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来对应用针灸推拿和康复疗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由此来判断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标签:中风病;痉挛性瘫痪;针灸;推拿;康复 患者出现中风后遗症会使脑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应用有效的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是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良好恢复的关键。中风患者出现痉挛性瘫痪大都出现在发病后3周时间左右,持续的时间一般会长达3个月之久,这段时间是患者脑中风后恢复的必经时期,并且这一阶段也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如果在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误治的情况便极有可能使患者的患肢难以再恢复到从前的健康状态,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中风偏瘫的治疗进程。基于这种情况作者对近年来应用的几种典型针灸推拿和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现状加以概述。 1 毫针刺法 1.1 经筋刺法 应用该方法治疗痉挛性偏瘫主要是找到患者发生痉挛的肘膝关节位置附近的肌腱两侧的压痛点来进行施针,应用1.5寸的毫针来进行直刺或者斜刺,使针尖的位置能够直达到骨膜之上,在经过捻转得气之后再将针尖退到皮肤位置,随后再顺着肌腱的走向进行一前一后的透刺,并且在之后进行反复的提插捻转,应用该针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1.2 阴阳平衡法 结合医学上关于痉挛源于阴阳失衡的学说,在对患者进行偏瘫后肢体恢复阶段要先寻求有效方法是其主动肌优先恢复,而由于人体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属于主动肌,所以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的表现。因此在进行针刺治疗的过程中要采用阴阳经并取的方法,在患者的上肢和下肢位置分别进行补阳泻阴和补阴泻阳,应用这种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也明显优于应用传统针刺法。 1.3 醒脑开脉针法 应用该针法主要是以阴经穴为主,并且辅以阳经穴来对开窍启闭之穴进行选取,取内关穴、印堂穴和水沟穴为主,取极泉穴和尺泽穴以及委中穴等相应的配穴为辅,并且在内关穴、极泉穴和尺泽穴等穴施以行泻之法,在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其痉挛的程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方法11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不同治疗模式后,观察组患者肢体痉挛评分为(33.3±5.1)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8.3±8.4)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5.6±10.2)分;对照组者肢体痉挛评分为(67.3±7.5)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3.3±6.8)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3.3±8.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使用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研究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可能导致发生多功能障碍,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通常会发生关节僵硬畸形或异常运动,这些因素均为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生活上将受到极大不便,正是因为如此,临床上一直在寻找最有效的缓解痉挛方法[1]。本次研究将分析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将2011年3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男38例,女17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8.3±5.5)岁;观察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7.3±5.3)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本院证实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以及智能障碍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选用西医治疗,同时配合相关康复运动。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在患肢上选取尺泽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内关穴、合谷穴,下肢择选取环跳穴、血海穴、阳陵泉穴、太冲穴、丘墟穴以及风市穴。进针选用30号不锈钢毫针,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行3 min捻转(捻转频率为120次/min、捻转幅度360°、提插幅度为0.5~1寸)2 min,留针40 min,在进针的针尾点燃艾炷,以患者的艾灸耐受程度为准,针灸治疗1次/d,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为10 d),共30次。 1. 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治疗后,对比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肢体痉挛评分。同时参照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痉挛越严重;运动功能参照Fugl-Mayer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评分采用Barther指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29T15:43:43.3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余凌飞 [导读] 开封市中医院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余凌飞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省 475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 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 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肌肉短缩、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关节疼痛等[1]。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做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的92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42例,患者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3.1±8.03)岁,其中有45例患者是左侧偏瘫,47例患者是右侧偏瘫。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饮食干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搭配饮食,若患者肝阳上亢最好食用甘凉食物,若患者风瘫阻络最好食用清热化痰的食物,若患者气虚血瘀最好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若患者阴虚风动最好食用养阴清热的食物,若患者阴阳两虚最好食用滋养肝肾的食物[2]。第二,调理患者的情志。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用言语进行开导,或者应用音乐疗法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若患者入睡存在障碍,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休息之前,按摩患者的泉涌穴,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第三,对患者用药进行护理。注射用药时,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症状,要立刻上报给医生。口服用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用药方法,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及症状[3]。 1.3 效果评定标准 患者经护理后,其瘫痪状态用Brunnstrom来进行评定,用Ashworth来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来检验组间率对比,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那么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瘫痪情况 由表1可以知道,对照组在护理前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在护理前后的瘫痪情况变化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

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 张俊清1,韩科1,牟蛟1,张超1,赵帅1,焦洋1,孟智宏2,樊小农2 (1.天津中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摘要:目的:了解针刺参数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内关穴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以针刺频率的慢、中、快(1、2、3次/s)和针刺时间的短、中、长(5s、60s、180s)的两因素三水平针刺参数搭配组合9种针刺参数组以捻转手法刺激“内关穴”,以脑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分析不同针刺参数组作用于“内关穴”对MCAO大鼠脑血流的影响。结果:针刺效率应受针刺频率、时间以及它们二者交互作用影响,其中针刺时间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刺频率次之,取得最佳针刺疗效的针刺参数是3次/s,60 s,即快频率,中时间,提示针刺改善脑梗死脑血流,应在保证快频率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针刺时间。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内关;针刺手法正交设计;最佳刺激参数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329-03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高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刺治疗中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疗效肯定。针刺的疗效与选穴、操作手法、得起感、补泻手法、刺激时间、操作频率等密切相关。针刺手法的量化是针刺标准化、科学化的关键问题,针刺的频率和时间是最容易控制的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恢复急性期脑梗死的灌流,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是中风治疗的主要目标。因此本实验以软脑膜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选取醒脑开窍主穴内关穴,选取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缺血性中风,采用捻转手法,以针刺时间和频率为影响因素,研究针刺的最佳刺激参数。 1材料和方法 1.1试剂与仪器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瑞典百灵威医疗仪器中国公司代理);STRONG90牙科钻、水合氯醛(分析纯)(天津市瑞科有限公司) 1.2实验动物与分组 1.2.1实验动物三级动物(SPF)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250 280g,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0014091;动物防疫合格证号(京丰)动防2006055;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 923 · 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第40卷第2期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jL州c,xtJOURNALOFTRADITIONALC1-1INESEMEDICINE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张文立1封丽华2贾小红3樊建平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河北省石家庄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邯郸市明仁中医院邯郸056001) 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肢体痉挛;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李氏…1等采用头针、电针、体针、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治疗后患者ADL评分,上EEr敏评分均显著提高。陈氏【2]2等按脑卒中偏瘫阶段论治,痉挛期取患侧肩骨禺、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强刺激捻转手法,并在患侧曲泽处放血,每次3~5滴,每周3次,配合促进机体肌力、肌张力、躯体平衡恢复的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疗效。陆氏【3j指出痉挛性偏瘫针刺治疗当以阴经穴为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并提出针刺治疗脑卒中应根据病情、病程、病位、病症等因人而异。吕氏【3】等针刺三阴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取穴人中、极泉、曲泽、尺泽、大陵、阴廉、阴市、血海、三阴交、照海,运用平补平泻手法,以Ashworth法评分痉挛程度,结果上肢痉挛解除率65%,总有效率85%,下肢痉挛解除率63.3%,总有效率91.6%,与传统经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徐氏[4]等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4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传统取穴组,透刺组取穴:肩骨禺透臂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627102D-59透悬钟、太冲透涌泉。针法:用3寸/4寸毫针提插捻转,探针手法,以获得强烈针感。有触电的感觉为佳,1次/FI,10次为一疗程,经治2个疗程,两组患者不同肌张力增高缓解的有效率透刺组均高于传统组(P<0.05)。谭氏【6J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组和头针组。分期针刺组痉挛期上肢取巨骨、天宗、肩髑、孺会、天井、外关、腕骨、三间、后溪等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为主,下肢取环跳、居髑、殷门、申脉等足膀胱经穴和足少阳胆经为主,以促进痉挛劣势侧肌张力恢复,对抗痉挛优势侧痉挛。疗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FIM。结果分期针刺组基本恢复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2例;头针组基本恢复3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10例。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FIM评分比较,分期组针刺FIM评分治疗前为60.50±27.44,治疗后107.50±18.46。治疗后改变值为47.56±20.37,头针组FIM评分治疗前为81.14±22.87,治疗后改变值为104.54±21.06,治疗前后改变值为23.52±11.24。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FIM评分住院治疗均有明显提高(P<0.001),治疗后分期针刺组者的FIM评分增加值和头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胡氏【6J用电针治疗34例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刘氏【7]等用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关节痉挛3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2实验研究 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中风后脑神经动能康复产生不同的影响,张氏[8]等将正常SD大鼠在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电刺激偏瘫肢体手三里、外关、伏兔、三阴交,刺激频率75Hz,强度60~80衅,30分钟/次,6天为一疗程,共6周。发现在坏死边缘区突触 ?68? 万方数据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 (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 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 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 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 (三)证侯诊断 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手足挛急,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阴阳两虚:半身不遂,手足挛急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足冷面赤,

近5年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患者痉挛的研究进展

近5年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患者痉挛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11-02T14:18:42.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孟凡萍1 金国华1 陆静珏2(通讯作者) [导读]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的特点。 (1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上海 200137)(2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特需门诊科上海 200137)【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34-02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的特点。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约160万人,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有2/3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1]。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受损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是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2]。脑卒中后由于中枢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的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γ运动神经元占据优势地位,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出现原动肌肌肉过度活跃,同时合并拮抗肌软弱和低肌张力,导致肌肉活动失衡,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以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从而产生痉挛,严重时导致运动失能[3]。据调查数据显示,脑卒中后3周内几乎90%的患者会发生痉挛,其中尤以上肢痉挛多见[4]。 1.中医理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认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表现为筋肉拘,关节屈伸不利,所以病位在筋,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有结、聚的特点,即每遇关节及筋肉丰厚之处则联结、聚合,如腕、肘、肩、踝、膝、股等处,这些结聚之处即称为经筋结点。”因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应从其病因病机出发,濡养筋脉,充盈气血,从而改善痉挛状态。 2.脑卒中痉挛的推拿手法脑卒中痉挛的推拿手法,大多采用点穴、揉、滚、一指禅推法为主,推拿部位是在痉挛侧。近几年脑卒中痉挛的推拿又有新的探索,推拿部位的选择上,有些推拿督脉俞穴,有些推拿作用于筋结点,有些作用于手三阴经筋,有些推拿痉挛肌和拮抗肌,都能缓解病变部位肌肉的痉挛、活血止痛。比如董赟等[5]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首先点按风池、风府、肩井、大杼、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穴,再用双掌根从上到下按揉膀胱经第一侧线,要求力到肌肉层。接着用掌根直推法从第7颈椎至第5腰椎逐一推动椎体,要求椎体出现轻微活动或发出弹响声。治疗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有显著差异。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后在肌张力评定和FMA评分上有显著差异。梅荣军等[6]通过对肩、肘、腕、指各关节采用相应的推、滚、揉、按、外拿、内捏手法,对各关节经筋结点的点、按、揉、拨及对各关节采用相应的外展、内收、屈、伸、摇的关节活动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了中风后上肢的痉挛状态,促进上肢功能活动恢复。周建瑞等[7]比较经筋推拿手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采用经筋掌擦法,以皮肤变红发热为度,再沿着手三阴经筋方向自患侧上肢近端向远端先施以法,后施以一指禅推法,以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痉挛缓解为度。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结论经筋推拿手法及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经筋推拿手法疗效更好。郑鹏等[8]观察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有显效。治疗组采用的推拿手法为首先在患侧上肢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纵轴方向施滚法;然后于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的肌腱联合处施点按法;再于拮抗肌侧施轻柔快速扣法;接着一手抵肩,一手握腕做持续拔伸,最后对整个上肢施以拿捏法、理法。马鑫[9]统计分析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穴特点,从99篇文献中观察到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配合偱经取穴和远端取穴。下肢穴位使用频次最高,上肢次之。四肢部穴位使用率占总使用频次的64.5%。推拿脑卒中痉挛的手法,除常规手法外,近几年医家也有不同手法尝试。董氏[5]采用点按法和直推法,梅氏[6]选用手法较多,有推、滚、揉、按、外拿、内捏、点、按、揉、拨法,周氏[7]采用掌擦法和一指禅推法,郑氏[8]采用滚法结合点按法、拿捏法、理法。李惠兰[10]提出中医推拿颤法可降低脑卒中痉挛,能促进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3.脑卒中痉挛的推拿与现代康复综合治疗推拿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研究在国外尚未开展,国内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系统,但目前临床研究结果倾向于推拿手法治疗早期介入,结合功能训练在缓解偏瘫痉挛状态有明显优势[11]。近几年推拿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较多[12-14],大部分选用点、揉、滚等常规的推拿手法,也有较为特别的手法。比如彭进[15]研究10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将推拿手法分为两个步骤和十种手法,发现两步十法推拿手法的介入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王桂茂等[16]观察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推拿手法主要为滚法,把康复和推拿有机结合,形成综合康复方案,发现康复推拿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对提高下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良好。刘晓林[17]曾采用推拿结合Bobath 技术治疗,推拿用点按揉擦复合推拿手法,取得一定疗效。刘晓林等[18]观察推拿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结果优于推拿结合Bobath技术治疗,推拿统一用点按揉擦复合推拿手法。因骨盆、躯干控制和肢体运动功能是影响机体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的重要因素[19],核心稳定性是肢体正常运动功能的基础,对人体稳定姿势维持、站立、行走平衡、协调功能等均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4.结语 通过诸多临床研究与观察可以看出,不同推拿手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着不同程度的成效。(1)经筋推拿手法以手代针,力度、深度因人而异,易于操作,较好避免了针刺疼痛感。(2)各种治疗方法日趋综合,推拿疗法跟现代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在临床上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且疗效更为理想。根据现代康复学理论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认为在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即注重强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与控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以期能较全面考虑各因素和角度,充分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力争实现各种疗法的“优化组合”,为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偏瘫康复提供较为合理的临床综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温胆汤加减治疗不同分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

温胆汤加减治疗不同分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5T10:22:37.89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4期作者:潘国栋[导读] 温胆汤加减治疗方案对中风不同分期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河北省大名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 056900 【摘要】目的:探讨温胆汤加减治疗不同分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研究,为后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且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根据患者入选时的状态将其分为急性期组(n=46)和恢复期组(n=50),两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在患者入组第1天与21天应用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估,并进行统计学评估。结果:1)治疗后痉挛程度比较:恢复期的总有效率(62.0%)高于急性期(6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上/下肢FMA评分: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恢复期患者的治疗前FMA评分高于急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I指数:急性期的BI指数均高于恢复期,恢复期的治疗后BI指数高于急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加减治疗方案对中风不同分期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分期;评定量表;温胆汤加减 相关研究显示,痉挛性偏瘫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高发功能损伤表现[1]。拒不完全统计[2],约有8成乃至9成患者会出现中风偏瘫,若偏瘫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造成永久性的功能损伤。通常治疗方式为中医针灸、推拿、中药熏洗及综合性治疗等,其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均具有研究优势[3]。但是当前的研究水平显示[4],中药熏洗与口服作为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但是尚无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分期的疗效对比影响研究。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且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探讨温胆汤加减治疗不同分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研究,为后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时机的选择与确定奠定基础。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且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临床诊断符合西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3)患者年龄在50-78岁;4)无明确脑血管既往病史。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2)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脏系统疾病。脱落和剔除标准:1)受试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者;2)未按规定治疗或观察资料不全而影响评估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相关部门核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入选时的状态将其分为急性期组(n=46)和恢复期组(n=50),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案,分别为1)运动康复:上、下肢应用滚法,摇法,扳法等推拿手法,其可分为抑制上肢痉挛的训练,屈曲下肢易化训练和伸展下肢易化训练。2)中药熏洗:草红花30g,生川乌、生草乌各10g,当归10g,川芎10g,桑枝、桂枝各30g,代煎后给患者进行熏洗45min即可。3)基础治疗: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生命支持、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等治疗。4)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壳10g,竹苑15g,桔梗10g,瓜蒌皮15g,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款冬花10g,苦杏仁10g,甘草6g。同样由我院进行代煎。 1.3观察指标 1)治疗后痉挛程度比较;2)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对治疗前后上/下肢进行评定;3)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进行第三方单盲评定。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配对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痉挛程度疗效比较 我们对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恢复期的总有效率(62.0%)高于急性期(6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痉挛程度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FMA评分的比较 我们对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恢复期患者的治疗前FMA评分高于急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FMA评分的比较(x±s)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6-14T13:20:27.65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作者:柴宁 [导读] 肢体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发病后行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柴宁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市 300400 摘要:肢体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发病后行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中,基于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针灸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的改善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增强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少。基于此,本文对近几年的针灸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方式选取提供资料支持。 关键词:针灸;中风;肢体痉挛;进展 中风又称为卒中或者脑卒中,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高致残率等特点,基于中医理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1]。中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蹇不语、肢体痉挛、半身不遂等,其中肢体痉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约有70%-80%的中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2]。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行动功能障碍,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些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秉承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在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本文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机制 依据中医理论《灵枢·邪客》篇“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奚马利认为“邪气恶血住留”是痉挛发生的关键病因,基于此提出刺络拔罐加井穴放血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进行治疗。王春琛发现,通过针刺夹脊穴可有效提高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分泌水平,有效调节脑梗死后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活动,进而可以改善肢体痉挛。吴常征发现头针可以改善患者脑部供血,降低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还原黏度,体针可以抑制神经兴奋状态,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穴位组织的新陈代谢,因此提出头针和体针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冯晓东发现穴位埋线法可以通过促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来改善肢体痉挛。 2 体针 体针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最采用的治疗方式。哈静等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上肢痉挛分别取肩髃、合谷、曲池和外关四穴,下肢痉挛分别取三阴交、委中、阴临泉和承山四穴,治疗有效率达75%以上[3]。张红岩等采用拮抗肌透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痉挛程度。李红星等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上肢痉挛分别取外关、肩髎、合谷、支沟、曲池、八邪穴六穴,下肢痉挛分别取悬钟、足三里、环跳、解溪穴、承扶、足临泣六穴,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刘欣等基于阴阳学说,采用泻阴补阳针的刺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肢体痉挛症状[4]。李团结等研究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于中医“筋病”的范畴,基于此采用张道宗教授创立的通督调神针法,取至阳、百会、大椎、风府、腰阳关、水沟六穴,同时配以巨刺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5]。 3 头针 头针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开窍、运行气血的作用,该方法主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共同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头针可以调节大脑两侧血液流速、改善大脑供血情况。何小花等结合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选取双侧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和震颤控制区为主要针刺部位,同时配合康复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吴常征等采用头针,选取顶中线、顶旁1线和顶颞前斜线,得气后采用小幅快频捻转手法,同时配合体针进行治疗,50天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4电针 耿吉冬采用电针疗法,利用频率为100Hz的疏密波进行治疗,上肢痉挛分别患侧合谷、肩髃、臂臑、外关、曲池、手三里六穴,下肢痉挛分别取患侧足三里、俾髀关、阳陵泉、解溪四穴,留针时间为30分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肢体痉挛症状。任媛媛等分别采用20 Hz、40 Hz 和60 Hz3种不同针刺频率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3中频率均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但是20Hz频率治疗效果最好。 5其他疗法 张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雀啄灸的治疗方式,选取患者患侧的阴陵泉、照海、曲池、血海穴、三阴交、肩髃、手三里位进行治疗,每个穴位治疗时间约5-7分钟,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痉挛症状[6]。王英等提出温针法可以有效疏通经络气血,又可以达到温通温补的疗效,因此对中风后痉挛患者采用温针治疗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7]。段权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火针疗法,分别选取患肢的少阳经、阳明经和太阳经穴,如:足临泣、四渎、丘墟、肩髃、手三里、阳陵泉、臑会、消泺、足三里、殷门、三阴交、委中、申脉等穴开展火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6 结语 针灸治疗作为我国的传统治疗方式,受到历代医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其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据上述分析,针灸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疾病治疗中的治疗方式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温针、火针等,每种治疗方式选取穴位和治疗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进一步分析各种方法的机理特征,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罗梦,詹珠莲,周国平.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6):1018-1021. [2] 周基松,刘佰成.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7):245-246. [3] 哈静,冶尕西,贾红云,等.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16-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发表时间:2018-11-14T14:48:25.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何儒林张新斐 [导读]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 【摘要】根据近几年来的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针灸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对针灸治疗在这一病症中的具体作用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字】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文献整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00-01 中风病症在近几年中的病发率越来越频繁,而且在这一病症之后往往会引发痉挛性偏瘫的后遗症,这一后遗症对人的健康会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目前已经采用很多技术对这一后遗症进行治疗,其中最具有作用的是针灸治疗。所谓的肌痉挛指的是脊髓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由于反射活动性增高从而引起的肌肉张力异常的现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风之后有80%的人会出现偏瘫的现象,这其中有50%的人不能够独立的坐立,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中风之后中枢性瘫痪在脊髓型休克之后产生肌肉曾力过度提高,从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方面的专家正在大力研究如何治疗这一病症,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中风患者健康的进一步提高。将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1.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是中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中风之后偏瘫性痉挛的病症,而且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操作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针灸方法可以将异常增高的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降低,从预防脑缺血和脑缺血对神经元引起的损伤,GABA抗痉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其中的受体和激活剂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将G蛋白激活,降低突触前端膜的通透性,抑制Ca离子的内流,从而将突触前端抑制达到缓解肌痉挛的目的通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中风之后的患者进行治疗,总共治疗的患者人数为40人,将这40个人随机进行分配,其中透刺组有25位患者,传统的取穴组中有15位患者,这40位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痉挛,但是并没有挛缩的现象,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这些患者在一个疗程之后能够看见比较优势痉挛持续得到缓解,并且主动运动逐渐增强的持久效应。采用传统的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医治,治愈率可以达到54%,而采用阳明经为主要的针灸穴位,太阳穴位辅助的针灸穴位,治愈率可以达到77%,有效率可以达到96%,与非阳明经穴相比较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 同对患者上肢阳经穴为主要的治疗穴位进行研究,同时取患者上肢阴经穴为参考对象,可以得到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的结果。对腰阳关垂直进行深刺从而产生放电,采取丘墟向照海进行透刺,治疗中风导致的下肢痉挛,同时采用环跳、足三里等穴位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结果要优于对照组。 对于偏瘫痉挛的中风后遗症,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水沟、风府等穴位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效果良好。夹脊穴是在脊柱两侧,与督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可以作用于脊髓和脊神经根,通过调节腧穴可以畅通全身的经脉气血,在中风之后,高级中枢神经抑制性的指令减弱,所以会导致脊髓反射亢进,从而表现出肌痉挛。通过用针刺夹脊穴作为治疗组,并且将常规的针刺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理,结果显示治疗组要比对照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通过运用阴经电针疗法对中风之后的痉挛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在37位患者中,治疗效果可以达到84%,患者的生活自理指数总体提高。通过采用腹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比针刺痉挛拮抗肌为主的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更好。经筋刺法能够有效的缓解脑中枢肢体痉挛的状态。 2.综合治疗方法 根据近几年来对中风痉挛性后遗症治疗的研究,大量的实验证明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这一病症的研究开始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现代康复和针灸、推拿相结合。 2.1针、灸结合 运用温针灸选择关节周围的阴经穴对30位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对30位同一症状的患者进行单纯的针刺治疗并且将其设置为对照组进行。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头针、体针作为对照组,对上下肢的痉挛现象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治疗组肌张力的效果与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我们可以得出采用针灸治疗中的针法温补阳气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2.2针灸和推拿相结合 实验组:体针结合神经干弹拨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对照组:单纯的针刺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 2.3针、药结合 运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手部痉挛患者31例与传统针刺组31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功能积分明显提高,使用中风二代回春胶囊(自拟方)辅以针刺拮抗肌疗法,与单纯康复治疗对比效果显著。对治疗组病人采用针刺拮抗肌侧经穴为主,配以口服中药,外加运用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结果该组在痉挛程度上的改善较对照组为好.用针刺拮抗肌配合脉冲电刺激,同时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取得较好效。 3.结束语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研究众多文献可以发现毫针、电针、针药相结合,同时针灸与康复相结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磊.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医康复疗法的文献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2]陈紫薇.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证素研究及芍药甘草汤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3]谢蕴卓,张秀国,崔凤魁,徐宇虹.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8(05).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 (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 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