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混凝土文献综述

CDIO混凝土文献综述
CDIO混凝土文献综述

安徽建筑大学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践》CDIO项目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与实践

年级专业 14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组数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2017年5月

文献综述

一、自密实混凝土的介绍

混凝土结构的高耐久性需要通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充分振捣才能实现,但是施工企业技术工人的日渐减少导致混凝土施工质量下降。而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就是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即无需振捣,仅依靠自重作用就能仿混凝土密实填充模板的各个角落。80年代后半期,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村甫开发了“不振捣的高耐久性混凝土”,称之为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1998年在美国泰克萨斯大学讲学中,村甫称该混凝土为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之所以称之高性能是因为具有很高的施工性能,能保证混凝土在不利的浇筑条件下也能密实成型,同时因使用大量矿物细掺料而降低混凝土的升温,并提高其抗劣化的能力,而可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自密实混凝土即拌合物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而不离析、不泌水,能不经振捣或少振捣而自动流平并充满模型和包裹钢筋的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综合效益显著,特别是用于难以浇筑甚至无法浇筑的部位,可避免出现因振捣不足而造成的空洞、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强度等级越高,比常态混凝土费用越低。自密实混凝土配制的关键是满足良好的流变性能要求。自密实混凝土属于高流动性混凝土的一部分。

二、国内外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概况

目前对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主要从配合比优化入手.结合结构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现场施工工艺、工程应用等方面展开。在配合比优化方面主要针对自密实混凝土对材料和配比的敏感性,在大量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外加剂、矿物掺合料、骨料质量和数量等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建立定量关系。利用优化理论,研究基于地域材料特点的自密实混凝土最佳配比方法;在材料性能试验方面,主要从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和工作性能;早期体积稳定性如收缩、徐变、温度变形等;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粘结强度等:抗渗性等方面展开。在理论研究方面如白密实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方面的理论分析比较少。尤其是早期的收缩机理,影响因素的数量及程度,测量方法,预测模型等问题研究较少。

日本到2004年自密实混凝土总应用量已超过250万m3,并有逐年增加之势。目前,日本正在致力于将自密实混凝土从特种混凝土发展成普通混凝土。典型的工程应用实例是跨度为1990m的明石海峡大桥(悬索桥),该桥的两个锚碇分别使用了24万m3和15万m3强度为25MPa的自密实混凝土。由于采用了自密实混凝土,使得锚碇的施工工期由2.5年缩短为2年,缩短工期20%。

近年来,由于日本应用自密实混凝土的不断成功,使西方国家也开始关注和应用该项技术。其中,美国西雅图六层的双联广场钢管混凝土柱(28d抗压强度115MPa)是迄今为止自密实混凝土应用中强度最高的实例。由于采用了超高强度自密实混凝土,从底层逐层泵送,

无振捣,降低了结构成本的30%。荷兰也是目前应用该技术较为普及的国家之一,大约有75%的预制混凝土结构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不仅保证了特殊结构施工的需求,也使混凝土制品的性能与外观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我国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相对较晚,但近几年得到迅速的发展。北京、深圳、南京、济南、长沙等城市陆续有了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报道,应用领域也从房屋建筑扩大到水利、桥梁、隧道等大型工程。从1995年开始,浇筑量已超过4万m3。主要用于地下暗挖、密筋、形状复杂等无法浇筑或浇筑困难的部位,同时也解决了施工扰民等问题,缩短了建设工期,延长了构筑物的使用寿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有:北京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的简体墙、西单北大街东侧商业区改造的工程,大亚湾核电站的核废料容器建设工程,厦门集美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程,长江三峡等多个水电站的导流洞、左岸左厂坝的引水工程,润扬的长江大桥的建设工程,福建万松关的隧道工程。均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几年自密实混凝土在我国发展应用速度加快,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拓展,但国内尚未有统一的工程标准,致使在应用中缺乏指导性文件,产生了一些问题,不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此,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在搜集了国内外有关的标准资料,翻译了国外的有关资料,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编制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3:2006),推荐给工程建设、施工和使用单位采用。

三、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自密实混凝土配制的技术路径是,既要考虑施工时(新拌状态下)的高流动性,同时又要照顾到混凝土硬化以后的耐久性,即密实性。换句话说,就是要平衡好新拌状态下混凝土的高变形能力与高抗材料离析性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配有钢筋的狭小区域,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求和防止粗骨料被阻塞的要求更高。为此,Okamura和Ozawa使用如下的技术措施:

(1)限制骨料用量;

(2)采用较低的水胶比;

(3)使用超塑化剂。

1993年,Okamura在上述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配合比设计方法。他的主要做法是,先做水泥浆和砂浆试验,主要目的是检查超塑化剂、水泥、细骨料和火山灰材料的性能和密实能力,然后再做SCC试验。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在混凝土上重复同一种质量控制,这种质量控制既费时又费力。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有:(1)在拌制SCC前,需要进行水泥浆和砂浆的质量控制试验,但许多施工单位和商品混凝土供应厂缺乏必要的试验设备;(2)这种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试验程序对于实际工程而言,显得太过复杂。

日本的JRMSA是Okamura方法的简化。这种方法可用于生

产大掺量掺合料、水胶比小于0.3的SCC。

瑞典水泥和混凝土研究会、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学者均提出了HPC的设计方法。台湾提出的方法是填密拌合物设计算法,是从最大密度原理和超砂浆理论推导出来的,但无从知道该方法和混凝土通过钢筋间隙与抗离析能力方面之间的关系。大陆的研究表明,如果混凝土中的水泥浆过少,则不仅影响混凝土通过钢筋间隙的能力,而且影响抗压强度。

配制SCC,原则是用水泥浆(胶凝材料)填充骨料骨架的间隙。计算步骤是依次计算:粗、细骨料用量;水泥用量;按强度推算水泥需要的拌合用水量;粉煤灰及矿渣灰掺量;SCC中需要的拌合用水量(水泥、粉煤灰、矿渣灰用水量之和);减少剂用量;根据骨料的含水率调整SCC中的拌合水用量。计算出配合比后,进行试配和性能测试试验。

四、配置措施

1)借助以萘系高效减水剂为主要组分的外加剂,可对水泥粒子产生强烈的分散作用,并阻止分散粒子凝聚, 高效减水剂的减水率应≥25 % ,并应具有一定的保塑功能。

掺入的外加剂的主要要求有:①与水泥的相容性好; ②减水率大; ③缓凝、保塑。

2) 掺加适量矿物掺合料能调节混凝土的流变性能,提高塑

性粘度,同时提高拌合物中的浆固比,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使混凝土匀质性得到改善,并减少粗细骨料颗粒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混凝土的通阻能力。

3) 掺入适量混凝土膨胀剂, ,可提高混凝土的自密实性及防止混凝土硬化后产生收缩裂缝,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同时提高混凝土粘聚性,改善混凝土外观质量。

4) 适当增加砂率和控制粗骨料粒径≤20mm,以减少遇到阻力时浆骨分离的可能,增加拌合物的抗离析稳定性。

5) 在配制强度等级较低的自密实混凝土时可适当使用增粘剂以增加拌合物的粘度。

6) 按结构耐久性及施工工艺要求, 选择掺合料品种, 取代水泥量和引气剂品种及用量。

五、测试方法

1998 年由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组织发行的《高流动混凝土指南》中推荐:

用坍落扩展度评价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和充填能力;用T500评价自密实混凝土充填能力;用U 型箱试验评价自密实混凝土间隙通过能力;用V 型漏斗试验测试自密实混凝土充填能力。

2002 年2 月欧洲EFNARC 组织制定发行的《自密实混凝土规范与指南》推荐采用的坍落流动度试验、T500坍落流动度试验、V型漏斗试验、Orimet流速仪法测定自密

实混凝土的自填充能力;J型环试验、L型箱试验、U型箱试验、箱型充填试验来测试自密实混凝土的间隙通过能力;V型漏斗T5试验、GTM稳定性筛分试验来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离析能力进行评价。

2003 年4 月由美国PCI 组织发行的《自密实混凝土使用暂行指南》特别推荐了如下十种检测方法:L 型箱试验、U 型箱试验、J 型环试验、坍落流动度T500 与目测稳定性指数( VSI ) 组合法、倒坍落流动度与目测稳定性指数( VSI ) 组合法、稳定性筛分试验、泌水性试验( 法国)、泌水性试验( ASTM C 232)、V 型漏斗试验、J 型环与流速仪( Orimet) 共同使用试验法, 其中部分测试方法的评价指L 型箱试验、U 型箱试验、J 型环试验、坍落流动度T500 与目测稳定性指数( VSI) 组合法、倒坍落流动度与目测稳定性指数( VSI) 组合法、稳定性筛分试验、泌水性试验( 法国)、泌水性试验( ASTM C 232)、V 型漏斗试验、J 型环与流速仪( Orimet) 共同使用试验法。

2005 年5 月由BIBM、CEMBUREAU、EFCA、EFNARC 和ERMCO 联合发行的《欧洲自密实混凝土指南》推荐采用的方法:坍落流动度试验测试流动性充填能力,V型漏斗试验测试黏稠度充填能力,L型箱试验测试间隙通过能力,筛分

试验评价抗离析能力。

2006年8 月 1 日开始实行的我国行业标准CECS 203: 2006《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规定:自密实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包括流动性、抗离析性和填充性。可采用坍落扩展度试验方法测试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能,用V 型漏斗试验方法测试自密实混凝土的黏稠性和抗离析性,用U 型箱试验方法测量新拌自密实混凝土的通过钢筋间隙与自行填充模板角落的能力,另外用全量检测方法检测现场浇筑过程中自密实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傅沛兴等人对自密实混凝土主要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坍落扩展度可以较好的检测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和观察拌合物的粘聚性;V漏斗通过时间比T50约长1倍,两者均可反映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离析性能,V漏斗和U型仪只适合骨料粒径小于20mm的拌合物;J型环试验不太适用于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的判断评价[11]。至今,关于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测试,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基于经验性的试验室或是现场检测新拌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方法发展了数十种之多。自密实混凝土需要借助这些测试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与现场质量检验,但难以用一种方法来全面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一般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试验方法来评价流动性、抗离析性、填充性和间隙通过性。

六、自密实混凝土应用展望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自密实混凝土由于优异的施工性能,可大大加快施工速率,减小劳动强度,并可避免由于可能振捣不足而引起混凝土的严重质量事故;低水胶比、低温升和大量矿物细掺料,可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但与相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弹性模量稍低,收缩和徐变稍大。此问题可通过适当提高配制强度、掺用膨胀组分或纤维和收缩小的细掺料(如优质粉煤灰)等措施来解决。但因掺用大量细掺料,混凝土碱度较低,宜用于主要受压的构件,特别适用于较大体积的基础底板和桩。用于受弯构件时,在目前尚无构件试验的情况下,细掺料掺量以不超过30%为宜。为此需要系统研究用自密实混凝土的主要受弯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和混凝土性质的关系、碳化及其对钢筋绣蚀的影响。

(2) 目前尚未查到自密实混凝土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报道,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3) 自密实混凝土由于一般凝结时间较长,早期强度较低,冬季施工时最好不用。但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混凝土温升对掺用细掺料的混凝土强度发展有利,自密实混凝土可在采取冬施措施的前提下使用。(4) 对都可达到自密实的高流动性混凝土并不是所有文献上都称之为“自密实”或其它如“免振”等,如明石大桥的混凝土无论水下还是水上,都是不振捣的;美国西雅图双联广场钢管柱混凝土也是不振捣的,但都没有称做“自密实或“免振”等,因为在“拥挤的部位”“尽管可得到高坍落度而自流平,但仍需稍加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足够密实”,也就是说,并非任何工程浇筑的混凝土都能

够完全不振捣,需要在施工规程中加以区别,否则反而会引起质量问题。(5) 自密实混凝土由于质量对原材料和配合比很敏感,要求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实践表明,进行过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后,可有力地推动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在管理水平低、缺少技术人员的工程中不宜采用。

珍珠岩保温板岩棉板泡沫混凝土建筑节能方案

建筑节能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 50300-2013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411-2007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屋面工程技术规范50345-2012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144-2008 《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技术导则》016-2015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型材料()》1080 《合肥市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导则》002-2011 《无机保温砂浆墙体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34T1503-2011 《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10J12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34-2010 《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4/1466-2011 《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341-2014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设单位为临泉县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局兴建的临泉县紫薇苑安置区建设项目工程1#~8#楼与地下车库工程,由中铁合肥建筑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勘察单位是苏州中岩勘察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是中城建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河南创达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临泉县紫薇苑安置区建设项目工程1#~8#楼与地下车库工程位于临泉县城关镇东临百姓宅基地,西临交通路、南临幸福路、北临迎宾大道,临泉县紫薇苑安置小区1#~3#楼地上三十二层,46#楼地上27层,

7#楼地上4层,8#楼地上两、四层,地下车库 29759 ㎡。临泉县紫薇苑安置区建设项目工程总建筑面积 127576.07 m2,1#~3#楼均为剪力墙结构,建筑总高度 93.4 米,46#楼均为剪力墙结构,建筑总高度 78.9 米。 本工程的建筑节能概况如下: 1#住宅楼屋顶保温材料为8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4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 2#住宅楼屋顶保温材料为8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4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 3#住宅楼屋顶保温材料为8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4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 4#住宅楼屋顶保温材料为8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4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 5#住宅楼屋顶保温材料为16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5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 5#住宅商业楼屋顶保温材料为80厚憎水型半硬质岩棉板,外墙50厚憎水型半硬质岩棉板; 6#住宅楼屋顶保温材料为10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4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板 7#、8#楼屋面保温材料为硅酸盐水泥无机发泡板75.0厚,外墙为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内外保温,外35厚,内20厚; 门窗采用塑钢普通中空玻璃窗(5+95)和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6+126遮阳型)。 三、施工部署 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为了贯彻国家建筑节能的政策,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管理。现场指挥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领导小组,其机构组成、人员编制与责任分工如下: 组长: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综 合 一、高校奖学金的定义 学界对于奖学金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种。张丽芳和肖国超在《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中指出,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伍力、黄权标在《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认为,奖学金也指助学金,设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这两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高校奖学金的分类 高校奖学金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吴春娥、王林清在《关于高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研究》中,把高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单向奖学金;纪佳妮在《论高校奖学金的奖与罚》中指出,高校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大致又分为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特长奖学金。对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学金进行分类,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分类方法。 三、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含义 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欧阳曦、李宇红和欧阳球林在《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中指出,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把高校奖学金制度定义为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激励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在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四、高校奖学金作用的研究 对于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奖学金作用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笔者也很赞同他们对于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和资助三大功能的观点。 五、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1)高校奖学金设置的研究。杨晓雷在《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奖学金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优秀清贫者的奖学金、对学业优良者奖学金和“限制性”奖学金(它要求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所学习的领域与提供奖学金的组织有特殊关系)。潘俊宇在《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指出,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学界对于奖学金设置的观点非常多,而且观点各异,笔者通过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认为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二是各高等院校自己设置的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其中综合奖学金又分为校系两级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包括文艺特长奖学金等某一方面的奖学金。三是社会奖学金,包括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 (2)高校奖学金评定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冯变英、李霞在《奖学金计算方法的改进》一文,指出了奖学金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将学习成绩的标准化处理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徐永生在《对我院学生奖学金评定方法的改革研究》一文,提出正态分布理论,采用标准总分方法,对该院奖学金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定量化。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奖学金评定方法和评价体系趋势朝着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高校奖学金发放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学者们都认为高校对于讲学金发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奖学金发放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不仅要解决奖学金的设置、评定等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应把奖学金的发放正式纳入奖学金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奖学金制度。 2.对于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对于奖学金奖项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奖学金的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邓亮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87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性能研究

·39·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原有的“肥梁胖柱”现象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结构灵巧、造型奇特的新型结构。由于新型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不断提高,内部配筋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较密集的配筋布置已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用普通混凝土已不能满足施工要求,而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却能解决这些难题。它可以通过自流动而充实薄壁混凝土结构和钢筋密集的结构部位,可以不经振捣即可密实,这样既解决了混凝土的振捣困难,又消除了施工噪音,因此,这类混凝土极具现实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试验目标 对于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是研究的重点。分别从流动性、抗离析性、间隙通过性、填充性四个方面考虑。要解决好流动性与抗离析性、间隙通过性与填充性之间的矛盾,混凝土高工作性与硬化后力学和耐久性的矛盾。 具体目标: (1)研制一种高工作性能的易于泵送施工、不用振捣而自行密实的混凝土。 (2)混凝土的高工作性能能保持较长时间,以满足远距离运输后的施工需要。 (3)混凝土硬化后具有理想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4)采用较常规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并经济合理,便于推广应用。 2 材料选择 (1)水泥:鹿泉长城矿渣32.5,3d 强度19.1MPa,28d 强 度36.4MPa ; (2)集料:正定中砂,细度模数2.6,含泥量1.2%; 鹿泉碎石5~10mm,10~20mm,含泥量<0.5%,针片状含量<7.6%; (3)掺合料:西柏坡电厂粉煤灰,其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粉煤灰技术指标 种类级别活性指数(%)胶砂流动度比 7d 28d 粉煤灰 Ⅰ级 89.0 109.0 110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性能研究 刘福战 (河北大地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法从水胶比、砂率、掺合料掺量、碎石比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参数。进而通过优化配合比,又得出了混凝土的工作参数。同时从抗渗性、抗冻性、碳化、收缩等四个方面对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了研究。[关键词]自密实混凝土;高性能;配合比;耐久性;抗渗性;抗冻性;碳化 (4)外加剂:采用大新外加剂厂生产的RCMG-5高效泵送剂,建议掺量2.0%~3.5%。为了确定合理掺量,通过改变掺量进行试配,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外加剂技术指标 外加剂掺量(%)坍落度(mm)扩展度(mm)7d 强度 (MPa)28d 强度(MPa)56d 强度(MPa)初始90min 2.525559056033.643.247.23.027*********.844.548.03.5 270 650 590 30.9 41.3 46.8 从试验结果看出:改变外加剂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有效改变混凝土拌合物的保塑性能,当掺量在3.0%时,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在90min 内基本保持不变,故外加剂掺量为3.0%效果最佳。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 正交试验 选用L9(34)正交表。其因素与水平的安排见表3;L9(34)正交表见表4;试验结果见表5;L9 (34) 正交设计计算表见表6。 表3 正交设计 因素水平 123A :水灰比0.370.400.43B :砂率%424548C :矿渣粉掺量%253035D :碎石比例 3:7 4:6 5:5 通过L9(34)正交计算表可知各因素对混凝土拌合物性 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顺序为: (1)坍落度为A >B >C >D (主次),最优配合比A1B2C2D1(或A2B2C2D3)。 (2)扩展度为A >C >D >B (主次),最优配合比A1C2D3B3。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普遍.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层框架最常用的结构型式。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应用很多。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文献[1]认为,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结构分析,三是构件设计,四是绘施工图。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计算阶段,在现代,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一工作,常采用PKPM建模计算。但是,结构的计算并不能代替结构的设计。文献[2]中认为: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2.关于框架结构设计文献回顾 2.1框架结构的优缺点 框架结构体系是由横梁与柱子连接而成.梁柱连接处(称为节点)一般为刚性连接,有时为便于施工和其他构造要求,也可以将部分节点做成铰接或者半铰接.柱支座一般为固定支座,必要时也可以设计成铰支座.框架结构可以分为现浇整体式,装配式,现浇装配式. 文献[3]中提到:框架结构的布置灵活,容易满足建筑功能和生工艺的多种要求.同时,经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但是,框架结构承受水平力(如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能力较小.当层树较多或水平力较大时,水平位移较大,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往往由于变形过大而引起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的破坏.因此,为了满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的要求,柱子的截面往往较大,既耗费建筑材料,又减少使用面积.这就使框架结构的建筑高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框架结构一般用于多层建筑和不考虑抗震设防,层数较少的的高层建筑(比如,层数为10层或高度为30米以下) 2.3框架结构的布置 多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非常的灵活,文献[4]中将框架结构按照承重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横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由于横向框架数往往较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强房屋的横向刚度.同时,主梁沿横向布置还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但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较大,当房屋需要大空间时,净空较小,且不利于布置纵向管道.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纵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框架纵梁承担.由于横梁截面尺寸较小,有

某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某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部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今时代企业在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力资源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中,人已成为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如何做好基层员工的培训。而如今基层员工培训又面临着新形势,要分析企业基层员工培训中讯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措施。站在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是生产性组织,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的实质就是开发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培训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知道,人力资源培训理论是培训工作的基础,科学的理能够指导正确的实践,因此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影响广泛的与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相关的基础理论,能够为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现状的分析和基层员工培训体系的研究奠定基础。因此本文献对“基层员工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概述,并做出评论,望有关企业在基层员工培训方面能够不断完善,做出有效的培训,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主题部分 (一)基层员工培训的现状 现今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基层员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思维方式比较保守,部分基层员工对改革开放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新业务、新技能不能适应,认识上存在误区,情绪上产生抵触。(陈胜,2007)基层员工由于素质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及隐患,例如惊慌心理,对企业高科技、

泡沫混凝土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

泡沫混凝土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的 可行性分析报告 1.研究背景 由于建筑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住宅节能已是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国内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许多。我国从2005年开始推行建筑保温节能工程,要求新建建筑必须实行50%的节能目标(部分重要城市的目标为节能65%),该项工程加快了保温隔热材料的发展,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北京央视大火和上海2010年“11.15”重大火灾等事件,让人们对保温隔热材料的防火性能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识。 图1 我国社会总耗能分布 在国家建筑节能与墙体改革政策的推动下,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阻燃、利废、环保、节能、价格低、性能好的新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知、重视和大量应用,泡沫混凝土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泡沫混凝土凭借其轻质、保温、隔热、耐火及隔音的优良险能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 资料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泡沫混凝土的年产量由2008年的500万m3增加到600万m3,2010年我国应用泡沫混凝土浇筑的建筑保温层面积超过1亿m2。 2.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特点

2.1 泡沫混凝土的概念 所谓泡沫混凝土是指用物理方法将发泡剂溶液制成泡沫,再将泡沫添加到水泥、掺合料、骨料、水和外加剂等制成的浆体中,混合搅拌均匀并浇筑成型,经自然或蒸汽养护而制成的内部含有大量密闭气孔的多孔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中的气泡具有独立、封闭的特点,直径在0.05mm~1.25mm 范围内;泡沫混凝土的密度很小,一般在200kg/ m3~1600kg m3,最近美国亦出现密度低至50kg/ m3的超低密度泡沫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强度范围在0.6MPa~12MPa, 图2 泡沫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图3泡沫混凝土墙体的阻燃性图4泡沫混凝土自重轻经研究1600kg/ m3容重的陶粒泡沫混凝土强度可达到40MPa 左右;导热系数为0.08W/(m·K)~0.214W/(m·K),干缩值0.6mm/m 以内,吸水率可低至20%。 2.2 泡沫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5000 年前,泡沫混凝土即初现雏形,古埃及人通过混合某些天然物质而产生了气泡,从而制成了多孔材料。2000 多年前,古罗马人通过混合石灰、砂子、砾石等材料创造了最原始的混凝土。后来人们发现将动物血液加入混凝土,经过搅拌混合后,就会产生持久的气泡,并可固化为一种稳定的多孔混凝土。至今,动物血液等动物蛋白水解物发泡剂仍是泡沫混凝土发泡剂的一种重要类型。 十九世纪初期,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对高效保温材料需求迫切,欧洲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泡沫混凝土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并首次提出了将预制气泡和水泥砂浆混合搅拌从而生产多孔混凝土的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泡沫混凝土在1923年被瑞典人研制成功。 现在,在工业发达国家,泡沫混凝土被广泛使用。泡沫混凝土不需蒸汽养护,可现场浇注,施工简便,操作简单安全,且投资少、成本低,因而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工程项目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泡沫混凝土发展并不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迅速,研制出性能优越的蒸压加气泡沫混凝土制品,并被使用在建筑保温等实际工程中,但由于历史原因其发展受到阻碍。 近年来,泡沫混凝土在我国重新获得兴盛发展,再加上欧洲泡沫混凝土现浇技术的传入,泡沫混凝土被广泛使用在保温现浇两大应用领域,在建筑节能、建筑工程回填及岩土工程等各个方面运用广泛,成效显著。 目前,我国泡沫混凝土年生产总量已突破600万m3,其中,现浇类约占生产总量的80%以上,其他约20%。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泡沫混凝土发展还比较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3 泡沫混凝土与加气混凝土的区别 泡沫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对比而言,由于其内部为固相与气相相互交织的多

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暂行规定 为了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特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一篇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现对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为必修,记1学分,每篇文献综述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民语言学生不作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文,其他专业学生可用中文完成。 二、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著作、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本科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之前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2、了解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索引、文摘、书目、年鉴等; 3、了解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文献的名称、种类和级别

等。 4、检索后要列出检索结果,并作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文献综述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应论述某一主题提出的原因及主要历史背景、当前进展情况、各种观点及评述、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要求文献综述必须要有论点,要有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 (二)步骤 1、选择题目:题目一般应是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近或相关的内容。 2、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3、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按照专业文献综述对内容的要求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4、撰写综述(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成文。 (三)格式及打印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专业刊物登载的常规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 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般说来,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的人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 的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 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5 厂房; 6 仓库; 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9 可燃材料堆场; 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 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 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 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 于 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 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 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 多于2 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0.4 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新型混凝土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新型混凝土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作者:余纪方 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 【摘; 要】基于对新型混凝土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研究,文章首先从新型混凝土的应用现状入手,然后与自密实混凝土、泡沫混凝土、高聚合物混凝土以及再生混凝土这四点内容相结合,对新型混凝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型混凝土;混凝土应用;现状与发展 引言 作为社会发展、工程建设、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混凝土自研发应用至今至少已有一百年的时间,且由于我国近年来发展速度极快,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愈发深入的大背景下,混凝土用量也在逐年提升。但随着社会对工程建设综合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时候普通混凝土已无法完全满足工程的实际要求,在其自重高、易裂缝等缺点的影响下,工程质量甚至都很难得到保证。因此,针对新型混凝土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新型混凝土在工程中发挥更好作用的关键基础。 1.新型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1.1自密实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源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日本,其主要特征就是自重高,所以流动、密实等变化通常都能由其自行完成,且在均质性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自密实混凝土是无需附加振动的。在制作自密实混凝土的过程中,粗骨料体积的适量减少,以及细骨料最大粒径的严格控制,都是技术人员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这样最终制成的自密实混凝土,才能具备相比较普通混凝土而言的高流动性与高抗离析性能。 另外,在业内学者的模拟建模中也可看出,结合具体情况科学降低粗骨料的使用比例,并适当提高细骨料的配合比,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密实混凝土的稳定性,并尽可能降低离析现象出现的机率。我国著名混凝土研究专家张军,也曾分别对四种混凝土展开过基本力学性能研究,证明轻骨料的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确实远高于普通混凝土。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自密实混凝土无需振捣的优势,也非常有利于减少施工现场的噪声。 1.2泡沫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施工方案

宝鸡市金陵一桥与滨河北路 连接匝道工程 (泡沫混凝土) 施 工 方 案 编制单位: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 2017年05月15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泡沫混凝土的定义及其特性 (1) 四、施工准备 (2) 五、工程施工流程图 (3) 六、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4) 七、施工施工注意事项 (4) 八、材料选用 (5) 十、养护及成品保护 (5) 十一、工程质量验收 (5) 十二、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工期目标的主要措施 (6) 十三、施工现场的文明生产管理 (6)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宝鸡市金陵一桥与滨河北路连接匝道工程,匝道段路基回填施工,工程施工总量约320立方米。 1、设计要求:湿密度小于10kg/m3,泡沫混凝土28d立方体抗压强度等级应大于1Mpa。 2、设计厚度为:路基回填最高处为3m,最低处1m。 二、编制依据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7)和《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69-2012)以及《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2013)等相关国家标准及规范。 2、本工程设计变更、补充通知单。 三、泡沫混凝土的定义及其特性 1、泡沫混凝土产品定义: 泡沫混凝土是通过发泡机的发泡系统将发泡剂用机械方式充分发泡,并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材料。 2、泡沫混凝土的特性: 泡沫混凝土通常是用机械方法将泡沫剂水溶液制备成泡沫,再将泡沫加入到含硅质材料、钙质材料、水及各种外加剂等组成的料浆中,经混合搅拌、浇注成型、养护而成的一种多孔材料。由于泡沫混凝土中含有大量封闭的细小孔隙,使其具有下列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 (1)轻质性 泡沫混凝土的密度一般为330-1230kg/m3。是普通混凝土的1/5~1/8倍,可减轻建筑物整体荷截。(2)整体性能好、耐久性好 可现场浇注施工,与道路挡墙结合紧密;寿命相同。 (3)低弹减震性好 泡沫混凝土的多孔性使其具有低的弹性模量,从而使其对冲击载荷具有良好的吸收和分散作用。(4)抗水性能强 泡沫混凝土吸水率较低,相对独立的封闭气泡及良好的整体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5)生产、施工方便 泡沫混凝土可在现场施工,直接现浇成型。使用专业水泥发泡机自动化作业,可泵送实现垂直高度200米的远距离输送,工作量为50—100立方/工作日。 (6)环保性能好 泡沫混凝土所需原料为水泥和发泡剂,发泡剂大都接近中性,故泡沫混凝土属无机材料。(7)经济性: 泡沫混凝土综合成本价格低廉。 (8)、其它性能 泡沫混凝土在施工中有很好的和易性和可泵性,抗压强度高(0.5-15.0Mpa),吸收性好。(11)产品性能:NB泡沫混凝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及应用进展综述

广州大学 高等钢筋混凝土 结业论文 题目: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进展 学生:王康 学号:0 6 1 1 4 2 2 6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6 级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进展 王康 摘要:在21世纪,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因为它是混凝土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介绍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优越性能、实现途径等。总结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的现状,分析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本领域的研究理念。 关键词: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生态环境; STUDY ON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ang kang Abstract: People must be harmonious to get along with the n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develop Gree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ecause that it is the trend of concret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and futur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and the way of realizing the GHPC were presented. The present statuses of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GHPC were reviewed. The problems of GHPC we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of research on the GHPC were summed up. Key words:Gree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environment; 0混凝土的发展方向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为经济发展而欢呼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水泥工业亦是如此:水泥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我国是世界水泥生产第一大国,每年排出CO2近4亿t、SO260万t、NOx100万t、粉尘2000万t左右,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1]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政府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了实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为了实现城市垃圾的再次利用,有学者对生态混凝土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是以后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冯乃谦教授指出生态水泥(Eco-cement)是以生态环境(Ecology)与水泥(Cement)的合成语而命名的,它是一种新型的波特兰水泥。这种水泥以城市垃圾烧却灰和下水道污泥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配料,并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而制成的工业制品,从而把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变成了一种有用的建设资源。再生利用是生态水泥的特征。[2] 为了更好的处理废弃混凝土,实现混凝土的循环利用。有学者提出了再生混凝土的概念: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经过清洗、破碎、分级和按一定比例相互配合后得到的“再生骨料”作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的混凝土。[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环境混凝土[4]、环保型混凝土[5]等概念先后出现。 吴中伟院士提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GHPC)的发展方向。[6]国外学者Aitcin 提出21世纪水泥工业应改名为水硬性胶凝材料工业,他预言21世纪的混凝土发展方向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7] 1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世界环境组织提出广义“绿色”概念,其三大含义为:节约资源、能源;不破坏环境,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文献综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建筑要求的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日益增多,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界面高度小自重轻,刚度大,承载能力强、延性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工程中,特别是桥梁结构、高层建筑及大跨度结构等领域,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框架结构具有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自重轻等优点,可以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易于满足多功能的使用要求,因此,框架结构在结构设计中应用甚广。为了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框架结构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2.现行主要研究 2.1预应力装配框架结构 后浇整体节点与现浇节点具有相同的抗震能力;钢纤维混凝土对减少节点区箍筋用量有益,但对节点强度、延性和耗能的提高作用不明显。与现浇混凝土节点相比,预应力装配节点在大变形后强度和刚度的衰减及残余变形都小;节点恢复能力强;预制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拼接节点耗能较小,损伤、强度损失和残余变形也较小。装配节点力学性能受具体构造影响很大,过去进行的研究也较少,一般说,焊接节点整体性好,强度、耗能、延性等方面均可达到现浇节点水平;螺栓连接节点刚度弱,变形能力大,整体性较差。因此,这一类节点连接如应用于抗震区,需做专门抗震设计。 2.2地震破坏 钢筋混凝土在地震破坏过程中瞬态震动周期逐步延长,地震动的低频成分是加剧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峰值和持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瞬态振型的变化与结构的破坏部位直接相关。结构破坏过程中,瞬态振型参与系数变化不大。结构瞬态振动周期

培训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培训与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在现代社会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发掘生存之道,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小片栖息之地那样简单,更有寻求于长久道之说,所以人道主义应运而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地位也自然日益加强,人才的竞争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可见,人才制高点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培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企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本篇论文结合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给广大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将来计划走此路径的人员以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理论文献 1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1张石森,欧阳云在《哈佛MBA培训与激励全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 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进员工的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其中,培训集中于现在的工作,而开发则是雇员们对未来工作的准备。一个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减少不希望的流动可能性来对竞争优势作贡献,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1.2张俊娟,韩伟静在《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一书中指出:初级培训 是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而设计,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常见的有只是,技能,态度的培训。深层次的培训是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变革,可持续良性发展,怎样获得面对问题的思路,如何思考才有效等问题。其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问题解决等,针对的不是一次或一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侧重于获得无数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高效思考的技能。[2] 1.1.3华敏在《培训管理工具箱》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讲,培训是指为提 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对客户和生产系统的了解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完整意义上的培训包括两方面:

20170801 技术规范 现浇混凝土

技术规范 现浇混凝土 日期:2017年8月1日 现浇混凝土 CAST-IN- 第1部分综述 1.01 本章包括 A. 混凝土建筑框架构件。 B. 高架混凝土板。 C. 楼板及建筑地坪。 D. 混凝土剪力墙、电梯井道墙壁和地下混凝土墙。 E. 其它混凝土构件,包括设备垫块、灯杆底座、旗杆底座、斜撑块和检修孔。 F. 混凝土养护。 1.02 参考标准 A. 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B. 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C. 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 D. GB/T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E. GB/T17431.1-2010轻骨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骨料 F. GB/T17431.2-2010轻骨料及其试验方法第2部分:轻骨料试验方法 G. JGJ 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H. GB/T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I. GB/T27690-2011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 J. JC474-2008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K. JGJ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 L. JC901-2002水泥混凝土养护剂 M. GB/T14902-2003预拌混凝土 N. 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O. 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P. GB50204-2002(2011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Q. JGJ51-2002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 R. JC/T539-1994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 S. 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T. JC/T986-2005水泥基灌浆材料 U. JC/T188-2010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 V. GB506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W.GB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X. GB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Y. GBT21120-2007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Z. 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AA.GB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泡沫混凝土施工方案

现浇发泡砼找坡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工程内容:泡沫混凝土找坡施工 二、产品简介: 多功能发泡砼也叫泡沫砼或轻质砼,是以硅酸盐水泥与集发泡、稳泡、激发、减水等功能为一体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制泡剂生成的泡沫混合,形成的微孔连续结构的聚合物轻质砼。砼终凝后气泡形成大量独立封闭的匀质微孔,形成蜂窝结构,降低体积密度和导热系数,适用于房屋屋面的找坡、保温层及楼面地暖、结构回填等工程。 三、施工布署 该项目为屋面泡沫混凝土找坡施工,施工前总包方进行书面技术交底,技术指标及施工质量符合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DGJ32/TJ104-2010【现浇轻质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要求。浇筑厚度根据图纸设计要求操作,发泡砼保温层厚度需根据事先贴好的灰饼控制。施工机械具体位置根据现场情况定,200m范围内都可以施工。 四、施工工艺 l、施工准备:先提供施工方案及水泥、发泡剂出厂合格证,施工前先清理基层杂物,如有积水要清扫掉,并对灰饼进行复核后再进行发泡砼施工。发泡砼浇注完毕,应保证该区域排水顺畅,防止下大雨积水造成刚做好的发泡砼漂浮。

2、材料、设备、人员 发泡砼所用原材料为材料为P C3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和高效水泥发泡剂及自来水。施工机械采用SHLW-60型轻质砼发泡机,每套总功率40KW,最大扬程100m,水平输送距离100m,日产量可达100m3,施工用电从总包方电箱接出,空开额定电流≥60A,施工用水要求流量较大,水管直径6分。每套施工机械配备一个由6人组成的专业施工班组(含专业工长及设备操作员各1人),其中前台2人,负责浇注和刮平,后台负责上料、发泡、泵送,前后台用对讲机联系,一定要做好协调工作和安全工作。 3、施工方法:发泡砼施工配合比按【技术规程】规定执行,水泥:发泡液=80:1,水灰比=0.5。发泡砼由专业机械施工,先将水泥投放到料 斗内,由输送带匀速等量输送到搅拌机内搅拌,搅拌成浆料由主机吸进后 进行加泡及泵送,其关键在于控制加泡量,调整变频器控制发泡剂流量及 压缩空气进气量,保证浆料吸入流量及加泡量恒定以保证发泡砼质量。混 和后的浆料由高压软管输送到施工部位直接下料,达到标高后用铝合金刮 尺刮平,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最好一次性刮平不要反复,保证砼表 面平整(发泡砼因有较大的流淌性,不需要振捣)。施工时及泡沫砼成型 前不能下大雨,发泡砼浇注结束后要及时开通排水线路,以防下大雨积水 影响发泡砼质量。找坡保温层厚度大于20cm,可以分层施工,底层只要 大致整平,面层厚度控制在6cm左右,面层发泡砼要适当降低加泡量,提 高其表面强度,面层要求刮平,保证平整度,在下道工序施工前,注意保 护面层。发泡砼浇注后根据温度情况,其强度达不到上人要求前(春秋季 一般三天左右,夏季一天半),不得上人踩踏,发泡砼含水量很大,无需 浇水养护。发泡砼强度满足上人条件后,尽快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以确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