的发生 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要求4毫克/升,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需求不一样而对溶氧的需求不同。溶解氧长时间过低会影响鱼类生长,降低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为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条件。 C.检测水质对发病水体进行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 硬度、化学耗氧量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营养盐变化情况,对可能因环境因子致病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析。 ③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A.了解鱼种放养情况: 放养数量过多就会出现相互拥挤、摄食不足、生长不良 的现象,导致养殖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夏花培育至冬片鱼种一般亩放养量为7000~10000尾。 B.了解投饲和施肥状况: 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不按照“四定”投喂,鱼类很容 易患细菌性肠炎病。夏天在池塘内施用不经发酵的有机肥,易使池塘水质恶化、缺氧、并促使致病菌核寄生虫大量繁殖。

生物技术疫苗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生物技术疫苗,生物技术疫苗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分子水平的疫苗,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缺失或突变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DNA疫苗。 关键词: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缺失或突变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DNA疫苗 1生物技术疫苗 上世纪,常规疫苗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原始疫苗不安全,人工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时间短,生产成本高,灭活不彻底往往容易散毒;体外培养细菌或病毒容易污染其它病原,长期存在于环境中,难与自然感染动物鉴别,使疾病流行复杂化等[1]。生物技术疫苗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产物,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人原核或真核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或进行突变,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生物技术疫苗只含有病原的部分组成,而常规疫苗往往是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因此生物技术疫苗的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对致病力强的病原更是如此。生物技术疫苗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更廉价更大批地生产;易于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由于生物技术疫苗中只含有病原的一种蛋白成份,或者缺失某一蛋白成份,因此通过检测野毒中含有,而生物技术疫苗中没有的病毒蛋白的抗体可以方便地从免疫动物中区分出野毒感染者;利用活载体可制成多价疫苗,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就其应用前景而言生物技术疫苗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常规疫苗的大量培养病原微生物、灭活不彻底、活疫苗的毒力返强等缺点;动物机体免疫系统更集中产生免疫应答;有利于制成多价苗和多联苗,简化免疫接种程序;易于工业化生产,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有利于区分疫苗抗体和野毒感染抗体,不影响疫病的监测与诊断,利于疫病的控制、净化和消灭;使用方便,便于保存等。生物技术疫苗为一种理想疫苗,它只能在细胞中剌激合成抗源,从而引发细胞的免疫应答。与传统疫苗相比,生物技术疫苗还有独特明显的优势:①具备可操作性,如BCG卡介活疫苗,是构成一次免疫产生对多种疾病持久防御的疫苗,将刺激机体对各病原体产生保护性免疫;②安全广泛性,1949 年以来全世界有35 亿人接种BCG,并发症极少,安全性高;③免疫应答范围广,植物可表达动物和人类病原体,一种植物可以同时表达几种抗原;④稳定、成本低,种子或块茎中的抗原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失去活性,基因疫苗生产成本低,价廉,适宜于广大农村;⑤卫生无病原污染,可直接食用免疫,避免了使用注射器的疾病传染,易于推广,易被人们所接受;⑥经济性好,大规模种植疫苗无需提取纯化过程和冷藏,长途运输方便,种植者也无需反复购买种子和种苗;⑦母体抗体存在时新生儿免疫也是可能的;③易获得多价疫苗,将不同抗原基因的转基因植物进行杂交,很容易获得多价转基因植物疫苗;⑨免疫期持久;⑩能同时使用多种疫苗[2]。 2生物技术疫苗的分类 根据生物技术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和疫苗组成的不同,目前可分为四大类:①基因工程亚单位苗②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③活载体苗④DNA疫苗⑤合成肽疫苗。 各种生物技术疫苗的性质见表[3] 项目基因工程亚基因缺失或活载体苗DNA苗合成肽疫苗

水生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类型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 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动物类药物

1斑蝥(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斑猫”。)拼音Ban Mao 学名Mylabris 其它名称斑毛 来源: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芫青科(Meloidae)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的干燥虫体。 产地主产于河南、广西、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区。群集于大豆、花生、茄子、棉花及瓜类植物上,危害植物的 叶、花、芽等。 采收加工7~9月,清晨露水未干,斑蝥翅湿不能起飞时,带手套捕捉(避免刺激皮肤),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容 器,放入沸水中烫死,然后晒干。 形态性状: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 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 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黄 棕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 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腹部成环节状,有 黑色绒毛。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小斑蝥较小,长1~1.5cm。完整的触角末节基部与 节等宽。 均以个大、完整、颜色鲜明、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化学成份: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cantharidin )1~1.2%,脂肪油12%及树脂、蚁酸、色素等。黄黑小斑蝥(台湾产者)含斑 蝥素0.97%,但亦有达1.3%者。 性味归经:性辛,味寒。有大毒。归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功能:破血积,蚀死肌,利尿,攻毒。淋病,疯狗咬伤; 外用治恶疮瘰疬、疔毒疥癣等。西医用为引赤发泡药。临床应用 1.外用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斑蝥酒治局限性神经 性皮炎,有止痒和改善局部神经营养作用。 2.内用治癌肿,例如复方斑蝥素治肝癌,据报道有一定 疗效,短期内使症状明显改善,肝脏缩小。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0.3~0.6g。孕妇忌用。 处方举例 斑蝥酒:斑蝥2克加入65度白米酒或65%稀酒精100 毫升,密闭浸7昼夜,患部外涂少量,每日1~2次。 2本国名称:鳖甲(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 为中品。) 拼音:Bie Jia 学名:Carapax Trionycis 别名上甲、团鱼甲。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 ?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 ?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12、发现鱼浮头的急救办法有(加注新水、开机增氧机、泼洒增氧药物)等。 ?13、鱼苗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2)℃,鱼种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5)℃。 ?14、在复口吸虫的生活史中,(螺类)为第一中间宿主,(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鸥鸟为终末宿主。?15、病鱼“跑马”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口饵料)(池塘漏水)(车轮虫寄生)。 ?16、竖鳞病的主要症状为(全身鳞片竖立),主要危害(鲤鱼、金鱼)。 ?17、疾病发生与(环境)、病原体与鱼类的体质有关。 ?18、大黄使用前用(氨水)浸泡12小时,目的是使蒽琨衍生物游离出来。 ?19、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0、烂鳃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鳃丝(溃烂),常粘有污泥。患严重烂鳃病的病鱼,鳃盖内表皮中间部分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区,这个病灶区俗称(开天窗)。 ?21、水产动物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可大致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 ?22、九江头槽绦虫生活史需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才能发育为成虫。 ?23、九江头槽绦虫的中间寄主是(剑水蚤)。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部位。 ?24、清塘时经常使用的两种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其中(生石灰)还具有增加肥效和调节pH的作用。?25、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三个时期。

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口蹄疫 最流行的血清型是O、A和亚洲1型。 FMDV为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的病毒粒子。 完整的衣壳蛋白:VP1-VP4,VP1是决定感染、免疫的核心蛋白。 FMDV可在幼仓鼠肾细胞(BHK)上增殖,也可在IB-RS-2猪肾细胞上繁殖,肾细胞或其他牛的甲状腺细胞(BTY)对FMDV特别易感。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偶蹄兽。从猪体内分离的毒株对猪有高度致病力,而牛则不易感;人也感染,但人主要为FMDV的传播者,对人类本身的致病性甚微,在大量的人的病例中,水疱病变通常由人的肠道病毒如手足口病病毒引起。 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病愈动物可长期带毒。 传播途径:消化道、伤口、呼吸道、精液。可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同一时间内,往往牛、羊、猪一起发病。也有牛、羊发病,猪少 发或不发;或只有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寒冷时易发,夏天少。 猪主要症状表现在蹄部。蹄冠、蹄叉、蹄踵、鼻盘出现水泡;齿龈、舌、颚部等也出现水泡。少数母猪的乳房、乳头皮肤发生水泡。仔猪发病重,主要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麻痹而死。仔猪病死率60%以上。 猪O型口蹄疫是持续引发和维持我国O型FMD的最主要的原因 防治现状 1)流行态势严峻 —3种主要家畜跨种间传播,加快了病原生态在宿主嗜性和致病性方面的适应性变异 2)新毒株不断传入、流行毒株变异 —May98、Asia1/JS/2005、A/HBWH/09(G1)、A/GDMM/2013(G2)、PanAsia和新猪 毒-2 3)病毒对环境污染严重 —疫情隐瞒不报,流行病学数据不准 —病畜及康复畜广泛存在,无法灭源 —带毒动物及污染产品广泛流通与贸易,难以阻断传播途径 4)过分依赖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不能完全阻断感染或清除病毒 —疫苗应用策略欠妥,普遍使用疫苗导致新发疫病成为常在疫病 5)养殖模式所形成的生物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散养、小规模等 6)早期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 7)免疫防控的长期性 综上,我国仍是受口蹄疫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FMD造成的损失平均在110-120亿元之间,约占畜牧业平均增 加值增量的17%-18%。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 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 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动物药类11种

动物药类 (11 种) 土鳖虫、地龙、水蛭、瓦楞子、僵蚕、蜈蚣、鸡内金、海螵蛸、牡蛎、蝉蜕、鳖甲 1.土鳖虫 【鉴别要点】 体壁碎片深棕色或黄色,表面有不规则纹理,其上着生短粗或细长刚毛,常可见刚毛脱落后的圆形毛窝;刚毛棕黄色或黄色,先端锐尖或钝圆,有的具纵直纹理。 【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2.地龙 【鉴别要点】1)广地龙:全体呈扁片状。腹部已剖开,内脏已除去仅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全体弯曲不直。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体壁较厚。气腥,味微咸。 2)土地龙:呈弯曲的圆柱形,全体由 许多环节构成,完整。腹部未剖开。口位于较尖的一端,肛门开口于钝圆的一端,生殖环带多不显明,体表灰棕色,常附泥土。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呈土色。气腥,味微咸。 【功效】清热定惊,通络, 平喘,利尿 3.水蛭

【鉴别要点】 1)水蛭:全体呈圆柱形,较短小,体 多扭曲,黑棕色,由多数环节组成, 断面无光泽; 2)柳叶蚂蟥:体狭长而扁、似“柳叶” 状,有5条黄褐色或黄绿色斑纹形成 的纵纹,断面平坦无光泽 【功效】 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4.瓦楞子 【鉴别要点】(毛蚶的贝壳) 1)左右两壳扇形或近三角形,背面隆起,壳顶突出面向内卷。 2)壳外表呈灰棕色、白色或淡粉色相间,呈半个同心圆状包带,具18~48条隆起肋纹(瓦垄样),微具瓷样光泽。 3)壳内面白色、乳白色或淡青色,边缘有以肋纹相应的凹陷,平滑。铰合面有一列平直排列的铰合齿,白中央向两端逐渐变粗而疏。 【功效】消痰软坚、化瘀散结、制酸止痛 5.僵蚕 【鉴别要点】 1)本品粉末灰棕色或灰褐色。菌丝体 近无色,细长卷曲缠结在体壁中。 2)气管壁碎片略弯曲或弧状,具棕色 或深棕色的螺旋丝。 3)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 以及纹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圆形 毛窝,边缘黄色; 【功效】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2、简述免疫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抗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1)免疫防疫。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 第二章免疫学基础(思考题1) 1、名词解释: 天然免疫:机体在种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相互作用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般性的非特异性的防御机能。特点:与生俱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反应迅速,特异性不强,具有广泛性;无免疫记忆,具有品种和品系差异,同种差异较小。 获得性免疫:又称后天免疫,是动物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触异种免疫原(包括病原体或者其产物)或接受被动免疫而形成的免疫。特点:针对性强;具有特异性,具有免疫记忆。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干扰素(IFN):是干扰诱生剂(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作用于机体活细胞合成的一类抗病毒,抗肿瘤的糖蛋白,为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2、简述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比较项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相同点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抗体产生自身产生给予的人或动物产生 抗体的出现慢(1-2周)快(输入即出现) 抗体持续时间长(半年至一年以上)短(2-3周) 注射后的反应一般有一般无 用途多用于预防多用于紧急预防与治疗 效果可刺激机体持续产生抗 体,再次接触抗原刺激将 表现出再次反应,且反应 增强体内抗体数不会增多,再次接触抗原也不会出现增强反应 3、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 定义:单核细胞是髓系干细胞衍生而来,是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大吞噬细胞。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疾病学复习资料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治疗 疾病诊断基本原则: 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 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 物。 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放养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为什么水产病害学要实施综合预防? 发现难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治疗难 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A水深的调节: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b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c科学用水和管水: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寻唐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 9定期药物预防 10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 11人工免疫 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 疾病的治疗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a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 b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c不滥用药物 d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 1)SPF亲本 2)PVP-1洗卵 3) 使用清洁水 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免疫接种 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 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 素的躲避现象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1、水产动物疾病学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3、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 4、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新型动物疫苗研究进展

第31卷第4期家畜生态学报Vol.31No.4 2010年7月Acta Ecologiae Animalis Domastici J ul.2010 新型动物疫苗研究进展 王洪梅1,宋玲玲1,李瑞国2,武建明1,高运东1,仲跻峰1,何洪彬13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2.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际合作处 100036) [摘 要] 动物疫苗产业是战略化产业,新型疫苗将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标记疫苗、 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列举了相应的市场化产品,并对新型疫苗的发展 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动物疫苗;标记疫苗;活载体疫苗 [中图分类号] S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5228(2010)0420109204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新型疾病暴发之快前所未有,平均每年一种新疾病,70%为人畜共患病。由于新型疾病正逐渐具有更强的抗药性,医学发展赶不上疾病的变化,人类健康面临严峻威胁。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是防控传染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手段,在生命科学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经典疫苗主要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主动免疫的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尽管该类疫苗在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及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涌现。本文综述了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动物疫苗产业发展概况 1997年全球动物疫苗市场已达24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8%。亚洲发展中国家畜牧业发展比重大,动物疫苗市场需求年均增长在14%左右,其中家畜用疫苗超过44%,宠物用疫苗占30%,家禽用疫苗占14%。 我国每年出栏的生猪、肉牛、羊和家禽分别超过6亿只、5千万头、2亿头和90亿羽,奶牛存栏数超过1200万头,动物免疫群体数量庞大。据估计,动物用药的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元左右,动物疫苗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规模化养殖,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提高了禽畜的疫病传染几率,促进了对疫苗产品的需求。养殖户大量使用农药和抗生素抵御疫病,造成禽畜产品体内抗生素和农药残留超标,使我国禽畜产品的出口受阻,故疫苗的使用将是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动物疫情频繁,疫病种类多,而且有70%左右的疫病是人畜共感染,如禽流感、结核病、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为了保证人类的健康,就必须阻断上述疫病对禽畜的感染和危害。国外多价疫苗已经基本替代了传统单价疫苗,新型疫苗部分替代了传统疫苗,但国内尚处起步阶段,动物疫苗的升级换代将带来很大的增长空间。宠物疫苗扩大了动物疫苗的应用领域,据估计,宠物疫苗市场约3亿元,国内企业商品化的宠物疫苗很少,约占1%左右,主要是进口产品。综上所述,我国动物疫苗产业是战略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必将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新型疫苗研究现状 伴随着分子免疫学的日新月异、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不断完善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疫苗制造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产生了多种新型疫苗,包括多肽/表位疫苗、核酸疫苗、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和植 ①[收稿日期] 2010201214 [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2009GG20002032);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09ZX080072006B);山东农科院“杰出人才”基金;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D20) [作者简介] 王洪梅(19742),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物技术。E2mail:homey68@https://www.360docs.net/doc/d23555421.html,  3 [通讯作者] 何洪彬(19672),男,黑龙江讷河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预防兽医。E2mail:hongbinh@hot https://www.360docs.net/doc/d2355542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