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Word版含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灾害为

主,干旱、风雹、地震、低温冷冻、雪灾、

森林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

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89人死

亡,46人失踪,524.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644.6亿元。

我们应如何看待频发的自然灾害?世界到

底是怎么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本框

的学习,将为你解开这些问题的谜底。

了解物质的含义。

结合当前自然界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

状况,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重

点+难点]

运用具体事例,理解并归纳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教材“探究问题1”

提示不是。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形成于47亿年前,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成的。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也是自然界长期演变进化的结果,构成生命细胞的所有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因此,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因而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教材“探究问题2”

提示(1)古代的哲学家在认识问题时受时代条件所限,其认识水平有限,他们不能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没有撇开事物的具体特性,只能从现实世界中寻找一种具体事物来代替世界的本原。

(2)这些事物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们共同的本质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对于物质概念,应抓住三点:一是其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二是其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三是其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教材“探究问题3”

提示(1)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劳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所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不受人类意识的影响。()

(3)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劳动。()

提示(1)×(2)×(3)×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概念

【背景材料】

《圣经·旧约》上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直到第

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第七天就被定为了休息日。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现代天文学证明,地球、太阳系以及整个宇宙中的各种天体都有自己的形成和发展史,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形成,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生命科学也证明,各种生命包括人类都有其诞生过程,构成生命的细胞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1)你认为上帝创世说可信吗?为什么?

(2)从天文学和生命科学的证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1)不可信。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诸神居住的“天国”,当然也没有所谓的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

(2)天文学和生命科学证明了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内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也是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

(2)物质概念的外延是除了意识以外的所有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的共性是它们()

A.都是由不可再分的物质——原子构成

B.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C.只不过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D.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解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以及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共同的本质是物质。

[答案] D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背景材料】

人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1)促使古猿演变成人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1)促使古猿演变成人类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1.准确把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既有自然界自身进化的一面,也有人类自身劳动创造自身的一面。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但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属于物质世界自身运动过程的一种现象。

(2)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

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其中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辩证运动所推动的,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不需人的意识的参与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②④符合题意。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①③表述错误。

[答案] B

[易混比较] 1.哲学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2.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

变的、永恒的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

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

[易错警示]

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点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2)人们可以发挥创意,改变具体的物质形态,

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

(3)

人们所改变的只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物质。题中的观点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是主观的。

[点拨](1)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任何社会变革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是主观的”是错误的。

空间探测引力波迈出新步伐

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

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8年10月15日,新华社

等国家级媒体集中发布了一则重要消息:2019年年底计划

发射“天琴计划”的第一颗太空引力波探测技术试验卫星。这意味着中国在空间探测引力波领域,即将率先跨出第一步。这将是继量子通信后又一个全球领先的尖端科研突破。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引力波的发现,填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在学术界意义重大。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崭新方式,发现它们的能力或许能使天文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项发现除了可以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我们还可以期待透过宇宙史看到黑洞,甚至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时期初期宇宙的遗迹,看到其中一些最大的能量。斯蒂芬·霍金曾在《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1.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2.结合物理学及天文学的发现谈谈你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理解。

提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引力波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1.2019年年底,我国计划发射“天琴计划”的第一颗太空引力波探测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家利用这种琴弦——装备的激光干涉测量、惯性传感器等尖端技术,捕捉、感知来自宇宙深处的时空涟漪——引力波信号,将进一步证实爱因斯坦100多年前的预测。实施该计划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说法是荒谬的

③上帝创造生物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④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材料中“科学家利用这种琴弦——装备的激光干涉测量、惯性传感器等尖端技术,捕捉、感知来自宇宙深处的时空涟漪——引力波信号”等,哲学依据是引力波是自然界固有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也说明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说法是荒谬的,①②正确,应入选;③④干肢不符,应排除。

2.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在《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体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④正确;②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错误。

3.引力波的发现意味着科学家抓住了揭开宇宙奥秘的“钥匙”,有助于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运行机制。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自然界的存在离不开人的意识

③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④世界上的事物因人们的发现而变得精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引力波的发现意味着科学家抓住了揭开宇宙奥秘的“钥匙”,有助于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运行机制,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①③正确;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④错误。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句话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B.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和再生产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没有关系

解析:选C。材料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C正确;A与题意不符,题目说的不是自然界;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B错误;D说法明显错误。

2.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这种观点()

①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元素

②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坚持物质第一性,但对物质的认识没有科学依据

④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材料中狄德罗的“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元素,这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

点,故①②正确;③④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A。

3.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的,故不具有客观性。”下列能反驳该观点的是()

A.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C.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

D.世界上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解析:选B。本题实际是要求提供能够证明人类社会客观性的论据,B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讲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C项指出了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但不能反驳题中观点,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项错误。

4.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它们()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劳动性

D.不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解析:选A。“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A正确;B、C 说法错误;D是不可知论,说法错误。

5.西方有“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这两种传说都()

①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

②否认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否认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

④承认了主观意识能够创造物质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传说,还是中国的“女娲造人”传说,都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都否认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否认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①②③观点正确,④观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材料一由于连年超载放牧,我国草原草本植物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130多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每亩平均生物量不足20公斤,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二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现面积已达2.55亿亩。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天然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工程区植被状况明显好于非工程区,进一步证实退牧还草工程是恢复草原生态功能、提高草原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们违背自然、破坏自然造成了生态破坏。材料二反映的是人们尊重自然取得了巨大成效。(2)材料强调人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牧区存在着无视自然界客观性的现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取得了巨大成效。

(2)材料一是材料二的原因。正是由于材料一中人们无视自然界客观性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才有材料二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做法。材料二中人们的正确做法有助于改变材料一中的现象,使人们免受其害。

一、选择题

1.天文学家观察研究发现,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宇宙空间的构成表明()

A.宇宙间不存在超自然的造物主

B.氢是宇宙的本质

C.宇宙是由氢构成的

D.人的意识对自然界没有任何影响

解析:选A。构成宇宙空间的元素是物质的,说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宇宙间根本不存在超自然的造物主,A正确且符合题意。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解析:选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D正确。

3.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物质是永恒的”,这里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里的“事物”指的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因此,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抽象与

具体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①②观点正确,③④观点错误。

4.欧洲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在太空真空环境中生存的动物——缓步类,也被称作水熊。不仅仅是在太空,它们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同时在真空和太阳辐射条件下生存,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可以在双重严酷条件下存活的动物。这说明()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生物的存在与神灵有关

③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条件

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水熊的发现证明了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与人类社会无关,①③符合题意,

④不符合题意。②本身错误。

5.生物进化论指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说明()

A.生物的祖先是非生物

B.没有人自然界依然存在,没有自然界人也能产生

C.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解析:选D。“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明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故答案选D。A、C材料体现不出,B观点错误,均应排除。

6.下列概念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A。人脑、生产关系、国家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属于物质范畴。基本路线、

思想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的意识的表现,属于主观范畴。

7.有人断言:“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题中观点属于神创论观点,否认了世界的客观物质性,②③④符合题意。

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

8.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以下主张符合这一观点的有()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③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克相生而产生的

④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②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应排除。

二、非选择题

9.美国于20世纪60-70年代实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一共带回了381.7公斤的采自不同地区的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为月球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素材。科学家对20世纪70年代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期间收集的月壤样本进行的最新分析显示,月球的钛同位素特征和地球相比严格相符,这进一步证实月球的物质构成与地球是相同的。

(1)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的起源,科学是怎么回答的?

(2)在世界起源问题上,科学和神学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1)实质上是考查为什么说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要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2)考查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要从世界观入手,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答案:(1)①自然界中的天地万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过程,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客观性。

③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从世界观上说,科学和神学斗争的实质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意识的产物。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或是由不可捉摸的观念创造的,或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创造的,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worl d eternal development"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高一政治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对于大家进行高一政治必修一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一、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全册

《生活与哲学》教案 所教班级 执教者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彭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彭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段霞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段霞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陈婷婷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陈婷婷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忽丽霞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忽丽霞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张琳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张琳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李永朝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李永朝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学目标】 1、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三、【知识梳理】 1.哲学怎么产生的? 2.哲学的本义? 3.哲学的任务?(功能.作用) 四、【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产生于哲学家的实践活动和主观情绪中 D.哲学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2.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具有哲 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 A.哲学的智慧是人努力想象出来的 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 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 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这句话意在说明( )

完整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第二框.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必修二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统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预习、巩固,识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政治生活关心,但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因此,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难点: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代的中国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现代的中国有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改变了中国。

新四大发明的全世界走红,说明我们国家在鼓励、引导、促进创新这条路已走上正轨。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改变了中国,影响着世界。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可以预见中国以后也会继续创造更多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发明”。 新课教学: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说一说:你熟悉的手机品牌有哪些? 篇一:科技华为与创新中国 探究一:以“通信业巨人”华为为例,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篇二:管理华为与中国道路 思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华为的分配模式? 探究二:如果你是公司员工,你更愿意现在拿高薪还是拿股权?说说你的理由。 (1)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创新等 列举:我国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事例?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篇三:文化华为和思维变革 探究三:华为的文化创新说明了什么?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称为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统一体。 3、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货币):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 (2)流通手段(现实货币):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平×待售W数量/G流通速度) 5、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6、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卡功能: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的波动及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存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2)价值决定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2、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3、价值规律的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值规律的作用: 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原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结果: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企业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精华版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应知应会、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货币的产生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②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①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②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①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②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汇总

政治必修一复习精简版 第一单元 1、商品 ①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用于交换(以物换物或以钱换物,并处于流通领域中)、劳动产品 ②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③两种属性的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于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P.s. 任何商品都具有这两种属性,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有商品的两种属性,而只能互相让渡,即生产者只能拥有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P.s. 凡是说到商品的质量问题的,就是针对商品的使用价值。 2、货币 ①货币也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②能成为货币的只有贵金银(金银纪念币是货币,但纪念钞不是货币,纪念钞在流通时与一般的纸币一样只是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时手段的价值符号)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标价)、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p.s.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是给钱出去 不同点: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卖双方的收付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但支付手段一般是提前或延期支付,如赊账、支付利息、地租、债务、税款工资等,双方是收付行为不是同时进行的,具有时间差 p.s.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不是货币的职能,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的整个过程P.s.商品流通对生产者的启示: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说到商品的质量问题时,一定要想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和商品流通的启示。 3、纸币 ①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②纸币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过程中为了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价值符号,它不能等同于货币本身,纸币只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某些纸币还可以代替货币指向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纸币不能代替货币行使价值尺度职能。 ③纸币本身的价值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所以纸币的面值多少,并不是指制造纸币的这张纸价值多少,而是指纸币能代替多少货币去和对应的商品相交换。 ④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发行量、面值、样式,但不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⑤纸币发行量应该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即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就发行多少纸币去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纸币发行量过多,表现是全面(市场上大部分商品)持续(长时间)的物价上涨,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应该通过上调银行利率、上调银行准备金率或者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它。 ②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是纸币发行量过少,表现是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应该通过下调银行利率、下调银行准备金率或者扩张性的财财政政策来抑制它。 5、外汇 ①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外做生意、旅游、购物时要使用的用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它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 信用卡包括贷记卡、准贷记卡、借记卡(储蓄卡);其中贷记卡和准贷记卡属于银行信用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解货币的其基本职能依据:高考常考点,从实际上来说, 重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 不了解的货币的职能,就不能真正懂 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 需要 教学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含义依据: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 难点问题,并且纸币代替金银成为价值符号这 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 1. 知识目标:理由:学习本框, 牢记:学生能透过现象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看本质,从而为其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参与经济 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活,正确认识经学习 2. 能力目标:济现象;同时也能目标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提高正确判为其学习后续知断、识别有关商品与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识乃至整本教材 打下良好基础。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环节 课前抽查背诵 1.检查抽背诵 1. 认真背知识点强化记忆 3 分钟三分商品的含义及其查情况 2. 接受抽查检验考纲规定 钟基本属性,货币的 2. 评价总结抽的知识点本质;查结果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及其 优点,纸币的发行

规律; 承接 1.核对自主学习 1. 巡视检查学 1. 学生自己展示验收学生 5 分钟结果中练习册的知识生完成情况,进预习习题完成情自主学习 环节点和例题答案行及时评价。况。的结果并 2.小组同学或同 2. 补充相应知 2. 其余学生互相加强记忆 桌检查识记情况识。补充并学生对所 3. 解决学生的展示习题进行评 问题,并达成共价。 识。 3. 提出质疑,相 互解答。 做议 1. 理解商品的含 1. 展示课件的 1. 学生根据课件 1. 通过丰20 分讲评义及其基本属性材料、事例和问上的问题,完成富多媒钟 环节 2. 了解货币产生题,让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体、材料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总结和整理等展示, 3. 并从中理解货 2. 通过材料和 2. 牢记给学生直 币的本质事例进行知识商品的含义及其观的感 4. 理解货币的基点讲解基本属性,货币受,增强 本职能,并知道货 3. 指出书本中的本质;学生思考 币的其它职能;要求背的知识货币的基本职的主动 5. 理解纸币的含点能,货币的基本性。 义及其优点,知道 4. 评价总结学职能;纸币的含 2. 完成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所答,并补义及其优点,纸力目标 充。币的发行规律; 3. 训练学 3. 学生以小组或生整合分 同桌为单位讨论析文本的 并总结老师提出能力。 的问题 4. 书上记录相关 补充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values and values" teaching plan 编订:JinTai College

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教学重难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的价值 1、哲学上的价值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粮食、水果等食物具 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 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 这些具体事物对人来说具有什么共性?(这些事物对人都有积 极意义,这些事物都能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就是哲学所要研究的价值范畴。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哲学上的价值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哲学上的价值与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西红柿原来是南美洲森林里的野生植物。后来作为观赏 植物引入欧洲种植,进而发现它能食用,对人来说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西红柿是否天生就有价值?(西红柿如果生长在野外而不被人所发现,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是一种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主体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和功能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2、人的价值 既然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 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物的价值的特点在于事物能够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满 足人的需要,但事物自身没有需要,物的价值具有单向性。一个农民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

人教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人教版)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4、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甚至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最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全★★)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人教版高二下册政治必修四教案全集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4)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5)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5)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7)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0)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0)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2)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5) 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6) 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8)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23)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4)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25)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27)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31)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32) 第二框题意识的作用 (3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7)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8) 第一框、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38)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40)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43)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45)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46) 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8)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1) 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52) 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3)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5) 第一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6) 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64)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72) 第一框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72) 第二框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79)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82)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83)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84) 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 (89)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92) 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 (93) 第二框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95) 第三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98)

高中政治必修4教案

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答案:A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理必修四本书(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二、三、四本书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①直接因素:纸币发行量,国家政策,其他因素(气候,时间,地域, 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②直接因素:供求关系(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值越低。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原因。理论依据:生产决定消费) ②居民收入(直接因素,包括居民当前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理论依据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③商品的价格④消费心里 ⑤其他因素:市场环境(商品性能质量)服务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消费心里: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 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现 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