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课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课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课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课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城市化课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德育目标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运用导学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图6.17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投影片

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说出此歌曲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

此歌曲反映了我国南部沿海特区──深圳的变化。深圳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今天南部沿海的一个大城市。这说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新课教学]

6.4 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板书)

1.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打出下面的投影片)

教师引导:该图表示的是一个地理事物由t1→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分析并思考:

(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的城市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该地区城市的占地面积(地域范围)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城市数量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教师归纳: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很认真。随着一个地区城市数量的逐渐增多、占地面积的不断增大,才会吸引着周围地区较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并逐渐地转变为城市人口,这个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说就叫“城市化”。

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呢?(教师提问、归纳,然后板书) 解释、分析: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搞上去了,才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反过来说,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也逐渐趋同。

承转:看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衡量是否达到

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板书)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结合课文给学生解释说明即可。要强调: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提问、承转: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教师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板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加以分析、归纳:18世纪中叶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世界城市化缓慢发展。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由于西方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出示投影片图──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指导学生读图:阅读图例,区分开四类情况,然后进行课堂活动──填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教师对学生的填表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然后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归纳:(1)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结合课文指出城市化第三阶段的三个特点(①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②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③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并说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示投影片图6.18──上海城市

建设用地的扩展来分析说明。

承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地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案设计

高一地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 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4)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城市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课前将全班分为9 组,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从书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城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岸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中国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我们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 [目标展示] 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2. 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1 页第一段及图2.16]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结合身边实例,谈谈城市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承转] 以上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接下来我们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三、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案例分析: 1 结合课本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完成教材第34 页“活动”比较表。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程加快。 2、世界城市化过程的演变规律 [引导学生分读图观察——绘图体会——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绘图体会:画出城市化进程示意曲线,并说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 学以致用:根据材料,指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 读图思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处在哪一阶段?存在着哪些方面的差异? [课堂小结] 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

城市化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 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城市化》(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顺义区学校:顺义一中、传媒附中、圣苑美语 作者姓名:陈勇平、单晓林、刘浩、田育敏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课标有三个动词“运用”“概括”“解释”。要运用资料才能通过资料来概括和总结,最后还要通过资料来解释。所以本节课中对资料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在能够运用材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城市化这种地理现象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使教学活动最终归结到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 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学资源】 1、学情分析: 就本校学生而言,因为现在从化的农村人口正不断迁移到城市中去,对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原因他们一定很容易掌握。但因为他们的表述能力较差,所以要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是最大的难点。而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他们难于理解的,因为从化的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明显的,他们难以感受得到。而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却是学生易于理解的。 2、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

城市化教案课程

城市化教案课程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关于《城市化》的教案 1.教材分析 本章节出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的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动力机制、衡量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 b.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家乡所在地近年来的城市发展变化; b. 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变化学习城市化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小组的讨论,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 b.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对家乡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材重点和难点 世界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4.教法 讲述法、探究法 5.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6.教具 多媒体、示意图、文字资料 7.教型 新授课 8.课时数 1课时 9.教学过程 a.教学结构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b.教学程序 【复习旧课】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上节课——《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知识。 a我国城市等级按照划分从大到小可分 为:、、、。 b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不同,大城市服务范围,小城市服务范围。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 前两节内容都是静态地学习了城市的有关内容,本节课我们开始动态地学习城市即城市化,包括什么是城市化以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城市化。

鲁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课时) 教案 课程标准描述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考试大纲描述考察内容: 1.城市功能分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本教材首先是以北京城市功能分区引入,进而对城市的各功能区特点加以简单分析,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重点是 历史、经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加以分析。 学生分析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城市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平时对身边的 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 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应用实例,能够说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集聚而形成的功能区,培 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分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当地实际工业区不断外移的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深刻领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重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导复习回顾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 征、位置 复习回顾旧知 对旧知查漏补缺 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 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 题,阅读课本,按导 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 识点。 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 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 小组讨论 围绕小组学习任务, 合作探究,研讨学习 内容。 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 养团队合作意识。 展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 成果、个人观点。 起立,利用黑板等工 具,分组或个人展示 探究成果。 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 辨能力。 评重点讲评: 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根据老师讲评,整理 完善导学提纲。 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 突破难点。 检课堂检测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1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 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 (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 (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城市化的国家,它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请同学阅读课本33页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总结它经过了几个阶段。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板书)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地理《城市化》精品教案

教师说课资料——人教版高二地理《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认识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综合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并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树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三个方面,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对教材顺序做适当调整,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提到前面,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放到课的最后,以利于联系宁波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提升。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新课导入) 展示宁波、北仑的新老城区图片进行对比,导入城市化概念: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过渡:讨论城市化问题,我们从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开始说起) ▲“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 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探究1:伦敦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这说明城市化有哪些标志?其

教学设计: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一学科地理 标 题 城市化过 程与特点 教师 课型第一课时问题导学,解决 第二课时自主建网,练习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异同;2、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重 点、难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学方法1、引导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 究。 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教 学 准 备 问题导学地图册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要求)时 间 目标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约2 分 钟 激发学习热情 展示地图册P15法国巴黎市区 的扩展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 问题:12纪到20世纪,巴黎市 区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充分调动课堂学习 热情

精修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b5E2RGbCAP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p1EanqFDPw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案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案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案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DXDiTa9E3d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RTCrpUDGiT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花溪六中彭良庆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二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城市化教案(公开课优质教案)

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3)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 (2)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重点难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学情分析】 前面的学习中对城市有了大概的认识,这节课就围绕城市化,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标志,对城市化会出现的问题及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 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飞速发展的背后,浓缩的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就,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1、城市化的含义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过渡)那么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用什么来衡量呢? 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 小明:我们中国的城市人口有5亿多,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很高。 小王: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但城市的土地面积较少,占国土总面积比例小,所以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低。 小红:新加坡虽然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常高,所以新加坡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教案3(高一地理)

2.3 城市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 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 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 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 (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 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2 . 20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 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 19和图2. 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一一稍被拉平的“ S”形曲线(图2. 20)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 . 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 ;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 %?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

城市化教案

教学课题:城市化 授课人:赵聪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3)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 (2)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重点难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学情分析】 前面的学习中对城市有了大概的认识,这节课就围绕城市化,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标志,对城市化会出现的问题及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1、城市化的含义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城市化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总结: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

高中地理 第2章第3节 城市化1新课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必修2(1)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2课时) 第一课时城市化及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的外部形态及城市的内部结构,那么,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读P31图2.16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有哪些变化? 〔板书〕一、城市化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①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 ②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1、城市化的定义: 〔过渡〕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城市化还有哪些标志呢? 〔点拨〕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过渡〕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思考一下这些变化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口向城市移动的呢? 〔板书〕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 2.17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2)推力:指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差;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过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多,说明经济发达,所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也越高。 〔板书〕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差异 〔板书〕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请同学们,读图2.19,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P35活动题。

国考教师资格证试讲稿_人教版_地理_高中_必修2_《城市化》第2课时

城市化(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在全球展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已经步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过度期。即使同是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化过程也是不同的。有没有同学能来举个例子? 生:印度和巴西都是发展中国家,根据两者的城市化水平可以得出印度的城市化水平较为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符,出现了滞后城市化;而巴西的出现了过度城市化。 师:是的,其实在发达国家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不同发达国家其城市化开始的时间不同,发展过程不同,但现在都已进入后期阶段。那么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做出了一个曲线是,对,是“s”型。那么在这曲线的三个阶段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共同来看几幅图片和资料。(ppt展示) 生:...... 师: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 生:郊区城市化,城市快速城市化使得很多郊区也从以前的从事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或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出现大量的城市景观等。 师:那么在城市化的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 生: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我们称之为逆城市化。 师:是的,像现在的伦敦经历多年的工业化过程,城市中心出现了许多的环境问题。伦敦居民慢慢的往近郊,甚至远郊搬迁居住,出现了一到晚上整个伦敦市中心几乎无人的状态,居民纷纷回到郊区的房子。我们在第二节中知道,伦敦政府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呼吁年轻人搬回市区,并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师:看来大家记忆力还是不错的。现在世界正在经历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一个新的城市时代已经来临,可以想象,全球城市化水平在未来的40年内将高达70%。那么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