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海洋局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 (5)

(三)面临形势与挑战 (8)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三、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 (16)

(一)巩固提升优势海洋产业 (16)

(二)加快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 (18)

(三)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20)

四、布局优化、区域合作与空间拓展 (23)

(一)布局优化 (23)

(二)区域合作 (25)

(三)空间拓展 (26)

五、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28)

(一)岸线、海岛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28)

(二)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29)

(三)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29)

六、保障与支持 (31)

(一)制度保障 (31)

(二)组织保障 (32)

(三)信息保障 (33)

(四)资金保障 (34)

(五)人才保障 (34)

(六)科技保障 (35)

附件一: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与计算 (37)

前言

“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主要海洋产业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波动后,已呈现全面回升态势,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海洋经济中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都市型海洋经济特征愈加明显。通过远洋渔业“走出去”战略,海洋经济空间进一步向外拓展。全市海洋工作会议首次召开,确立了海洋立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对海洋经济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海洋行政力量进一步加强,海洋与渔业实现专业化管理。海洋意识进一步提升,坝光精细化工园功能得到调整,海洋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时期,深圳已进入而立之年,特区内外一体化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对临海资源、岸线资源和海洋休闲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以远洋渔业、深海工程等为代表的海洋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和压力也日渐紧迫,国家层面对南海权益的诉求也将更加清晰。深圳迫切需要探索海洋城市的科学发展模式,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区域海洋合作,担负起海洋城市建设的历史使命。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我市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但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2006-2008年我市海洋经济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海洋生产总值从833.04亿元增长到981.2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53%。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海洋生产总值降为762.1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9%。

表1 2006-2009年深圳市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及海洋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行业年份

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

海洋生

产总值

海洋经济

占本市生

产总值比

海洋

交通

运输

滨海

旅游

海洋

油气

海洋

船舶

工业

海洋

生物

医药

海洋

渔业

海洋设

备制造

涉海产

品及材

料制造

2006 273.74 117.27 415.51 2.19 - 6.75 14.85 2.74 833.04 14.33% 2007 311.01 130.05 411.74 3.87 0.19 5.16 18.14 2.73 882.88 12.98% 2008 328.6 131.76 485.31 8.28 0.12 6.59 17.19 3.39 981.25 12.57% 2009 301.22 138.48 297.52 5.70 - 5.17 3.34 10.70 762.13 9.29%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07-2010

注:1、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及增加值参照《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

统计口径有所变化,对“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数据进行了修正。

2、参照《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9》,海洋生产总值由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

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详见附件一。

1、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路径出现分异

海洋交通运输业受外部影响波动较大。2006-2009年,我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从273.74亿元增长到301.22亿

元,年均增长率为3.2%,深圳港货物吞吐量从17598万吨增长到1936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2%。2006-2008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从1874万TEU增长到2124万TEU,年均增长率为6.5%。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下降到1825万TEU。随着经济持续复苏,2010年深圳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097.6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50.97万TEU。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强化。

滨海旅游业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业。顺利推进了小梅沙海洋世界极地馆、深圳湾15公里海滨风景线改造工程、大型综合旅游娱乐社区“欢乐海岸”以及蛇口太子港邮轮码头等重点滨海旅游项目建设。2006-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从460.91亿元增长到6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接待游客总人数从6130.56万人次增长到7698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5.9%。入境游客数从2006年的2524.8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2687.05万人次1。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出入境旅游集散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海洋油气业增长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以中海油为主体的石油企业对珠江口盆地和南海东部海域油田的开发,带动了我市海洋油气业的迅猛发展。2006-2008

1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将通过市统计局和市文体旅游局调研获取。

年,我市海洋油气业工业增加值从415.51亿元增长到485.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2009年我市海洋油气业工业增加值为297.52亿元,比上一年下降38.7%。“十一五”期间,我市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服务业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09年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服务的工业增加值为9.2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2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6.4%。

海洋船舶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船舶工业发展平稳。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1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7.7%。

海洋生物医药业步入成长期。南海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深圳是该地区唯一的滨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具备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的优越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依托龙岗海洋生物产业园,培育海洋生物企业。2007年、2008年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分别为0.19和0.12亿元1。

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06-2009年,我市水产品养殖面积从6.91万亩减少3.03万亩,水产品生产总量从5.61万吨下降到3.03万吨,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从0.79亿元增长到1.21亿元。市海洋局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远洋渔业发展,利用国际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我市海

12009年、2010年海洋生物医药业统计数据将通过市统计局调研获取。

洋渔业。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成立远洋渔业企业6家,共有远洋渔船92艘,年捕捞产量近3万吨,年产值约5亿元。

海洋设备制造业高度依赖交通运输业。我市海洋设备制造业包括海洋船舶设备及材料制造、海洋石油生产设备制造和海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海洋集装箱制造)。“十一五”前期,我市海洋设备制造业稳步发展,200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8.14亿元的“十一五”期间最高值。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洋集装箱制造急剧下降,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34亿元。

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快速成长。我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主要是指海洋石油加工产品制造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7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0.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7.6%。

2、海洋产业结构稳步调整

我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比重极低,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比重稳步上升。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7:42.2:57.1,其中第一产业与“十五”期末相比基本持平,第二产业比重比2006年下降了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我

市海洋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在增加,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合理化,呈现较为明显的都市型海洋产业特色。

3、海洋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铜鼓航道、西部公用航道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盐田港东港区一期、西部港区疏港道路工程开工建设,东西部港区海铁联运快速发展;孖洲岛修船厂、深圳机场扩建工程、深圳湾15公里海滨风景线改造工程、广东LNG、东部燃气电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顺利推进,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

目前,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主要海洋产业引领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海洋交通运输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需要在提高信息技术含量、构筑多元化外部市场方面增强稳定性和开拓性;滨海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需要在资源集约利用、打造高端产品和产业化动力机制方面寻求突破;海洋油气业对我市海洋经济贡献尚未充分发挥,需要从服务能力建设及地方留成比例方面加强协调;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发展空间有限,需要从加强技术含量入手,提高资源配臵能力;海洋渔业养殖面积逐年萎缩,远洋渔业贡献度不高,需要从

渔港和集散地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都市功能区的辐射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尚未对我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需要在技术储备和政策扶持方面加强引导性。

2、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有待加强

“十一五”期间,海洋资源粗放利用的趋势有所缓解,但并未逆转。临海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用海格局相容度不高,亟需通过创新岸线开发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臵;填海规划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市已划定围海造地功能区16个,填海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需要进行整体填海、整体规划和有序开发;岸线资源的粗放使用使大部分海岸线生态、景观价值已严重损耗,亟需推进海岸带更新工程;对海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系统规划;海洋资源承载力处于勉强可持续发展状态,海洋生态赤字总体呈上升趋势。

3、陆海统筹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海陆污染治理缺乏有效衔接,河流排污与陆源入海排污标准不统一,河流排污控制与污染治理效果严重影响近岸海域水质,2008年深圳河入海污染物总量比上一年增长22.9%,造成深圳湾海域的严重污染;海洋工作涉及规划国土、建设、交通、旅游、环境保护、海事、公安消防、农业及渔业等部门,缺乏海洋管理协调机构与机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污染排放监督检查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海洋法规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目前,我市在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面临诸多立法问题。已有的《海域法》、《海环法》确立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原则性的规定较多,管理程序不够明确。亟需出台与我市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操作性的地方性海洋法规,建立陆海标准对接的海洋法规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具备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主要有:

1、毗邻深海、接壤香港的区位优势

我市毗邻深海,是国内沿海城市中距离深海最近的城市,拥有深海开发、南海开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圳是内地惟一与香港接壤的城市,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的重要通道;深港之间的海域,正成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潜力的湾区之一;以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契机,深港将共同打造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增长极。

2、先行先试权和特区立法权优势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特区立法权,为我市在海洋经济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提供了立法保障。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圳“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为我市海洋经济领域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

障。2010年国务院批复深圳特区扩容,宝安区、龙岗区纳入特区范围,为两区的滨海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11年《深圳市海域管理条例》即将出台,将为我市海域规划和使用管理、海洋资源配臵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3、金融市场和民间资本发达的金融优势

深圳金融市场发达,在2010年伦敦金融城公布的第七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名列第九位,内地城市第一位。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为海洋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海洋产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民间金融资本、上市公司与产业基金相结合,为购买国际资产、投资新的海洋发展领域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面临形势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1、党和国家把海洋经济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

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我国海洋战略可表述为“建设海洋强国”,即以扩大管辖海域和维护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权益为核心的海洋政治战略,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为中心的海洋经济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的海洋防卫战略和以高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战略1。

2、海洋经济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重点

“十二五”期间,国家面临由浅海向深海、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滨海城市带将承担起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海洋管理制度改革、协助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历史使命。沿海各省市纷纷推出海洋发展战略,河北省提出“环渤海”战略,天津市提出“海上天津”,山东省提出“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省提出“海上浙江”,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省积极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等。山东、浙江、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已列入《纲要》,将构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3、深港海洋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2009年出台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深圳将与香港进一步巩固合作基础,扩宽合作领域,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建设全球性物流中心、贸易中心。2010年获批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1引自《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

提出,利用前海粤港合作平台,推进与香港的紧密合作和融合发展,逐步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在全面推进香港与内地服务业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陆域空间有限,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我市土地资源短缺,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到140平方公里1,陆域开发空间消耗殆尽。通过填海增加城市用地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构成了对我市海域持续增长的压力。陆源污染物排放超标现象依然存在,入海排污口和入海河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近岸的油气仓储,特别是南头半岛城市密集区油气仓储,以及临海工业布局,已成为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海上大规模船舶运输现实情况下,石油类污染以及船舶新材料带来的三丁锡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2、南海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对陆上城市服务基地要求明显提高

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300亿吨之间2,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已经与欧美石油公司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1000多口钻井。我国对深海开发,

1引自《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07年底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50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

2陈洁,温宁,李学杰.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4).

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建设海洋油气开发陆上基地。目前,我市在深海开发研究的技术准备和技术力量不足,缺少国家深海科研项目支撑,尚未形成一套引进培育海洋科技产业人才的完整战略。因此,如何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与国家海洋战略对接,加快对南海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提高深海开采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海洋发展的重要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海洋立市”的战略部署,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区域海洋合作,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原则

统筹兼顾海洋经济工作涉及的各行业和部门,在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立高层次的海洋管理协调机构和海洋管理咨询机构,赋予海洋经济发展更大的自主权。

——合作共赢原则

加强与珠三角城市合作,扩大我市海洋经济腹地;加强深港合作,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共建世界级湾区组合城市;鼓励我市涉海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全球海洋经济合作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臵海洋资源。

——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坚持开发利用海洋与保护海洋并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海洋生态

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促进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

——海洋资源价值最大化原则

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合理、适度、有序地利用海洋资源,改变对稀缺海洋资源的粗放利用和无序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统筹临海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防止临海工业开发项目对区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科技兴海原则

整合我市海洋科技力量,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市高新技术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提升,积极发展高技术海洋产业,提高科技对我市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实现海洋经济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

“十二五”期末,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以上。“十二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复合增长率力争达到7%。

——结构目标

“十二五”期末,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

达到60%,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进一步巩固提升,海洋金融、海洋商务服务、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力争达到10%。海洋油气业对本市的财政贡献显著增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电力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壮大,远洋渔业实现跨越发展。

——空间目标

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改善,海洋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西部岸线在开发中保护,高密度开发、集约利用,通过岸带更新,提高海洋经济产出;东部岸线在保护中开发,功能突出、疏密有致,实现海陆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目标

海陆联动的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基本形成,海域使用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控制,主要河流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比2010年减少5%以上,氨氮、无机氮和磷酸盐排放超标率进一步下降;近岸海域生物质量总体状况良好,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得到保护。

——科技目标

至“十二五”期末,高技术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0%;加强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勘探、海洋生物医药、海水

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建设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海底监测基地。与现有科研教育力量密切合作,建立海洋科研教育专业机构。加大引入海洋高端人才力度,形成海洋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多层次海洋人才体系。

三、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

(一)巩固提升优势海洋产业

1、海洋交通运输业

一是推进深港两地港口互动与码头业务分工,依托道路、轨道和水路交通实现两地无缝连接,共同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深港组合港”,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二是支持深圳港成为商品整车进出口码头,发展汽车滚装物流服务,鼓励区内企业承接采购、销售等相关外包服务,搭建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全球集拼分拨管理平台。

三是发挥现有海港基础设施潜力,建设完善盐田港区集装箱码头,加快完成铜鼓航道二期前期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疏港通道与现有路网构成道路疏港系统,发展海铁联运和“珠江战略”江海联运,构建“海-陆-空-铁”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滨海旅游业

一是依托滨海旅游优势资源,建设东部滨海旅游圈和西部沿海生态文化旅游圈,将大鹏半岛打造为国际一流水准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把我市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二是积极拓展海上旅游及远海旅游项目,着力发展邮轮游艇产业,定期举办国际性的游艇展会、文化交流互访和水

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年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1) (一)经济运行情况 (1)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2) (三)“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4)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5)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5) (二)面临的挑战 (6) 三、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目标 (7) (三)发展战略 (8)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10) 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1) (一)优化工业结构体系 (11)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4)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7) 六、优化空间布局 (18) (一)“两轴”——宝安大道、107国道两侧用地 (18) (二)“六区” (18) 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 (21) (一)进一步完善重大基础设施 (21) (二)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2) 八、优先发展社会事业 (25) (一)促进人口协调发展 (25) (二)继续推进教育发展 (25)

(三)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26) (四)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26) (五)加强社区建设 (27) 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9) (一)强化社会治安保障城市安全稳定 (29) (二)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 (29) (三)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30) 十、保障措施 (31) (一)完善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与考核评估制度 (31) (二)体制保障 (31) (三)资金保障 (32) (四)人才保障 (32) 附件1: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表.. 33附件2: 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时期重点谋划综合项目 (35) 附件3: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一览表 (39)

龙华大浪街道办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1) (三)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2) (四)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 (3)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 二、“十二五”大浪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4) (一)大浪街道是宝安区的后发区域 (5) (二)大浪街道是全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的区域 (5) (三)大浪街道是全市建设“时尚创意中心”的重要支撑区域 (7) (四)大浪是连接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和光明新区的重要节点 (7) (五)大浪是全市重要氧吧之一 (8)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定位 (10) 三、发展目标 (10) 四、发展战略 (13) 第三章高标准规划建设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打造时尚硅谷 (14) 一、以国际国内服装名城为标杆完成服装产业集聚基地规划修编 (14) 二、完善功能布局 (15) 三、加强时尚产业项目落实和推进力度 (15) 四、培育时尚品牌 (16) 五、引领时尚文化 (17) 第四章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8) 一、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18) 二、加快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1) 三、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适应特区一体化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2)

第五章跨越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23)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3)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 (23) 三、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6)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7) 第六章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大浪 (29) 一、形成城市六大特色景观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 (30) 三、着力改善水环境 (31) 四、空气污染防治 (32) 五、噪声污染防治 (32) 六、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33) 第七章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34)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 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5) 三、加强社区建设 (35) 四、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36) 五、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37) 六、促进社会稳定 (38) 第八章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39) 一、优化人口结构 (39) 二、推进素质工程 (39) 三、发展特色文化 (40)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41) 一、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 (41) 二、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 (41) 三、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42) 四、强化规划执行力 (42) 附件:大浪街道“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1.项目概述 2001年底编制完成的《深圳市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规划》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为依据,提出了由15条线路组成,总长为365.2公里的深圳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在此基础上,2003年编制的《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0年)》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评估,作为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依据。目前深圳市地铁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中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已经开工建设,5号线、2号线东延段、3号线西延正在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二期工程线路将于2011年7月大运会召开前全部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市将形成约178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 深圳市总体规划修编、国家铁路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及珠三角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使深圳市轨道网相关规划背景发生了变化。首先,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市空间发展趋势,需要在更高层面考虑轨道交通在区域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增强城市集聚和扩散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南北贯通、西联东拓的发展战略;其次,特区内外二元化严重,城市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为有效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积极发挥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发展的引导作用,以“TOD”理念带动土地的集约化开发,支持网状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以轨道交通支持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再

次,城市交通需求结构及形态变化较大,拥挤区域迅速扩大,城市核心区及组团部分道路拥堵严重,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需要采用大运量交通方式,建立以轨道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体系;最后,以轨道交通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运输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为适应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促进特区内外的一体化进程,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拓展轨道交通规划的广度与深度,深入研究深圳轨道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战略性的问题,构筑科学合理、前瞻性的轨道交通发展方案,开展本次《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 2.发展目标及策略 2.1发展目标 深圳市的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为:构筑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远期公交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率达到80%,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达到50-60%。根据深圳市城市及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轨道交通发展具体目标为:(1)提高与内地联系的便捷性,扩大深港双城经济腹地。 (2)加强与珠三角其它地区的联系,强化深圳区域中心地位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促进东岸都市圈的形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修订稿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 一、规划背景 随着区域的加速融合、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宝安区的交通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宝安区的客、货运机动化出行总量将分别达到2003年的约4.4倍和3倍,宝安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将面临巨大压力。 2005年6月,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和“深圳市公共交通规划”,明确指出,面对交通需求持续增长的挑战,必须实施全面的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重点在于大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2005年12月,许宗衡市长在市政府四届十八次常务会议上再次指出,近期要大力推动特区外的道路建设,在5年内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交通路网体系。2006年8月,许宗衡市长在现场调研我市重点交通工程项目时再次强调,各级政府、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力推进,力争实现2010年全市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机动化出行需求,有效支撑宝安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市规划局宝安分局组织开展了“宝安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重点规划干线性主干道、普通主干道及次干道,其中,干线性主干道与上层次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一起构成了骨干道路网。本报告主要阐述全区的骨干道路网规划,重点为干线性主干道规划方案。 二、现状问题 二十多年来,宝安区的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6年,宝安区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已达到约806公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交通形势仍然严峻。 为掌握宝安区道路交通的现状,本次规划开展了全面的道路普查、大规模的道路交通调查等。通过分析,本次规划认为宝安区的骨干道路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网规模整体不足 宝安区现有骨干道路总长约271公里,各等级骨干道路网密度均未能达到“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和干线性主干道路网密度与标准差距明显。 注:取深标主干道密度标准的50%。 (二)路网布局不尽完善 目前,宝安区的骨干路网布局尚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城市快速路,大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字号大中小】 日期: 2011-07-0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第四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期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第五条“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对住房发展进行空间统筹和年度安排。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 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目标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第六条“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了住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配套作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的持续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文章出处: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作者:吕国林,陆荣杰,田锋日期:2010-7-21 16:18:42 【摘要】 在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分析了深圳市慢行交通发展形势。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在宏观层面确定了深圳市慢行交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在中观层面落实区域差别化发展策略划分了慢行单元和慢行远足走廊,并针对自行车交通对设施的要求较高的特点,划分了完善的自行车道网络;在微观层面,分别针对慢行单元、城市慢行远足走廊以及自行车道网络提出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指引。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研究了后续的协同实施保障机制。 慢行交通,一般是指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从深圳市目前的非机动车交通构成来看,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故本文的慢行交通主要指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深圳市小汽车保有量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加,机动车交通不断侵占城市慢行空间,致使慢行交通环境日益恶化。根据市政府颁布的整体交通规划,深圳市将发展成为以轨道为核心、公交为主体的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1]。深圳市未来将主要依靠“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慢行交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环境构建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城市交通问题处理得较好的城市,如香港、韩国首尔、丹麦哥本哈根等,均将慢行交通改善作为城市交通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城市宜人的慢行空间让人印象深刻[2]~[4]。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市开展了系统的慢行交通规划研究。 1发展现状 根据深圳市1995年、2001年以及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的结果,深圳市慢行交通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如表1。其中步行交通比例略有上升,由1995年的46.6%增加到2005年的55%,自行车交通比例明显下降,由1995年的29.8%下降到2005年的4%。但相应的机动化交通比例明显上升,表明大量的自行车出行已转化为机动化出行和步行。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编制《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取得的成绩 1.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13.2%。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登记的社会组织4110家,其中社会团体166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441家,基金会7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家。 社工组织逐渐壮大,2007年10月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到2010年底注册社工组织总量达43家,在教育、司法、妇儿等十多个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支持型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硬件、能力建设、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 “十一五”期末,我市经济类社会组织占8%,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占6.9%,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占55.9%,慈善类社会组织占19.2%,综合类社会组织占9.8%。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明显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和捐助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2009年全市社工机构获得购买服务的经费分别达到5000多万元和7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慈善会设立具有现代慈善捐赠运营模式的冠名基金14个,募集的慈善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几十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或剥离的公共服务事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行业协会提供了技术研发、质量检验、人员培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深圳市滨海医院新新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2010年5月

一、规划背景 位于滨海大道与侨城东路交汇处的滨海医院是市政府投资新建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医院占地19.2万平米,总建筑面积35.2万平米,设计日门诊量8千~1万人次,病床2000张。滨海医院的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现代医疗中心。 图1.1滨海医院区域位置图 图1.2滨海医院建筑布局图 医院主体建筑已于去年年底封顶,拟于2011年8月正式开业,

其交通配套建设亟待展开。 为科学组织滨海医院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类交通,避免重现现有大型医院在交通方面的问题,市交通运输委组织编制了《深圳市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 图1.3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总体方案示意图 二、面临交通问题 (一)深圳现有大型医院存在的交通问题 目前深圳大型医院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停车困难、进院车辆排队、的士乘坐不便等问题。

图2.1医院内部停车泊位不足,人车混行 图2.2的士占用市政道路上落客,造成交通拥堵 图2.3闸口设置位置不合理,进院车辆占用市政道路排队

(二)滨海医院建成后周边地区人流、车流将急剧增加 根据预测,未来滨海医院每日人流量将达到3.2万人次,早高峰进入医院小汽车约1800辆/小时,出租车约450辆/小时,公交客流约3000人次/小时,是目前深圳各大医院的2~3倍。 图2.4滨海医院交通需求结构图 图2.5滨海医院进出机动车流量时变图 (三)医院外部交通设施无法适应医院发展要求 医院交通进出主要依托的海园一路、海园二路尚未建设,同时医院周边公交及人行设施配套还不甚完善。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批复解读(全文)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批复解读(全 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更新十一五规划1986年城市性质城市转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布局城 市定位城市竞争力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将为深圳下一个三十年的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为深圳承担再当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提供指引。 规划背景及特点 规划国土委许重光副主任:城市总体规划我们真正编制是从06年10月份开始,我们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的整个编制工作。经过市政府审查工作,省政府通过,最后到国务院。虽然中间历经三年多的时间,但是应该说在国家批准城市总体规划里面是比较快的一次,一方面我们编的也快,审批工作进行的也是比较快。而且特别有意义的是我们上一轮总体规划恰好是在2000年批准。当时是1996编制完成,2000年批准。这次正好是10 年以后,特别有意义的是恰逢特区成立30周年,在这个结骨眼上给我们批准城市总体规划,应该说有特别意义。我觉得这就是对于我们未来城市的一个发展,未来城市十年的发展,明确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 它是一个内容比较多、面比较宽,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它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这么一个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它的期限是五年,像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都是五年。城市总体规划是十年,所以它的时间上是相对比较长的。内容上比较广主要是说,我们城市总体规划涉及整个行政区范围内所有的土地,也

涵盖了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城市的居住、工业、产业、交通等等发展,还包括一些生态环境以及一些城市的各项设施,所以它相对的内容非常丰富。 规划重要内容 规划国土委许重光副主任:在这么多内容里面,我们希望大家关注的,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国务院批复总体规划,大家看到文字都不是很长。这里面有几个重点非常值得关注:第一个重点,关于城市定性,我们叫城市性质。国家给予我们深圳这个城市的定位和要求。在这次定性里面,我们注意到一共有3个内容:一个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特有的深圳市经济特区,这是一贯以来的。第二条,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一轮国务院批准的珠三角发展规划里面已经提过,这次也明确在城市性质里面把它明确下来。大家注意到十年前我们的城市性质定位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听大家都知道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个定位是不一样的,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批复里面也是寥寥无几。第三条,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国际化城市。这一点是特别特别重要。在整个国家给予,在全国的大城市的批复里面提到国际化城市,我们知道可能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没有第三个城市。第三个就是深圳。我想这也是国家在批准我们城市定位里面对于深圳赋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这也反映了深圳重要的特色。所以这三个定位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研读。这里面包括很多内容。在这个性质下,在我们文本里面还提到很多城市的职能,相对城市的职能就面积比较宽了,这里不再展开说。我建议大家关注的第一个就是我们城市的性质,这是在国务院批复一个城市规划里面最最重要的,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字里行间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精心、认真推敲,是获得广泛认同的,这一点也是这次总体规划获得批复重要内容。这个也与我们省委省政府给深圳提出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一个目标,应该也是完全吻合的。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9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四节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第六节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七节促进外需协调发展 第八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十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一节优化产业组织形态 第四章加快建设智慧 第十二节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十四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十五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六节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第十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八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十九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二十节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六章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十一节加强法治建设 第二十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第二十三节打造平安 第二十四节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第七章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五节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第二十六节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 第二十七节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八章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二十九节促进融合发展 第三十节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

第三十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第九章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第三十二节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第三十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十四节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第十章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三十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十六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十七节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八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第三十九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前言 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