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天王的讲解

佛教四大天王的讲解
佛教四大天王的讲解

佛教四大天王的讲解

有一首名叫{小和尚}歌谣里面有这么两句:“阿弥陀佛坐中央,四大金刚立两旁。”这一听就知道词作者根本不懂得佛门法像的表现方法和专指名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人士。因为在佛门中对这四位护法菩萨不称“金刚”而称之为天王,并且坐在他们中间的那位是弥勒佛也不是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末来佛,弥勒佛才是当下承担普度众生任务的应世佛。而四大金刚呢,则是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命令,在佛祖示灭和弥勒应世的这段空隙时间差中、及在未来佛应世以后,担当维护佛教道场安宁的“护法”。

佛教把整个宇宙划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欲望的所有芸芸众生、包括人类都生活于这有情欲界之中。而欲界中有六层天,称之为“六欲天”。在有四万二千由旬(一由旬即是军队行军一天的路程,为古印度计算距离的数量单位)高的须弥山半山腰,就是六欲天的第一层天,名为“四天王天”的犍陀罗山,四大天王就居住在这里。这犍陀罗山有四个山峰,分别由四大天王把守着,他们在这里承担着维护佛教道场安宁的责任。东为持国天王、南为增长天王、西为广目天王、北为多闻天王。四天王和他们的军队、部属、近侍、随从、信众们一起住在有七重宝城栏盾、七重罗网、七重诸宝铃,还有无数众鸟相和而鸣的宫殿中,执行着护国利生、劝善惩恶的使命,把众生的善恶情况记录在案并及时的汇报和反馈到各个方面。{四天王经}上说:“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下四州,伺察众生之善恶而报于帝释”。

为什么把古印度佛教中四大天王的形象塑成了中国古代的武将形象呢?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相圆融的结果。

这四大天王塑像的原形,他们的出身并不是很高贵,而是属于那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物。四大天王原形的由来,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就是我们佳梦关的“魔家四将”。在周武王率兵起义,反对暴虐的无道君主——商纣王的正义战争中,这魔家四兄弟曾经率兵于佳梦关一线阻挡周武王东进的军队。经过数番争斗,结果是被周武王的军队尽数歼灭,魔里海、魔里青、魔里寿、魔里红这四兄弟也亡命于周军之手。战争结束后,这四个助桀为虐的“魔头”,经姜子牙开封神榜时,就被任命为“四大天王”。高大勇猛、气势威严的天王塑像,就是根据他们的形象而来。

左边第一尊,谓“东方持国天王”:因能护持国土、维护道场安宁而得名,专门守护东

胜神州。身着白色、穿甲胄、持琵琶,表明他是用音乐来感化和劝导从生断恶从善。乐司调。

左边第二尊,谓“南方增长天王”:因能使他人增长善根而得名,专门守护南瞻部州。身着青色、突甲胄、持宝剑,表明他是用武力来惩恶护善。剑司风。

右边第二尊,谓“西方广目天王”:因能用净眼观察裟婆世界而得名,专门守护西牛贺州。身着红色、穿甲胄,早期塑像多为手持一种名叫“绢索”、专门用来捕捉敌人的网,现在的基本上都塑成手持的是龙。但是不管怎么塑都是表明他惩恶护善的办法不是靠杀,而是把敌人捉起来后强迫他改邪归正。净眼、网、和龙,都司顺。

右边第二尊,谓“北方多闻天王”:因福德闻名四面八方而得名,专门守护北俱泸州。身着绿色、穿七宝庄严甲胄、配长刀、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表明他是一边引导众生向善,一边用武力来降魔伏怪。伞司雨。

这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兵器,其作用和意义合并起来为“风调雨顺”。这表示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心愿。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四大天王的法力武功都非常高强,所以未来佛在给他们颁发兵器也是法器的时候就留了一手。给他们颁发的是无弦琴、无鞘剑、无须龙、无骨伞。以便他们既能够维护佛教道场的安宁和保卫未来佛,又能被未来佛所控制。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 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

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

微视:《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 2015-11-04 【敦煌稀世孤本】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详解 9-10世纪规格:213.6 × 29.3 ~ 30 cm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P.2824文/ 隆日编译整理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国宝《三界九地之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 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此图系依据唐玄奘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著作,《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 所绘制。《俱舍论》是公元4 至5 世纪时印度佛教哲学家世亲菩萨的著作, 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图》是玄奘弟子宣传俱舍学说时所用的一种图解讲义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佛教思想史图像资料。 《三界九地之图》系一竖长卷,从下往上描绘了虚空、风轮、水轮、金轮、地狱、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宫、月宫、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等; 所谓“三界”, 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九地”, 为欲界的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 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关于《三界九地之图》的研究文章甚少,其中以胡同庆先生所撰【《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一文最有影响,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文缺少图像资料。参考胡同庆先生的精彩内容及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法国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P.2824号国宝,隆日试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解”这一稀世珍宝---《三界九地之图》,以飨诸位同修。但因《三界九地》内容浩瀚广博,非吾辈所能“详解”,仅以此“管窥之见”,抛砖引玉而已。 【虚空、风轮、水轮、金轮】 位于画面最下方的几排条状, 一条淡淡的粗犷的笔触以示风轮; 风轮下面自然表示的是虚空; 风轮上方的波浪状内有一些水纹和水涡, 以示水轮; 水轮上有两排图案, 每排有五个房屋状图案, 这可能表示金轮。 《俱舍论》卷11 云: “安立器世间, 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 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轮深, 十一亿二万, 下八洛叉水, 余凝结成金, 此水金轮广, 径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 周围此三倍。论曰: 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 谓诸有情业增上力, 先于最下依止虚空, 有风轮生广无数, 厚十六亿逾缮那, 如是风轮其体坚密, 假设有一大诺健那, 以金刚轮奋威悬击, 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 起大云雨澍风轮上, 滴如车轴积水成轮, 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 【地狱】 地狱位于下部金轮之上,九山八海之下。画面中央是一大庑殿形建筑, 屋顶有一对鸱吻。殿前和两侧绘铁门, 殿前铁门上横挂一锁, 殿两侧铁门上各竖挂一锁, 另外绘城墙状的围墙。画面左侧围墙前绘一鬼(已模糊不清) , 上方竖写榜题“鬼趣”; 右侧围墙前绘一马状动物, 上方竖写榜题“畜趣”。殿前铁门下方亦绘一大庑殿屋顶, 上有鸱吻一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A:汉族地区佛教(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 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 禅密]; B:小乘佛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4)基督教:《圣经》;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时称景教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6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7、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3)大乘和小乘佛教时期: (4)密乘佛教时期。

佛教四大天王的代表的意义及手上法器的内涵

佛教四大天王的代表的意义及手上法器的内涵 在佛教里,每一尊佛的像都是有深刻内涵和代表意义的,佛像的造像本身就是代表了一定的教育意义。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下四大天王和他们手上的法器分别代表的意义。 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任。告诫我们一定要负责尽职。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天王寓意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提升。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着时代,是领导时代走。 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着理想目标精进!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道具,这些道具也是表法的。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象弹琵琶一样,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

八大佛教宗派

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浅谈??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那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而一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史人应该是唐代的善导大师,其先驱可上溯到昙鸾大师与道绰大师。而之所以说是“方便净”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净土宗莫属了。 其次“唯识耐烦嘉祥空”是讲唯识宗和嘉祥宗的特点。 “唯识耐烦”就是说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故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史人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长住慈恩寺,窥基大师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此宗为什么要有耐烦的心呢?因为法相唯识宗里面的名相很烦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你如果不耐烦就无法把他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宗里如堕云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象学数学一样,要耐得住烦,才能学得通。 “嘉祥空”讲的就是三论宗的特点。三论宗因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法性宗”。为了区别也称法性宗的天台宗和华严宗,又称为“空宗”。此宗自罗什大师译出三论以来,研究三论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师而集大成,正式创立了“三论宗”。之所以说“嘉祥空”是因为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研究三论时,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称为“嘉祥大师”,又因为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据的《中论》等三论的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他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传统华严修身律”讲的是华严宗和律宗的特点。 “传统华严”是在说明华严宗的特点。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史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大师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掘”法界缘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而所谓的“传统华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中国号称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宗为

天王殿四大天王另类讲解

天王殿"四大天王"另类讲解 我们一进山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弥勒菩萨,他被塑造成了布袋和样子,我们看到他笑咪米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您想学佛,就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就不能学佛,一定是欢欢喜喜的,其次,我们看他的肚民很大,它代表什么呢?它代表的就是什么能包容,不要和任何人计较,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可以入佛门,所以他面对大门,我们一进来就告诉我们,要像他这样才有资格进入佛门. 如果想学佛,如果想做菩萨,第一课就要从欢喜大度修起,要学会包容别人,体谅别人,时时笑面迎人,不生烦脑,对任何人都要平等看待,这样,才有资格进入佛门熏修,由此自来"微笑运动"还是佛教首先提出的. 旁边的四大天王,其一就是护法天五,东方持国天王,他代表的是负责任."持"是保持的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物,我们叫做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事物,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物是帝王,总统.他提示我们要怎样去做呢?一定要尽职尽责,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他的一份责任,如果人人都能把自己的本心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一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东方持国天教我们做的就是尽职尽责的事! 第二尊是南方增长天王,指示我们织责之内的事情做好还不够,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这个时代是永远求进步的,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学问,才艺,能力都要增长,还有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要天天进步,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的圆满呢?后面的二尊天王

教我们方法. 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多听,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讲的观光旅游.今天大家由任导陪同,就是多听多看,了解一下我们厚重的河南,让您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们新河南,新印象. 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别人的缺点,我们改进,我们若能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设自己的社会,家园,建设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个世界上,我们将是最完美的国家.对人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 另外大家看,四大天王手中都拿有法器,这些法器也有其含义, 东方持国天王手里拿着琵琶,代表做事不能操之过急,就像弹琵琶一样,琵琶的弦松了,弹不了,太紧就断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合乎中道,我们尽职尽责,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失,也不能做不及,这样就非常圆满了. 南方增长天王手中一把宝剑,这宝剑叫做慧剑,慧剑可以斩断烦恼. 西方广目天王身是一条龙,龙代表弯公,代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一切物,变化无常,变化多端,我们要通通把它们看清楚,才能够把握,才能够应付! 北方多闻天王手中一把宝伞,伞是遮盖用的.变化万千的世界,有种种的污染,伞是用来遮盖的,要防止不被污染,它代表我们在广学多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要被变化多端的世界诱惑!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以上引申扩充而来。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钑(531~597)。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智钑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

《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因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并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亦称"莲宗"。这一宗派认为靠个人的力量企图解脱现实世界的苦难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佛力的接引、援救,才能离开现实的污秽的世界,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用念佛名作为宗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每天念佛万声以至十万声,长期养成习惯,死后即可得到佛的接引,送往西方安乐净土。由于修行简易,不要理论,

佛教四大天王的职责和所持法物含义

佛教四大天王的职责和所持法物含义 -

-

-

- 在漢傳佛教寺院中,我們進入第一層殿堂天王殿中,除了看到殿堂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塑像外,還能看到供奉在天王殿四角的四大天王

的塑像。這四大天王形貌各異,手中所持的法物也各不相同。四大天王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來歷,掌管著不同的國土,行使著不同的職責。他們手中所持的法物也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下面就對四大天王的職責與所持法物的含義作簡要論述。- 一、東方持國天王- 持國天王,梵名「提多羅吒」,佛教所說護世四天王之一,主守東方。據說他能護持國土,故稱作東方持國天王。此天王居須彌山黃金埵,率領諸毗舍闍(顛狂鬼)等守護東方東勝身洲。在四天王中,除了北方毗沙門天王之外,單獨作為供奉對象或作為佛教藝術表現的主題的情況很少,絕大多數場合是一起出現的。持國天王的形象,據《陀羅尼集經》卷十一中記載,身著天衣,嚴飾精妙,與身相稱。左手伸臂下垂持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托放光寶珠。另據《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所說,持國天王身青色,紫髮,面顯忿怒狀。著紅衣甲胄,手持大刀。中國內地佛教寺院中的持國天王塑像,因受《封神演義》等民間神話影響,為一手持琵琶、身披中國式戰甲的武將形象。- 持國天王中的「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維護道場安寧,故名持國天王。持國天王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感化和勸導眾生斷惡從善,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身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樂司調。- - 二、南方增長天王-

- - 南方增長天王能令一切眾生善根增長,所以成為增長天王。守護八佛之南方門,也稱南方天王。屬四大天王之一,同時也是十二天及十六善神之一。是佛教十二諸天的第一重天。- - 增長天王住於須彌山南面半腹的琉璃埵。常時觀察閻浮提眾生,率諸鳩槃茶(雍形鬼)、薜荔(餓鬼)等主守南方閻浮提洲,為護法善神。-增長天王中的「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增長天王身穿甲胄,手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是保護南方閻浮提洲的統領。他可以令人增長智慧和善根,手中所持寶劍能斷煩惱,增智慧。他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劍司風。- 增長天王的形象有多種,據《陀羅尼集經》記,他的衣甲與東方持國天王基本相同,右手執矟,矟根著地。另據《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中記,南方增長天王,身赤紫色,紺髮,臉顯忿怒相。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持金剛杵。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這位天王則是身青色,手持寶劍,表明他是用武力來懲惡護善。- - 三、西方廣目天王- - -

佛教体系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而汉地佛教中把释迦牟尼神化。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中佛的种类繁多。 1. 释迦佛。也称“如来佛”。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如来佛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历史真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佛教教义中,释迦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2. 七佛。大乘佛教认为在无限的时间空间里,每个世界,每段时间都有佛教化众生。按时间顺序,分别为1毗婆尸佛、2尸弃佛、3毗舍婆佛、4拘楼孙佛、5拘那舍佛、6迦叶佛、7释迦牟尼佛。事实上除了释迦牟尼外其余都只是佛教传说,所以其余六佛在民间影响并不大。这些名字虽然汉文上似乎不大吉祥,原因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在梵文中都有对应的意思。 3. 竖三世佛。三世之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以“一劫”为“一世”,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和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佛是现在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在

佛家宗派唯识宗

佛家宗派唯识宗 72、第六识:意识 问:何以知有佛?佛从何来? 答:何以知无佛?“无佛”从何来? 问:我想问的是这个时候的知,是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 答:哦!你是说思维心哪。思维心是第六识。 73、第七识:我执 (1)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问: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答:我执是第七识的功能,而第七识是从第八识生起的。众生的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初生婴儿当然有我执。 (2)第七识干什么? 答:这个搬运工是很辛劳的。忙于把第六识的妄想造作搬进第八识,形成种子——种因;还忙于把第八识里遇缘成熟的种子搬出来虚妄现行——受果。 (3)只信俱生我执能断,不知如何断? 答:选一个适合您的法门,一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那时再回头看咱们现在的贴子,可笑之极,都是戏论! 74、第八识:心王 (1)第八识在睡觉的时候在哪里? 答:无论睡着或醒着,第八识都在心窝处。即使入了灭受想定,前七识都不现行了,第八识还在心窝处。第八识一旦离体,人就死了。 (2)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有什么不同? 答:一群蚂蚁的第八识大体相同(共业),也各个不同(别业)。第八识藏有业力种子,故又称含藏识。 (3)第八识是一还是多? 答:“人”,是一还是多? 问:真身(一灵)是一人一个还是大家公用一个? 答:大海的众多浪花是一个水还是几个水? (4)第八识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问:“第八识靠什么进入、离开身体?”《八识规矩颂》”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答:因缘。其实,进入、离开、起现、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进入、离开”就是说的“起现、现行”,并非“进入、离开”排斥了“起现、现行”。“起现、现行”也囊括了“进入、离开”,并非“起现、现行”不包含“进入、离开”。就象“清净本然”和“山河大地”一样,本不对立。还记得“云何忽生”这个问答吧: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古印度的佛教神明都有哪些

古印度的佛教神明都有哪些 佛教中的护法诸神,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又叫“八部众”,即天众与龙众,是佛教八类天神。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的佛教神明,希望大家喜欢! 古印度佛教神:夜叉 是梵文的音译,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古印度佛教神: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但皆处于劣势。 古印度佛教神:紧那罗 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 古印度佛教神:苏摩

古印度神话中的酒神,取其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经羊毛筛过滤,再以水稀释,加入牛乳、麦粉搅匀,发酵后酿成苏摩酒。印度神话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称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该四项的保护神。 古印度佛教神:帝释天 帝释原为古印度吠陀神话中的一位大神。吠陀神话是印度上古神话,主要保存于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帝释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帝释天当上欲界忉利天众神之王,王宫的设备自然极其富丽堂皇,身边的侍女也多不胜数。帝释天是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也会去除暴安良。在佛教神话中,帝释天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其形象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杖或杵。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古印度佛教神: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为婆罗门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吉祥天女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传说她是毗沙门天王之妹,因毗沙门兼任婆罗门的财神,所以她也是财富女神。又称她功德圆满,并有大功德于众,故还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长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丽女神。吉祥天女在中国寺庙中,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

佛教三界28天

佛教三界28天 欲界六天 自大地水轮之下,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其犹有情欲也。 自下至上,共有六天: 一四王天(四大天王分领四大部洲,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齐于日月)、 二忉利天(梵语忉利,此言三十三。中间为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臣辅之,合成其数,故名。非自下至上之三十三也。去地八万四千由旬)、 三夜摩天(此天以上,为仙家所不知,故道书无此名色)、 四兜率天、 五化乐天、 六他化自在天。 六天每过一劫,皆有火灾坏之。其间寿命长短,及宫殿城邑,身衣轻重等,详载《藏经》,兹不繁举。 [按]帝君所谓“天必赐汝以福”者,谁赐之?即忉利天王赐之也。儒家称为皇皇上帝。道家或称玉帝,或称玉皇大天尊。佛家或称三十三天王,或称帝释,或称释提桓因。其实一上帝也,威权统摄四大天王。 色界十八天 由欲界而上,有色界焉,以其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欲也。 自下至上,共十八天: 一梵众天、 二梵辅天、 三大梵天(此三天,名为初禅,每过一劫,亦有火灾坏之)、 四少光天、 五无量光天、 六光音天(此三天,名为二禅,每过七劫,则有水灾坏之)、 七少净天、 八无量净天、 九遍净天(此三天,名为三禅,每过六十四劫,则有风灾坏之)、 十福生天、 十一福爱天、 十二广果天、 十三无想天(此四天,至下色究竟天,共九天,通名四禅,为三灾所不及)、十四无烦天、 十五无热天、 十六善见天、 十七善现天、 十八色究竟天(此五天,又名五不还天)。 此十八天,皆修梵行,及禅定福乐,但其间大小深浅不同耳。 [按]色究竟天之上,有摩醯(xī)首罗,威权至尊,为娑婆世界之主。统摄万亿他化天、万亿化乐天、万亿兜率天、万亿夜摩天、万亿忉利天、万亿四王天、万亿日天子、万亿月天子。为欲界诸天所不得闻名,不得见形者也。

佛教四大天王的讲解

佛教四大天王的讲解 有一首名叫{小和尚}歌谣里面有这么两句:“阿弥陀佛坐中央,四大金刚立两旁。”这一听就知道词作者根本不懂得佛门法像的表现方法和专指名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人士。因为在佛门中对这四位护法菩萨不称“金刚”而称之为天王,并且坐在他们中间的那位是弥勒佛也不是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末来佛,弥勒佛才是当下承担普度众生任务的应世佛。而四大金刚呢,则是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命令,在佛祖示灭和弥勒应世的这段空隙时间差中、及在未来佛应世以后,担当维护佛教道场安宁的“护法”。 佛教把整个宇宙划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欲望的所有芸芸众生、包括人类都生活于这有情欲界之中。而欲界中有六层天,称之为“六欲天”。在有四万二千由旬(一由旬即是军队行军一天的路程,为古印度计算距离的数量单位)高的须弥山半山腰,就是六欲天的第一层天,名为“四天王天”的犍陀罗山,四大天王就居住在这里。这犍陀罗山有四个山峰,分别由四大天王把守着,他们在这里承担着维护佛教道场安宁的责任。东为持国天王、南为增长天王、西为广目天王、北为多闻天王。四天王和他们的军队、部属、近侍、随从、信众们一起住在有七重宝城栏盾、七重罗网、七重诸宝铃,还有无数众鸟相和而鸣的宫殿中,执行着护国利生、劝善惩恶的使命,把众生的善恶情况记录在案并及时的汇报和反馈到各个方面。{四天王经}上说:“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下四州,伺察众生之善恶而报于帝释”。 为什么把古印度佛教中四大天王的形象塑成了中国古代的武将形象呢?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相圆融的结果。 这四大天王塑像的原形,他们的出身并不是很高贵,而是属于那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物。四大天王原形的由来,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就是我们佳梦关的“魔家四将”。在周武王率兵起义,反对暴虐的无道君主——商纣王的正义战争中,这魔家四兄弟曾经率兵于佳梦关一线阻挡周武王东进的军队。经过数番争斗,结果是被周武王的军队尽数歼灭,魔里海、魔里青、魔里寿、魔里红这四兄弟也亡命于周军之手。战争结束后,这四个助桀为虐的“魔头”,经姜子牙开封神榜时,就被任命为“四大天王”。高大勇猛、气势威严的天王塑像,就是根据他们的形象而来。 左边第一尊,谓“东方持国天王”:因能护持国土、维护道场安宁而得名,专门守护东

四大天王与护法四帅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俗称“四大金刚”是错误的。应该叫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腰,四大天王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须弥山腰东,黄金地,持国天王所居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须弥山腰南,琉璃地,增长天王所居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须弥山腰西,白银地,广目天王所居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须弥山腰北,水晶地,多闻天王所居 中国人又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中【南方增长天王】名魔礼青,手持青锋宝剑,以“锋”谐音“风”;【东方持国天王】名魔礼寿,手持碧玉琵琶,以琵琶之义谐“调”;【西方广目天王】名魔礼红,名魔礼海,手持混元珠伞,以伞之义谐“雨”;【北方多闻天王】魔礼海,手持紫金花狐貂,司“顺”(有的书说这个动物叫蜃,以“蜃”谐音“顺”。各处塑像也不甚相同,有的塑成龙,有的塑成蛇),连起来就是“风调雨顺”。 由于布施、持不杀生戒、孝顺父母,殁生此天,寿命五百岁。人间五十年,为此天一昼夜。 四大天王,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四天王各居一山护一天下(四大部洲,即东胜神州、南瞻部洲(地球)、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天,(佛教把世界分成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盘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轮回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称“六欲天”,为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是四大天王,为四天王及其随从所住所)。 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rit arā??ra。“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州。 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ūdhaka。“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ūpāk?a。“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

十大经典佛教用语

十大经典佛教用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宗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在成语中比比皆是。许多我们随口说出或随手写出的成语,都源于宗教经典。例如:“当头棒喝”,是佛教禅宗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不问情由,即给予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其对佛理的领会程度。“顶礼膜拜”是佛教徒拜佛敬神时两种敬礼方式,顶礼是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行最敬礼时,两肘、双膝和头部都着地,就叫“五体投地”。“四大皆空”,佛教把坚、湿、暖、动四种性能,称为“四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的。“面壁九年”用来比喻刻苦学习和钻研,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不渝的故事。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争斗、愤怒咆哮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这就是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此外,还有现身说法,不二法门,大慈大悲,万劫不复,大千世界等。“三教九流”,儒教、道教、佛教称为“三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称为“九流”。“三位一体”,基督教称耶和华为圣父、耶稣为圣子、圣父圣子共有的神的性质为圣灵。“六神无主”,道教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佛教把“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生”,人得到极好的机会就叫“三生有幸”。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如果“六根清净”就叫做“一尘不染”。 还有比如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业力、因果、果报、世界、宇宙、心地、境界、慈悲、往生、普渡众生、悟性、三界、无法、无我、本来、业障、轮回、颠倒、解脱、超度、善根、善缘、因缘、智慧、妙智、般若、开示、警钟、浮屠、刹那、须臾、劫数、梦幻、不二法门、五蕴皆空、四大皆空、尘埃落定、中道、莲花、随喜、功德、功课、忏悔、业障、顶礼、定力、反省、真如、本性、自性、清净、表示、法律、清规戒律、众生、菩萨、觉悟、迟疑、迷团、名相、执著、依报、正报、愿力、法界、十方、当下、思维、平等、不可思议、妙法、知见、真如、菩提、烦恼、无明、经典、方便、妄想、禅定、布施、精进、忍辱、想入非非、降龙伏虎、心心相印、解铃还需系铃人、死马当活马医、抛砖引玉、一刀两断、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家贼难防、借花献佛、一丝不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天花乱坠、印证、感应……太多了,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佛的世界里。

释迦牟尼语录经典语录

释迦牟尼语录经典语录 导读: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那么关于释迦牟尼语录经典语录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释迦牟尼语录经典语录,希望能帮到大家! 释迦牟尼语录经典语录1、真正止灭欲望后,生死束缚解开,随之而来的才是真正的平和。 2、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3、中规中矩,赢得尊重。赢得尊重,也赢得了信赖。 4、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5、忍一时,争千秋。忍也是一种学习和磨练。 6、守护自己的人,也守护别人眼中的自己。 7、走路时,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脚带到地面,我们要把快乐、祥和、宁静带到地面。 8、安静的心是最高的品质,它是没有分界的,是完整的、纯洁无染的。它就是全神贯注、觉察力、爱和最高的智慧。 9、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10、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11、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从现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要紧。

12、为他人尽力,即为自己尽力;不帮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1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5、含蓄是一种美,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16、我们为了控制执著,必须观照好感觉的大门。 17、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18、无聊的时候,最好到户外走一走,最糟糕的是一直看电视。 19、向不同行业的人吸收新知。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20、勿满足于眼前的小小成就。你要问自己,我这辈子只有这样吗? 21、人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事物的观察。 22、我们不小心跌倒时,不要急著爬起来,既然已经摔倒了,就在原地享受一下摔倒的滋味。 23、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24、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25、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