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导

初三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导
初三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导

初三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导

初三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逆反心理特别强,我觉得管理的关键是疏导他们的逆反心理。

“问题学生”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要改变这种长期养成的坏作风、坏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和一段时间。教师不能急躁,要细心耐心地做工作;要不断地给学生改正错误和实现目标的机会,以期待的心态等待学生的改过,且要随时给学生一种强化期待的意识。如操之过急,就会失得其反。

1、走进学生心里,换位思考

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中,了解每个同学的爱好和习惯,掌握每个同学的动态,做到根据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就能知道他的心态,遇到问题时能换位思考,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和语气。可以先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替他们解释,然后再让他们站在老师的位置上考虑,这样叫他们自己觉得做的不好,比我们批评他效果会好的多。使他们由表面的听从变成心服口服的服从和尊重。我班于洪权同学有一次星期天打篮球和一个同学闹了矛盾,结果他把人家的自行车故意弄坏了,我听了后找到了他,让他自己告诉我回去做了什么,然后问他如果他是老师会怎样处理,他告诉我他会把学生赶回家去,后来他很主动的对那个同学道了歉,而我对他的处理比他自己要求的处理还轻,这让他觉得欠我很多,自然也就收敛很多。

2、改变他们与家长的关系

有恩于人,应忘记;有恩于己,应铭记。要得到每一位家长的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向家长告状,等到我向家长告状,一定是已经忍了很久了。我十分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绩,一旦学生有好的表现,有值得家长骄傲的地方,我会在第一时间发短信给家长,因为我感觉鼓励还是最重要的。

很多初三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严重影响了学习。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首先要使他们明白,家长对他们有养育之恩,也是他们最亲的人,如果连对他们有恩的人都包容不了,那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与家长的关系首先要做到“顺”,然后到“服”。“顺”就是无论家长说的对与错,或者语言多么过激,都要温顺、沉默,告诉他们家长是个普通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当他们生气、愤怒的时候,难免会口不择言,这时候只有他们温顺、沉默才是最好的办法,等家长心情平静后再好好沟通,这样效果会更好,也会改善与家长的关系。“服”就是做到心服口服。随着与家长关系的改善,与家长交流的增多,慢慢和家长的关系也就能变的融洽。再就是要正确对待所谓的家长“絮叨”,“絮叨”其实就是对他们的爱之深,盼之切的结果。我常跟他们说有的同学对待家长哪怕有对我的三分之一,家长也就会很满足,你们可以把对我的态度和包容去对待家长,这样也就能和家长处好关系。同时做好家长的工作,要他们不要老是以家长的架子实现高压政策,要他们做平等的朋友式的家长。我班曾有个孙建,我了解到他在七年级时和家长水火不相融,最后和老师也搞得不愉快,于是,我经常和他交流沟通,肯定他很坦诚,也乐于助人,但就是脾气太急,和家长关系太僵。慢慢的他对我很信任,也很听我的话,这时我就把家长的心里话告诉他:很想和他沟通交流,做好朋友。我对他的最初要求是,家长和他说话时可以沉默,但不准发火,逐渐引导他学会和家长交流、沟通。记得有一次,他爸爸误解了他,很气愤的骂了他,但他最终也没发火,最后还对爸爸点了点头。过了一段时间他和爸爸交流时说出了真相,并

且告诉他爸爸那次记着老师的话,没有直接和爸爸反驳,可以说给足了爸爸面子。这时他爸爸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对他表示了歉意,后来父子成了好朋友。

3、遇事保持冷静,抓住时机

班主任处事一定要冷静,要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时间”这个客观条件,当教育学生的“时机”未到时,要善于等待;当“时机”来临时,要立即抓住。

以前,我班有个学生叫丁再九,由于父母离异受到伤害,有点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味道,形成了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消极人生态度。在初一和初二时从不做作业,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成绩一直上不去。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主动和他接近,一有机会便找他谈心,指出他的问题所在:“是因为太自卑导致自暴自弃,而这又恰巧说明你内心深处隐藏着很强的自尊心”,听到我的分析,他觉得很符合他的状况,也很诚恳,慢慢的接受了我,我抓住机会对他多费心思:进行个别辅导,不断鼓励他争取上进,取得一点成绩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及时表扬,经过多次的努力,他的态度大有改观,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个人的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我一进教室看到他气鼓鼓的坐在座位上,班上的气氛也不对,一问才知道是他又犯了以前的老毛病,作业数量有问题还公开和科代表对抗。当时我就很生气的问他是怎么了,而他什么也不说,倒是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可以说我在他身上下的功夫很多,他这样对我真的使我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气冲冲的冲到了他的座位旁,想一把把他抓下来。可当我看到他的神态时,我马上改变了主意,那是一副豁出去的表情,我知道这个时候说什么他也不会听,做什么他也不会服,只会火上加油,而此时全班同学都在瞪大眼睛看着,有的同学甚至还摆出要帮我打架的架势。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随即我摆好已被我弄斜的他外面的桌子,微笑着回到了讲台,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似的开始了讲课,我一整天对此事只字不提,而他一直在偷偷的看着我,能看出他有话想对我说。第二天的课外活动我随便找了个理由开了个班会,当我讲到八年级的学生只是自己觉得长大了,但还不成熟的时候,我说比喻丁再九同学今天和昨天可能就不一样,随即我就问他是不是,他站起来,由衷的说:老师我昨天真的错了,我今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希望老师和同学原谅。此时,没见他身上曾有过的野性,只有一种羞愧藏于脸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的春风细雨般的滋润下,丁再九终于发生了天壤之变,变得能认真完成各门功课,具有了难能可贵的上进心。所以说,冷静有时可以挽救一个人,而冲动可能毁掉一个人,不无道理。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鹤山市古劳中学任卫东 2011年8月10日 [摘要]:初中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发展心理学认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反抗情绪,被称为“第二反抗期”。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导致了学生产生了逆反的心理。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家庭、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作为教师就、家长应该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逆反心理学校家庭成因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初中生这段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的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这对教育工作者会有所提示的。青少年学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

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正处在初中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发展相当复杂、充满矛盾,所以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心理;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等,其中逆反心理的危害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

(完整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作为国民未来的希望,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其先成人再成才,这将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共同基础。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疏导手段,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生之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素质教学,当我们教学的对象是8-14岁的少年儿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小学生一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都很高,但是当他们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往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差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问题。下面我就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针对不同的小学 1、消极放纵

后进生往往在成绩生与其他同学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知识断层使得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放弃心理。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完全参与到日常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常有出人意料的异常举动,以引起别人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伺机放纵自己,或者借机起哄捣乱。 2、内向自卑 后进生由于在成绩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又缺少老师对其的重视,从而觉得自己怎么“处处不如人,难有如人处”,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就是常见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使得学生做事缺乏自信,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容易封闭自己,一些胆小学生更是心有余悸,三缄其口。 3紧张焦虑 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对于其表现经常是加以批评,因此在一次次学习失败的体验后或者在考试不及格后,就产生了忧虑、烦躁、精神紧张等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压抑自己的学习热情。 4、抑郁孤独 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不喜欢同别人交往,朋友很少,对人比较冷漠,平时寡言少语,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不合群,基本属于孤独型。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课堂问答,有时甚至还产生躲避心理。存在这种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到一定程度后,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 一、贯注 贯注是心理辅导关系的首要条件之一。它要求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讲话,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与体态的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它还要求辅导教师运用其言语与体语来表现对学生讲述内容的关注与理解,以使学生感到他讲的每一句话,表露的每一情感都受到了辅导教师的充分重视,藉以加深学生对辅导教师的信任,并强化其继续讲话的欲念。 二、倾听 倾听是贯注的关键。心理辅导条件下的倾听不同于一般谈话中的倾听,它要求辅导教师认真地听对方讲话,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以求设身处地的思考与反馈之功。因此,它不可以像在日常谈话中那样可以随意插嘴讲话、任加是非评论及至争辩。 台湾心理学专家邓继强说:“在辅导过程中,倾听包括五个条件:不批评、不判断、尊重、敏锐、对方中心。”不批评和不判断主要是鼓励当事人深入表露自己,这样辅导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当事人的看法和处境。 三、沉默 心理辅导既是听与说的艺术,也是沉默的艺术,沉默可以是尊重与接纳的表示,也可以是受导人自我反省的需要。 在心理辅导中,沉默一般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暗示功能;一个是同感功能。前者通常表现为对学生的讲话及其停顿不做言语回应,以暗示对方继续讲话;后者则通常在学生讲述精神创伤事件或做深入的自我表露时,以沉默来确保其自我宣泄与反省的时间与空间,并表现辅导教师对学生此时此刻心情的由衷理解。沉默还可以因学生对辅导的态度而分为思考性的沉默与对抗性的沉默。其中前者是学生在辅导谈话中进行自我反省的表现,是对辅导的积极反应;后者则是学生对心理辅导缺乏信任的表现,是对辅导的消极反应。对此,辅导教师要善加区别,灵活处理,特别是对于后一种情况,辅导教师更需要耐心,不要强迫学生讲话。 四、宣泄 宣泄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它是一种发泄痛苦的方式,可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解脱,使学生感到由衷的舒畅。因此,它可使学生摆脱其恶劣心境,寻找其症结,并强化其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五、探讨 探讨指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挫析与障碍的过程。它是心理辅导的重要环节,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解决困难当中认清个人的愿望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它要求辅导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与思考其当前的困难、挫忻时,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多提开放式问题,少提封闭式问题。 六、面质 面质指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推动学生重新认识其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消除其认知方式中的某些片面性与主观性。美国心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教育主要是学生的养成教育。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很多“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 “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我认为,“学会做人”应该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尤其有一部分孩子到了中高年级往往会开始对父母、老师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他们心理有什么话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我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近年来,这种心理在儿童、少年当中尤为突出。它的主要表现有:大家都积极倡导的东西,他(她)却偏偏表现出冷漠、排斥,而对大家都反对的事物,他(她)则积极、热情地去肯定和支持。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更不能很好地理解社会、指导自己的行动,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势必要影响他们听从成年人的指导,这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效应。所以,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都很清楚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一、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使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

应。例如:上课了,绝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实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有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 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建立深厚的师生情,缩短心理距离 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想着怎样整治他们,而是向其讲清道理,使其心服口服……总来说之,教师的宽容能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上进心。多几分宽容,就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平时,和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并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自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教师还应 该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同时,因为教师本身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教师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所犯错误的心情,对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理解 得更真切些。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课题研究方案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恰巧也是他们向往成人,渴望成人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需要每个老师认真对待的。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论的“逆反心理”指的是初中生处在青春期,高速发展的自我意识带来了强烈的自我做主的愿望,但由于其经验见识的相对欠缺,容易将“自我做主”表面化和歪曲,即将“自我做主”的愿望通过“不听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疏导策略。 三、研究的内容 a) 逆反心理的表现及识别,及时归纳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总结他

们的外在和内在一些特征,能够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b)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c) 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通过大量的分析实践,形成一整套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疏导的方法,总结案例,使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过程 (1)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申报课题,制定研究方案。(2)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个别访谈、咨询,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5月):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实施。同时,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4)总结阶段:(2012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通过此方法探讨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的原因,找准针对这种心理反应的有效解决方法。 (2)分析比较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找到合乎学生实际的方法,提炼出更好的解决思路。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形成原始材料。 五、读书学习计划与完成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思想品德 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今天的教学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要求不放松对或品德上暂时存在问题的学生(以下简称问题学生)的转化。现在受社会的影响,问题学生较多,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差生转化,是个需要我们教师的思考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也叫后进生,也叫品行障碍少年。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问题学生的品行障碍发生的频率高,性质比较严重,矫正和转化的难度较大。因为这类行为的表现行为比较单一,如能及时有效的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使问题学生向良性轨道转化,则有益于教学管理和学校的稳定。他们的教育思想,工作管理对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新时期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生源暂不理想,问题学生相对较多的学校的班主任的格外重视。 如何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望闻问切”,望是第一步。 必须时刻“望之”,即时常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行为,注意学生情绪动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今的学生思想敏感、

自尊心强。他们容易过高地要求别人理解、体谅自己,而不懂得如何理解、体谅别人。这种心态影响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经常深入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发现学生有状况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如经常和学生谈心,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定期设立“学生论坛”,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谈学习方法,让助人为乐的学生谈心理动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谈苦恼。经过畅谈,互相增进了解和理解,加强了友谊;又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打电话活动,让他们向父母倾诉,增进相互了解沟通;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走向社会,通过社会新闻媒介和街头巷尾的议论发现和了解信息,进行“热门话题大讨论”,例如,针对“神舟九号发射成功”进行讨论,增强了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感等,从而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同学们健康地成长。在我教的班里,有一位男生,他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他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很多心事无法向父母吐露,导致了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人生观越来越偏激,一度与班里一任课教师发生冲突并拒交该科作业,后来我了解到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我就经常找他谈心、聊家常,从学习到人生到家庭什么都聊,他渐渐能够敞开心扉地与我交流,我慢慢地看到他的转变,不像原来那么偏激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2、倾听学生心声。“望”固然重要,而“闻”是走进学生内心的关键。这是第二步。 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恭身是听,弯下腰来,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个别老师不注意提

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 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主权,并给以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做法。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尊重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和矫正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及对策摘要: 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个性。 关键词: 初中生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和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相抵抗。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学雷锋是“傻子”的表现,于是对校内好人好事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故意找自己的碴,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这种情况往往还以小“群体”、小“团伙”的形式出现。由此可见,主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逆反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因违纪受到老师的公开批评。自认为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便“恼羞成怒”,公开与老师唱“对台戏”,无理也要争三分。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我们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但就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及疏导(王伟)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及疏导 王伟 (和寨九年制学校甘肃凉州 733000) 摘要: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情感的失控给教育工作、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认识、分析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对此采取科学的疏导对策,有利于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导策略 Abstract: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the inverse psychology. If the students are out of control in feelings, they will take a great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form 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verse psychology and to take reasonable strategie s. Doing this is helpful to form a healthy psycholog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verse Psychology; Causes; Reasonable Strategies 初中时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岁-16岁。发展心理学认为,这一时期的初中生极易产生反抗情绪,被称为“第二反抗期”。 [1]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表现出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他们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已不再简单地服从成人的权威,甚至会反抗权威,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对于逆反心理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反应的现象;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抵触情绪;还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的确,初中生逆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更有甚者拉帮结伙,挑战社会,危害社会。种种逆反表现常令家长和教师叫苦不迭,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学生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的涵义及形成过程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 “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2]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

疫情期间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疫情期间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过程中,我总结出对他们进行有效辅导的几点做法。 一、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 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1.保持愉快的情绪。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

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思维活跃,记忆敏捷,学习效率高。要保持愉快的情绪: (1)建立适当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2)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4)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2.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1)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把它释放出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感,间接宣泄是通过其他途径使情绪得到释放。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用适当的方式宣泄以减轻心理压力。(2)遗忘调控。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所以,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善于遗忘消极情绪。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要求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多样,有些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对立情绪,你要求他要这样做,他故意与你对着干,很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导致与教师、家长的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发展为逃学、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倾向严重,出现固执的思维习惯,无法理智、客观、准确地理解教师、家长的好心教育,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出现,思维变得狭隘,行为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我们通过对许多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 1、限制感兴趣的活动。 好奇心是人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小学生探究新事物,从而了解新事物的内在动力。好奇心促使小学生对事物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而限制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让他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师或家长不让学生看电视、玩电脑,硬要他们去学习文化知识、去做作业,或者在他们玩的正尽兴时,突然要他们立即停止游玩马上去学习,都极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随年龄增大,如果老师和家长仍然限制学生进行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会觉得教师和家长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力,因而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会越发明显,反抗力会越大。

2、对学生过度要求。 对学生提出过度要求,会使他们感到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对过度要求的内容极其厌烦,认为完成过度要求的任务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事,没有意义,很自然产生逆反心理。 3、自主性剥夺。 逆反心理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学生随年龄增长,有自己对事物独立判断的意识,不再按照教师、家长所说的来看待事物。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以后,小学生已经进入情绪容易急躁的时期,虽然他们的认识能力有所发展,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教师、家长能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选择,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所以,有时教师、家长包办代替学生的选择和决定,学生们对此有意见,觉得教师、家长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没有选择和判断能力,故产生逆反心理,为显示他们的独立性,他们变得敏感,很小的刺激都跟自主性剥夺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怀疑教师、家长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4、厌倦情绪。 当人处在厌倦情绪状态下,想远离所感受到的外界事物,对所接触的事物和情境有抵触的念头。当学生处于厌倦情绪状态下,对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常观察到,有的教师喜欢拖课,上了一节课,学生已经较疲劳,下课铃声响后,教师还在讲,学生很厌倦,教师在那边说什么,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而这种厌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刚上中学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破窗户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科学家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三天后,打开车窗的汽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科学家又在剩下的车窗上打了一个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这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 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换位思考、克制自己

如何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高飞刚上初三,爸爸妈妈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们期望儿子在未来能够展翅高飞,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这天晚上,高飞正在看韩寒的《三重门》,边看边喝彩。高飞的爸爸奇怪,儿子今天怎么这么激动?因为平曰里他看书总是悄无声息的。于是,爸爸便问高飞:“有什么值得喝彩的?说出来让爸爸见识见识!” 高飞便把韩寒那种叛逆精神讲给爸爸听,爸爸听后却不以为然,有点不高兴地说:“以后不要再看这样的书了,这会影响你学习的积极性,你还是好好上你的课吧,这样将来才会有出息。” “韩寒的学习不好,可是你看他现在多有出息啊!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还玩赛车,这也是我向往的生活!”高飞接过话茬,兴奋地说。 “韩寒这样的是极少数,你看看有几个有出息的人是韩寒这样的啊?别学他的什么叛逆精神,对你一点儿好处都没有!”爸爸严厉地说。 “跟你也说不明白,反正我就爱看他写的文章!再说了,将来有没有出息是我自己的事,你们别管我!”说完,高飞走进了自己的房间,继续看《三重门》去了,留下一脸愕然的爸爸独自在客厅坐着。 给您支招 如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听之任之,就会阻碍他的成长,甚至导致病态的人格。反之,如果对其粗暴制止或强行压制,则又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极端。那么,如何科学地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用同理心疏导孩子的逆反 父母疏导孩子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同理心,也称同感,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尽力感受孩子体验到的情感。同理心并不是要求家长有跟逆反心理孩子一样的逆反心理或言行,而是要求家长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比如:如果故事中高飞的父亲能够用同理心来对待孩子的问题,那么效果会迥然不同:“高飞,我明白你现在的想法,你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向往着有一天和韩寒一样玩赛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爸爸年轻时候也这样想呢!可是又怕由于自己的叛逆,失去了学习的黄金时间和宝贵机会,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认真学习。你现在的心情爸爸特别能理解,我也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父亲如果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用同理心来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叛逆,效果可能会更好。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平均,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填塞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强健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康健发展。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极多,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表现为:(1)认知障碍。 如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对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形成的应付心理或厌倦心理等。(2)情绪障碍。如学生因老师表扬或批评而形成的骄慢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碍。如孤介心理、解?心理、疯狂心理等。(4)人际交往障碍。如早恋心理、嫉妒心理、怀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体身上,上述心理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几种障碍交织在一起。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必须确凿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以保障学生心理康健发展。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有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班级优美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同等、调和、喜悦的学习环境。 1.建立优良的师生情感。优良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密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们社会的飞速发展,时刻都有新事物的产生。但是在我们使用这些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也会引发很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较好,当小孩子的生活却没有我们以前过得那么幸福。在小孩子的身边,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对他们或多或少的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造成影响的同时,并没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想法,长久下去,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就拿我们的“应试教育”来说,虽然现在到处都大张旗鼓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只要还有高考这只“指挥棒”的指挥,学生就会在学校的提高升学率,家长的高期望下,被迫负担更重的学习担子。久而久之,学习繁忙,要与同学互相竞争,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何谓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算你再聪明,但你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动不动就钻牛角尖,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炸。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身、心两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天天过着“单调”、“紧张”、“烦躁”、“抑郁”、“无聊”的学校生活。甚至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

【案例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引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 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

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