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复习

第一章

1.重要概念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

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

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的。】【社会学时

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

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

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

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

◆]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

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社

会、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做有

障碍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

离轨、失控。

◆社会学调查,是指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程序

和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汇集和整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

识和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

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社会某一方面的

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2.社会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1)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

社会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社

会观和生活观,而这都有赖于哲学的帮助。一部好的哲学史,

不但能提供很多有用的观点,也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社会生活

的道理和知识,这些知识是其他任何知识所不能比拟的。

(2)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对社会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不仅社会学,还有历史学、人类学等。社会学与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而

在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上。

(3)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

社会学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而专门性社会科学则以社会整体的

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1)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2)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

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进行概括和总结。

(3)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

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

4.社会学的功能

(1)科学理性功能——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的有效工具

认识社会,社会学的作用:

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

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将来怎样变化。

B.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

会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新的社会现象、社

会问题,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C.社会学在认识社会各方面的一个特点和优势是它不

仅定性地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对社

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定量的研

究。

改造社会,社会学的作用:

A.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

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和社会制

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

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

加符合规律性。

B.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

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经过论证的实际建

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

展成果服务,为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从而促

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人文价值功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增促社会进步: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体的全面发展。

减缩社会代价: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千方百计地

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3)服务建设功能

(4)认识功能

(5)实践功能

第二章

1.重要概念

?人口,就其最基础的含义而言,即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

在的人的集合,这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

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

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迁徙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

括国际人口迁徙和国内人口迁徙。

?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

而言,呈持续增长。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标准,指的

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

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第三章

1.重要概念

◆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唯实派(实体派):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

多种因素和多层次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的功能发

挥。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

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模式。

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构成,等等。

◆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

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

要求,更没有通过法律、法规、规则、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因而

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群体关系具有一定的

稳定性和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互联

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

关系。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3)社会系统思想。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4)马克思阐释了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

4.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横向联系:同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

纵向联系: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承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5.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指社会将无数的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有形的,如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无形的,如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继承和发展。)

6.社会运行——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1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的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2)变异的关系。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不是一成不变。

(3)中断的关系。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7.社会运行——横向运行:指在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

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1)交叉与渗透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是交织在一起的。

(2)制约的关系。即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子系统的发展。

(3)促进关系。与制约关系相反。

(4)转化关系。即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个系统的问题。

8.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全面性,整体性。】【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2)协调性原则【结构性协调: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功能性协调: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3)满足需要原则,即满足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但满足程度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可以量度的范畴。

第四章

1.重要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

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即对于或事物的意

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亦称文化的共享性。(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

共享。)

3)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

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文化具有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

5)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

各种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

效法、利用。】【变迁原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的接

触;c.发明与发现。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文化堕距”

(文化滞后)】

3.文化的分类

A.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规范、观念等。又分为

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

B.主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包括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

化。)

C.主文化和反文化(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

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D.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亦称中性文化,是民族

分野的重要标志,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

内聚力。)

4.文化的功能

1)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2)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3)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力量。)

4)教育和教化功能(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第五章

1.重要概念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

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的样本统计值来

研究假设加以验证。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了,

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

本质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

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

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社会指标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作的一种统计,它便

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抽样,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

元素,即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

估计和推算的过程。

第六章

1.重要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

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

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

得以累计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

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个体化,概括地说,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

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

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

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

的过程。

2.社会化的3个角度

(1)文化的角度:把社会化看做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

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这种角度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

会学的文化学派。

(2)人格发展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具有个性的人。这个角度受到心理

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立场。

(3)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角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

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

的角色期待,同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3.社会化的五大类型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逆向社会化(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5. 社会化的四个生物基础

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6. 社会化的5个主体

家庭

学校

同龄群体

工作单位

大宗传媒

7. 社会化的意义

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外语能力。)

社会化有利于适应生活的变迁。

第七章

1.重要概念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文化活动”或“社会互相作用”,是指社

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维持。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

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社会互动类型

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熟悉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和工作情境互动

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

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于顺应

3.社会化情境的划分

熟悉情境互动(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情境)

社交情境互动(人们在社交场合所发生的互动,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

工作情境互动(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发生的互动过程)

集合行为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发生的以当时情境为基础的互动现象)

4.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

社会互动的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

社会互动的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互相信赖的大小)

社会互动的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社会互动的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

5.角色的类型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也称

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

会角色。】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

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

角色,】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现利益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

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

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

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

围的观众。】【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

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性行为去做。】 永久性角色和伴随性角色

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

6.角色失调的表现

角色距离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课外延伸

?郑杭生(1936—2014),浙江杭州乐清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浙江余姚。中国人

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名誉院长。2014年11月9日九时左右,郑杭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8岁。先生致力于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开创了社会运行流派,影响超越了社会学界。

?郑杭生是社会学界家喻户晓的学术泰斗,新时期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人

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他在社会学定义、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体大思精,影响广泛,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

郑杭生教授本人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有学者认为,他的社会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兴起” 。

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的影响,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社会运行研究,正开始在中国社会学中出现。郑杭生开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流派——社会运行流派。而且,他的社会运行论所产生的影响已超出了社会学界,为人口学、历史学界的一些学者所认可。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城市化(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城市化 一、概念题 1.城市化(中财2012年研)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问题 答: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其特殊性表现为: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为城市社区所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但由于城市社区高度聚集的特性,使得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的表现要集中和严重得多。城市问题可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前者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简答题 1.城市化的涵义和动力。(中财2010年研) 答:(1)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

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动力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而在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来进行。这种目前尚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厂化的趋势,预示着作为典型农村的基础的传统农业,必将否定自身而接近或变成类似于工业的活动,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 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散播到农村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等,又必然引起农村地区发生变化。从物质方面看,它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所有这些,都促进着农村的城市化。 2.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北科大2010年研) 答:(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设置)【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设置 12.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设置 1.社会设置的含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设置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设置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社会设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设置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规则的创设、习惯的沿袭,都表达了对特定的互动关系的维持。 (2)社会规范体系 ①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规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也提供了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般模式。 ②社会习俗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习惯或常规具有以下特征: a.习惯或常规是人们在多次的往复实践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可重复性、历史性等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点。 b.习惯往往是在人们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时所能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手段。 c.习惯或常规是自发的,人们对它的遵从往往也是一个主动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自动遵守的过程。 d.习惯或常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性较弱,但是一种习惯或常规的接受者往往是该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因而具有较强的维护力量,这种维护力量往往是习惯所能持久的主要原因。 ③规则与社会习俗的约定俗成的性质不同,它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规则的设立,常常是为了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④道德规范或宗教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又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a.与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或宗教规范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b.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都受到社会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 c.宗教规范的维持,来自于人们普遍的精神信仰,还受到政治的或宗教的权威的影响。 ⑤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纂。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其强制性与一般规则的强制性或外在性不同,来源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有专门机构来执行与维护。 (3)权威与地位结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 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4)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制度的运转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介,即机构和设施。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制度运转的需要而设立的。 3.社会制度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社会学 第一章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即主要研究社会秩序,社会冲突和社会行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提出社会学一词,<实证哲学教程> 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5、为什么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 A 历史时代根据: a社会学在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b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重要的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社会良性运行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B 社会现实根据: a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b我们现在要建立的社会学就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自己的对象的。 6、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7、社会学分类 A 国外 (1)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韦伯等。 (3)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做第三大类。 B 国内 (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严复,费孝通。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孙本文,龙冠海,杨心恒。(3)第三类型的观点:“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2.中层理论 3.社会化 4.性别角色 5.城市化 6.虚拟社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4.简述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 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 2.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中层理论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四章 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 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上出现的。 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的转变。 2. 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工 业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 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 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

重要原因。 3.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1)自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为世 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 城市化的国家。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城市化由英国向各国推广, 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 步与初期推进阶段。 (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 ①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城市人口稳步增长。 ③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较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开始出现。 (三)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2)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①城市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②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2.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49-1957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呈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